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如何正确引导孩子主动学习(共含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EnergeticHydra”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爱孩子,从赏识开始
我们大家都希望孩子健康成长,因此要以“以教学说话、学走路的”的赏识教育心态,努力让孩子健康成长。
那什么是“以教学说话、学走路的”的赏识教育心态呢?
我们每位家长身有体会,当孩子在牙牙学语时,孩子开始把“吃”说成“特”,把“哥哥”说成“的的”,我们总是开心的笑着,享受着他们的错误和进步,并坚信他们一定能说出准确的话语。当孩子蹒跚学路时,半步、一步,跌倒了,没有一位家长责骂、埋怨,而是扶起来,欣赏地看着,并由衷地赞美几声:“好孩子,真了不起!”孩子在赞美声中,欢乐地继续半步、一步地走,再然后是两步、三步……这样,孩子在我们的笑声中、在我们的鼓励中、在我们的赞赏中、在我们的耐心中,高高兴兴地学会了走路。我们对孩子的这种教育态度包含了赏识、信任、宽容、允许孩子犯错误、承认孩子们的差异、对孩子不急不燥,我们把它形象地称为“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赏识教育心态。这种赏识教育心态下的孩子心中种下的一定是自信、乐观、上进、勇敢的种子。
现在的孩子普遍都是小学就学英语,有的甚至在孩子幼儿园时就报了英语兴趣班,主要是从小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增强孩子的语感。今年我儿子上三年级了,我也给他在巨人雷氏报了个剑桥预备班,那个班的老师教得不错,也很有责任心,每周都会布置打电话的作业,而且要求学过的单词要能背得出,每次上课都要报听写。我发现他的听写从没得过100分,我就奇怪了,那些单词他都背得出啊,每次电话作业时老师总会夸他说得很好,我把他的听写本拿来一看,才发现他把a写成e,把n写成m,当时我很想发火,但转念一想,男孩子语言智力发育比较迟,如果狠批一顿,也许会把孩子吓得脑子里一片空白,也许会打击他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的想法,打击他的学习兴趣,于是,我稳了稳情绪,和颜悦色地对他说:这些字母是很容易混淆,写错了不要紧,下次注意就是了。儿子看到我没有责备他,愁眉不展的小脸舒展了。
帮孩子找到学习的快乐
一个孩子最愿意做的事是什么事?是让他感到快乐的事;一个人最容易做成功的事是什么样的事?我认为一定是他感兴趣的事。为什么很多事情没有人教,但是孩子却能做得很好?因为他们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怎样让孩子感兴趣呢?
首先,让孩子觉得学习是一种快乐。
在语言上表现出对孩子学习的羡慕。我时常对学生说:“你们的书好漂亮呀!”“哇,这道数学题你都会做了呀?我小时候可是到四五年级才会的呢,你好棒呀!”学生听到后对学习一定会有了很高的热情。
其次,分享孩子的喜悦。
有位学生可能用了很长时间才解出一道题,于是很开心地去和妈妈分享:“妈妈你看,这道题我做出来了,费了我10多分钟时间呢。”妈妈说:“宝宝真棒,这么难的题,宝宝都能做出来,妈妈知道你一定很努力地去做了。妈妈真为你高兴呢。”孩子听了这样的话,下次一定还愿意去努力,一定还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也愿意和妈妈分享成功的快乐。
帮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要想孩子学习好,家长一定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好的学习习惯将使孩子受益一生。
有这样一个故事:妈妈和孩子说好,每天放学后回到家先写作业,写完作业后全家一起吃饭。孩子也很听话,每天进门先写作业。可是一天,因为学校放学早,于是孩子和同学到外面去玩了,结果忘记了时间,奶奶看到孩子玩得很开心,也就没有去叫孩子回来,妈妈下班看到孩子在外面玩,也没有叫孩子,而是回家来做晚饭。那天天黑了孩子才回家来,进了门妈妈很平和很温柔地问孩子:“宝贝,作业写完了吗?”孩子说:“没有,我玩得太高兴了,忘记了。”妈妈说:“我们说好的,写完作业才可以吃饭,那你现在去写作业,等你写好了我们再一起吃饭。”饭后妈妈说:“你看,因为你没有完成作业,一家人都只能很晚吃饭,我们还好说,奶奶那么大年纪了,吃饭不依时对身体影响大啊。”“妈妈,我知道了。”以后,孩子每天回家都是先写作业再去玩。家长给了孩子明确的态度,孩子也就有了做事的标准,并养成习惯。
孩子的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家长要认清这一点,不能搞错,不要代替孩子完成。
1、要学会制定学习计划
要自觉的学习:有些同学管不住自己,放任自流,不能自觉的找课外题做,预习,复习。
要有计划性:在学习的过程中,总会有自己学的好的部分,学的不好的部分。自己要有计划的随时查漏补缺。而且,初中难的学科较多,有计划的分配时间,避免偏科也很重要。最好能够早点找一本中考考纲,了解将来考试的范围和难度,好对症下药,有所侧重。
2、思想上不能松懈,时时刻刻提醒自己
初中三年,眨眼即过,而且初一、初二、初三环环相扣,初一的知识比较简单,但如果基础打的不牢,不能开拓思维,超前学习,到了初二学习几何证明,初三学习二次函数就会感觉很吃力,尤其是到初二,初三还要学习两门新的学科——物理和化学。三门课放在一起,很多初一数学基础不好的同学,就很难赶上了。所以,同学们从跨入中学大门开始,就要有长远的计划,步步为营,时时占得先机。
3、养成认真,踏实的学习习惯
随着初中知识点难度的提高,同学们如果再抱着这种蜻蜓点水式的学习方式,就不可能完全消化老师所讲的题目,只知皮毛,似懂非懂。
到了重点中学,尤其是实验班,竞争很激烈,大家都很聪明。这个时候比的就是谁更努力,更踏实,更少犯错误。这也是很多毛躁的同学在小学成绩很好,而到了初中后,成绩越来越差的原因。
4.切勿陷入题海中,要有方法的学习
到了初中以后,随着知识的不断加深,很多学校为了提高成绩,都会做大量的题目。这个时候,同学们千万要记住:不能为了做题而做题。做一定量的题目当然是必须的,同学们只有通过做题目,才能将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消化,理解透彻。
那到底应该怎样做题目才是好的呢?或者说,做题到底真正的目的是什么?
