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中的故事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梅晗雪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佛经中的故事(共含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梅晗雪”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佛经中的故事

篇1:佛经中的故事

佛经中的故事精选两则

坦白的面对自己

过去在农忙之余,村子里的人经常聚在一起喝茶聊天,交换彼此的消息,难免也会有人发发牢骚,希望听听大家的意见。有一天,须赖讲起专门跑南北货生意的莫勃,‘这个老莫很会作生意,也很热心助人,但是就是有两个毛病不太好,一来动不动就大发脾气,二来做事情很仓卒,还来不及听人家说清楚,就说他知道了……。’

没想到,这时候莫勃刚好拉着马、驮着货经过,听到屋里头一群人正在谈论他,想也不想立刻破门而入,‘那个爱嚼舌根的人,给我站出来!’看到莫勃突然出现了,大家吓了一跳、正面面相觑时,没想到莫勃已经一把揪住须赖的前襟,顺势一扯,瘦小的须赖当众扑倒在地!

‘我莫勃什么时候对不起你了?竟敢在这里造谣生事!说我动不动爱发脾气、做事急躁?今天不给你一点教训,我莫勃在村子里还抬得起头来吗?’顺势又扑上去,要给须赖一顿拳打脚踢时,大家七手八脚地拦了下来。

‘有话好说……你一动手,不就摆明了须赖说的是事实吗?大家眼见为凭,对不对?’村长才说完,大家都对莫勃的莽撞无礼议论纷纷。‘就好像那些贪好杯中之物的人,整天醉生梦死、不务正业,人家看不惯他如此糟蹋生命,劝他、骂他,他不但没有清醒,反而意志消沉、愈喝愈多,这不是自讨苦吃,自己害了自己吗?’

听了村长一番话,莫勃平静些了。村长接着说:‘老莫,听到别人说自己的缺点、过失,不知道检讨反省,反而起嗔心责怪别人,就好像喝醉的人失去理智、愈喝愈多一样。只有如此愚痴的人,才会一再地为隐藏自己的嗔心,不断地施暴于人!’

村民们都为村长的智慧叫好,也劝莫勃跟大家一起坐下来聊聊,听听大家的意见,才不会误会大家的好意。

典故摘自《百喻经》

省思

无始劫来习气的染缸,是一坛最浓最烈的陈酒,如何从纸醉金迷中醒来?身边的善知识良药苦口的劝导,往往是引领我们觉察迷失的曙光。不再文过饰非,才有可能觉照进而觉悟。《佛说四十二章经》云:‘人有众过而不自悔,顿息其心。罪来赴身,如水归海,渐成深广。若人有过,自解知非,改恶行善,罪自消灭,如病得汗,渐有痊损耳。’佛法中有二健儿,一者惭,二者愧,惭愧之药握在自己手中──唯有坦白面对自己,才能从生死的染缸中醒来。

鬼子母的故事

佛陀时代中的罗刹女,专门喜欢吃人家的小孩,一群失去孩子的父母悲痛不已,纷纷向佛陀求救。佛陀为了解救无辜孩子的`性命,想出一个办法来度化吃人的罗刹女。

佛陀知道她有十二个孩子,最疼爱的是么儿,佛陀运用神通将她的么儿藏在钵中。当罗刹女知道最疼爱的孩子被人带走,心情如热锅上的蚂蚁,焦灼地跑到佛陀的精舍兴师问罪。佛陀说:“你有十二个儿女,失去一个有什么关系呢?你吃掉人家无数的儿女,今天你的孩子要替你偿命!”罗刹女一听,匍伏在地,槌胸顿足,声泪俱下地说:“慈悲的佛陀啊!我虽然有十二个儿女,可是每一个孩子都是惟一的,就像十指连心,少了一根,都会令我伤痛,一人做事一人担,你不要把我的儿子交给村民,他才三岁,不能承受任何的伤害呀!”

佛陀敛目正色的告诫她:“你有十二个儿女,失去一个就痛不欲生,你可曾想过,你四处抢夺吞噬人家的儿女,可曾顾念他们的父母的感受?怜惜过弱小的孩子吗?你这么的自私、应该得到惩罚!”佛陀运用神通,让钵中的小孩传出哭喊母亲的声音。罗刹女听闻孩子的号哭,心如刀割,向佛陀忏悔:“我今后不再侵犯别人的儿女,只是我的生活怎么办呢?”佛陀说:“你放心,日后我会嘱咐我的弟子,在吃饭的时候,取几粒米饭,以持咒力,供养你们,让你们不受饥饿之苦。”

从此,吃人的罗刹女,变成保护天下儿女的母亲,名为“鬼子母”。

罗刹女顾念自家儿女如宝箧明珠,却视他人儿女如草芥朽木!《法华经》卷六说:“等心一切,如母爱子;摄取众生,犹如慈父。”只有显扬“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慈悲心,人类才能避免无知自私,造成嗔恨的人间地狱,避免血腥杀害的悲剧。

篇2:佛经中的经典故事

佛陀在舍卫国说法的时候,感化了一位青年发心跟随佛陀出家、修持。五年以后,年轻的比丘得到佛陀的许可,独自一人离开僧团,遯隐山林,精进修行。

不到三个月的时间,正当大家还在为他祝福的时候,年轻的比丘却垂头丧气,满面风尘地回来了。

佛陀慈祥的问道:“怎么这么快就回来了?”

青年比丘嗫嚅地回答说:“佛陀!自从离开您以后,我虽然一直在努力修行,但是至今却还不能证果。我觉得佛道长远,自己既然无法达成,不如回家营生,照顾家计,以尽人子之道。”

佛陀听了,慈祥的`垂示:“你既然信奉我的教法而出家,为什么不让人敬佩你是一位精进者,反而让人唾弃你呢?”

这时佛陀为青年比丘说了一则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位青年入海采集沈水香,经过了一年多,终于满载而归。他装满一车到市场贩卖,但是因为沈水香价格昂贵,始终没有人买。经过好多天,还是卖不出去,青年不免心生疲倦厌烦。这时看到有人在一旁卖木炭,木炭很快就销售一空,青年很是羡慕,于是把满车的沈水香烧成木炭出售,结果其所得不及沈水香半车的价钱。

佛陀说完故事后,看看青年比丘,语重心长地说:“世上有很多人最初发起勇猛精进心学佛,但是一进入佛门以后,发现佛法浩瀚如大海,很难一口吸尽,于是心生退怯,宁可渴死也不再喝它一口,这样的人岂不是和烧香作炭的青年一样愚痴?”

