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硕:论地缘因素在吐蕃文明东向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lilian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石硕:论地缘因素在吐蕃文明东向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共含5篇),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lilian”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石硕:论地缘因素在吐蕃文明东向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篇1:石硕:论地缘因素在吐蕃文明东向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石硕:论地缘因素在吐蕃文明东向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在吐蕃历史中,有一个非常令人注目的事实,即从公元七世纪迄至十三世纪以前,吐蕃文明无论在地域、种族和文化上都强烈地表现出一种东向发展的趋势。这一东向发展趋势,实际上标志着十三世纪以前,吐蕃文明始终不断地在向其东部的中原文明倾斜和靠拢。可以认为,十三世纪西藏文明向中原的归属,即西藏与元王朝隶属关系的形成绝不是偶然和凭空发生的,它应是自公元七世纪以来,吐蕃文明不断向东发展、不断与其东部的文明(以中原王朝为主体和核心的文明)发生碰撞、交流,影响和融合后所产生的一个最终和必然的结果一吐蕃文明所以会采取东向发展的轨迹并最终汇入中华文明体系,显然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其中地缘因素是一个极为重要的、不可忽视的因素。下面,本文将着重就地缘因素在吐蕃文明东向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问题进行讨论,以求教于专家学者。

一、吐蕃文明的东向发展轨迹

公元七世纪初,自吐蕃王朝崛起于西藏高原后,就迅速不断地向其四围地区展开了强大的武力扩张。这种武力扩张活动到九世纪中叶吐蕃王朝灭亡为止,延续了将近两百余年时间。这种向外的不间断的武力扩张,不仅使吐蕃从一个初期势力仅限于西藏高原的新兴王朝一跃而成为统治疆域辽阔,势力空前强盛并足以与中原唐王朝相抗衡的强大的高原王朝,同时还将青藏高原辽阔地区的众多部落和部族首次在政治、军事上连结成为一个整体,从而为后来藏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地域和文化的基础。假如我们把吐蕃王朝向外进行的长达两百余年的武力扩张视为是吐蕃文明在文化上和空间上的扩展那么很显然,在整个吐蕃王朝时期,吐蕃的文明主要是采取了一种东向发展的轨迹。这着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吐蕃向外扩张所发动的一系列战争,绝大多数是在与东面的唐朝之间进行的。不仅吐蕃向东部地区和西域的扩张战争主要是以唐为对象而进行,就是向中亚的扩张很大程度上也成为吐蕃与唐的争夺。事实上,唐朝成为吐蕃王朝向外进行武力扩张的主要对象。

二、吐蕃王朝向外扩张的结果,主要导致了其版图的东向扩展。吐蕃王朝初期,其势力范围大体仅相当于今天西藏高原的范围。当时,在吐蕃东北外围地区,今青海一带有强大的吐谷浑部落;在其东部方向的横断山脉区域则为党项、白兰等诸羌部落所盘据;在其东南方向即今滇西北一带)则是西洱诸蛮的势力范围。然而,随着吐蕃势力的强有力扩张,到八世纪初叶,这些原分布于吐蕃东部外围地区的以吐谷浑及党项、白兰诸羌为首的众多部落和部族均被吐蕃征服,并沦为吐蕃属部,它们的原有领地,即从甘青到横断山区的川西高原及滇西北一带的辽阔地区均并人吐蕃疆域。八世纪中叶,吐蕃又乘唐朝发生“安史之乱”、边防空虚之机,联合南诏、回纥诸部大举东进。数年之间,攻陷唐的西北数十州,唐的河西、陇右完全为吐蕃占领。随后吐蕃军队攻破凤翔、耶州(今陕西彬县),进逼长安,唐代宗仓皇出逃陕州。763年,吐蕃大军攻入长安,立金城公主之弟广武王李承宏为帝,,改元大赦,设置百官。至此八吐蕃的东向扩张达到了最高峰。在从长安退出后,吹着又南下联合南诏军队,先后攻破唐藁(西昌)、松、维(理县东)、保等州,占领了剑南西部的大片地区。公元783年。唐不得已同吐蕃订立清水会盟,双方重新划定边界。大体将黄河以北贺兰山区划作闲田(即缓冲区),黄河以南从六盘山、陇山,沿泯江、大渡河,南抵磨些诸蛮(今云南丽动地区)划线,以东属唐朝,以西属吐蕃。这条新边界的划定,意味着唐朝已被迫放弃西北的大片领土并正式承认了吐蕃对河陇地区的占领。这样,吐蕃的东部版图获得了空前扩展,其东部疆域大体包括了今青海的全部、甘肃大部、陕西西部、川西高原及滇西北高原等辽阔地区。显然,吐蕃向东部地区扩张所获得的辽阔版图是它在其它任何方向上的扩张所无法比拟的`。

