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朴乡村美的散文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魔法少女迦酱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朴乡村美的散文(共含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大家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魔法少女迦酱”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古朴乡村美的散文

篇1:古朴乡村美散文

古朴乡村美散文

乡村没有现代都市的繁华、喧闹,却拥有自己独特的风景。

村中坚实的青石墙因为风雨变得光滑,古朴的助战围墙和桥洞依然在小村的周围屹立,那是咱沂蒙人民的骄傲,我也是作为村中一员无比的的自豪,经过岁月漫长的洗礼,原始的村貌已不复存在,康庄大道代替往日的泥泞崎岖,红砖红瓦代替了曾经的残垣断壁,古围墙展示了先辈们的光辉历史,新村庄反映了农村生活的提高,古城与新村纯自然的融合,无限的绿色深深地保卫着红色的砖瓦,渲染交融赛过名师的山水画,美丽的大自然赋予了它古朴典雅和灵气。

抬头远眺,蔚蓝的天空已经被各种绿色所遮掩,鲜绿的小草和泛着几片绿叶的'小树,在蓝天和白云的衬托下,显得更绿了。有一种“静中有动”的美感。 白云悠闲的在高空中漫步,骄阳的光芒被树稍过滤成点点墨影延伸至红色土壤的深处,树林中还不时传来鸟的鸣叫,一阵清风佛来,片片绿叶轻轻摇曳,带来清爽,舒心快感涌上心头。

我们沂河源头河畔上,整齐的顺河堰上两排翠绿的柳树将自己婀娜多姿的身影映在水中,微风拂过,枝条摇摆、盈而娇美“拂堤杨柳醉春烟”,“万条垂下绿丝绦”,用来形容他们,是再合适不过了。

久居乡村,与喧嚣隔离,清新空气,纯自然的美景,令人心旷神怡,那种意境乡村人热爱,城里人向往吧?

假期多了,腰包鼓了,城市里的居民们厌倦了嘈杂,对名胜古迹大庙大院也看腻了,风光旖旎、恬静古朴的乡村休闲游如今成了都市人的新时尚。

“乡村游”在人群中也同样时兴。到周末、假日携家带口,或邀三五好友到附近的乡村住个一两天,吃农家饭,感受农家的闲适和清净。何尝不是一种美得回忆和享受

篇2:古朴乡村美的散文

古朴乡村美的散文

村落没有现代都邑的繁华、闹热热烈繁华,却拥有本身独特的风景。

举头远眺,蔚蓝的天空已经被各类绿色所掩蔽,鲜绿的小草和泛着几片绿叶的小树,在蓝天和白云的衬托下,显得更绿了。有一种“静中有动”的美感。 白云安闲的在高空中漫步,骄阳的光线被树稍过滤成点点墨影延长至红色泥土的深处,树林中还不时传来鸟的鸣叫,一阵清风佛来,片片绿叶轻轻摇曳,带来清爽,舒心快感涌上心头。

“村落游”在人群中也同样时髦。到周末、假日携家带口,或邀三五石友到邻近的村落住个一两天,吃农家饭,感触感染农家的闲适和清净。何尝不是一种美得回想和享受

村中坚实的青石墙因为风雨变得滑腻,古朴的助战围墙和桥洞依然在小村的四周矗立,那是咱沂蒙人平易近的骄傲,我也是作为村中一员无比的的骄傲,经由岁月漫长的浸礼,原始的'村貌已不复存在,康庄大道代替往日的泥泞曲折,红砖红瓦代替了曾经的残垣断壁,古围墙展示了前辈们的光辉汗青,新村反响了农村生活的进步,古城与新村纯天然的融合,无穷的绿色深深地保卫着红色的砖瓦,衬着融合胜过名师的山川画,美丽的天然授予了它古朴典雅和灵气。

我们沂河来源河畔上,整洁的顺河堰上两排翠绿的柳树将本身婀娜多姿的身影映在水中,轻风拂过,枝条扭捏、盈而娇美“拂堤杨柳醉春烟”,“万条垂下绿丝绦”,用来形容他们,是再合适不过了。

久居村落,与鼓噪隔离,清爽空气,纯天然的美景,令人心旷神怡,那种意境村落人酷爱,城里人神往吧?

