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黄炎培的教学思想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Alani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黄炎培的教学思想(共含15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Alani”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论黄炎培的教学思想

篇1:论黄炎培的教学思想

论黄炎培的教学思想

黄炎培先生的教学思想是他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的具体化表现,是他长期职业教育实践行动的灵魂和精髓.其教学思想集中表现在他教学的价值观、课程观、过程观、管理观和发展观等方面.学习和研究黄炎培先生的教学思想,对推进当前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作 者:陈家颐 Chen Jiayi  作者单位:南通职业大学 刊 名:教育与职业  PKU英文刊名:EDUCATION AND VOCATION 年,卷(期): “”(21) 分类号:G712 关键词:黄炎培   教学思想   价值   特征   启示  

篇2:黄炎培敬业乐群的职业道德教育思想论文

【摘要】黄炎培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先驱者,近代著名教育家。在他的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中,非常重视职业道德教育的开展和职业道德素养的养成,“敬业乐群”’是其职业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考察“敬业乐群”思想的形成背景、科学内涵以及开展“敬业乐群”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对今天职业教育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依然有非常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黄炎培;敬业乐群;职业道德教育;启示

1引言

黄炎培先生是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理论的开创者和实践者,他主张职业教育应该是职业技能培训与职业道德教育并重,并借用中国传统典籍中的“敬业乐群”一词概括了其职业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集中表达了职业道德规范[1]。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如果职业道德教育缺失,职业院校培养的人缺乏对生产劳动的兴趣,没有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服务社会的意愿,职业教育会丧失存在的意义[2]。当前职业教育必须重视“敬业乐群”的职业道德教育,才能真正提升教育质量,实现职业教育的目的。

篇3:黄炎培敬业乐群的职业道德教育思想论文

黄炎培“敬业乐群”职业道德教育思想的形成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理论以及实践的发展要求及成果:2.1社会背景中国传统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比较轻视体力劳动、轻视“农林工商”等行业。明朝中叶以后“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思想发展到顶峰,社会各阶层即使是体力劳动者都轻贱“农林工商”等体力劳动,忽视职业教育。近代的中国,关于职业教育的错误观点仍然存在着,有观点认为接受职业教育、从事技术工作是很低贱的事,有观点认为从事技术工作纯属体力劳动,很辛苦等。黄炎培先生认为这些观点是“职业教育之礁,必须破除”①。破除“职业教育之礁”的有效办法是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在职业教育中提倡“敬业乐群”的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社会认识对职业教育的轻视,改变职业教育在中国的处境,加快职业教育的发展。2.2理论基础19世纪的世界,人类理论的各个领域都思潮激荡,达尔文的进化论、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赫尔巴特、杜威等教育家的思想逐渐影响我国,黄炎培先生受到这些思想的影响,成为一个人道主义者,并且信奉进化论,教育则主张实用主义。传统儒家学说中的“仁民爱物”思想、“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观点、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影响了黄炎培先生的人生观,进而促使了其职业教育观的形成[3]。“敬业乐群”的职业道德思想正是在这样的理论基础上提出的。2.3实践支撑清末,部分封建士大夫和开明人士投身于“洋务运动”,希冀实业兴国。“洋务运动”最终没有成功,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仍不能改变社会各阶层对“劳心”与“劳力”的固有看法,但是客观上刺激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机械化的生产方式需要大量职业技术人才,实践的需求是理论产生的土壤,在中国首要的是要改变人们的思想。20世纪初,尤其是经历了新文化运动洗礼后,中国的有识之士积极投身于教育救国的热潮中,黄炎培先生也大力兴办学校,并组建中华职教社、中华职业学校等。职业教育的实践使黄炎培认识到:职业教育的目的仅靠传授知识和技能是无法实现的,必须培养“敬业乐群”的职业道德;办学的同时,他还考察了美国、日本、菲律宾等国家的职业教育,认为这些国家职业教育成功的重要原因是社会形成了爱岗敬业、热爱职业、尊重职业的优良风气。

3“敬业乐群”职业道德的内涵

“敬业”是指“对所习之职业具嗜好心,所任之事业具责任心”②。要求学生应该具备正确的择业观与就业观,以热爱作为选择职业的依据和出发点,并要具备对所从事职业的责任感,化职业为自己终生追求的事业,在不懈努力中完成自我实现和对社会的贡献;“乐群”则是指“具优美和乐之情操及共同协作之精神”,要求学生应该具备“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实”的高尚情操、“利居众后,责在人先”的服务意识,同时还要有合作互助的精神。黄炎培先生认为,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体,也就是存在着满足生存需求的本能欲望和向往社会群体生活的意愿(黄炎培称之为同情心)。通过接受职业教育形成个体的职业技能,可以帮助个体获得相应物质条件满足生存发展的需要;然而个体人的本能欲望需要道德和伦理的约束,否则必然会损害其他个体乃至群体的利益,所以要通过职业道德教育提升个体的职业道德水平,通过与其他个体的合作、服务社会,满足个体向往群体社会生活的意愿。因此,黄炎培借用《礼记》中的“敬业乐群”一词概括了自己的职业道德思想。

篇4:黄炎培敬业乐群的职业道德教育思想论文

我国职业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然而相当比重的学生选择职业院校是因为高考成绩较差而不是因为对某种职业的兴趣,在这样的背景下,黄炎培先生“敬业乐群”职业道德教育的启示尤显重要。

5.1转变观念,重视职业道德教育

当下,社会仍然存在轻视职业教育或者对职业教育认识不全面的现象,“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念、把职业教育等同于技能培训的认识依然有市场;与之相对的则是经济发展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大量需求得不到满足。这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重视职业道德教育,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质量,增强职业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转变学生乃至社会的错误观念,推动职业教育高水平发展。

5.2加强课程建设,拓展教育渠道

课程包括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显性课程主要形式是课堂教育和学生活动,而隐性课程则主要是校园文化熏陶。建设显性课程,一是在政策层面重视职业道德课程的建设,将其纳入专业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统一管理,确定课时和学分;二是要在全校达成共识,倡导和鼓励各专业教师深入开展行业调研,了解掌握职业岗位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要求,提炼职业精神和企业文化精髓,充实到课程教学和技能实训中,共同培养和促进学生职业道德素养;三是广泛开展诸如辩论赛、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知识竞赛活动,提高学生对于职业道德的认知度和接纳度;四是鼓励学生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参加学生会、青年志愿者协会、勤工俭学等,在理论探索与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建设隐性课程,要十分重视校园环境的建设,打造彰显职业道德特色的校园人文景观,如伟人名人塑像、校园职业文化长廊、广场、校训、校标等,让学生耳濡目染,自觉提升职业道德修养。同时,还要充分利用教学实验场所、办公场所、门厅、走廊等地方,张贴业内成功人士和校内先进人物的事迹等与“职业道德教育”有关的内容,供学生铭记深思,修身处世。

5.3加强校企合作,重视道德实践

要加强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络与合作,根据企业所属行业职业道德要求的变化,随时对学校职业道德教育进行调整。正如黄炎培的观点,如果学校不与社会联络,就会造成“青年之志气日高,欲望日增,不适于指挥,而反艰于待遇,则职业道德之缺乏与夫气习之不良也”,“故此责不唯教育界负之,当与职业界共负之耳。”⑦加强校企合作,学生在实习实践中不能只进行职业技能的训练,还要接受职业道德的教育与熏陶,校企双方共同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

5.4强化师资队伍,重视言传身教

加强课程职业道德建设,充分挖掘专业教师与专业课的职业道德教育潜力;对于公共课教师,要尽可能通过调研、挂职锻炼等形式了解不同职业的具体道德规范要求,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以“敬业乐群”为指引,积极工作,影响学生。

5.5尊重学生个性,促进全面发展

在职业教育实践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尊重学生个性,因材施教,做到职业技能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果只是对劳动者进行某种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劳动者的其他技能、肉体以及精神的发展,那么学生的发展将是片面的,不是全面的发展。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最根本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即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统一的发展。只有加大“敬业乐群”的职业道德教育力度,才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在积极为群体提供服务的同时,获取个人充分发展的机会与资源,冲破错误社会观念的桎梏,达到个体的全面和谐发展。因此,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敬业乐群”思想教育,让我们的职业教育能够更快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田正平,周志毅.黄炎培教育思想研究[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2】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3】冯韶华.从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浅析职业教育的逻辑起点[J].职教通讯,(7):161-162.

