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静的经典佛经(共含8篇),欢迎参阅,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别来烦我”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1、情执是苦恼原因,放下情执,才能得到自在。
2、随缘不是得过且过,因循苟且,而是尽人事听天命。
3、不要太肯定自己看法,这样子比较少后悔。
4、当对自己诚实时候,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欺骗得。
5、用伤害别人手段来掩饰自己缺点人,是可耻。
6、世间人要对法律负责任。修行人要对因果负责任。
7、在贫穷时候,那就用身体去布施,譬如说扫地、洒水、搬东西等,这也是一种布施。
8、内心充满忌妒,心中不坦白,言语不正人,不能算是一位五官端正人。
9、默默关怀与祝福别人,那是一种无形布施。
10、多讲点笑话,以幽默态度处事,这样子日子会好过一点。
11、与人相处之道,在于无限容忍。
12、不要刻意去猜测他人想法,如果没有智慧与经验正确判断,通常都会有错误。
13、要解一个人,只需要看他出发点与目地是否相同,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心。
14、人生真理,只是藏在平淡无味之中。
15、不洗澡人,硬擦香水是不会香。名声与尊贵,是来自于真才实学。有德自然香。
1) 巢空鸟迹水波纹,偶尔成文似锦云。得失往来都不是,有无俱遣息纷纷。
2) 如果有机缘,我们应该尽心尽力的把净土法门介绍给大眾;没有机缘的时候,就自己认真修行。有机缘而不帮助眾生,这是小乘人,念佛的功夫再好也不能往生,因為极乐世界是大乘菩萨的世界。所以帮助别人认识佛法、修学佛法的工作,我们一定要积极去做。
3) 有钱也苦,没钱也苦;闲也苦,忙也苦,世间有哪个人不苦呢?越不能忍耐,越会觉得痛苦,何不把苦当磨练?
4) 大海承载着佛陀的慈悲,苍穹闪烁着菩萨的智慧,愿佛前的缕缕香烟伴随幽幽的梵音,给你送去无限的祝福与祈愿:吉祥平安顺意安康!佛光普照中秋节快乐!
5) 梵行法不可得故。三世法皆空寂故。意无取着故。心无障碍故。所行无二故。方便自在故。受无相法故。观无相法故。知佛法平等故。具一切佛法故。如是名为清净梵行。——《大方广佛华严经梵行品》
6) 贪心是最猛烈的火,憎恨是最坏的执着,迷惑和错误的见解是最难逃脱的网,爱欲是最难渡过的河流。
7)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8) 执着自我的人,心智将会受到干扰。处处只考虑自我的人,将给自己带来忧愁。
9) 女孩当然渴望有人爱,但你不要把力气使在讨男人欢心上,而在让自己可爱上。可爱是有内涵的,包括教养、气质、才华。你要做到即使没有人爱,仍能活得精彩和快乐,而越是这样就越会有人爱你。你不要把你的青春看作是对一个男人的等待,而要看作是你自己的成长,只要成长得好,天下有的是男人。——周国平
10)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11) 别人撒盐伤不了你,除非你身上有溃烂之处。
1) 忌妒别人,不会给自己增加任何的好处。忌妒别人,也不可能减少别人的成就。
2) 春有百花,秋有明月。夏有凉风,冬有飘雪。心中若无烦愁事,便是此生好时节!祝吾友开心!
3) 所求的众生都渴求安乐。为了求得自己的安乐而以刑杖杀害众生的人,以后不得安宁。
4) 飘动的经幡,转动的经轮,祥和的颂经声,飞舞的风马,六字真言的祝福,佛菩萨的保佑。祝福您六时吉祥,身心安乐,法喜充满!
5) 自恐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怕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6) 与其说你赚钱,不如说你被钱所赚,因为钱赚走了你的青春、时间、体力和生命。
7) 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在追求快乐,但却没有人真正了解什么是快乐。
8) 好是风和日暖,输与莺莺燕燕。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远。——朱淑真《谒金门》
9) 你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没有烦恼。
10) 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尽,不生则不死,此灭最为乐。
11) 佛言:慎勿视女色,亦莫共言语。若与语者,正心思念:我为沙门,处于浊世,当如莲华,不为泥污。想其老者如母,长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生度脱心,息灭恶念。
12) 一片石即一座佛,一座佛又即一片石,无非是一片心。
13) 清晨曙光初现,幸福在你身边;中午艳阳高照,微笑在你心间;傍晚日落西山,快乐随你一天;关心你的朋友,从早晨到晚上。念一声阿弥陀佛!祝你快乐永远!
14) 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
15) 一个对众生充满极大的悲心、对诸佛具足极大虔诚的人,无疑的将领受到一切诸佛、菩萨的加持。愿您新年里福慧双增,业障消除,早证菩提!
