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文言文中的使动用法(共含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银行打工人”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黄正国
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文言文“为动用法”例析。左右争之,以为不可。(“丧之”二字下面的符号为笔者所加,下同)
译文:马患肥胖症而死,让群臣为它治丧,要用内棺外椁的大夫礼制安葬它。左右群臣对此直言规劝,认为不可以。
题中“使群臣丧之”的'“丧”是动词的为动用法,解释为“为……治丧”。
“为动用法”是动词(包括活用为动词的形容词、名词)的一种特殊用法,即这个动词所表达的内容含有“替”“为”或“对”宾语怎样的意义。主要有三种情况:
一、表示“给”“替”宾语施行某一行动
例如:
1.文嬴请三帅。《秦晋殽之战》
请三帅:替三帅请求。
也许有人会问,为何这里的“请三帅”就不能解释为“请求三帅”呢?这就要联系原文来作分析了。《秦晋殽之战》记叙的是春秋时期秦晋之间一场争夺中原霸权的战争。秦穆公派遣三帅(孟明、西乞、白乙)带兵攻打远在东方的郑国。秦军知郑有备后准备撤回。而晋军趁机在殽山伏击秦军,秦军全军覆没,孟明等三帅被俘。此时,晋襄公的夫人文嬴(本为秦国公主)站在娘家秦国的立场用花言巧语说动晋襄公释秦三帅,放虎归山。明乎此,就可知道“请三帅”该作何解释了。因此,只有联系语境,才能准确判断一个词属于哪种用法。
2.邴夏御齐侯。《左传·成公二年》
御齐侯:给齐侯御(驾车)。
3.广陵太守陈登得病……佗脉之,老师笔记《文言文“为动用法”例析》。《三国志·华佗传》
佗脉之:华佗给他切脉。
试比较:
4.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1980年高考语文试题)
履我:给我穿上(鞋子)。为取履:替(他)取了鞋。履之:替他穿上(鞋子)。
句中的“履我”“履之”和“为取履”交错使用,结构相同,用法也相同。
二、表示为了某一目的或原因而施行某一行动
例如:
5.等死,死国可乎?《史记·陈涉世家》
死国:为了国家大事而死。
6.伯夷死名于首阳之下,盗距死利于东陵之上。《庄子·骈拇》
死名:为了名而死。死利:为了利而死。
7.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龚自珍《病梅馆记》)
泣之:为了病残的梅花而哭泣。
8.君子死知己。(陶渊明《咏荆柯》)
死知己:为知己而死。
这种用法也可直接用“为”表示,如:
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史记·报任安书》
三、表示“对”“向”宾语施行某一行动
如:
9.蹇叔哭之。《秦晋殽之战》
哭之:对着秦国哭泣。
10.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汉书·苏武传》
谢汉使:向汉使道歉。
11.君三泣臣,敢问谁之罪也?〈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泣臣:对着我哭泣。
12.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左传·隐公元年》
誓之:对她发誓。
有些成语中也保留了这种用法,如:捐生殉国(为国家而死);啼饥号寒(为饥饿寒冷而哭号),形容生活极端贫困。
又,现代汉语也继承了这种用法。如:
服务顾客(为顾客服务)
献身四化(为四化献身)
造福后代(为后代造福)
练习:
请说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
l.烈士死节之行显于世。《史记·李斯列传》
2.(灌夫)非有大恶,争杯酒,不足引他过以自诛也。《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3.当共戮力王室。《世说新语·言语》
4.洗沐之,为治新缯绮縠衣,闲居斋戒。《西门豹治邺》
5.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后序》
6.我又当死之。《中山狼传》
7.叟乃酌客。《聊斋志异·青风》
提示:以上七句中加点的词均为为动用法。
黄正国
先请看一道文言翻译题:
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丧之”二字下面的符号为笔者所加,下同)
译文:马患肥胖症而死,让群臣为它治丧,要用内棺外椁的大夫礼制安葬它。左右群臣对此直言规劝,认为不可以。
上题为高考语文全国卷II(黑龙江、吉林、广西等地)第11题中的第(1)小题。题中“使群臣丧之”的“丧”是动词的为动用法,解释为“为……治丧”。
“为动用法”是动词(包括活用为动词的形容词、名词)的一种特殊用法,即这个动词所表达的内容含有“替”“为”或“对”宾语怎样的意义。主要有三种情况:
一、表示“给”“替”宾语施行某一行动
例如:
1.文嬴请三帅。《秦晋ブ战》
请三帅:替三帅请求。
也许有人会问,为何这里的“请三帅”就不能解释为“请求三帅”呢?这就要联系原文来作分析了。《秦晋ブ战》记叙的是春秋时期秦晋之间一场争夺中原霸权的战争。秦穆公派遣三帅(孟明、西乞、白乙)带兵攻打远在东方的郑国。秦军知郑有备后准备撤回。而晋军趁机在ド椒击秦军,秦军全军覆没,孟明等三帅被俘。此时,晋襄公的夫人文嬴(本为秦国公主)站在娘家秦国的立场用花言巧语说动晋襄公释秦三帅,放虎归山。明乎此,就可知道“请三帅”该作何解释了。因此,只有联系语境,才能准确判断一个词属于哪种用法。
2.邴夏御齐侯。《左传・成公二年》
御齐侯:给齐侯御(驾车)。
3.广陵太守陈登得病……佗脉之。《三国志・华佗传》
佗脉之:华佗给他切脉。
试比较:
4.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1980年高考语文试题)
履我:给我穿上(鞋子)。为取履:替(他)取了鞋。履之:替他穿上(鞋子)。
句中的.“履我”“履之”和“为取履”交错使用,结构相同,用法也相同。
二、表示为了某一目的或原因而施行某一行动
例如:
5.等死,死国可乎?《史记・陈涉世家》
死国:为了国家大事而死。
6.伯夷死名于首阳之下,盗距死利于东陵之上。《庄子・骈拇》
死名:为了名而死。死利:为了利而死。
7.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龚自珍《病梅馆记》)
泣之:为了病残的梅花而哭泣。
8.君子死知己。(陶渊明《咏荆柯》)
死知己:为知己而死。
这种用法也可直接用“为”表示,如:
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史记・报任安书》
三、表示“对”“向”宾语施行某一行动
如:
9.蹇叔哭之。《秦晋ブ战》
哭之:对着秦国军队哭泣。
10.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汉书・苏武传》
谢汉使:向汉使道歉。
11.君三泣臣,敢问谁之罪也?〈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泣臣:对着我哭泣。
12.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左传・隐公元年》
誓之:对她发誓。
有些成语中也保留了这种用法,如:捐生殉国(为国家而死);啼饥号寒(为饥饿寒冷而哭号),形容生活极端贫困。
又,现代汉语也继承了这种用法。如:
服务顾客(为顾客服务)
献身四化(为四化献身)
造福后代(为后代造福)
练习:
请说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
l.烈士死节之行显于世。《史记・李斯列传》
2.(灌夫)非有大恶,争杯酒,不足引他过以自诛也。《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3.当共戮力王室。《世说新语・言语》
4.洗沐之,为治新缯绮e衣,闲居斋戒。《西门豹治邺》
5.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后序》
6.我又当死之。《中山狼传》
7.叟乃酌客。《聊斋志异・青风》
提示:以上七句中加点的词均为为动用法。
文言文使动用法的快捷辨析(网友来稿)
南秋凤
文言文阅读中《考纲》要求学生理解与现代不同的用法,这一考点指的就是“词类活用”,而对“词类活用”的考查不仅体现在对实词的考查上而且在文言翻译题中也是重要的得分点,然而好多同学对词类活用”中最重要的现象使动用法难以辨析,那么如何让学生快速辨析这一文言现象呢?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它是用动宾结构来表达使令式的内容。
例如 :动词“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石钟山记>>)
形容词 “市中游侠儿......昂其值,居为奇货.”(<<促织>>)
“于是废先王之道,.....以愚黔首;......”`(<<过秦论>>)
名词“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病梅馆记>>)
其实这些使动用法从结构来看不仅都是动宾结构而且每个使动用法的词首先都用作了动词并且这个动作是由后面的宾语发出的`.如“臣活之”“活(活下来)”这一动作由“之(它)”发出,译为“使它活下来”;“昂其值”“昂(昂贵)”这指宾语“其值(蟋蟀的价值)”昂贵可译为“使它的价值昂贵”;“......”王之“中”王(称王)“这一动作由”之(它即先破秦入咸阳者)“发出,译为”使它做王“即便是句中没有直接出现宾语的句子也适合这一规律.如”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一句中”鸣“后无宾语但仔细看其实它省略了宾语”“之(它们)”,句子可译为“即使大的风浪也不能使它们鸣响”.
