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毅力 教案教学设计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鱼十二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论毅力 教案教学设计(共含18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鱼十二”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论毅力 教案教学设计

篇1:论毅力 教案教学设计

论毅力 教案教学设计

论毅力

1 、课文解读。

(1) 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梁启超 (1873 - 1929) ,字卓如,号任公,笔名主要有哀时客、饮冰子、饮冰室主人、新民子、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曼殊室主人、少年中国之少年等。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著名政治活动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学者。

梁启超出生于一个半耕半读的家庭,自幼聪颖, 4 岁开始学习《四书》、 《五经》, 9 岁即能写出上千言的八股文章, 12 岁中秀才, 17 岁中举人,有“神童”之称。 1890 年,粱启超 17 岁时拜康有为为师,师从康有为学习四年,受康有为的影响,开始探索挽救祖国危亡的变法维新之术。 1894 年 6 月,梁启超随康有为人京参加会试。 7 月,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中国战败,于次年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康有为、粱启超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 1300 多名举人,上书皇帝,要求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史称“公车上书”。这年 7 月,宣传变法维新的第一个刊物《中外纪闻》在京创刊,梁启超是主要撰稿人。 8 月,维新团体“强学会”成立,梁任书记,成为康有为进行维新活动的得力助手。 1896 年 8 月, 《时务报》、在上海创刊,梁任总撰述,发表了《变法通议》等重要论著,还积极编辑出版《西政丛书》。 1897 年,梁启超应邀前去长沙,任湖南时务学堂总教习,创办《湘学报》,积极鼓吹和推动维新运动,培养新型人才。

1898 年,梁启超奉调入京,同康有为等人发动了著名的“变法维新运动”,协助光绪皇帝实行新政。在 1898 年 6 月 11 日至 9 月 21 日共 103 天里,梁启超作为维新主帅康有为最重要的助手,做了大量的工作,正如他致夏曾佑的信中所言: “新政来源,真可谓全出我辈。” 在后党的反扑下,戊戌变法遭到失败,梁启超远走日本避难。

梁启超流亡日本,与康有为组织保皇会,创办《清议报》、 《新民丛报》、 《新小说》等杂志。在 1898 年至 1903 年 5 年之间,梁启超在以上刊物上共发表多篇文章,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理论和思想,深刻地批判了中国数千年的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伦理道德。当时著名诗人黄遵宪称颂梁启超的思想言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人人笔下所无,却为人人意中所有,虽铁石人亦应感动。从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无过于此者矣”。

辛亥革命后,梁启超组织“进步党”,曾短暂出任袁世凯司法总长。袁世凯复辟帝制,梁启超认清了袁世凯的真面目,便积极策划并参与了倒袁活动,于 1916 年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加速了袁世凯洪宪帝制的失败。梁启超组织研究系,以培育自己的政治力量。 1916 年后,梁启超与北洋军阀段祺瑞合作,鼓吹走立宪道路,曾任段内阁的财政总长。但是,残酷的政治漩涡很快使得梁启超彻底放弃政治幻想,三个月后去职,从此结束了政治生涯。

此后的十多年,梁启超主要从事教育和学术研究,先后在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任教,是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之一,并在北京、天津、南京等地学府巡回讲学,以其丰富广博的学识,培养造就了一批日后成大器的人才。他在哲学、佛学、史学、政治经济学、先秦诸子学、文学等多个领域的学术研究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本文写于 1902 年。 “百日新政”失败,慈禧太后宣布“临朝听政”,囚禁光绪帝,下令逮捕维新派人士。康有为、梁启超逃亡日本,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捕,在菜市口刑场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其他倾向变法和参与新政的官员被陆续监禁、罢官和贬遣戍边的达四十多人。除京师大学堂等保留外,新政全部被废除。作者流亡日本,反思维新变法失败的教训,勉励处于逆境的同仁,不要因一时受挫而灰心,鼓励他们克服困难,继续前进。

(2) 基本解读。

本文是用较为浅近的文言进行写作的,自始至终运用了正反对举的说理方法,道理说得十分透彻。开篇从“天下”、 “古今”起笔,从“成”、 “败”落笔,中心论点“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一正一反,正反对举的论证方法统领全文。然后从人生的逆境与顺境相间以选的一般规律人手,论证只有最有毅力的人,才能最终获得成功。紧接着,阐述人生历程的规律,从理论上论证论点。强调“顺境”与“逆境”, “至强之人”与“志力薄弱之士”、 “次弱者”、 “稍强者”、 “更稍强者”的正反对举,分析这五种不同类型的人对待阻力、逆境的不同态度和结果,论证毅力的重要性,再次论证论点。以“递”与“顺”的转化规律进一步论毅力的作用,从挫折而不退说起,辩证地阐明逆与顺的关系。于“蹇”与“幸”的对比中,得出“毅力”是成功之关键。以“操舟”喻对等逆境,没有毅力的人是不可能达到彼岸的。

(3) 精华鉴赏。

紧紧围绕中心论点进行正反论证,逻辑严密。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自始至终运用了正反对举的说理方法,道理说得十分透彻。文章开篇从“天下”、 “古今”起笔,从“成”、 “败”落笔,中心论点“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一正一反,正反对举的论证方法统领全文。 在论述时也从“顺境”与“逆境”, “至强之人”与“志力薄弱之士”、 “次弱者”、 “稍强者”、 “更稍强者”的正反对举。

语言浅近流畅,充满感情。

梁启超是中国文学语言由古代转向近代的过渡人物,喜欢运用浅近畅晓、半文半白的语言进行写作,时常吸收外国语言的表达方法,思路清晰,逻辑性强,笔锋包含感情,一泻千里。本文就是通过

层递句来达到这一效果的:其一,面对逆境与阻力的五种人的不同态度和结果, “志力薄弱之士”、“次弱者”、 “稍强者”、 “更稍强者”、 “至强之人”,一层进一层,层层递进,将“有毅力者”与“反是者”的不同层次都提到了,涵盖全面,说明周密;其次,操舟者,彼“从容以进度其顺”; “我则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彼岸终不可达也”,三个层次的层递,将“反是者败”的道理说得明明白白。此外,文中的比喻句运用很灵活,如以“操舟”比喻“有毅力者”“得从容以进度其顺”, “反是者” “故彼岸终不可达也”,又援引孔子“为山”之喻,指出无毅力者功亏一篑,用孟子“掘井”之喻,指出半途而废,事业无成。这些比喻都顺手拈来,生动活泼。

(4) 参考译文。

天下古今成败的种种事情,是如此的情况繁多、道路不一啊。概括地研究它们为什么成功、为什么失败 ? 是有毅力的人成功,与此相反的人失败。人生的历程,大抵逆境占十分之六七,顺境也占十分之三四,顺、逆两境又常常互相间隔、交替出现。无论事情的大小,必定有几次乃至十几次遇到阻力。

它们的阻力虽然或大或小,但总之是必定无可逃避的。那些志力薄弱的人,开始时一定说“我要怎样,我要怎样”,他们的意思是以为天下的事情本来十分容易,等到很快地尝试一下,阻力突然来了,就灰心丧气地打退堂鼓了;那些志力稍微薄弱的人,乘着一时的意气,通过了这第一关,遇到两次挫折就退后了;那些志力稍微强大的人,遇到三四次挫折就退后了;那些志力更加强大的人,遇到五六次挫折也退后了;那种事情越大的,做的人遇到的挫折越多,他没有退后是不容易的,不是志力最强的人,没有能够好好地做到底的。

如果他遇到挫折而不退后,那么在小的挫折之后,必定有小的顺利;大的挫折之后,必定有大的顺利。烦难复杂的地方已经过去了,接着就会有随着刀子下去就切断了的`一天。旁观的人只是非常羡慕他的成功,以为他大概是幸运儿,天老爷有宠于他,又以为自己在遭遇上很艰难,因此所成就的事业不如他。这种人怎么知道所谓的艰难、幸运,都是他和我相同的,但那种能不能够征服艰难、利用幸运的态度,即是他成功、我失败所区别的地方。又比如驾船,如果在二十天的期间内,行驶千里的水路,其间风潮的或顺或逆,常常交相错杂。他凭借艰苦忍耐的志力,顶着逆风恶浪而突破、通过难关,然后能够从从容容进入到顺利的境地。我就有时行驶了一天即返回了,有时行驶了两三天即返回了,有时行驶了五六天即返回了,所以那边岸终于无法达到。

孔子说: “比如造山,还差一筐土,如果停止下来,那是我自己停止的;又比如填平土地,即使只倒了一筐土,如果继续去填,那是我自己去填的。”孟子说: “做事的人,比如挖井,挖了七八丈深,还没有挖到井水,还是废井。”成败的规律,在此而已。

2 .习题解说。

(1) 第一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本题的意图是结合课文进行辩证的思考,增强对于毅力的认识。

面对逆境与阻力的五种人的不同态度和结果, “志力薄弱之士”、 “次弱者”、 “稍强者”、 “更稍强者”、 “至强之人”,一层进一层,层层递进,将“有毅力者”与“反是者”的不同层次都提到了,涵盖全面,突出只有毅力至强方能事业成功,只有那些有毅力、意志力的人才能逆转境遇。

(2) 第二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本题的意图是结合本系列教材前后文章的呼应,增进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辩证的思考的方法。

两者的观点大致相同,但各自侧重点不很一致。 《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去》一文强调,人应激发出自己的潜能,以主观意志力来控制人生方向,在与抵抗力的抗争中实现自己的人生。而《论毅力》

