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传文学的名词解释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等不到的人啊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史传文学的名词解释(共含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等不到的人啊”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史传文学的名词解释

篇1:史传文学的名词解释

史传文学的名词解释

中国史传文学是中国历史文学的一部分,它具有历史文学的一般特性,兼有历史科学与文学艺术二种成分。从文学的角度看,它是以历史事件为题材,重在描写历史人物形象的文学作品;从史学的角度看,它是通过运用文学艺术的手段,借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描述,来表达一定历史观的历史著作。

史传文学的特点

1、寓褒贬于叙事中,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春秋笔法)

2、以人物为中心,强调人物在历史中的作用。(人物刻画的方法一般有:(1)通过语言,行动等刻画人物形象 (2)在矛盾中突出刻画人物,例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通过秦赵两国矛盾被蔺相如解决表现蔺相如的形象与成就,通过廉颇和蔺相如的矛盾分别表现出廉颇和蔺相如的形象。)

史传文学的历史发展

传说时代

我国史传文学产生的年代久远,可以追溯到历史文学的最初形态。和世界上其它国家一样,我国也存在着一个“传说的时代”。那时还没有产生文字,许多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故事,如黄帝擒蚩尤、鲧禹治洪水、姜嫄生后稷等,都是口头方式流传的。自从产生了文字,代代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史诗便被以书面的形式记录下来,一部分还被经过改造而成为史籍的材料。

典籍编写

我国是一个十分重视历史典籍编写的国家,史籍丰富,起源很早,如《左传》中所说的有《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及失传的百国春秋,还有孔子修订的我国第一部历史典籍《春秋》。春秋战国时期,史籍编写空前发展,产生了《尚书》(书经)、《左传》、《国语》、《战国策》等不朽之作。史官或史学家在编撰这些史籍时,受到口头历史文学的影响,也不乏丰富的艺术想象力。他们在叙述历史事件时,注意了情节与细节的生动,在描写人物时,突出了人物言行的个性特征,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这些史籍又称之为先秦史传文学。

历史文学

继承先秦史传文学传统,并有重大创新的历史文学,是司马迁《史记》。《史记》突破了先秦史传以事为中心的编年体形式,找到了一种新的表述方式,以成熟的传记文学开辟了我国历史文学的新纪元,为中国后世文学提供了一系列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成功经验。继《史记》之后,另一部传记文学名著是东汉班固的《汉书》,这是一部“包举一代”的纪传体断代史,以详赡的资料展现了西汉广阔的社会生活与各种人物的精神风貌。其文学性在总体上不及《史记》,但一些人物传记中的历史事件也描述得绘声绘色,历史人物刻画得也栩栩如生,如晁错、李陵、苏武等人的传记,人物形象鲜明而传神,其艺术性并不比《史记》人物传记逊色。从《汉书》开始,就出现了文学性减弱而史学性加强的倾向,这不仅因为班固的艺术才思不及司马迁,而且还因为奉旨修史束缚了班固艺术才能的充分发挥。东汉后来又出现的《东观汉记》,其文学性就越难与《史记》相比了。中国以后的史籍,大多数沿袭《汉书》的体例,但注重的是史料的收集与史实的考辨,而不是辞采的精美与感情的充沛,文学性逐渐降低,这也是历史著作发展的必然结果。能重视并继承史传文学传统的,首先是那些杂史杂传,其作者写作目的并不是为了修史,而是借史传的形式,向读者炫鬻奇闻异事,比起史传来,它淡化了纪实性而增强了虚构夸饰。在《史记》之前,已有《穆天子传》、《晏子春秋》等杂史杂传。司马迁的《史记》问世后,为杂史杂传提供了更为成熟的艺术手段,于是魏晋南北朝出现了一大批富有文学色彩的杂史杂传,如袁康、吴平的《越绝书》、赵晔的《吴越春秋》、刘向的《列女传》、佚名的《汉武故事》、《蜀王本纪》等,其艺术特征已近乎小说。到了唐代,古文运动的两位领袖韩愈、柳宗元的散传《圬者王乘福传》、《张中丞传后叙》、《柳子厚墓志铭》和《种树郭橐驼传》、《梓人传》、《段太尉逸事状》等,从清新的文笔和鲜明的形象塑造,为传记文学创作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其他文学名家如白居易、刘禹锡、李翱、李商隐等亦有佳作。这影响了宋代各体传记文学的普遍发展。如苏轼撰述的《司马温公行状》、朱熹的《张魏公行状》等,开了个人传记文学长篇之先河。明代市民传记兴起,自袁宏道的《徐文长传》等,描写更为细腻真切,更贴近生活。宋濂七十余篇小传性质的单篇传记,在展现多种人格模式上有新突破。清代传记以切中时弊,现实感强而独具特色,如顾炎武的《吴同初行状》、《书吴、潘二生事》是宣扬民族情绪的反抗性传记文;邵长蘅的《阎典史传》是反映民族情绪的传统性传记文。清代桐城派传记文学呈现出精致,但传记文学总的处于停滞状态,清中叶后戴名世《画网巾先生传》、方苞《左忠毅公逸事》等,均为流传后世的人物传记的名作。近现代中西方文化冲突交融背景下,传记文学以现代性内容和白话文形式有了质的飞跃。如梁启超改良派传记文,胡适的《四十自述》,郁达夫的《日记九种》和《达夫自传》,郭沫若的《沫若自传》,沈从文的《从文自传》等。

