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收集的高中物理解题研究规范与步骤(共含9篇),欢迎大家前来参阅。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滋儿哇儿”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高中物理解题指导:解题步骤
第一,审题。审题就是理解题意。仔细阅读题目,弄清题中叙述的物理情景,明确题中描述的是什么物理状态,涉及哪些物理过程。同时还要明确哪些条件是已知的,什么是要求的答案。
审题时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挖掘出题目中已给的隐含条件——题中未明确说出而藏匿在某些文字、插图中的条件。
许多隐含条件从题目叙述中即可看出。有的隐含条件包含在物理模型中;有的隐含条件包含在物理概念中;有的隐含条件是要对所给的过程进行深入分析才能看出的。
审题时依题文画出示意图,如受力图、运动草图、电路图、光路图,有助于了解题意、挖掘隐含条件。
第二,找准关系。在弄清题意之后,要根据题中叙述的物理过程、已知条件和所求答案,确定研究对象和应该运用的物理规律。
平时学习的过程中都讨论一些特定的物质对象和物理现象,并引入与它们相联系的特定概念、公式、规律。这些特定的物质对象、现象、概念等在题目中出现,会引导、帮助我们确定应该运用的知识范围。
第三,正确求解。对于计算题,在正确地找到物理公式,建立起已知量和所求答案的关系之后,代入数值进行计算是比较容易的;对于选择题,务必逐一判定题目所给答案的正误。
第四,检查答案。对于答案,应根据实际情况考虑是否合理。如有不合理,就要认真检查什么地方出了错。
高中物理解题指导:解题规范
1、文字表述的规范
①多物体必须写明研究对象;
②注明哪个状态或哪个过程;
③中间的关键结论要写出来。
2、方程书写的规范
①要用字母符号表达的方程,数字只作倍数;
②要原始规范的方程,不要变形、不要约分;
③方程分开写,不要连等、不要方程套方程。
3、数学处理的规范
①物理过程为主要详,数学演算为辅要略;
②联立方程得结果,具体计算过程不写出;
③几何关系无需证明,数学结论直接使用。
4、字母符号的规范
①符号要清楚可辨认,切忌字迹不清、潦草;
②严格使用题设符号,非题设符号要作说明;
③同一符号同一含义,按习惯,角标要讲究。
5、科学术语的规范
①定律、定理、关系要分清(可以不写);
②符号规范,名词专业,语言准确精练。
6、答案结果的规范
①物理量要注明单位,矢量方向的表述要准确;
②能小数就不分数,若分数则最简,可带根号。
高中物理计算题力学综合
力学综合试题往往呈现出研究对象的多体性、物理过程的复杂性、已知条件的隐含性、问题讨论的多样性、数学方法的技巧性和一题多解的灵活性等特点,能力要求较高。具体问题中可能涉及到单个物体单一运动过程,也可能涉及到多个物体,多个运动过程,在知识的考查上可能涉及运动学、动力学、功能关系等多个规律的综合运用。
解题策略:
(1)多体问题:整体法和隔离法。选取研究对象和寻找相互联系是求解多体问题的两个关键。选取研究对象需根据不同的条件,或采用隔离法,把研究对象从其所在的系统中抽取出来进行研究;或采用整体法,把几个研究对象组成的系统作为整体来进行研究;或将隔离法与整体法交叉使用。
(2)多过程问题:合分合。
“合”:初步了解全过程,构建大致运动图景。
“分”:将全过程进行分解,分析每个过程的规律(包括物体的受力情况、状态参量等)。
“合”:找到子过程之间的联系,寻找解题方法(物体运动的速度、位移、时间等)。
观察每一个过程特征和寻找过程之间的联系是求解多过程问题的两个关键。
(3) 隐含条件类问题:注重审题,深究细琢,努力挖掘隐含条件。我们有一期是专门关于隐含条件的总结,仍然不熟悉的同学可以再找来看一下。
(4)分类讨论类问题:认真分析制约条件,周密探讨多种情况。解题时必须根据不同条件对各种可能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必要时要自己拟定讨论方案,将问题根据一定的标准分类,再逐类进行探讨,防止漏解。
(5)数学技巧类问题:耐心细致寻找规律,熟练运用数学方法。耐心寻找规律、选取相应的数学方法是关键。求解物理问题,通常采用的数学方法包括:图象法、几何法、方程法、比例法、数列法、不等式法、函数极值法和微元分析法等,在众多数学方法的运用上必须打下扎实的基础。
(6)一题多解类问题:开拓思路避繁就简,合理选取最优解法。避繁就简、选取最优解法是顺利解题、争取高分的关键,特别是在受考试时间限制的情况下更应如此。这就要求我们具有敏捷的思维能力和熟练的解题技巧,在短时间内进行斟酌、比较、选择并作出决断。当然,作为平时的解题训练,尽可能地多采用几种解法,对于开拓解题思路是非常有益
高中物理计算题带电粒子的运动
带电粒子运动型计算题大致有两类,一是粒子依次进入不同的有界场区,二是粒子进入复合场区。近年来高考重点就是受力情况和运动规律分析求解,周期、半径、轨迹、速度、临界值等。再结合能量守恒和功能关系进行综合考查。
解题策略:
(1)受力分析及运动特征分析及力学规律的选择
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做什么运动,取决于带电粒子所受的合外力及初始状态的速度,因此应把带电粒子的运动情况和受力情况结合起来进行分析。
①当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所受合外力为零时,做匀速直线运动(如速度选择器)
——根据平衡条件列方程求解。
②带电粒子所受的重力和电场力等值反向,洛伦兹力提供向心力,带电粒子在垂直于磁场的平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根据洛伦兹力公式、牛顿第二定律和平衡条件列方程联立求解。
③带电粒子所受的合外力是变力,且与初速度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粒子做非匀变速曲线运动,这时粒子的运动轨迹既不是圆弧,也不是抛物线,由于带电粒子可能连续通过几个情况不同的复合场区,因此粒子的运动情况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其运动过程可能由几种不同的运动阶段组成——选用动能定理或能量守恒定律列方程求解。
(2)说明:由于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受力情况复杂,运动情况多变,往往出现临界问题,这时应以题目中的“恰好”、“最大”、“最高”、“至少”等词语为突破口,挖掘隐含条件,根据临界条件列出辅助方程,再与其他方程联立求解
高中物理计算题电磁感应的综合
电磁感应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和热点,电磁感应的综合问题涉及力学知识(如牛顿运动定律、功、动能定理、动量和能量守恒定律等)、电学知识(如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直流电路、磁场等)等多个知识点,突出考查考生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尤其从实际问题中抽象概括构建物理模型的创新能力。
解题策略:
(1)受力情况、运动情况的动态分析。思考方向:导体受力运动产生感应电动势→感应电流→通电导体受安培力→合外力变化→加速度变化→速度变化→感应电动势变化……,周而复始,循环结束时,加速度等于零,导体达到稳定运动状态。要画好受力图,抓住 a =0时,速度v达最大值的特点。
(2)功能分析。电磁感应过程往往涉及多种能量形势的转化。如:安培力做负功就会有其他形式能转化为电能,安培力做正功必有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摩擦力在相对位移上做功,必然有内能出现;重力做功,必然有重力势能参与转化。因此,从功和能的观点入手,分析清楚电磁感应过程中能量转化的关系,是解决电磁感应问题的重要途径。
高中物理计算题信息处理题
信息处理型试题是指试题提供一些有关信息,然后要求根据所学知识,将有用的信息收集起来,经过处理后运用已经的知识、方法和手段解决新问题。这类题型主要涉及知识理解、过程分析、模型转换、方法处理等。信息提供的方式主要有文字信息和图表信息。文字信息往往是文字阅读量比较大,要求从文字信息中找到有用的信息来进行处理;图片信息包括结构图和函数关系图象等。
解题策略:
这种题型的处理思路和步骤:①领会问题的情境,在所给的信息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构造相应的物理模型;②合理选择研究对象;分析研究对象受力情况、状态、能量等信息;③运用试题所给规律、方法或自己已经掌握物理规律和方法求解。
16大常见题型与解题方法
题型1 直线运动问题
题型概述:直线运动问题是高考的热点,可以单独考查,也可以与其他知识综合考查。单独考查若出现在选择题中,则重在考查基本概念,且常与图像结合;在计算题中常出现在第一个小题,难度为中等,常见形式为单体多过程问题和追及相遇问题。
思维模板:解图像类问题关键在于将图像与物理过程对应起来,通过图像的坐标轴、关键点、斜率、面积等信息,对运动过程进行分析,从而解决问题。对单体多过程问题和追及相遇问题应按顺序逐步分析,再根据前后过程之间、两个物体之间的联系列出相应的方程,从而分析求解,前后过程的联系主要是速度关系,两个物体间的联系主要是位移关系。
题型2 物体的动态平衡问题
题型概述:物体的动态平衡问题是指物体始终处于平衡状态,但受力不断发生变化的问题。物体的动态平衡问题一般是三个力作用下的平衡问题,但有时也可将分析三力平衡的方法推广到四个力作用下的动态平衡问题。
思维模板:
(1)解析法:解决此类问题可以根据平衡条件列出方程,由所列方程分析受力变化。
(2)图解法:根据平衡条件画出力的合成或分解图,根据图像分析力的变化。
题型3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问题
题型概述: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问题常见的模型有两类。一是绳(杆)末端速度分解的问题,二是小船过河的问题,两类问题的关键都在于速度的合成与分解。
思维模板:
(1)在绳(杆)末端速度分解问题中,要注意物体的实际速度一定是合速度,分解时两个分速度的方向应取绳(杆)的方向和垂直绳(杆)的方向。如果有两个物体通过绳(杆)相连,则两个物体沿绳(杆)方向速度相等。
(2)小船过河时,同时参与两个运动,一是小船相对于水的运动,二是小船随着水一起运动,分析时可以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也可以用正交分解法,有些问题可以用解析法分析,有些问题则需要用图解法分析。
题型4 抛体运动问题
题型概述:抛体运动包括平抛运动和斜抛运动,不管是平抛运动还是斜抛运动,研究方法都是采用正交分解法,一般是将速度分解到水平和竖直两个方向上。
思维模板:
(1)平抛运动物体在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在竖直方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其位移满足x=v0t,y=gt2/2,速度满足vx=v0,vy=g。
(2)斜抛运动物体在竖直方向上做上抛(或下抛)运动,在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在两个方向上分别列相应的运动方程求解。
题型5 圆周运动问题
题型概述:圆周运动问题按照受力情况可分为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和竖直面内的圆周运动,按其运动性质可分为匀速圆周运动和变速圆周运动。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多为匀速圆周运动,竖直面内的圆周运动一般为变速圆周运动。对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重在考查向心力的供求关系及临界问题,而竖直面内的圆周运动则重在考查最高点的受力情况。
思维模板:
(1)对圆周运动,应先分析物体是否做匀速圆周运动,若是,则物体所受的合外力等于向心力,由F合=mv2/r=mrω2列方程求解即可;若物体的运动不是匀速圆周运动,则应将物体所受的力进行正交分解,物体在指向圆心方向上的合力等于向心力。
(2)竖直面内的圆周运动可以分为三个模型:
①绳模型:只能对物体提供指向圆心的弹力,能通过最高点的临界态为重力等于向心力。
②杆模型:可以提供指向圆心或背离圆心的力,能通过最高点的临界态是速度为零。
