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了《浣溪沙》古诗词阅读训练(共含9篇),供大家阅读参考。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绝对前卫”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浣溪沙》古诗词阅读训练
浣溪沙
周邦彦
楼上晴天碧四垂,楼前芳草接天涯。劝君莫上最高梯。
新笋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忍听林表杜鹃啼。
(1)词中能反映时序变化的两句是 (2分)
(2)赏析楼上晴天碧四垂一句中垂字的妙处。(3分)
(3)请结合芳草和杜鹃两个意象赏析本词所表达的感情。(5分)
参考答案
(1)新笋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2分)
(2)垂,准确地描绘出词人从楼上看四周,只见晴朗高旷的碧天,与四周的旷野浑然一体,难以区分的情景。(2分)着一垂字,一个广阔的立体空间尽收眼底(构成人们自上而下的立体空间感),境界开阔。(1分)
(3)以无边无际的芳草,写家乡的遥远;(2分)以杜鹃的悲啼,写思乡的悲切(2分)。全词抒发了作者客居异乡、欲归不能的羁旅思乡之情,词中渗透着漂泊的疲倦感。(1分)
4、这是一首即景抒怀之作。上片,前两句写远景,极尽空间寥廓之感,仿佛作者也随着浩渺的碧空和接天的芳草心驰神往,飞向远在天涯的故乡。在这种心情支配下,作者告诫自己:劝君莫上最高梯。这里没有多作说明,点到为止,欲说还休,含而不露,有委婉蕴藉之妙。
下片,
答:前两句写近景,抒发时光流逝之慨,说明春天已近迟暮,春天的大好时光已消磨殆尽,而客尚滞留,本已不胜惆怅,何况那声声杜鹃啼,更引起羁旅之人无限乡思。忍听,实际上是岂忍听之意。全篇主旨于结尾处点明。
赏析:
这首小令是即景抒怀之作,从结句看,所抒写的`当是乡情。
小令不比慢词,没有铺叙,作者复杂的感情,起伏变化的心态,都必须压缩在不长的篇幅里。因此,语言必须凝炼集中而又深沉蕴藉,才具有感人的力量,这首小令就有这个特点。
作者的立足点是楼上,从楼上看四周,一个广阔的立体空间尽收眼底。因为是晴天,没有浮云障目,极目远眺,晴朗高旷的碧天,与四周的旷野一同延伸到遥远的地方,无边无际,分不出哪里是天,哪里是地,浑然一碧,似乎融进了无限浩渺的碧色海洋里,境界开阔。垂,能构成人们自上而下的立体空间感,如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旅夜书怀》)就是如此。
楼前芳草接天涯。楼前碧色的芳草随着旷野伸向遥远的地方,伸向天涯。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蝶恋花》)在古典诗词中,芳草、春草似乎也和杨柳一样与离别有密切的关系,最早来自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王维《送别》: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白居易诗: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赋得古原草送别》)李后主更进一步把离恨比喻为春草: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范仲淹词: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芳草远在斜阳外,其实都与芳草接天涯意思相近。周邦彦将前人诗句灵活化用,便成新词。读着楼前芳草接天涯就可以想象他的乡情旅思也随着接天的芳草心驰神往,飞向远在天涯的故乡了。情思绵邈,无限低回。在这种心情支配下,作者自己告诫自己:劝君莫上最高梯。古人的思乡离恨旅愁多因登高、登楼而愈趋强烈,王粲登楼而思故土,杜甫有花近高楼伤客心(《登楼》)之叹,范仲淹也告诫自己:明月楼高休独倚。(《渔家傲》)欧阳修也体贴对方的心情。劝慰说:楼高莫近危栏倚。上述诸人的诗句、词句都紧接着在下文作了或明或暗的说明。而此词写到劝君莫上最高梯,即作为上片歇拍,不多作说明,点到即止,欲说还休,含而不露,有委婉蕴藉之妙。
下片写因暮春景色而引起乡愁客思。新笋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这两句都点明时间特点,说明春天已近迟暮,春天的大好时光已消磨殆尽。春光已逝,客尚淹留,本已不胜惆怅,更何况林外子规还在声声唤不如归去!其声凄苦,羁旅之人听了更加引起无限乡思。忍听林表杜鹃啼,忍听,实际是岂忍听之意。全篇主旨于结穴处点明。回头再思索劝君莫上最高梯的原因,恍然大悟,原来也如柳永的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八声甘州》)。上文的碧天、芳草、绿竹、落花等物象对词中主人公情绪上的触媒作用也不言自明了。
这首的主题很普通,无什么特殊处,而作者写来有景有情,景中含情,将广阔的空间与推移的时间交相为用,抒写曲折有致,含蓄委婉。强焕云:美成词抚写物态,曲尽其妙。用来评价这首词也颇恰当。
《浣溪沙》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写出下列词句的含义。
(1)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2.“夕阳西下几时回?”这句寓情于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看似写实,实中有虚,有情有理。请问什么是情?什么是理?
