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职场中该“动”还是该“静”(共含6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真心换绝情”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我们都知道,如果无法在职场中做出点成绩,显示出自己与他人的不同,那么升职加薪就会变得遥遥无期。可是融入集体也会产生一种强大的动力,使我们在集体中拥有存在感,这样一来公司成员之间就会变得非常团结,具有凝聚力。
所以,在工作中是应该积极融入集体还是展现自我?如何选择对自己更有利?
这个问题取决于我们个人在单位中的地位以及对公司文化的认同程度(民营小企业可以理解为对老板的认同程度)。特立独行的人,不会像别人那样遵守公司的规定,为了获得成功,他们就必须努力晋升到一个重要的职位。如果你的岗位是属于沟通协调性质的,如果要获得成功,就必须得老老实实地去接受、认同企业文化,每天循规蹈矩的处理工作。
四类员工在职场中的轨迹:
第一类:“双重嵌入式”员工
这类员工指的是那些既在文化准则上循规蹈矩,又在组织结构上是中流砥柱的人。这类人在工作上往往不尽如人意,但是在言语之间始终透露着想展现自我、被人记住的想法。这类人其实有一定的职位,内心也有一定的想法,但是迫于从众心理,又不敢特立独行地把想法付诸行动的那一类人。研究者发现,这种员工在公司裁员时,总是首当其冲。
第二类:“非嵌入式”员工
这类员工正好与第一类相反,他们既不认同公司的文化又在公司没有地位,他们的风格和公司文化匹配度极低,这部分人是最容易被公司边缘化的。但好一点的是,这些人大部分是公司的新人,他们还有学习和改变的机会。
第三类:被称为“同化型中间人”
这类员工的风格和公司文化以及其他员工的匹配度最高,他们可能就是协调公司各部门工作的那些人,这类人深知如何不露痕迹地在各部门间穿梭,尽管各部门之间的文化完全不同,他们依然可以混得风生水起。但是他们始终也无法获得晋升,研究者认为他们不被提拔正是因为他们跟谁都谈得来,如果一个人太过于八面玲珑,就会容易给人一种虚伪、不值得信任的印象,因而也就得不到晋升。
第四类:叫做“综合性不守规则者”
通常因为他们在工作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在组织结构中站得稳当,即使他们邮件中的语言风格不同于他人,他们仍能通过自己的创新性思想和行为,大放异彩。这类人在职场中最容易取得成功,因为他们敢想敢做,在重要的岗位上总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杨先生与某企业签订的是无固定期的劳动合同,期间因涉嫌违法犯罪被有关机关收容审查,企业准备将其辞退,杨先生的家属咨询了劳动部门后,向企业提出异议。企业人事部门对此感到困惑,员工违法了,还要保持劳动关系吗?南南告知,出现此类情况并不罕见,法律对此是有规定的,这是劳动合同中的中止情形。
所谓劳动合同的中止是指在劳动合同履行的过程中,出现法定或者约定的状况,致使不能继续劳动合同,但是劳动关系仍继续保持的状态。劳动合同中止的条件是指劳动者主观上无过错,因客观原因导致暂时无法履行劳动合同的义务,但仍有继续履行劳动合同的条件和可能的情形。
杨先生涉嫌违法犯罪,被收容审查,但并未定罪,结果难料。这是劳动合同中止的特殊情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28条规定即“劳动者涉嫌违法犯罪被有关机关收容审查、拘留或者逮捕的,用人单位在劳动者被限制人身自由期间,可与其暂时停止劳动合同的履行。”
又按劳动部办公厅《对〈关于取保候审的原固定工不签订劳动合同的请示〉的复函》规定:对原固定工在取保候审期间,用人单位可以暂缓与其签订劳动合同,但不能以此为由予以辞退,
在审理结束后,可视具体的情况,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据此,符合上述条件劳动合同中止,可能会出现与劳动合同解除发生矛盾的特殊情况。当该职工被宣告错捕,无罪释放,企业就应恢复与其的劳动关系,但在审理期间,这时候劳动合同的表现形式就是中止。反之,如果该职工经审理确有问题,被定罪量刑,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而解除。出现这两种情况,都是劳动合同中止的特殊情形。
这里,南南还特别告知,根据《上海市劳动合同条例》第26条规定:“劳动合同期限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合同中止履行:(一)劳动者应征入伍或者履行国家规定的其他法定义务的;(二)劳动者暂时无法履行劳动合同的义务,但仍有继续履行条件和可能的;(三)法律、法规规定的或者劳动合同约定的其他情形。劳动合同中止情形消失的,劳动合同继续履行,但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中止履行劳动合同期间用人单位一般要办理社会保险账户暂停结算(封存)手续。中止期间如若劳动合同期满的,劳动合同终止。
来源:职场指南
又到大学生毕业求职的高潮,第一个问题是,做什么工作?
