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中闻香悟道的故事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莱丝波儿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佛经中闻香悟道的故事(共含10篇),希望对大家的学习与工作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莱丝波儿”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佛经中闻香悟道的故事

篇1:佛经中闻香悟道的故事

佛经中闻香悟道的故事

(一)沉香烧为木炭

在《百喻经》第二十二喻里面,就有一个入海取沉水喻,这一喻非常有意思:

昔有长者子,入海取沉水积有年载,方得一车持来归家。诣市卖之,以其贵故卒无买者,经历多日不能得售,心生疲厌以为苦恼,见人卖炭时得速售,便生念言:“不如烧之作炭,可得速售。”即烧为炭。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直。

这讲的是有一个人入海,就是到海岸边的一个国家去取沉水香。因为沉水香多半生长在一些沼泽地带,海边大森林里面。积累了很多年,总算凑了一车沉香,拿回来就到集市上去卖。结果卖了半天也卖不掉,心中非常懊恼和着急,这么多钱不能变现,可不着急么,怎么办呢?就看旁边有人在卖木炭,卖得很快,一买几十斤一买几十斤,他就说我哪有这个功夫,这个沉香这么卖得卖到什么时候啊?我不如把沉香烧成炭,就能快快的卖掉了。于是真的就把沉香全部烧成炭了。一车沉香卖的钱还没人家半车炭卖的钱多。这就是讲愚昧的人不识宝,不知沉香的宝贵。宝贝这东西当然不容易卖掉啊,但是它的价值要超过炭很多很多倍。这个是《百喻经》里面的一个小故事,在印度也有这样愚蠢的人,艰辛得到的宝贝结果被自己当木炭贱卖了。

(二)人间有香象藏

唐实叉难陀译《华严经》五十三参,善财童子曾参访一位鬻香长者,就是卖香的老人,这位长者是大菩萨,他回应善财童子的祈请,介绍了他对香事境界的通达,说:

善男子!我善别知一切诸香,亦知调合一切香法,所谓:一切香、一切烧香、一切涂香、一切末香。亦知如是一切香王所出之处,又善了知天香、龙香、夜叉香,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T罗伽、人、非人等所有诸香。又善别知治诸病香、断诸恶香、生欢喜香、增烦恼香、灭烦恼香、令于有为生乐著香、令于有为生厌离香、舍诸x逸香、发心念佛香、证解法门香、圣所受用香、一切菩萨差别香、一切菩萨地位香,如是等香形相生起、出现成就、清净安隐、方便境界、威德业用及以根本,如是一切我皆了达。

如果说香道,这里以香通达解脱之道,才可以称为香道。

鬻香长者还专门介绍人间有一种著名的香叫“象藏香”,这是一种沉香宝。

善男子!人间有香,名曰:象藏,因龙斗生。若烧一丸,即起大香云弥覆王都,于七日中雨细香雨。若著身者,身则金色;若著衣服、宫殿、楼阁,亦皆金色。若因风吹入宫殿中,众生嗅者,七日七夜欢喜充满,身心快乐,无有诸病,不相侵害,离诸忧苦,不惊不怖,不乱不恚,慈心相向,志意清净。

如果转轮圣王要出兵打仗,只要取象藏香一烧,他的整个部队就会腾空而起,飞到那就能够把敌国打败,所以象藏香很厉害。北京制香厂在大约三十年前就生产过一款叫“象藏香”的香。北京制香厂是百年老店,据记载清朝中晚期,京城专为清宫制香的“香老铺庙香阁”,即为其前身。我感觉在过去全国做得最好的就是北京制香厂,我差不多三十年前买到的最好的香就是北京制香厂做的两款香,一个是象藏香,一个叫敦煌艺术飞天线香。老北京可能有人看过,后来这个香被河北的古城香业模仿了。当时就是仿制北京制香厂做的象藏香,味道差很多。我是先知道有象藏香,后来信佛后读《华严经》的时候才知道,这是《华严经》里面说到的香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现在网上检索才知道,这款象藏香也还在生产,只是风味如何有点不敢轻易重逢,不如怀念吧。

(三)香烟净水请佛

在元魏慧觉所译《贤愚经》卷六里面也有这么一个故事,正好应证赞宁的说法:

时富那奇,教化其兄,令为世尊立一小堂,覆堂村木纯以钐础F涮靡殉桑教化其兄请佛。羡那答曰:“请佛之宜,以何等物能屈世尊?”时富那奇,俱与其兄,办足供养,各持香炉,共登高楼,遥向o洹,烧香归命佛及圣僧:“唯愿明日,临顾鄙国,开悟愚朦盲冥众生。”作愿已讫,香烟如意,乘虚往至世尊顶上,相结合聚作一烟盖。后遥以水,洗世尊足,水亦从虚,犹如钗股,如意径到世尊足上。尔时阿难,睹见是事,怪而问佛:“谁放烟水?”佛告阿难:“是富那奇罗汉比丘,于放钵国,劝兄羡那,请佛及僧,故放烟水,以为信请。”