假期多了,腰包鼓了,城市里的居平易近们厌倦了嘈杂,对名胜事迹庙院也看腻了,风光旖旎、安静古朴的村落休闲游如今成了都邑人的新时尚。

篇3:情感散文:留住古朴的美

情感散文:留住古朴的美

人们都是有这样的潜意识,那就是出远门,去他乡,仿佛只有这样,才能欣赏到真正的美景,才能算见了世面。如其不然,你就是在自家的后院里,把小院收拾得如花似锦,翰墨生香,也没有人认为你是一个见过世面的人。长期下去,人们对自己身边的美丽也就视而不见了。

去年五一黄金假期,同学一行驱车来到仰慕已久的三河古镇,把自己置身在历史的长河中,体会古人的智慧和古代的繁荣。我们聘请了一位当地的导游,带领我们细细品味古风雅韵。导游告诉我们:三河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三河地处舒城、庐江、肥西三县交界,为水陆要冲,有丰乐河、杭埠河、中河三条河流萦固其间,港湾交惜,地形险要,自古为军事要地。南通舒城,西接庐江,东达无为、巢县(今巢湖市),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25来的历史变迁,铸就了三河的淳朴个性。从春秋战国时的鹊渚,到五代十国时的“二龙街”和“黄水井”,再到太平天国时的“三河大捷”。无不书写着三河的辉煌。

走在清幽的青石板古道上,仿佛感受到古人的脉搏在律动。我们在巍峨的国粹楼前伫立,任思绪在烈日当空的三河上空跃动。徜徉在古南街,吸引我们的是那淳朴的建筑和对名人的`崇拜。在这古南街上,最出名的莫过于“一人巷”和在这个巷中的走出去的科学家杨振宁博士。古镇有十条街,二十六条巷。其中就这一条小巷最古老、最悠长,也最著名。

那“一人巷”,因为巷子非常窄,只能容得一个人通过。高高的古老砖山墙,把两边的建筑分割开,中间只能走一人。杨振宁的母亲罗孟华女士是三河人,杨振宁出生后,父亲杨武之出国留学,母亲时常带他回三河小住。杨振宁在三河就租住在一人巷一边的一间民房里。从1937年11月至第二年1月,杨振宁在这里学习和生活了两个月的时间。

今天,当我们进入这个名人所住过的房间里面,摆放的家具都是典型的过去我们所看见的老式家具,在那斑白的墙上,先生的大幅照片悬挂在那里,先生回乡的场面十分感人,也难怪,他也是这方水土养育的人啊。

在古东街上,除了“二龙街”外,还有一个“黄水井”。其实,这两个地名,都是与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赵匡义兄弟有关的传说。赵匡胤、赵匡义兄弟出生于五代十国时期,年幼的时候,就曾经随父亲在这个古老的井下落难过。当我们看见那位于土地庙中的院落里的古井时候,都为之感到惊奇不已。

当我们站在三县桥上,向那望月桥眺望的时候,你也一定会想到,能在江淮地区有这样独有的“八古”景观:古河、古桥、古民居、古街、古圩、古茶楼、古庙会、古战场。那是我们现代社会的自豪感。

站在古桥之上,清澈的小南河尽收眼底,临河两岸的徽派建筑飞檐翘角,黑白分明,古香古色。河面上画舫在缓缓游动,举目望去,如在画中。当你再听听从你身后的地方传来那如泣如诉的庐剧《小辞店》的拉魂腔的时候,你能不感觉到这是一个真正的古色古香而又文化灿烂的地方呢?

三河源于水,灵于水,活于水,盛于水,水是三河的灵魂。

篇4:乡村夕照美散文

乡村夕照美散文

太阳沉下去,落到天边竟变成一轮红盘,这红盘弥散出温润的光,宛如仙女垂下的彩袖,这一刻,大地忽而绚艳奇幻起来。我偏爱这乡村的夕照,它闲适,宁静,让人遐思,似一幅斑斓隽美的画。

夕阳下,乡间的绿荫、泽塘和田野,都披上一层艳装,仿若梦幻,景色愈佳。这美奂的乡村,自然也美在夕照里。你若是一个村姑,连自己也美在其中了。

漫步野外,土埂长满野芹,青草蓬蓬然吐着一片绿,最多的是叫不上名的小花朵。旷达的`野外,紫棘棵疏枝疏条,临溪而立。野蒿、红果,还有笋竹,夕阳下满野灿烂,簇簇生发,一副很陶醉的样子。天边晚霞泼洒下来,一望无尽的翠色抹了一层红艳,一幅柔缓的景致在黄昏里铺开。若是油菜花开时节,更是一幅别致的画图了。