《黑天鹅》作者塔勒布说,他一生中得到的最有影响力的建议是,22岁时他的沃顿商学院同学建议他找一份“报酬具有突变性”的职业,也就是说,报酬不受劳动时间或者付出劳动数量的限制。
根据收入的确定性,所有的工作可以简单地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收入稳定性很大的职业,主要是体力劳动,收入受劳动时间或者付出劳动数量的限制,工作收入在很大程度上是稳定可预测的。也许会有一些小变化,但变化程度不会很大,不可能大到一天的收入超过剩余一生收入的程度。简单地说,体力劳动收入没有突变性,不会出现黑天鹅。
收入变化性很大的职业,比如演员、作家和证券投资等,收入不受劳动时间或者付出劳动数量的限制。如果你干得好,你的收入后面会加上很多零,却几乎或者完全不需要增加任何额外的努力。这种工作绝大部分是脑力劳动,也就是以某种交易或工作的形式出售某种智力产品。一个演员演一部票房收入100万元和5亿元的电影,一个作家写一本销量1000本和1000万本的书,一个股票投资人一次买卖100股和10亿股,付出的劳动量基本上是一样的,但收入差别会很大很大,有时一部电影、一本书、一次交易的收入比你一生中其他所有电影、所有书、所有交易的总收入还要多,赚一次甚至够你花几辈子。简单地说,脑力劳动的收入具有突变性,会出现黑天鹅。
听起来似乎当个脑力劳动者是一个好职业,要抓住一次幸运的机会,就足以让你成名成家成为百万富翁了。
塔勒布选择了收入具有突变性的脑力劳动,而且是突变性非常大、非常频繁的证券投资行业。后来他做得非常成功,赚了很多钱,还写了本非常出名的书《黑天鹅》。
但是塔勒布成名后反思多年却认为,选择收入具有突变性的职业,是一个十分糟糕的建议。
收入具有突变性的职业,只有在你成功的时候对你是好的。但竞争会更加激烈,收入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在你付出的努力和得到的回报之间存在巨大差异。而且非常两极分化,只有成功的极少数人获得蛋糕的大部分,其他人只能得到可怜的一点,甚至可能什么也得不到。
绝大多数人挣扎奋斗一生才明白:一将功成万骨枯。一个成功者后面是一万个失败者,一个演艺明星后面是一万个收入低得可怜的群众演员,一个大画家后面是一万个只能依靠街头画像的美院艺校毕业生,一个投资成为亿万富翁的人后面是几万甚至几百万个亏得很惨的股民。
选择收入具有突变性的职业,对于那些幸运的成功者或许是有好处的,但只是因为他们很走运,塔勒布认为自己成功是正好处在“正确的地点和正确的时间”。
但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更好的职业建议是,选择一个收入不具有突变性的职业,追求稳定性的收入。
我在证券行业工作了十几年,发现这个行业收入好的时候好得要命,差的时候差得要命,除了极少数人成为亿万富翁之外,十几年绝大多数人的收入也就是略高于平均水平。
我们看到,中国大学毕业生已经开始品尝追求收入具有突变性的职业的痛苦后果:学习金融投资、经济管理、法律、艺术专业的大学生本来想寻找收入具有突变性的职业赚大钱,结果却连一般收入水平的工作也找不到,反而那些学机械、学建筑、学医的同学更容易找到收入稳定的工作。
更有意思的是,这几年学理工的更容易成为证券公司行业分析师,学电脑的更容易进入银行、保险公司管理数据库,反而学金融投资财务的很难进入金融投资行业。其实金融投资行业真正做金融投资的只是少数人,大多数工作岗位是提供配套服务。
求职,求变不如求稳。求职如此,投资选股也是如此。
在美国,创业企业,赚钱的是极少数上市的创业板企业,大多数创业企业将失败倒闭。即使是成功上市的创业企业,赚钱的是极少数原始股东,赔钱的是成千上万上市追涨买入的投机者。怪不得巴菲特从来不做创业风险投资。
无论求职,还是投资,稳定压倒一切。
