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家庭教育三种教育方式对孩子成长不利(共含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瑞克姥爷的酒壶”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家庭教育三种教育方式对孩子成长不利
在家庭教育中,有些教育方式看似很有道理,是爱孩子的表现,但从孩子成长的角度却是不利的。对此,有的家长并没有察觉。事无巨细天天追问
事例:张女士的女儿今年上大一,自女儿开学起,她每天必给女儿打一个电话,问寒问暖。她说,自从女儿离开家,她就很牵挂。怕女儿吃不好,穿不暖,怕女儿处理不好同学关系,总之,离开了家长的视线,对孩子各种各样的担心都来了。采访中了解到,像张女士这样,对于上大学的孩子,家长一天一个电话的不在少数。这种方式对孩子成长是否有利呢?
教育人士点评:没有必要。不利于孩子独立成长、独立思考、独立处理问题。长此以往,让孩子的依赖心理越来越强,也让孩子的思维越来越懒。
让别人帮助教育孩子
事例:有一名高二学生,总是沉迷网络。还有学习不主动,爱玩游戏、看小说,在班级里总是犯一些小错误,为此老师没少找家长。而这个学生的家长因为孩子不听自己的话,老师的话也听不进去,就找一些朋友帮着劝说孩子。但事实上,这些朋友与孩子谈话时,孩子当时好像听得进去,但并没有让孩子有多大改进。事实上,当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束手无策时,便期望用周围亲戚朋友的力量教育孩子,这种做法也有一定的代表性。
教育人士点评:对孩子最了解的应该是家长,所以,孩子还是要由自己来教育,不能把这样的事交给朋友。也许孩子比较敬重的人,说的话在孩子心中可能有一些份量,或许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但是依赖别人教育自己的孩子,解决不了根本的问题。
帮孩子做选择
事例:有一位大三学生,因为考研的事情和母亲起了争执。原因是他不想考研,想在毕业后就工作。而母亲认为考研更有前途,所以要求他考研。事实上,不仅仅在考研一事上,这位母亲认为自己的意见就是正确的,就连孩子当初考大学报志愿也是按照她的旨意选择的。像这样,帮孩子选择求学以及发展方向的家长也不在少数,他们认为孩子还小,有些“大事”一定得家长拿主意才行。
教育人士点评:考研是孩子自己的事,应该由孩子自己选择,家长代替选择是不行的,家长只能是建议。其实,孩子不想考研一定有他自己的道理,未必考研就是正确的。孩子已经长大了,他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此时,家长再认为孩子没有长大,“手把手”管着,孩子什么时候学会自己拿主意呢。
三种错误家庭教育方式
1、独裁型
独裁型家庭里,父母说了算。孩子的想法和情绪不被重视,只能按照大人说的去做。
比如在选择报兴趣班的时候,孩子说喜欢轮滑,父母认为轮滑并没有什么用,还不如学一门乐器,于是打着为孩子好的名义,报了孩子并不喜欢的钢琴。
于是孩子被迫学习钢琴,不想学的时候还要被责骂不用功,被责骂辜负爸爸妈妈的用心良苦,孩子只能含泪继续。
还有一个典型的时段是孩子报大学专业的`时候,孩子一般都倾向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而父母则倾向于将来哪个专业比较好就业。
比如孩子喜欢心理学,而父母认为医学专业比较好就业,就命令孩子必须报医学专业。在与父母对抗无果之后,他们只好随了父母。看起来,皆大欢喜。
这种家庭的孩子一般会走入两个极端。一种是变得没有自己的主见,凡事都听父母的,到了该自己拿主意的年龄,也没有选择的能力了,只会听父母的安排。
一种是极其叛逆,父母说什么都反对,尤其是在青春期,以前被父母压制的念头,犹如决堤的洪水,一发不可收拾。
独裁型父母要注意,孩子虽然小,他们也有自己的想法,要把他们当成一个平等的人对待,多关注和尊重孩子的想法,才不会在孩子真正忍无可忍爆发的时候,再后悔不迭。
2、溺爱型
溺爱型教育常见于老年人带孩子的家庭中,或者老来得子的家庭中,比如李某一就是个典型的被溺爱给坑了的孩子。