讲史演义

讲史演义的开山之作《三国志演义》以及《开辟演绎》、《东周列国志》、《西汉演义》、《东汉演义》、《东西晋演义》、《南北史演义》、《隋唐演义》、《残唐五代史传》、《大宋中兴传》、《痛史》、《皇明英烈传》、《续英烈传》、《樵史演义》、《梼杌闲评》、《辽海丹忠录》、《于少保萃忠传》、《洪秀全演义》等古代通俗传统历史小说其实就是一种很明显很壮观的史传文学。

报告文学

二十世纪初出现的报告文学,是现当代历史文学中一种最接近《史记》传记人物艺术的新形式。报告文学把新闻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要求注入史传文学,为的是及时定义和回答人们在变革时代对层出不穷的新人物事件的经验和疑问。与时俱进的报告文学,如三十年代夏衍的《包身工》、四十年代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着中国》、萧乾的《流民图》和《血肉筑成的滇缅路》、五十年代刘冰雁的《在桥梁工地上》、六十年代末代皇帝溥仪的《我的前半生》、七十年代徐迟的《歌德巴赫猜想》、黄宗英的《大雁情》、九十年代安顿的《绝对隐私》、叶永烈的“红色三部曲”等等,是中国史传文学传统在中国现当代历史舞台上的滥觞。

篇2:文学常识:现代汉语名词解释

文学常识:现代汉语名词解释

1、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2、音素文字:是用一定的字母为书写单位,用字母来记录语言中的音素或音位的文字。音素文字由字母按照拼写规则合成词,字母本身不表示词的意义。

3、音节文字:是以音节为最小的书写单位,一个书写符号表示一个音节,不同的音节用不同 的符号代表。

4、象形字:是模拟事物形状来表示字义的一种造字方法。

5、指事字:是用抽象的符号或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以提示的符号来表示某个语素的造字方式

6、会意字:是汇合两个或两个的字来构成一个字的造字方式

7、形声字:所谓形声就是一个表意成分跟一个表音成分合起来组成一个新的造字方式、

8、现代汉字的标准化,是指对“五四”以来现代汉语书面语用字进行全面的'系统的、科学的整理,做到“四定”,即定量、定形、定音、定序

9、词根:词当众表示基本意义的语素

10、词缀:词当众表示附加意义的语素

11、单纯词:是由一个语素单独构成的词

12、合成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组合构成的词

13、单义词:只有一个义项

14、多义词: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义项而这些义项之间又具有内在的联系

15、同音词:读音相同、意义有没有联系的两个词或多个词

16、异形词:一个词具有两种或多种不同的写法

17、理性义 :词义中同概念有关的意义部分叫理性义。

篇3:伤痕文学的名词解释

伤痕文学的名词解释

伤痕文学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文坛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种文学现象。它得名于卢新华以““””中知青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伤痕》。

伤痕文学的价值特点

首先,从社会意义上来说,'伤痕文学'是对“”的整体否定。即,它不仅是对“”中的政策及其造成的恶果的否定,而且是对“”及其之前的'瞒'和'骗'的创作方法的否定,从而恢复了文学的'真实性'。

