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诗歌常见的思想情感介绍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又红又专的春花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中诗歌常见的思想情感介绍(共含10篇),欢迎您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又红又专的春花”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高中诗歌常见的思想情感介绍

篇1: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 忧国伤时

1、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如: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2、反映离乱的痛苦 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同情人民的疾苦 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4、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如: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进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全诗即景抒情

● 建功报国

1、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

2、保家卫国的决心 如:王昌龄《从军行》

3、报国无门的悲伤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4、山河沦丧的痛苦 如: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5、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6、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如:杜甫《兵车行》

7、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如:屈原《涉江》

● 思乡怀人

1、羁旅愁思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温庭筠《商山早行》

2、思亲念友 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边关思乡 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4、闺中怀人 如: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 生活杂感

1、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2、昔胜今衰的'感慨 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3、借古讽今的情怀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4、青春易逝的伤感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5、仕途失意的苦闷 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6、告慰平生的喜悦 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 长亭送别

1、依依不舍的留念 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2、情深意长的勉励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3、坦陈心志的告白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评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郎胸怀和坚强性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

篇2:高考诗歌鉴赏题思想情感的解读技巧介绍

高考诗歌鉴赏题思想情感的解读技巧介绍

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

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

例如,鉴赏刘禹锡的《乌衣巷》(浙江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回答问题时,就得注意:这首诗运用了一个什么典故?再品味一下:作者运用这个典故,又表达了怎样一种心境。

通过对这首诗的阅读,我们可以知道这首诗中隐含了一个典故:王谢堂前燕。朱雀桥,在作为六朝都城建业(南京)的正南门外,是当时车马填塞的交通要道,至唐代已是野草丛生一片荒凉之地了。乌衣巷,是东晋时王导、谢安等豪门贵族聚居之处。据传王导家建有一堂,堂上悬有书写“来燕”二字的匾额。诗人从燕子的飞离,引出了人事盛衰的变化,反映了整个封建王朝贵族的共同命运。指出他们炙手可热的所谓荣华富贵,只不过是过眼烟云而已,并警示当时的统治者切莫重蹈覆辙。

当然,从典故着手去鉴赏一首诗,前提是能了解、分析出诗中运用的典故。这就需要我们平时多读古诗词,在阅读中不断积累。

篇3:《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道德、情感、价值观:

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一、导入

大家已经接触到了许多诗歌,那么在上课之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什么是诗歌?”词典上的解释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有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我认为诗歌的最大特点就是表现了一种美的追求。《荷马史诗》表现了一种悲壮雄阔的英雄之美,《繁星·春水》表现了一种心有灵犀的美,即使是《恶之花》《死水》这样的诗篇,写了种丑恶的事物,也是为了表现对逝去的美的留恋和对现实毁灭美的愤慨,这是一种追求之美。同样,我们可以从抒发个人情感的爱情诗中看到美的存在,而描写人生哲理的诗歌也同样是美的乐园。我们学习这两首诗歌,首先要去体会这种诗歌的美,通过我们的朗读,通过我们的体会,通过我们的品味来感知这种美。

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俄罗斯文学博大精深,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且大师辈出。同学们能说说他们的名字吗?

(譬如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马雅科夫斯其、莱蒙托夫、普希金等)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广为传诵的俄罗斯诗篇,它的作者就是普希金。学生自由回答。

三、简介作者

哪位同学知道这位具有国际影响的大诗人的情况?

明确:普希金,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生于莫斯科一个崇尚文学的贵族家庭。成年后不断发表诗歌评击时政,歌颂自由,被视为自由主义的代言人。为此遭到了沙皇政府的多次打击,他对曾被两次流放,也曾身陷囹圄,但他始终不愈地信守着诗中表达的生活原则,即使付出生命也再所不息。他虽然被沙皇政府阴谋杀害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鼓舞着人们。他的诗具有很高艺术成就和无言的艺术魅力。俄罗斯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别林斯基曾这样赞誉普希金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静,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可先让学生读有关资料,教师进行介绍,强调普希金的悲剧一生样铿锵有力。”但“诗是不可翻译的”,译诗不等于原诗,而我们现在又只能通过译诗来学习、欣赏,但愿我们能尽可能地领悟到这首诗的美。