我们常常见到奶奶在孙子屁股后面追着吃饭的场景,生怕孩子吃不饱。孩子哭闹的时候,无节制的满足,甚至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只为了满足孩子无理的要求。这样看似爱孩子,实则是害孩子。
他现在要昂贵的玩具,你不买他就哭闹,你妥协了;后来他要买房子,你买不起,他对你破口大骂,你只好借钱给他买;再后来他没钱花找你要,你说没钱劝他找工作,他把屠刀伸向了你……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小时候对孩子的溺爱,长大后都变成给自己挖的坑。
溺爱孩子不仅害了自己,也毁了他的一生。他以为所有人都会包容他,他以为可以依靠你们一辈子,走到社会上吃了诸多苦头,才发现人生需要自己走。
所以奉劝溺爱孩子的家长,为了孩子的未来,为了自己的未来,不要盲目的满足孩子不合理的需求,要跟孩子讲道理,不能一味纵容。
3、忽视型
这一类家庭的父母不关注孩子,无视孩子的存在,这应该是最可怕的一类。孩子需要父母的关注和爱,这是一种本能。
心理学上做过这样一个研究:他们把需要治疗的早产儿分为两组,一组一直待在父母的怀抱里,一组则在普通的病床上。治疗结束后,在父母怀抱里的早产儿大多数活了下来,而在普通病床上的早产儿则大多数没挺过来。
父母的关注和爱,就是孩子生命的基石。是一辈子幸福与否的决定性因素,像是大树的根,大树没有了根,外表再强壮,也只是外强中干。
看过这样一个视频,起初妈妈和孩子友爱的互动,妈妈亲昵的动作和语言逗的孩子哈哈大笑。突然妈妈停止了说话,表情也故意严肃。孩子表情也逐渐严肃,他试图去摸妈妈,喊妈妈以引起妈妈的注意,可妈妈还是不理他,孩子的表情由失落变为害怕,最后哇哇大哭,看的让人心疼。
可见,孩子多么需要父母的关注,哪怕是责骂孩子,也比对他们视而不见要好得多,责骂最起码孩子还知道你是关注他的,而视而不见对孩子来说无异于折磨。
所以父母不管在忙,一定要多陪伴孩子,放下你手中的手机,认真听听孩子的心声,不要让你的忽视,成为孩子不幸福的根源。
父母唠叨太多对孩子成长不利
“妈妈,我求你别说了!你说了好多遍啦!”女儿跺着脚,对妈妈哀求道。
“知道了知道了!你有完没完啊,我耳朵听得起茧啦!真是烦死了!”儿子捂住耳朵,对着母亲吼。
这样的镜头相信在不少家庭中出现过。不少母亲特别喜欢对孩子唠叨。有资料显示,天津市妇联儿童部从千余名儿童心理问卷调查中得出结论:九成以上的孩子认为母亲“太唠叨”。唠叨成了母亲的通病。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有哪几种唠叨:
一种是出于关心的呵护式唠叨。这是一种无意识的爱孩子的本能。她认为这是为孩子好,为孩子着想。孩子还小,自控力差,做事常常顾此失彼,丢三落四,所以需要大人不断提醒。有位母亲对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事无巨细都会叮嘱又叮嘱:出门衣服要多穿;晚上睡觉要盖好被子;吃饭不要边看电视边吃;放学了不要在学校逗留,早些回来……这类母亲把孩子当成永远长不大的小不点,对孩子事事不放心,不敢放手让他受点苦,去经历风雨,不放心他独立做事。唠叨的结果是:孩子产生了依赖心理――反正有人提醒我。因而变得懒惰,散漫,没有责任感。培养独立生活能力成了一句空话。
一种是出于催促的命令式唠叨。有的孩子性格活泼,顽皮贪玩,在父母眼里看来是“不听话”、不自觉、不好管教的孩子。父母认为他需要人催促,象皮球一样,踢一下才有动一下。于是,“该做作业啦!”“到睡觉时间了,该上床啦!”“不要在外面玩得太久,8点前要回家!”的命令声在孩子耳边定时响起。
当然,这对于还没有养成良好作息习惯的孩子来说,父母适当的催促是应该的,但是,当催促过多过量,孩子就算听从你的话了,也会在内心对你产生抵触或怨恨情绪,疏远了亲子关系。孩子心里长期潜着这种负面情绪是对身心不利的,不容易养成开朗的性格,宽阔的胸怀,积极的处世态度。
一种是出于习惯的批评式唠叨。在家习惯了对家庭成员比如丈夫的唠叨,自然也会对其他成员不停地唠叨。也有的和母亲本人的性格有关,她属于那种喜欢说个不停的人。这类母亲似乎一天不唠叨就不舒服,不习惯。有位妈妈似乎对孩子怎么看也不顺眼,整天对孩子唠叨不停:“你怎么又做错了,今天我不检查出来,明天本子上又一个红叉,怎么这么粗心!”“不懂的问题要去问老师,知道吗?你什么时候能让人少操心?”“这次怎么才考88分呀,平时就知道玩,说了多少次了,要专心听课,心思跑到哪儿去了?!”