一文主要是以“递”与“顺”的转化规律进一步论毅力的作用,从挫折而不退说起,辩证地阐明逆与顺的关系。于“蹇”与“幸”的对比中,得出“毅力”是成功之关键。以“操舟”喻对等逆境,没有毅力的人是不可能达到彼岸。总之,两者都重点突出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突出了内在精神的重要作

(3) 第三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本题的意图是增强对文言虚词的理解。

参考答案:

第 1 小题:焉:于是,于此,放在动词后面,表示处所、对象。

第 2 小题:焉:语气词。

第 3 小题:焉:然、貌、样子,助词。

第 4 小题:焉:哪儿。

相关资料。

变法通议自序

(1896 年 8 月 9 日 )

法何以必变 ? 凡在天地之间者莫不变:昼夜变而成日;寒暑变而成岁;大地肇起,流质炎炎,热熔冰迁,累变而成地球;海草螺蛤,大木大鸟,飞鱼飞鼍,袋鼠脊兽,彼生此灭,更代迭变,而成世界;紫血红血,流注体内,呼碳吸养,刻刻相续,一日千变,而成生人。藉日不变,则天地人类并时而息矣。故夫变者,古今之公理也:贡助之法变为租庸调,租庸调变为两税,两税变为一条鞭;并乘之法变为府兵,府兵变为 e6 骑,啦骑变为禁军;学校升造之法变为荐辟,荐辟变为九品中正,九品变为科目。上下千岁,无时不变,无事不变,公理有固然,非夫人之为也。为不变之说者,动日“守古守古”,庸讵知自太古、上古、中古、近古以至今日, 固已不知万百千变。今日所目为古法而守之者,其于古人之意,相去岂可以道里计哉 ?

今夫自然之变,天之道也;或变则善,或变则敝。有人道焉,则智者之所审也。语曰: “学者上达,不学下达。”惟治亦然:委心任运,听其流变,则日趋于敝;振刷整顿,斟酌通变,则日趋于善。吾揆之于古,一姓受命,铲法立制,数叶以后,其子孙之所奉行,必有以异于其祖父矣。而彼君民上下,犹峒焉以为吾今日之法吾祖,前者以之治天下而治,茱然守之, 因循不察,渐移渐变, 百事废弛,卒至疲敝,不可收拾。代兴者审其敝而变之,斯为新王矣。苟其子孙达于此义, 自审其敝而自变之,斯号中兴矣。汉唐中兴,斯固然矣。

《诗》曰: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言治旧国必用新法也。其事甚顺,其义至明,有可为之机,有可取之法,;有不得不行之势,有不容少缓之故。为不变之说者,犹日“守古守古”,坐视其因循废弛,而漠然无所动于中。呜呼 ! 可不谓大惑不解者乎 ? 《易》曰: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伊尹日: “用其新,去其陈。”病乃不存。夜不炳烛则昧,冬不御裘则寒,渡河而乘陆车者危,易证而尝旧方者死。今专标斯义,大声疾呼,上循土训诵训之遗,下依朦讽鼓谏之义,言之无罪, 闻者足兴,为六十篇,分类十二,知我罪我,其无辞焉。

篇2:论毅力 教案

论毅力 教案

课时数:一课时左右 教学目标: 1、 理解本文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在提出论点之后,又是从哪些方面进行论述的。 2、 学习本文分析事理的方法。 教学流程: 1、学生朗诵、熟读、根据注解理解课文。 2、教师讲解课文,落实文言字词句,夯实学生基础知识。 3、学生反复诵读,熟悉课文,加深理解。 4、文章论述方法和本文分析事理的方法: 论述结构: 先总后分 第一节:开篇从“成败”起笔,接着探究古今人事的成败的原因,提出设问,然后正面回答,提出中心论点。 第二节:论述人生历程必有顺逆,事无大小必有阻力,只有毅力至强的人才能最终获得成功。(客观境遇顺逆-五种不同人对待阻力的'不同态度作类型分析) 第三节:从顺逆之间可以转化,来论证毅力的重要。(分析顺逆可以转化-批评“旁观者”的错误想法-以操舟为喻) 第四节:引述孔孟的名言论证毅力的重要。 5、难点: 孔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孟子曰:“有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成败之数,视此而已。 翻译:孔子说:“好比堆一座山,只差一筐土没有堆成,如果停止,我就此停止了;又好比填平土地,即使只倒了一筐土,继续干,我就前进了。”孟子也说:“要干事的人,就像掘井,掘到再深而没有挖到泉水,那仍然是一口废井。”成败的道理,看看这两段话也就知道了。 分析:孔子语见《论语・子罕》。这是孔子劝人进修德业的话。意思是无论做什么事情,总要靠自己能坚持。譬如筑山,只要再加一筐土就能完成,但我停止了,这是我自己要停止;如果自己不停止,也就能完成。《尚书》中“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也是这个意思。又譬如填土,虽只盖上一筐,也是前进了一步。只要自己不断加土,也总能积少成多,最后达到成功。这是孔子劝人做事做学问要坚持到底,不要中途而废的意思。孟子的话见《孟子・尽心上》。“九仞”是虚数,极言其深。“弃井”,废弃了的井。这句也是劝人做事要坚持到底的意思。譬如掘井,虽然已经掘得很深,但还没有掘到泉水,你便丢掉不干,等于是口废井。这段引孔孟的话,总结上文,再次说明做事贵在坚持;而能否坚持,关键又在有否毅力。故说“成败之数,视此而已。”

篇3:梁启超《论毅力》教案

梁启超《论毅力》教案

锁玉

学习目标与方法指导

1. 掌握与本文相关的文学常识

2. 熟读全文,复述文章内容

3. 掌握本文主要的论证手法

4. 明确本文语言上的特点

内容概要

梁启超是我国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学者。广东新会人。他自幼多学,据说6岁时就读完了《四书》、《五经》。12岁中秀才,17岁中举人。后奉康有为为师,习经世致用之学。后变法维新,失败后流亡日本。他一方面办报刊宣传君主立宪,坚持改良主义立场,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一方面努力于对西文社会科学的介绍和对中国传统学术思想、历史文化的整理和研究。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影响。中华民国建立后,梁启超于199月由日本返国,反对袁世凯称帝。1918年底赴欧洲游历了英、法、比、荷、瑞、意、德等国的20多个名城,并写下了《欧游心影录》。回国后专门从事文化教育事业。他在天津南开大学、北京清华学校任教,并在全国各地巡加讲学。相继出版了多种学术专著。此外,他在文学革命中也颇有建树。对于诗歌及小说的创作,都提出了可贵的见解。他在文学创作上也多有尝试。写过诗歌、小说、戏剧、散文。以政论、传记、杂文的成就最高。他的“新文体”,对古文是一次猛烈的冲击。

文章特色:

《论毅力》提出了“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的观点,激人斗志,发人警醒。文章起势突兀,开门见山。论证过程当中,先以人生历程的一般规律入手,阐明逆境与顺境相间以迭,而逆境居十六七,而顺境居十三四。这就明确了毅力的重要。因为要克服逆境,非有毅力不可。再从事情无论大小,必有十次乃至数十次的阻力,进一步阐明要克服阻力,也非有毅力不可。由于这些体验是大多数读者所共有的,因而作者的观点很容易被读者接受。而后,作者又举出志力薄弱者,志力稍强者,在挫折面前的种种表现,进而阐明“非至强之人,未有能善于其终者也”。这是文章的第二自然段。

下面一段,作者变换角度,从挫而不退说起。辩证地阐明了进与顺的关系。为了论证的深入,作者又于“蹇”与“幸”的对比中,得出“毅力”是成功的关键。从而确立了中心论点。为了便于读者理解,作者又运用比喻论证的笔法,形象化地,深入浅出地阐明了“以艰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而后得从容以进度其顺”,反之,是不可能达到彼岸的。比喻论证中又有正反论证,手法多变,左右逢源。

文章最后又采取援古证今的手法最纳出了全文的结论,并与篇首的论点相应和。由这篇短文,我们已可窥见梁启超文笔之严谨、灵便和犀利了。

重难点提示

一、名词解释

1.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光绪年间的`举人。我国近代史上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主要著述有《饮冰室》

2.归纳,是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即由个别事物推出一般有理。归纳推理,又可分为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两种。

二、词语辨析

1.天下古今成败之林,若是其莽然不一途也。

(1)此句中的“林”应解释为: A.森林 B.会集 C.人物 D.事物

(2)此句中的“莽然”,应解释为: A.粗鲁莽撞 B.浩荡 C.广大众多 D..旷野

(3)此句中的“不一”,应解释为: A.种种不同 B.不等 C.不行 D.相差

(4)此句中的“途”,应解释为: A.道路 B.坦途 C.情景 D.途径、情况

提示: 1B 2C 3A 4D

2。《论毅力》的基本观点是:

A.毅力是成功的关键 B.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C.遇到挫折不后退就能成功 D.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半途而废

提示: B

3。《论毅力》的文体是: A.抒情散文 B.议论文 C.说明文 D.记叙文

提示: B

4。《论毅力》的作者是: A.顾炎武 B.梁启超 C.章炳麟; D.康有为

提示: B

三、简答题

《论毅力》在论证上怎样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 提示: 从论点看──

“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其中隐含着两个方面:一“成”,一“败”。

从论证看── 首先,反复进行成功与失败两种结果的对比; 然后,突出顺境与逆境的对比;

最后,引经据典,将“未成一篑”的造山者与“虽复一篑”的填土者对比;