当时阿罗汉富那奇教化他的哥哥羡那信佛,羡那就为世尊专门用旃檀木建了一个佛堂。当时佛跟他们不住在一个国家,羡那说这么远,我怎么能够请佛呢?于是富那奇尊者就说,这样,我们把供养的东西都置办好,手捧香炉,一起登上高楼,远远地向佛住的o洹精舍烧香,皈命三宝,发愿祈祷,“唯愿明日,顾临鄙国,开悟愚蒙,盲冥众生”,希望您明天到我们这来开示我们,令我们大家都得到解脱的法意。“作愿已讫,香烟如意,乘虚往至世尊顶上,相结合聚作一烟盖。”香烟就凝成一个宝盖,在空中不散,一直飞到世尊的o洹精舍,在世尊头顶上聚集。这还没有完,富那奇尊者又手持水瓶,观想为佛洗沐双脚。因为印度赤脚走路,不穿鞋子的,先要把双脚洗干净。所以密宗八供两碗水,第一碗水,沐足,第二碗水,沐浴的,要先把脚洗干净,才能踏到人家家里去。所以先要洗脚。结果就远远地用水观想,为世尊沐足,水也从空中飘到o洹精舍,很细,像发钗一样都流到佛的.脚上,为佛沐浴。阿难就觉得很怪,这是谁在这放烟又放水啊?又是香烟供养,又是水来沐佛足啊?富那奇一方面是阿罗汉有神通,另一方面虔诚,有诚意,于是佛就告诉阿难说,“是富那奇罗汉比丘,于放钵国,劝兄羡那,请佛及僧,故放烟水,以为信请。”传达自己的信心,邀请我们明天去应供。这是香为心使的来历。

(四)以香而做佛事

《维摩诘经》说:

上方界分过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国名众香,佛号香积,今现在,其国香气,比于十方诸佛世界人、天之香,最为第一。彼土无有声闻、辟支佛名,唯有清净大菩萨众,佛为说法。其界一切,皆以香作楼阁,经行香地,苑园皆香,其食香气,周流十方无量世界。

众香国中是以香做楼阁。我们知道西方极乐世界是黄金为地,各种珍宝而成楼阁。在众香世界不是的,众香世界都是妙香,各种香做的楼阁,经行的是香地,花园更是芬芳馥郁。他们的食物香气甚至十方世界都能闻得到。这时,香积如来与诸菩萨正在吃饭。本来舍利弗这些大阿罗汉正和维摩诘居士讨论佛法呢,一看,到中午了,过午不食,维摩诘家也没有准备啥供养啊。阿罗汉们就担心,这一顿没有饭吃我们大家就得饿一天了。结果维摩诘就变身为一个菩萨,到众香国去取饭供僧。化菩萨来到众香国顶礼香积佛,“愿得世尊所食之余”,您给我一点您吃剩的。香积如来就拿众香钵盛满香饭,交给化菩萨拿回娑婆世界维摩精舍。经中说:“饭香普熏毗耶离城,及三千大千世界。时毗耶离婆罗门、居士等,闻是香气,身意快然,叹未曾有!”

大家既然吃到如此希有的香饭,特意问从众香国来的菩萨,香积如来说什么法教化众生呢?众香菩萨回答说:“我土如来无文字说,但以众香令诸天、人得入律行。菩萨各各坐香树下,闻斯妙香,即获一切德藏三昧。得是三昧者,菩萨所有功德皆悉具足。”不以文字说法,仅仅坐香树下即可令菩萨功德一切具足,闻香入道确实不可思议!释迦牟尼佛进而告诉大家,不仅有以香做佛事的,更有无量无边种做佛事的方便:“或有佛土以佛光明而作佛事,有以诸菩萨而作佛事,有以佛所化人而作佛事,有以菩提树而作佛事,有以佛衣服、卧具而作佛事,有以饭食而作佛事,有以园林台观而作佛事,有以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而作佛事,有以佛身而作佛事,有以虚空而作佛事;众生应以此缘得入律行。有以梦、幻、影、响、镜中像、水中月、热时炎,如是等喻而作佛事。有以音声、语言、文字而作佛事。或有清净佛土、寂寞无言、无说、无示、无识、无作、无为,而作佛事。如是,阿难!诸佛威仪进止,诸所施为,无非佛事。”

这是在佛经里面讲的香的又一个故事,后人称为“取饭香积”,这是很著名的一个典故。

(五)香严闻香悟道

在《楞严经》卷五,有二十五位菩萨分别讲自己修的法门,每个菩萨都不一样。香严童子所修是香因法门,以闻香悟道;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观音菩萨耳根圆通。每个人修学的法门都不同。《楞严经》中说:

香严童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闻如来教我谛观诸有为相。我时辞佛,宴晦清斋,见诸比丘烧沉水香,香气寂然来入鼻中,我观此气非木、非空、非烟、非火,去无所著来无所从,由是意销发明无漏,如来印我得香严号。尘气倏灭妙香密圆,我从香严得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香严为上!”