四、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那里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四、听、读诗篇

1、听课文录音。

2、划分朗读节拍。

3、自由朗读。由教师范读,再由学生读。

五、结合体验,研讨问题

1、问:诗人在诗中阐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你感受最深的诗句说说你曾有过的体验。

明确: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的时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一定要永葆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2、问:如何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

明确:见教参。

3、问: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要用形象说话,最忌直白的说理,而这首诗通篇没有任何形象,却以说理取得了巨大成功,品味全诗,想想原因何在?

学生讨论。

4、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作为鼓励自己的座右铭,你读了之后,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请同学们自由讨论,各持己见。这首诗最美、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这里。学生自由回答,最好联系实际。

六、迁移积累

1、仿句练习仿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一节,续写下面的诗句:

假如生活捉弄了你,不要________,不要________!________。

2、背诵全诗。

七、拓展提高

课后探究性阅读普希金诗诗集,下堂课交流。

作为作业完成。

篇4:《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教学设计

从小学开始我们就接触了古代的唐诗宋词,从什么也不懂到深刻理解诗里的含义.从跟着老师背着“锄禾日当午,汗滴河下土”开始到后来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我们祖国的历史是悠久的。在漫长的岁月里产生了许许多多的伟大的和优秀的作家和诗人,他们留下了大量的珍贵遗产。学习古代文学,主要是学习作家作品。

文学作品就其内容说是社会生活通过作家的认识反映出来,或者说是作者思想感精的流露。而用以反映生活和表达情感的工具是语言文字。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是经常变化的。语言文字变化虽然慢一些,但古今不同还是十分显著的。韩愈说:“周诰汤盘,佶屈聱牙。”就是因为语言变了,很不好读。甲骨文许多人都不认识了,也是由于文字起了变化。不单字形字音有变化,字义也有变化。如同“烦”字,《说文》解释是“热头痛也”,是生病的现象,我们现在说“烦”,已经没有病的意思了。这种由于语言文字古今改变而带来的困难,就是阅读和学习古代文学作品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最为精彩的当属对李白《将进酒》的点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何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謔。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教学设计

篇5:《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教学设计

高中新教材三、四两册的内容以文学作品为主,并以文学体裁分成单元,其目的是,通过教学着重培养高中学生的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这样的编写体例和以往的教材有明显的不同,其优点是可以让学生通过集中学习一定数量的古今中外的优秀的文学作品,促使他们萌发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并且初步认识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文学样式的发展规律,从而达到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的目的。

新的教材,新的体例,新的目标,促使我们必须要探索新的教法。而我的做法是,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手段开展文学欣赏活动。用新的手段,大的容量,快的节奏来上好三、四两册的文学作品。

文学欣赏活动的准备阶段

运用多媒体上文学欣赏课,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做课前的准备。一般要做以下的事情:

1收集资料:

在确定文学欣赏活动主题以后,采取多种途径收集资料,这些资料包括有文字资料、图片资料、音响资料。

2编写讲稿:

根据主题编写讲稿,这个讲稿围绕主题展开有关文学知识的介绍,其中有文学史的内容作为讲稿的纵线,着重介绍文学现象的发展脉络;其中有作家生平的介绍,突出重要作家的思想、创作以及在文学的地位;其中还有重要作品的介绍,突出介绍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这是欣赏活动的重点所在。总之,史为线,作家为点,作品为面。

3制作课件:

根据主题以及讲稿的内容,制作课件。课件也贯彻史为线,作家为点,作品为面的原则。在制作过程中,首先把讲稿浓缩为提纲,用幻灯片的形式制作出来,然后把图片资料插进课件。涉及到作家的作品,尽可能有音像的资料,如朗诵、歌曲、唱段的录音以及电影和电视的活动画面。课件制作可以运用powerpoint软件,比较容易和方便。