田畴里,喜悦的庄稼最惹人。开阔的土地上,五谷的影子像春潮,遍地的谷穗初绽时,一个个清秀的模样波浪式地往前涌。夕阳的红唇吻过来,小脸蛋儿都绯红成一张张柿子红。谷香遍野的时候,半个天边就红艳成一片香海了。

霞光铺满了天,在田间劳作的乡亲们要收工了。他们利落地收拾好农具,弯弯绕绕的小路上,一头头牛慢悠悠地跟在后面,这些听话的牛干完了一天的农活要归圈了。一群快乐的小孩童在小道上你追我赶,一转眼又窜到路边农田里捉蚱蜢去了。爱嬉笑的村姑做完农事,来到小溪边洗手和濯足,小溪花在石块间窜来窜去,真是惬意和快乐。晚霞映过来,蜜蜂成群结队地归巢了,一只只蜻蜓还在空中一门心思翩翩舞夕阳。村头荷塘中,一池荷朵蓬蓬地撩着霞光唱欢歌。村舍的瓦檐上,一缕缕炊烟映着夕阳逗轻风。斜日西坠,晚霞红透了半边天,乡村夕照静美又舒畅。

远村近落里,夕阳染了屋顶和瓦片,一排排树梢抹了一层红。洒满霞光的小院里,饭桌上摆上了农家饭,家家户户弥散着饭菜香。晚辈们一筷接一筷给老人夹饭菜,他们饭量不大,儿女们却没少尽孝心。这些嫩鲜的农家菜,有黄瓜、番茄和南瓜,都是从自家菜地里摘来的。一家一户刚洗刷完碗筷,黄昏就浓了一层,但乡村的夕照还没完。大槐树下,早就聚集了众多乡亲们,有故事的老人饶有兴致地讲三国,一群淘气的小孩童像炸了锅,在人群里钻过来钻过去。洒脱的村妇嗑着瓜子闲唠嗑,她们说,李家的闺女长得清秀手又巧,将来一定能找个好婆家。当晚霞收起最后一道余光,热闹又快乐的乡村便安静下来。

我从乡村来,最知乡村事。乡村夕照是一幅隽美的画,画里有质朴、勤劳和快乐,还有最真和最美。

篇5:乡村夏夜之美散文

乡村夏夜之美散文

一、乡村夏夜之美

炎热的夏夜,忙碌了一天的乡民们总会找寻消暑纳凉的好去处,离家不远且地居高处的淮河堤坝就成了首选。

晚饭过后,三三两两的人手拿蒲扇,或拿个小板凳,慢悠悠地信步至堤坝,觅一处视野开阔的好地块乘凉。未到堤坝,风已吹至。即便是微风,也是一种享受。

堤坝东面是万亩良田――大河湾。放远东望,满眼都是空静的夜色,夜色中偶有星光闪烁。可能是农忙还未结束,时不时的还有机器声、人声传来。田野里的青蛙也应时的叫了起来,此起彼伏的声音清脆响亮,给空寂的夜色增添了气息。

大河湾养育了勤劳朴实的乡民,乡民则赋予大河湾以生机。吹着微热的风,说着闲话,人们三句话不离庄稼。话题打开了,平时勤于农活不会阔谈的乡民们开始了农忙之余的喟叹。只要讲到农事,乡民们的精神头就足了。只是相较往年,今年风不调雨不顺乡民们种植的庄稼像个不听话的孩子让他们伤透了心。不过,这并没有扰了乡民们的兴致―――他们由庄稼讲到农闲趣事,讲到国家惠农政策―――种粮还是靠谱的,只是要讲究科学种植了。

一只小青蛙不知是不是迷了路,从稻田里跳到了马路上,又跳到了人群的面前。乡民大多对青蛙是有好感的,任由它呱呱叫,不去驱赶。“宽宽的嘴巴,大大的眼睛,身披绿衣裳,雪白的肚皮。”女儿突然背出幼儿园中老师教的儿歌。伸手去捉,不料惊吓了正在认真倾听人们谈话的那只小青蛙,一下子蹦到脚边的草丛中,这一蹦也让交谈的`人群扭过头来观望。

孩子们被那四处飞跑的虫蛙吸引。路灯照到草丛里,本该入睡的它们被惊扰,纷纷跳出巢穴,逐光而聚。这景象吸引了玩耍、奔跑中的孩童,他们争相驱赶、追逐。虫子前面跳,孩童后面蹦,不理会嬉笑的成人。堤坝下面的一片开阔地,吸引了一些农闲季节的村妇们,她们听着音乐、跳着广场舞,全然不顾从草丛中飞出的小虫子在身上吸吮抚摸。放下农活,走上舞台。庄稼地里,她们是配角,此刻是主角。灯光下,她们翩翩起舞,尽情享受生活的惬意。

