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常见典故(共含8篇),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zh18baskets”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常见典故
1、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如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
4、蝉。以蝉象征品行高洁。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王沂孙《齐天乐》: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5、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吴国的旧苑荒台上的杨柳又长出新枝(荒凉一片),遥想当年这里笙歌曼舞,那盛景比春光还美(不胜春:春光也不胜它)。这里是以杨柳的繁茂衬托荒凉。
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
6、南浦。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边之所。
如屈原《九哥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
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7、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
如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
8、琴瑟
(1)比喻夫妇感情和谐,亦作瑟琴。
如《诗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又如《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
(2)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谊。
如陈子昂《春夜别友人诗》: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出川。
9、鸿雁
《汉书苏轼传》载,匈奴单于欺骗汉使,称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燕,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鸿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单讯。
如晏殊《清平乐》: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如李清照词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另一首词云: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大雁在这里是传书的信使。
10、神器。指帝位、政权。
如《老子》: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己。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11、月老
传说唐朝韦固月夜里经过宋城,遇见一个老人坐着翻检书本。韦固前往窥视,一个字也不认得,向老人询问后,才知道老人是专管人间婚姻的神仙,翻检的书是婚姻簿子(见《续幽怪录定婚店》)。后来因此称煤人为月下老人,或月老。
12、陶朱。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别号。
相传他帮助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到陶,善于经营生计,积累了很多财富,后世因此以陶朱或陶朱公来称富商。
13、祝融
传说中楚国君主的祖先,为高辛氏帝喾的火正(掌火之官),以光明四海而称为祝融,后世祀为火神;由此,火灾称为祝融之灾。
14、秋水。喻指眼睛,形容盼望的迫切。
如《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损他淡淡春山。春山,指眉。
15、连理枝、比翼鸟。作恩爱夫妻的比喻。
连理枝指连生在一起的两棵树。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老在一起飞,古典诗歌里用作恩爱夫妻的比喻。相传旧中国时宋康王夺了随从官韩凭的妻子,囚禁了韩凭。
韩自杀,他的妻子把身上的衣服弄腐,同康王登台游玩时自投台下死去,留下遗书说是与韩凭合葬,康王却把他们分葬两处。不久,两座坟上各生一棵梓树,十天就长得很粗大,两棵树的根和枝交错在一起,树上有鸳鸯一对,相向悲鸣。
白居易的《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有了这些句子,人们把结婚称为喜结连理。
16、孔方兄
因旧时的铜钱有方形的孔,所以人们把钱称为孔方兄(含诙谐兼含鄙视意)。
17、青梅竹马
出自李白的《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后来用青梅竹马形容男女小的时候天真无邪,也指幼小时就相识的伴侣。
18、班马。送别诗多用以抒发惜别之情。
春秋时,晋、鲁、郑伐齐,齐军趁夜间撤走。晋国大臣刑伯听到齐军营里马叫,推测道:有班马之声,齐国军队一定连夜撤走了。班马为离群之马,后送别诗多用以抒发惜别之情。李白《送友人》: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9、问鼎。篡夺政权。
春秋时,楚王北伐,陈兵于洛水,向周王朝炫耀武力。周定王孙满慰劳楚师,楚庄王向王孙满询问周朝的传国之宝九鼎的大小和轻重。后遂以问鼎喻篡夺政权。
如《晋书王敦传》:有问鼎之心,帝畏而恶之。今常以喻谋求夺得。例:这次比赛,主队连输几场,失去问鼎冠军的机会。
20、辞第。为国忘家。
汉时,北方匈奴贵族经常骚扰边境。一次汉武帝要为大将霍去病修建府第,霍去病辞谢道: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后以喻为国忘家。杜甫《奉和严中臣西城晚眺十韵》:辞第输高义,观图忆古人。
21、请缨
汉武帝派年轻的近臣终军到南越劝说南越王朝。终军说:请给一根长缨,我一定把南越王抓来。后以喻杀敌报国。
如岳飞《满江红遥望中原》:叹江山如故,千村落寥。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22、钓鳌
传说古渤海东面有五座大山随海波漂流,上帝叫十五只大鳌顶住,山才固定不动。友伯国有一巨人举起脚来跨出没几步,就到了五座山的地方,他一下钓去六只鳌,因此,有两座山就沉入海底了。后以喻豪迈的举止或远大的抱负。李白《赠薛校书》:未夸观海作,空郁钓鳌心。
23、三尺
古代,剑约三尺长,故用为剑的代称。《汉书高帝纪下》: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又因古代把法律刻在三尺长的竹筒或木板上,故又作法律的代称,也叫三尺法。《汉书杜周传》:三尺安出哉?
24、还珠
古时合浦地主盛产珍珠,但是地方官员很贪,珍珠都自动移到别的地方去了。东汉的孟尝到这里来当太守,革除贪w流弊,珍珠又回到合浦来了。故以还珠喻官吏为政清廉。杜牧《春日言虢州李长侍十韵》:今日还珠守,何年执戟郎?