有时候我们不做一件事,是因为我们没有把握做好,我们感到自己状态不佳或精力不足时,往往会把必须做的事放在一边,或静等灵感的降临。你可不要这样。如果有些事你知道需要做却又提不起劲,尽管去做,不要怕犯错。给自己一点自嘲式幽默。抱一种打趣的心情来对待自己做不好的事情,一旦做起来了尽管乐在其中。
在职场沉浮几载的人,身心的疲惫难免会让他们失去对生活的兴趣,工作的激情也一并消磨殆尽。怎么让职场保鲜,给自己充沛的精力去面对每一天重复的工作?想必很多职场人士都在找答案。要想重获工作激情,自我激励是必不可少的。下面给大家介绍职场保鲜的自我激励二十大法。
1、离开舒适,不断寻求挑战
如何保持激情?是不断寻求挑战激励自己。只有不断突破和挑战才是职场保险大法。并且要提防自己,不要躺倒在舒适区。舒适区只是避风港,不是安乐窝。它只是你心中准备迎接下次挑战之前刻意放松自己和恢复元气的地方。
2、保持积极心态
人开心的时候,体内就会发生奇妙的变化,从而获得阵阵新的动力和力量。但是,不要总想在自身之外寻开心。令你开心的事不在别处,就在你身上。因此,找出自身的情绪高涨期用来不断激励自己。有了积极乐观的心态,在工作中自然精力充沛。
3、调高视线,放远目标
许多人惊奇地发现,他们之所以达不到自己孜孜以求的目标,是因为他们的主要目标太小、而且太模糊不清,使自己失去动力。如果你的主要目标不能激发你的想象力,目标的实现就会遥遥无期。因此,真正能激励你奋发向上的是,确立一个既宏伟又具体的远大目标。
4、加强紧迫感
20世纪作者AnaisNin(阿耐斯)曾写道:“沉溺生活的人没有死的恐惧”。自以为长命百岁无益于你享受人生。然而,大多数人对此视而不见,假装自己的生命会绵延无绝。惟有心血来潮的那天,我们才会筹划大事业,将我们的目标和梦想寄托在enisWaitley(丹尼斯)称之为“虚幻岛”的汪洋大海之中。其实,直面死亡未必要等到生命耗尽时的临终一刻。事实上,如果能逼真地想象我们的弥留之际,会物极必反产生一种再生的感觉,这是塑造自我的第一步。
5、选择支持你目标的朋友交往
对于那些不支持你目标的“朋友”,要敬而远之。你所交往的人会改变你的生活。与愤世嫉俗的人为伍,他们就会拉你沉沦。结交那些希望你快乐和成功的人,你就在追求快乐和成功的路上迈出最重要的一步。对生活的热情具有感染力。因此同乐观的人为伴能让我们看到更多的人生希望。
6、战胜恐惧,让生活充满信心
世上最秘而不宣的秘密是,战胜恐惧后迎来的是某种安全有益的东西。哪怕克服的是小小的恐惧,也会增强你对创造自己生活能力的信心。如果一味想避开恐惧,它们会象疯狗一样对我们穷追不舍。此时,最可怕的莫过于双眼一闭假装它们不存在。
7、跟随工作频率,做好调整计划
现实生活的道路绝非平坦,它总是呈现出一条波浪线,有起也有落,工作也一样。但你可以安排自己的休整点。事先看看你的时间表,框出你放松、调整、恢复元气的时间。即使你现在感觉不错,也要做好调整计划,这才是明智之举。在自己的事业波峰时,要给自己安排休整点。安排出一大段时间让自己隐退一下,即使是离开自己爱的工作也要如此。只有这样,在你重新投入工作时才能更富激情。
8、不在困难面前低头
问题的解决方案并不是唯一的,困难对于脑力运动者来说,不过是一场场艰辛的比赛。真正的运动者总是盼望比赛。如果把困难看作对自己的诅咒,就很难在生活中找到动力。如果学会了把握困难带来的机遇,你自然会动力陡生。
9、拥有良好的感觉
多数人认为,一旦达到某个目标,人们就会感到身心舒畅,
但问题是你可能永远达不到目标。把快乐建立在还不曾拥有的事情上,无异于剥夺自己创造快乐的权力。记住,快乐是天赋权利。首先就要有良好的感觉,让它使自己在塑造自我的整个旅途中充满快乐,而不要再等到成功的最后一刻才去感受属于自己的欢乐。
10、加强排练,开辟成功之路
先“排演”一场比你要面对的还要复杂的战斗。如果手上有棘手活而自己又犹豫不决,不妨挑件更难的事先做。生活挑战你的事情,你定可以用来挑战自己。这样,你就可以自己开辟一条成功之路。成功的真谛是:对自己越苛刻,生活对你越宽容;对自己越宽容,生活对你越苛刻。