篇5:黄炎培敬业乐群的职业道德教育思想论文

4.1开设职业道德课程,做到有的放矢

课堂是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黄炎培在中华职业学校开设训育课,每周2课时,专门进行职业道德的教育;并要求除训育课外,要把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渗透到专业课中,专业课也要担负起职业道德教育的责任。他曾亲自制定《职业训育标准》,规定了专门的职业道德,同时还列出了各科专门的职业道德,包括工科训育标准、农科训育标准、商业训育标准、女子家事训育标准等。这样整个课程体系都蕴含职业道德教育,做到全过程育人,提高针对性与实效性。

4.2强化师资队伍建设,重视言传身教

黄炎培重视教师在职业道德教育中的作用,认为:“教育之善良,存乎其人,不存乎其法。故增进教员智识,实为最要”③,“要真正做到教导合一,革除教师教书不教人的习惯”④。教学实践中要想做到言传身教、教导合一,教授职业道德课程的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过硬的教育教学技能,还要掌握学生所学专业的行业背景和需求、职业道德标准,这样才能切实提高职业道德课程的教学效果。

4.3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

4.3.1重视实践与习惯养成

黄炎培深知仅懂得道德知识是不够的,关键是能把“敬业乐群”的.职业道德付诸行动,而行为能力的形成必须进行实践,直到养成习惯。中华职业学校兼顾职业技能的形成和职业道德的养成,学校制定了一系列具体修养标准,要求学生时时践行。如“铁的纪律”,贯穿于学生的每一个生活、学习的细节,学生从早操集合到课堂、宿舍,乃至大会、实习、实验、就餐等,都必须时刻认真践行,不得懈怠。在无数次的重复中,学生逐渐养成习惯,并化为自己的道德准则。

4.3.2重视校园文化的熏陶

努力建设利于育人的校园文化,中华职业学校在礼堂上方悬挂“劳工神圣”的匾额;校徽、校旗和校办工厂产品上标记着象征“双手万能”的符号;把“努力、努力!自己的努力过自己的生活;努力!努力!自己的努力帮助别人的生活。努力!努力!一致的努力!一致的努力,养成共同的生活”及“用我手用我脑,不单是用我笔;要做,不单是要说”⑤作为学生每日必唱的校歌等。种种举措,构建了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4.3.3重视学生自我管理

黄炎培提倡学生自我管理,在中华职业学校按照社会运作的模式,实行学生自治管理,要求学生要全力以赴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并能够通过自身努力为班级、学校提供服务,在付出中收获自身的价值。入学伊始,学生都必须写保证书:“一、尊重劳动;二、遵守纪律;三、服务社会”⑥。通过这些努力,帮助学生改掉“贫于能力而富于欲望”的弊病,树立为社会服务的意识。

篇6:论老子礼学思想

论老子礼学思想

本文认为老子具有丰富的礼学知识,堪称礼学大师,但他又反对礼制,文章对这一看似矛盾的.现象作了辨析,并探讨了老子反对礼制的原因.最后,文章还讨论了老子礼学思想对后世的两种不同影响以及对今人的启示意义.

作 者:张松辉 ZHANG Songhui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文化研究所教授 刊 名:中国哲学史  PKU CSSCI英文刊名: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年,卷(期): “”(2) 分类号:B82 关键词:老子   礼学   孔子  

篇7:论思想杂文随笔

论思想杂文随笔

思想应该是人们对一切客观事物的思维活动的结果,它们可大可小,直接反映在社会与生活的各个领域。它们可以形成系统的理论,也可能只是片言只语。思想的包容性极大,而思想的灵活性极强。

思想有过去的思想,有现在的思想,有将来的思想。过去的思想是现在思想的火把,现在思想是将来思想的阶梯。思想演进性的进步决定社会的进步。但思想的演进,并不是彻底抹杀过去的思想。过去好的思想精髓应该照样继承和发扬发挥。(至少有它们的影子)。思想的演进是过去思想经验与现实中的客观事物相结合后而产生的新的思维知识与指导实践的思想理论。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实践,什么样的实践就产生什么样的.新的思想结果。思想与实践是辩证的统一。也只有它们的统一,才是完美的思想与实践。思想如同水,只要给它造成了外界条件,它就无处不能去。思想的演进随事物的变化而变化,甚至,它们因地,因时,因事,因人的变化而变化,由此产生因势利导的指导思想。而这种思想的演进,只有不僵化,不停滞,不固陋的人才可以永远的活跃,灵活,才可以实现空前的思想演进,才可以使演进的思想成果具有实际的可操作性。绝对离开过去,离开现实,那只是一种空想。演进也是一步一步的,绝不可能一步登天。它们离不开客观条件。它们告诉我们不可以做一个绝对的完美主义者,不可以做一个绝对的理想主义者,也不可以做一个极端的现实主义者。正确的思想演进应该是在相对完美主义中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而产生的更先进一步,更科学一步,更合理一步,更实用一步,更管用一步的思维结果与思想经验。

我们提倡解放思想,就是要求人的思想不僵化,不停滞,不固随,不偏见,不傲慢,不自以为是,不固步自封,不是不听取意见。思想解放,也不是让我们做一个绝对理想主义者,成天想入非非,完全脱离历史,完全脱离现实条件与时机。解放思想也是在继承和发扬中外历史上一切先进思想基础上的解放。它们的结果是让我们演进的思想较历史更先进,更科学,更合理,更具可操作性。它们的目标是让我们追求和开创更先进的制度,更优越的社会,更富裕的生活。解放思想,并不等于把过去的一切思想统统视为陈旧,而是要批评地接受前人的东西,客观,辩证,正确地,哲理地面对一切,而由此演进成现在的与将来的更进一步的思想。

解放思想,也是思想演进的过程,它同样要求我们为了演进也要坚持过去正确的思想,同时产生新的思想,因而延续正确的思想。

思想的包容性很大,是因为它们包含伟人的思想,群众的思想与个体的思想。伟人的思想具有代表性,科学性,系统性。它们是代表群众集体思想的系统的科学思想体系,它们充分体现人们的愿望。群众中的每个成员的思想具有单一性,更具现实性,它们体现个人对现实生活中吃住行的一些简单粗糙的看法。但伟人的思想来自每个群众的思想,是对群众思想的归纳与总结,而每个群众的单一思想也是伟大思想理论形成的基础。伟大的思想能指导群众的实践,群众的实践又是形成伟大思想理论的原始根据和材料。

解放思想,务必使自己的思想永远地活跃灵活。在活跃中灵活,在灵活中活跃。在讲原则中讲灵活,在灵活中讲原则,即是在讲原则下地变通。只有变通的思想,才能更好地演进思想。

篇8:论思想作文600字

论思想作文600字

论思想作文600字――我不知道是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这样。

在我上小学的时候,在课堂、课后,总会听到一些令我厌恶的东西。在上课的时候,只要谁说话,不管谁说的,老师说的,同学站起来回答问题也罢。但凡读音关于意思关于“性”的正常讲课的时候,就会引起全班,几乎全班的学生窃窃私语,并浮想联翩,然后成为一些不堪入耳的话,再就是想入非非,讲完以后的课堂的纪律要维持好一阵子才得以继续进行。

为什么会出现以上情景呢?我认为有以下三点。

一是在于家长。在平时言谈中不注意口头语言和行为,导致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形成错误的思想,从而使孩子进一步想象,最后不堪入耳。

二是在于老师。比如上述情景,有觉悟的老师会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在不经意间明白事理,最后感悟。但那些对事物没有正确认识的老师,会难以启齿,最会使学生也在思想上有了错误,并继续传播下去。最可气的是那些自己也是一个“思想病人”的老师,会视而不见,甚至与学生一起来误入歧途,使学生思想中的那颗毒瘤越来越大,最后走上犯罪之路。这并不是夸大事实。

三是在于同学之间。上课老师灌输的良药,到了下课,会被思想肮脏的学生全部翻盘。而没有自己思想和见解的学生,也会被他们拖下水,把低俗平庸当成正道,这样一来,恶性循环,结果不言而喻。

处在儿童期的孩子,接触到这些东西,必然有好奇心,但如此扭曲事物的本质,实在是毁灭自己的前途啊。

我现在已经离开了小学,想想曾经身边的同学和现在就耳目濡染的言行,我不由的担忧他们的未来。

篇9: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幽默艺术

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幽默艺术

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幽默艺术

幽默源出于拉丁文Humor(原意是动植物里起润滑剂作用的液汁),今引申为语言交谈的润滑剂。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幽默艺术,主要是指用可笑的形式表现真理和智慧,用谐趣的手段来揭示事物的矛盾和本质,使语 言信息的传递与转换过程得到优化,直接创造出课堂教学的良好效果。思想政治课教师,除了具备坚定的信仰,渊博的知识,熟练的教学技能,还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幽默教学艺术,成为教学语言的幽默大师。

一、幽默性语言艺术的主要作用

在教学实践中,大家之所以重视教学语言的幽默性,是因为幽默性语言具有以下作用。

(一)幽默性语言具有吸引作用,可以引起学生注意

教学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被一些无关的事情所吸引,注意力不集中。幽默性语言可以引起 学生注意,使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幽默性语言可以将无意注意诱导到有意注意中来,实现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的结合。学生注意力集中,专心致志地听讲、思索,学好思想政治课就有了基本的保证。