③外轨模型:只能提供背离圆心方向的力,物体在最高点时,若v<(gR)1/2,沿轨道做圆周运动,若v≥(gR)1/2,离开轨道做抛体运动。
题型6 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问题
题型概述:牛顿运动定律是高考重点考查的内容,每年在高考中都会出现,牛顿运动定律可将力学与运动学结合起来,与直线运动的综合应用问题常见的模型有连接体、传送带等,一般为多过程问题,也可以考查临界问题、周期性问题等内容,综合性较强。天体运动类题目是牛顿运动定律与万有引力定律及圆周运动的综合性题目,近几年来考查频率极高。
思维模板:以牛顿第二定律为桥梁,将力和运动联系起来,可以根据力来分析运动情况,也可以根据运动情况来分析力。对于多过程问题一般应根据物体的受力一步一步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直到求出结果或找出规律。
对天体运动类问题,应紧抓两个公式:
GMm/r2=mv2/r=mrω2=mr4π2/T2
GMm/R2=mg
对于做圆周运动的星体(包括双星、三星系统),可根据公式分析;对于变轨类问题,则应根据向心力的供求关系分析轨道的变化,再根据轨道的变化分析其他各物理量的变化。
题型7 机车的启动问题
题型概述:机车的启动方式常考查的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以恒定功率启动,一种是以恒定加速度启动,不管是哪一种启动方式,都是采用瞬时功率的公式P=Fv和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F-f=ma来分析。
思维模板:
(1)机车以额定功率启动。机车的启动过程如图所示,由于功率P=Fv恒定,由公式P=Fv和F-f=ma知,随着速度v的增大,牵引力F必将减小,因此加速度a也必将减小,机车做加速度不断减小的加速运动,直到F=f,a=0,这时速度v达到最大值vm=P额定/F=P额定/f。
这种加速过程发动机做的功只能用W=Pt计算,不能用W=Fs计算(因为F为变力)。
(2)机车以恒定加速度启动。恒定加速度启动过程实际包括两个过程。如图所示,“过程1”是匀加速过程,由于a恒定,所以F恒定,由公式P=Fv知,随着v的增大,P也将不断增大,直到P达到额定功率P额定,功率不能再增大了;“过程2”就保持额定功率运动。
过程1以“功率P达到最大,加速度开始变化”为结束标志。过程2以“速度最大”为结束标志.过程1发动机做的功只能用W=F·s计算,不能用W=P·t计算(因为P为变功率)。
题型8 以能量为核心的综合应用问题
题型概述:以能量为核心的综合应用问题一般分四类:
第一类为单体机械能守恒问题,
第二类为多体系统机械能守恒问题,
第三类为单体动能定理问题,
第四类为多体系统功能关系(能量守恒)问题。
多体系统的组成模式:
两个或多个叠放在一起的物体,用细线或轻杆等相连的两个或多个物体,直接接触的两个或多个物体。
思维模板:能量问题的解题工具一般有动能定理,能量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
(1)动能定理使用方法简单,只要选定物体和过程,直接列出方程即可,动能定理适用于所有过程。
(2)能量守恒定律同样适用于所有过程,分析时只要分析出哪些能量减少,哪些能量增加,根据减少的能量等于增加的能量列方程即可。
(3)机械能守恒定律只是能量守恒定律的一种特殊形式,但在力学中也非常重要。很多题目都可以用两种甚至三种方法求解,可根据题目情况灵活选取。
题型9 力学实验中速度的测量问题
题型概述:速度的测量是很多力学实验的基础,通过速度的测量可研究加速度、动能等物理量的变化规律,因此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验证牛顿运动定律、探究动能定理、验证机械能守恒等实验中都要进行速度的测量。
速度的测量一般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通过打点计时器、频闪照片等方式获得几段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从而研究速度;
另一种是通过光电门等工具来测量速度。
思维模板:用第一种方法求速度和加速度通常要用到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两个重要推论:①vt/2=v平均=(v0+v)/2,②Δx=aT2,为了尽量减小误差,求加速度时还要用到逐差法。用光电门测速度时测出挡光片通过光电门所用的时间,求出该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则认为等于该点的瞬时速度,即:v=d/Δt。
题型10 电容器问题
题型概述:电容器是一种重要的电学元件,在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历年高考常考的知识点之一,常以选择题形式出现,难度不大,主要考查电容器的电容概念的理解、平行板电容器电容的决定因素及电容器的动态分析三个方面。
思维模板:
(1)电容的概念:电容是用比值(C=Q/U)定义的一个物理量,表示电容器容纳电荷的多少,对任何电容器都适用。对于一个确定的电容器,其电容也是确定的(由电容器本身的介质特性及几何尺寸决定),与电容器是否带电、带电荷量的多少、板间电势差的大小等均无关。
(2)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由两极板正对面积、两极板间距离、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决定,满足C=εS/(4πkd)。
(3)电容器的动态分析:关键在于弄清哪些是变量,哪些是不变量,抓住三个公式[C=Q/U、C=εS/(4πkd)及E=U/d]并分析清楚两种情况:一是电容器所带电荷量Q保持不变(充电后断开电源),二是两极板间的电压U保持不变(始终与电源相连)。
题型11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问题
题型概述: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问题本质上是一个综合了电场力、电势能的力学问题,研究方法与质点动力学一样,同样遵循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牛顿运动定律、功能关系等力学规律,高考中既有选择题,也有综合性较强的计算题。
思维模板:
(1)处理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问题应从两种思路着手:
①动力学思路:重视带电粒子的受力分析和运动过程分析,然后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并结合运动学规律求出位移、速度等物理量。
②功能思路:根据电场力及其他作用力对带电粒子做功引起的能量变化或根据全过程的功能关系,确定粒子的运动情况(使用中优先选择)。
(2)处理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问题应注意是否考虑粒子的重力:
①质子、α粒子、电子、离子等微观粒子一般不计重力。
②液滴、尘埃、小球等宏观带电粒子一般考虑重力。
③特殊情况要视具体情况,根据题中的隐含条件判断。
(3)处理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问题应注意画好粒子运动轨迹示意图,在画图的基础上运用几何知识寻找关系往往是解题的突破口。
题型12 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问题
题型概述: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问题在历年高考试题中考查较多,命题形式有较简单的选择题,也有综合性较强的计算题且难度较大,常见的命题形式有三种:
(1)突出对在洛伦兹力作用下带电粒子做圆周运动的运动学量(半径、速度、时间、周期等)的考查。
(2)突出对概念的深层次理解及与力学问题综合方法的考查,以对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的考查为主。
(3)突出本部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的考查,以对思维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考查为主。
思维模板:在处理此类运动问题时,着重把握“一找圆心,二找半径(R=mv/Bq),三找周期(T=2πm/Bq)或时间”的分析方法。
(1)圆心的确定:因为洛伦兹力f指向圆心,根据f⊥v,画出粒子运动轨迹中任意两点(一般是射入和射出磁场的两点)的f的方向,沿两个洛伦兹力f作出其延长线的交点即为圆心。另外,圆心位置必定在圆中任一根弦的中垂线上(如图所示)。
(2)半径的确定和计算:利用平面几何关系,求出该圆的半径(或运动圆弧对应的圆心角),并注意利用一个重要的几何特点,即粒子速度的偏向角(φ)等于圆心角(α),并等于弦AB与切线的夹角(弦切角θ)的2倍(如图所示),即φ=α=2θ。
(3)运动时间的确定:t=φT/2π或t=s/v,其中φ为偏向角,T为周期,s为轨迹的弧长,v为线速度。
题型13 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问题
题型概述: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是高考的热点和重点之一,主要有下面所述的三种情况:
(1)带电粒子在组合场中的运动:在匀强电场中,若初速度与电场线平行,做匀变速直线运动;若初速度与电场线垂直,则做类平抛运动;带电粒子垂直进入匀强磁场中,在洛伦兹力作用下做匀速圆周运动。
(2)带电粒子在叠加场中的运动:在叠加场中所受合力为0时做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当合外力与运动方向在一直线上时做变速直线运动;当合外力充当向心力时做匀速圆周运动。
(3)带电粒子在变化电场或磁场中的运动:变化的电场或磁场往往具有周期性,同时受力也有其特殊性,常常其中两个力平衡,如电场力与重力平衡,粒子在洛伦兹力作用下做匀速圆周运动。
思维模板:分析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应仔细分析物体的运动过程、受力情况,注意电场力、重力与洛伦兹力间大小和方向的关系及它们的特点(重力、电场力做功与路径无关,洛伦兹力永远不做功),然后运用规律求解,主要有两条思路:
(1)力和运动的关系:根据带电粒子的受力情况,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并结合运动学规律求解。
(2)功能关系:根据场力及其他外力对带电粒子做功的能量变化或全过程中的功能关系解决问题。
题型14 以电路为核心的综合应用问题
题型概述:该题型是高考的重点和热点,高考对本题型的考查主要体现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部分电路欧姆定律、电学实验等方面。主要涉及电路动态问题、电源功率问题、用电器的伏安特性曲线或电源的U-I图像、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的测量、电表的读数、滑动变阻器的分压和限流接法选择、电流表的内外接法选择等。
思维模板:
(1)电路的动态分析是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部分电路欧姆定律及串并联电路的性质,分析电路中某一电阻变化而引起整个电路中各部分电流、电压和功率的变化情况,即有R分→R总→I总→U端→I分、U分。
(2)电路故障分析是指对短路和断路故障的分析,短路的特点是有电流通过,但电压为零,而断路的特点是电压不为零,但电流为零,常根据短路及断路特点用仪器进行检测,也可将整个电路分成若干部分,逐一假设某部分电路发生某种故障,运用闭合电路或部分电路欧姆定律进行推理。
(3)导体的伏安特性曲线反映的是导体的电压U与电流I的变化规律,若电阻不变,电流与电压成线性关系,若电阻随温度发生变化,电流与电压成非线性关系,此时曲线某点的切线斜率与该点对应的电阻值一般不相等。
电源的外特性曲线(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得U=E-Ir,画出的路端电压U与干路电流I的关系图线)的纵截距表示电源的电动势,斜率的绝对值表示电源的内阻。
题型15 以电磁感应为核心的综合应用问题
题型概述:此题型主要涉及四种综合问题.
