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语文版八年级语文文言文基础训练专项复习(共含7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破人农户不”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文言文基础训练专项复习
一、解释下列一词多义词。
1.以:
(1)全石以为底
(2)卷石底以出
(3)以其境过清
2.为:
(1)全石以为底
(2)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3.清:
(1)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2)以其境过清
4.可:
(1)潭中鱼可百许头
(2)不可知其源
5.差:
(1)参差披拂
(2 )其岸势犬牙差互
6.于:
(1)舜发于畎亩之中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征于色
(4)生于忧患
7.而:
(1)而后作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8.发:
(1)发于畎亩
(2)发于声
9.拂:
(1)行拂乱其所为
(2)拂士
10.从: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2)隶而从者
二、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
1.乃记之而去
古义:
今义:
2.崔氏二小生
古义:
今义:
3.举于版筑之间
古义:
今义:
4.举于士
古义:
今义:
5.牺牲玉帛
古义:
今义:
6.小大之狱
古义:
今义:
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古义:
今义:
8.恶能无纪
古义:
今义:
9.可以一战
古义:
今义:
10.又何间焉
古义:
今义:
11.肉食者鄙
古义:
今义:
三、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1.日光下澈
2.夫能不以游堕事
3.曾益其所不能
4.门人然烛来
四、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并解释。
1.潭西南而望
2.斗折蛇行
3.其岸势犬牙差互
4.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
5.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6.人恒过
7.公将鼓之
8.齐人三鼓
9.一鼓作气
10.汝若生子是男,大,告之曰
11.请师之
12.心奇之
13.勿误樵苏
14.不过早樵而暮归
【参考答案】
一、
1.(1)介词 ,用(2)表承接的连词,不译(3)介词,表原因
2.(1)动词,当“作为”讲(2)动词,“成为”
3.(1)形容词,清澈(2)形容词,冷清
4.(1)副词,大约(2)助动词,能够
5.(1)形容词,长短不一(2)动词,交错
6.(1)介词,从(2)介词,到(3)介词,在(4)介词,由于
7.(1)表承接的连词(2) 表并列的连词
8.(1)起,被任用(2)表现
9.(1)阻挠,违反(2)同“弼”,辅佐,辅弼
10.(1)由(2)跟随
二、
1.离开 前往,到某处
2.年轻人 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3.捣土用的.杵 建筑,修路
4.狱官 士兵
5.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6.案件 监禁罪犯的地方
7.只是 表示转折的连词,但是
8.疑问代词,安,哪 讨厌,憎恶
9.两个词,意为“可以凭借” 一个词,表示可能或许可
10.参与 隔开,不连接
11.鄙陋,目光短浅?? 指品德低劣
三、
1.澈:通“彻”。chè,照射。
2.堕:通“隳”。huī,耽误、毁坏。
3.曾:通“增”。zēng,增加。
4.然:通“燃”,点燃。
四、
1.西南:向西南方。名词用作状语。
2.斗:像北斗星那样。蛇:像长蛇那样。名词用作状语。
3.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名词作状语。
4.泉:用泉水。茗:喝茶。罍:端着酒杯。红装:穿着艳装。蹇:骑着驴子。名词用作动词。
5.苦:使……痛苦。劳:使……劳累。饿:使……饥饿。空乏:使……空虚乏力。拂乱 :使……颠倒错乱。动:使……惊动。忍:使……坚韧。形容词用作动词。
6.过:犯过错。名词用作动词。
7.鼓:击鼓。名词用作动词。
8.鼓:击鼓。名词用作动词。
9.鼓:击鼓。名词用作动词。
10.大:长大。形容词用作动词。
11.师:拜……为师。名词用作动词。
12.奇:对……感到奇特。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13.樵苏:打柴割草。名词用作动词。
14.樵:打柴。名词用作动词。
(一)三峡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在
(2)略无阙处 略无:完全没有
(3)自非亭午夜分 亭午:正午
(4)自非亭午夜分 夜分:半夜
(5)不见曦月 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6)至于夏水襄陵 襄:升到高处
(7)沿溯阻绝 沿:顺流而下
(8)沿溯阻绝 溯:逆流而上
(9)不以疾也 疾:快
(10)则素湍绿潭 素湍: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
(11)回清倒影 回清:回旋的清波
(12)绝多生怪柏 绝:极高的山峰
(13)飞漱其间 飞漱:飞速地往下冲荡
(14)每至晴初霜旦 晴初:天刚放晴
(15)每至晴初霜旦 霜旦:下霜的早晨
(16)属引凄异 属引:接连不断
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说说其意思。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阙”同“缺”,空隙、缺口
3.解释下列多义词。
(1)自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介词,在)
②自非亭午夜分(连词,表示假设,如果)
(2)绝
①沿溯阻绝(动词,阻断)
②绝多生怪柏(副词,极,非常)
③哀转久绝(动词,消失)
(3)清
①回清倒影(名词,清波)
②清荣峻茂(形容词,清澈)
4.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义。
(1)或王命急宣
古义:有时
今义:连词,表选择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5.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并解释。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2)良多趣味
良:形容词用作副词,甚,很
(3)空谷传响
空谷:名词用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
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在七百里长的三峡当中,两岸都是相连的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
(2)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隐没遮蔽了天空和太阳。
(3)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4)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
(5)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风,也没有这么快。
(6)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7)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泉水、瀑布飞速地往下冲荡。
(8)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有无限趣味。
(二)答谢中书书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五色交辉 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四时俱备 四时:四季
(3)晓雾将歇 歇:消散
(4)沉鳞竞跃 沉鳞:水中潜游的鱼
(5)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2.解释下列多义词。
欲
①夕日欲颓(将要)
②实是欲界之仙都(欲望)
3.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1)晓雾将歇
古义:消散
今义:休息
(2)夕日欲颓
古义:坠落
今义:精神萎靡
4.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并解释。
夕日欲颓
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坠落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三)记承天寺夜游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念无与为乐者 念:考虑,想到
(2)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共同,一起
(3)步于中庭 中庭:院子里
(4)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5)盖竹柏影也 盖:大概是
2.解释下列多义词。
与
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②念无与为乐者(和,跟,同)
3.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义。
(1)月色入户
古义:多指门窗
今义:住户、人家
(2)盖竹柏影也
古义:大概是,表推测原因
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只是
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但是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罢了
今义:耳朵