这类母亲把唠叨紧紧挂在嘴边,怕孩子不上进,怕还会再犯错,但效果是,与孩子疏远了心理上的距离,因为没有孩子喜欢听你不断地批评和指责。
一种是出于发泄的不满式唠叨。母亲工作上的压力,生活中的不愉快,人际关系的紧张,家庭的不和睦(或者战火不断),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等等,都会影响到母亲的情绪,而母亲的情绪又直接影响到孩子。经常看到这样的母亲,孩子考试没考好,就对孩子大发脾气:“你看你,怎么就这么笨!人家某某都比你考得好!怎么就这么不争气!气死我了!”“生你怎么就这么没出息呢,长大了去扫马路算了!”
这类母亲实际上是在发泄自己的情绪,孩子成了他的出气筒,根本体会不到孩子的心情,不考虑孩子的心理承受力,受伤的只能是孩子。
心理学上有个“超限效应”。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接受某种刺激过多、过强、过久,超过了合理的限度,就会引起他心理上的厌倦和反抗,使他的行为朝相反的方向发展。
曾有一个孩子在论坛向大家求助:“我的父母很唠叨,有时候为了一点小事就唠唠叨叨个没完,真不知该怎么办才好? ”
现在来看看同龄人是怎么说的吧:
孩子一:“我不想听时,就说自己要学习。只要我躲进书房,妈妈就不唠叨了。”
孩子二:“唉,我懒得听,当作没听见,不要顶嘴就行,时间长了他们就不唠叨了。”
孩子三:“如果他们说得太多的话,就到外面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吧!”
孩子四:“说多了我会向她发脾气,我一发脾气,妈妈就怕我,不说了。哈哈。”
可以看得出,母亲的唠叨让孩子有的学会了阳奉阴违,你说你的我做我的',根本不当一回事;有的显得很无奈,心情不好;有的进行反抗,不再尊重父母,这是个危险的信号。
应该说,天下所有的母亲没有不爱孩子的,但是,用唠叨来表示爱,效果会怎样呢?不管是哪种唠叨,唠叨太多太久。孩子的耳朵真的起“茧”了:听多了重复单调的话语首先会在心理产生疲惫感,进而产生厌倦感,接着就是满不在乎――因为你给孩子吃的“药”过多了,孩子产生了“免疫力”。母亲总对孩子不放心,怕他做不好,以为唠叨可以约束孩子,提醒出差错。俗话说,“好话不说二遍。”说十次不一定比说一次有效。
而听多了没完没了的批评指责呢,会让孩子竖起心理防护墙,从心里开始抗拒你,要么想法躲开你,因为他内心痛苦。要么和你对抗,吵架,造成亲子关系的疏远或恶化。孩子的忍耐程度也是有限的。超过了这个限度,孩子的心里也会承受不了。会让孩子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同时你的威信也在你的唠叨声中渐渐失去。这就是超限效应。
这些,我想是母亲们不愿意看到的。那么母亲们该如何避免这类唠叨呢?
