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文言文阅读中常见的官名(共含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阿大柴柴”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文言文阅读中常见的官名
1、守。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2、史。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3、尹。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北京市市长。
4、太尉。秦至汉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相当于国防部长。
5、越骑校尉。汉武帝时设置,禁军长官。相当于卫戍区司令员。
6、廷尉。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
7、史部尚书。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相当于人事部长。
8、光禄大夫。皇帝身边顾问之臣。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9、中书令。掌管皇帝命令发布。相当于“两办”秘书长。
10、尚书令。参议大政,综管政务,百官之长。相当行政院长。
11、车骑大将军。地位尊崇,多加重臣。相当于元帅军衎。
12、行军总管。统领军*出征的主将。相当于前沿总指挥。
13、都察院御史。古代最高监察机构。相当于监察部长。
14、知府。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相当于省长(或省辖市长)。
15、知州。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16、知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县长。
17、通判。府之副职。相当于副省长(或省辖市副市长)。
18、兵马指挥。明清兵马司主官。相当于北京市公安局局长。
19、推官。掌刑名,赞计典。相当于最高法院政策司处长。
20、都事。掌出纳文移。国防部、监察部等部委内设机构局长。
21、给事中。皇帝禁中寄禄官。相当于元首生活或政治秘书。
22、经历。部委所属机构主官。相当于部委二级机构负责人。
23、行人。供差遣出使。相当于外交部工作人员。
24、典宝。协司宝掌玉玺。相当于两办负责印章的副处级干部。
25、县丞。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相当于副县长。
26、主薄。掌钱粮、户籍。相当于粮食局长或户籍局长。
27、检校。代理官职。秘书级。
28、教授。府掌训导考核学生。相当于省教育厅长。
29、教谕。县掌教学。县教育局长。
30、训导。掌协助同级学官教育所属生员。相当于教育厅局副职。
31、税课大使。掌县税务事务。相当于税务局长。
32、吏目。州之属官,掌刑狱及官属事务。市政府副处级干部。
33、总镇。镇守地方的高级武官。相当于大军区司令员。
34、参将。镇守地方的统兵官,分守各路。大军区所属各军军长。
35、游击。位参将之下,掌率兵防御。负责防御工作的师级军*。
36、都司。位游击之下,掌防汛军政。负责防汛工作的团职干部。
37、州同。州之佐官。相当于副市长。
38、巡检。掌地方治安之官。县公安局副局长,分管治安工作。
39、侍郎。宿卫侍从皇帝的官员。中央警卫局官员,(有朋友提出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
40、典籍官。掌官府书录图籍事务。图书馆馆长。
在阅读古代传记和文学作品中,经常会见到一些文武百官的职位名称,他们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也有小小的负责开闭城门的小门候(实际就是现在的`负责看大门的门卫),古代官位门类、级别和现在相比,也是挺齐全和有趣的。
这些官职在文学著作中有的有注解,有的则没有。那么,这些文武官称到底是多大的官,他们与现在的哪些官职基本一致,不妨根据有关材料和自己掌握的情况,列举一下最常看到的40个,便于理解和对照。
1. 守。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2. 史。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政大权。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分)区司令员。
3.尹。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北京市市长。
4.太尉。秦至汉均有设置,为全国政首脑。相当于国防部长。
5.越骑校尉。汉武帝时设置,禁长官。相当于卫戍区司令员。
6.廷尉。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
7.史部尚书。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相当于人事部长。
8.光禄大夫。皇帝身边顾问之臣。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9.中书令。掌管皇帝命令发布。相当于“两办”秘书长。
10.尚书令。参议大政,综管政务,百官之长。相当行政院长。
11.车骑大将。地位尊崇,多加重臣。相当于元帅衎。
12.行总管。统领队出征的主将。相当于前沿总指挥。
13.都察院御史。古代最高监察机构。相当于监察部长。
14.知府。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相当于省长(或省辖市长)。
15.知州。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16.知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县长。
17.通判。府之副职。相当于副省长(或省辖市副市长)。
18.兵马指挥。明清兵马司主官。相当于北京市公安局局长。
19推官。掌刑名,赞计典。相当于最高法院政策司处长。
20.都事。掌出纳文移。国防部、监察部等部委内设机构局长。
21.给事中。皇帝禁中寄禄官。相当于元首生活或政治秘书。
22.经历。部委所属机构主官。相当于部委二级机构负责人。
23.行人。供差遣出使。相当于外交部工作人员。
24典宝。协司宝掌玉玺。相当于两办负责印章的副处级干部。
25.县丞。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相当于副县长。
26.主薄。掌钱粮、户籍。相当于粮食局长或户籍局长。
27.检校。代理官职。秘书级。
28.教授。府掌训导考核学生。相当于省教育厅长。
29.教谕。县掌教学。县教育局长。
30.训导。掌协助同级学官教育所属生员。相当于教育厅局副职。
31.税课大使。掌县税务事务。相当于税务局长。
32.吏目。州之属官,掌刑狱及官属事务。市政府副处级干部。
33.总镇。镇守地方的高级武官。相当于大区司令员。
34.参将。镇守地方的统兵官,分守各路。大区所属各长。
35.游击。位参将之下,掌率兵防御。负责防御工作的师级官。
36.都司。位游击之下,掌防汛政。负责防汛工作的团职干部。
37.州同。州之佐官。相当于副市长。
38.巡检。掌地方治安之官。县公安局副局长,分管治安工作。
39.侍郎。宿卫侍从皇帝的官员。中央警卫局官员,(有朋友提出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
40.典籍官。掌官府书录图籍事务。图书馆馆长。
今天就和大家就分享到这,祝愿同学们用辛勤的汗水去收获美好的未来吧!