4.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并解释。
相与步于中庭
步:名词用作动词,散步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院中,)庭院地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藻、荇交织纵横,大概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四)与朱元思书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风烟俱净 俱:都
(2)天山共色 共色:同样的颜色
(3)从流飘荡 从:跟、随
(4)水皆缥碧 缥碧:青白色
(5)急湍甚箭 甚:超过
(6)争高直指 直指: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
(7)泉水激石 激:冲击,撞击
(8)横柯上蔽 柯:树木的枝干
(9)疏条交映 交映:互相掩映
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说说其意思。
(1)蝉则千转不穷
“转”同“啭”,鸟鸣,这里指蝉鸣
(2)窥谷忘反
“反”同“返”,返回
3.解释下列多义词。
(1)绝
①天下独绝(绝妙)
②猿则百叫无绝(停止)
(2)上
①负势竞上(向上)
②横柯上蔽(在上面)
4.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义。
(1)一百许里
古义:表示约数
今义:赞许,允许
(2)蝉则千转不穷
古义:穷尽
今义:贫穷
(3)鸢飞戾天者
古义:至、到达
今义:罪过,乖张
(4)经纶世务
古义:筹划、治理
今义:指规划管理政治的才能
5.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并解释。
(1)风烟俱净
净: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净,散净
(2)任意东西
东西:名词用作状语,向东或向西
(3)猛浪若奔
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4)互相轩邈
轩邈:形容词用作动词,往高处远处伸展
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头也能看得清清楚楚。(那)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腾的骏马。
(2)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
(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他那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治理国家大事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4)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虽在白天,也仍然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偶尔能见到阳光。
(五)富贵不能淫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岂不诚大丈夫哉 诚:真正,确实
(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焉:怎么,哪里
(3)以顺为正者 正:准则,标准
(4)与民由之 由:遵循
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说说其意思。
往之女家
“女”同“汝”,你
3.解释下列多义词。
(1)之
①妾妇之道也(助词,的)
②父命之(代词,代他)
③女子之嫁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2)戒
①戒之曰(告诫)
②必敬必戒(谨慎)
(3)居
①居天下之广居(居住)
②居天下之广居(住宅)
4.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并解释。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淫:使动用法,使……惑乱
移:使动用法,使……改变
屈:使动用法,使……屈服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2)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实现志向了,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实现志向,就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富贵不能惑乱他的心,贫贱不能动摇他的节,威武不能屈服他的志。这才叫作大丈夫。
(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兴起,指被任用
(2)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任:责任,使命
(3)行拂乱其所为 拂:违背
(4)而后作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5)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出:在国外
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说说其意思。
(1)曾益其所不能
“曾”同“增”,增加
(2)衡于虑
“衡”同“横”,梗塞、不顺
(3)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同“弼”,辅佐
3.解释下列多义词。
(1)于
①管夷吾举于士(从)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
③征于色,发于声(在)
(2)士
①管夷吾举于士(狱官)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贤士)
4.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义。
(1)管夷吾举于士
古义:狱官
今义:士兵
(2)征于色
古义:征验、表现
今义:征讨
(3)而后喻
古义:了解、明白
今义:比喻
(4)然后知生于忧患
古义:这样以后
今义:连词,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5.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并解释。
(1)必先苦其心志
苦:使动用法,使……痛苦
(2)所以动心忍性
忍:使动用法,使……坚忍
(3)人恒过
过:名词用作动词,犯错误
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心里忧愁,思虑堵塞,然后才有所作为,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灭亡。
(七)愚公移山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惩山北之塞 惩:苦于 塞:阻塞
(2)出入之迂也 迂:曲折,绕远
(3)聚室而谋曰 谋:谋划,商量
(4)杂然相许 许:赞同
(5)其妻献疑曰 献疑:提出疑问
(6)北山愚公长息曰 长息:长叹
(7)以残年余力 以:凭,靠
(8)如太行王屋何 何:怎么样
(9)固不可彻 彻:通达,这里指改变
(10)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穷匮:穷尽
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说说其意思。
(1)始一反焉 “反”同“返”,往返
(2)甚矣,汝之不惠 “惠”同“慧”,聪明
3.解释下列多义词。
(1)且
①年且九十(副词,将近)
②且焉置土石(连词,况且)
(2)之
①跳往助之(代词,他们)
②隐土之北(助词,的)
③甚矣,汝之不惠(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3)而
①何苦而不平(连词,表承接)
②面山而居(连词,表修饰)
③而山不加增(连词,表转折,可是)
(4)其
①其妻献疑曰(代词,他的)
②其如土石何(用在“如……何”前面,加强 反问语气)
(5)以
①以残年余力(介词,凭,靠)
②河曲智叟亡以应(连词,来)
(6)焉
①始一反焉(语气词,不译)
②且焉置土石(往哪里)
4.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义。
(1)河阳之北
古义: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
今义:太阳
(2)年且九十
古义:副词,将近
今义:连词,表意思上的递进关系
(3)指通豫南
古义:直
今义:手指
(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古义:连……都……
今义:曾经
(5)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古义:草木
今义:毛发
(6)惧其不已也
古义:停止
今义:已经
5.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并解释。
(1)面山而居
面:名词用作动词,面向着
(2)吾与汝毕力平险
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土石
(4)寒暑易节
寒:形容词用作名词,冬季
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愚公)苦于山的北面交通阻塞,出出进进都要绕远路。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靠您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王屋山怎么样呢?况且往哪里放置土石呢?
(3)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你也太不聪明了!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尚且损毁不了山上的一根草木,又能把(这么多的)土、石怎么样呢?
(4)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子子孙孙没有穷尽呀,可是山不会再增高,为什么担心铲不平呢?
