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有关于形象思维的名词解释(共含3篇),希望大家能够受用!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抛掷健康空壳”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形象思维(imaginal thinking)主要用直观形象和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其特点是具体形象性。它是通过对事物形象的概括而产生的。从发展水平可区分出三种形态:第一种水平的形象思维是学龄前儿童(3-6、7岁)的思维,它只能反映同类事物之中一般的东西,不是事物所有的本质特点;第二种水平的形象思维是一般成人在接触大量事物的基础上,对表象进行加工的思维;第三种水平的形象思维是艺术思维,它是在大量表象的基础上,进行高度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典型性的形象过程。它是人类思维的一种高级和复杂的形式。
例子: 用四根筷子(不许折断),能否搭出一个“田”字?同样需换一种思维,将筷子的端部(事先设定要用一头圆一头方的筷子)合成一个“田”字。
形象思维对概念的理解是残缺不全的,解决经验尚可,解决理论问题就不可靠了,同时也力不从心了。形象思维是更为古老的思维方式,具有记忆时间长、记忆深刻、整体浏览、整体记忆的特点。
抽象思维是建立在形象思维基础之上的高级思维方式,可以解决本质、规律等问题。抽象思维具有精确、简单、以点代面的特点。我们应该看到没有形象思维的充分发展,抽象思维就不可能产生。抽象思维无论如何离不开形象思维的支持。
为了说明问题,我们举一个例子。有二十只我们十分熟悉的鸡放入一百只陌生的鸡群中,我们仅靠形象记忆就可轻而易举找到二十只熟悉的鸡,如果把这二十只熟悉的鸡放入一千只、一万只、十万只陌生的鸡群中,我们仅靠形象记忆找到二十只熟悉的鸡的困难会越来越大,大到不可能。如果在二十只鸡身体上都打上记号,事情立即会变得很简单。抽象思维在理解概念时,就是在给所指事物寻找记号,不过这个记号不是人为的,而是事物本身固有的。当然这个记号还具有形象的痕迹。
形象思维是艺术领域如绘画、雕刻、电影、诗歌等艺术形式普遍遵循的创作规律,所以它主要被认为是与抽象思维相对的一种艺术思维。俄国文艺理论家别林斯基在《艺术的观念》一文中提出“艺术是对真理的直感的观察,或者说是寓于形象的思维”,指明了艺术的特性就在于形象思维。德国美学家黑格尔有一句名言“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亦从本质上揭示了“美”的感性特征。我们知道,在艺术的长河中,留给人深刻印象的往往是那些栩栩如生的形象,宛若蒙娜.丽莎永恒的微笑,魅力无穷、永不磨灭。
那么,形象思维作为一种艺术原理对于今天的电视宣传艺术或传播艺术有无借鉴意义呢?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电视与电影一样是一种视觉艺术,以活生生的形象见长,不仅电视文艺要遵循形象思维规律,而且电视新闻也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媒介优势,用形象的事实来传播信息、表达思想。
艺术领域的形象思维常常运用个性化和典型化的手法使之具体化,而这种个性化和典型化的手法可以借助虚构和想象,甚至夸张。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的心灵图景和现实环境相互叠加的结果,有着鲜明的主观色彩。但是新闻的第一原则是真实性原则,必须用客观事实说话,绝不容许虚构和想象,这是否意味着新闻就不能讲究个性化和典型化呢?我们认为,新闻报道在维护真实性原则的前提下,选取那些具有个性化和典型化的事实及其情节、细节予以凸现,可以收到以一当十的效果。特别是电视新闻,最大的长处是以视觉形象传达信息和观念,要在短时间内给观众以深刻印象和心灵震撼,必须借助个性化和典型化手法(排除虚构和想象)。因此,新闻报道与艺术创作是有严格区别也有共同规律的。
电视新闻体现个性化、典型化的具体途径,在电视屏幕上已有充分的展示,并逐步成为电视新闻工作者的自觉实践与追求。要言之,可以概括如下:
运用新闻故事引人入胜新闻故事可长可短,有情节、细节,包容性强,信息量大,耐人寻味。尤其是在主题性报道或深度报道中,它在“用事实说话”方面可以大显身手。电视新闻能将故事的现场、环境、人物原原本本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最大限度地拉近媒介与观众的距离,增强新闻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比如说,关于精神文明建设和创建文明城市的报道,如果只是泛泛地介绍某个地方、某个单位抓精神文明建设的情况,而没有生动感人的事实,则难以说明其成效如何。
而《绵阳:文明言行与文明服务》(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8月29日播出)这一新闻节目中就通过穿插车辆检验所门前的烟摊从生意兴隆到无影无踪的故事,来说明纠正行业不正之风所取得的实际效果。过去司机们来车检所办事,常常买香烟给车检所的人送礼,因此车检所门前摆起了一溜烟摊,烟贩们在这里找到了“市场”;然而,绵阳市进行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以后,对窗口行业的文明服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车检所这个有一定权力的单位增强了办事的透明度,风气大变,不再搞“黑箱操作”了,司机们也就不必“烧香拜佛”了。香烟摊贩们见没生意可做,只好撤走。这一生动的故事,比起平淡的叙说要有意义得多。窥一斑以见全豹,此之谓也。
再比如5月2日《新闻联播》头条播出的《湖北宜昌:端掉税官金饭碗》这一节目,开头便讲述了一位大学本科毕业生因工作不努力而下岗转为“学岗”的故事,很快抓住观众的注意力,说明宜昌国税局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力度。19获得全国电视新闻系列(连续)报道二等奖的节目《投资不增、成本不升,效益提高缘何而来--辽河油田资产经营责任制的启示》,成功地将新闻故事运用到经济报道中,使一般观众觉得深奥的经济道理变得明白易懂。节目中讲到企业占有资产的多少和取得效益的多少要挂钩,使得原来争相购买豪华小轿车的企业转而主动将占用成本的小汽车退出,这一故事就形象地说明了辽河油田改革措施落到了实处。
通过纪实性的现场采访强化新闻事实电视新闻声画合一的特点使其报道手段远比广播、报纸先进,妙就妙在它能原汁原味地将现实生活的本来面目和盘端出,使观众自己去品尝。1910月26日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栏目播出的新闻节目《不该终止的山林承包合同》,有一段记者与“村支书”的现场交锋,将村支书阳奉阴违的形象暴露无遗。
在村头,记者正巧碰见了那位违背了党的农村土地承包政策的村支书,于是立即开始了戏剧性的对话。记者问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时,村支书满脸堆笑,对答如流,但记者一问到终止山林承包合同的事情时,对方立即变了脸,态度也变得蛮横了。这样一副前后判若两人的真实面孔,活脱脱地表现了农村个别基层干部虚伪和恶劣的言行。这种采访比起那些“导演”出来的访谈更具新闻性和真实感,几乎是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天籁”,任何文字上的“神来之笔”都难以替代。《焦点访谈》栏目播出的《“罚”要依法》,给观众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那位在公路上乱罚款的警察,他开口罚款就要20元,并不说明理由,只说:“来来来,下来我告诉你。”当隐性采访的记者再询问时,警察恶狠狠地将罚款瞬间变为了“40!”并手拿罚款单朝驾驶室扑打。这么一副嘴脸,恐怕是电视剧也表演得没这么逼真。这就叫触目惊心,乱罚款的严重程度比记者说一千道一万还要明白。
捕捉典型的动态画面,寓情理于形象之中电视画面比静态的摄影照片更富视觉冲击力之处,就在于它可以展示动感强烈的画面语言。所谓精彩的经典镜头,往往都具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效果。年“抗洪”电视报道中,由湖北电视台记者拍摄的人民警察勇救小江珊这一场景,打动了海内外无数观众的心,丝毫不亚于美国大片的魅力。为什么呢?这就是它的不可重复性和不可表演性!在肆虐的洪水中,弱小的6岁女孩江珊紧紧抱着赖以生存的小树,而乘着冲锋舟的人民警察在接近小树的刹那间一把抱住了小江珊,倘若稍一失手,后果就不堪设想。摄像机将这一瞬间记录下来,经过电视画面的广泛传播,使人们久久不忘。那些宏大的抗洪场面固然惊天地、泣鬼神,但激流中的小江珊的形象和她被救的过程,也同样令人荡气回肠。