众生对于修行普遍患有畏久畏远的心理,一味追求迅速完成,就像烧香作炭的青年,结果本末倒置,反而失去了最宝贵的本来宝藏。

篇3:佛经中的经典故事

佛陀教化众生的方法,总是应病与药,观机逗教。是什么样的人,佛陀就说什么样的法。佛陀像钟一样,小叩则小鸣,大叩则大鸣。

有一天,一个训练马的调马师带着诚恳的心来请求佛陀指示他的迷津。佛陀明白他的身份,就问他:“你很懂得调马,马的性情你都已经知道。现在我来问你,你究竟用几种方法来调伏你的马匹呢?”

调马师毫不考虑就回答道:“我调马有三种方法:一是柔软,二是刚强,三是柔软刚强并施。” “假如这三种方法都不能调伏时,你又怎么办呢?”佛陀进一步问。

“那就没有办法了,只有把牠杀掉。”调马师回答后,又再反问佛陀道:“佛陀!您是用什么方法调御众生呢?” 佛陀答道:“我也是用三种方法:一是柔软,二是刚强,三是柔软刚强并施。”

假如这三种方法都不能调伏时怎么办呢?调马师反问佛陀。

佛陀肯定的答道:“没有别的办法,也只有把他杀掉。”

调马师听后,惊疑地问道:“佛陀!你的教法中,杀生不是犯戒的行为吗?”

佛陀庄严真实的说道:“你说得不错,在佛陀的教法中,杀生是不净业,是要受因果的轮回。不过,我所谓的杀,与你流血的杀不同。因为众生用柔软、刚强,以及柔软刚强并施都不能调伏时,就不再和他交谈,不必教授,不要睬他。一个不能受教,不听教诫的人,如同被杀掉一样的无救。”

调马师终于了解佛陀的意思,俯伏低头,要求皈依佛陀,受持五戒,从此改往修来,不再虐待动物,更不杀生。 佛陀的十号之一调御丈夫,佛陀对于刚强的众生,就用柔软的慈悲心来摄受他;对于怯弱的众生则加强他的信心,使他坚强;或者两者并用,好比调马师驯服马匹一般。众生有八万四千种病,佛陀就示现八万四千种法门。佛陀的慈悲真是无量无尽!

篇4:佛经中缘分的故事

一、前世是谁埋了你

从前有个书生,和未婚妻约好在某年某月某日结婚。到那一天,未婚妻却嫁给了别人。

书生受此打击, 一病不起。这时,路过一游方僧人,从怀里摸出一面镜子叫书生 看。书生看到茫茫大海,一名遇害的女子一丝不挂地躺在海滩上。路过一人, 看一眼,摇摇头, 走了。又路过一人, 将衣服脱下,给女尸盖上, 走了。再路过一人,过去, 挖个坑, 小心翼翼把尸体掩埋了。

僧人解释道, 那具海滩上的女尸,就是你未婚妻的前世。你是第二个路过的人,曾给过他一件衣服。她今生和你相恋,只为还你一个情。

但是她最终要报答一生一世的人, 是最后那个把她掩埋的人,那人就是他现在的丈夫。书生大悟,病愈。

二、珠儿与芝草

传说的灵隐寺房檐上,有一只不知织了几千年网的蜘蛛,有一天,佛对蜘蛛说:“人生最珍贵的是什么?”蜘蛛说:“是未得到。佛说:“你再想想”说完便走了。又过了一千年,佛又来问蜘蛛:“人生最珍贵的是什么?”蜘蛛还是说:“未得到。”忽一日,一阵大风把一滴露珠吹到了蜘蛛的网上,蜘蛛见到露珠晶莹剔透,很是喜欢,蜘蛛每天看着它,觉得这几天才是最快乐的。

但是突然有一天,一阵大风把露珠吹走了,蜘蛛不仅难过了一阵子。佛又问蜘蛛:“人生是最珍贵的是什么?”蜘蛛说:“是未得到和已失去!”佛说:“即然你仍然认为是未得到与已失去,那你就到人间走一趟吧!”。于是,蜘蛛投胎到了一个官宦之家,成了富家小姐,父母给她起了名字叫珠儿。一晃,过了,珠儿已成长婀娜多姿的少女。

这一年,皇上为金科状元甘露在后花园开庆功宴,甘露在席间,作诗吟词,大展才华,在场少女,均被甘露所迷倒,其中也有皇上的最小的公主,长风公主,珠儿却波澜不惊,因为她知道这是上天的安排,注定甘露是她的。

过了几天,珠儿陪同母亲去庙上香,碰巧遇到了甘露也陪同母亲上香,两人的母亲不久就樊谈上,珠儿和甘露也走到走廊上聊天,在谈话中,珠儿丝毫感受不到甘露对自己的喜爱,不仅问到,难道你忘了16年前灵隐寺的蜘蛛了吗?”甘露诧异的看着珠儿,说:“你美丽,可爱,很讨人喜欢,但未免想像太过丰富了吧?”

说完,便挽着母亲离开了,珠儿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上天安排了这场姻缘,却又让他不记得自已。又过了几天,皇帝赐婚将珠儿许配与芝草王子,珠儿真的就要绝望,茶饭不思,身体日益衰弱,失去了对生命的渴望,就要回天乏术,芝草王子听说后,跑到珠儿的床前说:“那日在后花园,我对你一见钟情,我苦苦哀求父皇,才得到了赐婚,如果你死了,我也活不下去”

说完便要拔剑自尽,这时,佛又出现了,佛对着灵魂出窍的珠儿说:“那日,你遇见了露珠,你有没有想过,是什么把露珠带到你面前,是风,露珠只是你生命中的插曲,最后又被大风带走了,甘露终是属于长风公主的。而芝草就是三千年前长在灵隐寺门前的.那枝草,它看了你三千年,爱慕了你三千年,可你从没低头看过它一眼,蜘蛛,我再问你:“人生最珍贵的是什么?”

珠儿似乎一瞬间恍然大悟:“人生最珍贵的不是未得到和已失去,而是正在把握的幸福。”佛听完便消失不见了,珠儿出窍的灵魂也回复到身体里,睁开了眼睛看到正要自尽的芝草王子,她急忙打掉了短剑,和芝草紧紧相拥。

篇5:佛经中缘分的故事

有一天,释迦牟尼佛对着所有弟子在讲经说法,忽然他叫起了阿难说: “你拿一个桶子,到前方五里路远的一个小村庄,向一个在井边洗衣服的老妇人,要一桶水回来, 记得态度要客气和善一点。”

阿难点点头,拿着空桶子,往世尊指示的方向去要水。他想说,这么容易的事,一定轻易就能办妥世尊所交待的任务。走啊走的,走到了那村庄,真有位白发苍苍的老妇在井边洗衣服。

阿难很有礼貌的向这位老妇恭敬的作揖,说:“老人家啊老人家,可以跟你要一桶水吗?”