总之,对比手法的运用有力地论证了论点。

四、分析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试分析其比喻论证手法的运用

夫苟其挫而不退矣,则小逆之后,必有小顺;大逆之后,必有大顺。盘根错节之既经,而随有应刃而解之一日。旁观者徒艳羡其功之成,以为是殆幸运儿,而天有以宠彼也,又以为我蹇于遭逢,故所就不彼若也。庸讵知所谓蹇、幸焉者,皆彼与我之相同,而其能征服此蹇焉,利用此幸焉与否,即彼成我败所由判也。更譬诸操舟,如以兼旬之期,行千里之地者,其间风潮之或顺或逆,常相参伍。彼以坚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而后得从容以进度其顺。我则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彼岸终不可达也。

议论并不意为着只是抽象的推理,为了使读者容易理解其中的道理,运用比喻论证的笔法,常常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本文在讲述了对待逆境如同“操舟”一样。“兼旬之期(二十天之内),行千里之地”,“风潮之或顺或逆,常相参伍(交相错杂)”。靠什么呢?当然是毅力坚苦忍耐之力。没有毅力的人是不可能到达彼岸的。这就把抽象的道理用形象化的论证表达了出来。这样的论证手法,可以极大地引起读者的共鸣,并起到深入浅出,令读者信服的作用。

篇4:论毅力

清代 梁启超

天下古今成败之林,若是其莽然不一途也。要其何以成,何以败?曰: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盖人生历程,大抵逆境居十六七,顺境亦居十三四,而顺逆两境又常相间以迭乘。无论事之大小,必有数次乃至十数次之阻力,其阻力虽或大或小,而要之必无可逃避者也。其在志力薄弱之士,始固曰吾欲云云,其意以为天下事固易易也,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颓然丧矣;其次弱者,乘一时之意气,透过此第一关,遇再挫而退;稍强者,遇三四挫而退;更稍强者,遇五六挫而退;其事愈大者,其遇挫愈多;其不退也愈难,非至强之人,未有能善于其终者也。

夫苟其挫而不退矣,则小逆之后,必有小顺。大逆之后,必有大顺。盘根错节之既经,而随有应刃而解之一日。旁观者徒艳羡其功之成,以为是殆幸运儿,而天有以宠彼也,又以为我蹇于遭逢,故所就不彼若也。庸讵知所谓蹇焉、幸焉者,皆彼与我之相同,而其能征服此蹇焉,利用此幸焉与否,即彼成我败所由判也。更譬诸操舟,如以兼旬之期,行千里之地者,其间风潮之或顺或逆,常相参伍。彼以坚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而后得从容以进度其顺。我则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彼岸终不可达也。

孔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孟子曰:“有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成败之数,视此而已。

译文

从古到今,人们事业的成就,经验教训众多,呈现出种种不一的情况,途径。概要的推究他们为什么成功,为什么失败?结论是:有毅力的人就会成功,相反的人就会失败。

人生的历程,大体逆境占了十分之六七,顺境也占了十分之三四,而顺逆这两种境遇又常常是相互交替着轮流出现。无论事情是大是小,必然会遇到几次乃至十几次的阻力,这种阻力虽然有的.大有的小,但总之必定是不可避免的。那些在意志和能力方面薄弱的人,开始的时候一定会说我想要如何如何,我要如何如何,他心里认为天下事本来就是很简单容易的,等到马上尝试,阻力突然来临,就颓然丧失了信心。那些意志能力比较弱的人,凭着一时的意气,通过了这第一关,遇到第二次挫折就退缩了;意志能力稍强的人,遇到三四次挫折才退缩;又坚强些的人,遇到五六次挫折才退缩。他所做的事情越大,他遇到的挫折就越多,他不退缩也就越难。不是极其坚强的人,就没有能够善于达到它的终点的。

如果遇到挫折而不退缩,那么小的逆境之后,必定有小的顺境;大的逆境之后,必定会有大的顺境。经过了盘根错节的复杂情况以后,尔后随之才会有迎刃而解的一天。旁观者只是非常羡慕别人的成功,认为这个人大概是个幸运儿,而老天总是因为某种缘故宠爱他;又认为我遭遇不顺利,所以成就也比不上他。这种人哪里知道所谓的“不顺”啊、“幸运”啊,对于他和我都是相同的,而是否能征服这些“不顺”,同时又利用这些“幸运”,正是他成我败的区别所在。再用驾船来做个比方,如果用二十天的时间,来走一千里的路程,这期间风向潮流有时顺有时逆,常常交互错杂。他凭着艰苦忍耐的力量,迎着那逆风逆流冲了过去,然后能从容地前进,去度过顺风顺水的一段。但是我或者一天就退回来了,或者两三天就回来了,或者五六天就回来了,所以彼岸就始终不可能到达。

孔子说:“比如造山,还差一筐土,如果停止下来,那是我自己停止的;又比如填平土地,即使只倒了一筐土,如果继续去填,那是我自己去填的。”孟子说:“做事的人,比如挖井,挖了七、八丈深,还没有挖到井水,还是废井。”成败的规律,在此而已。

篇5:论毅力.

论毅力.

锁玉

学习目标与方法指导

1. 掌握与本文相关的文学常识

2. 熟读全文,复述文章内容

3. 掌握本文主要的论证手法

4. 明确本文语言上的特点

内容概要

梁启超是我国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学者。广东新会人。他自幼多学,据说6岁时就读完了《四书》、《五经》。12岁中秀才,17岁中举人。后奉康有为为师,习经世致用之学。后变法维新,失败后流亡日本。他一方面办报刊宣传君主立宪,坚持改良主义立场,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一方面努力于对西文社会科学的介绍和对中国传统学术思想、历史文化的整理和研究。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影响。中华民国建立后,梁启超于199月由日本返国,反对袁世凯称帝。1918年底赴欧洲游历了英、法、比、荷、瑞、意、德等国的20多个名城,并写下了《欧游心影录》。回国后专门从事文化教育事业。他在天津南开大学、北京清华学校任教,并在全国各地巡加讲学。相继出版了多种学术专著。此外,他在文学革命中也颇有建树。对于诗歌及小说的创作,都提出了可贵的见解。他在文学创作上也多有尝试。写过诗歌、小说、戏剧、散文。以政论、传记、杂文的成就最高。他的“新文体”,对古文是一次猛烈的冲击。

文章特色:

《论毅力》提出了“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的观点,激人斗志,发人警醒。文章起势突兀,开门见山。论证过程中,先以人生历程的一般规律入手,阐明逆境与顺境相间以迭,而逆境居十六七,而顺境居十三四。这就明确了毅力的重要。因为要克服逆境,非有毅力不可。再从事情无论大小,必有十次乃至数十次的阻力,进一步阐明要克服阻力,也非有毅力不可。由于这些体验是大多数读者所共有的,因而作者的观点很容易被读者接受。而后,作者又举出志力薄弱者,志力稍强者,在挫折面前的种种表现,进而阐明“非至强之人,未有能善于其终者也”。这是文章的第二自然段。

下面一段,作者变换角度,从挫而不退说起。辩证地阐明了进与顺的关系。为了论证的深入,作者又于“蹇”与“幸”的对比中,得出“毅力”是成功的关键。从而确立了中心论点。为了便于读者理解,作者又运用比喻论证的笔法,形象化地,深入浅出地阐明了“以艰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而后得从容以进度其顺”,反之,是不可能达到彼岸的。比喻论证中又有正反论证,手法多变,左右逢源。

文章最后又采取援古证今的手法最纳出了全文的结论,并与篇首的论点相应和。由这篇短文,我们已可窥见梁启超文笔之严谨、灵便和犀利了。

重难点提示

一、名词解释

1.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光绪年间的举人。我国近代史上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主要著述有《饮冰室》

2.归纳,是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即由个别事物推出一般有理。归纳推理,又可分为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两种。

二、词语辨析

1.天下古今成败之林,若是其莽然不一途也。

(1)此句中的“林”应解释为: A.森林 B.会集 C.人物 D.事物

(2)此句中的“莽然”,应解释为: A.粗鲁莽撞 B.浩荡 C.广大众多 D..旷野

(3)此句中的“不一”,应解释为: A.种种不同 B.不等 C.不行 D.相差

(4)此句中的“途”,应解释为: A.道路 B.坦途 C.情景 D.途径、情况

提示: 1B 2C 3A 4D

2.《论毅力》的基本观点是:

A.毅力是成功的关键 B.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C.遇到挫折不后退就能成功 D.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半途而废

提示: B

3.《论毅力》的文体是: A.抒情散文 B.议论文 C.说明文 D.记叙文

提示: B

4.《论毅力》的作者是: A.顾炎武 B.梁启超 C.章炳麟; D.康有为

提示: B

三、简答题

《论毅力》在论证上怎样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 提示: 从论点看──

“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其中隐含着两个方面:一“成”,一“败”。

从论证看── 首先,反复进行成功与失败两种结果的对比; 然后,突出顺境与逆境的对比;

最后,引经据典,将“未成一篑”的造山者与“虽复一篑”的填土者对比;

总之,对比手法的运用有力地论证了论点。

四、分析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试分析其比喻论证手法的运用

夫苟其挫而不退矣,则小逆之后,必有小顺;大逆之后,必有大顺。盘根错节之既经,而随有应刃而解之一日。旁观者徒艳羡其功之成,以为是殆幸运儿,而天有以宠彼也,又以为我蹇于遭逢,故所就不彼若也。庸讵知所谓蹇、幸焉者,皆彼与我之相同,而其能征服此蹇焉,利用此幸焉与否,即彼成我败所由判也。更譬诸操舟,如以兼旬之期,行千里之地者,其间风潮之或顺或逆,常相参伍。彼以坚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而后得从容以进度其顺。我则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彼岸终不可达也。