文学欣赏活动的进行阶段

经过收集资料、编写讲稿、制作课件以后,就可以进行文学欣赏的活动了。活动大多安排在多媒体教室。讲课前安装好课件,调试好音响设备并开启多媒体投影仪。

文学欣赏的活动是在边讲边操作的过程中进行的。

讲课前,放一段与讲课内容相吻合的音乐,营造一种气氛,以便让学生能够尽快地进入听课的角色。

讲课的过程中,边讲边演示并配合以音响、画面,来造成比较有节奏、有动感的效果,使学生的听课始终处在一种全神贯注的良好状态中。

边讲边演示的时候,还要调节好教室的灯光,即需要作笔记时,就得开灯,需要放投影仪的时候,就得关灯。

因此,讲课中的各方面的协调显得至关重要了。所有这些都要在准备阶段作好充分的考虑和安排。

文学欣赏活动的具体内容

从高二年级开始,我结合新教材举行了多次文学欣赏活动,主要有《唐诗欣赏》、《唐宋词欣赏》、《中国戏曲发展概况》、《戏剧漫谈》、《中国古代小说及〈红楼梦〉》等内容。

《唐诗欣赏》主要结合唐诗单元,介绍了唐诗的文学史的地位、内容、成就以及繁荣的原因等方面,从横向广泛地介绍了若群星璀璨般的唐代诗人,然后引到唐代最伟大的诗人李白和杜甫。接着就集中介绍李白和杜甫的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在介绍时,既有以前学过的,又有即将要学的;既有课内的,也有课外的;既有短小的近体诗,也有较长的古体诗。配合这些诗歌的鉴赏都有配乐的诗朗诵,同时屏幕上放出字幕和画面。

《唐宋词欣赏》则以纵向来介绍,即以唐宋词的起源、发展的脉络,引出各阶段的词人来介绍。同时也兼顾到唐宋词的豪放、婉约这两大词派的介绍。主要介绍了这些词人:白居易、柳永、范仲淹、苏轼、李清照、秦观、辛弃疾等人的作品,和《唐诗欣赏》一样,也配以音乐伴奏的朗诵,同时屏幕上放出字幕和画面。为了引起学生的更大兴趣,在欣赏苏轼的《明月几时有》的时候,我特地放了王菲的流行歌曲《明月几时有》,以调动学生的情绪,并使欣赏课有了一个小小的高潮。

《中国戏曲发展概况》也是以纵向的方式来介绍戏曲的发展演变过程,同时介绍与课文有关的内容。开始以知识竞赛题引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然后介绍中国戏曲的起源、发展、成熟、高潮等几个阶段,涉及到南戏、杂剧、传奇等戏曲样式。戏曲作家及作品的介绍则以关汉卿、王实甫、汤显祖为主。欣赏中播放了京剧《窦娥冤》、越剧《西厢记》、昆曲《牡丹厅》的唱腔片段,同时也配以字幕、画面。越剧的唱段明显受到学生的喜爱。

《戏剧漫谈》则以更为开阔的视野,从古希腊的戏剧起源开始介绍,并涉及到东方印度的戏剧、英国的莎士比亚、法国的莫里哀、雨果、德国的席勒、歌德、俄国的普希金、果戈里的戏剧作品和二十世纪产生的现代派戏剧。以纵向介绍发展史,以横向介绍各国的作家和作品,而以课文中涉及的莎士比亚的《罗米欧与朱丽叶》为介绍的点,播放了最新拍摄的同名电影片段,并且和课文的内容作了比较。两段精彩的电影片段让学生在欣赏中获得了极大的美的享受。

《中国古代小说及〈红楼梦〉》则从古代小说的起源谈起,谈到小说的发展,在谈到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高峰时引出了《红楼梦》。对《红楼梦》的介绍,则从它的作者以及创作,它的出版和版本种类等方面先作介绍,然后引导学生走进《红楼梦》。在介绍了《红楼梦》人物关系图以后着重介绍了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等主要人物,配以图片和诗歌。最后播放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插曲,如《枉眉凝》、《秋窗风雨夕》、《紫菱洲歌》、《聪明累》,以便让学生能更好地了解小说中的人物。

文学欣赏活动给我的启示

首先,文学欣赏活动的开展是符合新的教材、新的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也适应了近年高考加强文学鉴赏内容考核的趋势。