这就是香严童子讲他悟道的因缘,这段话很有禅意,好好地体会。他说,“我闻如来教我谛观诸有为相”。谛观诸法实相,即是空相,谛观有为相就是教他空相,一切有为法,都是虚幻不真实的。谛,就是真实不虚,了知有为法的真实状况,就是空相。佛教香严修空观,“我时辞佛”,香严当时就跟佛告辞了,自己“宴晦清斋”。宴就是安然,宋怀远录《首楞严经义疏释要钞》卷第五解释说:“宴晦者,宴然安静于晦夕之时也。”就是在晚上清斋静坐。宋子璇集《首楞严义疏注经》卷第五中解释说:“我于向晦宴然安息,在于静室。清静之室,洗心之处,故名清斋。

就是在那儿静坐。“见诸比丘烧沉水香,香气寂然来入鼻中”,当香严入静,学习佛所教的观诸法之实相的时候,忽然在刹那之间闻到了比丘们焚香供佛时的沉香的香气,这个香气突如其来,忽然进入了鼻中。这个地方注意,是用的“寂然”二字。寂然,安静的意思。寂,是悄悄的,无声无息。这个沉香的香气静悄悄地忽然来了,就好像有人在背后跟着你走,然后伸手拍了一下你,你感到一惊,因为你忽然闻到了香气。

“我观此气,非木非空,非烟非火”,这个时候,香严童子就产生了一个疑惑,沉香之气非木非空,非烟非火,究竟是什么?宋可度撰《楞严经笺》解释说:“非木,香且无相。非空,嗅且有香。非烟,无可熏蒙。非火,绝诸热焰。去无所著,无灭相。来无所从,无生相。由是意销,第六不与五同缘。”

我们也可以思维一下,香气是实有呢,还是虚幻不真呢?这个香气是从烟而生的,还是在火里隐藏呢?“去无所著,来无所从”,香气来的时候,找不到它来的痕迹;闻不到的时候,这个香气忽然一灭,也找不到它去的踪迹。“由是意销,发明无漏”,他这样子去观察的时候,发现这个香跟佛讲的诸法实相之理、生灭变异之法,讲的无我、无常、空相完全相应。不仅如此,香严在观察这个香的时候,顿时妄念全消。意销,意是妄念分别之意。妄念灭掉之后,突然就发无漏智慧,无漏智产生了。“刹那间观烟非木非空,非烟非火,去无所著,来无所从”,于是妄念顿消,漏尽。“如来印我得香严号”,如来就印证说,你的这个开悟是正确的,所以给他起了一个名字叫“香严”,以香庄严。“尘气倏灭”,尘就是我们刚才说的香是六尘之一,这是气味,所以叫尘。尘气也指的无明烦恼习气,“尘气倏灭”,这个香气忽然就消失,“妙香密圆,我从香严得阿罗汉”,我就是以闻沉香其味得阿罗汉的,“佛问圆通”,佛您现在问我修的什么法门?“如我所证,香严为上”,以闻香悟道,这是最好的法门。

二十五位圆通大菩萨,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擅修的法门。大势至菩萨修的是什么?念佛圆通。观音菩萨修的是什么?在《楞严经》里是什么?耳根圆通。香严童子修的是香严圆通。二十五位圆通大士都有自己的拿手好戏。香严童子因香入道,所以他推荐大家修香严法门。所以,我们今天的香道,如果真能够借香入道,那也是值得赞叹的,否则单纯的烧钱就不必了。

篇2:佛经中的人生悟道

佛经中的人生悟道

目连说方便偈

当速求方便,于此佛法众,

当除生死患,如象食竹叶,

若于此佛法,修诸无欲业,

已除诸尘劳,亦尽若源本。

法身舍利偈

诸法因缘生,缘谢法还灭。

吾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

佛祖开示婆罗门偈

所行非常,谓法兴衰;

夫生辄死,此灭为乐。

药shi佛谈粥偈

持戒清净人所奉,恭敬随时以施粥。

十利饶益于行者,色力寿乐辞清辩。

宿食风除饥渴消,是名为药佛所说。

妙色王求法偈

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

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施舍得道偈

虽得积珍宝,嵩高至于天。

如是满世间,不如见道迹。

不善像如善,爱而似无爱。

以苦为乐像,狂夫之听厌。

三谛偈

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

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涅盘经

本有今无,本无今有。

三世有法,无有是处。

回向偈

愿以此功德,庄亚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消除宿业障,同登无上觉。

缘起偈

诸法从缘起,如来说是因。

彼法因缘尽,是大沙门说。

无常偈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

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七佛通戒偈

诸恶莫作,诸善奉行。

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诞生偈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今兹而往,生分已尽。

黄昏偈

此日已过,命即衰减,

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香偈

戒香定香解脱香,光明云台遍法界。

供养十方无量佛,见闻普熏证寂灭。

三力偈

以我功德力,如来加持力,

及与法界力,周遍众生界。

初夜偈

白众等听说,初夜无常偈;

烦恼深无底,生死海无边;

度苦船未立,云何乐睡眠?

勇猛能精进,摄心常在禅。

四第一偈

无病第一利,知足第一富,

善友第一亲,涅盘第一乐。

慈悲心偈

常行于慈心,去除怨恨想;

大悲感众生,悲惜化泪雨。

修行大喜心,同已所得法;

拥护以道意,乃应菩萨行。

篇3:佛经悟道经典的禅语

1) 碧云红雨小楼空,春光已到消魂处。——张翥《踏莎行》

2) 改变别人,不如先改变自己。

3)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4) 一切恶法,本是虚妄的,你不要太自卑你自己。一切善法,也是虚妄的,你也不要太狂妄你自己。

5) 苍茫大地一剑尽挽破,何处繁华笙歌落。

6) 众生皆平等。

7) 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

8) 神魂荡漾,暗抛红泪。——赵南星《水龙吟》

9) 好好的管教你自己,不要去管别人。

10) 阿弥陀佛!愿您生生世世,不迷正路修行;直取菩提上果,遍度法界众生。新年吉祥安康!