其次,在'伤痕文学'中,人们发现的久违了的悲剧精神。

在极左路线严格规定文学只能'歌颂现实'的情况下,几十年来,悲剧意识在文学中已经被迫消失。而到了“”结束,蒙受了巨大灾难的人民萌发的第一种情感就是对这场具有深刻社会性的大悲剧的悲哀与愤懑。于是,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首次出现了以悲剧形式来反映社会主义的文学思潮'伤痕文学'。

第三,在'伤痕文学'中,开始注重对普通人的刻划,从而摆脱了十七年和“”中文学只能反映'工、农、兵'甚至只能以'英雄人物'为创作重心的教条规定,在表现对象上,出现了空前的广泛性。作品中塑造了一些前所未有的小人物形象,如《啊!》中的知识分子吴仲义、《月兰》中的农村妇女月兰。 然而,做为刚刚摆脱的“”僵死的创作模式的文学先声。

伤痕文学的艺术评价

首先

从社会意义上来说,“伤痕文学”对“”的否定不够深刻。它只是从政治、社会、人际关系的角度考察浩劫产生的原因,而缺少对传统文化心理、封建意识的分析。作品对罪行的谴责往往归之于“坏人做坏事”,表现出一种忠心而未被理解的冤屈与不平,是一种在肯定“个人崇拜”前提下的,对野心家的谴责。

其次

在艺术表现上,“伤痕文学”显得十分幼稚。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小说中的语言明显带有“”左倾的印痕,如在《班主任》中,作者这样形容张俊石老师:“像一架永不生锈的播种机,不断在学生们的心田上播下革命思想和知识的种子。”另外,由于“伤痕文学”作者们关注现实的强烈的责任感,他们常常会压抑不住激荡的情感而跳出来对某个情节直接高谈阔论,表述自己疗救时弊的观点,使作品的情感表露不免趋于肤浅。

第三

“伤痕文学”作品中虽然重新出现了悲剧意识,但其悲剧精神却具有表层性的弱点。鲁迅曾经说过,“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可见,悲剧的深化应该有两个层次:其一,是表现灾难;其二,是在灾难中展现崇高。而“伤痕文学”只是停留在悲剧的第一个层次上,作品一味注重悲惨故事的叙述而忽视了对人格的刻划。这样,主人公就只是单纯的受难者而非美的体现者,其悲剧只是灾难的展现而不是“美的毁灭”,只能引起人们“兔死狐悲式”的同情而不能给人以永恒的的震撼和心灵的升华。

例如,在孔捷生的短篇小说《在小河那边》(1979,2)中,作者力图展现在“”“血统论”的错误导向下所造成的悲剧:因父母被打倒,主人公严凉与穆兰受尽了折磨,他们在小河边相识并相爱结合了,幸福似乎降临在他们头上,然而他们却发现两人竟然是姐弟关系--历史把他们分开,历史又这样无情地捉弄了他们!小说的悲剧色彩在这时达到了高潮,但在读者为这种“乱伦”惨剧叹息的同时却不能不感到其中过分的偶然性因素,这种刻意添加的悲惨无疑使作品显得虚假,同时也无法产生使人震撼的力度。

最后

需要指出的是“伤痕文学”模式化的喜剧结尾。由于当时的政治形式和思想环境尚未明朗,文艺界仍然存在着“写暴露”、“写悲剧”的禁忌;同时大多数作者仍然难以摆脱以往“左”的创作观念的惯性影响,因而往往在结尾加入一个“前途光明”的机械性预言或大团圆式的喜剧性结局,以至淡化了悲剧效果,影响了作品的深刻性。

伤痕文学的历史意义

伤痕文学的问世标志着新时期文学的开端。它是觉醒了的一代人对刚刚逝去的噩梦般的反常的苦难年代的强烈控诉。伤痕文学的作者们以清醒、真诚的态度关注、思考生活的真实,直面惨痛的历史,在他们的作品中呈现了一幅幅十年浩劫时期的生活图景。彻底否定““””,这就是伤痕文学的精神实质。

篇4:词语百花文学名词解释

百花文学

1956年和1957年上半年,文学思想和创作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变革。这在当时的“社会主义阵营”中,是带有普遍性的现象。在中国,毛泽东在1956年5月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口号,给潜在于各个领域的强大的变革要求以推动和支持。