25、高山流水。也作流水高山。
相传春秋俞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每当伯牙弹到描写高山、流水的典调时,钟子期就感到他的琴声犹如巍峨的高山、浩荡的江河。钟子期死后,伯牙叹无知音,不再弹琴。后常借指知音或乐曲的高录。明唐寅《世情歌》:清风明月用不竭,高山流水情相投。辛弃疾《谒金门》:流水高山弦断绝,怒蛙声自咽。
26、哀鸿
比喻哀伤苦痛、流廓失所的人。龚自珍《己亥杂诗》:三更忽轸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写的就是人民痛苦流离的生活。
27、巴歌。借指鄙俗之作,多作谦词。
唐人李群玉《自沣浦东游江表途出巴秋投员外从公虞》:巴歌掩白雪,鲍肆埋兰芳。
元人谢应芳《水调歌头再和寄酬袁子英萧寺》:多谢寄来双鲤,白雪阳春数曲,为我和巴讴。多和阳春白雪比照着来写,表达自己的微不足道。
28、白衣苍狗。亦叫白云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
出自杜甫诗《可叹》: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人事变化,犹如浮云,一会儿像白云,一会儿像灰狗。宋刘克庄《沁园春和吴尚书叔永》:笑是非浮论,白衣苍狗,文章定价,秋月华星。人生是是非非如同天上白云,变化无常,难以逆料,只有定价文章如秋月华星,光照人间。
29、见背。背,离开。谓父母去世。
如李密《陈情表》:生孩六月,父母见背。
30、逐鹿
《汉书蒯通传》:且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颜师古注引张晏曰:以鹿喻帝位。后来用逐鹿比喻群雄并起,争夺天下。魏征《述怀》: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31、杜康
《说文解字巾部》: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后即以杜康为酒的代称。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32、鸿鹄。鸿鹄飞得很高,常用来比喻志气高远的人。
《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太息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33、秦晋
春秋时,秦晋两国为婚姻,后因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倒赔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
34、彭祖
彭祖,传说故事人物,生于夏代,至殷末时已八百余岁,旧时把彭祖作为长寿的象征,以寿如彭祖来祝人长寿。
35、鸡肋
鸡的肋骨,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比喻没有多大价值,没有多大意思的事情(见于《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36、婵娟
姿态美好,多用于形容女子;因人们常喻月为美女,故称月亮婵娟。
37、执牛耳。指盟主。
古代诸侯订立盟约,要每人尝一点牲血,主盟的人亲自割牛耳取血,故用执牛耳指盟主。后来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
如《左传哀公十七年》:诸候盟,谁执牛耳?后常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
如黄宗羲《姜山启彭山诗稿序》:太仓之执牛耳,海内无不受其牢笼。(太仓,人名)
38、作壁上观
壁:营垒、壁垒。观:观望。在壁垒上观望。比喻观别人成败,不卷入其中。语出《史记项羽本纪》。
39、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
如王维《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40、豆蔻。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
豆蔻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41、精卫
古代神话。炎帝的女儿在东南海淹死,化为精卫鸟,每天衔西山的木石来填东海(见于《山海经北山经》)。后来用精卫填海来比喻有深仇大恨,立志必报;也比喻不畏艰难,努力奋斗。
42、鸡口牛后
《战国策韩策》:宁为鸡口,无为牛后。比喻宁愿在局面小的地方当家作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任人支配。
43、岁寒三友
指松竹梅。松竹经冬不凋,梅则耐寒开花,故有岁寒三友之称。
44、花中四君子
梅竹兰菊花称为花中四君子。
45、泰斗
泰山北斗的简称。典出《新唐书韩愈传》,比喻杰出的可为榜样的人物。
46、人杰
典出《史记高祖本纪》,指才智突出的人物。
47、仁人
典出《论语卫灵公》喻指有博爱思想、以天下为己任的人。
48、传人
典出《荀子非相》,原指道德学问能传于后世的人。今指能得到祖先或师长精神或技艺的人。
49、玉成
典出《西铬》(西晋张载),比喻为人成全好事。
50、口碑
典出《五灯会元》,比喻众人的口头称颂。
51、壁还
