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高中语文古诗文名句集景(二)(教师中心稿)(共含8篇),欢迎大家前来参阅。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tianqin1986”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云南省砚山县一中 田锦宁
第二册
(一)《过秦论》[汉]贾谊
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2.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3.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4.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5.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6.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7.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8.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9.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e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10.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二)《鸿门宴》-[汉]司马迁
11.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
12.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13.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14.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
15.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三)《兰亭集序》[东晋] 王羲之
16.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
17.此地有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又有清流激湍 ,映带左右。18.引以为流觞曲水 ,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一觞一咏 ,亦足以畅叙幽情。
18.仰观宇宙之大 ,俯察品类之盛 ,所以游目骋怀 ,足以极视听之娱 ,信可乐也。
19。或取诸怀抱 ,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 ,放浪形骸之外。
20.虽趣舍万殊 ,静躁不同 ,当其欣于所遇 ,暂得于己 ,快然自足 ,曾不知老之将至。21。及其所之既倦 ,情随事迁 ,感慨系之矣。
22.向之所欣 ,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23。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若合一契 ,未尝不临文嗟悼 ,不能喻之于怀。
2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25。虽世殊事异 ,所以兴怀 ,其致一也。
26、后之览者 ,亦将有感于斯文。
(四)《归去来兮辞》[东晋] 陶渊明
27.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28.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29.舟遥遥以轻r,风飘飘而吹衣。
30.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31.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32.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33.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34.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35.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36.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37.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39.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五)《师说》[唐]韩愈
38.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9.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0.是故⑩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41.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17)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42.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4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44.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4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46.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六)《阿房宫赋》杜牧晚唐杰出的诗人、文学家
47.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六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48.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49.盘盘焉,镅桑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50.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51.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52.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53.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54.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55.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56.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57.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58.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七)《谏太宗十思疏》[唐]魏征
59.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60.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於明哲乎?
61.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62.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着,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63.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64.竭诚则胡越之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65.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66.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67.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而下百川;乐盘游,则思叁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 以怒而滥刑。