再比如1998年3月13日《东方时空》播出的新闻节目《面对机构改革》,结尾时那源源不断驶出机关大院的下班车辆,极富象征意味,惹人遐想。如此之多的车辆,如此之多的机关干部,说明了什么呢?让观众自己去判断吧。用不着画蛇添足的解说,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切尽在不言中。
电视新闻用形象的事实说话,殊途同归,目的就是为了在好看的同时使观众认同、接受新闻信息。艺术作品讲究赏心悦目、寓教于乐,新闻报道也要避免枯燥乏味,而力求生动活泼。当然,电视新闻决非不要理性思维,选题阶段和采访编辑的全过程都需要理性思维,但理性思维必须同形象思维结合起来,电视新闻才会熠熠生辉。
形象思维是建立在形象联想的基础上的,先要使需要思考记忆的物品在脑子里形成清晰的形象,并将这一形象附着在一个容易回忆的联结点上。这样,只要想到所熟悉的联结点,便能立刻想起学习过的新东西。
依照形象思维而来的形象记忆是目前最合乎人类的右脑运作模式的记忆法,它可以让人瞬间记忆上千个电话号码,而且长时间不会忘记。
但是,当人们在利用语言作为思维的材料和物质外壳,不断促进了意义记忆和抽象思维的发展,促进了左脑功能的迅速发展,而这种发展又推动人的思维从低级到髙级不断进步、完善,并越来越发挥无比神奇作用的过程中,却犯了一个本不应犯的错误——逐渐忽视了形象记忆和形象思维的重要作用。
于是,人类越来越偏重于使用左脑的功能进行意义记忆和抽象思维了,而右脑的形象记忆和形象思维功能渐渐遭到不应有的冷落。其实,我们对右脑形象记忆的潜力还缺乏深刻的认识。
现在,让我们来做个小游戏,请在一分钟内记住下列东西:
风筝、铅笔、汽车、电饭锅、崤烛、果酱。
怎么样,你感到费力吗?你记住了几项呢?其实,你完全可以轻而易举地记全这六项,只要你利用你的想象力。
你可以想象,你放着风筝,风筝在天上飞,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风筝呢?是一个白色的风筝。忽然有一支铅笔,被抛了上去,把风筝刺了个大洞,于是风筝掉了下来。而铅笔也掉了
下来,砸到了一辆汽车上,挡风玻璃也全破了。
后来,汽车只好放到一个大电饭锅里去,当汽车放入电饭锅时,汽车融化了,变软了。后来,你拿着一个蜡烛,敲着电饭锅,当当当的声音,非常大声,而蜡烛,被涂上了果酱。
现在回想一下:
风筝怎么了?被铅笔刺了个大洞。
铅笔怎么了?砸到了汽车。
汽车怎么了?被放到电饭锅里煮。
电饭锅怎么了?被蜡烛敲出了声音。
蜡烛怎么了?被涂上了果酱。
如果你再回想几次,就把这六项记起来了。
这个游戏说明:联结是形象记忆的关键。好的、生动的联结要求将新信息放在旧信息上,创造另一个生动的影像,将新信息放在长期记忆中,以荒谬、无意义的方式用动作将影像联结。
好的联结在回想时速度快,也不易忘记。一般而言有声音的联结比没有声音的好,有颜色的联结比没有颜色的好,有变形的联结比没有变形的好,动态的比静态的好。
想象是形象记忆法常用的方式,当一种事物和另一种事物相类似时,往往会从这一事物引起对另一事物的联想。把记忆的材料与自己体验过的事物联结起来,记忆效果就好。
比如,要记住我国的省级行政单位的轮廓及位置,确实很困难。如果能用形象记忆,就会减少这方面的困难。仔细观察中国地图我们不难发现各省市政区的轮廓,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物很相似。
比如,我们知道:黑龙江省像只天鹅,内蒙古自治区像展翅飞翔的老鹰,吉林省大致呈三角形,辽宁省像个大逗号,山东省像攥起右手伸出拇指的拳头,山西省像平行四边形,福建省像相思鸟,安徽省像张兔子皮,台湾省似纺锤,海南省似菠萝,广东省似象头,广西壮族自治区似树叶,青海省像兔子,西藏自治区像登山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像朝西的牛头,甘肃省像哑铃,陕西省像跪俑,云南省像开屏的孔雀,湖北省像警察的大盖帽,湖南、江西省像一对亲密无间的伴侣……形象记忆不仅使呆板的省区轮廓图变得生动有趣,也提高了记忆的效果。
成为记忆能人的条件,是要具备能够在头脑中描绘具体形象的能力,让我们再来看看一些名人的形象记忆记录。
日本著名的将棋名人中原能在不用纸笔记录的情况下,把10个人在3天时间里分两桌进行的麻将赛的每一局胜负都记得清清楚楚。
日本另外一个将棋好手大山也有类似的逸闻,他曾和朋友一起在旅馆打了3天麻将,没想到他们的麻将战绩表被旅馆的女服务员当做废纸给扔了,在大家一筹莫展之时,大山名人已将多达20多人的战绩准确地重新写下来了。