议论并不意为着只是抽象的推理,为了使读者容易理解其中的道理,运用比喻论证的笔法,常常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本文在讲述了对待逆境如同“操舟”一样。“兼旬之期(二十天之内),行千里之地”,“风潮之或顺或逆,常相参伍(交相错杂)”。靠什么呢?当然是毅力坚苦忍耐之力。没有毅力的人是不可能到达彼岸的。这就把抽象的道理用形象化的论证表达了出来。这样的论证手法,可以极大地引起读者的共鸣,并起到深入浅出,令读者信服的作用。

作者邮箱

篇6:论“毅力”作文

小区有个老爷爷,他的毅力令人折服。

他八十多岁,腿还有些跛,每次外出见到他都拄着拐杖,到这把年纪,就是身体健全的人行走也很勉强,更何况他还带着一条跛腿。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的知他因患病而逐渐丧失了身体机能,如果不多走动他将会终生残废。

有几个孩子就跟在他身后,不时发出尖利的笑声。他们就想看老爷爷的热闹,这种行为着实可恶。但老爷爷只是白了他们一眼,又低下头去看着路,拄着拐,扶着墙,颤抖着身子,试图迈出步子。他走了一两步,看得出来每一步对他来讲,都是一道鸿沟天�常�老爷爷神色有点疲倦,大颗大颗的汗珠沿着他的黑色外衣流了下来,他气喘吁吁,坐在了椅子上,过了好一会儿才平静下来,他又这么拄着拐,扶着墙,慢慢走回家去了。

第二天,同一个时间段,他又出现在小区的道路上。他神色略有好转,步伐平稳了一些,走几步才扶一次墙,有些轻松的神色,这一次,他走了五栋楼那么远才停下。

可到了第四天,他又不出来了,我从老人那儿探到口风,原来他已经恢复得差不多了。

但我知道,他当时每走一步就痛如刀绞,我佩服他的勇气,这就是老人的毅力。

篇7:论“毅力”作文

一天晚上,我正在书房里看书。忽然,小书桌上的一样东西引起了我的注意,定睛一看,原来是一只螳螂。

这只螳螂全身像是披上了一件翠绿的盔甲,远远地望去,就像一片绿叶。近些看,螳螂的两只眼睛镶在那三角形的脸上,显得格外突出。那镰刀似的前腿高高的抬起,眼睛警惕的望着周围,一副随时准备战斗的样子,怪不得古时候有人模仿螳螂创造了螳螂拳呢!

这只螳螂开始动了起来,它似乎并不怕我,没有逃跑。而是小心翼翼的将前腿放到了墙壁上,然后四条后腿也开始一点点的向墙壁上挪去,可是它并没有成功,而是重重的摔到了桌子上。我以为它会放弃,但它还是重新开始了。一次、两次、三次……连着七次,它都失败了。我有些着急了,希望它能快些成功。第八次了,我平息凝神,注视着它,只见它先将前腿挪到了墙上,然后一跃。它成功了!真是“功夫不负有心螂”啊!紧接着,它便张开翅膀从窗户飞了出去。

望着螳螂那小小的背影消失在黑夜中。我想:只要有毅力,坚持不懈,就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

篇8:论“毅力”作文

永恒的毅力在于生命的延续,在于永远的坚持,在于搭窝的燕子。

如果你在我家的阳台下走过,往往会忽视一个不起眼的鸟巢,那就是喜鹊的窝。它是鸟儿用小小的嘴巴衔来一颗颗泥土,和上它的唾液,经过一次次的失败,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垒成,在窝的斜上方有一个小小的口,供鸟儿通行。对我们来说,这个鸟窝是多么的粗糙、简单,但是对鸟儿来说,是那么艰巨、浩大的工程。没有永恒的毅力,鸟儿根本没有这个避风的港湾。

当我们还在睡懒觉时,鸟儿已经悄悄地起床,在地上忙碌着:捡树枝、拾泥团;当我们在看电视的时候,鸟儿丝毫没有休息,在屋檐下忙碌着:用唾液搅拌泥团;在我们抱怨天气寒冷时,没有抱怨的是鸟儿,他们知道,要加速垒窝了,不然会挨冻。我们不用垒窝是因为有空调,而鸟儿,却什么也没有,他只有努力去创造。

人类高度发达的文明使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安逸,我们的毅力正在消退。鸟儿没有人类的智慧,但懂得用双手去创造,去劳动,正是他拥有如此有永恒的毅力,它能在地球上生生不息,代代繁衍。

清晨,鸟儿在天空轻舞飞翔,我为小鸟洒上一把米粒,向你致敬――装扮春天的鸟儿,向你致敬――永恒的毅力!

篇9:论“毅力”作文

今天早上,我刚起来就看见一只大蟑螂奄奄一息的躺在地上,我便把它扫到了院子里。吃完早饭后,我想起那只被我扫出门外的大蟑螂现在怎么样了。我就跑到院子里去看。只见一群蚂蚁围着蟑螂。咦?这只蟑螂好像隐隐约约在动呢!我仔细一看。哦。原来是那群蚂蚁在搬蟑螂。不断的有蚂蚁从墙那边过来,也不断的有蚂蚁回去。每只蚂蚁都要和沿路过来的蚂蚁交一下头,好像在说些什么。蚂蚁们一直在卖力的搬着它们的食物。有七,八只蚂蚁抬着蟑螂的一根触角,还有很多蚂蚁在蟑螂的背下抬着蟑螂。蟑螂仰着身子,八脚朝天,背上的一对主翅伸展着,另外一双副翅还暗藏在背底下。蟑螂还不时的动一下,下走了一些小蚂蚁。上午过去了,太阳把大地烤的滚烫滚烫的。吃完午饭后,我又回到院子里观察那只蟑螂。可蟑螂不见了,除了八只触角之外,其他的消失的无影无踪。我想蟑螂应该被蚂蚁吃掉了。

从这件事中我明白了:再小的动物只要它们有着坚强的毅力和必胜的决心就能够迎来胜利。

篇10:论“毅力”作文

没有毅力的我虽然,我天天快乐,但是总是天天一个样,没有什么新鲜的。不过,今天早上我却有了意外的收获。

早晨,我闲着无事可做。一抬眼,看到书桌上摆着一排书。咦,这本,《儿童百科全书》是什么时候买的?我怎么一点印象也没有?抽出来一看,才发现里面有着丰富而陌生的内容。啊,我想起来了,这本是前年买的,刚买回来时看过几页,以后就没怎么看了。哎,真可惜,这么好的书竟然“沉睡”了这么久。现在看也不迟嘛!但这时,《地心游记》映入眼帘,我有把它抽了出来,翻了翻,发现只看完第一章,后面没有一点翻过的痕迹。我一拍脑门儿,跑到书柜前,柜中的,《水浒传》还没看到“梁山好汉排座次”呢,那15本一套的侦探小说集是费了好大劲儿才磨来的,也没看几眼就没了热情。于是又想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没看完就借给了别人,向李梦借的《鬼磨坊》也是在她的软硬兼施,威逼利诱下勉强看完的……

真不好意思,望着满柜子的书我羞愧地低下了头。看来,我这没有毅力的毛病得立即改掉!好书们,真是对不起,以前我冷落了你们,现在我要与你天天做伴,把你们认真仔细地挨个读一遍。

篇11:论“毅力”作文

“叮铃铃”打铃了!同学们都陆续地回到了座位。许老师神秘地说:“今天我们要做一个游戏――毅力考试。”同学们都跳起来喊“呜!”许老师说:“这次考得是坐十分钟,不能动,谁先动谁最先被淘汰。”同学们又说:“唉,受苦了。”许老师说:“准备,开始!”我们都坐得非常直,犹如铁铸,纹丝不动。过了一会,我有点难受。许老师宣布:“还有五分钟。”我心里想:“啊?还有五分钟!那我只能再坚持了。”就这样,不知不觉地又过了一段时间,许老师说:“还有最后三分钟。”

我想:“还有最后三分钟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心平气和,不笑,不动。”又过了一段时间,许老师又宣布了:“还有一分钟。”她像一只报时鸟,不停地报时。“停,时间到!”教室里陆续传来了“唉”“啊”等声音,我看看周围,有的人在伸懒腰,有的在抱拳,有的在叹息……真是千姿百态。许老师说:“这点苦算啥,想当年我们军训,在太阳底下暴晒,有人不到八分钟就昏倒了,我坚持到了最后,这全靠毅力啊!”我心里想:“对,这点苦算啥,我们打羽毛球时候,教练让用俯卧撑的动作坚持二十分钟,我不是也顶过去了!”