11、立足现在,把握未来
要时刻提醒自己锻炼即刻行动的能力。充分利用对现时的认知力。不要沉浸在过去,也不要耽溺于未来,要着眼于今天。当然要有梦想、筹划和制订创造目标的时间。不过,这一切就绪后,一定要学会脚踏实地、注重眼前的行动。要把整个生命凝聚在此时此刻。
12、敢于竞争,快乐竞争
竞争给了我们宝贵的经验,无论你多么出色,总会人外有人。所以你需要学会谦虚。努力胜过别人,能使自己更深地认识自己;努力胜过别人,便在生活中加入了竞争“游戏”。不管在哪里,都要参与竞争,而且总要满怀快乐的心情。要明白最终超越别人远没有超越自己更重要。
13、经常自省,塑造自我
大多数人通过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和看法来看自己。获得别人对自己的反映很不错,尤其正面反馈。但是,仅凭别人的一面之辞,把自己的个人形象建立在别人身上,就会面临严重束缚自己的危险。因此,只把这些溢美之词当作自己生活中的点缀。人生的棋局该由自己来摆。不要从别人身上找寻自己,应该经常自省并塑造自我。
14、学会在危机中求生存
危机能激发我们竭尽全力。无视这种现象,我们往往会愚蠢地创造一种追求舒适的生活,努力设计各种越来越轻松的生活方式,使自己生活得风平浪静。当然,我们不必坐等危机或悲剧的到来,从内心挑战自我是我们生命力量的源泉。圣女贞德(JoanofArc)说过:所有战斗的胜负首先在自我的心里见分晓。
15、精工细笔,创造自我
如绘巨幅画一样,不要怕精工细笔。如果把自己当作一幅正在描绘中杰作,你就会乐于从细微处做改变。一件小事做得与众不同,也会令你兴奋不已。总之,无论你有多么小的变化,点点都于你很重要。
16、敢于犯错
有时候我们不做一件事,是因为我们没有把握做好。我们感到自己状态不佳或精力不足时,往往会把必须做的事放在一边,或静等灵感的降临。你可不要这样。如果有些事你知道需要做却又提不起劲,尽管去做,不要怕犯错。给自己一点自嘲式幽默。抱一种打趣的心情来对待自己做不好的事情,一旦做起来了尽管乐在其中。
17、不要害怕
拒绝不要消极接受别人的拒绝,而要积极面对。你的要求却落空时,把这种拒绝当作一个问题:自己能不能更多一点创意呢?不要听见不字就打退堂鼓。应该让这种拒绝激励你更大的创造力。
18、尽量放松
接受挑战后,要尽量放松。在脑电波开始平和你的中枢神经系统时,你可感受到自己的内在动力在不断增加。你很快会知道自己有何收获。自己能做的事,不必祈求上天赐予你勇气,放松可以产生迎接挑战的勇气。
19、在小事中塑造自我
塑造自我的关键是甘做小事,但必须即刻就做。塑造自我不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儿做一点,那儿改一下,将使你的一天(也就是你的一生)有滋有味。今天是你整个生命的一个小原子,是你一生的缩影。
20、让生活更有意义
大多数人希望自己的生活富有意义但是生活不在未来。我们越是认为自己有充分的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就越会在这种沉醉中让人生中的绝妙机会悄然流逝。只有重视今天,自我激励的力量才能汩汩不绝。
道歉并不简单,如果说有什么原则可以参考的话,那么就是有效沟通的原则,
上司是否应该道歉,答案是惟一的——当然!只不过,很多上司可能并没意识到,道歉也是门学问呢。如果可以真诚、适时、适度地表达歉意,不仅可以体现个人的素养,更可以对下属起到一定的作用。假装没在意或者走坚持不道歉的强硬路线,不仅无助于保住作为上司的威信,效果还适得其反,而倘若还找借口搪塞,就只剩下遭受鄙视了。
一句话:上司大可不必回避过失,相反,坦然道歉并即时改正才算领悟了领导力的精髓。
那么,到底该如何去道歉呢?