对使动用法这一文言现象,只要你找出动宾结构并确认谓语所表示的动作由后面的宾语发出,相信同学们都能很快掌握这一文言现象!
作者邮箱: nanqiufeng@163.com
文言文实词用法
1、人不知而不愠(怨恨)《论语十则》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迷惑)(疑惑)
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导)
4、择其善者而从之(长处;优点)
9、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胁迫,攻击)《狼》
10、顾野有麦场(回头看,看见)
11、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放松,这里指卸下)
12、蜀之鄙有二僧(边境)《为学》
18、旦辞爷娘去(早晨)《木兰诗》
19、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只)(水流的`声音)(
20、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桃花源记》
21、阡陌交通(交错相通)(同上)
2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同上)
23、后遂无问津者(探访)(同上)
24、芳草鲜美(鲜嫩美丽)(同上)
25、不足为外人道也(不值得)(同上)
26、会宾客大宴(适逢)《口技》
28、妇抚儿乳(喂奶)(同上)
29、一时齐发(同一时候)(同上)
30、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同上)
31、宾客意少舒(稍稍)(同上)
32、虽人有百手(即使)(同上)
34、年且九十(将近)((愚公移山)
35、杂然相许(赞成)(同上)
36、寒暑易节(交换)(同上)
37、虽我之死(即使)(同上)
38、惧其不已也(停止)(同上)
39、斯是陋室(这)《短文两篇.陋室铭》
40、惟吾德馨(指品德高尚)
41、可爱者甚蕃(多)《短文篇.爱莲说》
42、亭亭净植(树立)(同上)
43、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当)
44、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马)《短文两篇.三峡》
45、良多趣味(真、实在)(同上)
46、林寒涧肃(寂静)(同上)
47、遂至承天寺(于是)《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
48、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明察秋毫:形容视力好。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
49、夏蚊成雷,私拟作群舞空(自己把它比作)(同上)
50、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愉悦)
58、水尤清洌(清凉)《小潭石记》
59、怡然不动(愣往的样子)(同上)
60、叔尔远逝(忽然)(同上)
61、往来翕忽(轻快敏捷)(同上)
62、犬牙差互(互相交错)(同上)
63、悄怆幽遂(深)(同上)
64、不可久居(停留)(同上)
72、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无不,都)《核舟记》
73、其两膝相比者(挨着)(同上)
1、人不知而不愠(怨恨)《论语十则》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迷惑)(疑惑)
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导)
4、择其善者而从之
9、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胁迫,攻击)《狼》
10、顾野有麦场(回头看,看见)
11、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放松,这里指卸下)
12、蜀之鄙有二僧(边境)《为学》
18、旦辞爷娘去(早晨)《木兰诗》
19、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只)(水流的声音)
20、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桃花源记》
21、阡陌交通(交错相通)(同上)
2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同上)
23、后遂无问津者(探访)(同上)
24、芳草鲜美(鲜嫩美丽)(同上)
25、不足为外人道也(不值得)(同上)
26、会宾客大宴(适逢)《口技》
28、妇抚儿乳(喂奶)(同上)
29、一时齐发(同一时候)(同上)
30、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同上)
31、宾客意少舒(稍稍)(同上)
32、虽人有百手(即使)(同上)
34、年且九十(将近)((愚公移山)
35、杂然相许(赞成)(同上)
36、寒暑易节(交换)(同上)
37、虽我之死(即使)(同上)
38、惧其不已也(停止)(同上)
39、斯是陋室(这)《短文两篇.陋室铭》
40、惟吾德馨(指品德高尚)
41、可爱者甚蕃(多)《短文篇.爱莲说》
42、亭亭净植(树立)(同上)
43、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当)
44、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马)《短文两篇.三峡》
45、良多趣味(真、实在)(同上)
46、林寒涧肃(寂静)(同上)
47、遂至承天寺(于是)《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
文言文虚词用法
必考题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祭十二郎文》)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而后】才,方才。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2.【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三)何:通“呵”,喝问。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②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何乃】译为“怎能”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 文言文所字的用法
★ 动成语
★ 动 成语
★ 动车感谢信
★ 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