(1)动力学问题:力和运动的关系问题,其联系桥梁是磁场对感应电流的安培力。
(2)电路问题:电磁感应中切割磁感线的导体或磁通量发生变化的回路将产生感应电动势,该导体或回路就相当于电源。这样,电磁感应的电路问题就涉及电路的分析与计算。
(3)图像问题:一般可分为两类:
一是由给定的电磁感应过程选出或画出相应的物理量的函数图像。
二是由给定的有关物理图像分析电磁感应过程,确定相关物理量。
(4)能量问题:电磁感应的过程是能量的转化与守恒的过程,产生感应电流的过程是外力做功,把机械能或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感应电流在电路中受到安培力作用或通过电阻发热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或电阻的内能等。
思维模板:解决这四种问题的基本思路如下:
(1)动力学问题: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求出感应电动势,然后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求出感应电流,根据楞次定律或右手定则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进而求出安培力的大小和方向,再分析研究导体的受力情况,最后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或运动学公式列出动力学方程或平衡方程求解。
(2)电路问题:明确电磁感应中的等效电路,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楞次定律求出感应电动势的大小和方向,最后运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部分电路欧姆定律、串并联电路的规律求解路端电压、电功率等。
(3)图像问题:综合运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左手定则、右手定则、安培定则等规律来分析相关物理量间的函数关系,确定其大小和方向及在坐标系中的范围,同时注意斜率的物理意义。
(4)能量问题:应抓住能量守恒这一基本规律,分析清楚有哪些力做功,明确有哪些形式的能量参与了相互转化,然后借助于动能定理、能量守恒定律等规律求解。
题型16 电学实验中电阻的测量问题
题型概述:该题型是高考实验的重中之重,每年必有命题,可以说高考每年所考的电学实验都会涉及电阻的测量。针对此部分的高考命题可以是测量某一定值电阻,也可以是测量电流表或电压表的内阻,还可以是测量电源的内阻等。
思维模板:测量的原理是部分电路欧姆定律、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常用方法有欧姆表法、伏安法、等效替代法、半偏法等。
高中物理解题能力的培养
一、审题能力
审题过程要了解这样几个方面:
①题中给什么;
②题中要求什么;
③题中隐含什么;
④题中考查什么;
⑤规律是什么?
技巧一:审题时要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
技巧二:审题过程中要注意隐含条件的挖掘;挖掘隐含条件的方法:咬文嚼字,将图像转化为数学表达式。
二、建立物理模型的能力
常见模型有:弹簧模型、单摆模型、滑块模型、悬绳模型、等效电路模型、滑杆模型
三、分析状态、分解过程的能力
①要能把子系统从大系统中分离出来;
②要能把子过程从总过程中划分出来;
过程分析的基本方法和要求:
a.重视对基本物理过程的分析;
b.用慢镜头分析物理过程;
c.用作图的方法分析物理过程。
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①比较繁的字母或数学运算
②题中涉及的几何关系
③对于图象的要求
五、空间想象能力
六、规范答题的能力
规范解题的总原则是:说理要充分,层次要清楚,逻辑要严密,语言要规范,文字要简洁,题解必须有必要的文字说明,包括对物理关系的说明和判断,对所研究的对象或过程的说明,对解题依据的说明。
文字叙述的“五言”原则:
1、言之有物2、言之有理3、言之有序4、言简意赅5、言图并茂
必要的文字说明:
① 对非题设字母、符号的说明;
② 对于物理关系的说明和判断;
③ 说明方程的研究对象或者所描述的过程;
④ 说明作出判断或者列出方程的根据,这是展示考生思维逻辑严密性的重要步骤;
⑤ 说明计算结果中负号的物理意义,说明矢量的方向;
⑥对于题目所求、所问的答复,说明结论或者结果
题解中方程的书写要规范:
①要用字母表达的方程,不要掺有数字的方程
例如,要“F-f=ma”,不要“6.0-f=2.0a”.
②要原始方程,不要变形后的方程,不要方程套方程.
例如,要“F-f=ma”“f=μmg”“v2=2as”不要“v2=2(f-μmg)/m?s”
③要方程,不要公式,公式的字母常会带来混乱
例如,本题若写出“F=ma”就是错的.
④要用原始方程组联立求解,不要用连等式,不断地“续”进一些东西。例如,本题的解答中,不要“vt=2as=2F合/ms=2(F-f)/m?s=2(F-μmg)/m?s”.
⑤数字相乘,数字之间不要用“?”要用“╳” 不要“1/2?10?32”,而要“1/2╳10╳32”
⑥力求简洁,当vt=0时,不写“vt=v0-at”而是直接写“vt=v0-at =0”
⑦卷面上不能“约”.例如不能在GMm/r2=mg上打“/”或者“╳”相约.
⑧文字式做答案时,所有字母都应是已知量.
使用各种字母符号要规范
①字母要写清楚、写规范,忌字迹不清、了草,阅卷时因为“v、r、ν、γ”不分,“G的草体像a”,希腊字母“ρ、μ、β、η”笔顺或者形状不对而被扣分已屡见不鲜。
②物理符号系统要规范:
ⅰ.尊重题目所给的符号,题目给了符号一定不再另立符号
ⅱ.一个字母在一个题目中只能用来表示一个物理量,忌一字多用。
ⅲ.注意延用习惯用法。
ⅳ.角标要讲究:角标的位置应当在右下角,比字母本身小许多。
规范使用学科语言是不失冤枉分的保证
题目的答案要讲究
①对题目所求,要有明确的回应,或者在行文中已经设定,或者在最后要说明.
②文字式做答案的,所有字母都应是已知量,如果最后表达式中含有未知量或者中间时,即使前面已经求出了,也视为运算没有结束,不给答案分.
③物理数据都是近似值,不能以无理数或者分数做计算结果(文字式的系数是可以的),如“πkg”、“m/s”、“m/2”等做答数都是不规范的.
④如果题目没有特殊要求,计算结果一般应取2至3位有效数字,不要取1位有效数字或者许多有效数字.
⑤矢量取负值时应当说明负号的意义,“-55m/s”“-2m/s”做答案是不妥的.
⑥如果题目求的是矢量,只回答大小是不完备的,要同时答出大小和方向.