68.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69.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八)《种树郭橐驼传》[唐]柳宗元
70.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耳。
71.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
72.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73.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而已,非有能蚤而蕃之也。
74.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75.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76.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
古诗文阅读教学改革初探(教师中心稿)
华侨中学 毛秀蓉
很荣幸能代表东莞市参加广东省中青年教师古诗文阅读教学竞赛并荣获一等奖。为此,对古诗文的教学想得较多,观摩的课例也不少,对古诗文阅读教学的方法的改革作了一点的尝试。
传统的古诗文教学是“字字落实”的教法,翻译和语法的讲解便成了古诗文教学的两大支柱。老师只顾“填”,而学生又不是“鸭”,怎能不生厌恶之情?把一篇篇充满着深刻的意蕴、丰富的情感,充满着动人的诗情画意的古诗文支离破碎了,还谈什么去体味挖掘古诗文的音乐美、意境美和语言美呢?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读古典诗文,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古诗文时,必须改变教法,指导学生在咀嚼、体会、感悟和创新上下功夫,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从整体上去感知古诗文的音乐美,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步入诗文的意境,最终获得思想的启迪,达到积累祖国语言,提高审美情趣的目的。为此,我在教古诗文时,在“读”“诵”“背”“延”这四个字上作了大胆的尝试。
一、读
首先让学生自读,从课题到作者,从开头的导读到课文,再到注释,让学生自由读,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初步了解作者,课文的大意,表达思想感情。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研读。
1、 读准字音。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有不认识的字,由学生自己或小组查字典或词典解决。
2、 读准诗文的节奏。要求在语言层面上读通全诗,做到停顿正确。特别是教古诗,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正确停顿、富有节奏的朗读可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赏析古诗的角色。有利于理解古诗的`含义。
3、 读出语气和语势。这样有利于体会古诗文的感情和气势,表现出诗文的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
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诵读,学生必然会被古诗文的韵律美、节奏美深深感染,欲罢不能,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诗文的感知。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兴趣,而且为学生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诵
以上的读是诵的基础,诵是读的升华。要朗诵好关键是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主要从下面几步下功夫。
1、读作者。我们常说“文如其人”,那么了解“其人”也能从侧面了解其文。体会作者创作时的丰富情感的重要一环,它可以使学生对古诗文及作者有一个初步感知,为理解诗文作好铺垫。了解作者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介绍作者的文风。(2)介绍作者的评价。(3)介绍作者的创作背景。
在介绍作者时绝忌老师一人包办,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如在教《望天门山》时,先引导学生复习小学古诗《望庐山瀑布》,有了感性体验后接着板书“李白豪迈奔放”,再教学《望天门山》。这样,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认识过程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对诗人、诗歌的感知在不断深化。或先让学生说作者,知道多少就说多少。
2、读文本。这是学习古诗文中最重要的一环。这一环节的教法是灵活多样的,我比较喜欢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首先还是让学生老老实实地根据注释读懂课文,把不懂的字、词、句作个记号,在小组内提出解决,解决不了的在班上提出,师生一起探讨。学生提出的问题先由其他同学分析解决,老师点拨。这一环节的训练,学生提出的问题的“面”广,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再由老师设计问题,让学生讨论解决。目的是引导学生把握重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把学生带进作者所营造的意境里,品味古诗文的美。这一步就是为学生创设学习古诗文的情境 。古诗文的美,常常表现在它的意境美。意境是作者的主观的生命情调和客观的自然景色互相渗透互相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配合,如散文描述法,配图激趣法,配乐法等,引导学生根据词语所蕴含的意象展开丰富的想象,进入诗文的意境中,品味深蕴其中的浓郁的情怀,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真正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通过各种方法创设情境,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创造出生动形象的艺术氛围,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读者心中的意象,这样读者与作者的感情就会产生共鸣,水到渠成地感情朗诵课文。
三、背
“诵”过关了,“背”也就迎刃而解了。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诵读的指导,在真正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前提下,把握诗的音乐美、意境美的同时,让他们熟读精背以至默记在心,最终完成语言积累和情感熏陶。要求背诵的古诗文一定要背诵,并且要当堂背诵。
四、延
指导学生参读与课文相关的材料,丰富教学内容,拓展语文学习时空。古诗文鉴赏虽然重在本身,但不囿于一篇,推及其他,联类比照,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可温故而知新,可扩大阅读和拓宽视野,可映衬对比,加深认识,对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当然,古诗文教学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但鉴赏古诗文的音乐美、意境美、语言美始终是我们古诗文教学的目标,诵读应贯穿教学的始终。尤其在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更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对古诗文诵读的能力和想象力,加深理解和感悟,获得思想的启迪,使学生真正享受到审美的乐趣。
参考篇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办的《人民教育》
《新课程标准》
《试教通讯》
高中语文古诗文名篇名句默写的总结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终不察夫民心。(屈原《离骚》)
(2)生乎吾前,______________,吾从而师之。(荀子《劝学》)
(3)小楼昨夜又东风,______________。(李煜《虞美人》)
(4)青泥何盘盘,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__。(周敦颐《爱莲说》)
(6)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______________?(李清照《声声慢》)
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夙兴夜寐,______________ 。(《诗经·氓》)
(2)山气日夕佳,____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