马克•吐温曾经为记不住讲演稿而苦恼,但后来他采用一种形象的记忆之后,竟然不再需要带讲演稿了。他在《汉堡》杂志中这样说:
“最难记忆的是数字,因为它既单调又没有显著的外形。如果你能在脑中把一幅图画和数字联系起来,记忆就容易多了。如果这幅图画是你自己想象出来的,那你就更不会忘掉了。我曾经有过这种体验:在30年前,每晚我都要演讲一次。所以我每晚要写一个简单的演说稿,把每段的意思用一个句子写出来,平均每篇约11句。
“有一天晚上,忽然把次序忘了,使我窘得满头大汗。因为这次经验,于是我想了一个方法:在每个指甲上依次写上一个号码,共计10个。第二天晚上我再去演说,便常常留心指甲,为了不致忘掉刚才看的是哪个指甲起见,看完一个便把号码揩去一个。但是这样一来,听众都奇怪我为什么一直望自己的指甲。结果,这次的演讲不消说又是失败了。
“忽然,我想到为什么不用图画来代表次序呢?这使我立刻解决了一切困难。两分钟内我用笔画出了6幅图画,用来代表11个话题。然后我把图画拋开。但是那些图画已经给我一个很深的印象,只要我闭上眼睛,图画就很明显地出现在眼前。这还是远在30年前的事,可是至今我的演说稿,还是得借助图画的力量才能记忆起来。”
马克_吐温的例子更有力地证明了形象记忆的神奇作用,由此,我们每一个人应该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形象记忆能力。
形象记忆是右脑的功能之一,加强形象记忆可促进形象思维的发展,在听音乐时可以听记旋律、记忆主题、默读乐谱、反复欣赏、活跃思维。
爱因斯坦说:“如果我在早年没有接受音乐教育的话,那么,在什么事业上我都将一事无成。在科学思维中,永远有着音乐的因素,真正的科学和音乐要求同样的思维过程。”因此,在听音乐时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自己的多种思维形式,各种音乐环节中必须始终贯穿形象思维训练,促进记忆的提升。
简单随机抽样
一般的,设一个总体个数为N,如果通过逐个抽取的方法抽取一个样本,且每次抽取时,每个个体被抽到的概率相等,这样的抽样方法为简单随机抽样。
适用于总体个数较少的。
系统抽样
当总体的个数比较多的时候,首先把总体分成均衡的几部分,然后按照预先定的规则,从每一个部分中抽取一些个体,得到所需要的样本,这样的抽样方法叫做系统抽样。
分层抽样
抽样时,将总体分成互不交叉的层,然后按照一定的比例,从各层中独立抽取一定数量的个体,得到所需样本,这样的.抽样方法为分层抽样。
适用于总体由差异明显的几部分组成。
整群抽样
整群抽样又称聚类抽样。是将总体中各单位归并成若干个互不交叉、互不重复的集合,称之为群;然后以群为抽样单位抽取样本的一种抽样方式。
应用整群抽样时,要求各群有较好的代表性,即群内各单位的差异要大,群间差异要小。
多段抽样
多段随机抽样,就是把从调查总体中抽取样本的过程,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阶段进行的抽样方法。
PPS抽样
即“概率与元素的规模大小成比例的抽样”。其原理可以通俗的理解成以通过阶段性的不等概率抽样来换取最终的、总体的等概率抽样的方法。
户内抽样
从所抽中的每户家庭中抽取一个成年人,以构成访谈对象的过程。
偶遇抽样
是指研究者根据现实情况,以自己方便的形式抽取偶然遇到的人,或者仅仅选择那些离得最近的、最容易找到的人作为调查对象的方法。
判断抽样
调查者根据研究的目标和自己主观的分析来选择和确定调查对象的方法。
定额抽样
依据那些有可能影响研究变量的各种因素对总体分层,并找出具有各种不同特征的元素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然后依据这种划分以及各类成员的比例去选择符合要求的对象的方法。
雪球抽样
当无法了解总体情况时,可以从总体中少数成员入手,向他们询问其他符合条件的人,再去找那些人并再询问他们知道的人。如同滚雪球一样。
图像抽样
在图像区域的一些特定位置上取出图像的亮度值(或色度值),以此作为原图像的一种替代,这一过程就称作图像的抽样,而每一个抽样的位置称为抽样点,该点的亮度值(或色度值)就是抽样值。
★ 组织名词解释
★ 名词解释感谢信
★ 抽象思维名词解释
★ 炎症的名词解释
★ 行政程序名词解释
★ 贸易术语名词解释
★ 外部性名词解释
★ 昏睡的名词解释
★ 关于断层名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