11) 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12) 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世,只为途中与你相见。——选自《雨巷》

13) 时间总会过去的。

14) 所谓的“放下”即是把什么事都化为没有的力量。

篇4:佛经悟道经典的禅语

1) 若无是非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2) 临终之际,若一毫凡圣情量未尽,纤毫思虑未忘便乃轻重五阴去也。

3) 吵闹处,须冷静。冷落处,须热情。

4) 欲得一如,但佛与众生一时放下,则无了无不了。

5) 当你心中有美时,从你眼中看到的世界将会不同。

6) 你要包容那些意见跟你不同的人,这样子日子比较好过。你要是一直想改变他,那样子你会很痛苦。要学学怎样忍受他才是。你要学学怎样包容他才是。承认自己的伟大,就是认同自己的愚疑。

7) 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指南,皆不出于此也。欲广叹述,穷劫莫尽,智者自当知之。

8) 律已要严,待人要宽。

9)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己为物。解:一切含有灵性的众生,从无始到现在,被无明遮蔽,迷惑自己的真心,反认自己是物体。

10) 也许我们应该将远志封存起来,用闲逸的山水蓄养,于杯盏中自在把玩。看一场烟雨,从开始下到结束;看一只蝴蝶,从蚕蛹到破茧;看一树的蓓蕾,从绽放到落英缤纷。不为诗意,不为风雅,不为禅定,只为将日子,过成一杯白开水的平淡一碗清粥的简单。

11) 身做好事,言说好话,心存好念。

12) 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13) 人既生亦死。

篇5:佛经悟道经典的禅语

1) 是非天天有,不听自然无,是非天天有,不听还是有,是非天天有,看你怎么办?真正的布施,就是把你的烦恼、忧虑、分别和执着心通通放下。

2) 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3) 福慧双增,吉祥如意。

4) 逆境是成长必经的过程,能勇于接受逆境的人,生命就会日渐的茁壮。

5) 在你贫穷的时候,那你就用身体去布施,譬如说扫地、洒水、搬东西等,这也是一种布施。

6)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7) 大可笑,大可笑!好汉多迷屎尿窍!

8) 良心是每一个人最公正的审判官,你骗得了别人,却永远骗不了你自己的良心。

9) 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

10) 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源自:《楞严经》

11) 幸福,不是收获的多,而是抱怨的少。于人不苛求,遇事不抱怨。只有善于驾驭自己情绪和心态的人,才能获得平静,感受到幸福的味道。

12) 惆怅玉箫催别意,蕙些兰骚,未是伤心事。——文廷式《蝶恋花》

13) 生生的两端,我们彼此站成了岸。

14) 人生四季,寒暑交替,静心体味生活的悲与喜,笑看起起落落。

15) 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是非,把它看作很正常,你就不会难过,因为是──人嘛!

16) 佛言:慎勿视女色,亦莫共言语。若与语者,正心思念:我为沙门,处于浊世,当如莲华,不为泥污。想其老者如母,长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生度脱心,息灭恶念。

17) 毗婆尸佛偈身从无相中受生,犹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皆空无所住。

18) 问大珠禅师、多么大算大?答、无边际。又问、多么小算小,答、看不见。问、大无边际,小至不见,究竟何处是?禅师反问、何处不是呢?

篇6:佛经中的故事

佛经中的故事精选两则

坦白的面对自己

过去在农忙之余,村子里的人经常聚在一起喝茶聊天,交换彼此的消息,难免也会有人发发牢骚,希望听听大家的意见。有一天,须赖讲起专门跑南北货生意的莫勃,‘这个老莫很会作生意,也很热心助人,但是就是有两个毛病不太好,一来动不动就大发脾气,二来做事情很仓卒,还来不及听人家说清楚,就说他知道了……。’

没想到,这时候莫勃刚好拉着马、驮着货经过,听到屋里头一群人正在谈论他,想也不想立刻破门而入,‘那个爱嚼舌根的人,给我站出来!’看到莫勃突然出现了,大家吓了一跳、正面面相觑时,没想到莫勃已经一把揪住须赖的前襟,顺势一扯,瘦小的须赖当众扑倒在地!

‘我莫勃什么时候对不起你了?竟敢在这里造谣生事!说我动不动爱发脾气、做事急躁?今天不给你一点教训,我莫勃在村子里还抬得起头来吗?’顺势又扑上去,要给须赖一顿拳打脚踢时,大家七手八脚地拦了下来。

‘有话好说……你一动手,不就摆明了须赖说的是事实吗?大家眼见为凭,对不对?’村长才说完,大家都对莫勃的莽撞无礼议论纷纷。‘就好像那些贪好杯中之物的人,整天醉生梦死、不务正业,人家看不惯他如此糟蹋生命,劝他、骂他,他不但没有清醒,反而意志消沉、愈喝愈多,这不是自讨苦吃,自己害了自己吗?’

