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1、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共含5篇),欢迎您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雪霓”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1、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一、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毛泽东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运用设问提出论点,进而通俗地阐明道理的写法和简洁的语言。
2、学习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理解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培养条分缕析,疏理议/论文说理层次的阅读能力。
2、难点:准确运用议论的语言。
三、教学时数:
一课时
四、教学步骤:
解题:
本文是《中共中央关于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中的一段,这一段是毛泽东同志写的。
毛泽东同志的这一段论述,阐述的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根本的问题、核心的问题,为了向广大党员干部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教育,要求他们要具有“实事求是”的观点,以便正确的对待形势,全面地理解党的方针政策,更好地开展和进行工作。
邓小平同志在谈“实事求是”这一问题时,具体提到了这篇文章,他说“1963年,毛泽东同志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一文中指出:‘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还说: 实事求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就是这四个字。”
这篇文章简明扼要的解说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指出了如何取得正确思想的科学道理。我们党的方针、政策、路线的制定,都是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作为理论基础的。我们要正确地理解和贯彻党的方针、政策、路线,要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就是掌握这一基本原理。
一、从内容上本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1、提出了本文的论点。
既鲜明地提出了思想只能从实践中来的唯物观点,也辩证地提出了物质对精神的决定作用和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下文就围绕这一核心观点进行论述。
2、论述了认识过程。
认识过程中由感性到理性的第一次飞跃和由认识到实践的第二次飞跃,并阐述了这两次飞跃的性质和意义。对论点作了初步论证。
3、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概括地、完整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对论点的进一步论证。
4、.总结全文。
揭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指出本文的针对性,以及我们今后应进行的辩证唯物论教育的任务。
二、从论证结构看,本文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提出问题,第二部分分析问题,第三部分解决问题。
三、用设问句提出论点及作用。
这篇文章为什么要用设问句开头,在设问之后再提出自己的论点?
从表达上说,提出论点,一定要态度鲜明。本文以设问句开头,在自问自答提出自己的正面主张,就使正确的观点和错误的观点形成鲜明的对照。使论点极为鲜明。
从阅读上说,以设问句开头,就自然会引起读者的“疑”,“疑”的后面,紧接着的必然是“问”,文章开门见疑,读者急于了解问题的答案,说理就自然地形成了一种高屋建瓴的论辩气势。
从文章的内容上说,本文讲的是一个哲学上的根本道理。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对立统一的,正确的东西总是与错误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是相反相成的。本文是一篇立论,不是一篇驳论,不能对错误的唯心主义的观点作具体的揭露和抵制,便巧妙地运用设问的方法在立论中渗入了驳论的成分,增加了议论的容量,增强了文章的战斗性。
这是一个具有三个选言肢的选言推理,它的形式是否定肯定式: 人的正确思想或者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或者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或者是从实践中来的,人的正确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里固有的,所以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从天上掉下来的”和“自己头脑里固有的”,这两种说法都是唯心主义的: 第一种是客观唯心主义,它们用“神的启示”、“天赋观念”或“绝对精神”的自我认识来说明认识的来源。第二种是主观唯心主义,褒扬“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把认识看作是主观的东西。毛泽东同志用这两个设问句,写得很通俗,但包含了很深的含义,批判了客观唯心主义,由此可见,深入浅出是本文的一个特点。第一个设问,提出了一个哲学上的根本问题,精神、意识从哪里来? 第二个设问,揭示了唯心主义的另一派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认识,也紧接着加以否定。然后旗鼓相当地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收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四、首尾呼应,使全篇论述贯通一体。
开头提出了两个疑问“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 ”“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 ”这两个问题是否仅针对历史上的流派? 有没有哲学现实意义? 结尾部分就呼应了有“很多人还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问他的思想、意见、政策、方法、.计划、结论、滔滔不绝的演说、大块的文章,是从哪里来的,他觉得是个怪问题,回答不出来。开头阐述了“物质可以变精神”,结尾部分也呼应说,这些同志对于这一常见的飞跃现象,“也觉得不理解。”开头说,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物质力量,结尾呼应说,“应当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教育。”而“克服困难, 少犯错误,做好工作,努力奋斗,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伟大强国,并且帮助被压迫被剥削的广大人民,完成我们应当担负的国际主义的伟大义务。”的结束语,又是与“变改造社会,改造世界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课堂教学设计Ⅰ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理解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又是认识的目的,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二)学习本文运用设问提出论点,进而简明通俗地阐明哲学原理的写法。通过辨析课文语句中的修饰成份,能体会语言准确、严密而又通俗易懂的特点。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本文应怎样划分层次?