这次考试让我们知道了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毅力,那怕是短短的十分钟。

篇12:论毅力议论文

论毅力议论文

毅力这个字眼,大家都再熟悉不过了吧。那今天我就说说这毅力到底是个设么东西。

毅力它不是个东西。对,它不是个东西。大家细想一下,你生活中所做的一切有没有和毅力联系起来的;有没有和毅力相互依赖的。我至今没有发现,我要说的就是毅力是不存在的。

我坚持每天锻炼,他们说我有毅力。不,那只是不想让自己的免疫力差。每天都去背单词,背句式,背语法,他们说我有毅力。不,那只是单纯的因为我英语不好。我每天读书,他们说他们坚持不下,嗯这个不需要坚持。我准确的说;我没有一件成功的事和毅力,坚持有关。

我这样说可能你们不怎么信,没事。我问问你们当你们有目标有梦想有计划有行动有初心时,你要“毅力”干什么!你要“坚持”干什么!――如果你会动脑子,那你还真不至于迷茫。毅力说白了就是上个世纪的没有完全定义的,也就是存在但没有意义的`多方面抽象化无实体且无逻辑规律的。它不符合物性也不符合感性。

我们来深层解读一下这个故事;一个人在沙漠迷路,没有任何东西。而后说靠着自己的毅力走了出来。这个故事没少听吧。这个走出来的功劳是潜力,人的潜力。不是什么毅力。还有望梅止渴不也是人的潜力吗?还有火烧邱少云那也是人的潜力。

常年来只有毅力这一说,其实在我看来这只是人潜力的代名词。

篇13:论毅力文言文

论毅力文言文

天下古今成败之林,若是其莽然不一途也。要其何以成?何以败?曰:“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盖人生历程,大抵逆境居十六七,顺境亦居十三四。而顺逆两境,又常相间以迭乘。无论事之大小,而必有数次乃至十数次之阻力。

其阻力虽或大或小,而要之必无可逃避者也。其在志力薄弱之士,始固曰吾欲云云,吾欲云云。其意以为天下事固易易也。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颓然丧矣。其次弱者,乘一时之客气,透过此第一关,遇再挫而退。稍强者,遇三四挫而退。更稍强者,遇五六挫而退。其事愈大者,其遇挫愈多,其不退也愈难。非至强之人,未有能善于其终者也。

夫苟其挫而不退矣,则小逆之后必有小顺,大逆之后必有大顺。盘根错节之既破,而遂有应刃而解之一日。旁观者徒艳羡其功之成,以为是殆幸运儿,而天有以宠彼也。又以为我蹇于遭逢,故所就不彼若也。庸讵知所谓蹇焉幸焉者,彼皆与我之所同,而其能征服此蹇焉,利用此幸焉与否,即彼成我败所由判也。更譬诸操舟,如以兼旬之期行千里之地者,其间风潮之或顺或逆,常相参伍。彼以坚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而后得从容以容度其顺。我则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彼岸终不可得达也。

孔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箦,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孟子曰:“有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成败之数,视此而已。

篇14:On Perseverance-论毅力

On Perseverance-论毅力

On  Perseverance

Behind every great achievement in anyone's life lies perseverance. We see this in every human endeavour. Outstanding sportsmen spend all their time practising. Their endurance is beyond imagination. The same is true of businessmen who build up fortunes. What we usually see are their achievements, but once we go behind the scenes we will find that they have put in a lot of continual steady efforts. We all have read of greatmusicians, writers and inventors who have created or discovered breakthroughs in human achievement.Invariably they have said that they owe all their success to perseverance. As to college students, quite a big number of them have become successful language learners through perseverance, however, a certain group of them just stop half way and their previous efforts turn out to be fruitless.

Of all the countless examples the saga of Colonel Saunders is perhaps one of the most outstanding. The 65-year-old than from Kentucky had a dream to start a chain of fried chicken restaurants all over the world. To realize his dream, he knew that he needed a restaurant owner to go into partnership with him to open the first restaurant andto fry chicken according to the secret recipe he had. Colonel Saunders had knocked on 1008 doors before he finally found his partner. It is doubtful whether many of us would have had the perseverance to knock even a hundred doors.

From the above discussion we can draw a conclusion that success comes to anyone Who keeps working perseveringly and lack of perseverance can only result in frustration and failure.

篇15:论求知 教案教学设计

论求知 教案教学设计

论 求 知

弗兰西斯培根

学习重点:

1、比喻论证、归纳论证的作用

2、选择名言、警句制作卡片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 导语:

人类为什么要“求知”?因为“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求知能改变人的天性,是社会发展、人类进步所不可缺少的。那么求知有哪些目的?哪是求知的正确目的?求知有哪些方法?求知有哪些作用呢?请阅读英国哲学家培根的《论求知》,这里面有上述问题的答案。

二、学生阅读课文

三、关于培根

培根对求知论述的非常全面。他生于1561年,卒于1626年,享年65岁。他和莎士比亚是同时代的人,是在哲学史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

培根少年时就才华出众。12岁入剑桥大学读书,15岁作为英国大使的随员到法国工作,回国后当过律师和国会议员,15被聘为女王的特别法律顾问,16被任命为首席检查官,16担任英国大法官,其地位是相当高的。主要著作有《论说随笔文集》《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

四、品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画出名言警句。

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5)主要论述求知的目的。分析种种不同目的和偏向,指出“求知的目的不是为了吹嘘炫耀,而应该是为了寻找真理,启迪智慧。”

第二部分(6-9)主要论述求知的方法。对于好书、一般的书、粗糙的书采取不同的读法,提倡多读、讨论、笔记。

第三部分(10-11)主要论述的求知的作用--塑造人的性格,弥补人的.精神缺陷。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文内容点拨:

1、本文如果以《论知识》《论学问》为题如何?

《论读书》范围窄,《论知识》范围宽,不具体。

2、怎样论述求知的正确目的?

提出三种目的 → 三种偏向→对学问的不同态度→正确的求知目的(正反两方面归纳得出)

3、找出这部分的比喻论证(第四段),论证了什么论点?

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这样写的好处是:运用比喻论证,能使论说的道理通俗易懂,并使语言生动形象。

4、 第二部分: 如何对待书(知识)?提倡什么?

对待:浅尝粗知钻研

提倡:多读讨论笔记

5、 第10段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作用如何?

排比修辞,层次清晰,句式整齐,造成不断列举的气势,有力地证明了论点--知识塑造人的性格。

6、 这是什么方法?

归纳论证。前面分项列举事实,后面归纳得出结论。

7、哪些段落运用了排比论述的写法?2、10、

附板书:

消遣 �v          �u弛惰

装潢 - 求知目的 -自欺欺人

增才干�u     �v   �v书呆子

�v

寻找真理 --求知目的--启迪智慧

�v

多读  �v    �u浅尝

讨论-求知方法-粗知

笔记 ↓   �v钻研

求知的作用

归↓纳论↓证

塑造人的性格    弥补人的缺陷

二、本文归纳为三个哪些(1、求知目的 2、求知方法3、求知作用)

三、有关词语:

消遣:用自己感觉愉快的事情来度过空闲时间。

弛惰:松懈,怠惰。

挑剔:过分严格地在细节上加以指摘。

炫耀:夸耀。

揣摩:反复地思考推究。

浅尝:对知识及各种问题不往深处研究。

梗概:大致的内容。

狡猾:狡诈,刁猾。

掩饰:用各种手法去掩盖自己的缺点、错误等。

繁琐:繁杂,琐碎(多指说话或写文章)

高谈阔论:大发议论。

自欺欺人:用自己难以置信的话或手法来欺骗别人。

四、布置作业

篇16:孔孟论学 教案教学设计

孔孟论学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理解孔子、孟子论学的角度和具体意义。

2. 背诵孔子的四则语录,熟读孟子的两则语录。

3. 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

1. 积累文学常识及文言词。

2. 理解孔孟论学的具体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孔孟言论所阐明的道理。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上一篇文言文默写反馈。

二、 齐读课文

正音:不逾矩 罔 殆 篑 一日暴之

三、复习词语解释和句子翻译:

(一)字词解释:

1.不耻下问 2.无惑乎王之不智也 3.一日暴之,十日寒之

今夫弈之为数

4. 为 譬如为山

为是其智弗若与

今夫弈之为数

5.数 扶苏以数谏故

若印数十百千本

尽信书

6.信 小信未孚

忌不自信

7.至 吾退而 寒之者至矣

以至仁伐至不仁

8.进 进,吾往矣

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二)句子翻译

1、吾十有五而志 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3、譬如为山, 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进也!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6、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7、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

8、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9、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 与之俱学,弗若 之矣。

四、内容理解

(一)孔子论学的话分别阐明了关于学习的什么道理?

1. 第一则是论述学习的作用:学习终身受益。

孔子自述他进德修业的过程和认识能力提高的阶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生经验不断积累的规律。这段话概括了人生六个阶段所能达到的境界目标,也是各个阶段学习的结果,具有规范人生的指 导意义。

2. 第二则论述学习的方法: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相得益彰。

以对举的形式,强调学习与思考的各自意义和它们不可分割的关系。一“罔”一“殆”,从反面论说“学而不思”“思而不学”的严重后果,突出“思学结合”的重要性

3. 第三则 论学习的方法:勤奋虚心地学习,不懂就问。包括要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

4.第四则:论述学习的态度:不要止步不前,半途而废。要自强不息,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终能成功。

孔子以“为山”和“平地”两个比喻,说明“为山”不成,是因为没有继续努力,以致功亏一篑。而平整土地,加上一篑就成功了。以此论说坚持不懈的重要性。

(二) 孟子论学的话分别阐明了关于学习的什么道理?