(二)幽默性语言具有协调作用,可以创造愉悦、和谐的教学气氛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活动不仅是传授知识、发展能力、提高觉悟的活动,而且同时伴随着师生之间情感的交 流。学生如怀着课业负担、升学压力等因素造成的紧张心理进入课堂学习,决不会对学习产生浓烈兴趣。幽默性语言的含蓄深刻、轻松自然,给人以温和友善之感,这对于缩短教师应用教材与学生心理之间、情感之间的 差异和距离是十分有益的。幽默性语言起到了调节气氛,创设愉快、轻松的教学情境和氛围的作用。

(三)幽默性语言具有激发作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学习兴趣。思想政治课相对于其它学科比较抽象,因此,教师只是平铺直叙地按教材内容讲解,容易枯燥、乏味,使学生产生厌倦感。幽默性语言,生动形象、鲜明深刻,既令人发笑,又促人深思,可以起到保持学生大脑兴奋,减少疲倦,创设浓郁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 学习动机的作用。

(四)幽默性语言具有诱导作用,可以诱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思想政治课的概念、原理、观点往往具有一定理论深度,而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抽象思维能力、社会生 活阅历等原因又带来了理解上的困难。幽默性语言能给学生指明清晰思路,并诱导学生按照这一思路自然地深入到课文中去,产生顿悟,从而形成教师循循善诱于前,学生孜孜以求于后的局面。

(五)幽默性语言具有陶冶作用,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

幽默性语言含蓄委婉,引人入胜,妙趣横生,是一种艺术。它是高雅的,不是嬉皮笑脸,轻薄逗乐,也不 是哗众取宠,低级趣味。它是人们高尚情操和完善人格的外显,是优美的健康的品质。教师恰当地运用幽默艺术,持之以恒,对学生就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陶冶学生情操,使学生形成高尚的品质,养成健全的人格。 这正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任务之一。

二、幽默性语言艺术的主要技巧

教学中,幽默性语言的方式多种多样,常用形式可归为以下几类。

(一)妙语开场法

妙语开场法就是指教师开始授课时,用妙言隽语把学生注意力转移到教学内容中来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 主要是在学生注意力被与课堂内容无关的事所吸引,教师“投其所好”,以获得情感上共鸣,集中学生注意力。如有一位教师去上课时,教室里还在议论着上节课的数学测验。于是,这位教师改变了原来的新课导入设计 ,在黑板上写了a÷b=a×1/b,并问同学们在什么条件下这一等式成立?一下子就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了过来,他们纷纷回答说在b≠0的条件下成立。教师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并指出:“在b≠0的条件下,‘除’就可以转 化为‘乘’,这种转化从哲学上说就是矛盾的转化,我们今天就学习矛盾。”这就自然地组织了教学,导入了新课。用这种方法集中学生注意力,比简单生硬的批评,效果要好得多。

(二)抑扬顿挫法

抑扬顿挫法就是教师在陈述过程中,通过语言的轻重、快慢、停顿等方法取得幽默效果的方法。如在讲“ 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不是主观臆造的联系”时,有一位教师在课堂上模仿街上算命先生的模样,戴上眼镜,板着指头,装模作样的卡算。然后装出惊喜的表情夸张地说:“你的命真好――啊――(停顿)。明年一定能 (重音)上大学(停顿),30岁发大财40岁官运亨通50岁荣华富贵……(连句快速)”,把全班同学都逗笑了 。稍后,语气一转,正色道:“‘指纹手相决定人的命运’,这是臆造的联系。”学生在笑声中明白了哲理,也懂得了看相、算命、占卦,纯系诈骗钱财的封建迷信勾当。

(三)诗词歌赋法

诗词歌赋法就是运用诗词、歌谣、对联的风趣诙谐而取得幽默效果的一种方式。诗词、歌谣、对联的音节 匀称,节律感强;语言凝炼集中,概括力强,尤其适用于教学语言。如在讲农村联产联包责任制时,用过去是 “上工人喊人,下地人等人,干活人看人,收工人撵人”;现在是“一年到头不敲钟,从种到收不记工,队长不再乱点名,农民干活满天星”。这就能有力地说明农村改革前后的变化。再如,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 知识和毕生追求真理时,可活用一首名诗,改为“财产诚可贵,金钱价更高,若为求知故,二者皆可抛”。由 于诗歌的形象性、抒情性和音乐性,又改用得恰到好处,读来上口,听来悦耳,学生颇感兴趣,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俚俗故事法

俚俗故事法就是运用俚语、俗语、谚语、典故、寓言、相声、歇后语等来说明事物的一种方法。俚俗谚语 虽属“下里巴人”,也不乏熠熠生辉,给学生以听觉上的别开生面,思维上的别开洞天。寥寥数字,短短一语,好似画龙点睛,胜过滔滔不绝。一位教师为说明道德是依靠人们自觉和社会舆论来维持的问题,引用了“诗 训不孝子”的故事:一位姓陈的'老大爷与一儿媳、一孙子同住,由于儿媳不孝,致使老人衣不暖身、食不饱腹。一年腊月临近春节,老人饥寒交迫。一个同村人深感同情,写了中堂:“隔窗望见儿喂儿,想起当年我喂儿 ,我喂儿来儿饿我,当心你儿饿我儿。”把祖孙三代关系描写得淋漓尽致。诗贴出去后同村人议论纷纷,儿媳感到内疚,终于到老人面前赔礼。这个故事生动有趣,使学生不知不觉中懂得社会舆论对于道德的维持起着非 常重要的作用。

(五)随机发挥法

随机发挥法就是把新鲜的、新颖的事例信手拈来,结合教学内容,临场发挥的一种方法。有一位教师在讲 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时,一阵突然来的大风把教室的门重重关上,使全班同学因受惊而分神。教师立即引导学生运用内外因辩证关系分析这一突发事件。这一随机应变和发挥在当时特定条件下产生了特殊的幽默效果,把 一场虚惊很自然地变成别具特色的理解哲学原理的辨析会。

(六)形象比喻法

形象比喻法又叫打比方,就是运用某些具体、浅显、熟悉的事物去说明抽象费解的内容,使所说明的道理 具有趣味性、感染力和说服力。如在讲到资本家由于采用新技术使资本家在获得了更多剩余价值时,有的学生提出“新的机器设备能创造剩余价值”的观点。对这一观点的理论说明较抽象,也较难理解。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细读剩余价值概念,明白剩余价值来源之后,反问了一句“如果张××用棍棒打死了一只鸡,你认为打 死鸡的是棍棒吗?”许多同学心领神会,不禁大笑。这一比喻既新奇又恰当,幽默风趣,揭示了问题的实质。

(七)以拙获巧法

以拙获巧法就是用笨拙方法去说明某一深奥问题,使人顿悟的一种方法。教学语言,为能获巧,虽笨拙亦 可。如有一位教师在讲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时,出其不意地叫前排的一个同学拿出“笔”来,该同学连续三 次拿出不同类别的笔,都被教师否认。那位同学被弄懵了,学生笑声切切,似乎在笑老师辞不达意,连笔都讲不清楚。这时,该教师重重地说:“我要的是笔。”略作停顿,正色道:“不是这种笔。”这句话刚一出口, 学生笑声嗄然而止。“这种说法和要求对不对?为什么?”学生纷纷举手。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之间是共性 与个性、抽象与具体的奥秘关系,不讲自悟。

(八)活用数字法

活用数字法就是通过数字的不同组合并赋予某种特定含义以说明某一问题的方法。课堂教学中如果数字用 得巧,老道理在新形势下就会获得新的活力,使学生听起来新鲜、有趣,产生极强的教育感染力和说服力。如在讲到德、智、体要全面发展时,有位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出一道数字怪题“3-1<0”,这道题令学生瞠目结舌。当 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教师就与学生娓娓而谈:“这个'3'代表德智体,这个'1'包括思想政治课在内的德育, 3项缺一不可,即智育体育全优,失掉德育就会出危险品,就会对社会具有极大的破坏作用。不是吗?当年冯大兴以优异成绩、强健的体魄考入北京一所名牌大学,由于灵魂丑恶,谋财害命,结果成了社会罪人。所以我说 3-1<0,有没有道理呀?”“对,对!”这道题寓哲理于数字之中,诙谐而不俗,得到了学生的交口称赞。

(九)词语变用法

词语变用法就是把学生熟知的成语、术语等灵活恰当地变用或借用,以说明事物现象和本质的耐人寻味的 方法。如讲到台湾的纯外向型经济时说句“美国打个喷嚏,台湾就会发生感冒”,借医学术语说明台湾地区的经济与美国的关系,寓庄于谐,简练地使平淡的内容增彩添色,又收到了表达的特殊效果。