分析:怎样入手才能正确划分议/论文的层次呢?
一般短文,如果已经分段,可先按自然段归纳段意,然后综合比较,分析每段意思之间的关系,确定整个文章的层次。
如果文章没有分段,则不应先行分段,而应从层次上去分解文意,即按文中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为一个层次,给文章划分为若干个层次(也可以叫做“意义段”),然后进一步分析这些层次之间的关系,从而弄清全文的结构形式。
分析议/论文的结构,还有一个方法,即一般的议/论文都有一个大体相同的结构方式,这就是“引论、本论、结论”。对于短小的议/论文来说,可以叫作“开头、本体、结尾”,沿着这种形式去寻找“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分界线,先从大体上确定其结构,然后再划分具体层次。
以上两种方法,可以互相参照使用,互相印证。
本文思路应是:先从整体上看,从容易处突破,孤立难点,逐步从有把握推知没有把握的。大体过程是:
第一步,开头和结尾是呼应的。
开头是提出问题,结尾是解决问题。这两层意思关系是明确的。由此可知,本文符合议/论文的基本模式即“三段式”,中间是本体部分,全文结构是完整的。
第二步,③和④是连接的,对应的。
本体(即②~⑤之间)部分的意义层次是什么关系呢?
首先应分裂出来的是③④,讲的是两个飞跃,这两个飞跃可以用
“实践――认识――实践”表示
第三步,②和⑤是相呼应的。
②是“物质――精神――物质”的总领,概括说明物质和精神的辩证关系及相互作用,实际总括了下文两个飞跃的过程。
⑤是“物质――精神――物质”的归结,表明两个飞跃的多次反复才能形成正确的认识,是两个飞跃的深化。
据此,可以断定:
②与⑤是相呼应的,是两个相联系的意义层次。
第四步,②~⑤这四个层次是完整的分析过程。
现在,再综合分析②~⑤这四个层次之间的内在联系就很明显了,上下文一比较对照,便可发现,这四个层次之间,恰好形成“总、分、总”的关系,都是集中说明“物质和精神”的辩证关系及其运用过程的,讲的正是人的正确思想来源的理论机制,是文章的核心部分。
(二)本文在表达上的最大特点是,语言通俗易懂,用明白无误的'词语表达深奥难懂的理论。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在表达上的这一特点呢?
(1)从标题上看,用了一个设问句,从读者认识上的疑难的症结提出问题,引人深思。难懂的哲学命题被通俗地揭示出来了。
(2)从开头看。三问三答,用的是群众最为熟悉的语言,表达的却是极其严密的哲学观点。第一问是总领、应题,答案在最后,正是本文的中心论点。中间插进二问,正好是对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否定,不搬用名词术语,深入浅出,就是表达的特点所在。
(3)从行文用语看。文中使用了三组相应的概念:
存在――思想
实践――认识
物质――精神
这三组概念在表达哲学观点时,有时是相通的,有时在使用范围和特定内涵却又有一定的差别。作者在文中为了通俗地说明问题,用“物质”和“精神”这一组概念贯串全文,能通用的都加以说明(用“选用”的方法):不能通用的就使用特定概念。这样,表达既通俗易懂,又准确清楚。
有一点需特别指出,本文用“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这种通俗的表达方式来反映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只能认为是特定语言环境的特定概括,在理解和使用时,必须用自己的认识去补充、丰富,作出科学的解释,并加上引号,不能生硬地不加分析地作简单理解。
为什么作者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阐述深奥的哲学道理呢?这要从两方面来看。
一方面,这是作者一贯的特有的语言风格。作者善于用群众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我们读过的《改造我们的学习》《反对党八股》等,都具有这样的语言特点。
一方面,是由本文.写作的对象和目的决定的,本文的读者对象主要是下农村的工作干部,其目的是武装他们的头脑,用正确的思想去指导工作,宣传群众。故作者在行文时使用通俗浅近的语言,比起其它文章显得尤其突出,这是内容决定了语言形式。
(三)学习本文应注意哪几点?