过度早期教育不利孩子成长
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加入到对孩子早期智力开发的行列中来,而这些孩子有的仍在母腹中,有的刚刚出生。专家认为,过度重视早期教育并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望子成龙是众多父母的夙愿,孩子往往从出生开始就承载了父母太多的希望和理想。几年前,让一两岁甚至几个月的宝宝上课还是不可想像的'事情,可是现在,记者在济南一家名叫“红黄蓝 document.write(“”);ad_dst = ad_dst+1; ”的亲子园里看到,几个月大的小婴儿居然很配合地在和妈妈一起上课。这种亲子活动形式受到一些高知妈妈的欢迎。
对于稍大一点的孩子,培养孩子某一方面的特长是中国父母的普遍做法,诸如识字、绘画、舞蹈、外语、器乐演奏等都是受到家长重视的项目。周末,记者在济南市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等场所看到,大小不等的孩子奔波在形形色色的特长班之间。
一些早教专家认为,在当前这种异乎寻常的早教热背后,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由于急功近利的心理在作怪,很多家长走入了误区,对孩子的早期教育普遍缺乏理性。“以孩子认多少字、会多少加减法、记多少英语单词为荣耀的做法,完全是本末倒置。”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会员、山东省特级教师王恩芝说,“学前教育首先注重的应该是孩子全面和谐的发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发展其社会适应力。过度关注孩子的智力,孩子可能成才,但性格不一定健全。”
过度关爱对孩子不利
Nowadays, in China, more and more family only have one child because of the one child policy. Parents are taking more attention to their children than before. With the economic condition is becoming better, parents are tend to put the best things for their children, they want them to receive the best education, hope them will be able to become the useful gift of country and society. However, i think too much care can be harmful to children.
现在在中国,越来越多的家庭因为独生政策而只有一个孩子。父母比以前更加重视孩子了。随着经济条件变好,父母喜欢把最好的给他们的孩子,他们想要孩子们接受到最好的教育,希望他们以后能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然而,我认为太多的关爱会对孩子不利。
In the first place, i would like to take an example to support my opinion. A father who recently be admitted to the same university with his daughter, he said he accompanied his daughter to study together since she was in middle school, and now they are going to the same university, which makes the father very happy. On contrary, his daughter seems not that delight, she said she had already got tired of her father’s companion, she wants freedom and independent.
第一,我想举个例子来证明我的观点。有位父亲最近和他的女儿被同一所大学录取,他说他从女儿初中开始就一直陪读,现在他们要进同一所大学了,这让父亲非常高兴。相反的,他的`女儿看起来不怎么开心,她说她已经厌倦了父亲的陪伴,她想要自由和独立。
In the second place, parents like to make their children signed up for a lots after-school program, they think the more skills their children know the more useful for their growth. Children have to take art, English, piano after school. According to the overload situation, children already have too much homework to do after school; the interested class makes them have less time to relax themselves. They might have short-sightedness or depressed.
第二,父母喜欢给他们的孩子报各种兴趣班,他们觉得孩子懂的技能越多,对他们的成长越有用。孩子必须在放学后去学美术,英语和钢琴。根据现在作业超负荷的现状,孩子在课后已经有很多家庭作业了,兴趣班让他们更加没有时间去放松自己。他们可能会得近视眼,或者抑郁症。