(十)漫画欣赏法

漫画欣赏法就是通过欣赏漫画来领会个中奥妙和道理的一种方法。一般说来,漫画直观、生动,富有幽默 感,而思想政治课抽象、单调,具有平淡性。运用漫画进行教学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点。如韩树英同志主编的《通俗哲学》一书就有20多幅漫画,一直为不少教师所采用,更多的教师 还从报纸杂志上去收集。有位教师在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时,运用了一幅名为“没有那么大的嘴,何必接那么长的腿”的漫画。漫画画的是一只鸭子和一只鹤,鸭子要吃鱼,便学鹤的样子,把腿接得像鹤一样长。结果,由于鸭子嘴短,反而吃不到鱼。这幅漫画说明做事情要从实际出发,否则会弄巧成拙。教师利用这幅漫画引申讲 解,使学生轻易地理解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理。

(十一)有意差错法

有意差错法就是对名词、概念、观点表述书写故意出差错,歪曲它的本来含义,从而起到以误辅正的作用 。有的教师在讲到“法人”这个概念时,故意望字生义地解释:法人就是法国人;法人就是犯了法的人;法人就是有法术的人……一连串的错误荒唐的理解,引得同学们捧腹大笑。当学生在笑声中认识到这些解释的荒谬后,再认真陈述概念的真实意思,往往可以给他们留下深刻记忆。

三、幽默性语言艺术的基本要求

幽默性语言艺术有自己特殊的质的规定性,它具有自己的基本要求。

(一)科学性

科学性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准确无误地使用概念,恰如其分地遣词造句,科学逻辑地传道、授业, 令人信服地答疑解惑。在教学时,教师要反复锤炼自己的语言,做到幽默要以其规范性、科学性为前提,从而准确传达教学信息。

(二)教育性

教育性要求教师的语言对学生具有教育作用。幽默性语言艺术的教育性,体现着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责任和 义务。幽默的材料和语言的教育性取决于它的思想性,取决于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人生观。幽默应针对学生普遍关心的各种不同问题,敢于触及学生中的热点和难点,注意他们在不同阶段表现出的各种不同思想 变化,抓住教育的最佳时机,本着正面引导的原则,用新颖活泼的方法,令人信服的事实进行教育,既能解决学生模糊认识,又能收到教育的最佳效果。

(三)美感性

美感性就是要求教师在运用语言时要善于发挥汉语优势,在语音、语速、语调、语句上富有美感和趣味性 ,在内容上雅而不俗。那种以制造“噱头”哗众取宠,以挖苦打趣赚取笑声,以及所谓俏皮的浅薄语言只不过是一种庸俗趣味,除博人一笑外,不能给人以精神的享受,以美的享受。

(四)愉悦性

愉悦性就是要求幽默能激起学生的愉悦感,使人轻松、愉快、爽心、舒情。幽默是笑的艺术,没有可笑, 也就没有幽默感。要使教学语言具有幽默性,所表现的内容就要求或为矛盾百出,或为怪异乖戾,或为荒唐滑稽,或为巧智奇思,或为愚不可及。幽默所表现的这些令人发笑的内容,是现实生活各种矛盾和现象的折光, 是其中可笑可怪成分的放大。这种幽默所引起的笑,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释放,就会实现情感交融,形成愉悦性教学氛围。

(五)启迪性

启迪性就是幽默性教学语言要寓庄于谐,通过可笑的形式表现真理和智慧。通过幽默,使学生在笑声中得 到启示,领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原理,意会到社会现实的矛盾,明辨是非、真理与谬误、正义与邪恶,懂得一定生活道理。幽默是严肃的,具有深刻的哲理。它总给人以启迪,令人深思,使学生在笑声中获得真知 和提高,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六)含蓄性

含蓄性就是要求教师用诙谐的语言、形象化的方法暗示所说明的道理,启发学生思考,幽然默识,思而得 之。因此,它常常要借助比喻、双关、夸张、对偶、谐音、活用、移就等手法,这些语言手段的巧妙运用,往往产生委婉曲折、含蓄蕴藉的幽默效果。如果平白直露,不给学生一个想像和再创造的范围,味同嚼蜡,淡乎 寡味,还有什么幽默艺术可言呢?

(七)适度性

适度性就是要求幽默的运用要恰当,要把握“度”的原则。从质上看,幽默素材要恰当,要适应学生年龄特征、接受能力和教学要求,切不可不加选择地滥用。从量上看,歌颂和讽刺的比例要适当,应以正面教育为 主,以歌颂性内容为主。要以教学效果作为衡量幽默适度性的标准的重要依据。幽默是手段,本身不是目的。如果幽默没有分寸,便会舍本逐末,喧宾夺主。

幽默不是雕虫小技,而是智慧和情感的体现,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只有对学生充满真诚的爱,只 有对教学内容有深入的了解和正确的把握,只有挖掘、积累幽默素材和具有较好的文学修养,教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创造出幽默,并恰如其分地加以运用

篇10:初论数学思想的教学功能

初论数学思想的教学功能

初论数学思想的教学功能山东省沂南四中 李树臣 7月21日 中学数学教学过程,实质上是运用各种教学理论进行数学知识教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然要涉及数学思想的问题。因为数学思想是人类思想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数学的精髓,它对数学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具有决定性的指导意义。本文对这个概念的意义及在教学中的作用作一探讨。希望能再引起广大数学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工作者的关注。

一、对中学数学思想的基本认识

“数学思想”作为数学课程论的一个重要概念,我们完全有必要对它的内涵与外延形成较为明确的认识。关于这个概念的内涵,我们认为:数学思想是人们对数学科学研究的本质及规律的理性认识。这种认识的主体是人类历史上过去、现在以及将来有名与无名的数学家;而认识的客体,则包括数学科学的对象及其特性,研究途径与方法的特点,研究成就的精神文化价值及对物质世界的实际作用,内部各种成果或结论之间的互相关联和相互支持的关系等。可见,这些思想是历代与当代数学家研究成果的结晶,它们蕴涵于数学材料之中,有着丰富的内容。

通常认为数学思想包括方程思想、函数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和公理化思想等。这些都是对数学活动经验通过概括而获得的认识成果。既然是认识就会有不同的见解,不同的看法。实际上也确实如此,例如,有人认为中学数学教材可以用集合思想作主线来编写,有人认为以函数思想贯穿中学数学内容更有利于提高数学教学效果,还有人认为中学数学内容应运用数学结构思想来处理等等。尽管看法各异,但笔者认为,只要是在充分分析、归纳概括数学材料的基础上来论述数学思想,那么所得的结论总是可能做到并行不悖、互为补充的,总是能在中学数学教材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的。

关于这个概念的外延,从量的方面讲有宏观、中观和微观之分。

属于宏观的,有数学观(数学的起源与发展、数学的本能和特征、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关系),数学在科学中的文化地位,数学方法的认识论、方法论价值等;属于中观的,有关于数学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分流的原因与结果,各个分支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内容上的对立与统一的相克相生的关系等;属于微观结构的,则包含着对各个分支及各种体系结构中特定内容和方法的认识,包括对所创立的新概念、新模型、新方法和新理论的'认识。

从质的方面说,还可分成表层认识与深层认识、片面认识与完全认识、局部认识与全面认识、孤立认识与整体认识、静态认识与动态认识、唯心认识与唯物认识、谬误认识和正确认识等。

二、数学思想的特性和作用

数学思想是在数学的发展史上形成和发展的,它是人类对数学及其研究对象,对数学知识(主要指概念、定理、法则和范例)以及数学方法的本质性的认识。它表现在对数学对象的开拓之中,表现在对数学概念、命题和数学模型的分析与概括之中,还表现在新的数学方法的产生过程中。它具有如下的突出特性和作用。

(一)数学思想凝聚成数学概念和命题,原则和方法

我们知道,不同层次的思想,凝聚成不同层次的数学模型和数学结构,从而构成数学的知识系统与结构。在这个系统与结构中,数学思想起着统帅的作用。

(二)数学思想深刻而概括,富有哲理性

各种各样的具体的数学思想,是从众多的具体的个性中抽取出来且对个性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共性。它比某个具体的数学问题(定理法则等)更具有一般

[1] [2] [3]