1.第一则论学习态度:学习不能一暴 十寒,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不能三心二意,必须专心致 志。

以“一曝十寒”为喻,再以“学奕 ”为例,说明学习如不能 “专心致志”,则将一事无成。比喻和取例都来自生活,容易理解,可谓言浅而意深,并以此证明学习效果的好坏首先不在于智力高下,而在于学习态度的差异。

3. 第二则:不要迷信书本,读书要有批判怀疑精神。

4. 请举出一两个事例来印证“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五、评讲练习

六、作业: 订正练习、背默写纸

第二课时

课题: (第二课时)

备课日期: 年10 月29 日星期三 授课时间:第___周 星期____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目标:了解孔子、孟子生平及《论语》、《孟子》的基本情况。疏通文意,理解重点词句含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读文章语句,理解文章中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学习的`意义,重视学习中思考的价值:既要虚心求教,又要敢于质疑。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疏通文意,积累重点文言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难点:深层理解 《孔孟论学》之内蕴,并能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关键字词。

2、复习重点句子。

二、介绍孟子及《孟子》

孟子(公元前372--约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人,儒家学派代表,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孟子》,是孟子的弟子们整理的孟子言论,其间杂有弟子的话语。《孟子》现仅存“内书”七篇。《孟子》一书,除了阐述儒家的“仁 ”的主张外,还提出了“义”的观念,提出了“性本善”、“养浩然之气”等一系列在中国 古代思想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命题。

三、疏通文字,初步理解

㈠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或 暴 萌 鸿鹄 缴 杵

(二)疏通课文,初步理解

第一则:

1、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重点字词:(1)或:同“惑”,奇怪。无或,不值得奇怪。

参考译文:大王不聪明并不值得奇怪。

2、虽有天下易 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重点字词:(2)暴:同“曝”,晒。

参考译文:即使天下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冷它十天,没有能够生长的。

3、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

重点字词:(3)见亦罕:和王相见的次数太少。(4)至:极。(5)如何:对怎么办

参考译文:我和大王相见的次数太少,我退居在家把王冷淡到了极点那些谄谀小人就趁机来到王的身边,我怎么能使王的善良之心的萌发呢?

4、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重点字词:(6)弈:围棋。(7)数:技巧,技术。

参考 译文:比如下棋作为一门技术是一种小技艺; 如果不一心一意地(学习),那就学不好。

5、奔秋,通国之善奕者也。

重点字词:(8)通国:全国。

参考译文:奕秋,是全国擅长下棋的人。

6、使弈秋诲二人奔: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奔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重点字词:(9)鸿鹄:天鹅。 (10)援:拿起。(11)俱:在一起

参考译文:(假使)叫奔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一心一意,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个虽然 在听,但心里面却以为有天鹅要飞来,想拿起弓和箭去 射击它。这个人虽然与那个人一起学习,一定比不上那个人。

7、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孟子 告子上》)

参考译文:是因为他的聪明不如那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

第二则: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孟子 尽心下》)

重点字词:(12)《书》:《尚书》。(13)策:片。(14)至仁:极仁道的人,指周武王。(15)至不仁:极不仁道的人,指殷纣王。

参考译文:孟子说:“ 完全相信书,那还不如没有书。我对于《尚书》中的《武成》一篇,取它两三页罢了。仁道的人在天下没有敌手,凭(周 武王这)极为仁道的人,来讨伐(殷纣王这)极为不仁的人,怎么会流那么多血而让木棒也漂流起来呢。”

四、研读课文

㈠ 孟子论学的话分别阐明了关于学习的什么道理?

1.第一则论学习态度:学习不能一暴十寒,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不能三心二意,必须专心致志。

以“一曝十寒”为喻,再以“学奕”为例,说明学习如不能 “专心致志”,则将一事无成。比喻和取例都来自生活,容易理解,可谓言浅而意深,并以此证明学习效果的好坏首先不在于智力高下,而在于学习态度的差异。

2.第二则:不要迷信书本,读书要有批判怀疑精神。

㈡ 请举出一两个事例来印证“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五、拓展延伸

孔孟论学言简意赅,却讲究论证的方法,如运用比喻、对比、举例等方法,试作说明。

交流:(1)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进也!”--运用对比论证、比喻论证议论学习的态度要不断学习坚持不懈。

(2)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运用比喻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议论学习的态度度要一心一意专心致志。

(3)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来议论读书要有批判精神。

六、总结

孔子的语录:语言精粹精策,内涵深厚,文字简洁,有格言色彩;语录虽是片段的,但互相间有深刻联系,是一篇逻辑完整的文章。

孟子:善于作形 象的类比,如“一曝十寒”的故事。

七 作业布置

1、抄写孟子二则的翻译并背诵

第三课时

课题: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 巩固重要文言文字词,掌握重要的文言句式

2、 通过翻译句子,理解课文,进而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并加以使用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巩固重要文言文字词,掌握重要的文言句式

2、 难点:通过翻译句子,理解课文,进而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并加以使用

教学过程:

一、学生完成练习

《孔孟论学》练习

(一)词语解释

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 2、三十而立 ( )

3、四十而不惑 ( )

4、五十而知天命( )( )

5、六十而耳顺 ( ) 6、从心所欲不逾矩 ( )( )

7、学而不思 则罔 ( ) 8、思而不学则殆 ( )

9、不耻下问 ( ) 10、譬如为山 ( )

11、虽覆一篑 ( )( )( )止( )

12、譬如平地 ( )( ) 13、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

14、一日暴之 ( )15、吾退而寒之者至矣 ( )

16、吾如有萌焉何哉 ( )

17、使弈秋诲二人弈 ( ) ( )( )

18、今夫弈之为数 ( ) ( ) ( )

19、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 )( )( )

20、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 )

21、以至仁伐至不仁 ( )( )( )

22、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 )

23.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 )

(二)句子翻译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3、无 或乎王之不智也 4、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5、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6、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7、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8、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进也!

9、虽有天下易 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10、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

11、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1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三)文学常识

《孔孟论学》选自《 》《 》。选取了春秋时代的 和

战国时代(人名)的言论共六则 。他们是 派的创始人以及代表人物。

写出文中隐含的成语:

二、教师 讲评

三、学生订正

篇17:《论修身》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论修身》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继续学习、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学会辨析文言字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进一步提高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二、准确理解课文中孔子关于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主要内容和修身的方法,进一步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的精髓,加强自身在传统文化方面的修养。

三、了解、借鉴课文中“内省”“忠恕”“诚信”“恭敬”等儒家思想,感受孔子安贫乐道、信念坚定、胸怀坦荡、注重自省的崇高风范,提高自我修养、道德完善的自觉性。

四、学习本文言简意赅,善于运用比喻、对比等方法阐明深刻道理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掌握的文言词语:穷、过、患、兴、滥、诛,诸、也、其。

二、着重理解课文中关于修身养性的思想观点,感受作者崇高的人格和坦荡的胸怀。

三、难点:文言语句的翻译、理解,孔子思想的深邃和历史的局限等等。

[教学方法]

在学生反复诵读、自学讨论的基础上,教师作适当的引导、点拨、提示。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本课时主要是朗读、翻译课文,对课文内容有初步理解,积累文言词语。

一、导入。

初中时同学们学过《论语》的选段,此外,大家还通过书刊、电视、网络等途径,对孔子和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有的同学还能背诵《论语》中的不少经典语句。首先,请同学们谈谈你所了解的孔子,还可以谈谈你对《论语》中的某句话的理解。

学生发言。教师可让同学们放开讲,不必作过多评论。

教师归纳: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

“修身养性”是《论语》中的重要内容,道德教化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文明古国,是礼仪之邦,讲究个人修养有几千年的良好传统。构建和谐的社会,也必须使每一个公民都加强道德修养,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才能使人与人的关系更加融洽和谐,社会更加和睦和稳定。

孔夫子所说的修身,就是学习做人的道理,他说得很多话,即使是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也有很大的教化作用,希望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认真体会。

二、阅读理解。

在老师的指导下,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课文,疏通文句,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首先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并分别找不同同学将每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翻译不准确的地方其他同学可以纠正,老师强调重点字词的读音、意义、用法。

全文分为四节,每节有五段话。

1钡谝唤谝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意义。

六十而耳顺:耳顺,指能正确对待别人对自己的各种评价。

不逾矩:逾,超越;矩(jǔ),规矩。

朝闻道,夕死可也:朝(zhāo,不读cháo),早晨。

莫能兴:兴,起来。

君子固穷:固,坚持,坚守;穷,困窘,走投无路。

小人穷斯滥矣:滥,过度,没有限制。这里是无所不为的意思。

幼而不孙弟:孙,通“逊”,顺从长辈;弟,通“悌(tì)”,尊敬兄长。

长而无述焉:述,无可称道,指无所作为。

2钡诙节要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意义,还要注意特殊的文言句式。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患,忧虑,担忧;其,这里可译为“自己”。

“不己知”,是宾语前置,应译为“不了解自己”。

君子求诸己:诸,兼词,相当于“之于”。

于予与何诛:与,语气词;诛,责备。

内省不疚:疚(jiù)忧苦,内心痛苦。

3钡谌节要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意义和用法。

巧言、令色、足恭:令色,满脸堆笑的样子;足,过分,过度。

左丘明耻之:耻,意动用法,认为可耻。

以直报怨:直,公正无私。

4钡谒慕谝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意义和用法。

质胜文则野:质,朴实,与“文”相对;文,文采,指对仪容举止进行雕琢修饰;野,缺乏文采,鄙陋。

文胜质则史:史,虚浮。

君子泰而不骄:泰,平和;骄,自高自大,盛气凌人。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荡荡,宽广的样子;戚戚(qī):忧愁,悲伤。

居处恭,执事敬:恭,恭敬,端庄,这里可理解为守规矩;敬,谨慎、认真。

虽之夷狄:之,动词,到……去。

三、学生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次诵读课文。要求每个同学都要大声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内涵的理解感悟。

四、作业。熟读课文,完成课后第一、二、五、六题,并思考第三题,准备第二课时讨论发言。

第二课时

本课时主要通过学生讨论、交流,进一步理解孔子关于修身养性的思想观点,引发学生的思考与感悟,提高完善个人道德的自觉性。学习辨析文言词语的不同意义和不同用法。

一、检查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可找多名同学朗读课文。

二、请同学们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每一节的主要内容(概括主要内容可在若干同学发言的基础上形成比较准确、比较一致的意见)。