In a word, even though the parents thought it is good for their children, but they have to consider how much pressure that the children can suffer. The best for children is to let them chose what they really want and give them some personal space.
总而言之,尽管父母认为那些是对孩子有益的,但是他们应该考虑一下孩子能承受多少的压力。最好就是让孩子选他们真正想学的,还有给他们点私人空间。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而家庭作为第一课堂是孩子们接受教育最早、最深、最广的场所。家庭教育,特别是早期教育,在培养孩子德、智、体、美、劳诸多方面起着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难以达到的“奠基”作用。
婴幼儿时期是大脑发育和智能发展的最佳时期,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曾对3000名0~7岁孩子的智力发展跟踪调查。结果表明,一个人四五岁以前的智力发展相当于以后的总和,由此可见,学龄前是儿童智力开发的黄金时期,把握好这个时间段的启蒙教育将为孩子一生的.成长打下基础。
其次,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心理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个人的衣、食、住、行要靠父母提供,家所给予的安全感、归属感、亲情等是健康心理形成的重要条件,正所谓“血浓于水”。与师爱相比,孩子和父母的感情更深刻、长久、广泛,因此家庭教育蕴含着千丝万缕的感情因素,表现为对孩子的体贴、疼爱、期待、赞许……孩子在父母面前的性格角色,也往往最真诚无掩饰,因此,父母一声叹息、一个眼神可胜过老师、旁人很长时间的说教。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
思想教育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它时刻受环境与教育的影响,而在人生成长中,青少年时期尤为重要,学龄期孩子的活动范围主要在学校、家庭,社会活动极少,且社会活动一般在家长、教师的陪同下进行,学校教育的基本方式——班级上课制为孩子提供了集体学习、活动的场所和学习专业知识的机会,但有其弊端——统一性。
一个教师管理一个班的几十名学生,对学生个体而言,可能教师的关注就很有限,相对而言,千千万万家庭环境千差万别,有利于孩子个性发展、发挥特长、培养兴趣,且往往是一个“学生”三四个“教师”,教育力量很丰厚。
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的成果有深刻影响。正面影响,如良好的家庭教育补充,使孩子懂事、明礼,全面发展,身心愉快。负面影响,如家庭教育不及时或父母教育思想不正确,可能使学校教育事倍功半乃至失败。因为孩子与父母的特定关系,可能教师花长时间进行的教育被父母一句话否定,因此,家长应积极充当学校教育的助手,对学生的思想、学习进行指导、督促、检查;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充当孩子的引路人。
家庭教育的方法技巧
家长与子女的关系大致有以下4种:
一是权制型,家长包办孩子由内到外各方面的事。
二是放任型,家长忙于他事,不管孩子,放任自流。
三是民主型,家庭中人人平等,均有发表观点、讨论的权利,以心相交,以理服人。
四是对立型,子女与父母对着干,视同仇敌。
以上4种关系中第三种是最科学、最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家长应充分尊重子女,信赖子女,使其感到自己在家中的地位,并承担一定的责任,培养孩子能力,有利于其身心发展。
反之,则沦为第一、二甚至第四种类型,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因此,家庭成员要达成默契,以榜样的力量示范,以感情熏陶,以理智教导,用行动证明,培育孩子正确看世界的眼光,告诉孩子做人的道理,启示孩子尊重每位亲属以及他人,让孩子心中有归属感、安全感,开启孩子心中永恒的幸福之源。
与此同时,作为家长还要尊重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独立性日渐提高,其思想观点可能与家长不一致,这并不是坏事情,我们不能一定要孩子按我们的思路来做,这样势必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而应随着孩子的思路去想想,即使孩子的观念幼稚,家长的苦心孩子一时无法理解,家长也不要急躁,不应采取直接否定式对策。
总之,家庭教育只有讲方法,讲技巧,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能发挥其应有作用。
一、对孩子心理的影响。
比如,家长脾气暴躁的时候,经常在家中发泄不满情绪。这样久而久之,就会使包括孩子在内的每个的家庭成员信念迷失,这样孩子往往有一种迷茫无助的感觉,不良的心理就此形成。如果父母对他们采取热情、温和、尊重的态度,又能带动孩子们将这种心里影响到自己的交往中去。
二、对孩子习惯的影响。
孩子长时间的生活在特定的环境中,久而久之也就在这种环境中生成自己的性格,家长的一言一行也会影响到孩子,比如家长每天养成整洁的习惯,孩子也会这样,而且脏一点家长也不会满意,这样无形中对孩子有一个每天的养成教育。
三、对孩子交往的影响。
什么样的孩子有什么样的朋友,孩子因为受到家长的影响,也会把这种意识带到生活中去,所以也会决定自己的交往环境。
四、对孩子未来的影响。