16) 佛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
17) 当你手中抓住一件东西不放时,你只能拥有这件东西,如果你肯放手,你就有机会选择别的。人的心若死执自己的观念,不肯放下,那么他的智慧也只能达到某种程度而已。
1) 阿弥陀佛!愿您生生世世,不迷正路修行;直取菩提上果,遍度法界众生。新年吉祥安康!
2) 修行是修正自己错误的观念。
3) 临终之际,若一毫凡圣情量未尽,纤毫思虑未忘便乃轻重五阴去也。
4) 佛说:人就是苦今生修来生。
5) 别人永远对,我永远错,这样子比较没烦恼。
6) 忧悒清远的气韵,是遥远的不可触及的忧伤,如微云孤月,只能遥望那天涯的距离。
7) 情重意重,情意重重,佛缘修意缘广结善缘,对面相谈是有缘,再而相见是天缘,今生相聚前世缘,互相关心要惜缘!三吉祥即三藐三菩提心!新年吉祥如意。
8) 不要因为众生的愚疑,而带来了自己的烦恼。不要因为众生的无知,而痛苦了你自己
9) 苦海无涯,回头是岸。
10) 众生念念在虚妄之相上分别执著,故名曰妄念,言其逐于妄相而起念也;或难知是假,任复念念不停,使虚妄相于心纷扰,故名曰妄念,言其虚妄之相随念而起也。
11) 尸弃佛偈 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12)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13) 以己为洲,以己为依处,不以他人为依处;以法为洲,以法为依处,不以他为依处。——源自:《南本大般涅盘经》
14) 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林中,心不动则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则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15) 你不要一直不满人家,你应该一直检讨自己才对。不满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16) 不要常常觉得自己很不幸,世界上比我们痛苦的人还要多。
17) 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沈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周邦彦《兰陵王》
18) 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
19) 当你对自己诚实的时候,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欺骗得了你。
20) 见色起淫心,报之在妻女。
21) 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心静不下来读什么佛经
现在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心情有时也难以平静下来,这个时候应该读诵什么样的佛经呢?
首先,为什么我们的心很难“静”下来呢?其实很简单,因为我们有烦恼,有这样那样的不如意,我们不自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这样那样的烦恼:小孩子有不能随意玩、随意吃的烦恼;学生要应对考试的检验,面对家长的深切期盼;大学快毕业的面临着找工作,谈恋爱的人要揣摩对方的心意,爱与不爱也许简单,但是分手与否或许最难;结了婚之后要养家糊口,当然,家里琐碎的事情很多;工作中要对得起自己那份工资,时不时得加班,看领导的脸色,与同事相处也不容易;年纪大了身体不好了,除了考虑自己之外,还担心儿女过得好不好...对不?我们在每时每刻考虑很多这样那样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好多我们没有明确答案,而已经过去的事情,我们又放不下。对于未来的.,我们又过多地考虑,全无边际。怎么办?
其次,我们为什么有这么多烦恼?原因也很简单,就是因为我们有我执。一旦执取这个小“我”,诸多痛苦随之而来。怎么样解决?只有依靠佛法。楼主能想到读佛经,不知道你以前对佛教有什么样的认识,但是,你能想到读佛经来解决这个问题,是个挺聪明的人。完全可以这么说,唯有佛法才能究竟解除我们的痛苦,才能根除我们的烦恼,唯有佛法才能究竟使我们的心平等如大地,才能使我们得到永恒究竟的快乐。佛教中常说的一句:“烦恼即菩提”,对否?
第三,心本无所谓动静。或者说得具体一些,我们的心的动或者静,烦恼或者快乐,最终还是取决于我们自己。解决问题最根本的落脚点还在于我们的心。要作自己的心的主人,作自己的心的“主帅”!能不攀缘外境吗?遇到境界,是我们的心随境转还是外在环境随我们的心转?......一个人怎么叫强者?怎么叫有力量的人?是有权势吗?权势不可能伴随我们一生。是金钱吗?再多的金钱也难以抗拒生命的无常。美貌吗?倾国倾城的容貌终究会成昨日的黄花。。。那么到底是什么,我说只有四个字,智慧,慈悲,这是最有力量的人。而佛菩萨就是具足慈悲与智慧的人,他们没有烦恼。
第四,读佛经最重要的是,是把学到的领会到心里。那就成了你自家的珍宝,谁也抢不去。佛法解决的什么问题?就是解决烦恼的问题。佛法八万四千法门,都是药方,佛菩萨和历代祖师的实际经验,这些可以解决我们的问题。关键我们要找对药方,对症下药,不能乱吃药,那会出问题的。
最后,推荐你读《〈心经〉的大智慧》这本书,我的共享资料里有。《心经》全称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最短的一部佛经。我们知道,佛经很多,也许我们从现在就开始看用时间也看不完,所以要拣重点来看。佛经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般若部(“般若”是什么?可以使我们究竟解脱、离苦得乐的智慧,其他任何宗教没有这种科目。有的人说佛教和其他教一样,那只能说他根本不懂什么是佛教。当然我并非刻意贬低其他宗教,毕竟什么层次的问题必须用什么层次的方法解决。),般若部的浓缩的精华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你读这个就可以。读佛经我的感觉是,每一次读有每一次的感受,绝非一般的小说之类的快餐。你如果确实用心,把这二百来个字背下来,慢慢品味。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能让人心静的佛经
心情有时是难以控制的,有时心静不下来可以念一下让人心静的佛经,很有效果哦!