(3)闾阎扑地,______________;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王勃《滕王阁序》)
(4)后人哀之而不鉴之,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5)同是天涯沦落人,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6)______________,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余不忍为此态也。(屈原《离骚》)
(2)______________,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
(3)______________,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李白《蜀道难》)
(4)庄生晓梦迷蝴蝶,______________。(李商隐《锦瑟》)
(5)斯是陋室,______________。(刘禹锡《陋室铭》)
(6)大江东去,浪淘尽,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芳与泽其杂糅兮,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2)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3)乌鸟私情,______________。(李密《陈情表》)
(4)______________,风烟望五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5)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6)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长太息以掩涕兮,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2)_ _____________,依依墟里烟。〔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3)______________,烟光凝而暮山紫。(王勃《滕王阁序》)
(4)座中泣下谁最多,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5)闻道有先后,______________,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6)四十三年,望中犹记,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总角之宴,______________。信誓旦旦,不思其反。(《诗经·氓》)
(2)仰观宇宙之大,__________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
(3)猥以微贱,当侍东宫,______________。(李密《陈情表》)
(4)_________ _____,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5)嗟乎!一人之心,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6)香远益清,亭亭净植,______________。(周敦颐《爱莲说》)
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桑之未落,______________。(《诗经·氓》)
(2)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3)______________,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4)连峰去天不盈尺,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5)______________,吟鞭东指即天涯。(龚自珍《己亥杂诗》)
(6)舞榭歌台,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8.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背绳墨以追曲兮,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2)户庭无尘杂,______________。〔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3)所以游目骋怀,______________,信可乐也。(王羲之《兰亭集序》)
(4)______________,大珠小珠落玉盘。(白居易《琵琶行》)
(5)______________,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6)结庐在人境,___ _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
9.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既见复关,______________。(《诗经·氓》)
(2)群贤毕至,__________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
(3)______________,内无应门五尺之僮。(李密《陈情表》)
(4)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5)浔阳江头夜送客,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6)雁过也,正伤心,______________。(李清照《声声慢》)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吾 尝终日而思矣,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2)问君何能尔?____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
(3)落霞与孤鹜齐飞,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4)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5)生乎吾后,______________,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
(6)人生如梦,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伏清白以死直兮,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2)故不积跬步,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3)此中有真意,____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
(4)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____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5)______________,为君翻作《琵琶行》。(白居易《琵琶行》)
(6)予谓菊,______________。(周敦颐《爱莲说》)
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淇水汤汤,______________。(《诗经·氓》)
(2)天朗气清,__________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
(3)______________,谨拜表以闻。(李密《陈情表》)
(4)______________,作《师说》以贻之。(韩愈《师说》)
(5)______________,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6)______________,最难将息。(李清照《声声慢》)
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桑之落矣,______________。(《诗经·氓》)
(2)无为在歧路,______________。(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是日也,天朗气清,______________。(王羲之《兰亭 集序》)
(4)______________,访风景于崇阿。(王勃《滕王阁序》)
(5)扪参历井仰胁息,______________。(李 白《蜀道难》)
(6)自李唐来,______________。(周敦颐《爱莲说》)
14.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位卑则足羞,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2)______________,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3)______________,俯察品类之盛。(王羲之《兰亭集序》)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飞阁流丹,下临无地。(王勃《滕王阁序》)