夏夜是属于潜藏于草丛、地下、池塘的蟋蟀、飞虫、青蛙的,也是属于乡民们的,他们在这里纵情释放活力,给寂静的夏夜增添生机。

二、触摸大河湾

整整十天,我哪儿都没去,就窝在家里。同学发微信、朋友打电话相邀叙旧畅聊,均已“有事”为借口婉拒。不是不想出去,而是提不起兴致。大年初四上午,女儿闹着要我带她出去玩,想来想去没有合适的玩处可去,妻顺势提议去大河湾看看麦子、看看淮河水,于是下午便骑着摩托车载着妻女来到了大河湾。

从淮河大坝一路向东便是大河湾。骑车向下俯冲时,一股清新久违的春风扑面而来。我经常在妻面前说大河湾带给我的童年回忆与趣事,却不曾带她去看看,去近距离接触。我家原先就住在大河湾腹地,后搬迁到现居地。自从搬迁到现居地,我再没有一次真正的触摸大河湾了。

一路骑行,一路解说。路过老宅基地时,我告诉妻女前年栽种花生与红薯的地方就是幼时成长玩耍的地方,现已开垦成耕地。当骑行到一望无际的麦田时,妻女欢呼雀跃,纷纷下车快速跑入麦地,用手把玩,用鼻呼吸,我还大笑她们大惊小怪。妻虽说也是农村出生的,但不曾到过麦地,也不曾近距离感受麦苗的绿意,女儿更不说了,她才四岁多,自从出生就不曾在老家居住。我被他们的兴致感染,也被麦苗的青绿吸引,也下到田埂深深地吸了一口麦苗呼出的气息,是那样的纯粹,是那样的新鲜,是那样的醉人。也许我们的到来打扰了冬藏的鸟雀,他们纷纷从路边的沟壑,树枝上飞起,一边飞还一边喳喳的叫着,似乎对我们有所不满。

我们又重新向大河湾纵深骑去,一直到离家二十里开外的荆山湖进洪闸。站在纵贯南北的淮河护坝上,向西看到的是绵延起伏的麦田,万亩良田尽收眼底,微风拂过,麦浪翻滚。纵横交错的小路、大观杨点缀在其中,好似麦苗的守护人,向东望去,近处是水,远处是山。水是淮河水,山是磨盘山,都曾经给我带过欢笑。正是由于淮河才形成了这万亩良田――大河湾。我家原有一块农田就在护坝下面。那块地只有2.8亩,其每年的粮食产量却比其他4亩地的产量要高得多,现已被征用,尚能依稀分辨出大致位置。

荆山湖进洪闸是一道对大河湾来说最重要的水利设施,也是淮河流域比较重要的水利设施,她关系着大河湾儿女的口粮。站在闸上,东望淮河,淮河水到此如同进入一个口袋,然后再从另一个口袋淌入大河湾,可以想象由于淮河水的滋润灌溉,端午前后的午收将是忙碌并充实的。

望着大河湾,嗅着麦香,感受着春风拂面,童年的记忆慢慢浮现在脑海。只是那远去的回忆是否还能重温,我未可知。

篇6: 有一种美叫古朴作文

有一种美叫古朴作文

刚搬来的时候,还未上学。谯楼就在与家隔了一条街的地方,也不想看书,便让父亲领我去。便是现住着的楼也有好几十年了,黄黄的马路,边儿上净是一色的矮矮的瓦房。鲜有人家愿意花钱来装修这样的老房子,呈现出败坏的模样。在那房檐上往下滴水的巷里,均长了一丈多宽的湿苔。

几步路就能看见那座古楼了,顺着底下的门洞可望见母校的南门。那时对这类建筑的整治还少,走至蔽阳处,便可嗅见淡淡的木头朽坏的气味儿。门洞里头是常年不见日光的,有一辆老旧的推车放在这。因那车上的木头由于潮湿裂成一条一条的,无人来管它,我也竟觉着它与谯楼的格调蛮融洽,成了这古楼的一处景了。

还有一棵歪斜的有一尺多长的草茎凭着砖缝里的一层黑泥长出来。前边儿的一块碑也只不过是个门面,剥落的只剩不足半人来高,均被墨色的青苔覆上,认不出字。

“是了,就从这里上去吧。”