听了村长一番话,莫勃平静些了。村长接着说:‘老莫,听到别人说自己的缺点、过失,不知道检讨反省,反而起嗔心责怪别人,就好像喝醉的人失去理智、愈喝愈多一样。只有如此愚痴的人,才会一再地为隐藏自己的嗔心,不断地施暴于人!’

村民们都为村长的智慧叫好,也劝莫勃跟大家一起坐下来聊聊,听听大家的意见,才不会误会大家的好意。

典故摘自《百喻经》

省思

无始劫来习气的染缸,是一坛最浓最烈的陈酒,如何从纸醉金迷中醒来?身边的善知识良药苦口的劝导,往往是引领我们觉察迷失的曙光。不再文过饰非,才有可能觉照进而觉悟。《佛说四十二章经》云:‘人有众过而不自悔,顿息其心。罪来赴身,如水归海,渐成深广。若人有过,自解知非,改恶行善,罪自消灭,如病得汗,渐有痊损耳。’佛法中有二健儿,一者惭,二者愧,惭愧之药握在自己手中──唯有坦白面对自己,才能从生死的染缸中醒来。

鬼子母的故事

佛陀时代中的罗刹女,专门喜欢吃人家的小孩,一群失去孩子的父母悲痛不已,纷纷向佛陀求救。佛陀为了解救无辜孩子的`性命,想出一个办法来度化吃人的罗刹女。

佛陀知道她有十二个孩子,最疼爱的是么儿,佛陀运用神通将她的么儿藏在钵中。当罗刹女知道最疼爱的孩子被人带走,心情如热锅上的蚂蚁,焦灼地跑到佛陀的精舍兴师问罪。佛陀说:“你有十二个儿女,失去一个有什么关系呢?你吃掉人家无数的儿女,今天你的孩子要替你偿命!”罗刹女一听,匍伏在地,槌胸顿足,声泪俱下地说:“慈悲的佛陀啊!我虽然有十二个儿女,可是每一个孩子都是惟一的,就像十指连心,少了一根,都会令我伤痛,一人做事一人担,你不要把我的儿子交给村民,他才三岁,不能承受任何的伤害呀!”

佛陀敛目正色的告诫她:“你有十二个儿女,失去一个就痛不欲生,你可曾想过,你四处抢夺吞噬人家的儿女,可曾顾念他们的父母的感受?怜惜过弱小的孩子吗?你这么的自私、应该得到惩罚!”佛陀运用神通,让钵中的小孩传出哭喊母亲的声音。罗刹女听闻孩子的号哭,心如刀割,向佛陀忏悔:“我今后不再侵犯别人的儿女,只是我的生活怎么办呢?”佛陀说:“你放心,日后我会嘱咐我的弟子,在吃饭的时候,取几粒米饭,以持咒力,供养你们,让你们不受饥饿之苦。”

从此,吃人的罗刹女,变成保护天下儿女的母亲,名为“鬼子母”。

罗刹女顾念自家儿女如宝箧明珠,却视他人儿女如草芥朽木!《法华经》卷六说:“等心一切,如母爱子;摄取众生,犹如慈父。”只有显扬“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慈悲心,人类才能避免无知自私,造成嗔恨的人间地狱,避免血腥杀害的悲剧。

篇7:佛经中的经典故事

佛陀在舍卫国说法的时候,感化了一位青年发心跟随佛陀出家、修持。五年以后,年轻的比丘得到佛陀的许可,独自一人离开僧团,遯隐山林,精进修行。

不到三个月的时间,正当大家还在为他祝福的时候,年轻的比丘却垂头丧气,满面风尘地回来了。

佛陀慈祥的问道:“怎么这么快就回来了?”

青年比丘嗫嚅地回答说:“佛陀!自从离开您以后,我虽然一直在努力修行,但是至今却还不能证果。我觉得佛道长远,自己既然无法达成,不如回家营生,照顾家计,以尽人子之道。”

佛陀听了,慈祥的`垂示:“你既然信奉我的教法而出家,为什么不让人敬佩你是一位精进者,反而让人唾弃你呢?”

这时佛陀为青年比丘说了一则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位青年入海采集沈水香,经过了一年多,终于满载而归。他装满一车到市场贩卖,但是因为沈水香价格昂贵,始终没有人买。经过好多天,还是卖不出去,青年不免心生疲倦厌烦。这时看到有人在一旁卖木炭,木炭很快就销售一空,青年很是羡慕,于是把满车的沈水香烧成木炭出售,结果其所得不及沈水香半车的价钱。

佛陀说完故事后,看看青年比丘,语重心长地说:“世上有很多人最初发起勇猛精进心学佛,但是一进入佛门以后,发现佛法浩瀚如大海,很难一口吸尽,于是心生退怯,宁可渴死也不再喝它一口,这样的人岂不是和烧香作炭的青年一样愚痴?”

众生对于修行普遍患有畏久畏远的心理,一味追求迅速完成,就像烧香作炭的青年,结果本末倒置,反而失去了最宝贵的本来宝藏。

篇8:佛经中的经典故事

佛陀教化众生的方法,总是应病与药,观机逗教。是什么样的人,佛陀就说什么样的法。佛陀像钟一样,小叩则小鸣,大叩则大鸣。

有一天,一个训练马的调马师带着诚恳的心来请求佛陀指示他的迷津。佛陀明白他的身份,就问他:“你很懂得调马,马的性情你都已经知道。现在我来问你,你究竟用几种方法来调伏你的马匹呢?”