篇11:初论数学思想的教学功能

初论数学思想的教学功能

初论数学思想的教学功能山东省沂南四中 李树臣 7月21日 中学数学教学过程,实质上是运用各种教学理论进行数学知识教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然要涉及数学思想的问题。因为数学思想是人类思想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数学的精髓,它对数学教育具有决定性的指导意义。本文对这个概念的意义及在教学中的作用作一探讨。希望能再引起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一、对中学数学思想的基本认识  “数学思想”作为数学课程论的一个重要概念,我们完全有必要对它的内涵与外延形成较为明确的认识。关于这个概念的内涵,我们认为:数学思想是人们对数学科学研究的本质及规律的理性认识。这种认识的主体是人类历史上过去、现在以及将来有名与无名的数学家;而认识的客体,则包括数学科学的对象及其特性,研究途径与方法的特点,研究成就的精神文化价值及对物质世界的实际作用,内部各种成果或结论之间的互相关联和相互支持的关系等。可见,这些思想是历代与当代数学家研究成果的结晶,它们蕴涵于数学材料之中,有着丰富的内容。  通常认为数学思想包括方程思想、函数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和公理化思想等。这些都是对数学活动经验通过概括而获得的认识成果。既然是认识就会有不同的见解,不同的看法。实际上也确实如此,例如,有人认为中学数学教材可以用集合思想作主线来编写,有人认为以函数思想贯穿中学数学内容更有利于提高数学教学效果,还有人认为中学数学内容应运用数学结构思想来处理等等。尽管看法各异,但笔者认为,只要是在充分分析、归纳概括数学材料的基础上来论述数学思想,那么所得的结论总是可能做到并行不悖、互为补充的,总是能在中学数学教材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的。  关于这个概念的外延,从量的方面讲有宏观、中观和微观之分。  属于宏观的,有数学观(数学的起源与发展、数学的本能和特征、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关系),数学在科学中的文化地位,数学方法的认识论、方法论价值等;属于中观的,有关于数学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分流的原因与结果,各个分支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内容上的对立与统一的相克相生的关系等;属于微观结构的,则包含着对各个分支及各种体系结构中特定内容和方法的认识,包括对所创立的新概念、新模型、新方法和新理论的认识。  从质的方面说,还可分成表层认识与深层认识、片面认识与完全认识、局部认识与全面认识、孤立认识与整体认识、静态认识与动态认识、唯心认识与唯物认识、谬误认识和正确认识等。   二、数学思想的特性和作用  数学思想是在数学的发展史上形成和发展的,它是人类对数学及其研究对象,对数学知识(主要指概念、定理、法则和范例)以及数学方法的本质性的认识。它表现在对数学对象的开拓之中,表现在对数学概念、命题和数学模型的分析与概括之中,还表现在新的数学方法的产生过程中。它具有如下的突出特性和作用。  (一)数学思想凝聚成数学概念和命题,原则和方法  我们知道,不同层次的思想,凝聚成不同层次的数学模型和数学结构,从而构成数学的知识系统与结构。在这个系统与结构中,数学思想起着统帅的作用。  (二)数学思想深刻而概括,富有哲理性  各种各样的具体的数学思想,是从众多的具体的个性中抽取出来且对个性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共性。它比某个具体的数学问题(定理法则等)更具有一般性,其概括程度相对较高。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运动和变化、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等“事实”,都可作为数学思想进行哲学概括的材料,这样的概括能促使人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数学思想富有创造性?  借助于分析与归纳、类比与联想、猜想与验证等手段,可以使本来较抽象的结构获得相对直观的形象的解释,能使一些看似无处着手的问题转化成极具规律的数学模型。从而将一种关系结构变成或映射成另一种关系结构,又可反演回来,于是复杂问题被简单化了,不能解的问题的解找到了。如将著名的哥尼斯堡七桥问题转化成一笔画问题,便是典型的一例。当时,数学家们在作这些探讨时是很难的,是零零碎碎的,有时为了一个模型的建立,一种思想的概括,要付出毕生精力才能得到,这使后人能从中得到真知灼见,体会到创造的艰辛,发展顽强奋战的个性,培养创造的精神。   三、数学思想的教学功能  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明确指出:“初中数学的基础知识主要是初中代数、几何中的概念、法则、性质、公式、公理、定理以及由其内容所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根据这一要求,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必须大力加强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教学与研究。  (一)数学思想是教材体系的灵魂?  从教材的构成体系来看,整个初中数学教材所涉及的数学知识点汇成了数学结构系统的两条“河流”。一条是由具体的知识点构成的易于被发现的“明河流”,它是构成数学教材的“骨架”;另一条是由数学思想方法构成的具有潜在价值的“暗河流”,它是构成数学教材的“血脉”灵魂。有了这样的数学思想作灵魂,各种具体的数学知识点才不再成为孤立的、零散的东西。因为数学思想能将“游离”状态的知识点(块)凝结成优化的知识结构,有了它,数学概念和命题才能活起来,做到相互紧扣,相互支持,以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可见,数学思想是数学的内在形式,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发展思维能力的动力和工具。教师在教学中如能抓住数学思想这一主线,便能高屋建瓴,提挈教材进行再创造,才能使教学见效快,收益大。  (二)数学思想是我们进行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笔者认为,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应分三个层次进行,这便是宏观设计、微观设计和情境设计。无论哪个层次上的设计,其目的都在于为了让学生“参与”到获得和发展真理性认识的数学活动过程中去。这种设计不能只是数学认识过程中的“还原”,一定要有数学思想的飞跃和创造。这就是说,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应当是历史上数学思想发生、发展过程的模拟和简缩。例如初中阶段的函数概念,便是概括了变量之间关系的简缩,也应当是渗透现代数学思想、使用现代手段实现的新的认识过程。又如高中阶段的函数概念,便渗透了集合关系的思想,还可以是在现实数学基础上的概括和延伸,这就需要搞清楚应概括怎样的共性,如何准确地提出新问题,需要怎样的新工具和新方法等等。对于这些问题,都需要进行预测和创造,而要顺利地完成这一任务,必须依靠数学思想作为指导。有了深刻的数学思想作指导,才能做出智慧熠烁的创新设计来,才能引发起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来。这样的教学设计,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技术革命的'要求。靠一贯如此设计的课堂教学培养出来的人才,方能在21世纪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数学思想是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数学思想性高的教学设计,是高质量进行教学的基本保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几十个学生,这几十个智慧的头脑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随着新技术手段的现代化,学生知识面的拓宽,他们提出的许多问题是教师难以解答的。面对这些活泼肯钻研的学生所提的问题,教师只有达到一定的思想深度,才能保证准确辨别各种各样问题的症结,给出中肯的分析;才能恰当适时地运用类比联想,给出生动的陈述,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才能敏锐地发现学生的思想火花,找到闪光点并及时加以提炼升华,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创造,把众多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并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也才能使有一定思想的教学设计,真正变成高质量的数学教学活动过程。  有人把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理解为学生思维活动的质和量,就是学生知识结构,思维方法形成的清晰程度和他们参与思维活动的深度和广度。我们可以从“新、高、深”三个方面来衡量一堂数学课的教学效果。“新”指学生的思维活动要有新意,“高”指学生通过学习能形成一定高度的数学思想,“深”则指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的程度。  有思想深度的课,能给学生留下长久的思想激动和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他们可能把具体的数学知识忘了,但数学地思考问题的方法将永存。我们进行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数学知识和观念的培养,通过一些数学思想的传授,要让学生形成一种“数学头脑”,使他们在观察问题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每一个过程中,都带有鲜明的“数学色彩”,这样的数学一定会有真正的实效和长效,真正提高人的素质。  数学课堂教学是教师“主体表演”的过程,是语言、动作、板书演示、语言交流、情感交流等融于一体的过程。在这种过程中,往往既能反映出教师专业基础知识的情况,又能反映出教师对教学理论的掌握情况,同时还可反映出教师的数学思想的有关情况。实践证明,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已经越来越多地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是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较快地理解和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更是我们广大中学数学教师所关心的问题。

篇12:教学论

教学论

一.名词解释:

1.体育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条件,对某个过程的教学进行的诸多方

面的最优化研究工作和计划工作。

2.体育教学模式:是在某种体育教学思想和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体育教学程

序,它包括相对稳定的教学过程结构和相应的教学方法体系,主要体现在体

育教学单元和教学课的设计和事实上。

3.体育课堂教学组织和管理:是指体育教师为了保证体育课堂的次序和效益,

在课中对体育教学形态、运动负荷、教学次序、教学信息和运动体验方面

进行的设计与控制工作。

4.体育教学方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和完

成体育教学任务而又计划的采用的、可以生产教与学相互作用、具有技术

性的教学活动的总称。

5.体育教学评价:是依据体育教学目标和体育教学的原则,对体育教与学的

过程及结果所进行的价值判断和量评工作。

6.体育教材化:体育教材化是依据体育教学目标和学生发展的需要,针对体

育教学条件将体育的素材加工成为体育教学内容的过程。

7.体育教学过程:体育教学过程是为实现体育教学目标而计划、实施的,使

学生掌握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并接受各种体育道德和行为的教学程序。这

个程序有学段、学年、学期、单元和课时等不同的时间概念。

8.体育教学内容:是依据体育教学目标被选择出来的,根据学生发展需要和

教学条件加工的,在体育局教学环境下传授给学生的身体练习,运动技术

学士和教学比三体验等体育教学内容与体育教材的意思基本相同。

9.体育教学论:体育教学论是分科教学论的组成部分,是研究和说明体育教学现象、

要素、本质以及内在规律的科学和学科,起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体育教学中的学生

教师、目标、内容、过程、环境、方法、评价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10.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目标是依据体育教学目的而提出的预期成果。这个预期