我顺从地踩上边沿上的一处楼梯。古时遗留下来的楼梯窄且高,总是那样难走。脚底的一条木头微微往下一陷,发出仿佛不堪二人重负的呻吟。

待习惯了每一步都发出锈蚀的`钉子和木头同砂砾摩擦的声响,我倒有些觉出这栋古楼的情趣了。顶上灯泡橘黄色的光很昏沉地照亮谯楼的一小部分,可以清晰地瞧见灯下搅旋着的飞灰。一处空旷些的地方,房椽上有脊兽的雕刻。

“这地儿,原是敲钟的呀。”

在这明清时期晨钟暮鼓之地,仍有钟舌急促颤动的余音。仍能清晰地感觉到古老文化之美。由岁月磨得黝黑的墙壁,瞧见墙沿上剥落的一层漆皮,你是否也会长叹一声。是对那逝去美的感叹,更是对那毫不修饰的色彩也能呈现出夸张、粗犷的美感而惊奇。这由历史所铸就的沧桑,是任何的花哨所无法比拟的。

忆起母校的南门也有一栋建校时期的古楼,门上尚有一块有名家题写的匾。不必讲里头是怎样的一副光景,单看那几个潦草但好看的暗金大字,便能觉出其中积淀的文化底蕴。

古朴之美如同老人的脸,看似沟壑纵横,饱经沧桑,却美得深沉、含蓄,美在朴实无华。

篇7:古朴清晖园写景散文

古朴清晖园写景散文

这个周末,没有任何事先准备,直扑顺德清晖园。这样的毫无准备,对于广东四大名园之一的清晖园而言,名符其实就成了一次冒昧打扰。

虽说打扰,其实就是东张西望了一会。没有导游图,没有解说员,也没有更多的说明文字。清晖园的原始印象,就独自定格在这个热闹的时代,供我等一众游人拍照参观猜测联想了。

清晖园,严格上说是一座私家园林。它没有皇室尊贵的大气,也没有易经八卦的风水讲究,更没有家族命脉兴衰的迷信,整座园子的造型布局纯粹是以家居为主的私人住宅,时下叫私人会所。园子在有限的空间使用率上达到了100%。而且真正领略何谓一步一回头,一回一赞叹,一叹一惊喜的精致。在清晖园,不同的角度,立足点不同,都能观赏园子主人的巧妙心机,细小到每面窗花,每块玻璃,甚至细微到铺在地上的砖,都镶嵌进了浓浓的生活气息,和深远的文化内涵。让人一站就挪不开腿,也不想动,只想时光能否为我倒流,让我观摩观摩这群令人钦佩的生活者如何从容度日的?

这样想着,不觉间,一只脚已踏入这座老园子了。一踏入立马一股清凉的古意扑面而来。古意!对,就是古意这二字,让我很难搜锁适当的词汇来定位它所肩负的内涵和历史沧桑了。我想古意和清晖园的关系是妥贴的,也是衡稳的。它可算有一定的岁数吧,世事在喧嚣中变迁,又在变迁中易主;而它一如一个须发皆白的老者般越发淡定,在酽醇的`岁月浸泡下,透出沁沁凉意来抗衡日新月异的燥热和不安。

首先是游园在体感上舒适的凉意。满园树木郁郁葱葱,进门二棵结满龙眼的龙眼树,沉实得垂了下去,向着裸露的老树根,汇报着今年的收成。一池荷,荷花的季节也许刚过,荷池中央有几茎莲蓬,三二朵青涩,二三朵焦黄,在田田的荷叶下,也偶有莲花不肯辞谢季节,默默添上韵致,让整个荷池生动增色不少。莲池下有色彩艳丽的大锦鲤,自在地穿梭,毫不怕生。也有绿得让人喘不过气来的杨柳,婀娜生烟,熏得人迷迭连连,不知今夕是何夕了。俗话说心静自然凉,其实在真正的高温下,连空气都热得可灼伤皮肤,凉是不可能的。而这清晖园的凉意,得益于满园流动的假山飞瀑,百年苍葱古树遮荫,营造了一种静谧幽邃的氛围。还有一种氛围就是游园的人也越发文明了,没有过度的喧哗。在这两种营造的氛围下,静所产生的凉感也更加明显了。