其次,这种新的课型也是对传统的语文课的一种改革。传统的语文课,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堂满堂灌的课。从信息量到生动性诸方面来看都比不上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上的课。我认为运用多媒体上课有以下优点:

1,上课的容量大。由于不需要板书,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可用于讲课。这种课特别适合介绍系统的知识、和大量的背景资料。

2,上课的节奏快。由于先期的准备工作已经化了大量的时间,内容的衔接和转换都通过电脑来完成。因此这种课也适用那些本来很枯燥乏味很难上好的课。

3,上课的变化大。由于多媒体有集幻灯、音响、画面为一体的优点,随着上课的节奏,不时的变化内容,再加上幻灯、音响、画面的不时穿插,使讲课始终处于变化之中,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4,上课的生动性强。介绍知识可用直观性很强的图片来进行说明;营造气氛可运用音乐来调节;需要介绍的概念可利用幻灯字幕加以补充。甚至可以利用因特网让学生浏览与讲课内容密切相关的网站。

第三,这种活动的开展也是对自己的挑战。上好课就必须学会课件的制作;学会制作后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收集有关的资料,从文字资料到音响资料和图片资料;收集后还要编写讲稿,在讲稿的基础上制作课件。一系列的工作使自己学到了很多东西。

第四,上完课以后,从学生方面反馈的情况来看,他们是比较欢迎这种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课。然而由于课前准备的工作量太大而不可能每篇课文或每个单元都用这种方式上。如果能出版现成的课件,准备时间大大节省,活动的开展就更有保证,活动的效果会更好。

篇6:高考诗歌的思想情感、态度的推断方法

高考诗歌的思想情感、态度的推断方法

诗歌是言情的。作者的观点态度,实际上就是诗人表现在诗歌中的思想感情,及对人、事的看法。古代诗歌中流露的情感有哀怨、激愤、忧愁、欣喜、欢快、向往、怀乡思亲、追古伤今等等。通过这些情感可以折射出对人、事的观点,或不满,或歌颂,或赞同,或反对……对于这一类的考题,我们往往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方面来把握:

1.类别评价法

如果读完一首诗歌后就能把握它的类别,那么就可以根据诗歌的类别去推测诗歌的思想内容。比如写景诗中的“山水田园诗”,这类诗歌基本上是抒发作者对自然风光、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以及置身其中的闲适恬淡之情,还有的则表达了对污浊官场的厌恶之情。“边塞战争诗”主要表现的是边疆战士的艰辛生活,表现他们对家人的思念、对战争的'控诉以及对和平的渴望。如李白的《子夜吴歌・秋歌》:“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就借征夫之妻的口吻抒发了上述这些感情。

“怀古咏史诗”是通过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古迹的咏怀或评价抒发一种壮志难酬的苦闷或是表达一种物是人非、昔盛今衰的感慨或是借古讽今。“咏物诗”,它或是通过细致描摹某个意象来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寄寓一定的生活哲理,如骆宾王在狱中所作《咏蝉》的“蝉”即是作者的自况,直接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蒙冤不白的悲愤之情。诗歌类别还有送别诗、思乡诗等等,我们同样可以根据它们的类别来推测思想内容。当然有些诗歌的题材类别并不是单一的,可能既包含这一类的内容,又包含另一类的内容,这就需要我们多方面去考虑。总的说来,通过把握诗歌类别来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

2.背景推断法

作品大多是在一定的背景下写成的,因此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对有些诗词要考虑当时的背景。如陆游的《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此词极易让人受“哀”和“悲”字的影响,从而提炼出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的思想感情。但从写作背景上看,这一判断是错误的。孝宗乾道八年(1172),陆游接受抗金重要人物四川宣抚使王炎邀请,来到当时抗金前线南郑。本词就是词人在南郑的即月抒感。因此词人登台,眼前的角声烽火,高歌击筑,凭高洒酒,引起他对收复失地成功在望的无限兴奋之情。“此兴悠哉”,表现出词人对未来充满信心的乐观主义精神。若单凭词的内容,考生是不容易把握这种感情的。