如何开口第一句
道歉需要及时。这正如沟通和反馈的原则一样,及时与否,效果将大相径庭。如果有些客观因素导致不适合在当下道歉,那么也不宜将时间拖得过久,最晚不要超过一周。否则,一旦对方心中的积怨已深,那么你的道歉效果将会大打折扣。但如果双方都在气头上,立刻道歉的效果也好不到哪里去。在冷静过后的第一时间道歉,才是最为理想的选择。
通常情况下,道歉时第一句话最难以说出口。可以试着用这样的句式:“刚才的事情是我的态度不好,让你受委屈了,我真诚地向你道歉……”在你的道歉中,要包含有几个元素:第一,勇于承认自己的过失,不找借口;第二,认同对方的情绪,因为认同感会起到缓解“疼痛”的作用;第三,真诚的道歉后,试着给出补救办法,
同时,上司的态度很重要,如果一副“我都向你道歉了,你还想怎样”的态度,那么下属反而会更反感上司的行为,心想“你何必在这儿装?”态度,决定了道歉的效果,哪怕仅仅一句“我很抱歉……”
如何选择道歉方式
在道歉方式的选择上,要根据错误产生的原因,以及涉及的范围和严重程度,来采取不同的方式。比如:如果错误对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那么比较适合在会议这样的公开场合上进行道歉。这不仅有助于表达上司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化解与下属的矛盾,还有利于价值观的强化,以及弥补和推进工作的进展。
而对于一些属于私人之间的摩擦,比如:因为某种态度、用词不妥、沟通不畅而导致的误会,可以适当选择电话或E-mail的方式进行沟通,或者是私下里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也会效果不错。尤其对于行事低调和内敛的上司来说,在私下的空间,能让双方在较平静的状态下进行沟通。这样既不会在公众面前张扬和放大上下级之间的恩怨,也会使上司和员工之间的私人感情慢慢滋养起来。
道歉有时不仅是一种认错的表现,更是一种对对方感受的尊重。即使上司没有实质性的错误,但只是让对方感觉到受到了打击或产生其他负面影响,上司也应该负起安抚员工情绪的义务。毕竟,这也是一个与员工之间增进沟通和理解的契机。
有个网友在坛子里表述这样的心情:“在办公室里50岁的阿姨要求我叫她”姐“,想告诉那些在办公室的”老阿姨们“,别以为叫”姐“,你就真的年轻了吗?不过是给你个面子,真的没什么其他意思!要说长相,你跟我妈比差远了……”
职场中的你又是如何称呼同事前辈们呢?老师似乎有些落伍,叫名字别人可能会不乐意,而当年长的同事要求你称其为姐姐时,你是迎合还是拒绝?