文学界遂出现了突破僵化教条的、类乎当时苏联文学的那种“解冻”。1956年第4期的《人民文学》,刊出了刘宾雁的特写(注:在当代中国,“特写”与“报告文学”一般是可以互换的体裁概念。但在这个时期,刘宾雁、耿简等的写作,并不是那种要求写“真人真事”的特写,而是可以概括、虚构的“研究性”特写。

这种体裁,后来没有得到发展。)《在桥梁工地上》。当时主持这份杂志编务的副主编秦兆阳在“编者按”和本期“编者的话”中,给予很高评价,说“我们期待这样尖锐提出问题、批评性和讽刺性的”、“像侦察兵一样、勇敢地去探索现实生活里的问题”的作品,已经很久了。后来,这份杂志又刊发同一作者的在文学界有更大反响的特写《本报内部消息》及其续篇。这一年的9月,《人民文学》还刊登了另一位青年作家王蒙的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注:小说原稿经秦兆阳作了修改,发表时,篇名也由《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改为《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后王蒙的选集、文集,这一短篇由作者恢复为原篇名。小说修改的具体情况,参见《关于〈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人民日报》1957年5月8日)。)。

这篇作品,在1956年底和次年年初,引发了在《文汇报》、《文艺学习》等报刊上的热烈争论。在此前后,《人民文学》和各地的一些文学刊物,纷纷发表在思想、艺术上的探索性作品,它们或者在取材、主题上具有“新意”,或者提供了新的视点和表达方式。比较重要的有:短篇小说《办公厅主任》(李易),《田野落霞》、《西苑草》(刘绍棠),《芦花放白的时候》、《灰色的篷帆》(李准),《沉默》(何又化,即秦兆阳),《入党》、《明镜台》(耿龙祥),《美丽》(丰村),《红豆》(宗璞),《改选》(李国文),《小巷深处》(陆文夫);特写《被围困的农庄主席》(白危),《爬在旗杆上的人》(耿简,即柳溪),《马端的堕落》(荔青);诗《一个和八个》(郭小川,未公开发表),《草木篇》(流沙河),《贾桂香》(邵燕祥);以及话剧(岳野的《同甘共苦》)、杂文等。

上述作品的绝大部分,都是短篇创作。这是因为,提倡“百花”的这一文学时期,前后不过一年多的时间(其间还有过情况不明而令人疑惧的曲折)。从时间、也从作家精神展开的程度,都尚不足以将这种调整,融注进规模较大的作品中。另一个特点是,写作这些作品的,固然有丰村、秦兆阳等“老资格”作家,而主要的还是在四五十年代之交走上文学道路的青年作者。与40年代初在延安的那些作家(丁玲、王实味、艾青等)想凭藉已确立的声望、影响来重建他们批评生活的权利不同,青年作家拥有的,更多是理想主义的朝气。他们在革命中获得政治信仰和生活理想,也接受了关于理想社会的实现的承诺。但他们逐渐看到现实与理想的距离,在新的思想形态与社会制度中发现裂痕。

他们从前辈作家那里继续了承担“社会责任”的“传统”,并从苏联的同行那里接过“写真实”、“干预生活”的口号。他们的这些创作,从表面上看,呈现出两种不同的趋向。一种是要求创作加强其现实政治的“干预性”,更多负起揭发时弊、关切社会缺陷的责任。这些质疑和批评现状的作品,旨在重新召唤当代已经衰微的作家的批判意识。

另一种趋向,则在要求文学向“艺术”的回归,清理加在它身上过多的社会政治的负累。后一种趋向,在内容上多向着被忽视的个人生活和情感价值的维护和开掘。这两种看起来正相反对的趋向,事实上,在作家的精神意向上是互为关联的。社会生活的弊端和个人生活的缺陷,其实是事情的两面。而个人价值的重新发现,也正是“革新者”探索、思考外部世界的基础。

补充:

“百花文学”在一个特殊的时代为中国现当代文学贡献了“新质”。这一独特的文学存在,不仅上承20世纪50年代以前中国文学的起好范式,而且开启了“新时期”文学的先河,具有积极影响。