敬词,典出《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指恭敬地退还别人的赠品,或指毫无损伤地归还借用别人的物品。
52、方家
典出《庄子秋水篇》,原指深于道术的人,后特指精通某种学问、某项技术的专家。
53、等身
典出《宋史贾黄中传》,敬辞,比喻著作多,堆起来等于该人的身高。
54、西席
典出《称谓录》,代指老师。
55、心许
典出《史记吴太伯世家》,心中暗自答应的意思。
56、洗耳
典出《琴操河间杂歌箕山操》,原指厌听世事,今比喻聆听、恭听。
57、斧正
典出《庄子徐无鬼》,指请人修改自己的作品,也作斧正。
58、抱璞
典出《韩非子和氏》,比喻坚持美德(也有作怀才不遇之意)。
59、染指
典出《左传宣公四年》,比喻沾取不应得的利益。
60、射影
典出《苦热行》(南朝宋鲍照诗),比喻说此喻彼,别有用心。
61、掣时
典出《吕氏春秋具备》,比喻办事受牵制,不顺利。
62、雷同
典出《礼记曲礼上》,相同的意思,或人云亦云。
63、涂鸦
典出《尧山堂外纪》,比喻书画或文章不像样子。
64、城府
典出《宋史傅尧俞传》,比喻令人难以揣测的深远用心。
65、借光
典出《战国策秦策》,向别人询问或请人给自己方便时的套话。
66、物色
典出《后汉书严光传》,本指形貌,后指按照一定标准去访求人才。
67、不才
典出《庄子山木篇》,自谦没有才能。
68、方寸
典出《三国志蜀志》,指人的心。
69、提刀
典出《世说新语容止》,比喻代人写文章。
70、下榻
典出《后汉书徐稚传》,原指礼遇贤者,现一般指接待贵客,也借指住宿。
71、润色
典出《论语宪问》,比喻对文稿细加修饰。
72、春秋
典出《诗经鲁颂》,比喻年岁、岁月或借指古代史、历史。
73、梨园
梨园原是皇帝禁苑中的果木园圃,唐玄宗开元年间,将其作为教习歌舞的地方,且在这里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音乐舞蹈表演人才,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国此,后世的戏曲班社常以梨园为其代称,戏曲艺人称梨园弟子。
74、抱柱
相传古代尾生同一女子相约在桥下见面。他等了很久,不见女子到来,这时河水猛涨,淹没桥梁,尾生为了坚守信约,不肯离去,抱住桥柱,淹死在水里。后以喻坚守信约。李白《长干行》: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集锦
三、(辽宁卷)
9.B 10.D 11.C 12.A
13. 故曰/勇于私斗而怯于公战/又奚独怪于狗而烹之/嘻/过矣!
断句共4处,每处1分。错1处扣1分。
14.(1)冉氏因此很厌恶这条狗。译出大意给1分;“患苦”译为“厌恶”“不满”一类的意思给1分,译为“以……为忧”“以……为苦”也可。
(2)我从前克制忍耐不杀它(的原因),是因为它在意外、紧急的时候可能有用。
译出大意给2分;“向”译为“从前”一类的意思给1分,“不之杀”译为“不杀它”一类的意思给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本县有家姓冉的人家,养了一只很凶猛的狗。它碰到路过的人,就要追上去咬,常有过路人被它咬伤。遇到有人被它咬伤,狗主人就亲自上门去向被咬伤的人道歉,拿出钱来给人家治伤,这样的事已经发生了好多次了。那姓冉的为此而很讨厌那只狗,但是因为狗凶猛,不忍杀它,就还是养着它。
刘位东告诉我说:“有一次我夜里走回家,离家门还有一里多路,许多狗围着我汪汪地叫,冉家的狗也叫着迎上前来,我用折下的柳枝向它们横扫过去,许多狗都退回去远远立着,只有冉家那狗竟奔上来要和我搏斗。它冲了好几次,我几乎被它咬伤。我边斗边走,走过冉家门口往东,过了几寸步,那狗才停止了追咬。当时我巳很疲惫,幸而离狗已远了,我才在路旁休息,歇了好久才离开,那只狗还远远望着我汪汪叫。回家以后,我想:这只狗倒是奸狗,假如有盗贼仇人夜里去他家抢劫,狗一定守住家门咬人,就有几个人也进不了他家门一步啊!听说姓冉的很讨厌这只狗,早上如果在市集上遇到他,一定劝他不要杀掉这只狗。这样的狗,是千金也难买到的!
“过了几天,冉家的邻居到我家来,我问起那只狗。他说‘已经杀掉烧来吃了。’我觉得奇怪,问他为什么。他说:‘那一夜,盗贼进了冉家。主人发觉了,叫醒两个儿子,一起拿了棍棒去追赶,盗贼害怕了逃跑了。主人心里疑惑:怎么狗不叫呢?呼狗,狗不应;到处找,找不到。回房要上床,听到床下象有喘息的声音,用烛一照,见正是那只狗。它蜷屈了身子蹲伏着,一动也不敢动,低了头,闭了眼,好象唯恐有人听到它的声声的样子。主人说:咳!我过去忍住而不杀它,是因为想它有一天紧急中可以有用处,哪知它追咬过路人是勇敢的`,见了盗贼却这样胆小畏缩!就为了这样,第二天把它杀掉烧来吃了。’”
唉!天下与人勇敢搏斗而对盗贼胆小害怕的,难道只是这只狗吗!现在街市上的流氓无赖,平日到处闹事,在本乡本地横行不法。有的在衙门里挂个差役的名,有的在兵营里吃一口粮,他们专欺侮文弱而善良的人,他们走在路上,人们都要远远避开;他们一恕,就叫来一大群同党,手拿凶器围拢来砍人,什么人都不敢惹他们,样子真象个壮士一样。一旦地方上有小批强盗,叫他们拿了兵器,编进宫府,防守地方,人数不下一百几十;马房里的马夜里有点惊扰叫起来,他们就以为强盗来到,两手抖抖索索,拔刀出不了刀鞘,总算跑了出来,身子还在抖,身上的东西碰击出声音来。点燃火器,一而再,再而三都点不着。听说要出发到防守的地方去,离贼军还有几百里,离家乡仅仅几十里,那就哭哭啼啼和父母妻子告别,象以后永远见不到的样子,他们的激动和惊慌到如此地步!所以我说:为私而斗很勇敢,为公而战就胆怯的人也有的是,又何必责怪那只狗而杀了它呢?咳,这不太过分吗?
