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班语言:白白的馒头哪里来(共含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东浪荡碱”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中班语言:白白的馒头哪里来
活动目标
1、乐意参与活动,体验唱歌的快乐。
2、理解歌曲的内容,知道馒头怎么来的。
3、唱准附点音符。
活动准备
音乐《白白的馒头哪里来》、馒头(食物或模型)、面粉的图片、黄色小麦图片、农民种地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音乐进场。
入室:听二拍子音乐,幼儿脚步交替,按2/4拍节奏拍手入室。
二、活动导入。
教师出示馒头,并请幼儿说一说它是什么?在什么地方见过?什么味道的?
教师:知道馒头是怎么来的吗?(依次出示图片:馒头面粉小麦农民伯伯。)
小结:馒头是用农民伯伯辛苦种出来的小麦做成的,所以我们要养成爱惜粮食的好习惯。
三、学习歌曲。
播放歌曲《白白的馒头哪里来》,请幼儿欣赏。
教师和幼儿采用问答方式熟悉歌词。(师:大大的馒头哪里来?幼:白白的面粉做出来。)
教师带领幼儿随着琴声唱歌,提示唱准附点音符。
教师带领幼儿随音乐唱歌,提示唱准附点音符。
多种形式练习唱:教师唱问的.歌词、幼儿唱答的歌词;幼儿问、教师答;女孩问、男孩答;男孩问、女孩答等。
四、分组表演。
可以集体唱、分小组或个人表演的形式来进行。
活动应变
可以准备农民种小麦的视频,感受农民的辛苦,学会爱惜粮食。
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根据歌曲的旋律创编儿歌。(如:长长的面条哪里来)
区角活动
益智区:请幼儿用橡皮泥捏出各种各样的馒头。
音乐区:提供音乐和话筒,鼓励幼儿演唱歌曲。
环境创设
主题墙展示区:张贴制作馒头的过程图片。
家园同步
1、为爸爸妈妈演唱歌曲《白白的馒头哪里来》。
2、鼓励幼儿爱惜粮食。
随机教育
当早餐吃馒头的时候可引导幼儿唱《白白的馒头哪里来》。
附录:面食
面食是指主要以面粉制成的食物,世界各地均有不同种类的面食,中国主要有面条、馒头、拉条子、麻什、烧饼、饺子、包子等,西方有面包、各种烤饼等,种类繁多。
面食从熟制方法上可以分为蒸、煮、烙、煎、烤、炸、焖等几大类。制作的方法不同营养素损失也有所不同。面食的制作技术一般有三步。
一是搅拌,混合。搅拌的几个特殊名词与动作包括:
1、起泡:将固体脂肪与原料搅拌后产生泡沫,当混合物开始变软或体积减少时应停止搅拌。对油脂于搅拌时能办入空气的称为油脂的起泡值,起泡值的大小会影响蛋糕的体积与品质。
2、搅打:混合各种配料,可借助搅拌器起泡,目的是使空气打入面团并扩展面筋。
3、摺叠:将底层翻到上层的混合动作,可用橡皮刀操作,使均匀混合,致使面筋扩展。
4、揉:用手或搅拌钩将各种配料混合,揉要视面筋扩展的程度而定。面团搅拌的目的为加速面粉吸水形成面筋通过不停地搅打破坏面粉表面的韧膜,使水分均匀浸润面粉颗粒,面团搅打的程度除以手感觉及眼观察外,没有其他好方法决定时间的长短。
一般搅打的过程分成6个阶段:
(1)起阶段。
(2)卷起阶段。
(3)面筋扩展期。
(4)完成阶段。
(5)搅打过程。
(6)面筋打断。
二是发酵与整形。搅打完的时间内,酵母菌可发酵作用,以产生二氧化碳,这些被释出的二氧化碳因受限于面筋的网状结构而形成气孔,使面团体积涨大。基本发酵后可割面团成固定的大小,再滚圆。分割后的面团因失去一部分的二氧化碳而柔软性变低,宜直接整形,加以滚圆,而再发酵的二氧化碳也会消失。滚圆的目的就是使面团表面形成一层皮以防止气体散失,也能使面团外表光滑好看。滚圆后再经中间发酵即可整形,借由整形将面团中的气体压出,使其内部组织均匀。整形过后大部分气体会散失,面筋失去柔软性,因此必须使面团重新再产生气体,增加面筋的柔软,所以还有一道最后发酵的步骤。
三是做成。这是最后一道步骤,把面食煮熟、蒸熟、炸熟、烤熟、焖熟。由于热的作用使面糊或面团变得松软易于消化,同时淀粉、蛋白质受热产生化学变化,微生物及酵素作用亦被破坏而停止作用,另外表皮产生新的化合物,赋予焙烤食品特殊的颜色及香味。
中班主题大大的馒头从哪里来教案
活动目标:
1、知道日常生活中馒头的来源,探究馒头的制作过程,从而知道蛋糕、面包等面制品的制作过程。
2、能用优美动听的声音唱《大大的馒头哪里来?》这支歌曲。
3、能在美劳区用各种材料对面制品进行表征活动。
活动准备:
1、面制品的照片、小麦、磨面粉与制作馒头过程进行录象。提供面制品表征活动的材料放到美劳区。