(5)诏书切峻,______________。(李密《陈情表》)
(6)______________,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
15.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无丝竹之乱耳,______________。(刘禹锡《陋室铭》)
(2)______________,夙遭闵凶。(李密《陈情表》)
(3)此情可待成追忆,______________。(李商隐《锦瑟》)
(4)但见悲鸟号古木,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5)驾一叶之扁舟,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6)钉头磷磷,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16.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
(2)羽扇纶巾,谈笑间,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______________,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__________ 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
(5)狗吠深巷中,______________。(陶渊明《归园田居 》)
(6)山原旷其盈视,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17.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人生如梦,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______________?(李清照《声声慢》)
(3)斜阳草树,寻常巷陌,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 渔舟唱晚,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5)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______________,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范仲淹《岳阳楼记》)
(6)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______________,形影相吊。(《陈情表》)
【答案与解析】
1.(1)怨灵修之浩荡兮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4)百步九折萦岩峦 (5)濯清涟而不妖 (6)如今有谁堪摘
2.(1)靡有朝矣 (2)飞鸟相与还 (3)钟鸣鼎食之家 (4)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5)相逢何必曾相识 (6) 先天下之忧而忧
3.(1)宁溘死以流亡兮 (2)雕栏玉砌应犹在 (3)地崩山摧壮士死 (4)望帝春心托杜鹃 (5)惟吾德馨 (6) 千古风流人物
4.(1)唯昭质其犹未亏 (2)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3)愿乞终养 (4)城阙辅三秦 (5)谁家新燕啄春泥 (6)歌窈窕之章
5 .(1)哀民生之多艰 (2)暧暧远人村 (3)潦水尽而寒潭清 (4)江州司马青衫湿 (5)术业有专攻 (6)烽火扬州路
6.(1)言笑晏晏 (2)俯察品类之盛 (3)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4)春花秋月何时了 (5)千万人之心也 (6)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7.(1)其叶沃若 (2)犹且从师而问焉 (3)久在樊笼里 (4)枯松倒挂倚绝壁 (5)浩荡离愁白日斜 (6)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8.(1)竞周容以为度 (2)虚室有余闲 (3)足以极视听之娱 (4)嘈嘈切切错杂弹 (5)沧海月明珠有泪 (6)而无车马喧
9.(1)载笑载言 (2)少长咸集 (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4)杳不知其所之也 (5)枫叶荻花秋瑟瑟 (6)却是旧时相识
10.(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心远地自偏 (3)秋水共长天一色
(4)侧身西望常咨嗟 (5)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6)一尊还酹江月
11.(1)固前圣之所厚 (2)无以至千里 (3)欲辨已忘言 (4)不霁何虹 (5)莫辞更坐弹一曲 (6)花之隐逸者也12.(1)渐车帷裳 (2)惠风和畅 (3)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4)余嘉其能行古道 (5)风急天高猿啸哀 (6)乍暖还寒时候
13.(1)其黄而陨 (2)儿女共沾巾 (3)惠风和畅 (4)俨骖马非于上路 (5)以手抚膺坐长叹 (6)世人盛爱牡丹
14.(1)官盛则近谀 (2)奈何取之尽锱铢 (3)仰观宇宙之大 (4)层峦耸翠 上出重霄 (5)责成逋慢 (6)君子生非异也
15.(1)无案牍之劳形 (2)臣以险衅 (3)只是当时已惘然 (4)雄飞雌从绕林间 (5)举匏樽以相属 (6)多于在庾之粟粒
16.(1)雕栏玉砌应犹在 (2)樯橹灰飞烟灭 (3)舞榭歌台 (4)修禊事也 (5)鸡鸣桑树颠 (6)川泽纡其骇瞩
17.(1)一尊还酹江月 (2)如今有谁堪摘 (3)人道寄奴曾住 (4)响穷彭蠡之滨 (5)宠辱偕忘 (6)茕茕孑立
高中语文阅读导引(教师中心稿)
吉县一中 任兴社
语文教育的任务是给学生真善美的熏陶与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让学生掌握恰到好处的语文知识。通过语文课让学生有一定的语文方面的积累。语文学习应该让学生具有文学的感觉、艺术的感觉、美的感觉。通过语文教育,增强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学习语文,首要的是在课内学习教科书。但课时有限,课文的数量不能多,只凭一套教科书培养语文能力,显然是难以奏效的。因此还必须加强课外阅读,扩大视野,增加积累,即是“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培根语)。把课内学到的知识用于课外阅读,形成阅读能力,所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九七年的试验本和两千年的试验修订本都增加了《语文读本》正是出于这个意图。如何利用《语文读本》和进行课外阅读,正适合现在提倡的研究性学习。因此,本文就如何进行阅读,给语文教师和广大学生提供学习的方法。
阅读的类型
我们把阅读分成三种类型:发展性阅读、功用性阅读和消遣性阅读。在发展性阅读中,主要目标是促使学生提高阅读能力--这是一种以学会阅读为主要目的活动。功用性阅读包括以获取信息为基本目的各种阅读活动,换言之,它是通过阅读去学习。消遣性阅读指的是以享受,娱乐和欣赏为首要目的的各种阅读活动。
一、发展性阅读
阅读技巧:①掌握大熟悉的词汇;②发展识别生词的能力;③形成良好的眼动习惯;④养成正确的阅读姿势和捧书习惯;⑤发展有一定速度的,流畅的默读能力;⑥发展朗读技能,如分短句读,表情、音调、音量、清晰度等。
理解能力。①拥有丰富,广泛和准确的词汇量;②领会逐步扩大的意义单元(短语、句子、段落和文章)的能力;③寻求特定问题的答案的能力;④选择和理解文章主要思想的能力;⑤理清事情发展顺序的能力;⑥记录和回忆细节的能力;⑦把握作者安排文章结构的能力;⑧正确地遵循指导语的能力;⑨对阅读内容作评价的.能力;⑩记忆已读的文字材料的能力。
二、功用性阅读
检索材料的能力。①应用索引。②应用目录;③应用词典;④应用百科全书;⑤应用图书卡片档案;⑥使用文献目录等其他工具;⑦以掠读方式寻找信息。资料的理解能力。①应用上述“发展性阅读”中的一般阅读理解能力;②发展适应具体专业材料的阅读能力,如阅读算术题目,看地图和图表等。选材和组材能力。①概括能力;②列提纲能力。
三、消遣性阅读
激发阅读的兴趣。①把欣赏书籍作为自由闲暇时间的一项活动;②熟练选择娱乐性的读物;③阅读的兴致和阅读鉴赏的满足感。增进和提高读书兴趣。①形成更广泛阅读的兴趣;②形成更成熟的阅读兴趣;③通过阅读促进个性发展。
评价和鉴赏作品的精益求精。①建立一个分辨小说和非小说作品,散文和诗歌,以及剧本的标准;②发展对语言风格和优美性的欣赏水准;③学会发掘更深的符号信息
以上三类阅读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合理的阅读过程务必使三种阅读保持平衡。如果过分强调训练和练习而扼杀人们需要的阅读情趣,那么阅读教学的基本目的就会遭致挫折。至于三种阅读之间如何平衡要视不同的年级而异。
阅读中的思考
一、通读全文,疏通文字,了解全貌,掌握中心。想一想:这篇文章主要讲什么?即是了解作品的主题。
二、瞻前顾后,上下联系,明确本文在全书中所处的地位。想一想:编者选用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选这篇文章?