孩子的性格生成是在特定的环境下生成的,虽然在学校里能够受到老师的教育,但是如果家庭教育不是理想的,孩子在学校也会走弯路,比别人多走一些路,这样如果成功的话,还能慢慢调整自己的行为、性格,如果不成功,可能会失去很多,对于他们的将来也会有不小的影响。
家庭教育的建议方式
1、不要以孩子为中心
家庭教育是不可以完全以孩子为中心的,应该以一种平等的身份地位去陪伴孩子成长。如果以孩子为中心,他就会在溺爱中成长,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育。我们这一代,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集万千宠爱于一生,读书是唯一的出路,有的孩子在读书阶段,什么都不做,只要你在学习,家里的电视开静音,一家人只看图片,或者戴耳机。本来读书是一件重要的事,但是试问,毕业后还会遇到工作,成家、生孩子等重要的事情,每个人都要去考虑你的感受吗?我们只能适应社会,越早适应,今后受的苦越少。
2、不要一手包办
孩子从有行为能力的那一刻开始,就必须鼓励和引导孩子学习独立性,让孩子从小就养成自理自立的好习惯。父母认为孩子还小,不懂事,所以自己成了孩子的CEO,有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在补课,奥数,画画,大点了加上语文,后来又是英语,等等,一个周末,1天半补课,1个假期,1个半月补课,成天只学习,不用做家务,不和同龄孩子耍,孩子小,没有反抗,一旦到了青春期,有自己的意识加上荷尔蒙作祟,突然变得很暴躁,父母的任何话都可能成为激怒他的理由。
3、不要有求必应
孩子要求得到的东西,家长要有原则性地衡量是否可以买,是否有必要买,买了有什么作用。盲目地满足孩子的需求,这无疑是害了孩子。有的父母觉得只要孩子考得好,几百上千的条件都能够满足,殊不知,父母的钱也是风里来雨里去,用汗水换回来的。
4、培养孩子守时和诚信
在我上课的过程中,很多学生总是迟到,也不是非要迟到很久,就是那么两三分钟。其实这个和父母的教育有关,比如有的父母给孩子在课外报培训班,马上上课了,心情一不好,不去了,家长马上给老师打电话说孩子不舒服,说把课程换到明天。孩子觉得原来所有事情可以靠父母一句话就够了,于是动不动就不去上课。久而久之,他就没有了纪律观念,学校的课也就不重视了。他认为父母会帮自己的,迟到,甚至逃课、旷课也就成了家常便饭了。
5、正确使用手机,远离网瘾
有手机的学生,根本不会去听老师讲的知识,很容易成绩下降或成绩较差。迷恋网络玄幻小说、打网络游戏……极易上瘾,根本无法控制,甚至肆无忌惮,完全陶醉在虚幻的世界里。上课昏昏沉沉,对枯燥的学习更是失去兴趣,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凡是出现成绩突然下滑、厌学、逃学、辍学的,家长一定要引起重视。几乎每节课,我都可以发现边听课边玩手机的人,讲的重点也被忽略。一定要帮助孩子树立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孩子学习才会有动力。情商、逆商比智商重要,要会化解自己的情绪,照顾别人的情绪,培养孩子的精、气、神,父母一定要成为孩子的人生导师,能够为孩子解读孩子犯的错。
6、降低对孩子的期望
小时候是一个很聪明很听话的孩子,之后变得叛逆、厌学,主要原因就是家长有恐惧心理,总害怕孩子以后不成才,把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寄托在他身上,因此对他期望值高,要求高,管得太多太死。这样的教育违背了人成长的规律,使孩子头脑知识多了,空间少了,智慧少了。同时由于压力过大,使孩子产生了逆反心理和厌学情绪。应从这样的教育误区中走出来,使孩子走上正常轨道。
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意义
家庭对少年儿童成长的影响
父母言行对孩子的影响
一个学生从降生到完全独立进入社会,有2/3的时间在家里度过的。少年儿童意识极为单纯,行为习惯也不固定,加上他们在生活上,特别是心理上对父母的依赖和爱慕,就使得父母的行为举止、思想品质容易在他们的幼小心灵留下深刻的烙印,他们从家庭成员之间道德、精神和心理等方面接受熏陶,逐步形成善与恶、真与假、好与坏、是与非、美与丑的最初概念,学会如何对待周围人和事,知道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身教重于言教”,子女对父母的观察最细致、感受最深,学习时间也长,这个时期的基础打得好与坏,将决定子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物质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物质环境为孩子后天的身心发展提供条件。良好的家庭物质环境除家具、炊具、电器等,还应从有益于孩子的教育着眼,进行必要的安排,如孩子必须的生活用品、学习用品等。家庭陈设要清洁整齐,有条不紊,美化效果好;家庭成员衣着要整洁大方,谈吐文雅这些都会使得孩子感到舒适、爱劳动、做事有条理等良好的习惯。
品德重于学问,状态大于方法
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建筑人格长城。生活中看人常常是一俊遮百丑。有了高分数,好成绩就被看作好孩子。事实上,影响终生发展的因素中,分数并不是最重要的,起着制约作用的是品德、品格,是做人的快乐,是受人欢迎、尊重,而不是知识学问。点点滴滴的影响,将会对人格的健全发展奠定厚实的基础。我们注意到不少父母过多关心学习,只要考出好成绩,什么要求都答应,什么愿望都满足,什么承诺都兑现。品德低下却不被关注,有些孩子说谎,拿家里东西或别人东西,自我中心,不考虑别人感受。这样的教育理念、方式令人忧虑。生活毁灭人是无声无息的,有如滴水穿石;同样,生活成就人也是无声无息的。只有关注生活的细节和进程,只有成为生活的主人,才能被生活所成就。新教育实验有句口号:“状态大于方法,方法大于苦干。”现实情况恰好相反,是“苦干大于方法,方法大于状态”。实际上,人与人最大的差距是状态。有了状态就有了方法,有了状态就想做事,就有可能成功。