(八)周亚夫军细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上自劳军 劳:慰问
(2)彀弓弩 彀:张开
(3)天子先驱至 先驱:先行引导的人员
(4)天子且至 且:将要
(5)居无何 居:经过,表示相隔一段时间
(6)以备胡 以:表目的,用来
(7)曩者霸上、棘门军 曩:先前
(8)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固:必,一定
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说说其意思。
(1)军士吏被甲 “被”同“披”,穿着
(2)改容式车 “式”同“轼”,扶轼
3.解释下列多义词。
(1)军
①军细柳(驻军)
②上自劳军(军队)
③至霸上及棘门军(军营)
(2)诏
①不闻天子之诏(皇帝发布的命令)
②诏将军(下诏)
(3)为
①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担任)
②天子为动(被)
(4)使
①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使者,使臣)
②使人称谢(派遣,打发)
(5)入
①匈奴大入边(侵入)
②直驰入(进入)
(6)之
①已而之细柳(到,往)
②介胄之士不拜(结构助词,的)
4.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使人称谢
古义:告知
今义:感谢
5.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并解释。
(1)军细柳
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2)将军约
约:名词作动词,规定
(3)介胄之士
介胄:名词作动词,披甲戴盔
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随后,(皇上的车队)到达细柳军营,军营将士都穿着铠甲,将刀拔出鞘,张开了弩,并把弓拉满。
(2)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过了不久,皇上来到军营前,又(被拦住)不得进入。在这个时候,皇上于是派使臣手持符节下诏给周将军。
(3)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
于是,天子的车队就控制住车马慢慢前行。
(4)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天子被感动了,表情严肃起来,扶着车前的横木俯下身子,(向周亚夫)表示敬意。并命人宣告:“皇帝敬重、慰劳将军。”礼仪完毕即离去。
1.给下面的新闻拟写标题。(不超过20个字)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在这个草木萌发、春山可望的美好时节,我们迎来了第108个“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让我们向广大女同胞道一声祝福,向身边每一个“她”致一份敬意。
女性的发展程度,标注着人类文明的刻度。回首激荡一百多年的妇女运动史,从“面包加玫瑰”的权利觉醒,到“男女同工同酬”的抗争呐喊;从“女人不是月亮,不靠反射男人的光辉来照亮自己”的理性思考,到“妇女能顶半边天”的豪迈宣言,无数女性从束缚中得到解放,许多曾经遥远的梦想早已触手可及。今昔对比,“她力量”之贡献,“她魅力”之精彩,“她智慧”之非凡,也让一个结论愈发清晰:妇女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没有妇女解放和进步,就没有人类解放和进步。
【示例】向新时代的巾帼力量致敬
2.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个字)
中新网3月24日电 据韩联社报道,韩国军方本月24日发布消息称,代号为“关键决断”(KR)的韩美联合军演当天落下帷幕,世界各国的参演兵力将先后离韩归队。
据报道,今年有1.3万美军兵力参加演习,超出万人参演的去年,另有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丹麦、法国等5国的小股兵力也加盟。代号为“鹞鹰”(FE)的韩美联合军演仍在进行中,该演习将持续至下月底,共有七千美军参演。据悉,“关键决断”是联合指挥所演习,今年的军演于本月13日正式启动。韩美两国在此次演习中运用“作战计划5015”。此次演习还运用“4D作战概念”。“4D作战概念”是韩美旨在探测(Detect)、扰乱(Disrupt)、摧毁(Destroy)、防御(Defense)核武及导弹的同盟反导作战理念。
【示例】代号为“关键决断”(KR)的韩美联合军演今日落下帷幕。
3.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个字)
新华社斯德哥尔摩5月24日电 中国藏文化交流团24日在瑞典安全与发展政策研究所举行座谈会,全面介绍中国西藏的历史、文化、宗教和当代发展,展现今日西藏的新面貌。
代表团团长、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总干事郑堆在座谈会上表示,希望通过这样的交流活动介绍真实的西藏,让更多的人了解真实的西藏,并弘扬藏族文化。代表团详细介绍了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丰硕成果:政治文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良好、宗教信仰自由,并在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积极奋斗。双方还就西藏地区应对气候变化等问题进行了交流。
【示例】中国藏文化交流团访问瑞典。
4.下面是名为“超越自我”的全国青年运动会会标图案(图案颜色红、黄渐变),请写出该会标的构图要素及寓意。
【示例】该标志以汉字“青”为原型进行巧妙设计,形似一个飞奔的青年,是青运会精神的象征。红色代表青年运动员热情、阳光、有活力。最下面较细的两抹,像跑道,代表竞赛项目。中间部分是人形的躯干,形似翅膀,最上端是人形头部,也代表青运会火炬中燃烧的火焰,表达青运会希望年轻人攻坚克难,超越自我,不断追求更高的梦想。
5.班级要举行“弘扬传统文化”专题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下列对毛笔书法作品的字体和用笔特点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
A.甲是楷书,笔画平直,书写时一笔一画独立完成,用笔多有提拔,字形方正端庄。
B.乙是行书,用笔连贯,笔画常有钩挑和牵丝,字形富于变化。
C.丙是隶书,蚕头燕尾,撇捺收笔时往往向上挑起,字形稍有扁宽。
D.丁是草书,往往以符号代替偏旁,笔画飞动,连绵缠绕,纵横奔放。
(2)请从以下选项中选择一句作为上联,与下联“梅开如意春”构成一副具有浓郁狗年特色的春联(C)
A.神犬驱阴邪 B.灵犬报兴旺
C.犬守平安日 D.义犬迎新春
(3)中国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请从构思和寓意角度对下面的剪纸作品进行简要赏析。
【示例】把“”设计成一只狗的形象,寓意是农历狗年;“狗”字的字形像一只昂首叫着向前跑的狗,又与旁边的字组成“狗年大吉”,表达祝福之意。
6.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为了让传统文化更广泛地走进学生生活,我市某中学将开展以“传统文化,你我共享”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楷草隶篆行,异彩纷呈,展现出中国文化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韵味。下面是一个汉字的演变过程,请根据前几个字形将其简体楷书写在田字格内。
(2)下面诗句可以组成两副对联,请根据对联特点完成组合,并把答案写在下面相应的横线上。(填序号)
①松间鸣好鸟 ②鸟鸣山更幽 ③泉和万籁声
④风定花犹落 ⑤窗外见南山
上联:① 下联:⑤ 上联:④ 下联:②
(3)中华民族是充满智慧的民族。众多民间艺人用他们精湛的技艺丰富了我们灿烂的民族文化。请写出河北省的两个民间工艺的名称。
【示例】河北梆子、吴桥杂技、武安傩戏、阜城剪纸。(两个即可)
(4)最近,学校开展践行《弟子规》活动。一天妈妈因某事严厉批评小明。小明刚要反驳,想到《弟子规》中“父母教,须敬听”的训规,就低头不语了。对于小明的表现,你想对他说些什么?(30字左右)
【示例一】小明,你真是一个孝顺的好孩子,你是践行《弟子规》的典范,你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示例二】小明,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弟子规》的精髓之一,我们应该遵从,但也应该活学活用。你应该主动和妈妈沟通,表明自己的想法,相信妈妈会尊重你的意愿的。
(1)请从上面表格中提取两条主要信息。
【示例】
①参加家长会的家庭成员中,妈妈的参与比例最高,其次是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爸爸的参与比例较低,而家庭其他成员的参与比例最低。
②参加家长群的家庭成员中,妈妈的参与比例最高,爸爸的参与比例次之,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及家庭其他成员的参与比例均较低。
③与参加家长会的各家庭成员参与比例相比,家长群中爸爸、妈妈的参与比例均增大,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及家庭其他成员的参与比例均减小。
(2)每次家长会,爸爸总以各种理由推托而不参加,这次你将如何说服爸爸来参加家长会?