成果可分为阶段性成果和最终成果,阶段性成果是体育教学的阶段目标;阶段性成果

的总和就是最终成果,即体育教学总目标。体育教学总目标是体育教学目的得以实现的标志。

11.体育教学计划:体育教学计划是体育教学设计的成果形式,是根据国家颁布的体育教学指导

文件,参照学校所选用的体育教科书,结合学校的体育教学实际而制订的体育教学指导方案和

教学过程的实施。包括有学段、学年、学期、单元和课时等层次的教学计划。

二.简答论述题。

1.体育教学的基本要素:学生、教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

环境、教学方法、教学评价。

2.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目的、体育教学任务三者之间的关系。

a.各个阶段的体育教学目标的总和就是最终的体育教学目标。

b.最终的体育教学目标是实现体育教学目的的标志。

c.体育教学任务是为实现体育教学目的和体育教学目标所应该做的,实际工

作和应承担的.责任。

3.选择体育教学内容的原则:

a.与教学目标统一性原则。

b.科学性、健身性和安全性原则。

c.可行性原则。

d.趣味性原则。

e.与社会体育和地区体育特色相结合原则。

4.单元体育教学设计的设计步骤:

a.根据体育教学目标和教材,明确单元的性质。

b.根据单元的性质,调整单元的规模。

c.根据某个单元教学设计原理,或者参加某个体育教学模式,设计出该单元

教学过程,其具体的工作就是定出每次课的教学的目标和任务。

d.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填充到各节课中去。

e.确定某项教材的考核方法与评价。

5.制定教案的基本内容与步骤:

a.确定的教学内容目标。

b.排列教学内容。

c.针对教学内容组织教法。

d.安排各项教学内容、时间和练习的次数。

e.设计课的生理负荷和练习密度。

f.设计本科所需的场地器材和用具。

g.课后小结。

6.体育教学模式的组成:教学指导思想、教学过程结构及相应的教法体系三者组

成。 三者的关系是:

a.教学过程结构是支撑教学模式的骨架。

b.教学方法体系是填充教学过程的肌肉。

c.教学思想是内含在骨骼与肌肉中,并起到协调和指挥作用的神经。

d.教学指导思想体现了教学模式的理论型。

e.教学过程结构体现了教学模式的稳定性。

f.教学方法体现了教学模式的直观性和可塑性。

7.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几个基本矛盾分析解决措施:讲解和练习的矛盾、约束与自主矛盾、

师生关系与生生关系的矛盾、成功与挫折的矛盾。

如何解决讲解与练习的矛盾?

在体育课中,讲解与练习一直是一对矛盾,体育习得及要求身体练习的量,有要求示范

和讲解的量。讲解的时间长了练习的时间就短,练习时间长了讲解的时间就不够。因此

在体育课堂组织和管理时,首先要处理好讲解和练习的关系,在长期的体育教学实践中,

体育教师们提出了“精讲多练”的原则。要体现体育教学中的“精讲多练”应该具备以下

的认识:a.在不同的教学目标下的不同课型中,讲解与练习的比例不一样。

b.在不同任务的不同课堂教学阶段中,讲解与练习的比例不一样。

c.在学习不同的教学内容时,讲解与练习的比例不一样。

8.体育教学过程的性质:

a.体育教学过程是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过程。

b.体育教学过程是提高运动素质的过程。

c.体育教学过程是学习知识和形成运动认知的过程。

d.体育教学过程是集体学习和集体思考的过程。

e.体育教学过程是体验运动乐趣的过程。

9.体育教学方法:

a.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讲解法、问答法、讨论法。

b.以直接感知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运动示范法、演示法、纠正错误动作与

帮助法、视听引导法。

c.以身体练习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分解练习法、完整练习法、领会教学法

循环教学法。

d.以情景和竞赛活动:运动游戏法、运动竞技法、情景教学法。

e.以探究活动为主:发现法、小群体教学法。

10.体育教学评价的技术与手段:

a.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总结性评价,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性的评价。

b.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评价,学生对学习的相互评价。

11.体育教学的诸多要素及关系:

体育教学共由8个要素组成:学生、教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

教学环境、教学方法、教学评价。

关系:a.体育教学目标是教师掌控体育教学的依据。

b.没有学生就没必要的组织体育教学,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c.体育教师是体育课程设计的参与者和实施者,体育教师起主导作用。

d.体育教学内容是由内容的实体和内容的载体。

e.教学过程是体育教学中的时间和流程因素。

f.体育教学环境影响着体育教学质量的好坏。

g.体育教学方法是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和老师传递教学信息的重要因素。

h.体育教学评价能很好的反映教学质量。

12.体育教师主导性的含义:教师的主导性是对应学生主体性的概念,主导性表明

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要地位和主要责任。主导性包括对学生的领导、诱导

和指导等综合的作用域责任。

发挥教师主导性的条件:教师熟知体育教学概念、教师要熟知体育教材、教师

要熟知自己的学生。

13.体育教师主导性的内容:

a.贯彻体育教学指导思想。

b.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教材加工。

c.选用与学生学习需要相适应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d.对体育学习作出评价。

e.创造适合学生学习的体育教学环境

f.导航学生的体育学习方式。

14.当前中国的基本体育教学的原则:

1.合理安排身体活动量的原则的含义:

是指在体育教学中必须要体现有教学的本质特点--身体活动性,还有使学生

身体所承受的运动负荷有效、合理,以满足学生锻炼身体和掌握运动技能的需要。

依据:是依据体育教学的本质特点和体育教学需要适宜的运动负荷的规律而提出来的。

2.注重体验运动乐趣原则的含义:

是指在体育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和进行身体锻炼的同时,体验运动乐趣,以

使学生喜欢运动并养成参加运动的习惯。

依据:是依据游戏的特性和体育教学中运用情感变化的规律提出来的。

3.促进运动技能不断提高原则:

是指在体育教学中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提高学生的运动成绩,实现有效的体育教育。

依据:较好的运动技能掌握有利于参与终身体育的规律和体育教学条件下运动技能形成规律提出来的。

4.提高运动认知和传承运动文化原则

5.在集体活动中进行集体教育原则。

6.因材施教原则。

15.学生的主体性概念、内容和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条件:

概念:学生的主体性是指体育教学活动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教师的教授、指导和引导下所

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有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学习行为。

内容:a.学生对体育学习内容的选择。b.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c.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

条件:a.教师要把教授的目标转化成为学习目标。b.教师要和学生共同拥有体育教材。c.教师要将教学过程设计

成学生的学习过程。d.教师要创立明主的教学环境。e.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方法。

16.制定体育教学目标的原则:a.目标在体育教学场景中原则。b.目标包含努力因素原则。c.目标可选择行原则。

d.目标依托体育教材原则。

17.体育教学的五大规律:a.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b.运动负荷变化与控制的规律c.体育知识学习和运动认知的规律。

d.体育学习集体形成与变化的规律e.体验运动乐趣的规律。

18.体育教学中的主导性和主体性的关系?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是相辅相成和相互促进的关系,

是浑然一体的关系,是一个事物的二个方面。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是一件事件

二个方面,教师指导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学生接受老师

的知道,一个事正确的“导”,一个事主动积极地“学”,因此二者应该说是统一的。

没有正确“导”的积极的“学”,只能是“瞎学”;而没有积极的“学”的“导”

,也只能白费劲的“导”了。在教学中,教师的指导性越强,学生的主体性就越强

,相反,教师的指导性差,学生的主体性也差。

篇13:教学幽默艺术思想政治课教学艺术再论五

教学幽默艺术思想政治课教学艺术再论(五)

一、教学幽默的主要功能

“幽默”一词是舶来品,英文为humour,意为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对于幽默,目前尚无公认的定义。西方某些学者甚至认为解释幽默是一件“比宇宙引力问题更麻烦的问题”。有人认为,幽默是一种技巧、方式;有人认为,幽默是一种素质、能力;还有人认为,幽默就是可笑有趣,让人在情感上感到会心而甜蜜的微笑的一种东西。教师把幽默带进课堂,融合于教学过程之中,就有了教学幽默。我们认为,教学幽默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的幽默感,是教师运用富有情趣、意味深长的表现手段进行教学的富有艺术性的行为方式。

思想政治课教学离不开幽默。教学幽默在教学领域大有用武之地,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教学功能。

一是激发学习兴趣。教学幽默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趣味性。它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密切相关。教师巧妙地使用幽默技巧,就会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枯燥无味的学习变成一种精神享受。

二是消除教学疲劳。思想政治课教学是一项身心紧张的活动,课堂上出现疲劳现象是正常现象。尤其是许多学校将思想政治课大多安排在上午第3、4节或下午第1、2节,学生的疲劳现象就更为突出。在教学中,教师恰当地运用教学幽默,则能消除疲劳,使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精神振奋状态。