(一)第一节主要内容:修身是不断学习、不断求索、不断完善自己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坚定的信念。

对每段话的理解:

1钡谝欢位(“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表现孔子从少年时代求学开始直到逐渐走向“仁者”的长期过程。这是一个漫长的学习、思考、奋斗的过程,这是一个伟大的思想者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逐渐转化的过程,直至最终达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这是一个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高度统一的境界。

今天看来,这段话仍然对我们有深刻的启迪。人的一生,学习、思考、道德完善都是没有止境的,对客观事物、客观规律的认识也是没有止境的。因此,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想。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认识,以达到与外界的融合。

2钡诙段话(“朝闻道,夕死可矣”),表现了对真理的热爱和执著追求。追求真理,胜过生命,短短七个字,令人感动。

3钡谌段话(“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用比喻的说法,说明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能考验人的意志。孔子是第一个用松柏这一形象来比喻具有坚定信念、坚强意志的“君子”的,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

4钡谒亩位(“在陈绝粮”),运用对比的方法,说明君子即使在极其困窘的处境中,也不会改变自己的志向。孟子所说的“贫贱不能移”正是对这段话的诠释。

孔子的得意门生颜回也是孔子树立的修身典范,孔子曾多次大加赞赏。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5钡谖宥位(“原壤夷俟”),以一段尖锐的语言和一个形象的动作表明孔子对没有修养的人的极度蔑视,从而树立起一个嫉恶如仇的君子形象。应当注意的事,孔子对原壤的谴责是从他“幼而不孙弟”说起的,也就是说,一个人从小不注重亲情孝道是道德沦丧的起点。这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也是有所启迪的。

(二)第二节主要内容:主要谈修身的方法--内省。孔子十分强调自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以“仁”为最高道德规范,那么怎样实现“仁”呢?孔子说“为仁由己”。也就是说要实现“仁”,还得靠自己。修身的本质就是不断进行内心反省的过程,孔子称之为“内自省”、“内自讼”、“躬自厚”、“求诸己”等。

对每段话的理解:

1钡谝欢位(“不患人之不己知”),强调在别人不了解自己,即在自己的品德、学识等不为人知的情况下,不埋怨别人,而是反躬自问,反省自己的不足。这段话表明,人要有自知之明,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2钡诙段话(“君子求诸己”),以君子和小人的对比说明君子应自强、自省。

3钡谌段话(“宰予昼寝”),以“朽木”“粪土”两个通俗形象的比喻,说明加强自身修养的重要性,一个人如果自己不觉悟,不奋发努力,教育的作用就将是有限的。而且,判断一个人的品德修养到底如何,不仅要看他怎么说的,更要看的实际行动。

4钡谒亩位(“过而不改”),说的是一个人要能正确对待自己的过失。孔子认为有过失是难免的,但要勇于承认,更要勇于改正;如果坚持错误,不肯改过,错误就真地成为错误了。这段话不仅说明了修身的方法,更强调了修身的一个重要原则。

5钡谖宥位(“司马牛问君子”)中“内省不疚”与“君子不忧不惧”是因果关系。当遇到批评、诽谤时,孔子要求首先是自省,检讨自己是否有过错,但如果经过认真反省,确认自己没有过错(问心无愧)时,就不必有什么忧虑和惧怕的了。这是多么可贵的品德!既严于律己,又坚持原则,坚持真理,决不盲从或屈从外界的否定和压力,做到这一点需要多么大的勇气!

(三)第三节主要内容:讲忠恕之道。这是孔子思想体系中最核心的内容之一。

对每段话的理解:

1钡谝欢位(“参乎,吾道一以贯之”),以“忠恕”二字概括孔子的“道”,这个道就是“仁”。忠,就是忠诚于自己的理想和原则;恕,就是宽容之心,不能为了实现自己的追求而强加于人,正直宽容之心,就是忠恕之道。忠和恕是辩证的关系,既要坚持理想,又不能为所欲为。忠是对己,恕是对人。

2钡诙段话(“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对“恕”作了具体阐释,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对孔子道德观的高度概括。它既是对“仁者”自身的约束,即要求一个人要有推己及人的“换位思考”,同时也是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原则,即要尊重他人,体贴他人。这一思想即使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对于建立一个和谐融洽的社会人际关系,也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3钡谌段话(“巧言、令色”),是从反面告诫(“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君子决不能虚伪谄媚,而应当光明磊落,是非分明,不应掩饰自己的好恶。这实际上是从另一个角度阐释“忠恕”的内涵。

4钡谒亩位(“人而无信”),是讲“信”的重要性。“信”是孔子道德范畴乃至中国传统道德范畴中的重要内容。“民无信不立”,诚实守信,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保证。到了今天,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社会的稳定和谐,对外贸易与交流,诚实守信仍是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5钡谖宥位(“以德报怨”),主张公正平等。孔子虽然主张“恕”,但绝不是无原则地宽容忍让,甚至委曲求全地“以德报怨”。他主张“以直报怨”就是坚持原则;他主张“以德报德”就是公平公正。这表明孔子在真理面前时不退让的,是不提倡以牺牲原则来求得友谊和睦的。

(四)第四节主要内容:通过与小人的对比,说明君子所应具有的风范、气度、胸怀和表现。

对每段话的理解:

1钡谝欢位(“质胜文则野”)是讲“质”与“文”的关系,即仪容举止与内在素质的关系。孔子认为君子要讲究仪表,但又不能过分修饰,要做到“文质彬彬”,即既朴实又有文采,达到内在美与外表美的高度统一。直到今天,这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2钡诙段话(“君子泰而不骄”),以“泰”与“骄”的对比说明君子与小人的不同。“泰”与“骄”似乎只是一种表象的区别,但实际上是内在本质的不同。“泰”,即平和、安适的样子,表明君子的旷达,虚怀若谷,胸有成竹;“骄”是骄狂,自以为是,盛气凌人,但其内心却很空洞,很虚弱。所以,真正有知识、有内涵的人常常显得很平静,甚至“大智若愚”;而愈是表面张狂、骄纵的人,愈是无知浅薄的人。

3钡谌段话(“君子坦荡荡”),是君子与小人心理状态的不同:君子胸怀宽广,无所掩饰,不追求虚名富贵,因而是坦荡的,豁达的;小人总是考虑个人利益,患得患失,顾虑重重,言行不一,心胸狭隘,因而总是忧愁、悲观的。

4钡谒亩位(“樊迟问仁”),是说君子无论在何时何地,无论处于怎样的环境中,都能保持始终如一的做人准则。“居处恭”,应当就是儒家提倡的“慎独”。君子即使在无人监督的独处情况下,也要谨受规矩,严格自律。“执事敬”,是讲做事要认真,一丝不苟。“与人忠”,是讲与人交往、共事的基本原则,要忠诚、守信。“虽之夷狄,不可弃。”即使到了荒蛮之地,也绝不改变做人的准则。“不可弃”三个字,表现出孔子对信念、对道德行为准则的坚定不移。

5钡谖宥位(“子夏曰”),是孔子的弟子对他的评价。“三变”,表明孔子在弟子心目中的印象:他既是温和的,又是严肃的;他既充满情感,和蔼可亲,又严格要求,坚持原则。这是一个令人可亲可近,又令人敬畏的长者形象。

三、请同学们谈谈学习的体会和感悟(应让同学们畅所欲言,鼓励发表独到的有深度的见解,可就某段话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不要求全面)。

四、处理课后练习题。

第一题,让学生结合课文逐一解释“兴、固、滥、诸、诛、恭、耻、友、德、泰、荡荡、戚戚、即”的意义和用法。

第二题,了解掌握“过、患、也”等词语的一词多义现象。

第四题,让学生以课文中的具体语句分析语言特点。

1毖约蛞怅啵精辟深刻。如:“君子不忧不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鄙朴帽扔魉得魃羁痰览恚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朽木不可雕也”等。

3痹擞枚员龋使语义更加鲜明。如:“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等。

4痹擞枚耘肌⒉⒘小⑴疟鹊木涫剑使语言整饬,朗朗上口。如:“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等。

第五题:“之”“其”作代词的用法。

举例: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鸿门宴》),其,他的(指刘邦)。

天下皆叛之(《鸿门宴》):之,他,代秦王。

第六题:“穷”的古今意义的不同。

举例: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穷尽)

欲穷千里目(用尽)

复前行,欲穷其林(走到……尽头)

五、课后练习

1毖≡癖乘锌挝闹械募付位啊

2痹亩料旅娴奈恼拢结合本课内容,写一篇600字左右的短文,谈谈你对加强个人修养的'认识,在班上与同学交流。

对《论语》修身思想点滴认识及其现代价值探讨

铁笛书生

少年时正赶上“传统文化热”,坊间“白话××”、“××精选”大行其道,彼时闻得宋初宰相赵普有半部《论语》平天下治天下之说,余亦不疑。现在回想颇觉可笑,那不过是赵普的托词而已。孔子之时,诸侯纷争,兵戈四起,所谓“春秋无义战”,当时为各国见用的是商鞅、韩非等法家学说,其后是苏秦、张仪等纵横家得宠。孔孟之时,王道不行。

汉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自此取得历朝的官学地位,其间虽有反复,但大体如此。但又何曾有过王道呢?无非是“儒表法里”,不以“万物为刍狗”就不错了。