【示例】爸爸,我知道您很忙,很辛苦,但这次我特别希望您能抽出一点时间去参加家长会。您的参与,会给我莫大的鼓舞与力量。
8.读书,可以明智;读书,可以怡情。为此,某学校开展了以“书香少年”为主题的实践活动,请你一起参加。
(1)下面是调查小组针对各个不同学段学生课外阅读情况所做的调查,请结合调查表回答,随着年级的升高,各学段学生的课外阅读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示例】小学生更喜欢文学艺术类作品,而初高中阶段文学艺术类作品的阅读比例有所降低,但仍是阅读的主要类型,同时政治历史类、科普类以及体育军事类作品的阅读比例明显提高。
(2)在“语文学习减负行动”中,有人提出应减少学生课外阅读的种类,认为读好文学作品就可以了。对此,你是怎么看的?请作简要阐述。
【示例】我认为这一提议欠妥。我们的阅读种类应丰富多样,不仅要有文学方面的作品,更应阅读有关时事、历史的书籍,这样才能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9.根据要求,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下面是几则新闻的标题,请写出你的探究结果。(不超过15个字)
①移动支付业务笔数首超互联网支付
②二维码支付银联错失战机重回头,而对手已成巨无霸
③全民扫码时代到来,移动支付领域起硝烟
【示例】移动支付受到全民欢迎。
(2)对于移动支付在生活中的应用,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对,你是如何看待移动支付的?
【示例一】我认为移动支付与时俱进,符合大众口味。移动支付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再也不用为忘带钱包、找零等发愁。
【示例二】我认为移动支付还存在很多弊端,不适宜大范围推广。移动支付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移动支付是一个“有限”的领域,中老年人、小孩子及网络不发达地区的人们很少使用。
课内文言文基础训练
一、《世说新语》二则
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2)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3)君与家君/期/日中
(4)待君久/不至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俄而雪骤
俄而:不久,一会儿
骤:急
(2)撒盐空中差可拟
差:大体
拟:相比
(3)未若柳絮因风起
未若:不如,不及
因:趁、乘
(4)太丘舍去
舍:舍弃
(5)去后乃至
乃:才
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含义。
尊君在不(“不”同“否”,和肯定词对用时,表示否定)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义。
(1)与儿女讲论文义
古义:泛指小辈
今义:儿子女儿
(2)与友期行
古义:约定
今义:泛指等待或盼望;日期
(3)太丘舍去
古义:离开
今义:前往,与“来”相对
(4)相委而去
古义:舍弃
今义:委托
(5)下车引之
古义:拉,牵拉
今义:领
(6)元方入门不顾
古义:回头看
今义:顾忌;理睬
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在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跟小辈谈论文章的义理。
(2)白雪纷纷何所似?
白雪纷纷扬扬的像什么?
(3)未若柳絮因风起。
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
(4)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陈太丘与友人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时分。
(5)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和我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6)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来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就进门了。
二、《论语》十二章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人不知而不愠
愠:生气,恼怒
(2)吾日三省吾身
日:每天
省:自我检查、反省
(3)为人谋而不忠乎
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诚信
(5)三十而立
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6)四十而不惑
惑:迷惑,疑惑
(7)不逾矩
逾:越过
矩:法度
(8)学而不思则罔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9)思而不学则殆
殆:疑惑
(10)人不堪其忧
堪:能忍受
(1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喜爱,爱好
(12)曲肱而枕之
肱:胳膊
(13)于我如浮云
于:介词,对,对于
(14)逝者如斯夫
逝:往、离去
斯:代词,这,指河水
(15)三军可夺帅也
夺:改变
(16)博学而笃志
笃:坚定
(17)切问而近思
切:恳切
(18)仁在其中矣
仁:仁德
2.解释下列各组中的加点词。
(1)而
学而时习之(连词,表承接)
温故而知新(连词,表承接)
学而不思则罔(连词,表转折)
人不知而不愠(连词,表转折)
(2)为
为人谋而不忠乎(替)
可以为师矣(做)
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含义。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义。
可以为师矣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能够
5.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1)学而时习之(名词用作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名词用作状语,每天)
(3)温故而知新(形容词用作名词,分别译为“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和体会”)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5)饭疏食(名词用作动词,吃)
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很有才德的人吗?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疑惑。
(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在河边上感叹说:“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三、诫子书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非淡泊无以明志
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明志:明确志向
(2)非宁静无以致远
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3)淫慢则不能励精
淫慢:放纵懈怠
励精:振奋精神
(4)险躁则不能治性
险躁:轻薄浮躁
治性:修养性情
(5)年与时驰
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6)意与日去
日:日子,岁月
(7)遂成枯落
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8)悲守穷庐
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义。
(1)静以修身
古义:修养身心
今义:衣服显示出穿着人的线条
(2)夫君子之行
古义:操守,品行
今义:行走
(3)意与日去
古义:日子,岁月
今义:太阳
3.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非学无以广才(形容词作动词,增长)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屏除杂念和干扰来提高自己的修养,勤俭节约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如果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才干,如果意志不坚定就不能学有所成。