三、整个吐蕃王朝时期,在吐蕃周边的所有国家或政权中,以吐蕃同东面唐朝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最为密切。据谭立人、周原孙《唐善交聘表》统计,在整个吐蕃王朝时期,唐蕃之间使臣交往共计290余次,其中蕃使180余次,唐使100余次①。假如以贞观八年634年)松赞干布首次遣使入唐到846年吐蕃王朝灭亡的共2 来计算,那么,唐蕃之间差不多平均8个月就有一次使臣往来。这种使臣往来的频繁程度显然是吐蕃同周边其它任何国家和政权之间都无法比拟的。唐蕃之间频繁的使臣往来,既是出于政治、军事上的利害关系,同时也包含了很大的经济和文化交流的成份。因此,它充分表明了吐蕃文明向中原文明倾斜的东向发展趋势。

从吐蕃王朝灭亡到十三世纪,吐蕃的文明也仍然持续地采取了东向发展的轨迹。这主要表现在吐蕃王朝灭亡后,由于大量吐蕃部落在甘、青和川西高原一带(即原吐蕃王朝的东部地域)扩散和巩固,并先后形成了凉州六谷部和角厮罗等吐蕃割据政权;同时由于公元十世纪藏传佛教“后宏期”兴起,藏传佛教不断由吐蕃本土向甘、青和川西高原一带传播和渗透。所以,迄至宋代,甘、青和川西高原一带都最终成为了吐蕃文明圈。此外,这一时期吐蕃地区与中原汉地之间所兴起的大规模茶马贸易,也日渐成为联结中原与藏区的重要经济纽带,从而加速了吐蕃文明的东向发展。

那么,自七世纪以来吐蕃文明为什么没有采取向南、向西或向北发展的轨迹?而是恰恰采取了向东发展的轨迹?这与吐蕃文明所处的地缘环境显然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

二、向东倾斜的地形均海决定了吐蕃文明东向发展的可能性员大,v=sH 0k! u Vd'*uw? ; ( m= ^:W .sP计 算 机论文S23IXq.RlG }`(V1 l cAcCgin7jb

众所周知,七世纪初叶,吐蕃王朝大抵是以今天西藏的地域范围为基础而向外进行扩张的。因此,西藏本身的地形环境必将对吐蕃王朝的扩张产生较大的制约和影响。

西藏位于青藏高原的西南部,在地理单元上隶属于东亚地形板块。西藏的总体地形构造是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逐渐向东南倾斜。从西北向东南依次形成了三个地形阶梯:

一、藏北高原。位于昆仑山脉和冈底斯山脉之间。约占西藏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

二、藏南谷地。位于冈底斯山脉和念青唐古拉山脉以南、喜马拉雅山脉以北。平均海拔在3500米左右。

三、藏东峡谷区即藏东横断山脉和三江流域地区。此地北高南低,平均海拔在3500米以下。

令人注目的是,西藏这种从西北向东南倾斜并依次形成三级阶梯的地形构造,与整个中国的地形构造非常近似,而西藏又恰好处于中国由西向东倾斜的艺大地形阶梯中最高一级阶梯一青藏高原的中心地带,因此,西藏这种地处东亚地形板块的最西端、面向内地并向内地倾斜的地形构造,使它在地理单元上天然地与中国成为一个整体,也就是说,二者属于同一个地理单元。论文石硕:论地缘因素在吐蕃文明东向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来自WWW.66WEN.COM免费论文网