曾有个调查显示,大多数人希望叫全名或后面两个字就很好;有一部分人认为叫英文名字最省事;也有些人不喜欢叫官衔,但又身不由己;还有些朋友愿意称“老师”;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人不喜欢叫“哥哥姐姐”,认为太俗气,也有调查参与者建议在姓氏前面加“老”或者是“小”,这样叫起来比较亲切,不会显得那么生疏……
可见职场称谓,也是一种潜规则,运用得恰如其分,可以拉近上下级、同事之间的关系,运用得不恰当却有可能带来不必要的烦恼,让我们来看看网友们各自的“念经”方法。
小南
将心比心,别人如果称呼你时不合你意,你是不是也会不高兴?所以别太在这类事儿上计较,不太熟悉的前辈,就称呼XX主管经理,或者其英文名字,或者Mr./Ms.,国企里机关里都喜欢称XX老师,XX工的;熟悉的,称呼声“哥呀姐呀”的不是也很正常嘛,怎么就恶心了呢?人人都希望年轻,青春永驻,谭咏麟还不自称永远的25岁嘛。人与人都不同,有些人服老,有些人爱“扮嫩”,这又不是道德问题、是非观,何必那么小题大做呢。
这个问题其实不在于称呼,而在于态度。彼此尊重,彼此发现对方的优点,总比带着满腔的情绪和个人喜恶来看待人判断人要好得多。
草莓圣代
我觉得称呼还可以看被称呼者的性格。有的人比较容易热络,为人热情,和这样的人称兄道弟也没有关系。还有些人,特别是上司,比较严谨,希望和下属保持一定距离的,称呼上自然要尊重一点。如果你是和上级一同“摸爬滚打”混出来的“老人”,那么就完全没有必要在称呼上加以职务,否则反而刻意增加了距离;而如果是普通的工作关系,或是刚进单位的新人,当然还是用尊敬的称谓为好。要做到称呼得体,还要看场合。在办公室、会议、谈判等正式场合,要用正式的称谓;而在聚餐、晚会、活动等娱乐性的场合里,则可以随意一些。
不同性质的企业,员工对上司的称呼习惯略有差别,对上司称呼带职位名称的以国企比例最高,外资企业中并不常见。在欧美企业中,无论是同事之间,还是上下级之间,一般互叫英文名字,即使是对上级甚至老板也是如此。如果用职务称呼别人,反而会让人觉得和环境格格不入。在这样的公司工作,不妨也取个英文名字,融入集体。
在由学者创办的企业里面,大家可能会根据创业者的习惯,彼此以“老师”称呼。这个称呼还适用于文化气氛浓厚的单位,比如报社、电视台、文艺团体、文化馆等。
小白
朋友的公司来了个新同事,年纪比他大,但却叫他林哥。他可从来这么要求过,对于这种行为,朋友鉴定为拍马屁,同时也显然马屁拍在了马腿上,称此为恶心的称呼。关系自然也没有过多的改善,甚至还阻碍了发展。这个社会,虽然是谁皮厚谁就混的开,但也不是所有的人都适用一套方式。对着这个人叫姐姐,她心花怒放,对你大放绿等;但是对那个人叫姐姐,她说不定就为这在背后整死你。不管怎么称呼,关键是要投其所好,多关心别人的感受而不是自己的,那才是发展之道。
Sophiegong
我一般直接叫名字。我以前在一家公司做了5年,人家叫我姐,我还有点不好意思。我有那么老吗?只不过是多呆了几天而已,我喜欢人家直接叫我的名字,当然不要带姓一起叫。如果年纪真的大很多15岁以上,最好叫大姐,或是叫姓,比如是姓李,就叫李小姐。
在私下里,同事之间的称呼可以随便一些。女孩子可叫她的小名;对男性年长者可称“老兄”,年幼者为“老弟”等。不过,使用昵称要注意把握分寸,不能不看对象、不分场合地乱叫一气。也有人称“老张”为“小张”的,虽然说,“反着叫”能让部分年长者找到年轻的感觉,让年轻人找到成熟和稳重感,但应当慎用,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乐意被“反着叫”、“错着叫”的。
魉皇鬼
最近通过了A网友认识了B网友,A网友是个经理,B网友是销售,B总是叫A冰哥哥,刚开始我不太明白,因为A比B小,有次我单独和A说,为什么B老叫你哥哥呀,你年龄比他大?A说不是的,因为职位比他高。
听到这样的回答,我觉得B还真有点“恶心”,对着比自己小的人叫哥哥,还叫得超亲热,那不是摆明了拍马嘛,如果换成我,我可叫不出口,职位比自己高,在公司可以叫某某经理,如果企业不是太讲究职位,也可以直接叫别人名字(英文名可以显得亲密些),在下班后则可以随便叫,关系好点的称兄道弟也没关系,
上海白吃
称呼有时和与人套近乎是一样的,刚认识的称先生/小姐,熟了叫名字,再熟了可以取个昵称,而颠倒伦常的称呼总让人有点不太能接受,毕竟这不符合大多人的生活习惯。
按自己的经验判断如何叫,再按具体情况分:第一次见面,我会按职位叫,比如XX经理,或称为XX专家;见过一次面,但并不相熟,仍然会按以上叫法;如果此人出自外企,可能会直接换用英文名字,相熟之后,同事之间直接中英文名字;如果是上级,大部分时间还会以名字相称,有时会打趣称呼一两声“领导”、“头儿”之类的,这要视你的上司的性格与喜好,以及你的公司的总体文化。
对于老板,最保险的方法是称为X总,如果公司文化是可以叫名字的,也可以称为名字,但不要打趣,这就是对老板和对上司的称谓的不同之处。这里似乎还有些地域之分,比如北方人喜欢用哥姐来称呼,而南方,至少在上海就少些这类情况。
以上是常规情况,如果出现有前辈资深同事特殊情况的需求,比如明明是可以做偶阿姨的人,要称其为姐之类的。我会遵从以下原则:
1.如果公司其他同事都认可,不妨也认可一下,因为你所处的公司就是这个“调调”,你不喜欢就别待下去,还想干,就得顺着这个调。这就是人情世故。
2.要别人称呼其年轻的人,真实心情其实是怕别人说她老,或是希望自己还能年轻点。所以我如果与她关系还可以的话,还是很乐意满足这一小小的愿望。自己只是动动嘴皮子,能给别人一个好的心情,何乐不为?别人心情好了,同事共事也会顺畅许多,于己于人都有好处。
说开去,现在网络上哪个不是X美女,X帅G的相互称呼的?你又何曾在意过网络那头的她是否真的是美女呢? 如果说赞扬一个人不难,那么通过称谓来间接地赞扬尊重一个人,也不会太难,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又何乐而不为呢?