让人静心的佛经:《地藏菩萨本愿经》
地藏菩萨本愿经,又称《地藏本愿经》、《地藏本行经》、《地藏本誓力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三册。经中记载了释迦牟尼佛在忉利天宫,为母亲摩耶夫人说法。佛在经中赞扬了地藏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正菩提」的宏大誓愿,并介绍了地藏菩萨在因地修行过程中的典型事例,如婆罗门女、光目女救度母亲的故事。
让人静心的佛经:《金刚经》
《金刚经》于公元前494年间,成书于古印度。《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根据不同译本,全名略有不同,鸠摩罗什所译全名为《金刚般若(bōrě)波罗蜜经》,唐玄奘译本则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金刚经》传入中国后,自东晋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唐玄奘译本,《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共8208字,为鸠摩罗什译本的.一个重要补充。其他译本则流传不广。
让人静心的佛经:《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或称《无量寿经会集本、无量寿经夏会本》等,亦可简称《会集本、夏会本、大经》。是民国年间夏莲居老居士,会集《无量寿经》汉、魏、吴、唐、宋五种原译而成。
让人静心的佛经:《阿弥陀经》
《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在憍萨罗国舍卫城的南方祇园精舍,与长老舍利弗等十六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萨以及诸多佛弟子而说的经典。《阿弥陀经》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首先详细地介绍西方极乐世界,依报世界和正报世界种种殊胜,令众生生起信心,信仰念佛净土法门。
让人静心的佛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简称《普门品》。原是《妙法莲华经》里的一品,由于观音信仰传入中国日益盛行,所以它从汉文译本内抽出来,成为便于受持读诵的单行本。它的原本,似乎最初只有长行。
所以在汉文译本如晋竺法护的《正法华经》、姚秦鸠摩罗什的《妙法莲华经》等中,此品全都是长行。直到隋代阇那崛多和笈多补译的《添品法华经》,此品才有了重颂,这和比较晚出的梵文本和藏文译本《普门品》相一致(梵、藏本比隋译还要多出七个颂)。
让人静心的佛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出自《楞严经》第五卷,由于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的提倡,成为中国净土宗五经一论中的一品经。在楞严会上,释迦牟尼佛询问诸大菩萨进入禅定、获得开悟的方法,大势至菩萨说他以念佛方法修学成功,其关键在于“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集中心思,忆佛念佛,维持净念,相续不断。
让人静心的佛经:《普贤菩萨·十大愿》
《普贤菩萨·十大愿》是指《大方广佛华严经》第四十卷《普贤行愿品》经文中记载的普贤菩萨为菩萨众所说的十大行愿:一者礼敬诸沸,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诵持普贤菩萨·十大愿,现在仍然是中国一般佛教寺院的常课。
佛经形容心静的成语
佛教形容心静的成语时“心无挂碍”。内心没有任何牵挂,非常清静。出自佛经《般若波罗多心经》:“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心经全文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xīn jīng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guān zì zài pú sà , xíng shēn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shí,zhào jiàn wǔ yùn jiē kōng, dù yī qiē kǔ è。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shè lì zǐ, sè bù yì kōng ,kōng bù yì sè , sè jí shì kōng , kōng jí shì sè。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shòu xiǎng xíng shí,yì fù rú shì。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shè lì zǐ, shì zhū fǎ kōng xiāng,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
bù shēng bù miè, bù gòu bù jìng, bù zēng bù jiǎn ,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shì gù kōng zhōng wú sè, wú shòu xiǎng xíng shí,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wú yǎn ěr bí shé shēn yì, wú sè shēng xiāng wèi chù fǎ, wú yǎn jiè,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
nǎi zhì wú yì shí jiè, wú wú míng , yì wú wú míng jìn,
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nǎi zhì wú lǎo sǐ, yì wú lǎo sǐ jìn。
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wú kǔ jí miè dào, wú zhì yì wú dé, yǐ wú suǒ dé gù。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pú tí sà duǒ y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gù xīn wú guà ài。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