分析:
(1)阅读和.写作范例。
本文从结构形式上给我们提供了阅读和.写作议/论文的良好范例。
议/论文一般的结构形式,在总体上是共同的、不可逾越的。这就是;
引论――开头――提出问题
本论――本体――分析问题
[1] [2] [3] [4] [5] 下一页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课堂教学设计Ⅰ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理解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又是认识的目的,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二)学习本文运用设问提出论点,进而简明通俗地阐明哲学原理的写法。通过辨析课文语句中的修饰成份,能体会语言准确、严密而又通俗易懂的特点。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本文应怎样划分层次?
分析:怎样入手才能正确划分议论文的层次呢?
一般短文,如果已经分段,可先按自然段归纳段意,然后综合比较,分析每段意思之间的关系,确定整个文章的层次。
如果文章没有分段,则不应先行分段,而应从层次上去分解文意,即按文中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为一个层次,给文章划分为若干个层次(也可以叫做“意义段”),然后进一步分析这些层次之间的关系,从而弄清全文的结构形式。
分析议论文的结构,还有一个方法,即一般的议论文都有一个大体相同的结构方式,这就是“引论、本论、结论”。对于短小的议论文来说,可以叫作“开头、本体、结尾”,沿着这种形式去寻找“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分界线,先从大体上确定其结构,然后再划分具体层次。
以上两种方法,可以互相参照使用,互相印证。
本文思路应是:先从整体上看,从容易处突破,孤立难点,逐步从有把握推知没有把握的。大体过程是:
第一步,开头和结尾是呼应的。
开头是提出问题,结尾是解决问题。这两层意思关系是明确的。由此可知,本文符合议论文的基本模式即“三段式”,中间是本体部分,全文结构是完整的。
第二步,③和④是连接的,对应的。
本体(即②~⑤之间)部分的意义层次是什么关系呢?
首先应分裂出来的是③④,讲的是两个飞跃,这两个飞跃可以用
“实践――认识――实践”表示
第三步,②和⑤是相呼应的。
②是“物质――精神――物质”的总领,概括说明物质和精神的辩证关系及相互作用,实际总括了下文两个飞跃的过程。
⑤是“物质――精神――物质”的归结,表明两个飞跃的多次反复才能形成正确的认识,是两个飞跃的深化。
据此,可以断定:
②与⑤是相呼应的,是两个相联系的意义层次。
第四步,②~⑤这四个层次是完整的分析过程。
现在,再综合分析②~⑤这四个层次之间的内在联系就很明显了,上下文一比较对照,便可发现,这四个层次之间,恰好形成“总、分、总”的关系,都是集中说明“物质和精神”的辩证关系及其运用过程的,讲的正是人的正确思想来源的理论机制,是文章的核心部分。
(二)本文在表达上的最大特点是,语言通俗易懂,用明白无误的词语表达深奥难懂的理论。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在表达上的这一特点呢?