话虽是这样说,可是养猫的,是要猫捕鼠;养狗的,是要狗防盗。假如它不能完成它的职守,这已经是没有用了,何况加上它还要咬人?种狗,岂可以留下来?石勒要杀掉石虎,他母亲说:“跑得快的牛小时候,总会弄破车子,你还是稍稍容忍他吧。”到后来石勒的后代,到底灭绝在石虎之手。只贪图牛能跑得快,不管车子会撞破,尚且不对;何况只撞破车子的牛实际跑不快呢?然而那种女人的仁慈心肠,古今都一样;从此说来,那姓冉的所有的才智,超过了一般人多得多了。
抓住诗歌的人生经历
比如,20xx年春考的第(四)题,试卷中选择的是唐朝“诗圣”杜甫的五言格律诗《月夜忆舍弟》。从该诗中的“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这四句话,我们就可以知道此诗是写于八年“安史之乱(755――763)”期间的。乾元二年(759年)之秋,48岁的杜甫带着家眷,跟着唐肃宗李亨出逃到秦川(今甘肃天水县)。而他的三个亲弟弟杜颖、杜观、杜丰,却散落在山东、河南一带。整首诗的前四句是写“惨景”,后四句是写“惨情”。八年的**,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所以杜甫借这首诗来反映一个时代。由此,我们完全可以根据杜甫的这段人生经历,撰写出这样一篇鉴赏分析短文:“全诗借景抒情、感物伤怀、思乡怀亲:先以‘戍鼓’、‘雁声’、‘白露’等词语,描绘出一幅浓重悲凉的边塞秋景图;继以‘弟散’、‘无家’、‘断书’等历史实况,揭示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国破家亡、妻离子散’的严重后果,表达诗人此时内心凄哀痛心、颠沛飘流的焦虑不安、忧国忧民之情。”
抓住诗歌的背景提示
比如,20xx年秋考的第(四)题,试卷中选择的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在它的词牌下,有这样一段背景文字,同学们在考场思考时,要充分予以重视――“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如果把这段文字精确地译成现代文的话,那就是:“南宋孝帝赵s执政时期的1179年暮春,有‘抗金收土、复兴大宋’思想的40岁辛弃疾,从荆湖北路(前方)掌管钱粮财赋的漕司官署,后调至荆湖南路(后方)的机关去工作,官位与辛弃疾相同的‘转运副使’王正之,在江边一座小山上的亭子内,设置便宴,饯行送别,于是,心怀不满的辛弃疾,当场为他写下这首‘闲愁最苦’的双阕词,赠与同志好友”。在阅读了这段翻译之后,你再紧密结合词中的“怨、最苦、断肠”等等字眼,那就不难可以得出这首词的中心思想了,它应该是:“辛词形象点染春色年华的悄然离去,再融入‘典故、史实’,透露自己内心的最苦闲情,暗喻江山破败、时局飘摇,然而个人却依然‘红心依旧、忠君爱国’,并显示自己‘嫉奸恨佞、不怕遭妒’的正直高尚精神节操!”
抓住诗歌的简要注释
比如,20xx年秋考的第(四)题,试卷中选择的是明朝杜庠所写七言格律诗《赤壁》。在它的注解部分,清晰的有这样一段文字,同学们有时会粗心忽视掉――“【注】①杜庠:明朝诗人,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如果再将此段文字扩充一下的话,那就是:杜庠,明代长洲(今江苏吴县)人,字公序,是“景泰(第七帝明代宗朱祁钰的年号,从1450至1457年)”期间的进士。后被朝廷任命为小攸县(今湖南省长沙市的攸县)的县令。可他做了极短的时间,就罢职归乡。于是往来于湖、浙一带,与好友游山玩水、饮酒唱诗,并自称是“西湖醉老”,就此度过“清淡自得”的一生年华。又因曾到过“赤壁”题诗,故人们称他是“杜赤壁”。毕生撰写有《楚游》、《江浙》、《歌风》等诗集,寄情抒怀、评古论今。在他的这首诗里,有“不堪回首”四个字,实际上这是作者借助轰轰烈烈的三国“火烧赤壁”旧史,目睹今日的“荒矶鸥鸟满烟芜”,再联系到自己的坎坷仕途,不由无限感慨,于是,我们又可以得出这样一段主旨内涵:“全诗运用强烈对比,抒发历史苍凉、人生无常的凄怆情愫:‘豪气冲天’的曹瞒与‘兵销炬影’的下场;‘战火纷飞’的昔日与‘荒矶烟芜’的现实;‘壮志凌云’的周郎与‘仕途失意’的自己……凭借这‘纵横逸宕、气势雄迈’的赤壁怀古,一展沉郁惆怅、命运坎曲的人生意绪。”
抓住诗歌的关键文眼