三、精读,从章法上掌握。细细精读,逐段分析,看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想一想:作者的思路怎样?
四、写法上进行把握,从标题到课文,从课文到插图,从插图到作业,联系怎样?想一想:各部分的作用如何?课文是如何按上述思路展开,如何呼应,如何过渡的?
五、分清文章的主干和枝叶。想一想:课文的重点是什么?通过什么(重点段、中心句,关键词)来体现?
六、注意与表达中心密切相关的字、词、句、段等想一想:本课在表达中心、用词造句、标点使用、布局谋篇、修辞手法等方面有何精到之处?
七、根据大纲要求,根据教材特点,想一想:通过本课教学,我要学到什么?
八、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我学懂了吗?难点是否已经掌握?重点内容有哪些破?
九、为真正理解内容,结合必要的读写训练,想一想:哪些训练我会做?哪些不会,问题出在哪里?
十、学习还得要会读,想一想:这课应怎样读?读通、读顺、读出感情,读出味道,达到爱不释手的境地。
阅读的方法
1. 超慢速阅读法
超慢速阅读法早在16世纪末,英国散文大家培根在《谈读书》中就谈及了此法。他说,少数书“须嘴嚼消化……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我国古代学者朱熹也说:“大凡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心,然后可以有得。”老作家孙犁有一次在谈到读书时说:“我读书很慢,只要决定读,就一定认真读完它。有时一个字,一个标点都要琢磨良久,力求寻明作者的意图。遇到一些哲理深,文辞美的句子,不厌其烦地抄下来。”这种方法即在阅读时,要求把速度放得很慢,一段一段,甚至逐词逐句地读。其间,要仔细品味,反复揣测;必要时,停下来掩卷沉思默想一番。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就这样慢条斯理地读下去,以求得从作品的字里行间窥视作者的思路,领会作者的思想,看透作者所潜下的苦心,进而把握作品的“精髓”。这种方法是好处在于:它可以培养我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开拓我们的创造视野。 2.五步阅读法
①初读讲大意。首先要从头到尾完整地朗读一遍,默读一遍。然后想一想,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写了一个什么人?目的是要学生对文章有一个全貌的了解,获得一个粗略的总体印象,对情节内容能用几句话讲出来。
②细读懂词句。在了解全文梗概的基础上,进一步细读。可以轻声地一句一句地边读边想,对生字新词要作出记号,能联系上下文,运用词典等工具书,掌握正确的读音和意义,并记下自己不懂的问题。
③精读明中心。精读是指对文章逐字逐句逐段的精心思考,理解上下句之间,上下段之间的关系。要抓住关键性的地方,搞清文章的结构;归纳段意,概括中心思想。
④熟读记细节。对那些名篇佳作中的精彩段落要学生多读,熟读,以至背诵。
⑤读写结合练片断。在读懂,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根据读写训练重点项目,以课文或课文的某些段落作榜样,从学生生活中选材,抓住仿写训练。
邻水县第二中学 蒋洪成
“和谐社会”是有史以来,我国人民特别是文人向往的理想社会。只要留意,便可从诗文、典籍及其传说中,见闻人与人、人与畜禽、人与大自然“贵和”,以及“贵和”的重要性和怎样构建“和谐社会”。
人与人“贵和”。《论语颜渊《中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这就是说,人与人之间是可以亲如兄弟的。或者说一个人的视野已达到(君子)境界时,什么人都可能成为兄弟(朋友)。
在《礼记礼运》中,孔子与子游的对话就颇为详细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在二千多年前物质匮乏的社会,孔子就能够憧憬政治民主,“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希望大公无私,“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向往的是生活幸福,“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多么“和谐”的社会啊!
人与畜禽“贵和”。哲学家李耳骑青牛过函谷关,使他大彻大悟,“老子骑牛过函谷,紫气东来注诗经”;哮天犬协助杨戬作战,“二郎神”有狗相助,所向无敌;再如项羽的乌骓马、关羽的“赤兔马”失去主人后,竟然相随英雄而去!
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虚写更为神奇:“……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凶猛的老虎能够奏乐,鸾鸟能够驾车!
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实写又是一番景象:“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词中的“鹊”惊、“蝉”鸣、“蛙”鼓,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作者也并列于“鹊”、“蝉”、“蛙”中,好一个众生平和的世界!