2、活动前样幼儿回家分头调查其制作过程并做好记录。
活动过程:
一、信息分享(回忆馒头的制作过程)
讨论:馒头是怎样做成的`?(让幼儿将看到的用较完整的语言进行讲述)
二、观看面包、面条等各种面点的制作过程,感受工作人员为了让我们吃上可口的面点而辛勤地劳动。
三、音乐欣赏《大大的馒头哪里来》
1、欣赏曲子,感受歌曲的愉快心情
2、分三组游戏感受歌曲:
A:听音乐用橡皮泥制作面包。
B:随音乐进行伴奏(投放铃鼓、鼓、碰铃、双响筒等)
C:随音乐舞蹈
3、放音乐、幼儿填词
A:随节奏念歌词
B:填歌词
C:根据幼儿填词发现的不足进行强化训练。
4、幼儿随音乐歌唱、舞蹈(采用集体、小组、男女、个别相结合的形式进行)
5、幼儿即兴舞蹈结束
延伸活动:在美劳区投放制作面点的材料供幼儿制作(如:面团、橡皮泥等)
大班语言《茶从哪里来》
活动目标:
1:了解茶叶的来源,并初步了解茶叶的演变过程。
2:能够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对茶叶由来的理解。
3:萌发对茶叶的兴趣与热爱之情。
活动准备:
关于茶叶的图片,《神农尝百草》的故事
活动过程:
一:了解茶叶的来源
1:导入:老师与幼儿相互自我介绍
师:小朋友们下午好,我是给小朋友们上茶学课的新老师――小吴老师。老师已经自我介绍过了,现在小朋友们可以做自我介绍,让老师认识小朋友们好吗?
2:老师讲《神农尝百草》的故事,引起幼儿对茶叶的兴趣
(1)师:小朋友们平常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要给小朋友讲一个有趣的神话故事,小朋友在听故事的时候小嘴巴要闭紧,小眼睛看老师。在老师讲完后会请表现最好的小朋友来回答一个问题:神农爷爷是用什么东西来解毒的?
(2)故事讲解
师: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老爷爷名叫神农,他的身体特别神奇,他的肚子是透明的,就像水晶球一样,吃了什么东西都可以直接看见。那时候人们经常生病,神农爷爷下决心寻找草药,为了给大家治病。有一天,他看到一种树叶,正好他口渴了,顺手摘了几片放在嘴里咀嚼。这一嚼,还真解渴,神农又扯了几把咀嚼着。他感觉肚子里上上下下有东西在摩擦。看到小叶儿把他的胃擦洗得干干净净。这一发现,让他非常高兴。他断定这小叶儿既解渴,又能解毒,他决定如果遇毒,就用它来解救。于是后来人们把这种树叶叫作:茶。
(3)提问故事内容
①师:有哪位聪明的小朋友可以告诉老师神农爷爷是用什么东西解毒?(举手回答:树叶,茶叶)
②你的答案已经很接近了,再想一想这种树叶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什么?
二:复述故事,让幼儿初步了解茶的由来。
1.教师复述故事
师:小朋友们让我们再从故事里面找找答案,看看到底是不是用茶来解毒的?
2:提问幼儿关于故事的内容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神农爷爷是怎么发现茶的吗?(请小朋友举手发言,并鼓励小朋友们请用完整的语言来表达)
3:教师小结
神农爷爷在寻找草药的路上,吃了一片树叶,发现她有解毒的功效,后人把这种树叶叫做茶。
三:初步了解茶树的演变过程。
1:带领幼儿参观幼儿园的茶树,感知现在的茶树的'特征
①师:小朋友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见过茶树?小吴老师听说在小朋友们的幼儿园当中也有茶树,小朋友们可以带老师去参观下吗?请小朋友在参观茶树的时候要仔细的观察茶树的样子哦!老师要请观察的最仔细的小朋友来回答!(组织幼儿参观茶树)
②师:刚刚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参观了茶树,谁可以告诉老师你们看到的茶树长的是什么样子的?(引导幼儿从茶树的高矮,颜色来回答,并用完整的语言来回答)
2(出示ppt图片)让幼儿观察茶树演变过程经历的三个阶段
①师:小朋友们已经见到了现在的茶树的样子了,那有没有小朋友知道以前的茶树长的是什么样子的?
②(出示ppt图片)分别介绍三张图片的特点
师:小朋友们看过图片后能告诉老师,这棵树有什么特点吗?(幼儿举手发言,并用完整的语言来回答)
③出示三个不同时期的对比图,让幼儿感知茶树演变的过程
师:那这三张图片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出示照片)请小朋友们找出这三张图片的不同之处哦!