(1)从标题上看,用了一个设问句,从读者认识上的疑难的.症结提出问题,引人深思。难懂的哲学命题被通俗地揭示出来了。
(2)从开头看。三问三答,用的是群众最为熟悉的语言,表达的却是极其严密的哲学观点。第一问是总领、应题,答案在最后,正是本文的中心论点。中间插进二问,正好是对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否定,不搬用名词术语,深入浅出,就是表达的特点所在。
(3)从行文用语看。文中使用了三组相应的概念:
存在――思想
实践――认识
物质――精神
这三组概念在表达哲学观点时,有时是相通的,有时在使用范围和特定内涵却又有一定的差别。作者在文中为了通俗地说明问题,用“物质”和“精神”这一组概念贯串全文,能通用的都加以说明(用“选用”的方法):不能通用的就使用特定概念。这样,表达既通俗易懂,又准确清楚。
有一点需特别指出,本文用“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这种通俗的表达方式来反映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只能认为是特定语言环境的特定概括,在理解和使用时,必须用自己的认识去补充、丰富,作出科学的解释,并加上引号,不能生硬地不加分析地作简单理解。
为什么作者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阐述深奥的哲学道理呢?这要从两方面来
二、层次概括
①提出问题,明确论点
(开头三句,三问三答)
②存在和思想的关系
(紧接二句,对应说明)
③物质到精神,存在到思想
(以下五句,第一个飞跃)
④精神到物质,思想到存在
(以下六句,第二个飞跃)
⑤正确认识的全过程
(以下二句,两个飞跃多次反复)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一、关于课文
1 .写作时间:1963年5月
2 文章出处:为《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写的前言,后来独立成篇。
3 .写作目的:给农村工作干部看,旨在提高认识。
4 /论文性质:哲学/论文
四、默读课文
让学生再读一遍课文,其目的是划分文章的.大的层次,理清作者的思路,可联系课后“练习一”来考虑。
五、揭露矛盾,激发思考。
1 知识引导。
教师讲解:阅读本文的主要任务是弄清文章的层次结构。
层次与段落是不同的概念,有区别。
层次,一般指文章中思想内容的表现次序,着重于意义上的划分,我们通常也叫做“部分”。
段落,一般指文字表达的基本单位,着重于表达上的划分。
段落和层次有时是一致的,如果一段一个意思,二者就统一起来了;有时也不一致,如果几个落段才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二者就区别开来了。
本文从行文上看,只有一段,在这里,段和篇结合起来了。但这一大段又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当然还可以分成几段。
我们先来梳理一下文意,究竟可以分成几个层次呢?或者说,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呢?课后的“练习一”列举了两种分法,还可以有别的分法。
究竟哪一种分法对呢?
2 学生讨论。
学生可各抒己见,充分说明理由。
教师不急于统一作答。
六、作置作业。
1 本文究竟可以分为几个层次?
2 层次与层次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3 怎样认识本文的结构形式?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 划分层次,掌握结构。
2 议/论文.写作的基本模式。
3 本文语言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划分层次。
1 知识导入。
怎样入手才能正确划分议/论文的层次呢?
一般短文,如果已经分段,可先按自然段归纳段意,然后综合比较,分析每段意思之间的关系,确定整个文章的层次。
如果文章没有分段,则不应先行分段,而应从层次上去分解文意,即按文中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为一个层次,给文章划分为若干个层次(也可以叫做“意义段”),然后进一步分析这些层次之间的关系,从而弄清全文的结构形式。
分析议/论文的结构,还有一个方法,即一般的议/论文都有一个大体相同的结构方式,这就是“引论、本论、结论”。对于短小的/论文来说,可以叫作“开头、本体、结尾”,沿着这种形式去寻找“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分界线,先从大体上确定其结构,然后再划分具体层次。
以上两种方法,可以互相参照使用,互相印证。
2 层次切分。
教师领着学生梳理文章内容,按一个相对独立而完整的意思为一层次,看看本文可以分成几个层次,边问边答边订正边板书。
全文可以分为6个相对完整的意义段。
学生在书上标出意义段的序码,在分出每层的同时,作出简明的概括,并在相应的眉批处写下概要。
★ 作文 我从哪里来
★ 我从哪里来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