(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4)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四、狼
1.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
(1)其一/犬坐于前
(2)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一狼仍从
从:跟从
(2)并驱如故
故:原来
(3)屠大窘
窘:处境困迫,为难
(4)顾野有麦场
顾:看,视
(5)积薪其中
薪:柴草
(6)苫蔽成丘
苫蔽:覆盖、遮盖
(7)目似瞑
瞑:闭上眼睛
(8)意暇甚
意:这里指神情、态度
(9)盖以诱敌
盖:表示推测,大概,原来是
3.解释下列各组中的加点词。
(1)其
恐前后受其敌(代词,指代“两狼”)
一狼洞其中(代词,指代“柴草堆”)
以攻其后也(代词,指代“屠户”)
其一犬坐于前(其中)
(2)之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代词,代指“一狼”)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句末语气助词)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结构助词,的)
(3)敌
恐前后受其敌(动词,攻击)
盖以诱敌(名词,敌人)
(4)止
一狼得骨止(停止)
止增笑耳(只是)
(5)意
目似瞑,意暇甚(神情、态度)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意图)
(6)前
恐前后受其敌(前面)
狼不敢前(向前)
(7)以
投以骨(把)
以刀劈狼首(用)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连词,表目的)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义。
(1)一狼径去
古义:离开
今义:到,往
(2)屠自后断其股
古义:大腿
今义:屁股
(3)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古义:多少
今义:数学中的一门学科
5.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1)一狼洞其中(名词作动词,挖洞)
(2)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名词作状语,从通道)
(3)其一犬坐于前(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
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骨头已经扔完了,可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
(2)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一只狼径直离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3)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转身看柴草堆的后面,一只狼正在柴草堆中打洞,企图从通道进入来攻击屠户的背后。
(4)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五、寓言四则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家无井而出溉汲
溉:浇灌、灌溉
(2)及其家穿井
及:待,等到
(3)国人道之
道:讲述
(4)闻之于宋君
闻:使知道
(5)丁氏对曰
对:应答,回答
(6)身亡所寄
亡:无,没有
(7)因往晓之
晓:告知,开导
(8)若屈伸呼吸
若:你
(9)只使坠
只使:纵使,即使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含义。
其人舍然大喜(“舍”同“释”,解除、消除)
3.解释下列各组中的加点词。
若
求闻之若此(像)
不若无闻也(如)
若屈伸呼吸(你)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居住在国都中的人讲述这件事,被宋国的国君知道了。
(2)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像这样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3)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4)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会陷下去呢?
1. 恶能无纪 恶:怎样。纪:通“记”,记载。
2. 冻风时作 作:起。
3. 局促一室之内 局促:拘束。
4. 波色乍明,鳞浪层层 乍:初。
5. 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乍:突然。
6. 柔梢披风 披:分散。
7. 毛羽鳞鬣之间 鳞:指鱼类和爬行类动物。鬣:指马一类动物。
8. 夫能不以游堕事 堕:耽误。
9. 麦田浅鬣寸许 鬣:像兽颈上的长毛一样。
10. 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 泉:用泉水煮。茗:煮茶。罍:端着酒杯。蹇:骑驴。
11. 而此地适与余近适:正好
12.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鸽。高大的柳树分立在堤的两旁,肥沃的土地稍微湿润,放眼望去,空阔的景象,感到自己像笼子里逃出的天鹅。
13.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在这时,薄冰开始溶化,水波开始发出亮光,像鱼鳞一样的波浪一层层的,水清澈看到河底,亮晶晶的`,好像镜子刚刚打开冷光突然从镜匣子里闪射出来一样。
14.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柳条将要舒展没有舒展,柔嫩的柳梢头在风中散开,麦田里低矮的麦苗才一寸左右。
15.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游人虽然不多,但是汲泉水来煮茶喝的,端着酒杯唱歌的,穿着红装骑驴的,也经常有。
16. 风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所有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浮到水面戏水的鱼儿,都悠闲自在,羽毛鳞鬣中间,都充满了欢乐气氛。
17. 这篇游记通过对满井早春二月自然风光的描绘,表达了作者置身于大自然时舒畅欣喜的心情,也流露出对官场沉闷生活的厌倦。
内容预览:
文言文
一、按照原文填空。(每空一分,共四十七分)
.山不在高,( )。水不在深,( )。斯是( ),( )。苔痕( ),草色( )。谈笑有( ),往来无( )。可以调( ),阅( )。无( )之乱耳,无( )之劳形。南阳( ),西蜀( )。孔子云:( )?
.《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这句诗意思相近的语句是 , 。
.《论语》六则中写学习和思考的辨证关系的语句是 , 。
.《论语》六则中有一句话是倒装句,翻译过来是于我有何哉!这句话是 !
.子曰:学而时习之,( )?有朋自远方来,( )?人不知而不( ),不亦君子乎?
子曰:( )而( ),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 ),思而不学则( )。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 ),( ),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 ),( ),( ),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而从之,( )而改之。
.天下事有( )乎?为之,则( )亦易矣;不为,则( )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 )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 )富者曰:吾欲之( ),何如?
富者曰:( )?
曰:吾一瓶一钵( )。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 )而下,( )。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 )。富者有( )。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顾不如( )哉?
二、翻译下列句子。(每个二分,共四十分)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吾欲之南海,何如?
.子何恃而往?