三是活跃课堂气氛。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不失时机地运用幽默的话语或事例进行教学,可以给紧张、沉闷、呆板的课堂注入兴奋剂,形成宽松、愉悦、和谐的教学气氛。

四是深化知识理解。法国演讲家雷曼麦有句至理名言:“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容易让人接受。”思想政治课讲授的正是“严肃的真理”,但这并不意味着幽默与思想政治课教学无缘。实践证明,如果在叙述概念时列举一个幽默的事例,然后再解释概念,学生的学习成绩就会显著提高。

五是和谐师生关系。由幽默引起的笑声能填平师生之间地位的差异,缩短师生之间心理上的距离,消除师生之间情感上的隔膜,建立起亲密、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六是发展学生能力。教学幽默是聪明才智的表现。凡创造水平高的人大都富有幽默感。教师以其创造力进行幽默教学,学生则能逐渐培养起幽默感,从而促进创造力的发展。教学幽默是卓有成效的创造力的培养途径。

七是优化学生个性。幽默是一种乐观主义精神的体现,是高尚情操的自然流露,是开朗个性的反映。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幽默无疑能使学生受到耳濡目染的影响,使他们形成幽默品质,养成乐观豁达的气度,树立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幽默的表达技巧

思想政治课教学幽默主要是通过教师的体态幽默和言语幽默来表现的.。

体态幽默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表情动作所体现出来的幽默感,可使教师形象富有动态之美。体态幽默离不开言语幽默,往往与其结合使用。

言语幽默是指以语言符号为载体所产生的幽默。它不仅可以通过语言描述事件、情景、观点等本身来产生幽默,而且可以通过语言要素的变异使用来创造幽默。从教学幽默艺术而言,语言要素的变异使用最为常用,且难度更大。我们在此着重分析教学幽默的表达技巧。它们大致为:

形象比喻即人们通常所说的打比方。它是以某种事物或情境来比方和说明另一种事物。在课堂教学中,虽然比喻运用最经常、最广泛,但并非任何比喻都能产生幽默效应。具有幽默性的比喻关键在于富有情趣而意味深长。例如:一位教师讲授“我国9亿农村人口,基本上还是靠手工工具搞饭吃”时,把农民形象地称为“1007部队”。“1”是一条扁担,“7”是一把锄头,“00”是两个水桶,农民种地就是拿一把锄头,刨一个坑,撒上种子,然后挑水浇地。这一比喻,形象地揭示了几亿农民搞饭吃的落后生产状况。

巧妙移用就是采用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古词今用或今词古用、同话异境或异境同话等方式而产生幽默效应的方法。例如:一位教师在讲“货币的产生”时,讲道:“当你走进新华书店,拿着一本《英汉词典》爱不释手时,怎么办呢?你不可能指望营业员无偿奉送,也不能学孔乙己――‘窃书不算偷’(学生异口同声回答,并发出愉快的笑声),只能拿钱去买。为什么一张薄薄的‘纸片’,就能买到各种商品呢?”在这里,“窃书不算偷”的巧妙移用,诙谐有趣,增添了语言的幽默情趣。

极度夸张夸张是“言过其实”,从形象、特征、程度、数量、作用等方面作夸大或缩小的描述方式。它是造成语言幽默和喜剧色彩的一种常见手段。在教学中,夸张的巧妙运用,也可产生幽默效应。例如:一位教师讲授“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时,为了批判庸俗唯物主义“意识活动像胆囊分泌胆汁一样”的错误观点,讲道:“如果意识活动真是像胆囊分泌胆汁一样,那么,一个人思维越敏捷,岂不是脑浆分泌越多吗?在座的各位都勤奋好学,思维敏捷,聪明过人。现在,大家不妨赶快摸一下自己的鼻子,看看有没有脑浆流出来。”这种极度夸张的语言幽默,造成了学生的哄堂大笑。在笑声中,他们领悟了知识的真谛。

故意曲解任何一个词语和一句话,都有其固定含义。如果我们不按其固有含义去理解它,而任意附会,使理解或解释与原意不相一致,或完全相反,这样所得到的结果就是曲解。在教学中,较为常见的是利用相同或相近发音的词产生一种谐音曲解。例如:批评有些人缺乏远大理想、“一切向钱看”时,可讲道:“在这些人的眼中,‘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这种谐音曲解可使教学语言产生耐人寻味的幽默效应。

反语倒置这是一种用和本意恰恰相反的语言来表达本意的方法,其具体形式可以是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褒词贬用或贬词褒用,等等。例如:一位教师讲授“维护祖国的尊严和荣誉”时,为了批评有些人缺乏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崇洋媚外,讲了这样一段话:“对有些人来说,如今倒是‘胸怀全球,放眼世界’。不是吗?请看:手戴‘卡西欧’、脚踏‘本田摩托’、身披‘皮尔・卡丹’,……他们言必称外国,至于‘辛亥革命的领导人是谁’,惭愧得很,有几位仁兄的答案居然是小凤仙。”在这段话中,“胸怀全球,放眼世界”是要从反面去理解的。

虚拟情境在教学中,假设某种情境并把它讲出来,即为虚拟情境。虚拟情境能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由于有些虚拟本身含有较大的谬误因素,所以也能起到幽默的作用。例如:一位教师讲授“通货膨胀”时,针对有些学生思想上的疑虑,采用了虚拟的手法:“有同学说,现在人们生活水平不好,就是因为经济收入不多,要是我当上了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我就多印些钞票,发给人们改善生活。”教师的话语一出,立即引起了学生惬意的笑声。

换名借代不直接说(写)出人或事,而是借用与人或事密切相关的名称来替代的表达方式称之为借代,或换名。例如:用“大团结”替代“100元人民币”;用“四只眼”替代“近视眼”;用“54号文件”替代“朴克牌”。又如:一位教师讲授“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幢时,为了描述当前有些农村的生产现状,讲道:“有些农村的主要劳动力都进城打工、弃农经商去了,种田的是一支‘三八六一部队’。”“三八”、“六一”是妇女、儿童的代称,含蓄幽默。

转换套用对脍炙人口的某种语言形式,如改变其内容,借用其文句、语气、格式来表达新的思想,即“旧瓶装新酒”,就会产生较强的幽默效果。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时,为了批评某些领导干部不注重调查研究、官僚主义作风严重,随口吟道:“朝辞宾馆酒楼间,乡镇视察一日还。群众呼声听不见,轿车已停舞厅前。”教师套用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使教学语言产生了令人深思的幽默感。

婉言曲语在教学中,对一些不宜直说或不必明说的事例,运用委婉的方式来表达,或含而不露,或绕一个弯子来说,即为婉言曲语,或称婉曲。婉言曲语运用得法,可收到幽默含蓄、富有情趣之功效。例如:一位教师讲授“商品价值规律”时,为了说明商品价格与其质量及价值的密切关系,讲道:“我省以前生产的××牌自行车‘全身都响,就是铃不响’,它能与‘凤凰’、‘永久’等名牌自行车卖同样的价格吗?……”“全身都响,就是铃不响”的说法委婉含蓄,一语中的,道出了该种自行车的质量低劣,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事隔多年之后,学生虽然忘记了老师的名字,但仍清晰地记着老师幽默风趣的这一堂课。在课堂上,有时面对学生的过错行为,教师不厉声斥责,而是婉言曲语,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例如:一次,几位学生伏在课桌上打瞌睡。此时,教师停止了讲课,用诙谐的语言讲道:“听说有一个小企鹅,在跟师傅垒巢时,总是爱把头和长长的脖子贴到地面上呆一会。它师傅问:‘你这是什么意思?’小企鹅回答说:‘我是对师傅的礼貌’。由此我深受启发,有的同学上课总喜欢把头贴在桌子上,可能这也是对老师的礼貌吧!”话音刚落,学生哄堂大笑,几个睡觉的同学在笑声中被惊醒,羞愧自惭。

当然,教学幽默技巧远非以上列举的数种。教学幽默虽不是流水,但却是浪花。有了它,课才会上得生动活泼,充满艺术魅力。

三、教学幽默的基本条件

美国教学研究专家赫修特在《教学艺术》一书中把幽默规定为一位优秀教师所必备的品质和能力之一。教师应该是幽默的人,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是幽默的。幽默细胞不是生来就具有的,而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

(1)培养幽默品质。幽默是一位称职的教师最优秀的品质之一。正如英国的M・鲍门所说:“高尚的幽默隐含了生活的全部哲学,它不仅仅是对无知的嘲讽及对笑话和故事的掌握。真正的幽默者能够像从口袋掏东西一样,自然而然地流露和反映出来,而不要花大力气。”其实,高尚的幽默是教师思想、学识、阅历、经验、智慧和灵感在教学语言运用中的结晶,是一瞬间闪现的光彩夺目的心灵的火花。教师只有知识渊博,才能谈天说地;教师只有虚怀若谷,才能言谈隽永;教师只有开朗乐观,才能出言精辟;教师只有思绪如泉,才能妙语连珠。可见,磨砺思想,修养品性,是教学幽默的灵魂。