毫无疑问,西藏这种由西向东倾斜并与中国处在同一个地理单元的地形构造,对于吐蕃文明的东向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首先,这种自西向东倾斜的总体地形构造,导致了吐蕃西部、南部和北部地形环境的相对封闭。吐蕃的南部和西部边境都横卧着世界上最高的山脉一喜马拉雅山脉,山脉全长2400公里,宽200~300公里,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喜马拉雅山脉在吐蕃南部和西部与之接壤的天竺、泥婆罗等邻国之间构成了一道巨大的、难以逾越的地形屏障,从而使吐蕃势力向南、向西的发展受一到严重扼制。而吐蕃的北部边境则有自西向东横亘的昆仑山脉。昆仑山脉平均海拔6000米左右,其南侧与平均海拔近5000米的藏北高原相连,北侧则以巨大的高差俯临辽阔的塔克拉玛于沙漠,高出沙漠约3~5千米,有如一道巨大的高墙耸立于藏北高原的北端,形成了天然的地形屏障。加之昆仑山南北两面分别延绵着辽阔、于旱的藏北高原和塔克拉玛干沙漠,所以,在吐蕃北部同样形成了相对封闭的地形环境。

与南部、西部及北部相对封闭的地形环境相反。由于自西向东倾斜的地形构造,吐蕃的东部边境则明显地呈现出相对开放的地形环境。首先,在位于吐蕃东南部的河谷区分别有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条大河从吐蕃本土向东南流向横断山区,这些河道实际上成为从吐蕃东南通向内地的天然通道。正是这些通道使吐蕃势力能够居高临下,沿河道轻而易举地进入今天的川西和云南地区。其次,在吐蕃的东北边境,虽有海拔6000余米的唐古拉山脉构成西藏与青海在地形上的分界线,但因唐古拉山脉南北地区本身地势较高,因而降低了唐古拉山的相对高度,同时由于唐古拉山口海拔仅为5220米,翻越唐古拉山并非特别困难。因此,从其东北方向翻越唐古拉山进入青海地区,同样成为吐蕃向外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通道。此外,吐蕃东部边境相对开放的地形环境,还表现在与吐蕃东部边境相连的甘青地区、川西高原及滇西北高原都属于海拔3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范围,这样,从吐蕃东部边境向东延伸的地形基本上是处于同一高原整体,但又逐渐向东斜倾的缓坡。因此,无论从吐蕃东南方向沿三江河道进入川西高原和滇西北高原,还是从吐蕃东北方向翻越唐古拉山进入青海,都远没有从吐蕃南部和西部翻越喜马拉雅山进入泥婆罗和天竺以及由北部翻越昆仑山进人中亚和西域那种巨大的地形高差,这表明,吐蕃文明向东发展的地形条件要远比其向南、向西和向北发展的地形条件有利得多。

为上述周边地形环住所决定,在吐蕃时期,西藏与外部的交往主要有以下四条交通路线:

(1)东南路线:从藏东河谷区经康区通往四川及云南的南诏3。

(2)东北路线:从东北方向越过唐古拉山,经青海湖,通往内地、回纥及西域东部等地。

(3)西北路线:越过昆仑山,通往于阗、喀什噶尔、库车、北庭,并越过阿姆海,到达勃律河(今克什米尔的吉尔吉特河)、卫密和拔特山,再到粟特(布哈拉以及撤马尔于等地),以及通往克什米尔和印度西北部地区。