.吾一瓶一钵足矣。
.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富者有惭色。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三、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每个一分,共十三分)
德馨 2.陋室 3.鸿儒 4.调素琴
案牍 6.不亦说乎 7.为之 8.犹未能也
蜀之鄙 10.越明年 11.不慕荣利
性嗜酒 13.晏如也
文言文部分
一、《伤仲永》
出处: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作者: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也被称为王文公;是北宋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的散文雄健峭拔,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内容理解:告诉我们学习和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字词句
字音:环谒[ye] 泯[min]然 称[chen] 夫[fu]
词义:
⑴.通假字
①.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通攀,牵、引。 ②.贤于材人远矣: 材通才,才能。
③.未尝识书具: 尝同曾,曾经。
⑵.古今异义:
①.是:古义此,与自组合意为自从,eg: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今为判断词。
②.或:古义不定代词,有的,eg:或以钱币乞之;今义为或许。
③.文理:古义是文采和道理,eg: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今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
⑶.一词多义:
①.自:a.自己,eg:并自为其名;b.从,eg: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②.闻:a.听说,eg:余闻之也久;b.名声,eg: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其:a.这,eg:其诗以养父母;b.他的,eg:稍稍宾客其父。
④.并:a.连词,并且,eg:并自为其名;b.副词,全,都,eg: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⑤.名:a.名词,名字,eg:并自为其名;b.动词,说出,eg:不能名其一处也。
⑥.宾客:a.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eg:稍稍宾客其父;b.名词,客人,eg: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⑦.就:a.动词,完成,eg:自是指物作诗立就;b.动词,从事,做,eg:蒙乃始就学。
⑧.然:a.代词,这样,eg:父利其然也;b.形容词词尾,的样子,eg:泯然众人矣。
⑨.于:a.介词,此,eg:贤于材人远也;b.介词,在,eg:与厅事之东北角。
⑩.为:a.动词,作为,eg:其读以养父母,收族为意;b.动词,成为,eg:卒之为众人。
⑩.夫:a.指示代词,那些,eg:今夫不受之天;b.名词,丈夫,eg:夫起大呼。
⑷.词语活用:
①.忽啼求之(啼,哭着,动词作状语。) ②.父异焉(异,奇怪,形容词作动词。)
③.宾客其父(宾客,名词作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 ④.父利其然(利,作动词。)
⑤.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每天,作状语;环谒,四处拜访。)
⑸.重点词语翻译
①.世隶耕(隶,属于。) ②. 不至:没有达到(要求)。 ③.称前时之闻(称,相当。) ④.通悟:通达聪慧。 ⑤.收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收,聚、团结。 ⑥.彼其:他。 ⑦.泯然:完全。
⑧.贤于材人:胜过有才能的人;贤,超过;材人,有才能的人。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①.判断句: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金溪百姓方仲永,世代务农。
②.省略句:a.不使学。(即不使之学,省略宾语) 不让方仲永学习。
令作诗。(即令其做诗,省略宾语) 我叫方仲永作诗。
还自扬州。(省略主语我) (我)从扬州回乡。
受之天。(之后省略于) 先天得到的。
③.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同乡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用钱币求仲永题诗。
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与邑人,不使学:(他的)父亲以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县里的人,不让他学习。
⑤.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的多。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⑥.其诗以养其父母,收族为意: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
⑦.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从此,指定事物叫他作诗,他立即写成。
⑧.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叫他做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跟以前听说的相当了。
⑨.今夫不受之天,故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之成为普通人就完了吗?
二、《木兰诗》
出处:又叫《木兰辞》,这是南北朝时北方名歌中的一首 叙事诗 ,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首诗后经文人加工润色,被历代传诵,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双璧,二者异曲同工,互相辉映,对后代的文学艺术产生过不小的影响。
字词句
字音:机杼[zhu] 鞍鞯[an jiang] 辔[pei]头 鸣溅溅[jian] 金柝[tuo] 阿姊[zi] 霍霍[huo] 可汗[ke han] 贴:军帖[tie];贴[tie]黄花;字帖[tie]
词义:
⑴.通假字
①.对镜帖花黄:帖通贴,粘,粘贴。 ②.出门看火伴:火通伙。
⑵.古今异义:
①.爷:古义指父亲,eg:卷卷有爷名;今指爷爷,即父亲的父亲。
②.走:古义为跑,双兔傍地走;今义行走。
③.但:古义为只,副词,eg: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今常用作转折连词。
④.郭:古义为外城,eg:出郭相扶将;今仅用作姓氏。
⑶.一词多义:
市:a.集市,eg:东市买鞍马;b.买,eg:愿为市鞍马。(名词作动词。我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买:a.买(东西), eg:东市买骏马;b.雇,租,eg:欲买舟而下。
⑷.词语活用:
①.何疑问代词作动词,是什么。问女何所思。
②.策名词作动词,登记。策勋十二转
③.骑动词作名词,战马。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⑷.重点词语翻译
①.旦:早晨。 ②.溅溅:流水声。 ③. 胡骑:胡人的战马。
④.强,有余。 ⑤.不用:不愿做。 ⑥. 扶将:扶持。
⑦.赏赐百千强:赏赐很多财物。
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①.省略句:愿为市鞍马。(愿为此市鞍马,此指代父从军这件事。)
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②. 倒装句:问女何所思(何所思是思所何的倒装。宾语前置。)
问一声闺女想的是什么?
③.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不远万里奔赴战场,跨越关山岭(疾行)如飞。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 寒冷的月光照射着铠甲。将军(身经)百战出生入死,壮士(转战)多年(凯旋而)归来。
④.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对着窗户,梳理着乌云般(美丽)的头发,对着镜子(在前额)贴上花黄。
三、《孙权劝学》
出处:选自《资治通鉴》
作者: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
字词句
词义:
⑴.古今异义:
①.但,古义为只,eg:但当涉猎;今为转折连词。 ②.治,古义为研究,eg: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今为治理。 ③.博士,古义为官职,eg: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今为学位。
⑵.一词多义:
①.以:a.用,eg:以军中多务;b.与为译为认为,eg:自以为大有所益。
②.当:a.掌管,eg:当除掌事;b.应当,eg:但当涉猎。
③.见:a.知道,eg:见往事耳(了解历史罢了。);b.认清,识别,eg: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动词,看见,见渔人,乃大惊。
④.若:a.动词,比得上,eg:孰若孤;b.介词,好象,eg:仿佛若有光。
⑤.之:a.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eg:大兄何见事之晚乎?b.助词,的,eg:于厅事之东北角。
⑶.重点词语翻译
①.当涂:当道,当权。 ②.辞:推托。 ③.及鲁肃过寻阳:及,到了的时候。
④.才略:政治或军事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⑤.涉猎:粗略地阅读。
⑥.刮目相看: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 ⑥.更:更新。
⑶.成语
①.吴下阿蒙:比喻学识尚浅。 ②.刮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①.倒装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何见事应见事何,疑问句宾语前置。)
老兄你为什么看事情的变化这么晚呢?
②.省略句:肃遂拜蒙母。(拜后省略介词于。)
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
③.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我难道是想让你钻研经史典籍而成为博士吗?