调马师毫不考虑就回答道:“我调马有三种方法:一是柔软,二是刚强,三是柔软刚强并施。” “假如这三种方法都不能调伏时,你又怎么办呢?”佛陀进一步问。

“那就没有办法了,只有把牠杀掉。”调马师回答后,又再反问佛陀道:“佛陀!您是用什么方法调御众生呢?” 佛陀答道:“我也是用三种方法:一是柔软,二是刚强,三是柔软刚强并施。”

假如这三种方法都不能调伏时怎么办呢?调马师反问佛陀。

佛陀肯定的答道:“没有别的办法,也只有把他杀掉。”

调马师听后,惊疑地问道:“佛陀!你的教法中,杀生不是犯戒的行为吗?”

佛陀庄严真实的说道:“你说得不错,在佛陀的教法中,杀生是不净业,是要受因果的轮回。不过,我所谓的杀,与你流血的杀不同。因为众生用柔软、刚强,以及柔软刚强并施都不能调伏时,就不再和他交谈,不必教授,不要睬他。一个不能受教,不听教诫的人,如同被杀掉一样的无救。”

调马师终于了解佛陀的意思,俯伏低头,要求皈依佛陀,受持五戒,从此改往修来,不再虐待动物,更不杀生。 佛陀的十号之一调御丈夫,佛陀对于刚强的众生,就用柔软的慈悲心来摄受他;对于怯弱的众生则加强他的信心,使他坚强;或者两者并用,好比调马师驯服马匹一般。众生有八万四千种病,佛陀就示现八万四千种法门。佛陀的慈悲真是无量无尽!

篇9:佛经故事

佛经故事3篇之1:做自己的观音

一个虔诚的佛教徒遇到了难事,便去寺庙里求观音。走进庙里,他发现观音的像前有一个人在拜,那个人长得和观音一模一样。

“你是观音吗?”

“是。”那人答道。

“那你为何还拜自己?”

“因为我也遇到了难事。”观音笑着说道,“可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这则关于佛的趣谈,让人深思,让人回味。想来凡人之所以为凡人,可能是遇事喜欢求别人。而观音之所以为观音,大概就是因为遇事只求自己吧。苏东坡与佛印大师探讨佛学,苏东坡问:“世人皆求佛,佛求谁?”佛印回答:“佛求自己!”

佛家都大彻大悟了,可生活中总有些人至死还没有悟。

西方有这样一个故事:洪水来了,虔诚的教徒不停地祈祷上帝救助。大水漫上了教堂的台阶,一块木板漂过来,上面的人喊他:“把手伸过来拉住!”他拒绝了:“不,多谢了。我相信上帝,上帝将会拯救我。”

水位不断上涨,他继续祈祷。这时,一艘汽艇飞驰而来,驾驶员扔过来一个拴着绳子的救生圈,焦急地冲他喊道:“快抓住!我把你拉上来!”对上帝无限信任的教徒又一次拒绝了:“不要担心,我相信上帝,他会来救我的。”

最后,洪水淹没了教堂,教徒紧紧抓住教堂的尖顶不敢松手,身体被波浪打得摇摇晃晃,一架直升飞机飞到了他的头顶并放下了绳梯。驾驶员冲他喊道:“抓住绳梯上来!”对上帝的虔诚让他再一次经受住了考验,“不要担心,我相信上帝,他不会抛弃我的!”

水继续上涨,教徒被淹死了。这位虔诚的教徒不是死于洪水,而是死在对上帝的过分依赖上,死在自己的手里。他至死都没有明白:自己是自己的敌人,只有自己才能打倒自己;自己是自己的上帝,只有自己才能拯救自己。你自己不伸出手来,谁能救你?命运的缆绳要靠自己努力握住,而不是靠上帝。

人生从不按照提前安排好的剧情发展,谁都难以预料将来会发生什么;人生没有完全纯净的天空,烦恼、痛苦、磨难是生活中弥漫着的灰尘。不要害怕磨炼,不要逃避苦难,不要拒绝风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们应该有这样的勇气和自信。正如《国际歌》中所唱到的: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一切只能靠我们自己!青春的地盘应该由自己做主,也只能由自己做主!

佛经故事3篇之2:谁和自己在一起

老禅师带着徒儿下山化缘,归途中遇见一个瘦骨嶙峋的年迈老抠。

老禅师当即命徒儿留些干粮和银两给老抠,徒儿有些不情愿,撅着嘴嘟囔:“师傅,我们以后的口粮可全在这儿了。”老禅师打句佛语,问徒儿他们身上的银两和干粮共有多少。徒儿说:“干粮仅够三天,银两才化得五两白银。”老禅师颔首微笑道:“干粮三日总有食完之时,白银五两不足以修缮一座破庙,但与一无所有的人相比,我们师徒已属幸哉。”说完,老禅师留下了三两白银和师徒二人两天的口粮,随后转身离去。