(4)南部路线:向南翻越喜马拉雅山5通往尼泊尔和印度的东北部地区。

在以上四条主要交通路线中,以通往内地的东南和东北两条路线最为便利,因而它们事实上也成为吐蕃王朝时期使用最频繁的两条路线。以东北路线而言,此路线翻越唐古拉山即进人广袤、平坦的青海草原,由此经青海湖向东,可通往河陇诸州及唐都长安,向西可进入西域,向北则通往回纥。 所以,东北路线不仅成为吐蕃军队长期进犯唐的河陇诸州乃至攻略长安的主要交通命脉,而且也是吐蕃王朝同唐朝频繁争夺西域并北联回纥的重要通道。据日本学者森安孝夫考证,在吐蕃王朝时期,吐蕃对西域的经略更多的是使用了东北路线,而不是使用西北路线6。通往四川和云南的东南路线则大多是沿河道而下,亦甚为便利,且东南路线还包含了众多的子路线。例如。由东南路线通往四川的道路即主要有南、北两道。北道由松州、维州(大体相当于今川藏公路的北线)南道由湾州、黎州、雅州(大体相当于今川藏公路的南线)7。任乃强先生认为“吐蕃初与唐接,自松州始,其军往来皆从康区”8。由东南路线通往四川的南、北两道,实际上成为吐蕃征服党项等众羌部、经营西南并长期进犯唐朝西南边境的主要通道。由东南路线通往云南南诏也有东、西两路。东路是沿金沙江而下,于今云南丽江塔城“以铁索跨漾水、清水为桥,以通西洱河蛮”9《蛮书》载“大羊多从西羌,铁桥接吐蕃界三千二百口将来博易”10,即指此路。西路则取道高黎贡山以西河谷,《蛮书》称“大雪山在永昌西北,从腾冲过宝山城,又过金宝城以北大赕……。往往有吐蕃至赕贸易,云此山有路、出赞普牙帐不远”11可见,这两条由东南方向通南诏的路线,既是吐蕃向云南发展、征服南诏并长期与之结盟的重要通道,同时也是双方贸易往来的孔道。

篇2: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认识过程中,传统认识论强调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主导性作用.人本主义突出了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这种作用表现为:刺激认识目标的实现,确定行为目的,调节思维定势,实现善和美的追求.非理性因素的'探讨对于理解认识过程的辩证表性和认识过程的完整性,具有积极的意义.

作 者:王埃亮 刘海池  作者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马列教研部,内蒙古,通辽,028043 刊 名: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28(1) 分类号:B023 关键词:非理性因素   思维定势   意志  

篇3:论教学过程中教师情感因素的作用及调控(网友来稿)

影响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因素很多,教师的情感是其中一个极重要的因素。它直接影响教学过程中学生情绪的紧张焦虑程度、智力的活跃程度及对教学过程的参与程度等。因此要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影响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因素很多,教师的情感是其中一个极重要的因素。它直接影响教学过程中学生情绪的紧张焦虑程度、智力的活跃化,教师必须正确认识其情感因素的作用,并学会调控,从而始终保持积极良好的情绪反应,以激发、感染、陶冶学生,使其潜能和创造性得到发挥。

一、教学过程中教师情感因素的作用

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感因素主要包括:对学生的热爱、尊重;对教学倾注的热情和投入;对创造性完成教学任务的自信、乐观;体验教学内容的确切、深刻及教师心情的激动、愉快,情绪的紧张、焦虑等。这些因素无疑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并对教学过程产生巨大的影响。

(一)影响教学过程的心理气氛

教学过程中的心理气氛是师生态度、情感、精神面貌的综合反映与表现,它对每个成员的心理和行为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有人对一个班的语文课调查发现,同一班级,在不同的课堂气氛下,效果悬殊甚大。在良好的心理气氛下,课堂提问15个,其中8个质量较高;发言24人次,7人次有创见。而在不佳的心理气氛下,提问仅4个,发言10人次,质量差而无创见。两周后测验又表明,前者巩固率为90%,后者为72%[1]。教师是课堂心理气氛的创造者。虽然学生对教学目的的认同程度,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能力,教师对课堂的管理,以及教师的个性品格等因素会对课堂心理气氛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教师的热情、乐观、振奋等情感因素却是对课堂心理气氛起直接影响的最重要的因素。因为教师的这些情感因素是鼓舞教师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活动的稳定而深厚的情感,对学生极有感染力,它使学生得到愉快、振奋的情绪体验,从而形成高昂的士气和良好的心理气氛。