④.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只不过应当广泛地学习知识,懂得过去的教训罢了。
备注:本文以对话为主,语言形象,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是的口吻、神态和心理。详略得当。
四、《口技》
出处:节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作者:林嗣环,字铁崖,明末清初人。
字词句
字音:少顷[qing] 呓[yi]语 齁[hou] 曳[ye]屋 许许[hu]声
词义:
⑴.通假字:满坐寂然:坐通座,座位,这里指座位上的人,即宾客;全场静悄悄的。
⑵.古今异义:
①.但:古义为只,eg: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今表转折连词。
②.闻:古义为听,eg:微闻有鼠作作索索;今义用鼻子嗅。
③.股:古义为大腿,eg:两股战战;今为屁股。
④.走: 古义为跑, eg:两股战战, 几欲先走;今为步行。
⑤.虽:古义为即使,表假设连词。eg:虽人有百手;今义虽然,标转折连词。
⑶.一词多义:
①.乳:a.动词,喂奶,eg:妇抚儿乳;b.名词,乳头,eg:儿含乳啼。
②.绝:a.副词,极,eg:以为妙绝;b.动词,尽、消失,eg:群响毕(全,都)绝。
③.妙:a.名词,妙处,eg:众妙毕备;b.形容词,美妙,奇妙,eg:以为妙绝。
④.指:a.名词,指头,eg:手有百指;b.动词,指出,指明,eg:不能指其一端。
⑤.作:a.拟声词,eg:有鼠作作索索;b.开始,文中是发出声音,eg:百千其作。
⑥.间: a.动词,夹杂,中eg:间有里拉崩倒之声;b.动词,间断,eg:遂与外人见隔。
⑦.是:介a.词,这,eg:当是时;b.判断动词,eg:问今是何世。
⑷.词语活用:
①.京中有善口技者(善,形容词作动词,擅长;京城中有个擅长口技艺术的人。)
②.不能名其一处(名,名词作动词,说出;不能够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
③.会宾客大宴(宴,名词作动词,举行宴会;会,适逢;正碰上有家人大摆宴席请客。)
⑸.重点词语翻译
①.少顷:一会儿。 ②.既而:不久,紧接着。 ③.是时:的时候。
④.未几:不久。 ⑤.一时:同时。 ⑥.呓语:说梦话。
⑦.絮絮:连续不断地说话。 ⑧.中间[jian]:其中夹杂着。
⑨.意少舒:心情稍微放松了些;少,稍微;舒,伸展、松弛。
⑩.稍稍:渐渐。 ⑩.倾侧:翻倒倾斜。 ⑩.齁:打鼾。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①.倒装句:会宾客大宴。(应为会大宴宾客,宾语前置。)
正碰上由家人大摆宴席请客。
②.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应有尽有。文中形容声音之杂。
③.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在这时候,客人们没有一个不惊慌变色离开座位,个个捋起袖子,露出胳膊,两条腿直发抖,几乎都想抢先逃走。
五、《短文两篇》--《夸父逐日》、《两小儿辩日》
出处:《山海经》;《列子》
作者:第二篇选自作者是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
文学影响:《山海经》是我国古代地理著作,共18篇,内容包括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及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等,并保存了不少远古神话传说。《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
字词句
词义:
⑴.通假字:知通智,eg:孰为汝多知乎?
⑵.古今异义:
①.汤:古义热水,eg:日中如探汤;今常用于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②.汝: 古义为代词你,eg:孰为汝多知乎?今为姓氏。
③.去:古义为离,eg:我以日始出时出人近。今为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⑶.一词多义:
①.为:a.动词,是,eg:此不为远者;b.动词,说,eg:孰为汝多知乎?c.作,eg:化为邓林;d.认为,eg:孰为汝多知乎?
②.其:a.介词,那,eg:问其故;b.介词,它,eg:及其日中;c.介词,他的或他们的,eg:弃其杖。
⑷.词语活用:
①.孔子东游(东,名词作状语,到东方。)
孔子到东方游历。
②.而日中时远也(远,形容词作动词,离人远的。)
正午时离人远。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①.倒装句:孰为汝多知乎?(应孰为汝知多乎,谓语前置,起强调作用。)
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②.省略句:未至,道渴而死。(未至前省略了夸父)
夸父还没有赶到太湖,就在半路渴死了。
日中如探汤。(应日中如于之探于汤;省略介词和宾语;)
正午时像(把手)伸(向 )热水。
③.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译:夸父和太阳赛跑,他一直追赶到太阳落山的地方;这时,他口渴想要喝水;他就到黄河、渭水去喝;
黄河与渭水的水都不够夸父喝,于是,他又到北边大湖去喝。 (逐走:竞跑,赛跑)
④.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去人)远也。 (以:认为。 去:距离。)
译: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距离人们要近一些,而到了中午的时候,就要距离人们远一些。
⑤.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译:太阳刚出来的时候,人们感觉非常的清凉;到了中午,就好像伸热水一样烫人;这难道不是因为近一点炎热而远一些清凉吗?
六、《狼》
出处:选自《聊斋志异》
作者: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所著。详情见7年级上册《山市》。
字词句
字音:缀[li]行 苫蔽[shan bi] *[kao]尾
词义:
⑴.通假字:止通只,只有,eg:止有剩骨。
⑵.古今异义:
①.耳:古文言文中出现在句尾时,通常解释为罢了,eg:只增笑耳。今为耳朵。
②.股:古义为大腿,eg:身已半入,只露*尾;今为屁股。
⑶.一词多义:
①.止:a.只有,eg:止有剩骨;b.停止,eg:一狼得骨止。
②.敌:a.动词,敌对,文中是胁迫、攻击,eg:恐前后受其敌;b.名词,敌人,eg:盖以诱敌。
③.之:a.补充音节,无义,eg:久之,目似瞑,意暇甚;b.代词,指狼,eg:又数刀弊之。
④.意:a.神情、态度,eg:意暇甚;b.动词,企图,打算,eg: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⑤.前:a.前面,eg:其一犬坐于前;b.动词,上前,eg:狼不敢前。
⑥.恐:a.担心,eg:恐前后受敌;b.恐怕,eg:不治将恐深。
⑷.词语活用:
①.其一犬坐于前(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
②.一屠晚归(屠,动词作名词,指屠户,一个屠户傍晚回家。)
③.一狼洞其中(洞,名词作动词,打洞的意思。另一只狼正在那里打洞。)
④.恐前后受其敌(敌,名词做动词,攻击,胁迫的意思)
⑤.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名词作动词状语,钻洞的意思,企图打穿柴草堆钻过去)
⑸.重点词语翻译
①.顾:回头看,文中指往旁边看;eg:顾野有麦场。 ②.苫蔽:覆盖、遮蔽。
③.少[shao]时:一会儿。 ④.弛:放松,文中指卸下;eg:弛担持刀。
⑤.久之:过了一会儿。 ⑥.暴:突然;屠暴起。
⑦.意暇甚:神情很悠闲。意,神情、态度;暇,空闲。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①.倒装句:投以骨(是以骨投的倒装;以介词,译为把介词结构后置。)
②.省略句:a.投以骨(应投以骨,之,代狼。)
把骨头投向(狼)。
场主积薪其中(应积薪其中,省略介词于。)
场主在那里堆积了柴草。
一狼洞其中(一狼洞其中 ,省略介词于。)
另一只狼正在那里打洞。
屠户乃奔倚其下(屠户乃奔倚其下,省略介词于。)
屠户就跑过去背*在柴草堆下面。
③.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骨头已经(扔)光了,而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④.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像狗一样蹲坐在(屠户的)前面。
⑤.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屠户)才明白前面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对方的。
七、文言文中的时间短语
表示突然发生:忽 忽然
表示同时发生:一时
表示相继发生:既而
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是时
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少顷 未几 俄而 少时 久之
(三)《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
一、词语积累
内集]家庭聚会。内,指家人。集,聚集。 [儿女]指子侄辈,这里指家中年轻一代人。 [讲论文义]讲解诗文。义,道理,意义,文章表达的意思。 [俄而]不久,一会儿。 [欣然]高兴的样子。 [似]相似,像。 [差(chà)]大致、差不多。 [拟]相比。 [未若]不如,比不上。 [因]由于。
二、文学常识
《世说新语》:六朝志(记)人小说代表作。全书8卷,分德行、言语、方正、政事、文学、雅量等36门。是南朝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本文选自《世说新语笺(jiān)疏》中的言语一门。
三、内容点击
《咏雪》讲的是晋朝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少女谢道韫表现了以柳絮咏雪的才能。
四、阅读探究
文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怎样一种家庭气氛?