3.尾句确立法

不管是绝句或是律诗,大多有一个基本特征,上半部分多叙述描写,而下半部分多抒情或言志,特别是在末句,更明显突出。如虞世南的《蝉》:“垂纟委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此诗前两句是描写蝉的习性和特点,后两句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声名远扬,不是借助别人的帮助,而是本身确有的才能。而在词曲中一般是上片写景叙事,下片抒情。如关汉卿的《碧玉箫》:“秋景堪题,红叶满山溪。松径偏宜,黄菊绕东篱。正清樽堪泼醅,有白衣劝酒杯。官品极,到底成何济?归,学取他渊明醉。”结尾一句“归,学取他渊明醉”,表现了作者对陶渊明隐居生活的理解、赞赏和向往。

4.联想类推法

对于咏物诗,要紧紧抓住所咏之物的特征,通过联想来把握诗人的感情。松、菊、梅是诗人主要借用的对象,如郑思肖的《画菊》:“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诗中塑造了不与百花同时开放,具有“独立不迁”的高标情怀的菊花形象,以此来表达诗人至死不变的民族气节。

篇7:透视古典诗歌思想情感的五个焦点

作者:王焕英

解读思想情感是阅读诗歌的一项重要内容,《考试说明》对其作出了明确的要求: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但是由于诗歌语言含蓄精炼,且跳跃性比较大,学生们在阅读时 难以读懂悟透, 下面介绍较易掌握的五种突破方法:

一 、细读标题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富含诸多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研读诗歌的题目,往往能从中得到一些有关思想情感方面的提示。如 全国卷《赋得暮雨送李胄》,标题中包含的信息有:时间“暮”、天气“雨”、事件“送李胄”;透过这些信息就可以理解本诗抒发了作者在一个细雨蒙蒙的傍晚送别朋友李胄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全国卷 II 《邯郸冬至夜思家》,题目中含有地点“邯郸”、时间“冬至夜”、情感“思家”,很明白的表达了作者在冬至夜晚独自客居邯郸思念家人的情感。

二 、分析意象

意象是诗歌中倾注了诗人的思想与主观情感的的生动鲜明的形象,是作者寄情山水、抒怀言志的凭借与依据。因此理解诗歌可以从解读意象入手,并由此展开联想,进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及思想情感。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意象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和象征意义,我们平时阅读诗歌时要多积累,争取能够做到看见某个意象,就能想到他要传达什么情感,表达什么主旨。如“杜鹃”“鹧鸪”因其叫声听起来像是“不如归去”,故古人常用它来寄思乡怀人之情;而“落日”“流水”“老树”“梧桐”“细雨”等意象容易给人凄凉萧索之感,故多被诗人用来抒发感时伤世之叹或羁旅思乡之愁;因“柳”与“留”谐音,古人就有折柳赠别的习俗,多用以抒发惜别、留恋之情,后来又引申出思乡怀远的意味。 全国卷《春夜洛城闻笛》中的“折柳”的寓意就是指的后者。广东卷杜甫的《江汉》,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其中 “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而“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三、重视关键词

1、情感词:

诗歌中有一些高度聚集作者情感或者直接吐露作者思想的关键词语,抓住这些词语,就可以直接理解作品的主题。如 03 年北京春季高考 韦应物《闻雁》,前两句“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赵嘏《寒塘》第三句“乡心正无限”,含有“故园”“归思”“乡心”之类的词语,非常明显的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又如 05 年 重庆卷 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 (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 里面有“旧别情”和“边愁”的词语,就显露了征人面对任何欢快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离愁别绪。

2、修饰词:

诗歌贵在含蓄,对于表意不太明显的诗歌,我们要关注 一些修饰限制性的词语,抓住这些词语,会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主题。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 ・ 秋思》,曲中藤、树、鸦、桥、道、风、马等意象,除“鸦”能使人微感凄凉外,其他情感倾向不明显,但作者分别用枯、老、昏、小、古、西、瘦等带有情感色彩的词修饰后,藤是干枯的毫无生气,树是衰朽残败,鸦是傍晚暮鸦,桥是狭小少人经过,道是荒凉古道;意境顿生,表达了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思乡主题。又如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其中“常”“多”“独”等修饰词写出了诗人多年沦落他乡、病魔缠身、漂泊在外的孤独、寂寞的愁苦心情。 05 年全国卷 I 《春行即兴》中“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用“自”“空”修饰“落”和“啼”,除了显示山中的宁静外,更从中透出一丝作者伤春、惜春的凄凉之情。