(二)影响学生的智力活动

教师的情感因素直接影响学生的情感状态。若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绪状态下学习,就会激发其潜能和积极性,使他们变得聪慧而活跃;反之,则会压抑其潜能和创造性,使其变得窒息而迟钝。因此教师的情感因素影响学生智力活动的各个环节及整个过程。具体地说:

1、教师富于表情的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形成内在的视觉形象,有利于学生感知教学内容。教师渗透于教学过程中的情感往往是通过表情传递给学生的。如教师伴随着教学活动而流露出来的期待的目光、疑问的目光、深邃的目光、严肃的目光等都表现了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评价和要求,都无声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又如教师显露出来的甜蜜的笑、温和的笑、满意的笑、苦涩的笑等都会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产生影响。教师的手势亦可传递大量的信息:自然安详的手势帮助教师陈述教学内容;柔软舒缓的手势帮助抒情表意;急剧有力的手势帮助升华激昂的感情。总之,教师的一笑一颦、一举一动、眼神手势都可以描摹事物的复杂状貌,传递潜在的心声,披露内在感情,增强其言语的感染作用,给学生留下鲜明的视觉形象,从而收到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远为近的效果,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感知。

2、教师富于情感的言语活动,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记忆。教学过程中,教师充满情感的言语活动会激起学生的情绪体验,使其记忆准确而持久。

3、教师积极良好的情绪状态,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良好的情绪状态,可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反应的敏感性、思维的活跃性进一步提高,有利于启发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有利于引导学生进入临渴逢源、豁然开朗的境界;有利于激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知识殿堂中流连忘返,等等。

(三)影响学生的发展

古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王皮格马利翁善雕塑,他倾注了心血雕塑了一个美丽的少女并爱上了她,结果雕像变成了活生生的人。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可柏生在实验研究中发现,教育过程也会发生类似现象,于是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他们在一所小学进行“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把“最佳发展者”的名单交给老师,要求绝对保密。8个月后他们重返这所学校,发现凡名单上的儿童智力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然而名单却是从点名本上随意抄录的。为什么会产生如此的结果?他们认为,权威的暗示唤起了教师的爱和期待,于是孩子们以勤奋的学习、规范的行为作为对老师的回报,从而出现了“皮格马利翁效应”。教学过程中,教师满腔热忱的爱及合理性、激励性、长期性的期待如和风如细雨润入了孩子们的心田,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上进心、成就感,从而促进了他们的发展。

二、教学过程中教师情感的调控

教师怎样调控情感,使其处于最佳状态呢?若就事论事,很难找到确切的答案。因为情感的可控性、调控范围及程度取决于教师的情绪修养和个性品格,教师要苦练“内功”,才能善于调控自己的情感。

(一)要注重陶冶情操,使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良好的心境

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心境,会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都能保持乐观愉快、蓬勃向上的状态。这无疑会促使学生求知、奋进,生机盎然。为此需要:

1、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正确的人生观是陶冶情操、保持良好心境的关键。人生观的形成直接受个人对社会、人生看法的影响,积极地还是消极地看待社会和人生是至关重要的问题。作为塑造人类灵魂的教师理应热爱生活、热爱工作,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社会和人生。但社会、人生是复杂的,这就需要教师善于客观地、全面地、辩证地去认识,以形成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人生观。

2、具有自信、乐观的精神风貌具有自信乐观的精神风貌,在教学过程中才会信心百倍、豪情满怀,并会对学生产生鼓舞作用,使之即使遇到困难和挫折,也不会感到孤立无助,而会充满自信和安全感,这是圆满完成教学任务的有力保证。因此教师要努力培养自信、乐观的心理品质,能在顺境中戒骄戒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否则,会使自己在大千世界中找不到人生坐标,在茫茫人海中找不到安身立命的基点。自信和乐观是互为基础的。乐观,使人充满自信;自信,又使人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社会、人生。