比如,20xx年秋考的第(四)题,试卷中选择的是《古诗十九首》的最后一首“游子离愁”诗。诗中刻划了一个久客异乡、愁思辗转、夜不能寐的游子形象。清代张庚就抓住了诗中的关键文眼,在《古诗解》里有如下一段心理“愁思”发展“十层次”的细细分析,文字不长,周老师就为你摘录于此,仅供你参考之:“因‘忧愁’而‘不寐’,因‘不寐’而‘起’,因‘起’而‘徘徊’,因‘徘徊’而‘出户’,因‘出户’而‘彷徨’,因‘彷徨’无告而仍‘入房’,十句中层次井井,而一节进一节,直有千回百折之势,百读不厌。”根据以上所提供的具体内容,你就完全可以从《明月何皎皎》一诗中的“忧愁”、“徘徊”、“彷徨”、“愁思”和“泪下”等关键词,看出作者所要表达的真实诗意了,那就是:“诗人运用表示‘悲哀痛心、精确直觉’的心理动词,又采用‘以乐衬哀’的艺术效果(‘乐’),按照时空的推移转换,抒发了游子们‘急盼回归、急见亲人’的真挚情感。”
此外,你还可结合具体情况灵活处置。如描写“元宵节”的“元曲”(20xx年春考,元代盍西村《【越调】小桃红・江岸灯火・万家灯火闹春桥》)、描写“端午节”的“宋词”(20xx年春考,黄裳《喜迁莺・端午泛湖・梅霖初歇》)、寄思“寒食节”的“五律”(20xx年秋考,王安石《壬辰寒食》)、描写“祭社日”的“元曲”(20xx年秋考,元代王恽【越调】平湖乐・尧庙秋社・社坛烟淡散林鸦)等作品,你可以采用“抓住诗歌的佳节特色”;又如试卷里选两首诗歌,进行对比结合考测的(20xx年秋考“异朝异人异题”――唐代王驾《雨晴》与宋代赵师秀《约客》;20xx年春考“异朝异人同题”――唐代杜牧《过华清宫》与宋代杜常《题华清宫》;20xx年春考“同朝异人异题”――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与王维《相思》;20xx年秋考“同朝同题异人”――李白《望庐山瀑布》与徐凝《庐山瀑布》),你可以采用“抓住诗歌的比较异同”去写;再如还可“抓住诗歌的名家评论”,借用其中的点滴精彩评语,去撰写出属于自我创见的“诗歌鉴赏”开放性小作文来(20xx年春考、20xx年秋考和20xx年春考,这三年的诗歌就属此类)。总之,还有“抓住诗歌的辞格妙用”、“抓住诗歌的时空交融”、“抓住诗歌的虚实映衬”等方法,去恰当地写出一篇较好的考场“诗歌鉴赏”小作文来。
比拟
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说:比拟就是“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这些在我们前面列举的诗词中,便有许多例证。比拟中还有一种常用的手法,就是“拟人化”:以物拟人,或以人拟物。前者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里荡漾。把“云彩”“金柳”都当作人来看待。以人拟物的,如,洛夫的《因为风的缘故》:……我的心意/则明亮亦如你窗前的烛光/稍有暧昧之处/势所难免/因为风的缘故/……以整生的爱/点燃一盏灯/我是火/随时可能熄灭/因为风的缘故。把“我的心”比拟为烛光,把我比作灯火。当然,归根结底,实质还是“拟人”。
夸张
就是把所要描绘的事物放大,好像电影里的“大写”“特写”镜头,以引起读者的重视和联想。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其中说到“深千尺”“三千尺”,虽然并非事实真相,但他所塑造的形象,却生动地显示了事物的特征,表达了诗人的激情,读者不但能够接受,而且能信服,很惊喜。然而这种夸张,必须是艺术的、美的,不能过于荒诞,或太实、太俗。打油诗是市井文学的一种特殊形式。如,有一首描写棉花丰收的打油诗:“一朵棉花打个包/压得卡车头儿翘/头儿翘,三尺高/好像一门高射炮。”读后却反而使人觉得不真实,产生不出美的感觉。
借代
就是借此事物代替彼事物。它与比拟有相似之处,但又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于:比拟一般是比的和被比的事物都是具体的、可见的;而借代却是一方具体,一方较为抽象,在具体与抽象之间架起桥梁,使诗歌的形象更为鲜明、突出,以引发读者的联想。这也就是艾青所说的“给思想以翅膀,给感情以衣裳,给声音以彩色,使流逝变幻者凝形。” 塑造诗歌形象,不仅可以运用视角所摄取的素材去描绘画面,还可以运用听觉、触觉等感官所获得的素材,从多方面去体现形象,做到有声有色,生动新颖。唐代诗人贾岛骑在毛驴上吟出“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但又觉得用“僧敲月下门”亦可。