四、聚焦转合句

一首诗多半是由几层意思组合而成,弄清层与层之间语意的转换,对于理解诗歌的主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诗歌 从结构上一般可以分为“起承转合”四个部分。对于律诗和绝句来讲,一般 首联、首句为起,颔联、第二句是承,颈联、第三句为转,尾联或末句是合。对于词来说,一般上阙为起与承,下阕为转与合。大部分诗歌的起、承部分写景,所以理解 诗歌主旨,要关注诗歌的“转”、“合”,即诗歌的后半部分。如 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前两句是诗歌的起承部分,描写夜上受降城所见景色:“沙似雪”、“月如霜”;第三句 的 芦管声使诗意发生转折,最后一句“合”交代了全文“征人尽望乡”的主旨。

五、联系背景

准确地理解诗歌主题,有时还需要“知人论世”。对于 高考来讲,为了降低阅读难度,一般不涉猎时代性和背景性太强的诗歌,有的题目涉及到背景和作者经历,命题人往往给出,但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材料,往往和主题有关,我们要认真对待。如 05 年福建卷李白的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对于“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中的“愁心”究竟指的什么,诗歌本身没有体现。但是命题人给出了背景材料“ 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我们就可以明白“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当然,我们在阅读时,不可孤立使用一种方法,应该将上述的五种方法综合运用,多角度,多层次的解析诗歌,这样才可以全方位准确的解读诗歌的思想和情感。

篇8:高考诗歌鉴赏题思想情感的解读技巧

一首优秀的古典诗歌,它的形象塑造、语言特色,亦或它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应当都有可圈可点之处。但一部作品所体现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表达出的观点态度,才是它的最大艺术价值之所在。所以,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进行文学鉴赏活动,当然也是设计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的主要出发点。

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

下面,试以全国及分省命题的多份高考试卷为例,就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思想情感的解读技巧作些初步探讨。

一、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

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古典诗歌中,有不少意象的符号意义是固定的。这些意象,有着丰富特殊的文化内涵。它们已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而是一种思想情感的象征。所以,对这些惯用意象的符号意义,我们必须了解。如抒愁写恨时,常用“水”、“雨”等意象来表达,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柳”、“柳枝”等意象,则常用来表惜别怀远,如: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李白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还有,松、竹、梅、菊象征人的高洁品格,桃花象征美人,鸟象征自由等等。

如20全国Ⅰ卷,鉴赏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春未老,风细柳斜针。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十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时故人思故国,且将断火试断茶,诗酒趋年华),在依题回答“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时,就得抓住“细风”、“斜柳”、“烟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这些景物(意象)。因为作者选择的这些意象,体现了其深厚的寓情于景的功力,无不与本词所表现的“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心情无法排遣而又极力想暂时排遣”的主旨相契合。

再如年浙江卷,选用了三首诗歌:唐人刘禹锡的《乌衣巷》、金人吴激的《人月圆》及元人赵善庆的《中吕?山坡羊?燕子》。之所以把它们作为一组材料来进行比较阅读,原因之一是三首诗歌中都塑造了一个相同的意象:燕子。请看,“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人月圆》)“语喃喃,忙劫劫,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中吕?山坡羊?燕子》)后两句中的“燕子”,明显是从《乌衣巷》中化用而来。而《乌衣巷》中的“燕子”,则有着其特定的符号意义。吴激、赵善庆两位词曲作者剪裁唐人诗句,以抒亡国隐痛。于是,对命题者的下述设问,答案就很明确了:这三篇作品均通过燕子的意象,表达了深沉的兴亡之感。