那老妇一抬起头望见这年轻人,不由怒从心生,很生气的说:

“不行,这口井只能给这村子里的人使用,任何外人,是不被允许的!”

接着就赶阿难走了,任由阿难苦苦哀求也不为所动!阿难无奈,只有带着空桶回去。他将他所遭遇的种种情形,娓娓的向世尊和在场的弟子道来。世尊点点头,示意阿难坐下,接着他叫舍利弗去。

舍利弗一样走啊走的,走到了那村庄;一样见到那个白发苍苍的老妇还在井边洗衣服。

舍利弗一样很有礼貌的向这位老妇人说: “老人家啊老人家,可以跟你要一桶水吗? ”

那老妇一抬起头望见这年轻人,不由得心花怒放,彷佛见了一个很投缘的亲人。她很高兴的说:“行!行!来来,我来帮你打水……”

打好一桶水给舍利弗后,又叫他等一下;老妇人匆忙的回家拿一些斋食叫舍利弗带着路上吃。

舍利弗带了整桶水回去,将他所遇到的种种情形,也娓娓的向世尊和在场的弟子道来……

世尊点点头一样示意舍利弗坐下。阿难和在场弟子就很纳闷、疑惑,问世尊是何种因缘?造成阿难和舍利弗这两人有这么大的差别。

世尊开示说道:

在远劫前的一世,这位老妇沦为畜牲道,是只老鼠; 牠死在路边被烈日艳阳暴晒着……。阿难那时候是个赶货经商的贾人,见到这只死老鼠,心中起了嫌恶之心,掩鼻而过……舍利弗那时是个正要赴京赶考的读书人,见到这只死老鼠,心中起了怜悯之心,顺手捧把泥土将牠掩盖。

经久远劫以后,现在他们见了面,产生这样不同的差别待遇。众人可以想象……

小小的起心动念,就有如此大的善恶果报,何况是直接加诸痛苦在人身上呢!

篇6:佛经中闻香悟道的故事

佛经中闻香悟道的故事

(一)沉香烧为木炭

在《百喻经》第二十二喻里面,就有一个入海取沉水喻,这一喻非常有意思:

昔有长者子,入海取沉水积有年载,方得一车持来归家。诣市卖之,以其贵故卒无买者,经历多日不能得售,心生疲厌以为苦恼,见人卖炭时得速售,便生念言:“不如烧之作炭,可得速售。”即烧为炭。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直。

这讲的是有一个人入海,就是到海岸边的一个国家去取沉水香。因为沉水香多半生长在一些沼泽地带,海边大森林里面。积累了很多年,总算凑了一车沉香,拿回来就到集市上去卖。结果卖了半天也卖不掉,心中非常懊恼和着急,这么多钱不能变现,可不着急么,怎么办呢?就看旁边有人在卖木炭,卖得很快,一买几十斤一买几十斤,他就说我哪有这个功夫,这个沉香这么卖得卖到什么时候啊?我不如把沉香烧成炭,就能快快的卖掉了。于是真的就把沉香全部烧成炭了。一车沉香卖的钱还没人家半车炭卖的钱多。这就是讲愚昧的人不识宝,不知沉香的宝贵。宝贝这东西当然不容易卖掉啊,但是它的价值要超过炭很多很多倍。这个是《百喻经》里面的一个小故事,在印度也有这样愚蠢的人,艰辛得到的宝贝结果被自己当木炭贱卖了。

(二)人间有香象藏

唐实叉难陀译《华严经》五十三参,善财童子曾参访一位鬻香长者,就是卖香的老人,这位长者是大菩萨,他回应善财童子的祈请,介绍了他对香事境界的通达,说:

善男子!我善别知一切诸香,亦知调合一切香法,所谓:一切香、一切烧香、一切涂香、一切末香。亦知如是一切香王所出之处,又善了知天香、龙香、夜叉香,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T罗伽、人、非人等所有诸香。又善别知治诸病香、断诸恶香、生欢喜香、增烦恼香、灭烦恼香、令于有为生乐著香、令于有为生厌离香、舍诸x逸香、发心念佛香、证解法门香、圣所受用香、一切菩萨差别香、一切菩萨地位香,如是等香形相生起、出现成就、清净安隐、方便境界、威德业用及以根本,如是一切我皆了达。

如果说香道,这里以香通达解脱之道,才可以称为香道。

鬻香长者还专门介绍人间有一种著名的香叫“象藏香”,这是一种沉香宝。

善男子!人间有香,名曰:象藏,因龙斗生。若烧一丸,即起大香云弥覆王都,于七日中雨细香雨。若著身者,身则金色;若著衣服、宫殿、楼阁,亦皆金色。若因风吹入宫殿中,众生嗅者,七日七夜欢喜充满,身心快乐,无有诸病,不相侵害,离诸忧苦,不惊不怖,不乱不恚,慈心相向,志意清净。

如果转轮圣王要出兵打仗,只要取象藏香一烧,他的整个部队就会腾空而起,飞到那就能够把敌国打败,所以象藏香很厉害。北京制香厂在大约三十年前就生产过一款叫“象藏香”的香。北京制香厂是百年老店,据记载清朝中晚期,京城专为清宫制香的“香老铺庙香阁”,即为其前身。我感觉在过去全国做得最好的就是北京制香厂,我差不多三十年前买到的最好的香就是北京制香厂做的两款香,一个是象藏香,一个叫敦煌艺术飞天线香。老北京可能有人看过,后来这个香被河北的古城香业模仿了。当时就是仿制北京制香厂做的象藏香,味道差很多。我是先知道有象藏香,后来信佛后读《华严经》的时候才知道,这是《华严经》里面说到的香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现在网上检索才知道,这款象藏香也还在生产,只是风味如何有点不敢轻易重逢,不如怀念吧。

(三)香烟净水请佛

在元魏慧觉所译《贤愚经》卷六里面也有这么一个故事,正好应证赞宁的说法:

时富那奇,教化其兄,令为世尊立一小堂,覆堂村木纯以钐础F涮靡殉桑教化其兄请佛。羡那答曰:“请佛之宜,以何等物能屈世尊?”时富那奇,俱与其兄,办足供养,各持香炉,共登高楼,遥向o洹,烧香归命佛及圣僧:“唯愿明日,临顾鄙国,开悟愚朦盲冥众生。”作愿已讫,香烟如意,乘虚往至世尊顶上,相结合聚作一烟盖。后遥以水,洗世尊足,水亦从虚,犹如钗股,如意径到世尊足上。尔时阿难,睹见是事,怪而问佛:“谁放烟水?”佛告阿难:“是富那奇罗汉比丘,于放钵国,劝兄羡那,请佛及僧,故放烟水,以为信请。”