人与自然“贵和”。古时,与松、竹、梅“岁寒三友”相伴的,甚至视“梅”为“妻”、将“松”作“子”的,大有人在。较完整画人绘景的,柳永的《望海潮》堪称代表作:
“……重湖叠清佳,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嬉嬉钓叟莲娃”--吹奏乐器的人、和歌泛舟的`人、醉听乐曲的人、吟诗赏景的人、在莲叶丛中垂钓的老人和嬉闹的孩童……他们以不同方式在“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中安泰祥和地生活,真叫人心驰神往。
“贵和”的重要性。“礼之用,和为贵”。尽管有人对孔子时代的“礼”、特别是“和”有争议,但是后世多将“和为贵”作为“和谐”处世的箴言。“万物各得其和以生。”荀子把是否“和”作为“生”与“死”的标尺。传统中医也讲“和”,说“和”才身体健康;通融民族关系也讲“和”,如王昭君“和亲”;生意人也讲“和”,因为“和气生财。”;居家过日子也讲“和”,因为“家和万事兴”…….
还有脍炙人口的故事。如“将相和”:武将廉颇傲视凭“嘴(说)”起家而位居其上的文官蔺相如。后来,廉颇知道蔺相如是为了国家利益不跟他计较后,就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强大的秦国见此,也不敢欺侮赵国。如“北拒曹操,南和孙权”:诸葛亮“南和孙权”,才有“赤壁之战”等胜利;但关羽拒“和”东吴,不仅失了荆州,而且父子死于非命……
由此可见,“贵和”利国,利家,也利于“和”者本人!
“和谐社会”人最重要。孟子论述十分精辟:“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而,“人和”是双方面或多方面的。楚国进攻晋国,晋国有意讲和,但是楚国志在必得。战争开始后,晋国国君命令己方军队“退避三舍”(撤退三次计九十里)。楚国军队还是步步紧逼。殊不知晋国的退避既使己方军队成了正义之师,又麻痹了敌军。晋国最终打败了楚国。由此可见,“和”不能一厢情愿和放弃原则。对于不“和”的对方,有时要以自己的力量求“和”。
自然和则美,生命和则康,社会和则安,国家和则强。“和谐社会”需要众人构建。但每人的先天条件、所受教育、地域文化等等却难统一,这就需要范仲淹所言的“政通人和”:只有政事顺利,才能百姓和乐;用法律调节和制裁为社会利益而发生的冲突,用传统道德教化人们注重理性,提倡宽容,才能营造“贵和”环境,建设理想的“和谐社会”。
新课标古诗文背诵(续)(教师中心稿)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3、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4、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5、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6、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7、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8、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9、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10、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2、树树皆秋色,山山落日晖。
1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14、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15、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16、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7、天街小雨润如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18、物是人非万事休,欲语泪先流。
19、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0、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21、《论语十则》: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2、《狼》:狼亦黠矣,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23、《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4、《答谢中书书》: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晖。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
25、《记承天寺夜游》: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6、《湖心亭看雪》: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7、《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8、《与朱元思书》: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29、《五柳先生》;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30、《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兴化市安丰小学 刘慧
活动目标:
能够比较熟练地背诵学过的古诗;
在游戏活动中,爱古诗,学古诗的兴趣得到激发;
背古诗,赏名句,积累语言;
和大诗人“交朋友”,开展诗的创作。
活动过程:
一、古诗大擂台
将班级同学分为红、黄、绿、蓝四队,每位学生有固定的座位号。按大组顺序答题,答对了给分,答错了不给分。老师和一位同学担任主持人,负责抽题、评判、记分。
第一关:背一背
1.由主持人抽起座位号,确定第一轮的人选;
2.由每队队长抽题目,让选手上台背诵,逐组进行;
3.再进行一轮,方法同上。
第二关:试一试
1.由每队队长抽起座位号,而后由选手上台抽签,当场背诵一首古诗;
2.逐队背诵;
3.公布暂时积分。
第三关:闯一闯
讲清规则,当主持人报出古诗题目喊“开始”,才可以起立背诵。违反规则扣分。
二、名句故事会
准备数条名句,尤其有典故的名句,以填空的形式出现。课前请一些同学相应了解这方面的知识。
一:填一填
由每队队长抽起座位号,然后由这位同学抽题目,队员看着古诗中的上半句或下半句填出另一句。如果抽到的队员不能回答,可以请本队队员援助,但只能得到一半分数。本队队员不能回答,可以请其他队的同学,奖励提供帮助同学一份小礼品。
二:故事会
主持人:这些名句都是千古绝唱,它们背后都有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下面请进入--名句故事会!
故事大王上场,自由选择某句讲一讲其中故事。
主持人:同学们,你们能讲一讲自己知道的故事吗?