(2)领会幽默实质。众多研究结果表明:教学幽默既具有一般幽默的特性――感染性、高雅性、机智性、含蓄性、启发性,又具有自身特殊的规定性――教育性,且实质在于教育性。教学幽默是形神兼备的,其形是幽默,其神是教育。教学是积极的价值引导活动,教育性是它的灵魂。幽默诙谐决不能脱离教育性。教学幽默不是教学的目的,它只是教学的手段,必须为教书育人服务。

(3)积累幽默素材。幽默能力与教师平时对幽默素材的日积月累密切相关。一般来说,教学幽默素材的来源主要为:①教材中的幽默。这是教学幽默的“富矿”所在。因为教学内容的幽默因素最容易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②艺术作品中的幽默。许多笑话、漫画、喜剧、相声、格言、警句、歇后语、谜语、文字游戏等,无不妙趣横生。教师顺手拈来,便可获得良好的幽默效果。③生活中的幽默。如教师、学生和周围其他人在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轶闻趣事和出现的俏皮话、顺口溜、打油诗等。对于这些“活”的幽默素材,教师应独具慧眼,善于发现,精于运用。此外,在学习模仿的基础上,教师要学会加工幽默、改造幽默和创作幽默。例如:“金钱不是万能的”这一格言人人皆知,把它改变一下,就会产生幽默创新:“金钱不是万能的。请千万不要让别人有机会向你说这句话。”“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金钱是不能的,但金钱不是万能的。”又如:将“凡闪闪发光的并非都是金子”这一格言灵活运用,也会产生新的幽默效果:“凡闪闪发光的并非都是金子,这一点不假。我们虽然不是金子,但让自己的人生闪光又有什么不好呢?”当然,教学幽默更可贵的是教师自己的独创,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4)把握幽默结构。教学幽默之所以富有艺术魅力,关键之一是它出人意料的表达结构。简单的教学幽默即为一个表情动作和一个词语、一句话或几句话等来完成。复杂的幽默则须经过精心设计的开头、展开和结尾。一个典型的复杂的幽默结构可分为引起悬念――渲染铺垫――反转突变三个阶段。与这三个阶段相适应,教学幽默接受者又有三种不同的心理效应。所谓引起悬念,就是指教师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避实就虚地设置悬念,使之产生浓厚兴趣,急于探知其中的奥妙。所谓渲染铺垫,就是指教师利用学生的期待心理,对前一段所设置的悬念进行渲染,甚至故布迷阵,使其眼花缭乱,产生“似是而非”、“似非而是”之感,从而急于走出“迷宫”,求得问题的答案。所谓反转突变,就是指教师在学生陷入“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关节点上,妙语突现,使学生疑团顿释,豁然开朗,从而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局面,收到既引人发笑又令人深思的艺术效果。当然,这三个阶段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有时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可以交替使用。例如:一位教师讲授“静止是相对的”时,列举了一则实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碰到了一件极不寻常的事(“极不寻常”的提出,初设悬念)。这位飞行员在2000m的高空飞行时,发现脸旁有一个什么小玩意在游动着,他以为是一只小昆虫,便敏捷地一把将它抓了过来(渲染铺垫)。一看,他大吃一惊(又设悬念):原来是一颗德国制造的子弹!(反转突变)飞行员为什么能抓住飞行着的子弹呢?(又设悬念)因为子弹的初速度为800~900m/s,尔后会逐渐减少至40m/s,这与飞机飞行的速度大致相当。飞行着的子弹相对于飞机上的飞行员来说是静止的。所以,飞行员能抓住子弹(疑点顿释)。我们知道,子弹从枪膛发出,与空气摩擦会产生近100℃的高温,为什么飞行员不怕烫呢?(又设悬念)在学生议论纷纷、猜想答案时,教师妙语道出:因为飞行员戴着特制的皮手套。此时,学生发出了会心而欢畅的笑声。

(5)掌握幽默技巧。教学幽默的具体表达技巧,我们已在前面进行了论述。教师掌握一定的幽默语言修辞技巧,可产生幽默诙谐的教学效果。例如:用“外国有个加拿大,中国有个‘大家拿’”来形容我国旧经济体制的弊端;用“蛋糕‘使用’了一口,其价值随之减少”来讲授一般商品的价值随着其使用价值的减少而减少。这都是成功的范例。

(6)注意幽默时机。教学幽默要时机得当,为教学所需。一是为学生心理所需,即在学生心理疲劳、注意力分散时,及时插入幽默;二是为教学内容所需,即在教学内容包含有幽默素材或可用以进行幽默创造时,及时使用和创造幽默。一旦时机得当,整个教学过程就会错落有致,高低起伏。

(7)把握幽默分寸。幽默有利于教学,但我们决不能为幽默而幽默。正如老舍所说:“死啃幽默总会有失去幽默的时候;到了幽默论斤卖的时候,讨厌是必不可少的。”如果脱离教学内容,一味调笑逗乐,插科打浑,则会弄巧成拙,影响教学效果。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曾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幽默是思想政治课教师不可或缺的一种教学艺术。愿有更多的教师把幽默引入思想政治课教学,以充分发挥幽默在教学园地里的神奇般的教育功能。

篇14:论体育在学校教学中思想道德教育

论体育在学校教学中思想道德教育

从体育与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关系入手,分析了对体育教学中的思想道德素质成分,指出体育教学是学生思想品德素质发展的重要载体,体育教学中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催化剂,体育教学中教师的形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关键.提出在体育教学实施思想道德教育的'措施,即要进一步增强德育意识,要掌握体育教学中的德育特点,要寻找德育与体育的结合点.

作 者:梁新民  作者单位:石河子大学体育场馆中心,新疆,石河子,83 刊 名: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7) 分类号:G80 关键词:体育教学   思想道德   教育  

篇15:思想评论:论刺激-On Stimulations

思想评论:论刺激-On Stimulations

【内容提示】

近些年,社会上有一种现象,那就是人们动不动就想寻找刺激,有物质刺激、精神刺激等。公益之事没有物质奖不干。集体主义淡漠了,个人利益的风气增长了。请你就这一问题写一篇文章,发表自己的看法。

以下词语供参考:

1.stimulation n.刺激(作用)

2.social phenomenon社会现象

3.collectivism n.集体主义

【作文示范】

On Stimulations

In recent years, more and more people are seeking for stimulations. This social phenomenon has also spread widely among us students.

Last week, it was our class'turn to clean the school campus. This time, in order to arouse our enthusiasm for the labor, our classmaster announced that those who attended the labor would get some kind of material rewards①. Although everyone knew the rewards would be unimportant in terms of money, two thirds of the students in our class attended the labor, as they felt they got a kind of stimulation from it. How unimaginable it was! Why should such things happen?

Many years ago, it was regarded as an honour to serve the people and society. But in recent years, although soci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ve been greatly developed and our living conditions have been improved, some people feel lonely and spiritually② empty. While seeking personal interests and fame, they have become much more self-centered. Finally they lose touch with the collective③. They only do things that can benefit themselves. By and by they feel lonely even with a lot of material comforts. This is why they must seek for more stimulations to cheer up themselves. Seeking for material stimulations is not a proper way to get rid of loneliness. A better way out is to care more for the collective and others. Only by this means can they get back what they have lost by avoiding social activities.

For us young people, besides our studies, we also need collective activities. In taking part in these activities, not only can our lives be enriched④, but we can also train our sense of collectivism and thus be spiritually rewarded. So why don't we also look for some spiritual stimulation, fellow students?

【词语解释】

①reward[ri'w&:d] n.报酬;酬劳;奖赏

②spiritually['spiritju li] ad.精神上;心灵上

③collective[k'lektiv] n.集体;集体事业

④enrich[in'ritM]v.使富裕;使丰富

【写法指要】

本文的论点是“seeking for spiritual stimulations instead of material ones”(寻求精神刺激而不要寻求物质刺激),这是从整篇文章中归纳出来的.。全文运用多种推理方法对这一论点进行论证。作者在第一段提出问题;第二、三段用事例法论证某些学生为得到一点物质刺激而参加集体劳动;第四段用归纳法论证物质丰富而精神空虚的原因;第五、六段用演绎法论证青年人应该关心集体和他人的道理,我们可以从这两段总结出作者的三段式推理过程:

大前提:大家都应该关心集体和他人;

小前提:我们青年人是大家的一部分;

结论:我们要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黄炎培名言

论孔子的教学思想论文

论孔子的德育思想

论荀子的治国思想

论新形势下超限队伍思想政治论文

论陆九渊的心学辩证法思想

论《道听途说》中的因果报应思想

契嵩《孝论》思想探析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问题

论曾国藩人力资源管理心理思想

论黄炎培的教学思想(精选1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论黄炎培的教学思想,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