当时阿罗汉富那奇教化他的哥哥羡那信佛,羡那就为世尊专门用旃檀木建了一个佛堂。当时佛跟他们不住在一个国家,羡那说这么远,我怎么能够请佛呢?于是富那奇尊者就说,这样,我们把供养的东西都置办好,手捧香炉,一起登上高楼,远远地向佛住的o洹精舍烧香,皈命三宝,发愿祈祷,“唯愿明日,顾临鄙国,开悟愚蒙,盲冥众生”,希望您明天到我们这来开示我们,令我们大家都得到解脱的法意。“作愿已讫,香烟如意,乘虚往至世尊顶上,相结合聚作一烟盖。”香烟就凝成一个宝盖,在空中不散,一直飞到世尊的o洹精舍,在世尊头顶上聚集。这还没有完,富那奇尊者又手持水瓶,观想为佛洗沐双脚。因为印度赤脚走路,不穿鞋子的,先要把双脚洗干净。所以密宗八供两碗水,第一碗水,沐足,第二碗水,沐浴的,要先把脚洗干净,才能踏到人家家里去。所以先要洗脚。结果就远远地用水观想,为世尊沐足,水也从空中飘到o洹精舍,很细,像发钗一样都流到佛的.脚上,为佛沐浴。阿难就觉得很怪,这是谁在这放烟又放水啊?又是香烟供养,又是水来沐佛足啊?富那奇一方面是阿罗汉有神通,另一方面虔诚,有诚意,于是佛就告诉阿难说,“是富那奇罗汉比丘,于放钵国,劝兄羡那,请佛及僧,故放烟水,以为信请。”传达自己的信心,邀请我们明天去应供。这是香为心使的来历。

(四)以香而做佛事

《维摩诘经》说:

上方界分过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国名众香,佛号香积,今现在,其国香气,比于十方诸佛世界人、天之香,最为第一。彼土无有声闻、辟支佛名,唯有清净大菩萨众,佛为说法。其界一切,皆以香作楼阁,经行香地,苑园皆香,其食香气,周流十方无量世界。

众香国中是以香做楼阁。我们知道西方极乐世界是黄金为地,各种珍宝而成楼阁。在众香世界不是的,众香世界都是妙香,各种香做的楼阁,经行的是香地,花园更是芬芳馥郁。他们的食物香气甚至十方世界都能闻得到。这时,香积如来与诸菩萨正在吃饭。本来舍利弗这些大阿罗汉正和维摩诘居士讨论佛法呢,一看,到中午了,过午不食,维摩诘家也没有准备啥供养啊。阿罗汉们就担心,这一顿没有饭吃我们大家就得饿一天了。结果维摩诘就变身为一个菩萨,到众香国去取饭供僧。化菩萨来到众香国顶礼香积佛,“愿得世尊所食之余”,您给我一点您吃剩的。香积如来就拿众香钵盛满香饭,交给化菩萨拿回娑婆世界维摩精舍。经中说:“饭香普熏毗耶离城,及三千大千世界。时毗耶离婆罗门、居士等,闻是香气,身意快然,叹未曾有!”

大家既然吃到如此希有的香饭,特意问从众香国来的菩萨,香积如来说什么法教化众生呢?众香菩萨回答说:“我土如来无文字说,但以众香令诸天、人得入律行。菩萨各各坐香树下,闻斯妙香,即获一切德藏三昧。得是三昧者,菩萨所有功德皆悉具足。”不以文字说法,仅仅坐香树下即可令菩萨功德一切具足,闻香入道确实不可思议!释迦牟尼佛进而告诉大家,不仅有以香做佛事的,更有无量无边种做佛事的方便:“或有佛土以佛光明而作佛事,有以诸菩萨而作佛事,有以佛所化人而作佛事,有以菩提树而作佛事,有以佛衣服、卧具而作佛事,有以饭食而作佛事,有以园林台观而作佛事,有以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而作佛事,有以佛身而作佛事,有以虚空而作佛事;众生应以此缘得入律行。有以梦、幻、影、响、镜中像、水中月、热时炎,如是等喻而作佛事。有以音声、语言、文字而作佛事。或有清净佛土、寂寞无言、无说、无示、无识、无作、无为,而作佛事。如是,阿难!诸佛威仪进止,诸所施为,无非佛事。”

这是在佛经里面讲的香的又一个故事,后人称为“取饭香积”,这是很著名的一个典故。

(五)香严闻香悟道

在《楞严经》卷五,有二十五位菩萨分别讲自己修的法门,每个菩萨都不一样。香严童子所修是香因法门,以闻香悟道;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观音菩萨耳根圆通。每个人修学的法门都不同。《楞严经》中说:

香严童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闻如来教我谛观诸有为相。我时辞佛,宴晦清斋,见诸比丘烧沉水香,香气寂然来入鼻中,我观此气非木、非空、非烟、非火,去无所著来无所从,由是意销发明无漏,如来印我得香严号。尘气倏灭妙香密圆,我从香严得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香严为上!”

这就是香严童子讲他悟道的因缘,这段话很有禅意,好好地体会。他说,“我闻如来教我谛观诸有为相”。谛观诸法实相,即是空相,谛观有为相就是教他空相,一切有为法,都是虚幻不真实的。谛,就是真实不虚,了知有为法的真实状况,就是空相。佛教香严修空观,“我时辞佛”,香严当时就跟佛告辞了,自己“宴晦清斋”。宴就是安然,宋怀远录《首楞严经义疏释要钞》卷第五解释说:“宴晦者,宴然安静于晦夕之时也。”就是在晚上清斋静坐。宋子璇集《首楞严义疏注经》卷第五中解释说:“我于向晦宴然安息,在于静室。清静之室,洗心之处,故名清斋。

就是在那儿静坐。“见诸比丘烧沉水香,香气寂然来入鼻中”,当香严入静,学习佛所教的观诸法之实相的时候,忽然在刹那之间闻到了比丘们焚香供佛时的沉香的香气,这个香气突如其来,忽然进入了鼻中。这个地方注意,是用的“寂然”二字。寂然,安静的意思。寂,是悄悄的,无声无息。这个沉香的香气静悄悄地忽然来了,就好像有人在背后跟着你走,然后伸手拍了一下你,你感到一惊,因为你忽然闻到了香气。