3、富于幽默感幽默是精神的消毒剂,是个人适应社会的有力武器,是保持愉快心境的良方。幽默不是浅薄和园滑,只有具备渊博的知识、聪慧的教学机智,才能幽默起来。如一位老师讲马克思的生日时说:“马克思自出生之日起,一巴(18)掌、一巴(18)掌把帝国主义打得喔喔(55)直哭”。板书:“马克思生于1818年5月5日。”不仅给教学活动增添异彩,而且使师生进入愉快融洽的状态。

4、善于升华自己的精神境界一般说来,教师的名利欲较其它职业的人要淡薄些,所处的人际关系要单纯些,所从事的工作也较受人尊重。但教师也有心理冲突,如成就需要与成功可能性的冲突,工作责任感与疏离感的冲突,自卑感与自尊心的冲突,多样角色与角色期待的冲突等,由此带来忧愁和烦恼。消除这种状态的最佳方法是把心理冲突升华到追求事业成就上来。在追求中进取,进取中提高,提高中升华,升华中完善,使自己不断达到新的境界。

(二)要加强个性修养,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以感染学生

一份调查表明,学生喜欢的教师应具备的个性特征是:

幽默博学、热情坦率、真诚公平、言行一致、待人宽容、开朗乐观、富于同情心、善于体贴学生等。据瑞安斯的研究,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多显示出积极的个性品质。热情、富于幽默感、诚实、活泼、宽厚友善的教师往往受到学生的欢迎;冷淡、孤傲、过于严厉的教师往往不受学生的欢迎。[2]因此,教师要加强个性修养,从胜任教学需要出发,规范自己的行为,时时处处为人师表,以良好的人格增强自己的魅力和感染力,取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与学生产生心灵的交融。心通了,情融了,道理才易被接受,教学才真正成为教书育人的活动。

(三)要提高情绪涵养,使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理势态和情感势能

在教学中,特别是学习一种新材料的最初阶段,学生如果因为迷惑不解而体验到某种紧张并引起一定的焦虑,往往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

具有感染力的教师,不仅善于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必要的冲突和挫折,而且还以自己的信心、乐观情绪启发和感染学生,使他们增强解决问题的勇气和摆脱由挫折造成的消极情绪。因此教师一旦走进课堂,就要把一切忧愁烦恼置之脑后,保持良好的心理势态和情感势能。应当目的明确、胸有成竹、精力充沛、情绪饱满,以降低学生的焦虑感,扫除其心理障碍,使他们创造性地完成学习活动。若出现偶发事件,特别是有损教师尊严时,教师要高姿态理智地保持良好的心理势态。如有一位秃了顶的教师新任某班语文课,一进门,学生就小声评论了:“嗬!光滑得象涂了润滑油”;“象熟透了的红高梁”;“塔里木盆地”、“溜冰潮。教师刚准备上课,一声低哼:“照到哪里哪里亮哎!”引起哄堂大笑。教师若以严肃的目光制止之,则气氛就会紧张起来。但出乎大家的意料,这位老师却微笑走近这位同学,亲切地拍着他的肩膀询问他的名字,并笑着说:“上课唱歌可不好。”紧接着拍着自己的光头顶说:“不过,这也太显眼逗人了。”大家又笑了……。教师的情绪涵养,融洽了师生间的感情,缩短了心理距离,使教学活动呈现出轻松愉快的良好状态。

(四)要注重业务水平的提高,切实领会教材,将情感融注其中。

最近,有人提出与个人成功有密切联系的是一种被称为情感智力或情感智商的心理因素。美国哈佛大学博士丹尼戈尔曼认为情感智商是个体最重要的一种生存能力,它影响人的生活的各个层面。高情商是完美人格、高尚道德和至尊至爱情操的集合,是影响人生的最关键的心理品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智力的同时,更要发展学生的情感智力。为此,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切实领会教材。情感随教学内容而变化,言语渗透感情色彩,时而高亢、时而低沉,时而委婉、时而凄切,时而悲壮、时而振奋,掀起学生的情感波澜,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当然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教育不仅仅局限于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情绪的自我认知、自我控制、自我驱策能力及对他人的情绪识别、移情和适度反应能力,这会有效地促进学生情感智力的提高。