篇9:高考诗歌鉴赏题思想情感的解读技巧

高考诗歌鉴赏题思想情感的解读技巧

一首优秀的古典诗歌,它的形象塑造、语言特色,亦或它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应当都有可圈可点之处。但一部作品所体现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表达出的观点态度,才是它的最大艺术价值之所在。所以,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进行文学鉴赏活动,当然也是设计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的主要出发点。

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

下面,试以2007年全国及分省命题的多份高考试卷为例,就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思想情感的解读技巧作些初步探讨。

一、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

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古典诗歌中,有不少意象的符号意义是固定的。这些意象,有着丰富特殊的文化内涵。它们已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而是一种思想情感的象征。所以,对这些惯用意象的符号意义,我们必须了解。如抒愁写恨时,常用“水”、“雨”等意象来表达,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柳”、“柳枝”等意象,则常用来表惜别怀远,如: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李白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还有,松、竹、梅、菊象征人的高洁品格,桃花象征美人,鸟象征自由等等。

如2007年全国Ⅰ卷,鉴赏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春未老,风细柳斜针。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十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时故人思故国,且将断火试断茶,诗酒趋年华),在依题回答“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时,就得抓住“细风”、“斜柳”、“烟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这些景物(意象)。因为作者选择的这些意象,体现了其深厚的寓情于景的功力,无不与本词所表现的“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心情无法排遣而又极力想暂时排遣”的主旨相契合。

再如2007年浙江卷,选用了三首诗歌:唐人刘禹锡的《乌衣巷》、金人吴激的《人月圆》及元人赵善庆的《中吕?山坡羊?燕子》。之所以把它们作为一组材料来进行比较阅读,原因之一是三首诗歌中都塑造了一个相同的意象:燕子。请看,“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人月圆》)“语喃喃,忙劫劫,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中吕?山坡羊?燕子》)后两句中的“燕子”,明显是从《乌衣巷》中化用而来。而《乌衣巷》中的“燕子”,则有着其特定的符号意义。吴激、赵善庆两位词曲作者剪裁唐人诗句,以抒亡国隐痛。于是,对命题者的下述设问,答案就很明确了:这三篇作品均通过燕子的意象,表达了深沉的兴亡之感。

篇10:高考语文复习之诗歌中思想情感的解读技巧

高考语文复习之诗歌中思想情感的解读技巧

二、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

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

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

标题中的信息,一般是提示诗歌的内容。如2007年江苏卷,鉴赏辛弃疾《鹧鸪天?送人》(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恶,别有人间行路难)。据标题“送人”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词(且题目中也提示:这首词以“送人”为题)。如果知道了这首词是送别词,那么词中所描写的“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等意象的含义就容易把握了,词人所表露的丰富、复杂的情感(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也就更加容易解读了。

注释中的信息,一般是交待诗作的.背景。鉴赏诗歌要因人论诗,因时论诗,这就需要我们在鉴赏时必须对诗人及创作背景有一定的了解。有时考题会给我们提供有关这方面的注释,对这些注释必须重视。

如2007年福建卷,在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诗后加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这一交待诗作背景的注释,对于体会诗人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是很有价值的。

再如,2007年湖南卷:

阅读下面的宋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

示长安君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注:长安君为王安石(1021—1086)的大妹,工部侍郎张奎之妻,封长安县君。此诗为王安石于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出使辽国前所作。此时他尚未拜相变法。

问: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请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

在回答上述提问时,就必须关注注释中的相关提示,以在“知人论事”的基础上体察诗人的悲怆之情。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此时他(王安石)尚未拜相变法”,还处在仕途不遇之中,“湖海”久隔,“尘沙”远赴,旦夕间重逢又别,且是“出使辽国”,那可是个不无艰险的去处。根据注释中的交代,答题者作出时空上的拓展,就能将诗歌中表达的怆情悲意在更深的层次上加以把握。

诗歌:思想

《兰亭集序》情感与思想分析

高中学习常见谚语

思想的翅膀诗歌

情感诗歌:记忆轻扬

古代诗歌的常见分类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常见意象

高中三年常见文言实词

加拿大高中留学常见问题解答

高中诗歌:一中

高中诗歌常见的思想情感介绍(共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高中诗歌常见的思想情感介绍,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