究竟是“推”还是“敲”,他拿不定主意,便用手作推敲状,不料毛驴挡住一位大官的去路,此人乃大文豪韩愈,当侍卫将贾岛带到他的马前,贾岛据实相告,韩愈沉思良久,说还是用敲字较好。因为“敲”有声音,在深山月夜,有一、二记敲门声,便使得那种情景“活”起来,也更显得环境的寂静了。前述《枫桥夜泊》的“乌啼”和“钟声”,也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还有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段,更是十分逼真,异常精彩!现代的如黄河浪的《晨曲》:“还有那尊礁石/在固执地倾听/风声雨声涛声之外/隐隐约约的/黎明/灵泉寺的晨钟/恰似鼓山涌泉的/悠远回应/淡淡淡淡的敲落/几颗疏星/而涨红花冠的/雄劲的鸡鸣/仿佛越海而来/啼亮一天朝霞/如潮涌。这首诗也写得很好。所以我们如果掌握了用声音塑造形象的手法,那将为诗歌创作开拓一个更加广阔的领域。无论是比拟、夸张或借代,都有赖于诗人对客观事物进行敏锐的观察,融入自己的情感,加以大胆的想象,甚至幻想。可以这样说,无论是浪漫派也好,写实派也好,没有想象(幻想),便不成其为诗人。比如,以豪放著称的李白,固然想象丰富,诗风雄奇,而以写实著称的杜甫,也写出了诸如“安得广厦千万间……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乾。”(《月夜》)等等浮想联翩的佳作。
辛弃疾《清贫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方回《戊戌生日二首》
客舍逢生日,邻家送寿星。
循彝须答礼,恃熟莫忘形。
把笔迟赓和,开樽共醉醒。
五儿一随侍,心窃愧椿庭。
陆游《观村童戏溪上》
雨余溪水掠堤平,闲看村童戏晚情。竹马琅锵冲掉去,纸鸢跋扈挟风鸣。
三冬暂就儒生学,千藕还从父老耕。识字粗堪供赋役,不须辛苦慕功名。
注意诗歌中有固定含义的意象:
(1) 离别类:双鲤、尺素(远方来信),月亮(思乡或团圆),鸿雁(游子思乡怀亲或羁旅伤感),寒蝉(悲凉),柳(喻离别留念或代故乡),芳草(离愁别恨),鹧 鸪鸟(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指旅途艰辛或离愁别绪),南浦(送别之地),芭蕉(离情别绪),燕(惜春或恋人思念或物是人非的变迁,或传书叙离情或游子 漂泊),关山(思家),长亭短亭(送别),阳关曲(送别的歌声)。
(2)情爱类:莲(音同“怜”表达爱情),红豆(男女爱情或友谊),红叶(传情之物)。
(3)人格类:菊花(清高),梅花(不怕摧残敢为人先或保持冰清玉洁),松(傲霜斗雪坚守节操),
(4)悲情类:梧桐(象征悲凉),乌鸦(衰败荒凉),杜鹃鸟或子规(象征凄凉哀伤或思家思归),碧血(蒙冤枉而死或忠心不泯灭),猿(悲伤)。
(5)其它类:昆山玉(人才),折桂(科举及第),采薇(隐居生活),南冠(囚犯),柳营(军营)。东篱(高雅,洁身自好)
分析意境类(意境=意象+情感)
1.思想内容方面,要借助诗人写的景、人、事,体会诗的意境、诗人的感情经历、反映的道理。2.形象方面,要找准诗中所写的形象,体会这些形象的经历、心态或代表意义。3.语言方面,耍认真体会最能体现诗歌意境的动词、形容词和其他词类,分析其如何体现意境的,如何表达诗人情感的。4.表达技巧方面,要弄清诗歌的表达技巧,借助原诗句进行分析。5.明确题目要求的提示性因素,严格按要求做题。6.认真组织答案,如果是语段。则按总分结构表达,要用准有关诗歌创作的概念术语,即要说行话。比如,要用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不用第一句、第二句等。
注意诗歌中有固定含义的意象:
⒈离别类:双鲤、尺素(远方来信),月亮(思乡或团圆),鸿雁(游子思乡怀亲或羁旅伤感),寒蝉(悲凉),柳(喻离别留念或代故乡),芳草(离愁别恨),鹧鸪鸟(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指旅途艰辛或离愁别绪),南浦(送别之地),芭蕉(离情别绪),燕(惜春或恋人思念或物是人非的变迁,或传书叙离情或游子漂泊),关山(思家),长亭短亭(送别),阳关曲(送别的歌声).
⒉情爱类:莲(音同“怜”表达爱情),红豆(男女爱情或友谊),红叶(传情之物).
⒊人格类:菊花(清高),梅花(不怕摧残敢为人先或保持冰清玉洁),松(傲霜斗雪坚守节操),
⒋悲情类:梧桐(象征悲凉),乌鸦(衰败荒凉),杜鹃鸟或子规(象征凄凉哀伤或思家思归),碧血(蒙冤枉而死或忠心不泯灭),猿(悲伤).