一是,要在做题目同时将题目和知识点结合,两者不断结合,达到深化知识点,锻炼技巧的目的。
二是,找出自己还不会的题目,弄懂它。如果你只做自己会做的题目,那是一点收获都没有的。
5.“不会就问”不一定就是个好习惯。
一道题目,一个技巧,只有自己亲自弄懂,独立求解,才是真的明白。向其他人请教得到的知识,我们只是得到了知识本身,但并不一定了解如何运用,下次遇到类似题目,还是很难解的出。以此,鼓励大家:
面对一道难题,首先,要刻苦地独立思考,半个小时,一个小时,半天,争取自己解出来。这是最好的,最有收获的。但如果实在解不出,看不懂,再向别人请教,请教时要注意别人是怎样思考,运用技巧的,而不是仅仅关心答案。并且,一定要在听懂之后,找一道类似的题目,练习一下,熟练所学来的知识和技巧。
6.保持良好的、积极的心态。
进入初中以后,同学们或多或少会遇到一些问题。成绩怎么努力也是停滞不前,或是与同学、老师之间有些小矛盾等等。如果处理不好,会严重影响学习成绩。有些同学甚至会因此而一蹶不振。遇到问题,首先要学会自我调节,多从积极的方面思考问题。其次,也要多跟父母,老师进行沟通,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有一些同学为了自尊心,逃避问题,不愿意把问题拿出来与别人沟通。这样做并不能保护你的自尊心。要想保护自尊心,只有把问题解决了,成绩提高了,作为学生,才会真正获得认可和尊重。
一、不考虑孩子的个性特质,不尊重孩子的意愿
有些爸妈非常爱孩子,总想为孩子安排一切,他们自己节衣缩食,拿出大笔学费,替孩子报各种各样的“特长班”、“补习班”,而孩子们若没有这方面的兴趣,这些“课程”就变得苦不堪言。浪费了孩子和大人的时间、精力、体力和财力,收效甚微。
二、不考虑孩子的内在需求,期望过高,要求过严
父母往往对子女一味的高期望,不切实际的急于求成。这种心态和做法会让孩子敏感、紧张和焦虑。这是中国家教中一个相当普遍的的现象,中的孩子因此成了负担最重的一批人。
在高期望值的支配下,父母只以考试分数来衡量孩子是否优秀的标准。这实际上是家长自己背上的一个错误而沉重的包袱。家长辛苦、孩子更辛苦。
所以建议家长把时间和精力多用在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上,多琢磨怎样发展孩子的个性,怎样诱导孩子的学习兴趣,怎样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三、不考虑家庭教育方式和技巧,强塞硬灌
很多父母利用一切机会向孩子灌输大道理,有的是态度友好的,有的是态度是强硬的。但不论什么态度,孩子就是听不进去。
有些父母总想让孩子事事都听自己的,要求孩子“这样做”或“那样做”,却忽略了孩子的接受方式。久而久之,孩子不仅不听他们的话,还会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
有智慧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应当引导多于教训,启发多于灌输。这其中有一个技巧,就是做家长要适时让孩子参与你做的事,而不是强迫孩子去做事,也要经常参与孩子做的事,家长在参与中加以引导,是促使孩子自觉主动地学习或做事的最好动力。
孩子没有接触社会,不会像家长那样有阅历和经验。因此,做家长的要适时引导他们,帮助他们打开探求知识领域的大门,从自觉主动到积极主动去完成学习任务,并享受学习成功带来的喜悦。
四、忽视孩子幼小心灵的承受力,用家长的权威强制孩子
父母用命令的方式让孩子做事情,或强迫他去做,是在显示我们的权力,而这种权力无非是身份、年龄或体力的差别,孩子当然无法这些方面去与大人竞争。但孩子的反抗心理却会慢慢堆积。其实,这并不意味着家长不能引导和影响孩子做正确的事情,只是意味着我们没有用心去寻找更恰当、更有效的方法。强制孩子做事会导致他们用其他的方法来抗争。在一个充满强权的家庭里,很难想像会产生好的教育结果,很难想像能够造就出一个自觉主动、愉快求知的好少年。
★ 主动作文
★ 孩子学习计划
★ 主动的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