一路上,老禅师见徒儿闷闷不乐,便道:“生死与功德只在一念之间。”徒儿似懂非懂,恭谨道:“是,师傅的教诲弟子会铭记于心,有朝一日弟子振兴寺庙,财粮广积,定要济助穷苦百姓。”谁知老禅师听了却轻叹着摇头。几年后,老禅师油尽灯枯,圆寂前他把一本经书交到徒儿手中,翕动着嘴唇却没能来得及说出最后一句话。

年轻的徒儿继承师住后果然持庙有方,破旧的小庙不断扩建。徒儿心想:等寺庙筹建完毕,一定谨遵老禅师的教诲去广济百姓,可是当寺庙颇具规模后,他却又想,等庙宇更具规模后再济助行善吧。时光荏苒,等徒几年至耄耋,寺庙已是殿碧辉煌良田百顷。可是,几十年来他却因忙于建庙,疏于善事,最终没有做过一件有公德的事情。临终前,徒儿突然想起老禅师留下的那本经书,当他翻开扉页,顿时号啕大哭。但见经书上赫然写着老禅师当年未及点明的忠告一助人一次,胜似诵经十年。帮助别人并非要等到自己有足够的能力之后才去为之,要知道力所能及的援手才有着更为深刻的意义。

佛经故事3篇之3:佛桌上盛开的鲜花

朝阳升起之前,庙前山外凝满露珠的春草里,跪着一个人:“师父,请原谅我。”

他是某城的风流浪子,前曾是庙里的小沙弥,极得方丈宠爱。方丈将毕生所学全数教授,希望他能成为出色的佛门弟子。他却在一夜间动了凡心,偷下山去,五光十色的城市遮住了他的眼目,从此花街柳巷,他只管放浪形骸。

夜夜都是春,却夜夜不是春。20年后的一个深夜,他陡然惊醒,窗外月色如洗,清澈地洒在他的掌心。他忽然深感忏悔,披衣而起,快马加鞭赶往寺里。

“师父,你肯饶恕我,再收我做弟子吗?”

方丈深深厌恶他的放荡,只是摇头。“不,你罪过深重,必堕地狱,要想佛祖饶恕,除非——”方丈信手一指供桌,“连桌子也会开花。”

浪子失望地走了。

第二天早上,方丈踏进佛堂的时候,顿时惊呆了:一夜间,佛桌上开满了大簇大簇的花朵,红的、白的,每一朵都芳香逼人,佛堂里一丝风也没有,那些盏开的花朵却簌簌急摇,仿佛是焦灼的召唤。

方丈在瞬间大彻大悟。他连忙下山寻找浪子,却已经来不及了,心灰意冷的浪子重又坠入了他原本的荒.唐生活。

而佛桌上开出的那些花朵,只开放了短短的一天。

是夜,方丈圆寂,临终遗言:

这世上,没有什么歧途不可以回头,没有什么错误不可以改正。一个真心向善的念头,是最罕有的奇迹,好像佛桌上开出的花朵。而让奇迹陨灭的,不是其他,而是一颗冰冷的、不肯原谅、不肯相信的心。

别让奇迹陨灭,相信佛桌上会开出善花吧。

篇10:佛经故事精选

佛经故事大全精选1:禅师与兰花

有一位禅师很喜欢养兰花。有一次他外出云游,就把兰花交代给徒弟照料。徒弟知道这是师傅的爱物,于是也小心照顾,兰花一直生长得很好。可是就在禅师回来的前一天,他不小心把兰花摔倒地上,兰花摔坏了。

徒弟非常担心,他自己受罚倒不要紧,他害怕师傅会生气伤心。

问问自己,如果你是禅师,你会怎么处理?

禅师回来以后知道了,并没有生气,也没有惩罚。他告诉徒弟:“我当初种兰花,不是为了今天生气来的。”

这个世界上还有一小部分人,他们有一个奇妙的心智转化器,他们好像没有痛苦按钮,只有快乐按钮,而且按钮在自己手上。好像禅师,即使兰花摔坏了不是自己想要的结果,但是总有比大发雷霆更好的选择。他们的心智模式是:不管外界怎么样,我都有能力对自己的状况负责。这种人总能找到当下的更好的方法,因为他明白,不管外界怎么样,下一步的生活,都是他们自己的!老板发火我可以选择去沟通,也可以选择离开;孩子不听话,我可以选择去教育,又或者调整自己讲话的方式;堵车的时候我可以选择下次不在这个时间出来,也可以选择用这个时间听听音乐或者练练听力……这种人我们称为掌控者。

佛经故事大全精选2:等一下也不会死

到圆通寺的大殿拜佛,在我右边拜佛的是一位中年妇人,很虔诚地在那里顶礼。

我也专心地拜着佛,突然听到右边传来噼啪两声巨响,回过神来,发现右边的妇人正打着小孩儿的耳光,由于用力极猛,连静寂的佛殿都回响着嗡嗡之声,我看见孩子的左右脸颊浮起十个鲜红的指印。

“你没看见妈妈在拜佛吗?你这个死囡仔,要吃冰淇淋不会等一下吗?不吃会死吗?气死我!气死我!”那妈妈涨红着脸,几乎发抖地说。

拜佛的母亲的反应大出我的意料之外,但被打的孩子的反应更令我吃惊,她双手抚脸、咬牙、瞪着怨恨的眼睛以忍住泪水,愤愤地说:“你先让我吃冰淇淋,等一下再拜佛也不会死!”