④分析茶树变矮的原因
师:小朋友们都发现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茶树比以前的茶树矮,那有那位小朋友知道茶树为什么变矮了?(幼儿结合生活,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3:教师小结茶树变矮的原因
以前的茶树长得特别的高。人们想要摘到茶叶就要搬个梯子爬上去,人们觉得这样特别辛苦,聪明的科学家就想了好办法,把茶树变矮了,所以茶树就由高变矮,就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很矮的茶树。
延伸活动:
知识竟赛活动:今天我们知道了茶是从哪里来的,你们还记着发现茶的人是谁吗?他是怎么发现的?是以前的茶树高还是现在的茶树高?茶树是怎样变矮的?
师:小朋友们今天表现的都非常的棒!老师发现今天还有小朋友没有来上我们的茶学课,老师希望小朋友能把小吴老师告诉你的知识回到班级后告诉给没来的小朋友。还有回家后也可以告诉你们的爸爸妈妈。
中班科学:雨从哪里来
活动目标:
1、能发现问题,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2、了解“雨是怎样形成的科学现象”,知道雨与人们的关系。
活动准备:
1、透明杯子和小玻璃板。
2、故事《小雨点旅行记》。
3、雨点、浪花、冰雹、雪花、雾、雷电、露珠、太阳和风等图片一套。
一、谈论:雨中出门的感受(价值点:唤起幼儿的经验,说说喜欢或者不喜欢雨天的理由)
1、幼儿听雨声,看雨景
说一说:你们喜欢雨天吗?(幼儿分成两组辩论)
小结:雨天虽然会给我们的出行带来不便,但小树在雨水中长大,种子在雨水中发芽,雨水使空气清新,连马路在雨水中洗过也会变得干净……自然界万物都少不了雨水。
二、实验操作:雨从哪里来(价值点:探索雨的形成)
过渡语:猜猜雨从哪里来呢?
水变成水蒸气
教师操作:将热水倒进杯子里,并用玻璃盖盖住杯口,看一看玻璃板上有什么变化。(可以让孩子摸摸玻璃片,知道是冷的)
提问:玻璃板上的水珠是从哪里来的?
小结:水热了,遇到冷得就会产生水蒸气,水蒸气会往上跑。
追问:你在哪里看见过水蒸发的现象?(幼儿回答烧水、做饭)
水蒸气凝结成水掉落下来
教师操作:往小玻璃板上的呵气,观察它的.变化。
提问:玻璃板上的水为什么会越来越少?
小结:水蒸气怕冷,就会聚集在一起,凝结成小水珠,掉落下来。
追问:你有没有发现水蒸气凝结成小水珠的时候?(幼儿回答雨天汽车窗玻璃上、洗澡玻璃上)
小结:原来水遇热变成了水蒸气,水蒸气上升又变成了雨水掉落下来,这叫做水循环。
三、欣赏故事《小水滴旅行记》(价值点:了解雨的)
过渡语:我们一起来看看,小水滴经历了怎样的旅行?
带着问题听故事,
1、问题1:小雨点住在哪里,是谁帮助小雨点旅行的,是谁帮助小雨点回家的。
2、问题2:从各种自然现象的图片中,找一找小水滴的“亲戚”。
3、问题3:你知道你家里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吗?
总结:大自热真奇妙,雨有很多的家人,他们在不同的时候发挥着不一样的作用,有了水植物就能生长,水是生命之源。
四、延伸:寻找小雨点的其他“亲戚”
活动目标:
1、通过看看、讲讲,初步了解自己的成长过程;了解家长在养育自己的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劳动。
2、在日常生活中能体谅、关心孕妇及自己的父母。
活动准备:
1、录像带(宝宝的成长过程)
2、班上联系怀孕的老师
3、请家长、幼儿共同完成调查表:小时候,爸爸妈妈为我做了什么?
活动过程:
(一)初步了解孕妇在行动上的不便,激发幼儿关心、帮助孕妇的愿望。
1、小宝宝在出生之前,生活在哪里?
幼儿:生活在妈妈的肚子里。
2、我们幼儿园姜老师肚子里有了小宝宝后,生活上有哪些不方便?
幼儿1:做操不方便,弯腰不方便。
幼儿2:姜老师上楼梯很累,我见过她扶着栏杆很累的。
幼儿3:她重一点的东西会拎不动。
3、小朋友,你怎么关心姜老师?你能为他做什么?
幼儿1:看到她的东西掉在地上,我会帮她捡。
幼儿2:我帮她擦桌子、我帮她擦椅子。
幼儿3:如果我和姜老师一起乘汽车,我就把座位让给她。
4、小结:小朋友都愿意关心、帮助姜老师,姜老师心里一定很高兴,小宝宝也会生活得更舒服,长得更健康。
★ 作文 我从哪里来
★ 我从哪里来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