宋末理学与明末心学越发展,越拿金、元及清没有办法,江山却落入异族之手,真可是“愧无半策纾国难,只余一死抱余恩”。所以儒家政治思想从来就没有平过天下,也不可能,到现代社会就更不合时宜了。

《论语》不能平天下,若用于修身则于国于己善莫大焉,也算是一种“平天下”吧。

现代社会的建设目标是以宪政为基础的民主法制社会,依法治国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但法治社会的有效运转,仍然要有赖于社会成员个人道德主体的挺立意识。“没有充分深厚的个人美德基础,任何普遍社会规范都不能内化于人的实际行动,现代西方伦理学家如麦金太尔、查尔斯泰勒等已经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引自万俊人文《儒家伦理:一种普世伦理》)《论语》语言质朴,义理深远,内涵丰富。比如这一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就有诗的美,依己见,且达到了诗的最高境界。但在《论语》中,还是有关修身的道德学说之义最为殊胜。康德说,“由于道德学优越于理性的一切其他工作,所以古人用‘哲学家’这个词时,总是特别指道德学家说的;而且就是现在,如果某人在理性指导下显示出自我控制的能力,我们由于某种类推,也称他为哲学家,而不问他的知识如何的有限。”(《纯粹理性批判》韦译本)《论语》中的修身思想影响到了中国人几千年,是我国最为宝贵的思想财富,所给予我们的往往会大于我们所期望的。

《论语》可以作为建设“法治中国”的“本土伦理资源”,这也是今天学习、研究《论语》的现代价值所在。

我认为,《论语》中的修身学说有两点值得特别注意。为了避免歧义,修身这里指个人的道德修养,同时也不碰“福德两难”这个千古无解的难题。

1鼻康鞯赖滦扪实践的个人主体性,重实践,轻空谈。

孔子的道德学说中心概念是“仁”,这是我们都知道的。“仁”是个很复杂玄妙而难以达到的东西吗?其实很简单。“仁远乎哉?我欲仁,仁至矣。”(《述而》)孔子认为仁的实现在于个体认识到仁,即人皆有耻辱之心。并要主动追求实现仁,仁在人的主体自由活动中体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也。”(《卫灵公》)孔子认为道德修养的实现在于实行,不是华丽的言辞。故有“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孔子对空言“仁”极为痛恨,“巧言令色,鲜矣仁”(《阳货》),“道听而途说,德之废也”(《阳货》)。所以儒家的精要在于身体力行,知行合一。我们可以做进一步的探讨,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者七十二,那么,谁继承了孔子的衣钵呢?“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孟子公孙丑上》)孟子认为他们都会说,没有提到曾参。我们看《论语》中这样一段,“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一个“唯”字有一点后来中国禅宗不立文字以心证心的味道。曾子不但意识到“仁”,而且身体力行。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曾子怎样做的呢?“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一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确实到了“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地步。所以,曾子才是孔子的真正传人。现在有的学者论证《论语》为曾子的门人所作,道理是在此吧。

2比寮医病吧鞫馈保这与康德实践哲学的“自律”有相似之处。儒家与先于道德情感的康德绝对律令不同的是,儒家更强调“诚意”,孔子的“仁”是从人性基本情感出发,情理交融。只有从儒家的情理结构出发,才能理解《论语》中的仁、义、信、忠、恕等概念。

关于儒家的情理之间的关系,钱穆先生在《孔子与论语》中有精辟的阐述,抄录如下:

宋儒的说心统性情,毋宁可以说,在全部人生中,中国儒家思想,则更看重此心之情感部分,尤胜于其着重理知部分。我们只能说,由理知来完成性情,不能说由性情来完成理知。情失于正,则流与欲。中国儒家,极着重情欲之分开,人生当以情为主,但不能以欲为主,儒家论人生,主张节欲、寡欲以至无欲。但绝不许人寡情、绝情以至无情。”(转引自李泽厚《探寻语碎》)孔子认为,“仁”的实现要从人的基本亲情出发,“君子务本,本立而道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也”(《学而》)还有,“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将以观之哉?’”(《八佾》)这里也是从基本的人之常情出发,而不是用抽象的“仁”。这个概念去套。因此,孔子提倡仁义要出乎真情,不要假仁假义。“匿怒而友起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公冶长》)他的门人也继承了这个思想,“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子张》)再举个例子,《阳货》中有这要一段:“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他认为为父母守三年丧太久了。孔子没有讲什么大道理或世俗规矩这些东西,而是问他:“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不守三年丧你心安吗?宰我说:“安。”孔子告诉他:“女安,则为之!”你如果心安,就不要守三年丧了。当然,孔子是讲原则的,比如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里仁》)注意,孔子对宰我的谴责是从人伦亲情出发的,他说:“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於其父母乎!”你从出生起,至少要在父母怀中呆三年,你就不能有同样的爱吗?为父母守三年丧。孔子反对矫情,假仁假义:“乡愿,德之贼也。”(《阳货》)

孔子的道德学思想后来被孟子所继承,并且从人性论出发作了更深刻的哲学论证,标志着儒家思想的基本成熟,所以后来的儒生都以孔孟门徒自居。当然,由于孔孟的道德学形式与质料不分,且与政治学说交织在一起,从历史的角度看可能是合理的,但若与现代价值来判断,有些论断不止是偏见,简直就是荒谬了。在阅读《论语》的时候我们也应当注意鉴别,仔细分析。不要去学那个台湾的南怀槿,牵强附会,强作解人,徒添笑柄。影响中国人思想的,除了儒家,还有道家、释家等,但以儒家为主。鲁迅在《且介亭杂文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力了吗?》中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这正是儒家积极进取,“知不能为而为之”的精神,中国近代历经磨难,多少次处于亡国灭种的边缘,是儒家的“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儒家思想激起仁人志士前赴后继为国尽忠,这在世界历史上看也是罕见的。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恐怕即使目不识丁的山野樵夫也有耳闻吧。学习《论语》不能指望人们就因此成为君子圣人,但《论语》中的思想毕竟契合中国人深层心理结构的儒家传统,于文明中国的建成不是没有裨益的。

熊十力先生在《佛家名相通释》中说,读古书要“根柢无易其故,裁断皆出己见。”

《论语》作为一部已经距离我们年代很遥远的语录体著作,“根柢无易其故”是很难的,“裁断皆出己见”是否合理就要看个人的学识高低了。我想,无论后人如何解说《论语》,都不会有损于这部著作的伟大,都无损于孔子的伟大。海德格尔于1942年致友人的信中说,“每一篇对我的哲学之陈述,都必将导致不幸,亦至对《存在与时间》本身亦然矣。”今日说《论语》,幸哉?不幸哉?

篇18:论美 教案教学设计

论美 教案教学设计

论美

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对美的认识,认清内在美与外在美之间的关系。

2、体会语言精练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作者对美的认识,认清内在美与外在美之间的关系。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们喜欢怎样的美?

师小结:有人喜欢“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美 ,有人独爱“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清新美,有人欣赏“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豪壮美,有人向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永恒美。

学完本文,对于美,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收获。那么作者是如何认识美的呢?

二、整体感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边读边用勾画的方式画出能够表达作者观点的语句。

分析后总结本文的中心论点--美德最美。

三、品析语言。(赏析、质疑)

(一)、赏析:再读课文,找出你所认同并喜欢的观点,谈一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可以结合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或者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进行理解。可以写下评注,或者小组内自由交流。

讨论并归纳:

A  、 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

B  、因为造物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予彼。

C  、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

D 、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

分析理解:

A、 用宝石打比方,说明一个人如果有了美好的德行,朴素的外表不仅不会有影响,而且会使这美好的德行更加可贵。

B、一个人既有外形美,又有内在美,是不容易的。

C、晚秋的景色是一种成熟的美,具有最丰富的.内在美。用晚秋景色打比方,说明有些老人,因为具有丰富的内在修养而显示出不同寻常的成熟美。

D、 这里的美是指外表的美丽。这句话用水果打比方,说明没有丰富的内蕴而只有表面的美丽,是不可能长久的。

(二)、质疑:培根的文章写于400多年前的英国,以21世纪的中国青年的眼光来看,你觉得他的观点有没有过时?文章在潜词造句、思想观点方面有没有值得修正或补充的地方?如有,举例说明。

班级交流。

四、拓展延伸。

编写“凡人论美格言”。

每人拟一条关于美的格言,小组交流后全班评比。

五、课堂小结。

莎士比亚曾说:“美的容颜不一定有美的灵魂”。可见,他赏识内在的美。 泰戈尔有言:“你可以用外表的美来评价一朵花,或一只蝴蝶,但你不能评价一个人。”证明不能以貌取人的道理。的确,一个人美不美不在外表,而在才华、气质和品格。

同学们,在老师的眼中,你们漂亮潇洒,可爱且正值青春,你们是美的。学习本文后,你们一定更懂得了美在内涵,她是一股属于心灵的力量。只有心灵的美,才是永恒的美,能够经受住时间考验的美。愿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这样的美,都能做回让自己满意美的人。

六、课后练笔。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动用了高科技手段来整容,一时间“整容”“人造美女”等成了我们茶余饭后的话题。

请以“人造美女,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封300字左右的信。

要求:(1)在运用文中一些观点或语句进行劝说的基础上,学用精辟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

(2)言辞恳切,真诚,300字左右。

论毅力小学作文400字

论毅力的读后感作文900字

《论毅力》阅读理解及答案

论毅力的原文及翻译

教学设计教案

论 趣 教案教学设计(长春版八年级上册)

作文教学教案《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死水》 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教案

《词》教案教学设计

论毅力 教案教学设计(共1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论毅力 教案教学设计,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