请同学尝试,讲得好加分。
附推荐名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三、诗人在身边
准备道具,请几位同学装扮成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
主持人:我国悠久的历史中,先后涌现出许多名垂青史的大诗人,瞧,他们今天也来参加我们的活动了!请你猜猜他们分别是谁。
“诗人”上场。
(一):李白
低吟“静夜诗”,生:李白。
与诗人交流。
主:你们知道李白有什么称号吗?(生:诗圣)
说说他写过哪些诗,答一首加1分。背一首加5分。
主:李大诗人,你的诗怎么写得那么好,能给我们同学讲讲吗?
李白:那我就来讲讲“铁杵磨成针”的故事。
主:谢谢李白先生。
(二)、杜甫
杜:咱们来对对诗,看看大家知不知道我是谁。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我是谁?
生:杜甫!
杜甫:我给大家出个题,我说几首诗的题目,考考大家能不能背上,好不好?
供选篇目:《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山居秋暝》、《江畔独步寻花》、《赠花卿》、《春夜喜雨》、《江南逢李龟年》、《春望》。
生背诵,加分。
未来的诗人:
选一位写作能力较好的同学写一首诗,请他朗诵。
请他说说自己的读书和作文,号召所有同学向他学习。
四、小结
1.公布获胜小队,评一评“吟诗小能手”,颁发奖品。
2.向学生推荐《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书籍,鼓励学生多读、多吟、多赏、多思。
[古诗文活动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侯定元
[内容提要]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要抛弃陈旧落后的“文章学阅读教学法”,而倡导“研究性阅读教学法”。“研究性阅读教学法”以阅读目的为前提,以信息论为理论指导,以围绕阅读目的准确、快速、有效把握文章的相关信息为基本原则,不断提高筛选、认知、处理语言信息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研究性阅读教学法”培养的是一种终身受用的基本生存能力,对成长、成才、成就关系重大。这种教学法适合于合作探索型课堂模式。对学生和老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一
长期以来,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盛行以文章学为理论指导的“文章学阅读教学法”。其主要问题有:一是从文章结构入手解析“范文”;从积累语文知识入手整理范文所提供的内容要点和零碎的语文知识点。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教材配套用书《教学参考书》是典型例证。其“参考”内容有:作者介绍、时代背景、结构分析、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修辞方法、练习答案等。这是一种用“生理解剖学”的方法和以获得“生理解剖”结果为认知目的的教学,它违背了阅读的根本目的和阅读教学的能力培养目标。二是从“读写结合”入手,把对范文的解析同时扩展为模仿范文的写法来进行作文教学。长期以来,课本以体裁编组课文单元,用“单元知识短文”归纳、阐述本单元课文的文体知识,学什么文体的范文就设计写什么文体的作文。这种编排模式,实际是把阅读与写作不同的思维过程和心理活动混为了一谈。课文成了阅读和写作的共同观照物,因而出现了用文章结构分析来置换、代替阅读信息处理的怪现象。从写作的角度解读文章,是语文阅读教学的症结所在。
二
从写作目的讲,作者是要把人生经验通过自己的文章传达给读者;阅读它的目的,则是读者想要准确、具体地把握作者传递的信息。阅读,不是要去专业性地分析文章结构,以及分析其中包涵有哪些语文知识点;而是要根据阅读目的有效地理清作者表达在文章中的内容。 另外,“文章学阅读教学法”很注重积累课文中的语文知识。事实上, “课文只不过是一个例子”。如果仅以课文中出现的知识点为积累目标的话,那实际是挂一漏万;再说,记识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写作特点,以及重点语段的标准理解,更是完全没有意义。阅读教学不是为了让学生去掌握标准答案,而恰恰是为了培养学生探求正确结论、准确获取文章信息的能力。
阅读是以准确、具体获取文章有用信息为目的的思维活动。要教会学生如何确定阅读目的(提出问题),并据此准确筛选文章的相关信息(有用信息)。以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为例,按照“文章学阅读教学法”,本文的阅读教学流程应该是:介绍写作背景→解题(理解“为了忘却”)→分析各部分(包括重点语句、语段)→归纳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等。但是,当我们把本文的阅读目的假定为如下几
点时,情况就迥乎不同: 一.撰写《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五位青年作家烈士》专题报告,则要从本文收集五人的生平事迹、性格特点等材料; 二.准备做《鲁迅与青年作家》讲演,则要从本文收集有关五位作家与鲁迅交往的材料; 三.写作论文《试论国民党反动派对左翼文化的围剿》,则要从本文收集五位作家受迫害的材料。同一篇课文,阅读目的不同,筛选认知的信息也就不同。这是“文章学阅读教学法”无法解决的。
三