天际草离离,鸿雁南归,冷烟凝恨锁斜晖。蝴蝶不知身是梦,飞上寒枝。
惆怅倚阑时,总是伤悲,绝怜红叶似芳菲。清露自凋枫自落,没个人知。
【注】这首词写与元末乱世,避难于江湖时期。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首句写无边的青草直漫向天涯,透露的是生机,奠定昂扬的基调。
B、“鸿雁”这一意象不仅点出深秋季节,也暗示出旅人的思归。
C、上片结句暗用典故,与“庄生晓梦迷蝴蝶”如出一辙,蝴蝶正是诗人梦中之物。
D、枫叶红似春花,却无人怜,遇清露而自凋,这“枫叶”正是孤高诗人的写照。
E、全诗明写秋实写“感事”,所以是一首伤时失意的寓托之作,词风婉约。
(2)“没个人知”是作者刻意吐出的心中郁结之情,词人在这首词中“郁结”了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6分)
答案
一、(1)答B3分、E2分、D1分(A、奠定飘零凄凉的感情基调;C、是推陈出新,蝴蝶是实有之物,如在梦中寻觅花枝而栖,却只能飞上寒枝。D、“孤高”判断无据。)
(2)①飘零江湖的悲愁与失落;②实现人生抱负的无望而执着;③人生失意的自怜与自爱;④才华被埋没的孤苦与怨恨。(解说略。每点2分,三点即可)
【解析】本词借景抒情,要想明确情感的内涵,可抓景物深入探究其中蕴藏的深意。“凋枫自落”暗指作者晚年飘零江湖的失意。“鸿雁南归”思归之情,思归更有深意,结合背景可知,避难江湖期间,希望安定,这个安定应该是心灵的安定,国家的安定,所以其中寄寓的应该有无法实现的人生抱负。再抓一些关键词品析,“飞上寒枝”“清露自凋”“没个人知”,写出了才华无人知晓的孤独惆怅与悲愤。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11分)
《红楼梦》中写道,经过两首不成功的《咏月诗》后,香菱终于写成了一首众人称赞为“新巧有趣”的诗。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博得嫦娥应自问,何缘不使永团圆?
(1)阅读上面一首诗,选择对诗意解说有误的两项()
A、首联写月光璀璨,光芒难掩。但月亮看上去外貌娟秀,它的背里却非常凄清。
B、颔联写一泻千里的月光之下,处处传来捣衣之声,直到雄鸡高唱、缺月高挂。
C、颈联写了穿绿蓑的江上人秋夜闻笛,闺中女子楼头望月两幅画面。
D、尾联诗人向嫦娥发问:“为什么不让分离的亲人重新团聚在一起,永不再分离呢?”
E、该诗同《春江花月夜》一样,借思妇、离人、游子的月下情怀表达月之思乡怀人意蕴。
(2)这首诗被众人赞为“新巧有趣”,其“新巧有趣”体现在何处?请从写作特色方面作答。(6分)
答案
二、(1)答D3分、E2分、B1分 (B“直到”有误,该句另写早行之人,D不是诗人向嫦娥发问,而是诗人想像嫦娥自己问自己,E本诗写的是行人别情、思妇怀人、江上之人思乡。)
(2)新巧之处有三点:(1)除首联直接写月外,其它句句不着“月”字,但句句与月相关。(2)首联一个“寒”字为全诗之骨(“诗眼”、“奠定感情基调”均可),全诗围绕这个寒字展开,情感浓郁。
(3)诗中化用古代诗句,却不露痕迹,用词典雅含蓄,设意新奇别致。全诗借咏月而怀人,流露了真情实感,切合香菱自己的身世。(以上一个要点2分,写够三个要点可得满分,如果语文月刊有其他说法,言之成理亦可给分)
三、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11分)
满江红·赣州席上呈太守陈季陵侍郎[注]
辛弃疾
落日苍茫,风才定、片帆无力。还记得、眉来眼去,水光山色。倦客不知身远近,佳人已卜归消息。便归来、只是赋行云,襄王客。
些个事,如何得?知有恨,休重忆。但楚天特地,暮云凝碧。过眼不如人意事,十常八九今头白。笑江州、司马太多情,青衫湿。
【注】陈季陵罢职辞行,辛弃疾在宴席上作此词赠之。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落日苍茫”既点明了离别的时间,也给离别的宴席涂上了一层凄苦的色彩;“暮云凝碧”再次写到暮色,照应开头,情含景中,形象鲜明。
B、上片的景物描写有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特点,其中实景是眼前的苍茫落日、一叶孤舟,虚景是记忆中的水光山色。
C、“眉来眼去”写山水的美好,词人使用拟人的手法把无生命的.山水写得有生命有感情,以乐景写哀情,表达了浓重的离愁别绪。
D、“倦客不知身远近,佳人已卜归消息”中,“倦客”是对罢职者的委婉说法,此处是指陈季陵;而此时佳人也离开词人,二人均有难言的悲情。
E、本词除了在景物描写上独具匠心外,还大量使用了议论的写作手法,如上片中“风才定、片帆无力”,下片中的“过眼不如人意事,十常八九今头白”就是议论句。
(2)这首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一、(1)B3分、D2分、E1分【B项“动静结合”错误,上片的景物描写没有使用这种手法。D项“佳人也离开词人,二人均有难言的悲情”错误,应该是佳人离陈季陵而去,使之痛苦不堪。E项上片中“风才定、片帆无力”不是议论句。】
(2)抒发了词人对友人的劝勉与激励之情。“些个事,如何得?知有恨,休重忆”四句,劝友人不要为那些小事烦恼。“过眼不如人意事,十常八九今头白”二句即事明理,说明人生在世,得意时少,失意时多,自古如此,何必要愁得“今头白”呢。“笑江州、司马太多情,青衫湿”二句借古喻今,从表面上看是笑友人太多情,其实是要激励友人振作起来。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对雪①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②《世说新语。黜免》载:“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老翁一家只剩一人的情境,抒发了诗人的悲凉之情。
B、“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
C、“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写出了诗人对温暖的渴望。
D、第四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E、诗歌塑造了因国家**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而又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
(2)诗歌的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
答案
四、(1)C3分、A2分、E1分【A应为用“独”写诗人自己(“老翁”)的处境。C项“‘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错误,这句诗是写炉火燃尽的情景。E项“壮志难酬”错误,诗歌中没有体现。】
(2)诗歌第二联描写了黄昏云乱、风急雪紧的景象。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写飞雪的状态,表现自己在战乱之中内心的悲凉;同时呼应诗歌标题“对雪”为下文描写室内景象和抒发诗人感情做铺垫,有利于突出诗歌忧国忧民的主旨。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书情寄上苏州韦使君兼呈吴县李明府[注]
崔峒
数年湖上谢浮名,竹杖纱巾遂称情。云外有时逢寺宿,日西无事傍江行。