“我观此气,非木非空,非烟非火”,这个时候,香严童子就产生了一个疑惑,沉香之气非木非空,非烟非火,究竟是什么?宋可度撰《楞严经笺》解释说:“非木,香且无相。非空,嗅且有香。非烟,无可熏蒙。非火,绝诸热焰。去无所著,无灭相。来无所从,无生相。由是意销,第六不与五同缘。”

我们也可以思维一下,香气是实有呢,还是虚幻不真呢?这个香气是从烟而生的,还是在火里隐藏呢?“去无所著,来无所从”,香气来的时候,找不到它来的痕迹;闻不到的时候,这个香气忽然一灭,也找不到它去的踪迹。“由是意销,发明无漏”,他这样子去观察的时候,发现这个香跟佛讲的诸法实相之理、生灭变异之法,讲的无我、无常、空相完全相应。不仅如此,香严在观察这个香的时候,顿时妄念全消。意销,意是妄念分别之意。妄念灭掉之后,突然就发无漏智慧,无漏智产生了。“刹那间观烟非木非空,非烟非火,去无所著,来无所从”,于是妄念顿消,漏尽。“如来印我得香严号”,如来就印证说,你的这个开悟是正确的,所以给他起了一个名字叫“香严”,以香庄严。“尘气倏灭”,尘就是我们刚才说的香是六尘之一,这是气味,所以叫尘。尘气也指的无明烦恼习气,“尘气倏灭”,这个香气忽然就消失,“妙香密圆,我从香严得阿罗汉”,我就是以闻沉香其味得阿罗汉的,“佛问圆通”,佛您现在问我修的什么法门?“如我所证,香严为上”,以闻香悟道,这是最好的法门。

二十五位圆通大菩萨,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擅修的法门。大势至菩萨修的是什么?念佛圆通。观音菩萨修的是什么?在《楞严经》里是什么?耳根圆通。香严童子修的是香严圆通。二十五位圆通大士都有自己的拿手好戏。香严童子因香入道,所以他推荐大家修香严法门。所以,我们今天的香道,如果真能够借香入道,那也是值得赞叹的,否则单纯的烧钱就不必了。

篇7:佛经故事

佛经故事3篇之1:做自己的观音

一个虔诚的佛教徒遇到了难事,便去寺庙里求观音。走进庙里,他发现观音的像前有一个人在拜,那个人长得和观音一模一样。

“你是观音吗?”

“是。”那人答道。

“那你为何还拜自己?”

“因为我也遇到了难事。”观音笑着说道,“可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这则关于佛的趣谈,让人深思,让人回味。想来凡人之所以为凡人,可能是遇事喜欢求别人。而观音之所以为观音,大概就是因为遇事只求自己吧。苏东坡与佛印大师探讨佛学,苏东坡问:“世人皆求佛,佛求谁?”佛印回答:“佛求自己!”

佛家都大彻大悟了,可生活中总有些人至死还没有悟。

西方有这样一个故事:洪水来了,虔诚的教徒不停地祈祷上帝救助。大水漫上了教堂的台阶,一块木板漂过来,上面的人喊他:“把手伸过来拉住!”他拒绝了:“不,多谢了。我相信上帝,上帝将会拯救我。”

水位不断上涨,他继续祈祷。这时,一艘汽艇飞驰而来,驾驶员扔过来一个拴着绳子的救生圈,焦急地冲他喊道:“快抓住!我把你拉上来!”对上帝无限信任的教徒又一次拒绝了:“不要担心,我相信上帝,他会来救我的。”

最后,洪水淹没了教堂,教徒紧紧抓住教堂的尖顶不敢松手,身体被波浪打得摇摇晃晃,一架直升飞机飞到了他的头顶并放下了绳梯。驾驶员冲他喊道:“抓住绳梯上来!”对上帝的虔诚让他再一次经受住了考验,“不要担心,我相信上帝,他不会抛弃我的!”

水继续上涨,教徒被淹死了。这位虔诚的教徒不是死于洪水,而是死在对上帝的过分依赖上,死在自己的手里。他至死都没有明白:自己是自己的敌人,只有自己才能打倒自己;自己是自己的上帝,只有自己才能拯救自己。你自己不伸出手来,谁能救你?命运的缆绳要靠自己努力握住,而不是靠上帝。

人生从不按照提前安排好的剧情发展,谁都难以预料将来会发生什么;人生没有完全纯净的天空,烦恼、痛苦、磨难是生活中弥漫着的灰尘。不要害怕磨炼,不要逃避苦难,不要拒绝风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们应该有这样的勇气和自信。正如《国际歌》中所唱到的: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一切只能靠我们自己!青春的地盘应该由自己做主,也只能由自己做主!

佛经故事3篇之2:谁和自己在一起

老禅师带着徒儿下山化缘,归途中遇见一个瘦骨嶙峋的年迈老抠。

老禅师当即命徒儿留些干粮和银两给老抠,徒儿有些不情愿,撅着嘴嘟囔:“师傅,我们以后的口粮可全在这儿了。”老禅师打句佛语,问徒儿他们身上的银两和干粮共有多少。徒儿说:“干粮仅够三天,银两才化得五两白银。”老禅师颔首微笑道:“干粮三日总有食完之时,白银五两不足以修缮一座破庙,但与一无所有的人相比,我们师徒已属幸哉。”说完,老禅师留下了三两白银和师徒二人两天的口粮,随后转身离去。

一路上,老禅师见徒儿闷闷不乐,便道:“生死与功德只在一念之间。”徒儿似懂非懂,恭谨道:“是,师傅的教诲弟子会铭记于心,有朝一日弟子振兴寺庙,财粮广积,定要济助穷苦百姓。”谁知老禅师听了却轻叹着摇头。几年后,老禅师油尽灯枯,圆寂前他把一本经书交到徒儿手中,翕动着嘴唇却没能来得及说出最后一句话。

年轻的徒儿继承师住后果然持庙有方,破旧的小庙不断扩建。徒儿心想:等寺庙筹建完毕,一定谨遵老禅师的教诲去广济百姓,可是当寺庙颇具规模后,他却又想,等庙宇更具规模后再济助行善吧。时光荏苒,等徒几年至耄耋,寺庙已是殿碧辉煌良田百顷。可是,几十年来他却因忙于建庙,疏于善事,最终没有做过一件有公德的事情。临终前,徒儿突然想起老禅师留下的那本经书,当他翻开扉页,顿时号啕大哭。但见经书上赫然写着老禅师当年未及点明的忠告一助人一次,胜似诵经十年。帮助别人并非要等到自己有足够的能力之后才去为之,要知道力所能及的援手才有着更为深刻的意义。

佛经故事3篇之3:佛桌上盛开的鲜花

朝阳升起之前,庙前山外凝满露珠的春草里,跪着一个人:“师父,请原谅我。”

他是某城的风流浪子,前曾是庙里的小沙弥,极得方丈宠爱。方丈将毕生所学全数教授,希望他能成为出色的佛门弟子。他却在一夜间动了凡心,偷下山去,五光十色的城市遮住了他的眼目,从此花街柳巷,他只管放浪形骸。

夜夜都是春,却夜夜不是春。20年后的一个深夜,他陡然惊醒,窗外月色如洗,清澈地洒在他的掌心。他忽然深感忏悔,披衣而起,快马加鞭赶往寺里。

“师父,你肯饶恕我,再收我做弟子吗?”