提高规范答题能力的方法:1.强化规范意识,树立“高考无小事”的观念;2.充分发挥教材及高考标准答案的示范作用;3.课堂同步反馈,教师有意识地指导;4.课后认真评判试卷、评讲试卷,实行延时反馈。
高中物理力学的解题技巧
高中物理审题的技巧:高中物理审题是最基础的,高中物理审题时注意画出能直观表达物理过程、显现物理情景的草图,并划分好阶段,选择好始、末状态;分阶段恰当选择好研究对象(包括物体或系统及其运动过程),并认真分析它们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画好受力示意图,选择好解题方法;恰当选择参考系、势能参考面(点)和矢量的参考方向(正方向),运用正交分解法解题时,注意合理选择分解方向建好直角坐标系,以便于描述和简化运算为原则。
特别注意:
审题作为最基础的环节,但其实也是一个信息分解的过程,在读题的过程中,要学会找到题目的核心关键词是什么,考查的是哪部分的知识,在知识库里寻找对应的解题之法。
如果是常见的题型,可以直接运用自己总结的方法进行答题,但是要注意题目是否有一些特别的情景,从而将总结好的方法应用到当时做的题目当中。
如果是自己之前没见过的题型,则可以从最基本的步骤进行分析,比如审题后思考方法,再确定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列出相应的方程组,再进行解题。解题的过程中要注意计算千万不要出错。
2、高中物理选择解题方法的技巧:选择解题的方法是高中生在对问题本质特征有了全面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选择解题策略的思维过程,它是解题成败的关键。选择解题方法,既要充分剖析题意,又要对所运用的理论有深刻的理解,尤其是要注意它们的适用条件和适用范围。选择求解力学问题的方法时,应掌握以下技巧:
(1)研究单个物体受力的瞬时作用与物体运动状态的关系时,一般用牛顿运动定律。
(2)研究单个物体受到力的持续作用,特别是变力的持续作用而发生运动状态改变的过程时,应优先考虑运用动量定理和动能定理。涉及时间的问题优先考虑动量定理,涉及功和位移的问题则应优先考虑动能定理。对恒力作用或者可视为恒力作用的变力作用过程,也可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规律求解。
(3)研究多个物体组成的系统的相互作用过程,一般应优先考虑能否用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求解,特别是作用性质和作用过程的细节十分复杂的问题。凡涉及能量转化的相互作用过程,应优先考虑用能量守恒定律建立系统状态的能量联系。
(4)凡是可用力的观点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变力作用的问题,都可以用动量观点或能量观点求解。解题时,重点应是运动状态变化的结果与引起变化的原因(即过程的始、末状态和力的效果的过程积累———冲量或功),至于作用过程的细节则无须过多地深入研究。
(5)应用能量守恒定律解题时,需要弄清楚系统中哪些物体的能量发生了变化、哪些形式的能量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是哪些力做功引起的,做了多少功,相应的能量变化了多少等问题。功能之间的关系要记忆熟练,搞清楚谁做功,谁的能量变化。
3、高中物理计算题的技巧:高中物理计算题是高中生用规范的物理数学语言、必要的文字说明以及严密的逻辑推理,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表述思维过程的一种常用方式,是解题者的思维品质、思维能力、思维方法、思维习惯的一种客观反映。通过书面表达,能客观评价高中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而作答计算题时,最重要的是要先明确题目论述的场景是不是自己熟悉的,如果是熟悉的,则完全可以运用所学知识对此简单题进行解答,而解答的时候也要重点关注自己在此类题型下的易错点是什么,以避免二次出错。
而对于一些以新材料为背景的题目,要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挖掘,通过关键词和词语联系找到题目背后对应的知识点。
高中物理的解题思路总结
1.“圆周运动”突破口——关键是“找到向心力的来源”。
2.“平抛运动”突破口——关键是两个矢量三角形(位移三角形、速度三角形)。
3“类平抛运动”突破口——合力与速度方向垂直,并且合力是恒力!
4“绳拉物问题”突破口——关键是速度的分解,分解哪个速度。(“实际速度”就是“合速度”,合速度应该位于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上,即应该分解合速度)
5.“万有引力定律”突破口——关键是“两大思路”。
(1)F万=mg 适用于任何情况,注意如果是“卫星”或“类卫星”的物体则g应该是卫星所在处的g.
(2)F万=Fn 只适用于“卫星”或“类卫星”
6.万有引力定律变轨问题突破口——通过离心、向心来理解!(关键字眼:加速,减速,喷火)
7.求各种星体“第一宇宙速度”突破口——关键是“轨道半径为星球半径”!
8.受力分析突破口——
“防止漏力”:寻找施力物体,若无则此力不存在。
“防止多力”:按顺序受力分析。(分清“内力”与“外力”——内力不会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外力才会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9.三个共点力平衡问题的动态分析突破口——(矢量三角形法)
10.“单个物体”超、失重突破口——从“加速度”和“受力”两个角度来理解。
11.“系统”超、失重突破口——系统中只要有一个物体是超、失重,则整个系统何以认为是超、失重。
12.机械波突破口——波向前传播的过程即波向前平移的过程。
“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关系——“上山抬头,下山低头”。
波源之后的质点都做得是受迫振动,“受的是波源的迫” (所有质点起振方向都相同 波速——只取决于介质。频率——只取决于波源。)
13.“动力学”问题突破口——看到“受力”分析“运动情况”,看到“运动”要想到“受力情况”。
14.判断正负功突破口——
(1)看F与S的夹角:若夹角为锐角则做正功,钝角则做负功,直角则不做功。
(2)看F与V的夹角:若夹角为锐角则做正功,钝角则做负功,直角则不做功。
(3)看是“动力”还是“阻力”:若为动力则做正功,若为阻力则做负功。
15.“游标卡尺”、“千分尺(螺旋测微器)”读数突破口—— 把握住两种尺子的意义,即“可动刻度中的10分度、20分度、50分度的意思是把主尺上的最小刻度10等份、20等份、50等份”,然后先通过主尺读出整数部分,再通过可动刻度读出小数部分。特别注意单位。
16.解决物理图像问题的突破口——
一法:定性法——先看清纵、横坐标及其单位,再看纵坐标随着横坐标如何变化,再看特殊的点、斜率。(此法如能解决则是最快的解决方法)
二法:定量法——列出数学函数表达式,利用数学知识结合物理规律直接解答出。(此法是在定性法不能解决的时候定量得出,最为精确。)如“U=-rI+E”和“y=kx+b”对比。
17.理解(重力势能,电势能,电势,电势差)概念的突破口—— 重力场与电场对比(高度-电势,高度差-电势差)
18.含容电路的动态分析突破口——利用公式C=Q/U=εs/4πkd E=u/d=4πkQ/εs
19.闭合电路的动态分析突破口——先写出公式I=E/(R+r),然后由干路到支路,由不变量判断变化量。
20.楞次定律突破口——(“阻碍”——“变化”)(相见时难别亦难!)即“新磁场阻碍原磁场的变化”
21.“环形电流”与“小磁针”突破口——互相等效处理。环形电流等效为小磁针,则可以根据“同极相斥、异极相吸”来判断环形电流的运动情况。小磁针等效为环形电流,则可以根据“同向电流相吸、异向电流相斥”来判断小磁针的运动情况。
22.“小磁针指向”判断最佳突破口—— 画出小磁针所在处的磁感线!
23.复合场中物理“最高点”和“最低点”突破口——与合力方向重合的直径的两端点是物理最高(低)点。
24.处理洛伦兹力问题突破口——“定圆心、找半径、画轨迹、构建直角三角形”
25.解决带电粒子在磁场中圆周运动突破口—— 一半是画轨迹,必须严格规范作图,从中寻找几何关系。另一半才是列方程。
26.“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运动问题”的突破口——重力、电场力(匀强电场中)都是恒力,若粒子的“速度(大小或者方向)变化”则“洛伦兹力”会变化。从而影响粒子的运动和受力!
27.电磁感应现象突破口——两个典型实际模型:
“棒”:E=BLv ——右手定则(判断电流方向)— “切割磁干线的那部分导体”相当于“电源”
“圈”:E=n△Φ/△t—楞次定律(判断电流方向)—“处在变化的磁场中的那部分导体”相当于“电源”
28.“霍尔元件”中的电势高低判断突破口—— 谁运动,谁就受到洛伦兹力!即运动的电荷(无论正负)受到洛伦兹力。
总体思路:选取对象→分析状态和过程→应用规律。
1、选取对象:研究对象的选取很关键,可以是某个物体(质点),也可以是几个物体组成的整体(物体的加速度相同)或系统(物体的加速度不同),还可以是某个抽象的“结点”(绳子“死结”或滑轮“活结”);
2、分析状态和过程:具体分析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运动情况,初始状态如何,经历哪些过程,是否存在转折点、临界状态,最终状态如何;
3、应用规律:在某个状态或对某个过程,根据所遵循的物理规律建立关系式,解方程得结果,并检验其合理性。
4、两种解题思路
(1)一种是搜索脑海中曾做过的题型,看本题和哪种类型吻合或类似,套用解答原来那种题型的公式,或者直接用原来那种题型的结论进行解答。其思维方式是“回忆”。这是一种很有危害性的思维方式。
(2)另一种是根据题目的文字叙述,把它转化为具体的物理情景,并进一步转化为具体的物理条件或数学条件,明辨题目情景所体现的物理变化特征,思考物理条件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选择恰当的物理规律,运用合适的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其思维方式是“分析”。这才是正确的思维方式。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常规问题,常规方法。不能凭记忆套题型,而要找思路、找规律,用熟悉的方法做。
对于一些典型问题的典型方法(通性通法),要理解方法的适用条件,掌握具体的解题思路和一套通用规则,熟悉操作步骤,力争“一看就会,一做就对”。
2、先审题,再答题;多动脑,再动手。不能简单机械地套公式,而要训练正确的思维方式,严格规范地按“解题程序”走,避免“凭感觉”、“想当然”。
总之,加强审题的意识,养成具体分析的习惯,提高解题的能力。
3、具体来讲,我们面对一道题目,首先不是回想这道题是否在哪里做过、可以套用什么结论或公式,而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题目要解决什么问题?
(2)题目提供了哪些已知条件?
(3)题目中有哪些关键的字词句,它们隐含了什么条件?
(4)题目中描述了哪几个过程?有哪几个关键点?每个过程遵循什么规律?过程与过程之间靠什么联系起来?