其次是游园在精神上体会的高贵古典。典雅的况味,从一砖一瓦,一石一阶,一草一木,一房一室,一窗一棂,一椅一几……每一个一,都能代表一段历史,一个野事逸趣,一种民间传说,一家兴衰风云。所有上演过的生活痕迹,都被镀上了岁月的光华,你一靠近,就好像能听见古人沉重的呼吸,呼吸声中有时粗重,有时匀均,还伴有窃窃私语的叮咛,庄雅淑秀的教诲。所以,很多时候我不敢拍照,不敢抚摸清晖园的任何物件,我怕任何行为对于这里都是一种蓄意的破坏;我只能轻手轻脚,凝神摒气,心驰神醉在每一寸每一步之间回望。我知道,我一个人这样的行为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但我又想通过我个人的行为,去传达某种意义。对于这样充满古韵古意的一座老园子,它的内涵不但承载一段载入史册的文明史,更是对一种本土文化的尊重保留。它所凝聚的智慧,它所拥有的灿烂精致不可复制的处处景观,既饱含了前人的心血,也怡情了后人的精神风貌。故后人应该责无傍贷地加以保护,爱惜,并引以为豪地成为当下的责任!这就是国家把清晖园列入文物作为重点保护的真正目的吧。

将一处建筑,一方风俗,一门手艺,一项发明,甚至更多老祖宗留下给我们的有形的和无形的,把她视为全民性的公共物业保护起来,让珍视文物当成是后辈精神的瑰宝去守护。那么,当所有的历史成为历史之后,才可以给历史一个鲜明的交代,给我们一个惨痛的训示,给后人一个静思的警醒。也许,对于自己此行冒昧的打扰,才算有了实质上的意义。当然,站在斑驳的历史面前,我们需要的不仅是理性公正公平的评价,我们还要肩负起传承和开拓未来的使命,这些才是我们这一辈人在文物面前真正要履行的承诺,而不是一句轻轻的叹息。

在清晖园前后逗留时间不超二小时,如此匆忙,就是想让更多的人亲自去接近历史,听听历史的回音,在真实的文物面前,体验一种悠远的人文色彩和视野上的大气高端,以及今古碰撞,交集的思想火花。

离开清晖园时,我没有说再见。自己是否重返,暂时还是个未知数。清晖园,它自会有它的历史使命和扮演的历史角色。而我,真的不敢再作毫无准备的打扰了。

今天又挂了高温天气预报,我没能写下去。拥有清晖园的前期主人是富有的,清晖园所在的顺德是富裕的,连同生活在顺德周边的百姓们,他们也应该是富足和安逸的。想到此,感觉自己从未有过的的穷,竟连一段文字都润饰不好!

我,惊出了一身虚汗!

篇8: 乡村美作文

午夜,满天繁星,众多可爱的小星星,在蓝的发黑的夜空闪着淡淡的星光,点缀着乡村的风景,乡村还在一片沉睡之中,那么静……

三更,雄鸡要打鸣了,它的叫声将唤醒人们沉睡的心灵。“喔喔喔!喔喔喔!喔喔喔!”……

凌晨,最亮的北斗七星也刹时不见了,天空的颜色在由黑变蓝、变蓝……

清晨,太阳正在从东方慢慢的升起,天空是一片鱼肚白的颜色。此时,田野里早已是一片忙碌、丰收的景象:一群群农民在地里欢快的干着农活,耕地、耕田、施肥、挖坑……他们的脸上蒙着一层层汗,汗水顺着衣襟流了下来,都来不及擦……田野里到处洋溢着劳动人民的欣喜之情!

中午吃过饭,该轮到孩子们忙碌了。他们跑到山上的槐林里去摘槐米。那时是八月,槐树打了花苞,那花苞米粒般大小,散发着淡淡的清香,不仔细闻是闻不到的。槐米是孩子们的宝贝,可以入药,还可以做染料。勤劳的孩子们是不向爸爸妈妈伸手要钱的,他们上学的钱是槐米换来的。

傍晚,人们都睡了,可只有乡村人家的窗户旁亮着几支蜡烛,那是女人们在做针线活,她们嘴里总是念叨着:“天冷了,要给孩子缝棉衣,给大人加被子……”等之类的话。在烛光下,她们那慈祥的神态和黯淡的光配成了一幅和谐的风景画……

乡村,美,景美,人更美!

古朴陕西景点导游词

乡村手艺散文

乡村媒婆散文

乡村风光散文

乡村寻梦散文

乡村映象散文

乡村之夜散文

乡村之美作文450字

大美乡村五年级作文

衰落的乡村散文

古朴乡村美的散文(锦集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古朴乡村美的散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