(五)要善于控制不良激情,使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适宜的情绪状态

要注意调控那些象拍案大叫、暴跳如雷等不良激情的出现,因为它既有损于师生的身心健康又使师生关系紧张,对教学产生不良影响。调控的方法有:

1、理智调节法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提高理智性,理智地对待教学过程出现的问题,既看到问题的本身,又看到它发生的原因;既看到其危害性,又看到转化的可能性。这种理智的调节与思考,会使教师消除不良激情。

2、言语调节法当激情快要爆发时,通过内部言语加以控制,就象我国古代哲人教人“悬崖勒马”;印度哲学家教人“不怒如地,不动如山”;俄国文豪屠格涅夫劝争吵激烈的人们发言前“将舌尖在嘴里转十几圈”那样,也可轻声提醒自己:“冷静”、“制怒”,以延迟爆发的到来,降低强度,避免爆发。

3、注意转移法教学过程中遇到不愉快的事,可快速回忆一件愉快的事或转换一下教学活动方式,也可利用请学生读、讲、写之机,赢得控制自己的时间,平息愤怒。若在平时,也可在花前月下散散步,找知心好友谈谈心,转移注意,调节自己。

4、爱心化解法教师对学生充满爱,很多事情皆易化解。例如,鲁迅在浙江两级师范任教化学课时,实验氢气燃烧,忘记带火柴,叮嘱学生千万不要启动瓶子,以防燃烧时爆炸。在他去拿火柴时,学生却启动了瓶子,待他一点燃火柴,氢气瓶就爆炸了,手上的血溅满了白西装的硬袖。但他没有动怒,而是平静地做完实验继续上课。当他用染上自己血的粉笔把知识写在黑板上时,教师的爱也深深地写进了孩子们的心田。

总之,教师只要充分认识和善于调控情感因素,善于深切体验教学内容的情感并融注于教学过程之中,就会创设和谐的教学心理气氛,从而激起师生情感的共鸣,提高学生的智力和情感智力,就能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实现奠定基础,提供保证。

[论教学过程中教师情感因素的作用及调控(网友来稿)]

篇4:论批判性思维及其在创新过程中的作用

论批判性思维及其在创新过程中的作用

批判性思维包括批判性思维精神和批判性思维技能.批判性思维精神对创新产生驱动力的.作用,促使创新活动的发生,保障创新活动继续发展直至取得创新成果,是创新的源动力和精神支撑;批判性思维技能帮助主体疏通思维渠道,拓展思维空间,提供思维方法及其检验标准、方法,从而提高主体思维的效率.二者在创新过程中发挥启航、导航和护航的作用.

作 者:王向清 陈艳阳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哲学系,湖南,湘潭,411105 刊 名:湖南城市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NAN CITY UNIVERSITY 年,卷(期): 28(5) 分类号:B023.2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精神   批判性思维技能   创新  

篇5:论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

论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

非理性因素作为主体认识结构中的.一个恒常性要素,对主体的认识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情感、意志、需求等非理性因素对认识活动起着选择、调节控制和驱动的作用,直觉、灵感等非理性因素对认识的发展起突破和创造的作用.把握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认识过程的内在机制.

作 者:宁俊社  作者单位:宝鸡文理学院,政法系,陕西,宝鸡721007 刊 名: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BAOJI COLLEGE OF ARTS AND SCIENCE(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3 23(5) 分类号:B023 关键词:非理性因素   理性因素   认识   非理性主义  

个人简历在求职过程中作用

论自信心的发展及影响因素

论图书馆在德育的作用论文

非智力因素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论网络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

谈情感因素在中职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论合作社在林权配套改革的作用论文

论大学英语教学在大学生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论教师在高校文化素质教育中的人格化作用

论心理组织技巧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石硕:论地缘因素在吐蕃文明东向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精选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石硕:论地缘因素在吐蕃文明东向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推荐

HOT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