wú guà ài gù, wú yǒu kǒng bù, yuǎn lí diān dǎo mèng xiǎng, jiū jìng niè pán。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sān shì zhū fó, y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gù, dé ā nuò duō luó sān miǎo sān pú tí。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gù zh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shì dà shén zhòu, shì dà míng zhòu,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
shì wú shàng zhòu, shì wú děng děng zhòu。néng chú yī qiē kǔ, zhēn shí bù xū。
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gù shuō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zhòu。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jí shuō zhòu yuē:
即说咒曰:
jiē dì jiē dì, bō luó jiē dì, bō luó sēng jiē dì, pú tí sà pó hē。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玄奘译本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佛经让人心静的句子
佛言:慎勿视女色,亦莫共言语。若与语者,正心思念:我为沙门,处于浊世,当如莲华,不为泥污。心静,人自然就能明白的真正想法。
1. 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2.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自观自在,守本真心。
3. 所谓无上正等正觉者非他,即是真如本性,亦名自性清静心是也。
4. 众生由其不达一真法界,只认识一切法之相,故有分别执著之病。
5.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者,言其是假非真,非谓绝对没有。
6. 众生念念在虚妄之相上分别执著,故名曰妄念,言其逐于妄相而起念也;或难知是假,任复念念不停,使虚妄相于心纷扰,故名曰妄念,言其虚妄之相随念而起也。
7. 根身器界一切镜相,皆是空花水月,迷著计较,徒增烦恼。
8. 一切处无心是净;得净之时不得作净想,名无净;得无净时,亦不得作无净想,是无无净。(无净无无净,即是毕竟净。)
9. 与外不染色声等,与内不起妄念心,得如是者名为证;得证之时不得作证想,名无证;得无证时,亦不得作无证想,是名无无证。(无证无无证,是名毕竟证。)
10. 若起精进心,是妄精进;若能心不妄,精进无有涯。
11. 一切处无心者,即修菩提、解脱、涅槃、寂灭、禅定乃至六度,皆见性处。
12. 不以有行,亦不以无行。
13. 诸行性相,悉皆无常。
14. 诸行是常,无有是处;汝但一切处无心,即无诸行,亦无无行。
15. 疾苦在身,宜善摄心,不为外境所摇,中心亦不起念。
16. 参须实参,见需实见,用须实用,证须实证,若纤毫不实即落虚也。
17. 临终之际,若一毫凡圣情量未尽,纤毫思虑未忘便乃轻重五阴去也。
18. 忍苦捍劳,繁兴大用,虽粗浅中皆为至实,惟贵心不易移,一往直前履践将去,生死亦不奈我何。
19. 起见生心,分别执著便有情尘烦恼、扰攘、若以利根勇猛身心直下,修到一念不生之处,即是本来面目。
20.平常心是道, 趣向即乖,到崮里正要脚踏实地,坦荡荡,圆陀陀,孤*危峭,不立毫发知见。
21. 一切无心无住着,世出世法莫不皆尔。
22. 道贵无心,禅绝名理忘怀泯绝,乃可趣向回光内烛,脱体通透。
23. 真如佛性,非是凡形,烦恼尘垢,本来无相,岂可将质碍水洗无为身。
24. 不忆一切法,乃名禅定。
25. 一切众生皆自空寂,真心无始,本来自性清净。
26. 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27. 佛身者即法身也,从无量功德智慧生,从戒定慧解脱知见生。
28. 见无所见即名正见。
29. 众生身中有金刚佛,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重云覆,如瓶内灯光,不能显现。
30. 终日不见己过,便绝圣贤之路。终日谈人过,便伤天地之和。
31. 无妄想时,一心是一佛国;有妄想时,一心是一地狱。
32. 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
33. 若悟真心本空,万法自然消殒。
34. 自美三寸舌头,一日改头换面,辗转吞食,那时痛苦恨悔,无人能释。
35. 佛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
36. 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杀人无血,其过甚恶。
37. 尔勿崇饮,狂药非佳味,能使谨厚性,化作凶顽童。
38. 怒为万障之根,忍为百福之首。
39. 世人言忍,忍字最难,非大智慧,断然不能。
40. 来得不明,去得正好,智人观此,未免心冷。
41. 念动急觉,觉之即无,久久收摄,自然心正。
42. 尽其心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其天。
43. 悟佛之言,定要行佛之行。
44. 从外入者不是家珍,从内发者,方谓真慧。
45. 真心应物,不生分别。
46. 一念才生,万法齐现,假指心性,而明易道。
47. 真心虚灵,照而常寂,德者心用,纯善无恶。
48.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有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49.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 佛经名句
★ 心静的句子
★ 佛经因果经典语录
★ 经典佛经语录
★ 佛经静心名句
★ 佛经经典名句
★ 佛经名句摘选
★ 冠心静片说明书
★ 唯美心静的句子
★ 让心静下来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