指导家庭关注少年儿童的成长
成为孩子心声的忠实倾听者
我们现在的孩子,缺少的正是这种倾听和沟通。父母认为孩子要想有更好的教育,就必须有丰富的物质条件。因此许多父母平时工作很忙,他们认为倾听孩子的心声,是浪费时间,是没有必要的。其实父母应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孩子若得不到父母的重视,只能把自己的秘密埋藏在心里。孩子虽小,但他也有独立的人格尊严,有表达内心感受和阐述自己看法的自由,当父母和子女沟通时,可以让孩子把话说完,孩子说得有理时应该赞赏,孩子说得不合理,可以进一步交换意见,直到解开孩子心中的疙瘩为止,这样既可以以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帮助孩子认识生活,解决实际生活中困扰孩子情绪的问题,又可以让孩子过得轻松、快乐。
父母自己要保持积极的情绪
想让孩子优秀,父母自己首先要成为“智慧家长”。只有父母做对了,给孩子树立好榜样,孩子才能更优秀。卢梭曾说过:“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家庭教育对孩子来说至关重要,父母是否能给孩子一个好榜样也非常重要。
每一天,家长的`情绪、言行都影响着孩子。每次开家长会的时候,有的家长就会对我说,我们家长小学都没有上完,没有文化,给孩子辅导不了作业,希望老师多关注他。听到这样的话,我很失望,家长把自己的没文化挂在嘴边当借口,把责任都推到老师身上,而自己在家只会不停地叮嘱孩子要好好学习,不要像自己一样没有文化。说这话的时候,家长都在干些什么,不是看电视就是在聊天,这样孩子只会应付。要不然就是把孩子当成“出气筒”,靠骂孩子来发泄淤积在心中的不满和焦虑,殊不知你的这些言行给孩子尚未成熟的心理带来了什么。这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情绪,影响到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影响到他们的心境。
父母要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孩子
现在许多父母教育孩子的心理有些错位,不是用赏识的目光去看待孩子,而是用挑剔的眼光找孩子的毛病。最可怕的是用别人的孩子的长处,去比较自己孩子的短处,越比较越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的孩子。到后来他的孩子也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情绪始终处于紧张之中,就怕自己做不好,更有甚者,还会产生对别人成绩的嫉妒。
其实,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一样,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存在着差异,只要你的孩子今天比昨天有进步,你就应该祝贺他。哪怕天下所有的人最后看不起自己的孩子,做父母的都应该眼含热泪地欣赏他、拥抱他、称颂他、赞美他,为他们感到自豪,这才是每个孩子的成才之本。
建议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
培养孩子自信心,激发学习热情
在教育孩子问题上,不要对孩子百依百顺。不但要管孩子吃、穿、玩、学,又要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对于孩子取得的每一点成绩我们都要予以鼓励和表扬,对他做得不好的事情也要帮助他分析问题,找出不足,耐心地说服教育,避免对孩子自尊心的损伤。孩子考试拿回成绩单,偶尔出现成绩不理想的时候,先帮他分析考试失利的原因,告诉他不要因为考试失利而产生畏惧感,勉励今后加强学习,鼓励下次取得好成绩,维护孩子的自尊心,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从而激发他的学习热情。
正确认识孩子的能力
作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为达到这个目的,有的父母不惜一切代价实施各种智力开发或技能培训,并且不满足学校教育的内容,在业余时间给孩子请家教,如学琴、画、棋、舞等,让孩子成天被各种学习任务所困扰。大量的事实证明,对孩子施加过重的学习任务,会引起孩子的厌学情绪。由于孩子不是主动地学习,对所学的知识缺乏兴趣,即便是参加了学习,也还是“人在曹营心在汉”。长此下去会损伤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得不偿失。所以对孩子的期望值适度,根据他的专长、兴趣合理安排他的学习,尊重他自己的意愿,从不加重他的学习负担。
努力创建学习型家庭
学习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应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家里孩子要有固定的学习场所,没有书房,哪怕是卧室一角也可以。有固定的学习时间,在学习时间内,家长要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交谈,及时了解孩子学习和生活情况。要准备必要的读物和学习资料,不断充实更新,创设条件添置一些书籍,引导孩子少买玩具多买书。家长要成为学习的主体,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家长对孩子教育是潜移默化的,一个日夜打麻将的家长不停地叫孩子学习,学习。孩子会学习?父母都在看书,孩子也会跟着看书的。与孩子一起阅读,一起交流,引导他把内心真实想法说出来,家长加以点评,他就会喜欢阅读,喜欢学习。一个以学为乐的孩子就会是个品学兼优的孩子!