(5)根据题目所描述的情境,画出草图(受力分析图、过程分析图),在头脑中建立物理情景和模型。
(6)尝试应用所学过的物理概念、规律、方法解答这道题。
GRE填空规范解题步骤指点 高效答题要有套路
1. 分析句子结构:
分隔与粘连是主要的重复信息的方式
A. 分隔:句子中对主干进行修饰或补充的成分
定语从句:that 同位语:that who “,” 插入语:“,” 分词结构:分词 不定式结构:to 介词短语:介词
B. 粘连:由分号或冒号分开的上下句结构(大粘连)和一个句子内部的直接简单重复(小粘连)
大粘连:直接同义重复:并列、因果关系词
双重否定与肯定句重复:(1)A not 非A (2)A It's wrong/foolish/presumptuous to say 非A
主动句与被动句重复:is the result of is the outgrowth of is the product of A?B B?by A
逆否命题重复:A?B;非B?非 A(无被动句标志词)
比较句重复:to the same degree/extent as…as more/less -er better than
手段目的句重复:by for in terms of
特殊并列句重复:包含两个并列关系从句的句式
时间对比句重复:once formerly initial pristine erstwhile hereto hithertonow future before recent begin start create until no longer previous
比喻句重复:like as
小粘连:and but rather than even as…as so…as to…
2. 判断句子逻辑关系:
找出信号词,判断句子的并列、转折关系和正(+)、反(—)态度关系
A. 并列关系:并列 递进 条件因果 分号、冒号、破折号
并列:and also or just as similarly correspondingly in the same way indeed accordingly
递进:even
因果:derive from lead to due to because cause since for thereforethus hence in that so…that so…as to as a result result in result fromaccordingly consequently give rise to
B. 让步、转折:even though although even…though while whereas but yethowever nevertheless notwithstanding despite in spite of in contrast toon the contrary on the other hand far from rather than whateverotherwise ironically illogically paradoxically curiously surprisinglyunfortunately
although…,remain/continue(两次转折,— + —) 分号
C. 作者的正、反态度:态度语气词;在没有中心词时,特别要注意靠空格的正、反态度来解题
D. 强烈对比:时间强对比 人物强对比对象强对比(句子叙述对象的转移)
E. 照应:人称代词:it 指示代词:such this that those these 定冠词:the
F. 主体词:主体动词:continue remain shift from…to oscillate between…and turn…into reconcile…and… 人物身份名词 特征人物的特征性质或特征动作
3. 定位中心词:
定位与空格对应的词汇或短语;无中心词时一般要根据句子逻辑关系两空格同时做,两空格相隔很近时一般也要同时做。
4. 解题:
以上三步是做题的关键,体现了解题的思路流程,但并不是每题都必须完成这三步才能解题,这三步分别强调了解题的不同方面和角度,一般用两步或三步即可解题。
最后的提醒: 四种错误原因:
A. 逻辑关系弄反;
B. 因为句子复杂或含义晦涩, 找不到中心词;
C. 没有中心词;
D. 选项中的词义理解不到位。
GRE填空词汇的记忆方法
1.八字真言——一次大量,多次反复。
2.第一遍坚持杨鹏的循环方法,一定要把每个步骤做到,做好;如果每天时间不充裕可采用26天,每天2个list的方法。
3.第一遍不要管英义、派生、同根、同义反义等项,着重记忆主词条、中义和助记法。
4.若用蓝宝,则先不要管类反项,其中涉及的各种关系(如“某某关系”、“某某与某某”、“某某及其某某”等)大多出自宋昊的20种类反关系,第一遍时大可忽略,而且初期阶段对此着意太多,可能会影响后期做真题时的效果。
5.可先看一小部分真题(例如20道),意在体会类反题所反映出来GRE对单词的考法,使背词时更为有的放矢。
6.不要在主词条附近留下任何标记,意在将“场景记忆效应”减至最低。
7.时刻保持激情,参考网络练习。
8.[斟酌使用]可先不背com、con、dis、im、in、un开头的词,待其他的词汇背完后再集中记这些,会发现轻松很多。
9.S开头的单词是所有词汇中最难背的部分(词短、难拆分、助记法少),背时可视情况放慢进度,耐心记忆。
10.“节奏”是最重要的,背时节奏正确则势如破竹,不对则很容易长时间盯着同一页而思想不集中,什么都没看进去,所以应该在list1时就摸索最适合自己的节奏(即背每一个词、每一页的速度),摸索到了就要时刻注意按此速度均衡记忆。
11.可用各种记号标示自己对某词的记忆状况,但种类不宜超过三种,且千万不要记在主词条附近(参照上述第6条)。
12.蓝宝优势在于收词全且分类很明晰好用,但对核心词汇部分并没有继续细分重点,建议在背完两三遍后对照老俞的词频表,突出记忆常考、主考词汇。
13.如果听觉记忆比较强,可在空余时段听听老俞的串讲或红宝的MP3(推荐前者)。
14.绝不要厌恶甚至废弃词根词缀记忆法,当你背了很多遍后会感慨着发现,真正牢靠高效的仍是这种最古老最正统的记忆法。
15.不要纠缠在“第一遍到底背那本书更好”这个老问题,在任何一本书上勤奋耕耘,都定能收获巨大,等到词汇背到60%-70%以上后,再考虑用逆序、音序、分类等其他手段巩固记忆。
16.背词闲暇时可自己总结一下所记内容,如“动物”、“药,剂”、“似(某动物)的”、“格言”等,不要一味依赖前人总结的东西。
17.每天睡前小结一下当天背词的心得体会,以后才能越背越顺。
18.情绪不好时、烦躁时听听音乐,特别是“When you believe”、“Everybody hurts”、“Hero”、“In the end”、英雄交响曲这种唤人坚强向上的,或听听老罗语录,呵呵。
19.保持好心态——快乐,自信、坚忍,把背词汇当作一种冒险、游戏、挑战。
20.最后送大家一句话:“你不把单词折磨得死去活来,它就把你折磨得死去活来。”
GRE填空题目的实战技巧
新GRE填空题目分为好几种类型,通常来说新GRE填空题目要求6-7分钟的解题时间,考虑到填空题是第一个出现的,所以还要留出一分钟时间考生需要进入状态,这样平均下来,每个题大概一分钟左右。
通过ETS的出题思路来判断,我们也能分析到填空题目的破解方法。
新GRE填空题通常都是信息量充足型的,也就是题目的信息恰好是可以选出题目空缺的信息(相对来说阅读是信息量过剩型,而类反是信息量缺乏型,数学则是信息量不对称型的。出题人挖掉的空白处正好体现了出题人的思路,留下的句子组成的逻辑线索反映了出题人的思想。因此,掌握了出题人的想所,一定是能推理出正确答案的。如此说来,解决句子填空就是让考生通过题目给出的线索,破解出出题人的思路。
举个例子:
原题:
Because medieval women's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spiritual life was not welcomed by the male establishment, a compensating religious writings, inoffensive to the members of the establishment because of its , became important for many women.
A) involvement with… privacy
B) attention to… popularity
C) familiarity with… scarcity
D) dissatisfaction with… profundity
E) resistance to… domesticity
我们先把这个句子剥离一下.
主干:
a ...religious writings became important for many women.
实际上说的很简单,但是,只看着一句暂时分析不出选出什么。于是作者开始添加其他句子成分,来给出线索。Because提示原因。public participation不被welcome,那么,一个compensating 的participation就应该很重要。作者提供了一个因果关系,线索直接指向第一个空格。后者必然是前者的原因,而且第一个空逗号后面是 participation的同位语也就是同义的,我们就找一个participation的近义词。许多时候,像本题一样,这个句子中给出了充分多的解题线索,我们可以唯一的找到了A选项。
这里我们看出来,这个题目代表了ETS出题的一个常见思维定势,除去主干之外的其他部分,全部是为主干提供限定解释的,所以这些限定解释,就提供了主干中间空格的线索,同时,其他地方的空格,也可以由相关的成分提供的线索解决掉。我们马上能够看出来,所有的空格,出题人都在千方百计的给我们提供线索,有的时候可能还会提供冗余信息给我们。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找到这些出题人在这些原来的句子上人为加上的线索,来破解出题人的意图。
GRE填空利用语气词排除干扰
本文中所提到的语气词与汉语中所说的意义不同,我们都知道,GRE句子填空是一个比较特别的题型,需要我们依靠句中信息去推知空白处所要填写的词语,如果空白有两个,则要综合考虑,使二者达到有机的平衡。这里所说的语气词是指题干或选项中表示语气和态度的词语,它反映了褒贬程度,说通俗一些就是这个词究竟是表示正面的还是反面的,判断出这种关系之后,可以缩小选择范围,有助于我们快速破题。
为便于简化,在此将通过语气词来进行选择的情况分为以下两类:
一、原句中带有语气词,通过分析句子结构从选项中进行排除,解答这类题目时关键在于发现破题点。
例句1:It is assumed that scientists will avoid making _____ claims about the results of their experiments because of the likelihood that they will be exposed when other researchers cannot _____ their findings.
A. Hypothetical... evaluate
B. Fraudulent... duplicate
C. Verifiable... contradict
D. Radical... contest
E. Extravagant... dispute
解析:本题原句中的exposed是破题点所在,中文意思即“曝光”,既然是可能被曝光,那么这一定是表示贬义的,是从反面说明的。再根据句子表示的因果关系可以推测出第一个空白处必定也是表示贬义的,综观五个备选答案,只有B和E能与这种语气形成对应,而从语意上比较这两个词,fraudulent 是“欺诈的,欺骗性的”意思,extravagant意思为“奢侈的,浪费的,放纵的”,后者与原句意思不相关,无疑正确答案就只剩下B。
例句2:Those who fear the influence of television deliberately_______ its persuasive power, hoping that they might keep knowledge of its potential to effect social change from being widely disseminated.
(A) promote
(B) underplay
(C) excuse
(D) laud
(E) suspect
解析:本题只有一个空白,那么我们集中精力攻克就可以了,但是不一定就比两个空白的简单,要从句子整体寻找对应。第一个关键步骤就是发现破题点,在此依旧为一个单词deliberately,即我们所说的表示语气的词,既然是故意的,那么该行为所表达的动作一定不是正面的,按照这个意思去理解,选项中的A和D首先被排除,因为这两个词都是从正面去说的,再结合原句的意思不难发现正确答案为B。
二、语气词出现在选项中,要结合句意在选项中比较、排除。
例句1: The scientist found it puzzling that his rival“s theory retained its_______ despite widespread suggestions that it was now _______.
A. perspective…dated
B. currency…moribund
C. appeal …accepted
D. complexity…unfathomable
E. credibility…recognized
解析:本句从整体上判断属于转折关系句型,而且空白出现在两个分句中,需要将二者结合起来考虑,乍一看不能立即排除掉任何一个选项,这时候就应该把选项依次代入原句,根据句子结构这两个空白处要填的词语气相反,按照这个逻辑去对应,只有B符合要求。
例句2: Paleontologists” assumptions about the equable nature of the climate on the primeval island of Pangaea are ________ computer simulations indicating that the island"s temperatures tended to _______ during the course of a year.