方丈深深厌恶他的放荡,只是摇头。“不,你罪过深重,必堕地狱,要想佛祖饶恕,除非——”方丈信手一指供桌,“连桌子也会开花。”

浪子失望地走了。

第二天早上,方丈踏进佛堂的时候,顿时惊呆了:一夜间,佛桌上开满了大簇大簇的花朵,红的、白的,每一朵都芳香逼人,佛堂里一丝风也没有,那些盏开的花朵却簌簌急摇,仿佛是焦灼的召唤。

方丈在瞬间大彻大悟。他连忙下山寻找浪子,却已经来不及了,心灰意冷的浪子重又坠入了他原本的荒.唐生活。

而佛桌上开出的那些花朵,只开放了短短的一天。

是夜,方丈圆寂,临终遗言:

这世上,没有什么歧途不可以回头,没有什么错误不可以改正。一个真心向善的念头,是最罕有的奇迹,好像佛桌上开出的花朵。而让奇迹陨灭的,不是其他,而是一颗冰冷的、不肯原谅、不肯相信的心。

别让奇迹陨灭,相信佛桌上会开出善花吧。

篇8:佛经故事精选

佛经故事大全精选1:禅师与兰花

有一位禅师很喜欢养兰花。有一次他外出云游,就把兰花交代给徒弟照料。徒弟知道这是师傅的爱物,于是也小心照顾,兰花一直生长得很好。可是就在禅师回来的前一天,他不小心把兰花摔倒地上,兰花摔坏了。

徒弟非常担心,他自己受罚倒不要紧,他害怕师傅会生气伤心。

问问自己,如果你是禅师,你会怎么处理?

禅师回来以后知道了,并没有生气,也没有惩罚。他告诉徒弟:“我当初种兰花,不是为了今天生气来的。”

这个世界上还有一小部分人,他们有一个奇妙的心智转化器,他们好像没有痛苦按钮,只有快乐按钮,而且按钮在自己手上。好像禅师,即使兰花摔坏了不是自己想要的结果,但是总有比大发雷霆更好的选择。他们的心智模式是:不管外界怎么样,我都有能力对自己的状况负责。这种人总能找到当下的更好的方法,因为他明白,不管外界怎么样,下一步的生活,都是他们自己的!老板发火我可以选择去沟通,也可以选择离开;孩子不听话,我可以选择去教育,又或者调整自己讲话的方式;堵车的时候我可以选择下次不在这个时间出来,也可以选择用这个时间听听音乐或者练练听力……这种人我们称为掌控者。

佛经故事大全精选2:等一下也不会死

到圆通寺的大殿拜佛,在我右边拜佛的是一位中年妇人,很虔诚地在那里顶礼。

我也专心地拜着佛,突然听到右边传来噼啪两声巨响,回过神来,发现右边的妇人正打着小孩儿的耳光,由于用力极猛,连静寂的佛殿都回响着嗡嗡之声,我看见孩子的左右脸颊浮起十个鲜红的指印。

“你没看见妈妈在拜佛吗?你这个死囡仔,要吃冰淇淋不会等一下吗?不吃会死吗?气死我!气死我!”那妈妈涨红着脸,几乎发抖地说。

拜佛的母亲的反应大出我的意料之外,但被打的孩子的反应更令我吃惊,她双手抚脸、咬牙、瞪着怨恨的眼睛以忍住泪水,愤愤地说:“你先让我吃冰淇淋,等一下再拜佛也不会死!”

说完,孩子一转身冲出大殿,发抖的母亲发狂了,顺手抄起放在墙边的木板,追了出去。

我跟出去,看到一对母子顺着石阶追逐,竟追了数百米,最后消失在山下。这时,我才听见石阶下卖冰淇淋小贩的喇叭声。

我已无心拜佛,坐在庭中的大石头上想:如果我正在拜佛,我的孩子来向我要冰淇淋,我会有什么反应?我想我会停止拜佛,去买冰淇淋给他吃,再回来拜佛;或者就陪他吃个冰淇淋也未可厚非,吃了冰淇淋,拜佛的心可能会更清凉。

佛是永远在的,稍停一下并不会怎样。

佛是到处在的,体贴众生的需要,正是在拜佛。

正想着的时候,那气喘嘘嘘的母亲返来了,我担心地问:“追到了吗?”

她说:“没有!这个死囡仔,跑得飞快,看在佛祖面上,饶她一命,我是拿这个板子回来还给寺里的。”

然后我看她把板子放回原处,在大殿前穿鞋子——她刚刚急怒攻心,连鞋子也没穿就跑了。

我顺着圆通寺的石阶下山,看着这秋天清明的风景,想到佛是永远在的,佛是处处在的,在每一片叶、每一朵花、每一株草,甚至在吃冰淇淋清凉的心里。

佛经故事大全精选3:是谁在让你不开心

每一个人都希望拥有快乐、幸福的生活,也希望远离不开心、令人沮丧的事情。但是这一切是谁在把握的呢?是生活,还是自己?是谁在让你不快乐?

有一次坐飞机回北京,晚上12点到的北京3号航站楼。我在冰天雪地终于等到出租车,把包往里面一扔就钻了进去。司机师傅很紧张:“到哪儿?”我说:“中关村。”司机师傅挺开心,说:“中关村还行,他妈的我昨天排队二十分钟大半夜拉了一个活,一问去哪?——望京!我今天一直郁闷来着。”我对师傅说:“你身上是不是有一个按钮,一个写着开心,一个写着不开心。上来望京的人按一下不开心,您就郁闷一天。上来中关村的人按一下开心,您就开心一天呢?”司机师傅说: “有点意思。”

就好像司机一样,这个世界上大部分的人,身上都有自己的按钮,也让别人掌控着自己的生活。他们的心智模式是:外界、别人来掌控我的生命,导致我现在的状态。

一旦安装了这个模式,他们只能小心翼翼地保护那个痛苦按钮,不让别人按到。但如果实在被按到,除了沮丧,他们还能有什么办法呢?就好像你的老板偏偏要发火;你的孩子就是不听话;着急的时候,前面的车就是堵得不可开交……这种人我们称为受害者。

受害者习惯把痛苦和快乐放在别人手上,有的时候是家人上司,有的时候是朋友同事,还有的时候是过去的自己。下面讲一个故事。

有一位禅师很喜欢养兰花。有一次他外出云游,就把兰花交给徒弟照料。徒弟知道这是师父的爱物,于是也小心照顾,兰花一直生长得很好。可是就在禅师回来的前一天,他不小心把兰花摔到地上,兰花摔坏了。

徒弟非常担心,他自己受罚倒不要紧,他害怕师父会生气伤心。

问问自己,如果你是禅师,你会怎么处理?