综上所述,我提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要抛弃“文章学阅读教学法”,而确立“研究性阅读教学法”。
因为,一个资讯高度发达的社会,人们传递信息的手段、表达感情的方式、审美价值的取向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因而,对人才也就有新的要求:不但要知识丰富,更要具备定向检索、分析、综合、利用、创新知识(信息)的能力。高中阅读教学必须顺应这种社会要求。
“研究性阅读教学法”的基本内容是:以目的性为阅读前提,以信息论为阅读理论指导,以围绕阅读目的准确、快速、有效把握文章的相关信息为基本原则,不断提高高中生筛选、认知、处理语言信息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研究性阅读教学法”把阅读材料看成一个信息集。通过识码、解码、编码达到对它的有效理解与把握。过滤次要信息,筛选主要信息,压缩有用信息;使无序信息条理化,使隐性信息显性化;把信息原码重新组合加工,衍生出新的信息。在这里,阅读是读者获取信息的一种手段。要关注的是语言表达了什么信息、哪些信息,什么是重点信息,如何阐述、扩充关健信息等等。
有了这种阅读观念上的更新,再审视现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就明朗了。不妨举一个典型例子比较两种阅读教学法的优劣。
[例] 从来的文章家都提倡简练,而列繁冗拖沓为作文病忌,这诚然是不错的,然而,文章的繁简又不可单以文字的多寡论。言简意赅,是凝练厚重,言简意少,却不过是平淡单薄。“繁”呢,有时也自有它的好处:描摹物态,求其穷形尽相;刻画心理,能使细致入微。有时,真是非繁不足以达其妙处。这可称为以繁胜简,看文学大师们的创作,有时用简:惜墨如金,力求数字乃至一字传神。有时使繁:用墨如泼,汩汩滔滔,虽十、百、千字亦在所不惜。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高中语文课本繁笔与简笔》)
*文章学阅读教学法阅读设计:
1.给下列生字注音: 冗 沓 赅 汩
2.首句是多重复句,第一层在哪里?
3.文中用了三次冒号,其作用是?
4.本段论述的大意是什么?
5.写出三个“一字传神”的古代名句
6.与本段观点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A删繁就简三秋树,立异标新二月花 B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C意则期多,字则唯少 D 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
*研究性阅读教学法阅读设计:
1.文中要阐明的观点是什么?
2.文段从几个方面论述了这个观点?
3.请从作者的基本观点出发,引申出一些新的观点。
4.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结合你的写作实践谈谈体会。
--很显然,“研究性阅读法”着眼文章信息的处理。整体把握,综合分析,筛选重点,注重创新。而“文章学阅读法”则着眼于繁琐零碎的语文专业知识的认知和记识,轻视思维。
四
“研究性阅读教学法”的课堂组织形式应该是合作探索型课堂模式。其基本流程是:一、问题中心,确立阅读目标。用有一定涵盖性、综合性的问题为阅读定向;二、自主探索,筛选目标信息。由学生自主独立进行相关信息的采集、分析、综合、提炼和重组;三、切磋问难,提高阅读效能。分小组讨论、启发;四、交流评价,反馈阅读质量。由学生主体发言,其他同学补充、反驳、完善,教师评价。
“研究性阅读教学法”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是:一、主动积极,乐于探索;二、潜心研读,独立思考;三、质疑问难,互动合作;四、善于发现,注重总结。
在这种课堂教学中,学生向教师提问很多,师生问答不能是简单的对错判定,而应该是平等协商的讨论;所以,学生正确的提问方式应该是:先陈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再询问老师的看法并与之讨论,如不同意教师的意见,要进一步质疑。
“研究性阅读教学法”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学生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发展,教师由主宰课堂到主导课堂,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变革。因而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做通才教师,而不是只懂语文。语文教师要特别重视自我全面发展;二、课堂教学的开放性、质疑问难的随机性,使教学过程可能出现不可预知性,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有一定的智慧驾驭能力,还要有很强的组织协理能力、机智敏捷的反应能力,和开放、民主、宽容、合作、平等的教学心态;三、教师不应是知识仓库、权威和真理裁判官,而是学生学习的服务员、协助者和合作伙伴;四、要乐于吸取和研究新的教育教学理论,乐于学习和运用新的教学设备(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乐于把阅读教学与现实社会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
(2000/8/28)
[高中语文研究性阅读法(教师中心稿)]
★ 古诗文名句
★ 七律百花集古诗文
★ 愁思的古诗文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