A. based on… cool
B. confirmed by… vary
C. challenged by…stabilize
D. bolstered by…soar
E. undermined by…fluctuate
解析:本题是综合性质的,从句子整体来看属于现在分词起解释说明的作用,也不能立即排除掉任何选项,但通过比较选项可以将其分为正面语气和反面语气,从而按照结合句意缩小范围,均衡二者之后,可以得出如果第一个空白处为正面语气,也就是说computer simulations起到了好的作用,那么第二个空应该就是表示稳定之类的词语,反之如果是起到了不好的作用,则要变得not equable。本题正确答案为E。
高中物理到底怎么学
三个基本
基本概念要清楚,
基本规律要熟悉,
基本方法要熟练。
关于基本概念,举例子:速率。它有两个意思:一是表示速度的大小;二是表示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如在匀速圆周运动中),而速度是位移与时间的比值(指在匀速直线运动中)。关于基本规律,比如说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有两个经常用到V=s/t、V=(vo+vt)/2。前者是定义式,适用于任何情况,后者是导出式,只适用于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情况。
要清楚基本概念,首先,反复看课本。这一步是至关重要的,几乎所有的尖子生都有如此的体会。课本是最好的老师。
很多同学会说:“课本那么简单,而考试又那么难,看它有用吗?”这种想法很不对。其实据我了解,但凡物理成绩不好或平庸者,都是基础知识不牢。他们自以为学好了,但实际上却没有理解好那些最基本的概念、定理。不信的话,你可以翻开课本目录,一节一节地仔细回想相关的内容,这个时候你就会明白你的不懂之处在哪里。对于一个物理概念,你要从深层次地去理解它。
比方说,两个小球相撞,你从中能想到什么?动量方面有什么问题?能量方面有什么问题?――并不是非得做题目时才想这些问题。这些问题看似简单,但仔细一想却可以想出很多问题来;并且,这类简单小问题就是亿万考题之根源。
其次,做一些简单的题目。这第二步和第一步一样,被许多人瞧不起。
他们可能认为做那些简单的题目是降低了他们的身份,抑或他们忙着做难题,没“功夫”去做简单题。何谓“简单的题目”?就是那些直接考察基本定义、定理的题目,比如课本上的习题和稍微复杂点的题目。
做这些题目,目的并不是正确的答案,而是吃透这道题,从简单题目中联想出一些东西。一些所谓的难题,其实就是由几个简单题目组合而成。
然后,多看参考书上的例题,做一些中等难度的常规题目。我个人最喜欢看参考书上的例题,因为题量少,并且很典型,解答也很规范。课后,做几道中等题目实践实践,效果往往很好――不求多,几道足矣。还是老话,做完后好好回想回想,记笔记。
再说一下基本方法,比如说研究中学问题是常采用的整体法和隔离法,就是一个典型的相辅形成的方法,通常一些中等偏难的题会用到。
遇到这类难题,首先,以欣赏和玩玩的态度去看看做做。
说实话,现在的理综考试并没有很难的题目,至多是和生活实际相联系一下下。而联系实际的题目往往也并不太难,只不过没读题目就吓倒了一批人。理综考试至少有百分之七八十的题目属于简单或中等题,所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重点还是打好基础,做好简单中等题;再说,也只有这些题做好了,才有时间和能力去做所谓的难题。
再提醒各位一句:所谓中等难度题,就是稍微复杂一些的简单题而已。
最后再谈一个问题,属于三个基本之外的问题。就是我们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总结出一些简练易记实用的推论或论断,对帮助解题和学好物理是非常有用的。如,“沿着电场线的方向电势降低”;“同一根绳上张力相等”;“加速度为零时速度最大”;“洛仑兹力不做功”等等。
独立做题
要独立地(指不依赖他人),保质保量地做一些题。题目要有一定的数量,不能太少,更要有一定的质量,就是说要有一定的难度。任何人学习数理化不经过这一关是学不好的。独立解题,可能有时慢一些,有时要走弯路,有时甚至解不出来,但这些都是正常的,是任何一个初学者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物理过程
要对物理过程一清二楚,物理过程弄不清必然存在解题的隐患。题目不论难易都要尽量画图,有的画草图就可以了,有的要画精确图,要动用圆规、三角板、量角器等,以显示几何关系。
画图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更精确地掌握物理过程。有了图就能作状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状态分析是固定的、死的、间断的,而动态分析是活的、连续的。
上课
上课要认真听讲,不走思或尽量少走思。不要自以为是,要虚心向老师学习。不要以为老师讲得简单而放弃听讲,如果真出现这种情况可以当成是复习、巩固。尽量与老师保持一致、同步,不能自搞一套,否则就等于是完全自学了。
入门以后,有了一定的基础,则允许有自己一定的活动空间,也就是说允许有一些自己的东西,学得越多,自己的东西越多。
笔记本
上课以听讲为主,还要有一个笔记本,有些东西要记下来。知识结构,好的解题方法,好的例题,听不太懂的地方等等都要记下来。
课后还要整理笔记,一方面是为了“消化好”,另一方面还要对笔记作好补充。
笔记本不只是记上课老师讲的,还要作一些读书摘记,自己在作业中发现的好题、好的解法也要记在笔记本上,就是同学们常说的“好题本”。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笔记本要进行编号,以后要经学看,要能做到爱不释手,终生保存。
题、试卷、实验报告等等
作记号是指,比方说对练习题吧,一般题不作记号,好题、有价值的题、易错的题,分别作不同的记号,以备今后阅读,作记号可以节省不少时间。
这是高考黑马的必杀技!!!
时间
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容易被忽视而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
——高尔基(苏联文学家)
时间是宝贵的,没有了时间就什么也来不及做了,所以要注意充分利用时间,而利用时间是一门非常高超的艺术。
比方说,可以利用“回忆”的学习方法以节省时间,睡觉前、等车时、走在路上等这些时间,我们可以把当天讲的课一节一节地回忆,这样重复地再学一次,能达到强化的目的。
物理题有的比较难,有的题可能是在散步时想到它的解法的。学习物理的人脑子里会经常有几道做不出来的题贮存着,念念不忘,不知何时会有所突破,找到问题的答案。
向别人学习
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向同学们学习,向周围的人学习,看人家是怎样学习的,经常与他们进行“学术上”的交流,互教互学,共同提高,千万不能自以为是。也不能保守,有了好方法要告诉别人,这样别人有了好方法也会告诉你。在学习方面要有几个好朋友。
知识结构
要重视知识结构,要系统地掌握好知识结构,这样才能把零散的知识系统起来。大到整个物理的知识结构,小到力学的知识结构,甚至具体到章,如静力学的知识结构等等。
数学
物理的计算要依靠数学,对学物理来说数学太重要了。没有数学这个计算工具物理学是步难行的。大学里物理系的数学课与物理课是并重的。要学好数学,利用好数学这个强有力的工具。
保持好心情,锻炼好身体
健康的身体是学习好的保证,旺盛的精力是学习高效率的保证。要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要会一种、二种锻炼身体的方法,要终生参加体育活动,不能间断,仅由兴趣出发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地搞体育活动,对身体不会有太大好处。要自觉地有意识地去锻炼身体。要保证充足的睡眠,不能以减少睡觉的时间去增加学习的时间,这种办法不可取。不能以透支健康为代价去换取一点好成绩,不能动不动就讲所谓“冲刺”、“拼搏”,学习也要讲究规律性,也就是说总是努力,不搞突击。
高中物理解题技巧和快速提高物理成绩
物理学习数量多、灵活性大,物理概念、规律、方法是解题的依据和出发点,只有抓住这个根本,不断归纳总结才能提高解题能力。具体来说,可以采用分类法,根据物理题目所涉及的概念、规律对物理题目进行归纳分类,通过分类掌握各个知识点的命题特点和解题思路。
首先,从基本概念、规律上对习题进行分类。如从牛顿定律来看,可以把动力学问题分为:已知力求运动和已知运动求力两种基本类型。进而又可细分为:在恒力作用下的运动;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的天体运动;在弹性恢复力作用下的简谐运动等。
通过一定量的习题的求解,我们会发现在理解概念、规律方面的许多问题,也会发现解题方法、技巧方面的许多问题,还会积累不少的解题技巧、经验,这些都要求我们及时地归纳总结。例如:
力学问题中研究对象的选定;
力学规律的选用;
怎样利用图像分析解决问题;
怎样确定电势的高低;
如何识别电路结构(串、并联关系);
怎样画草图找出解题思路;
如何利用光路可逆性等等。
其次,还可对一些较大的问题进行总结。比如:如何求物理量?这在力、热、电、光、原子各部分中都会遇到。通过对各个章节中求解物理量的习题的总结,可以归纳得出求物理量的习题的总结,可以归纳得出群殴物理量的两条基本途径:一条是根据定义,另一条是根据与该物理量有关的规律。
通过以上的分类和归纳方法,把不同的题型和解题方法区分出来,还给我们提供各种类型题目的模型,对提高我们的解题能力很有帮助。
高中物理28个最佳突破口
1.“圆周运动”突破口——关键是“找到向心力的来源”。
2.“平抛运动”突破口——关键是两个矢量三角形(位移三角形、速度三角形)。
3“类平抛运动”突破口——合力与速度方向垂直,并且合力是恒力!
4“绳拉物问题”突破口——关键是速度的分解,分解哪个速度。(“实际速度”就是“合速度”,合速度应该位于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上,即应该分解合速度)
5.“万有引力定律”突破口——关键是“两大思路”。
(1)F万=mg 适用于任何情况,注意如果是“卫星”或“类卫星”的物体则g应该是卫星所在处的g.