禅师回来以后知道了,并没有生气,也没有惩罚。他告诉徒弟:“我当初种兰花,不是为了今天生气来的。”

这个世界上还有一小部分人,他们有一个奇妙的心智转化器,他们好像没有痛苦按钮,只有快乐按钮,而且按钮在自己手上。好像禅师,即使兰花摔坏了不是自己想要的结果,但是总有比大发雷霆更好的选择。他们的心智模式是:不管外界怎么样,我都有能力对自己的状况负责。这种人总能找到当下的更好的方法,因为他明白,不管外界怎么样,下一步的生活,都是他们自己的!老板发火我可以选择去沟通,也可以选择离开;孩子不听话,我可以选择去教育,又或者调整自己讲话的方式;堵车的时候我可以选择下次不这个时间出来,也可以选择用这个时间听听音乐或者练练听力……这种人我们称为掌控者。

受害者,掌控者。你的大脑中间,安装了哪种模式?

我自己做咨询和教练多年,亲见学员中大概有40%希望换工作或改变环境的人。这些人在工作和生活中痛苦,便下意识地认为是外界的原因。他们认为改变外界环境,就能改变他的生活。所以他们花了很多的时间和金钱,从一个地方换到另一个地方,从一个人换到另一个人,却从没有更加幸福过。他们真正需要的,是拆除自己内心的痛苦按钮,成为一个自我掌控的人。

对于掌控者来说,每个事情都是一个生命的礼物,但是你可以选择是否打开它。

篇9:佛经故事精选

佛经故事精选:金色比丘尼的前世因果

当年佛陀在舍卫城时,一个下劣种姓的人家生了一个具有十八种丑相的女孩,父亲说:“这样丑陋的孩子,干脆到晚上把她溺死喂狗。”母亲说:“这毕竟是我们的孩子,还是暂时养着她,等生活能自理时再把她赶出去。”

丈夫思虑再三也同意了。此后父母把她关在家中悄悄抚养,不让任何人看见。等这个丑女刚能独自行走,就被逐出家门。从此她流浪街头、四处行乞,每天过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生活。后来她又染上了麻风病,更是痛苦难忍,在街道上辗转呻吟。

阿难尊者见此情景后,对丑女生起了悲心,问她:“你是谁呀?怎么变成这个样子?”丑女悲伤地说:“尊者,这是我前世的业力所感,求求您消除我的恶业吧。”阿难安慰道:“不要伤心,我来教你行善,以善业之力一定能消尽你的恶业。”阿难找来芝麻油、妙香等供物,并把她带到佛陀的头发和指甲塔前作供养。

这时,给孤独长者刚好路经此处,他怜悯丑女无衣蔽体,就布施给她一件衣服。此时佛陀知道度化丑女的因缘成熟了,也亲自降临到塔前。丑女见到世尊的相好和威仪,生起了无比的欢喜心,她脱下自己的衣服供养世尊,并在佛陀前欢喜地合掌祈祷,然后在对佛陀的清净心中去世了。

她死后转生为一个商主之女,生下来就相貌端庄、身色金黄,父母给她取名“金色”,后来出家获得了阿罗汉果位。众比丘问世尊:“金色比丘尼为什么生在富贵家,而且相貌庄严、身色金黄?”

佛问:“你们还记得舍卫城有个具有十八种丑相的女孩吗?”众比丘说:“记得。”佛说:“因为她前世以妙香供养佛塔,以妙衣供养我,所以能投生到大商主家,并且身色金黄。”(用妙香供佛的功德很大,但现在许多人不用香供佛,却供养自己——成天在身上喷各种香水。)

又有比丘问佛:“世尊,她以前造了什么业,成为具有十八种丑相的贱女呢?”佛说:“迦叶佛出世时,她是一个比丘尼,由于个性刚强,时常恶口骂人为‘贱人’、‘丑人’等。在临终前她发愿:我今生出家修持虽无成就,但以我出家的功德,唯愿于释迦佛教法下令佛欢喜,出家获证阿罗汉果,愿我恶口骂人的恶业不要成熟。

但是因果不虚,因为往昔骂人的恶业成熟了,所以成为具十八种丑相的劣种女;又因为出家修行的善业成熟了,所以她能够值遇我并生起信心,出家后获证阿罗汉果位。”

有些人经常用“笨蛋”、“青蛙”、“老猪”等字眼来骂别人,还有些人喜欢给别人取外号,像“大胖子”、“大个子”、“小矮子”、“大鼻子”、“小眼睛”等。

以前法王如意宝讲《百业经》时曾经反复叮嘱:千万不要给别人取外号,否则因果不虚,自己将来也会感受这样的果报。

佛经故事精选:家有貌美妻子

从前,有一位男居士,侨居在舍卫国。居士家中有位妻子,年轻貌美,风华绝代,闻名遐迩。朋友们都很想见她一面,但居士始终不让妻子见他们。

有人就把这事告诉国王,国王也想看看这位美女究竟相貌如何,但实在找不到理由。

有一个官员给国王出谋划策:“他们夫妇俩都奉持五戒,虔心供养修道之人,都会亲手端饭送菜。大王就伪装成一个沙门,到他们家门口托钵乞食,必然可以看到这位美人。”

国王就采纳这位官员的建议,化装成沙门来到居士家门口。居士妻子看见沙门前来乞食,赶紧出来,上前行接足礼。国王仔细查看居士妻子,果然是一位大美女,回宫之后对众臣说:“这位女子确实美艳无双,很合我的心意,不知道怎样才能得到她?”

当时就有大臣建议:“此人虽然自命清高,也应定期前来朝见大王。但他竟然傲慢不来,根据这一点就可以判处罪刑。”

距舍卫国一千多里之外有一个大水池,池中长着五色莲花。但要采下五色莲花,必须闯过三重难关——毒蛇、鬼神、恶兽,才能顺利抵达池边。舍卫国中被处死的罪犯,都会被派去水池中采摘五色莲花,此前曾有很多罪犯过去,全都死在路上,没有一人顺利完成目标。

国王叫男居士前去,问他:“你可知罪?”