说完,孩子一转身冲出大殿,发抖的母亲发狂了,顺手抄起放在墙边的木板,追了出去。

我跟出去,看到一对母子顺着石阶追逐,竟追了数百米,最后消失在山下。这时,我才听见石阶下卖冰淇淋小贩的喇叭声。

我已无心拜佛,坐在庭中的大石头上想:如果我正在拜佛,我的孩子来向我要冰淇淋,我会有什么反应?我想我会停止拜佛,去买冰淇淋给他吃,再回来拜佛;或者就陪他吃个冰淇淋也未可厚非,吃了冰淇淋,拜佛的心可能会更清凉。

佛是永远在的,稍停一下并不会怎样。

佛是到处在的,体贴众生的需要,正是在拜佛。

正想着的时候,那气喘嘘嘘的母亲返来了,我担心地问:“追到了吗?”

她说:“没有!这个死囡仔,跑得飞快,看在佛祖面上,饶她一命,我是拿这个板子回来还给寺里的。”

然后我看她把板子放回原处,在大殿前穿鞋子——她刚刚急怒攻心,连鞋子也没穿就跑了。

我顺着圆通寺的石阶下山,看着这秋天清明的风景,想到佛是永远在的,佛是处处在的,在每一片叶、每一朵花、每一株草,甚至在吃冰淇淋清凉的心里。

佛经故事大全精选3:是谁在让你不开心

每一个人都希望拥有快乐、幸福的生活,也希望远离不开心、令人沮丧的事情。但是这一切是谁在把握的呢?是生活,还是自己?是谁在让你不快乐?

有一次坐飞机回北京,晚上12点到的北京3号航站楼。我在冰天雪地终于等到出租车,把包往里面一扔就钻了进去。司机师傅很紧张:“到哪儿?”我说:“中关村。”司机师傅挺开心,说:“中关村还行,他妈的我昨天排队二十分钟大半夜拉了一个活,一问去哪?——望京!我今天一直郁闷来着。”我对师傅说:“你身上是不是有一个按钮,一个写着开心,一个写着不开心。上来望京的人按一下不开心,您就郁闷一天。上来中关村的人按一下开心,您就开心一天呢?”司机师傅说: “有点意思。”

就好像司机一样,这个世界上大部分的人,身上都有自己的按钮,也让别人掌控着自己的生活。他们的心智模式是:外界、别人来掌控我的生命,导致我现在的状态。

一旦安装了这个模式,他们只能小心翼翼地保护那个痛苦按钮,不让别人按到。但如果实在被按到,除了沮丧,他们还能有什么办法呢?就好像你的老板偏偏要发火;你的孩子就是不听话;着急的时候,前面的车就是堵得不可开交……这种人我们称为受害者。

受害者习惯把痛苦和快乐放在别人手上,有的时候是家人上司,有的时候是朋友同事,还有的时候是过去的自己。下面讲一个故事。

有一位禅师很喜欢养兰花。有一次他外出云游,就把兰花交给徒弟照料。徒弟知道这是师父的爱物,于是也小心照顾,兰花一直生长得很好。可是就在禅师回来的前一天,他不小心把兰花摔到地上,兰花摔坏了。

徒弟非常担心,他自己受罚倒不要紧,他害怕师父会生气伤心。

问问自己,如果你是禅师,你会怎么处理?

禅师回来以后知道了,并没有生气,也没有惩罚。他告诉徒弟:“我当初种兰花,不是为了今天生气来的。”

这个世界上还有一小部分人,他们有一个奇妙的心智转化器,他们好像没有痛苦按钮,只有快乐按钮,而且按钮在自己手上。好像禅师,即使兰花摔坏了不是自己想要的结果,但是总有比大发雷霆更好的选择。他们的心智模式是:不管外界怎么样,我都有能力对自己的状况负责。这种人总能找到当下的更好的方法,因为他明白,不管外界怎么样,下一步的生活,都是他们自己的!老板发火我可以选择去沟通,也可以选择离开;孩子不听话,我可以选择去教育,又或者调整自己讲话的方式;堵车的时候我可以选择下次不这个时间出来,也可以选择用这个时间听听音乐或者练练听力……这种人我们称为掌控者。

受害者,掌控者。你的大脑中间,安装了哪种模式?

我自己做咨询和教练多年,亲见学员中大概有40%希望换工作或改变环境的人。这些人在工作和生活中痛苦,便下意识地认为是外界的原因。他们认为改变外界环境,就能改变他的生活。所以他们花了很多的时间和金钱,从一个地方换到另一个地方,从一个人换到另一个人,却从没有更加幸福过。他们真正需要的,是拆除自己内心的痛苦按钮,成为一个自我掌控的人。

对于掌控者来说,每个事情都是一个生命的礼物,但是你可以选择是否打开它。

佛经中的故事

佛经中学习药店

佛经中最有禅意的句子

佛经名句

悟道人生散文

佛家禅语悟道

经典悟道禅语

悟道佛学禅语

悟道者诗歌

闻香品茗作文1200字

佛经中闻香悟道的故事(通用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佛经中闻香悟道的故事,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