(2)F万=Fn 只适用于“卫星”或“类卫星”
6.万有引力定律变轨问题突破口——通过离心、向心来理解!(关键字眼:加速,减速,喷火)
7.求各种星体“第一宇宙速度”突破口——关键是“轨道半径为星球半径”!
8.受力分析突破口—— “防止漏力”:寻找施力物体,若无则此力不存在。
“防止多力”:按顺序受力分析。(分清“内力”与“外力”——内力不会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外力才会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9.三个共点力平衡问题的动态分析突破口——(矢量三角形法)
10.“单个物体”超、失重突破口——从“加速度”和“受力”两个角度来理解。
11.“系统”超、失重突破口——系统中只要有一个物体是超、失重,则整个系统何以认为是超、失重。
12.机械波突破口——波向前传播的过程即波向前平移的过程。
“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关系——“上山抬头,下山低头”。
波源之后的质点都做得是受迫振动,“受的是波源的迫”
(所有质点起振方向都相同 波速——只取决于介质。频率——只取决于波源。)
13.“动力学”问题突破口——看到“受力”分析“运动情况”,看到“运动”要想到“受力情况”。
14.判断正负功突破口——
(1)看F与S的夹角:若夹角为锐角则做正功,钝角则做负功,直角则不做功。
(2)看F与V的夹角:若夹角为锐角则做正功,钝角则做负功,直角则不做功。
(3)看是“动力”还是“阻力”:若为动力则做正功,若为阻力则做负功。
15.“游标卡尺”、“千分尺(螺旋测微器)”读数突破口—— 把握住两种尺子的意义,即“可动刻度中的10分度、20分度、50分度的意思是把主尺上的最小刻度10等份、20等份、50等份”,然后先通过主尺读出整数部分,再通过可动刻度读出小数部分。特别注意单位。
16.解决物理图像问题的突破口——
一法:定性法——先看清纵、横坐标及其单位,再看纵坐标随着横坐标如何变化,再看特殊的点、斜率。(此法如能解决则是最快的解决方法)
二法:定量法——列出数学函数表达式,利用数学知识结合物理规律直接解答出。(此法是在定性法不能解决的时候定量得出,最为精确。)如“U=-rI+E”和“y=kx+b”对比。
17.理解(重力势能,电势能,电势,电势差)概念的突破口—— 重力场与电场对比(高度-电势,高度差-电势差)
18.含容电路的动态分析突破口——利用公式C=Q/U=εs/4πkd E=u/d=4πkQ/εs
19.闭合电路的动态分析突破口——先写出公式I=E/(R+r),然后由干路到支路,由不变量判断变化量。
20.楞次定律突破口——(“阻碍”——“变化”)(相见时难别亦难!)即“新磁场阻碍原磁场的变化”
21.“环形电流”与“小磁针”突破口——互相等效处理。环形电流等效为小磁针,则可以根据“同极相斥、异极相吸”来判断环形电流的运动情况。小磁针等效为环形电流,则可以根据“同向电流相吸、异向电流相斥”来判断小磁针的运动情况。
22.“小磁针指向”判断最佳突破口—— 画出小磁针所在处的磁感线!
23.复合场中物理“最高点”和“最低点”突破口——与合力方向重合的直径的两端点是物理最高(低)点。
24.处理洛伦兹力问题突破口——“定圆心、找半径、画轨迹、构建直角三角形”
25.解决带电粒子在磁场中圆周运动突破口—— 一半是画轨迹,必须严格规范作图,从中寻找几何关系。另一半才是列方程。
26.“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运动问题”的突破口——重力、电场力(匀强电场中)都是恒力,若粒子的“速度(大小或者方向)变化”则“洛伦兹力”会变化。从而影响粒子的运动和受力!
27.电磁感应现象突破口——两个典型实际模型:
“棒”:E=BLv ——右手定则(判断电流方向)— “切割磁干线的那部分导体”相当于“电源”
“圈”:E=n△Φ/△t—楞次定律(判断电流方向)—“处在变化的磁场中的那部分导体”相当于“电源”
28.“霍尔元件”中的电势高低判断突破口—— 谁运动,谁就受到洛伦兹力!即运动的电荷(无论正负)受到洛伦兹力。
16种常见题型的解题方法
题型1:直线运动问题
题型概述:直线运动问题是高考的热点,可以单独考查,也可以与其他知识综合考查.单独考查若出现在选择题中,则重在考查基本概念,且常与图像结合;在计算题中常出现在第一个小题,难度为中等,常见形式为单体多过程问题和追及相遇问题.
思维模板:解图像类问题关键在于将图像与物理过程对应起来,通过图像的坐标轴、关键点、斜率、面积等信息,对运动过程进行分析,从而解决问题;对单体多过程问题和追及相遇问题应按顺序逐步分析,再根据前后过程之间、两个物体之间的联系列出相应的方程,从而分析求解,前后过程的联系主要是速度关系,两个物体间的联系主要是位移关系.
题型2:物体的动态平衡问题
题型概述:物体的动态平衡问题是指物体始终处于平衡状态,但受力不断发生变化的问题.物体的动态平衡问题一般是三个力作用下的平衡问题,但有时也可将分析三力平衡的方法推广到四个力作用下的动态平衡问题.
思维模板:常用的思维方法有两种.
(1)解析法:解决此类问题可以根据平衡条件列出方程,由所列方程分析受力变化;
(2)图解法:根据平衡条件画出力的合成或分解图,根据图像分析力的变化.
题型3: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问题
题型概述: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问题常见的模型有两类.一是绳(杆)末端速度分解的问题,二是小船过河的问题,两类问题的关键都在于速度的合成与分解.
思维模板:
(1)在绳(杆)末端速度分解问题中,要注意物体的实际速度一定是合速度,分解时两个分速度的方向应取绳(杆)的方向和垂直绳(杆)的方向;如果有两个物体通过绳(杆)相连,则两个物体沿绳(杆)方向速度相等.
(2)小船过河时,同时参与两个运动,一是小船相对于水的运动,二是小船随着水一起运动,分析时可以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也可以用正交分解法,有些问题可以用解析法分析,有些问题则需要用图解法分析。
题型4:抛体运动问题
题型概述:抛体运动包括平抛运动和斜抛运动,不管是平抛运动还是斜抛运动,研究方法都是采用正交分解法,一般是将速度分解到水平和竖直两个方向上.
思维模板:
(1)平抛运动物体在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在竖直方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其位移满足x=v0t,y=gt2/2,速度满足vx=v0,vy=gt;
(2)斜抛运动物体在竖直方向上做上抛(或下抛)运动,在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在两个方向上分别列相应的运动方程求解。
题型5:圆周运动问题
题型概述:圆周运动问题按照受力情况可分为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和竖直面内的圆周运动,按其运动性质可分为匀速圆周运动和变速圆周运动.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多为匀速圆周运动,竖直面内的圆周运动一般为变速圆周运动.对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重在考查向心力的供求关系及临界问题,而竖直面内的圆周运动则重在考查最高点的受力情况.
思维模板:
(1)对圆周运动,应先分析物体是否做匀速圆周运动,若是,则物体所受的合外力等于向心力,由F合=mv2/r=mrω2列方程求解即可;若物体的运动不是匀速圆周运动,则应将物体所受的力进行正交分解,物体在指向圆心方向上的合力等于向心力。
(2)竖直面内的圆周运动可以分为三个模型:
①绳模型:只能对物体提供指向圆心的弹力,能通过最高点的临界态为重力等于向心力;
②杆模型:可以提供指向圆心或背离圆心的力,能通过最高点的临界态是速度为零;
③外轨模型:只能提供背离圆心方向的力,物体在最高点时,若v<(gR)1/2,沿轨道做圆周运动,若v≥(gR)1/2,离开轨道做抛体运动。
题型6: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问题
题型概述:牛顿运动定律是高考重点考查的内容,每年在高考中都会出现,牛顿运动定律可将力学与运动学结合起来,与直线运动的综合应用问题常见的模型有连接体、传送带等,一般为多过程问题,也可以考查临界问题、周期性问题等内容,综合性较强.天体运动类题目是牛顿运动定律与万有引力定律及圆周运动的综合性题目,近几年来考查频率极高.
思维模板:以牛顿第二定律为桥梁,将力和运动联系起来,可以根据力来分析运动情况,也可以根据运动情况来分析力.对于多过程问题一般应根据物体的受力一步一步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直到求出结果或找出规律.
对天体运动类问题,应紧抓两个公式:GMm/r2=mv2/r=mrω2=mr4π2/T2 ①。GMm/R2=mg ②。对于做圆周运动的星体(包括双星、三星系统),可根据公式①分析;对于变轨类问题,则应根据向心力的供求关系分析轨道的变化,再根据轨道的变化分析其他各物理量的变化。
题型7:机车的启动问题
题型概述:机车的启动方式常考查的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以恒定功率启动,一种是以恒定加速度启动,不管是哪一种启动方式,都是采用瞬时功率的公式P=Fv和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F-f=ma来分析.
思维模板:
(1)机车以额定功率启动.机车的启动过程如图所示,由于功率P=Fv恒定,由公式P=Fv和F-f=ma知,随着速度v的增大,牵引力F必将减小,因此加速度a也必将减小,机车做加速度不断减小的加速运动,直到F=f,a=0,这时速度v达到最大值vm=P额定/F=P额定/f。
这种加速过程发动机做的功只能用W=Pt计算,不能用W=Fs计算(因为F为变力)。
(2)机车以恒定加速度启动.恒定加速度启动过程实际包括两个过程.如图所示,“过程1”是匀加速过程,由于a恒定,所以F恒定,由公式P=Fv知,随着v的增大,P也将不断增大,直到P达到额定功率P额定,功率不能再增大了;“过程2”就保持额定功率运动。
过程1以“功率P达到最大,加速度开始变化”为结束标志。
过程2以“速度最大”为结束标志。
过程1发动机做的功只能用W=F·s计算,不能用W=P·t计算(因为P为变功率)。
题型8:以能量为核心的综合应用问题
题型概述:以能量为核心的综合应用问题一般分四类:
第一类为单体机械能守恒问题,
第二类为多体系统机械能守恒问题,
第三类为单体动能定理问题,
第四类为多体系统功能关系(能量守恒)问题。
多体系统的组成模式:
两个或多个叠放在一起的物体,用细线或轻杆等相连的两个或多个物体,直接接触的两个或多个物体.