男居士叩头回答说:“我很愚蠢,不知哪里冒犯大王,但我知道自己有罪。”

国王就对他说:“我现在罚你到水池里去采摘莲花,七天之内必须回来,如果违反限期,就要从重治罪!”

男居士接受任务后,辞别国王回到家中,把这些事告诉妻子。

妻子就对他说:“你今天之所以获罪,都是因为我的美色。不过你我都曾接受佛的教导,知道三界之中什么都靠不住,只有戒律才是最终依靠。你从起程那天开始,心念佛名,口诵十善,坚持到底,连一刻都不能中断!如果你真不能回来,我就剃发出家,今后持守戒律,精进修行,决不改嫁他人!”

妻子给丈夫准备好钱粮,就与丈夫分手,让他独自上路。

居士走到中途,遇见吃人恶鬼,问他是什么人。

居士答道:“我是一个虔诚的佛弟子。”

吃人鬼说:“凡是有罪之人,才交付给我们处置,假说让他们去取花。可你并没有罪,只是受人陷害罢了。”

居士就恳求吃人鬼:“人命难得,还请大神为我做主!”

吃人鬼说:“你是虔诚的佛弟子,又没有罪,我绝不会害你。不过前面还有两道难关,你恐怕过不去,这可如何是好?”

吃人鬼想了想,又说:“不妨这样,我代你去采摘五色莲花,救你一命,那我在黑暗中也能获得无量福德!你暂时藏身在这里,不要让人发现。”

吃人鬼说完就前往水池,很快回到居士藏身之处,随身带来大批五色莲花,交给居士。莲花既多又重,居士一个人拿不动。吃人鬼就拿起莲花,并搀扶着居士,片刻间就达到宫门之前。吃人鬼将莲花交给居士,又与居士告别,回到原处。

居士走到宫门之前通报姓名,表示完成任务。国王非常诧异,不知居士为何这样快就回来,于是详细询问经过,居士也都照实述说。

国王听后既惊叹又惭愧,感喟不已:“都说恶鬼不通情理,不明是非,喜欢危害众生,不想现在却能救济善人;而我反而不讲道理,不辨善恶,真是连恶鬼都不如!”

国王想到此处,真是羞惭至极,不住责备自己,又给居士顶礼,愿给他当弟子,奉受五戒,广行六度,使国内百姓能太平安乐。

居士夫妇经此一劫,更加精进修持,最后获得不退转的果位。

从前,有一位男居士,侨居在舍卫国。居士家中有位妻子,年轻貌美,风华绝代,闻名遐迩。朋友们都很想见她一面,但居士始终不让妻子见他们。

有人就把这事告诉国王,国王也想看看这位美女究竟相貌如何,但实在找不到理由。

有一个官员给国王出谋划策:“他们夫妇俩都奉持五戒,虔心供养修道之人,都会亲手端饭送菜。大王就伪装成一个沙门,到他们家门口托钵乞食,必然可以看到这位美人。”

国王就采纳这位官员的建议,化装成沙门来到居士家门口。居士妻子看见沙门前来乞食,赶紧出来,上前行接足礼。国王仔细查看居士妻子,果然是一位大美女,回宫之后对众臣说:“这位女子确实美艳无双,很合我的心意,不知道怎样才能得到她?”

当时就有大臣建议:“此人虽然自命清高,也应定期前来朝见大王。但他竟然傲慢不来,根据这一点就可以判处罪刑。”

距舍卫国一千多里之外有一个大水池,池中长着五色莲花。但要采下五色莲花,必须闯过三重难关——毒蛇、鬼神、恶兽,才能顺利抵达池边。舍卫国中被处死的罪犯,都会被派去水池中采摘五色莲花,此前曾有很多罪犯过去,全都死在路上,没有一人顺利完成目标。

国王叫男居士前去,问他:“你可知罪?”

男居士叩头回答说:“我很愚蠢,不知哪里冒犯大王,但我知道自己有罪。”

国王就对他说:“我现在罚你到水池里去采摘莲花,七天之内必须回来,如果违反限期,就要从重治罪!”

男居士接受任务后,辞别国王回到家中,把这些事告诉妻子。

妻子就对他说:“你今天之所以获罪,都是因为我的美色。不过你我都曾接受佛的教导,知道三界之中什么都靠不住,只有戒律才是最终依靠。你从起程那天开始,心念佛名,口诵十善,坚持到底,连一刻都不能中断!如果你真不能回来,我就剃发出家,今后持守戒律,精进修行,决不改嫁他人!”

妻子给丈夫准备好钱粮,就与丈夫分手,让他独自上路。

居士走到中途,遇见吃人恶鬼,问他是什么人。

居士答道:“我是一个虔诚的佛弟子。”

吃人鬼说:“凡是有罪之人,才交付给我们处置,假说让他们去取花。可你并没有罪,只是受人陷害罢了。”

居士就恳求吃人鬼:“人命难得,还请大神为我做主!”

吃人鬼说:“你是虔诚的佛弟子,又没有罪,我绝不会害你。不过前面还有两道难关,你恐怕过不去,这可如何是好?”

吃人鬼想了想,又说:“不妨这样,我代你去采摘五色莲花,救你一命,那我在黑暗中也能获得无量福德!你暂时藏身在这里,不要让人发现。”

吃人鬼说完就前往水池,很快回到居士藏身之处,随身带来大批五色莲花,交给居士。莲花既多又重,居士一个人拿不动。吃人鬼就拿起莲花,并搀扶着居士,片刻间就达到宫门之前。吃人鬼将莲花交给居士,又与居士告别,回到原处。

居士走到宫门之前通报姓名,表示完成任务。国王非常诧异,不知居士为何这样快就回来,于是详细询问经过,居士也都照实述说。

国王听后既惊叹又惭愧,感喟不已:“都说恶鬼不通情理,不明是非,喜欢危害众生,不想现在却能救济善人;而我反而不讲道理,不辨善恶,真是连恶鬼都不如!”

国王想到此处,真是羞惭至极,不住责备自己,又给居士顶礼,愿给他当弟子,奉受五戒,广行六度,使国内百姓能太平安乐。

居士夫妇经此一劫,更加精进修持,最后获得不退转的果位。

佛经中闻香悟道的故事

佛经中学习药店

佛经中最有禅意的句子

佛经名句

佛经百业经故事:恶口报应

佛经因果经典语录

经典佛经语录

佛经静心名句

佛经经典名句

佛经名句摘选

佛经中的故事(精选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佛经中的故事,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