癸巳年志
岁月如矢,斗转星移。岁初,吾有幸投身新韩,承蒙不弃,纳为同僚。想工作已逾两月,视之,苦乐皆有,受益良多。每闲居静坐,则不缀自省己身,感触颇深。
此地民风淳朴,一心向善,官长可为师表,同仁可为挚友,又幸同事长辈多有提携,尤为李某,实为属下着想,待吾如弟。知遇之恩,无以言表,恩虽非大,情却非浅,此虽不能一一列表,吾已一一铭记于心矣。或曰“上班心情之如上坟”,吾以为,非也,非也。
吾于以销售之事作,虽早出暮入,日复一日,忙于休妄,犹无所为,以此方知父母劳作之苦,方知就业之艰,为人下人之不易,乃句文以自勉,勉之,勉之!
两千年过十二尽,笃行之以面明朝!今不多言矣,吾当奋力劳作,求先求进,以不负上峰所冀望也。陋文一篇,望勿见笑。所感所曰,权为总结。
癸巳年丙辰月癸亥日
【一】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
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煜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翻译: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无法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懈怠。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得以看遍许多书籍。到了成 年时,愈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担心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游,曾往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前辈道德高,名望大,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覆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
大雪深达几尺,脚和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到学舍后,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仆人给我灌下热水,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住旅馆主人处,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穿有珠穗、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人;我则穿着破旧的衣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念头。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我的勤劳和艰辛就是这样。
不亦乎 相当于不是吗
何为 相当于为什么要呢?
见于 相当于被动句
以为 相当于把(当作)
如何 相当于对该怎么办
唯是 是无意,起宾语提前作用;唯表示对象的唯一性
与其宁 相当于与其宁可
中山猫文言文阅读答案
【阅读原文】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①,中山人予之。猫善扑鼠及鸡。月余,鼠尽而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②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于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③,坏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④而去夫猫也?”
注释:①中山:地名 ②盍:何不 ③垣墉:墙壁 ④若之何:为什么
【阅读试题】
1.解释下列加线字;
(1)吾之患在鼠( ) (2)告其父曰:“盍去诸?”( )
(3)是非若所知也( ) (4)不病于无鸡乎?( )
2.联系上下文,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译:
3.对上面这则寓言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这则寓言告诉人们,若想解决问题,必须首先考虑自己的`主要目标是什么。只要达到了这个目标,其他方面即使有些损失,也尚在所不惜。
B、一个人如果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什么事都想做成,但又什么代价都不想付出,到头来只能是一事无成。
C、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评价任何事物,应着他的主要方面是好是坏,不能吹毛求疵。
D、“有失才会有得”是本文的主旨。
【阅读答案】
1.
(1)患( 忧虑 ) (2)去(赶走 )
(3)是( 这件事 ) (4)病( 担忧 )
2. (如果)没有鸡,不吃鸡罢了,离饥寒还远着呢。
3. ( C )
《答谢中书书》 文言文阅读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⒈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⑴五色交辉( ) ⑵晓雾将歇( )
⑶夕日欲颓( ) ⑷沉鳞竞跃( )
⒉翻译文中画横线句
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⑵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⒊发挥想像,描述一下画浪线句子所呈现的景象。
⒋这篇小品文写景富有特色,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请作简要的赏析。
答案:
1.⑴交相辉映 ⑵消散 ⑶坠落 ⑷潜游在水中的.鱼
2.⑴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⑵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3.略
4.略
文言文复习中常见的文言虚词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 文言文中乃的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