思维模板:能量问题的解题工具一般有动能定理,能量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
(1)动能定理使用方法简单,只要选定物体和过程,直接列出方程即可,动能定理适用于所有过程;
(2)能量守恒定律同样适用于所有过程,分析时只要分析出哪些能量减少,哪些能量增加,根据减少的能量等于增加的能量列方程即可;
(3)机械能守恒定律只是能量守恒定律的一种特殊形式,但在力学中也非常重要.很多题目都可以用两种甚至三种方法求解,可根据题目情况灵活选取。
题型9:力学实验中速度的测量问题
题型概述:速度的测量是很多力学实验的基础,通过速度的测量可研究加速度、动能等物理量的变化规律,因此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验证牛顿运动定律、探究动能定理、验证机械能守恒等实验中都要进行速度的测量。
速度的测量一般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通过打点计时器、频闪照片等方式获得几段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从而研究速度;另一种是通过光电门等工具来测量速度.
思维模板:用第一种方法求速度和加速度通常要用到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两个重要推论:①vt/2=v平均=(v0+v)/2,②Δx=aT2,为了尽量减小误差,求加速度时还要用到逐差法.用光电门测速度时测出挡光片通过光电门所用的时间,求出该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则认为等于该点的瞬时速度,即:v=d/Δt。
题型10:电容器问题
题型概述:电容器是一种重要的电学元件,在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历年高考常考的知识点之一,常以选择题形式出现,难度不大,主要考查电容器的电容概念的理解、平行板电容器电容的决定因素及电容器的动态分析三个方面。
思维模板:
(1)电容的概念:电容是用比值(C=Q/U)定义的一个物理量,表示电容器容纳电荷的多少,对任何电容器都适用.对于一个确定的电容器,其电容也是确定的(由电容器本身的介质特性及几何尺寸决定),与电容器是否带电、带电荷量的多少、板间电势差的大小等均无关.
(2)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由两极板正对面积、两极板间距离、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决定,满足C=εS/(4πkd)
(3)电容器的动态分析:关键在于弄清哪些是变量,哪些是不变量,抓住三个公式[C=Q/U、C=εS/(4πkd)及E=U/d]并分析清楚两种情况:一是电容器所带电荷量Q保持不变(充电后断开电源),二是两极板间的电压U保持不变(始终与电源相连)。
题型11: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问题
题型概述: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问题本质上是一个综合了电场力、电势能的力学问题,研究方法与质点动力学一样,同样遵循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牛顿运动定律、功能关系等力学规律,高考中既有选择题,也有综合性较强的计算题。
思维模板:
(1)处理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问题应从两种思路着手
①动力学思路:重视带电粒子的受力分析和运动过程分析,然后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并结合运动学规律求出位移、速度等物理量.
②功能思路:根据电场力及其他作用力对带电粒子做功引起的能量变化或根据全过程的功能关系,确定粒子的运动情况(使用中优先选择).
(2)处理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问题应注意是否考虑粒子的重力
①质子、α粒子、电子、离子等微观粒子一般不计重力;
②液滴、尘埃、小球等宏观带电粒子一般考虑重力;
③特殊情况要视具体情况,根据题中的隐含条件判断.
(3)处理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问题应注意画好粒子运动轨迹示意图,在画图的基础上运用几何知识寻找关系往往是解题的突破口。
题型12: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问题
题型概述: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问题在历年高考试题中考查较多,命题形式有较简单的选择题,也有综合性较强的计算题且难度较大,常见的命题形式有三种:
(1)突出对在洛伦兹力作用下带电粒子做圆周运动的运动学量(半径、速度、时间、周期等)的考查;
(2)突出对概念的深层次理解及与力学问题综合方法的考查,以对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的考查为主;
(3)突出本部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的考查,以对思维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考查为主.
思维模板:在处理此类运动问题时,着重把握“一找圆心,二找半径(R=mv/Bq),三找周期(T=2πm/Bq)或时间”的分析方法.
(1)圆心的确定:因为洛伦兹力f指向圆心,根据f⊥v,画出粒子运动轨迹中任意两点(一般是射入和射出磁场的两点)的f的方向,沿两个洛伦兹力f作出其延长线的交点即为圆心.另外,圆心位置必定在圆中任一根弦的中垂线上(如图所示).
(2)半径的确定和计算:利用平面几何关系,求出该圆的半径(或运动圆弧对应的圆心角),并注意利用一个重要的几何特点,即粒子速度的偏向角(φ)等于圆心角(α),并等于弦AB与切线的夹角(弦切角θ)的2倍(如图所示),即φ=α=2θ.
(3)运动时间的确定:t=φT/2π或t=s/v,其中φ为偏向角,T为周期,s为轨迹的弧长,v为线速度。
题型13: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问题
题型概述: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是高考的热点和重点之一,主要有下面所述的三种情况:
(1)带电粒子在组合场中的运动:在匀强电场中,若初速度与电场线平行,做匀变速直线运动;若初速度与电场线垂直,则做类平抛运动;带电粒子垂直进入匀强磁场中,在洛伦兹力作用下做匀速圆周运动。
(2)带电粒子在叠加场中的运动:在叠加场中所受合力为0时做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当合外力与运动方向在一直线上时做变速直线运动;当合外力充当向心力时做匀速圆周运动。
(3)带电粒子在变化电场或磁场中的运动:变化的电场或磁场往往具有周期性,同时受力也有其特殊性,常常其中两个力平衡,如电场力与重力平衡,粒子在洛伦兹力作用下做匀速圆周运动。
思维模板:分析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应仔细分析物体的运动过程、受力情况,注意电场力、重力与洛伦兹力间大小和方向的关系及它们的特点(重力、电场力做功与路径无关,洛伦兹力永远不做功),然后运用规律求解,主要有两条思路:
(1)力和运动的关系:根据带电粒子的受力情况,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并结合运动学规律求解.
(2)功能关系:根据场力及其他外力对带电粒子做功的能量变化或全过程中的功能关系解决问题。
题型14:以电路为核心的综合应用问题
题型概述:该题型是高考的重点和热点,高考对本题型的考查主要体现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部分电路欧姆定律、电学实验等方面.主要涉及电路动态问题、电源功率问题、用电器的伏安特性曲线或电源的U-I图像、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的测量、电表的读数、滑动变阻器的分压和限流接法选择、电流表的内外接法选择等。
思维模板:
(1)电路的动态分析是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部分电路欧姆定律及串并联电路的性质,分析电路中某一电阻变化而引起整个电路中各部分电流、电压和功率的变化情况,即有R分→R总→I总→U端→I分、U分
(2)电路故障分析是指对短路和断路故障的分析,短路的特点是有电流通过,但电压为零,而断路的特点是电压不为零,但电流为零,常根据短路及断路特点用仪器进行检测,也可将整个电路分成若干部分,逐一假设某部分电路发生某种故障,运用闭合电路或部分电路欧姆定律进行推理.
(3)导体的伏安特性曲线反映的是导体的电压U与电流I的变化规律,若电阻不变,电流与电压成线性关系,若电阻随温度发生变化,电流与电压成非线性关系,此时曲线某点的切线斜率与该点对应的电阻值一般不相等.
电源的外特性曲线(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得U=E-Ir,画出的路端电压U与干路电流I的关系图线)的纵截距表示电源的电动势,斜率的绝对值表示电源的内阻。
题型15:以电磁感应为核心的综合应用问题
题型概述:此题型主要涉及四种综合问题
(1)动力学问题:力和运动的关系问题,其联系桥梁是磁场对感应电流的安培力.
(2)电路问题:电磁感应中切割磁感线的导体或磁通量发生变化的回路将产生感应电动势,该导体或回路就相当于电源,这样,电磁感应的电路问题就涉及电路的分析与计算.
(3)图像问题:一般可分为两类:
一是由给定的电磁感应过程选出或画出相应的物理量的函数图像;
二是由给定的有关物理图像分析电磁感应过程,确定相关物理量.
(4)能量问题:电磁感应的过程是能量的转化与守恒的过程,产生感应电流的过程是外力做功,把机械能或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感应电流在电路中受到安培力作用或通过电阻发热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或电阻的内能等。
思维模板:解决这四种问题的基本思路如下
(1)动力学问题: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求出感应电动势,然后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求出感应电流,根据楞次定律或右手定则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进而求出安培力的大小和方向,再分析研究导体的受力情况,最后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或运动学公式列出动力学方程或平衡方程求解。
(2)电路问题:明确电磁感应中的等效电路,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楞次定律求出感应电动势的大小和方向,最后运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部分电路欧姆定律、串并联电路的规律求解路端电压、电功率等。
(3)图像问题:综合运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左手定则、右手定则、安培定则等规律来分析相关物理量间的函数关系,确定其大小和方向及在坐标系中的范围,同时注意斜率的物理意义。
(4)能量问题:应抓住能量守恒这一基本规律,分析清楚有哪些力做功,明确有哪些形式的能量参与了相互转化,然后借助于动能定理、能量守恒定律等规律求解。
题型16:电学实验中电阻的测量问题
题型概述:该题型是高考实验的重中之重,每年必有命题,可以说高考每年所考的电学实验都会涉及电阻的测量.针对此部分的高考命题可以是测量某一定值电阻,也可以是测量电流表或电压表的内阻,还可以是测量电源的内阻等。
思维模板:测量的原理是部分电路欧姆定律、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常用方法有欧姆表法、伏安法、等效替代法、半偏法等。
★ 招聘流程与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