3.如果是不熟的,八竿子打不上的,还是称其职位比较妥当。
小宝
大学的时候在一家香港服饰公司兼职,员工之间都以“先生”“小姐”互称,有个五十几岁的阿姨,照样见了叫“小姐”。每天就听他们“先生”来“小姐”去的,实在是别扭。好在,我在他们眼里还是孩子,于是就直呼我名。
再说个我老爸的例子。他刚从部队转业到地方时,去新单位报道, 妈妈嘱咐他说:现在都流行称呼别人为老师。于是,爸爸一进办公室,就问“请问哪位是张老师”,只见一个20出头的女孩子红着脸看着我老爸,轻轻的说,“千万别叫我老师”。的确,如果一个近50岁的大叔叫我老师,我也会浑身不自在的。
不过,话也说回来了,“礼多人不怪”,尤其是那些刚入行的新人,嘴巴甜一点,拣好听的叫,应该就没错了。只要叫的恰当、叫的舒服就行了。
在北京真的很累
我的个人建议是叫姐。类似事例:我和我妈去看房,一个看似和我差不多的女孩叫我妈大姐,我就一个郁闷,可是看我妈听着挺高兴。被那个女孩哄得乐滋滋的。我心里不爽,想骂她,可是又怎么好意思呢?
不过,想一想,这种事情很正常,楼主也是女孩,过个多少年,也会有同样的小女孩背后叫你老女人,那个时候的心情可以自己设想一下。人不是必须虚伪,但现实社会,如果太过于随意,自己想怎么着就怎么着,那等着你的只有教训和失败。
我们以前的单位也有50岁的老大姐,大家都是很尊敬的叫她大姐。是很正常的,久而久之,就习惯了。人上了年龄也是需要别人的尊重的,年龄和尊严无关。
Cindi
用好心情去对人,哪怕对方有一张再怎么难堪的脸也不会拒绝你的微笑,伸手不打笑脸人嘛!叫她姐只不过是人情世故的需要,为什么狐狸就可以把老虎给耍着玩呢,因为狐狸很圆滑。不过做人能做到想一个铜板一样就很不错哦,外圆内方!外表圆滑,内心刚正!我家姐说,真正的狐狸是不会让人感觉它是狐狸的!说不定你讨厌的人,其实有你没有发现的好呢,还是换换自己的心情吧,你开心的对待你周围的人与物,你收到的回溃也是开心,何尝不乐呢?
ChristnaNo.1
记得进单位的第一天,觉得每个人都很严肃,作为新人不知如何称呼同事。那时我想,自己反正是新人,这儿的任何人都可以称为前辈或理领导。果然,这招一出,就没出过错。后来才发现,原来没有人不愿意被称为领导的,而且一视同仁都叫领导,人家也不会觉得我虚伪了。
按当今社会的趋势来讲,不论年龄,只要比自己大的都可以称呼为大姐。这样叫,第一,显得比较亲切 虽然有点违背自己的心意;第二,让对方比较高兴,让对方有一种不感觉自己年纪大;三,对自己也有一定好处,叫得甜别人自然就会象大姐一样的帮助你啦。所以大家不要吝啬自己的口水,现实是残酷的,嘴甜是必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