篇5:教会文学的名词解释

中世纪是指公元476年日耳曼人灭亡西罗马帝国开始至14世纪的文艺复兴为止的__文化统治时期。教会把一切文化都纳入神学的范畴,为宗教服务。这种唯我独尊的统治现实,严重束缚了文化的发展。欧洲中世纪是基督__纪,这一时期长达千年之久,基督__播对文学的影响至为深远。朱光潜先生讲过:诗虽不是讨论哲学和宣传宗教的工具,但是它的后面如果没有哲学和宗教,就不易达到深广的境界。西方文学的深广,不仅得益于古希腊的哲学,而且从基督__中获得了丰富的营养。

中世纪欧洲社会最重要的事件就是__最终成为欧洲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由此确立了欧洲文化的本质,并深刻地影响着欧洲文学。公元529年,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封闭了最后一所异端学校,欧洲文化被围上了基督__篱。一千年里,基督__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影响了不同阶层人们的思想意识,赋予了欧洲统一的思想背景,并与世俗政权相结合,形成了中世纪政教合一的社会结构。

欧洲封建社会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基本特点是:__在文化、教育、哲学、文艺以至整个精神领域里,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基督__欧洲封建制度的支柱。(14基督__两派分裂,西派称为天主教)。教会思想统治的主要武器是《圣经》。《圣经》分《旧约》和《新约》(西方教会文学最重要的是《新约》,东方最重要的是《旧约》)。

教会文学的基本特征

1.宗教意识与反封建思想的交融。中世纪文学具有深厚的宗教色彩,教会文学占主导地位,但人们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反封建、反宗教的思想反叛与现实斗争,反映在文学上,就是内涵张扬原始生命伟力的人文精神的蛮族史诗,与禁欲主义分庭抗礼的骑士文学、辛辣地嘲讽宗教虚伪和封建苛政的城市文学和市民戏剧。但丁的创作,则代表刚刚觉醒的中古人民对未来的乐观展望,透射出人文主义的光辉,因而充满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2.梦幻、象征手法与写实倾向的结合。在神学笼罩下的中世纪,一切都禁锢在象征与神秘之中。文学创作追求一种缥缈、虚幻、难以捕捉的梦境及癫狂的感情,大量使用象征、寓意和梦幻手法。中古后期,文学已经开始直面现实人生,写实倾向明显加强。讽刺故事诗和市民戏剧,充满了一种针砭时弊、抨击宗教伪善和封建统治的现实精神。

3.主流文学与民间文学的相互渗透。教会文学、骑士文学、英雄史诗和城市文学等组成了文学的主潮,骑士文学中的优秀作品也大多师承民间文学创作,体现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风格。还出现了建构民族文学语言的趋向,很多作家尝试用方言创作,如但丁的《神曲》。

篇6:骑士文学的名词解释

骑士文学就是一切关于骑士的文学作品,大致包括骑士抒情诗、骑士传奇、骑士小说及后来的反骑士小说。骑士文学盛行于西欧,反映了骑士阶层的生活理想。以出身而言,最早的骑士来自中小地主和富裕农民。他们替大封建主打仗,从后者获得土地和其他报酬。骑士有了土地,住在堡垒里,雇用农奴,成为小封建主,思想上是支持封建等级制的。后来骑士土地成为世袭,于是形成了固定的骑士阶层。十一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的十字军东征反击侵略____的伊斯兰势力,从此提高了骑士的社会地位,使他们接触到东方生活和文化。

骑士文学的发展历程

骑士精神逐渐形成了。爱情在他们生活中占主要地位,表现为对贵妇人的爱慕和崇拜,并为她们服务。他们常常为了爱情而去冒险。在他们看来,能取得贵妇人的欢心,能在历险中取得胜利,便是骑士的最高荣誉。由于他们处在封建统治阶级的底层,他们中间有些人也有除强扶弱的一面。他们并不反对____;正相反,他们有时也为宗教去冒险。但他们往往不顾基督____世思想和禁欲主义而要求享受生活,要求文化,从东方回来的骑士把东方文化带到了当时文化上较为落后的西欧国家。他们之中产生了一些诗人和歌手。他们的诗作歌唱现世生活和爱情,歌唱骑士的冒险,同时也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弥漫宗教神秘思想,并且往往掺杂着一些奇异故事。