家庭教育的观念在家庭教育的作用
父母做孩子的榜样
通常优秀孩子成长为优秀人才的背后,总能找到温馨和谐家庭的影子;同样,一个人形成不健全的人格,也可以从其家庭中找到充满冲突和矛盾的因素。父母们把孩子送到小学、中学时,总喜欢说:“老师,这孩子全交给你啦,拜托啦!”其潜台词是“与我”无关啦。其实,绝对不是如此就行的。父母的成长和孩子的成长一样,是没有止境的过程。父母的不断进步、不断学习,其影响是无形而深刻的。
培养孩子的意志
在人的一生中,不会永远一帆风顺。古人说:“吃一堑、长一智”,说的正是这一道理。孩子只有在经受了磨炼才会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对孩子不能溺爱,不要怕孩子受委屈,更不要让孩子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要经常带孩子参加劳动锻炼,以此来锻炼孩子坚强的意志。在对孩子实施挫折教育的过程中,也要注重孩子对遭受挫折的承受能力,避免孩子产生消极情绪,从而引起负面影响。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将孩子培养成人是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让孩子能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也是十分重要的,孩子的独立性只能在实践中逐步培养起来。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只要是经过努力,不管成功与否,都应该鼓励,让孩子感到自豪。孩子毕竟是孩子,当孩子在做事情时,哪怕做错,也要对他多鼓励少批评。
总之,家庭教育是少年儿童接受教育的开端,对少年儿童的成长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那么,孩子的成长,就根本不是只靠教学制度的约束、老师的管理和学生的自觉,家庭的教育是不可忽略的要素。家庭要配合学校、配合老师,扎扎实实地做好家庭教育工作,才是当务之需。应该说,为孩子创造更好的学习和成长氛围,是国家、社会、学校以及家庭义不容辞的责任。家庭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堡垒,也是文化冲突的避风港。在人格塑造中,家庭以其血缘的联系产生着潜移默化而又深根蒂固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家庭教育,是国家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又是学校、社会教育的基础,是学校教育的补充。一个孩子能否较好的接受学校教育,往往取决于孩子在家庭中是否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因此,做好家庭教育对学生健康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家庭教育影响孩子的行为习惯
学生在学校行为习惯表现差,大多是因为家庭教育的影响。有的家长看到孩子从别人那里偷来一支笔,却不及时制止孩子的这种不良行为,孩子将来就会继续偷别人的东西。等孩子长大了,也就慢慢的养成了一种不良的.行为习惯,甚至犯更大的错误。因此家长在孩子有不良行为的时候要坚决制止,等犯了大错后悔都来不及。
家庭教育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
家长的知识水平、教育方法、能力都影响着对孩子的教育。如果孩子能在班上取得较高的名次,可能认为还是一个可以培养的对象;如果孩子在班上的成绩较差,往往就失去了教育的信心。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和做法,这样做打击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又使孩子失去了学习的乐趣。这也是家长对孩子的一种片面认识造成的。
家庭教育影响孩子的个性人格
学校虽然承担了教育的主要任务,但是作为家庭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对于孩子来说,家庭是孩子个体社会化的极为重要的影响因素。父母最了解孩子的个性,因而最能顺应其个性而利导之,使其个性得以充分发展。
家庭教育对孩子习惯养成、学习态度以及学习成绩都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孩子的成长,不是只靠学校制度的约束、老师的管理和孩子的自觉来完成的,家庭要配合学校、配合老师,做好家庭教育工作。为孩子创造更好的学习和成长氛围。家庭教育应该与学校教育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孩子更好地养成良好的行为和习惯,提高孩子各方面的素质。也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得到真正健康的成长和发展。
★ 对孩子成长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