陶潜县里看花发,庾亮楼中对月明。谁念献书来万里,君王深在九重城。
【注】这首诗作于崔峒晚年,其时,崔峒在潞府功曹任上,功曹属于闲官。诗题中“韦使君”指韦应物。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句中的“谢”是“拒绝”的意思,诗句是说作者不务政事,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
B、“竹杖纱巾”是隐者装束,这一句是说作者如隐者般逍遥自在地生活,大遂平生之愿。
C、前两联写了作者的生活情景,引出了颈联对两位友人的生活情景的描写。
D、颈联运用典故,将李明府比作陶潜,将韦应物比作庾亮,夸赞他们的清廉。
E、最后一联写作者不愿从万里之外给君王献书,因为君王深居禁宫无法收到。
(2)诗歌题目中有“书情”二字,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简要概括。(6分)
答案
五、(1)A3分、E2分、D1分【A项“作者不务政事”曲解诗意,根据注释信息可知,作者当时任潞府功曹这样的闲职,作者只是无政事可做。D为夸赞他们的雅洁。E项对最后一联有曲解,语文月刊最后一联是作者的诉苦,是埋怨自己上书,君王却不能赏识自己。】
(2)①率意而为的自在闲适之情;②对隐居生活的向往、羡慕之情;③自伤不遇,对君王的怨恨之情。
鉴赏诗歌的形象”是高考考纲中明确规定的一个考点,也是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的一个常考点。分析诗歌的形象对于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及思想情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诗歌中的形象具体来说可分为三类:人物形象、景象和物象。我们结合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诗歌来详细论述这三类形象的特点及答题技巧。诗歌中的人物形象通常是抒情主人公自我的形象。因此,在鉴赏这类形象时要做到知人论世,关注诗人的背景。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写这首诗时,当时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幽州台,慷慨悲吟,写下了这首诗歌。了解了诗歌的写作背景,便不难分析诗歌中所塑造的诗人自我形象:本诗在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中,塑造了一位忧国忧民、胸怀大志、孤独的怀才不遇的封建士大夫的形象。
此外,对于鉴赏人物形象题的答题步骤,有以下三步:(1)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来概括诗歌塑造了什么形象。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有: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等。考生在平时复习时,应对这些形象做些积累。(2)结合诗句中相关的语句具体分析这一形象的特征,概括时应忠于原文,不可臆造。(3)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或诗歌的创作背景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对诗歌表情达意所起到的作用。以《寻陆鸿渐不遇》为例: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着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分析“陆鸿渐”这一形象,可按照上述的三个步骤来做答: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步骤一)。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步骤二)。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步骤三)。
诗歌的景象主要体现在诗歌的意象或意境上,解答诗歌景象时,主要侧重于对意象、意境的解答。意象是指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在诗人看来,他所看到的自然景物,都附有诗人的情感在内,这正是所谓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在解答诗歌意象类的题目时,重要的是要积累一些常见的意象,如月、鸿雁、子规、兰、竹、浮云、梧桐、夕阳等。更为重要的是,还要明确同一意象在不同诗歌中的不同意义。如“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中的“枫叶”则给人无限喜悦,激昂奋进之感。而“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李煜《长相思》)中的“枫叶”则带给人相思的愁苦。
诗歌中的意境是指情与景的有机契合,或者说是指具有相同特性的意象的组合。对意境类的解答,也有三个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描述时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同时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用双音节字词,这样会使语句优美,富有节奏感。(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时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仅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以杜甫的《绝句二首(其一)》为例: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分析该诗所描绘的景物时,可按照以上三个步骤: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诗歌中的物象主要相对于咏物诗而言。它是指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解答该类诗歌时,首先要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的品格,抓物与志的“契合点”。其次要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以张渭的《早梅》为例: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答题时首先应分析梅的自身特征: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然后结合诗歌中后两句评价性述语,从而可以概括出诗人所抒发的情感: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表达了对梅花由衷的敬仰之情。
★ 高考诗歌鉴赏
★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