轻松、温馨的家庭气氛。
从上下文看,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文中儿女即子侄辈,指家中年轻一代人。今天的儿女专指子女。
文章结尾交代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暗示作者赞赏她的才气。
以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第一种意见:撒盐空中好。它注重了形似,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与盐比较接近;而柳絮是灰白色,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与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
第二种意见:柳絮因风起一句好。好的诗句应有深刻的意蕴,柳絮句将物象与意蕴统一起来,形成了诗句的意象,给人以春天即将来临的感觉;而撒盐空中仅有物象而无意蕴。
五、迁移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以比喻描写飞雪的古诗佳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陈太丘与友期》
一、词语积累
(一)常规词语
期行]约定同行。期,约定。 [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期,约定的时间。日中,正午时分。 [舍(shě)去]不再等候就走了。舍,放弃。去,离开。 [乃]才。 [时年]当时的年龄。 [戏]嬉戏,玩耍。 [客]客人,指朋友。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委]丢下、舍弃。 [君]有礼貌地称呼对方。 [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无信]不讲信用。 [引]拉。 [顾]回头看。
(二)通假字
不]同否。
二、文学常识
出自《世说新语笺疏》中方正一门。
三、内容点击
《陈太丘与友期》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面对父亲的友人的无信、无礼,义正辞严地加以反驳的故事。既表现了他的聪敏,更写出了他的懂得为人的道理。
四、阅读探究
陈太丘期日中,过中不至,陈太丘的朋友反怒责陈太丘,说明朋友是怎样的人?
不讲信用,粗野无礼。
元方面对父亲朋友的粗野语言,针锋相对地指出他的无信无礼,这说明元方是个怎样的人?
聪敏,机智,善辩,懂得维护家人尊严,懂得为人之道。
有人认为客人已经认错,元方就应该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之极,无地自容,这的确有些失礼。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
第一种意见]不同意。元方当时才七岁,他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从容不迫地反驳一个成年人,使对方明理,并赢得对方的叹服,维护了父亲的名誉,这已属不易。我们不能对一个七岁的孩子求全责备。
第二种意见]同意。父亲的友人已经表示了歉意,应该给人改正过错的机会。人没有一生都不犯错误的,只要改正,就是好的,不能总是抓住人的小辫子不放。
有人认为,陈太丘的朋友也有可取之处,你同意这个看法吗?
同意。面对元方的反驳,有人很惭愧,想与元方握手道歉,这说明他有知错能改的精神。
友人为什么能够哑口无言、赔礼道歉?
元方的反驳有理有据。第一,从信用方面看,父亲朋友失约在先,无信;从礼貌方面,父亲的友人当元方的面骂元方的父亲,无礼。因此,友人最后哑口无言,只得赔礼道歉。
五、迁移拓展
面对他人的无礼,你该如何处理?
意见一]抓住对方失礼之处,针锋相对,维护个人名誉不受侵害。
意见二]针对对方失礼之处,摆事实,讲道理,使对方明白自己的过错,既维护个人名誉,又不伤害对方。自己不能向对方一样失礼。
如果父母不在家,家中来了客人,你该如何接待?
在能确定对方身份的前提下,以礼相待;如果不明对方身份,要机智地探询对方情况,提高安全意识。
你还知道哪些《世说新语》中的'故事?
如王戎识李。
.有不少成语出自《世说新语》,请写出几个。
望梅止渴、难兄难弟、鹤立鸡群、标新立异、一往情深
古代像谢道韫、陈元方这样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还有很多,你能举出几个这样的事例吗?
㈠ 王冕四岁作画;
㈡ 曹植七岁作诗;
㈢ 甘罗十二岁做宰相;
㈣ 司马光砸缸。
【附】课内古时词名句积累与赏析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汉·曹操《观沧海》
【简析】借助奇特想像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体现了作者的博大胸怀。
海日生残夜,江春如旧年。--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简析】新旧事物交替,表明时间匆匆过,抒写出淡淡的乡愁,同时也给人以希望。蕴含的哲理:旧事物是蕴含在新事物之中的,新事物定能冲破重重阻碍,发展壮大起来。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简析】选取具有初春特征的典型事物,在动态中将春的活力,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描绘出来。使人产生美好的联想、想像。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宋·辛弃疾《西江月》
【简析】调动嗅觉、听觉,抒写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并将客观事物与人的活动统一起来,表达了闲适的心情,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
古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元·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简析】选取六种代表性景物,自然组合,天衣无缝。前句景物色彩暗淡,毫无生气;后句景色明丽,清闲、恬淡。两句一正一反勾起游子无尽的愁思。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元·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简析】旅途未尽,夕阳在山,更勾起旅人的绵绵愁情,不禁使人断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