十二、十三世纪是骑士文学的繁荣时期,以法国为最盛。

骑士文学的特点

骑士文学历来便是一种制度(骑士制度)与一种文化(基督文化)相结合的产物,骑士制度的兴亡直接决定了骑士文学的兴亡。骑士文学产生、发展、衰亡的历史就是中世纪骑士制度的产生、发展、衰亡的历史

骑士文学的产生始自骑士制度的产生。首先我们回顾中世纪欧洲的历史形态。中世纪(公元5到15世纪)的欧洲伴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实际上处于四分五裂的混战状态,社会统治以封建领主的形态存在。抛开时间的局限,此刻的中世纪正处于礼崩乐坏的“轴心突破”时代,类似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骑士作为封建领主豢养的武力阶层,主要用于自卫与掠夺战争,鼎盛于12、13世纪,与教会相辅相成,成为中世纪欧洲社会的两大文化传统和精神支柱。与欧洲中世纪骑士相当的乃是中国战国时代的“士”,产生时间则要前推至公元前3世纪。由此对比,欧洲的骑士与中国的“士”在产生时间上相差至少8个世纪。骑士文学的产生、发展、衰亡的历史就是中世纪骑士制度的产生、发展、衰亡的历史;其存在形态自始至终都有相对应的社会阶层;而武侠文学却经历了不同的三大历程:产生、发展、蜕变。其产生于战国时代的“士”,而经历发展之后出现蜕变,已然升华为一种纯粹的文学审美形式,而与社会政治与历史形态无涉。

欧洲骑士文学繁盛于12、13世纪的法国,主要形式有三种:

骑士抒情诗、英雄史诗、骑士传奇。其中骑士抒情诗以《破晓歌》为代表,英雄史诗以《罗兰之歌》为代表,骑士传奇则完全出于文学的浪漫想象而由文人或宫廷诗人创作,数量众多,系统繁复,可以说是骑士文学的主要形式。

骑士的精神是被____义所武装的,骑士的忠君、护教、行侠乃是以政治和宗教利益为准则的,实际上他们不但是封建领主所豢养的武力阶层,而且其自身也属于封建统治者。他们忠君、护教、行侠是建立在一整套封建伦理道德和基督精神之下的,以维护封建伦理道德和基督精神为最终归宿。他们符合特定社会政治与历史形态下的“正义”,却在永恒的人间善恶中表现出了邪恶反动的本质。他们充当的是基督____除“异教徒”的杀伐工具,充当的是封建领主互相杀戮和掠夺的中坚力量,充当的是对外扩张侵略的“十字军”,充当的是封建统治者对下层民众镇压与剥削的武力。

骑士文学描写骑士,采取传奇的题材,即非现实的叙事诗和幻想小说;以忠君、护教、行侠为内容;以英雄与美人,冒险与恋爱为题材;采用即兴的、自由的、浪漫的创作方法编纂而成。

从某种意义上讲,英雄的最高荣誉就是被授予骑士的头衔,而骑士也就象征着英勇与忠诚。骑士的荣誉来自封建领主的授予,换言之,以全身之英勇与忠诚换取统治阶层的认可与表彰是作为英雄的最高价值或终极目的。骑士(英雄)已经被国家意识形态化,所以,国家意识形态化是骑士文学最大的审美特征。英雄美

人是骑士文学惯用的题材。英勇的骑士爱上贵妇人,而与之幽会,其中也不乏哀婉的爱情故事。骑士对待贵妇人彬彬有礼,无处不显出绅士风度,但是一旦我们结合骑士精神以及骑士文学的国家意识形态化就不难辨别出,骑士的爱情包含了很大的虚荣在里面。对贵妇人的爱慕在审美心理上分析乃是出自于一种不自觉的征服意识。

骑士素来的披荆斩棘,英勇忠诚再匹配对贵妇人的爱情征服无不相得益彰地展示出骑士的魅力。甚至我们可以断言,骑士对爱情的向往与追逐如同对骑士头衔的向往与追逐一样,无不带有心理上的虚荣感和精神上的征服意识

组织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感谢信

抽象思维名词解释

炎症的名词解释

行政程序名词解释

贸易术语名词解释

外部性名词解释

昏睡的名词解释

关于断层名词解释

神经病的名词解释

史传文学的名词解释(精选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史传文学的名词解释,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