4.“小园香径独徘徊”与词中哪一句相呼应?为什么?
参考答案:
1.(1)一曲新词,一杯酒,想起去年和今年一样的暮春天气,一样的楼台亭阁。
(2)花凋落了,我很无奈,似曾相识的大雁飞回来了。
(意思对即可)
2.感叹年华将逝的情感。(意思对即可)
3.情:叹惜“花落去”,借“燕归来”抒写美好的事物。理:人事兴哀,无往不复。(意思对即可)
4.无可奈何花落去
《古诗词三首》的阅读训练
(一)卜算子 咏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根据词补充完整。
(2)《咏梅》是一首词。其中,词牌名是_____,题目是_____。这首词,是毛爷爷读了_____朝_____的咏梅词以后写的。
(3)说说下列句子写了梅花的什么特点,赞扬了梅花怎样的品格。
1、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2、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参考答案】:
1、①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②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2、卜算子,咏梅,宋,陆游
3、①积极进取、永不屈服。 ②大公无私、默默奉献。
(二)
在一个大雪天的下午,爱迪生的妈妈突然病了。晚上,爸爸请来了医生。原来,妈妈得的是急性阑尾炎,需要马上手术。 当时,家里没有电灯,油灯的光线很暗,用油灯照明做手术很危险,医生犹豫了。妈妈痛苦地呻吟着,爸爸无可奈何地搓着手,爱迪生站在一旁焦急地看着妈妈。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爱迪生的手心攥出了汗水。突然,他眼睛一亮,说:“医生,我有办法了。”说完,爱迪生把所有的油灯都端了出来。医生看了看,摇摇头说:“这些灯围一圈挡手呀!”谁知,爱迪生又搬来一面大镜子,把油灯放在箱子上,镜子放在油灯后,这样不挡手,光线()亮。 医生顺利地做完了手术后,高兴地说:“孩子,是你用智慧救了妈妈。” 妈妈醒来了,虚弱的脸上露出了自豪的'笑容。爱迪生拉着妈妈的手,一本正经地说:“妈妈,晚上没有太阳多不方便,我要造一个晚上的‘太阳’。”后来,爱迪生通过努力,终于发明了电灯。
1、给短文起一个恰当的题目,填在文首的横线上。
2、在短文中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3、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犹豫 顺利 虚弱
4、联系上下文,解释文中带点的两个“亮”字的含义。
5、医生为什么说爱迪生用智慧救了妈妈?
【参考答案】
1、《智救妈妈》
2、既 又
3.果断 麻烦 强壮
4、第一个“亮”指爱迪生突然想出了好办法,明朗了。第二个“亮”指屋里的光线好,明亮了。
5、如果不是爱迪生想出了用镜子反射光线的好办法,妈妈就不能及时手术,就有危险。
古诗词阅读及训练答案
(一)、诗歌鉴赏:(8分)
(甲)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乙)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韩愈 【唐】刘禹锡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2.(甲)诗中 “左迁” 的意思是;请概括(甲)诗首联的意思:(乙)诗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两句诗运用了典故,涉及到的两个人物分别是 (4分)
13.请你简要分析(甲)(乙)诗在情感方面的`异同。(4分)
答案:
12.贬官;朝奏夕贬;向秀;王质。(4分)
13.相同点:两首诗都表现了被贬官之后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
不同点:(甲)诗语虽悲酸,却悲中有壮,表现了“为除弊事”而“不惜残年”的坚强意志;(乙)诗表现诗人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乐观的胸襟。(4分)
浣溪沙苏轼阅读训练及赏析
浣 溪 沙
苏轼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多病不胜衣①。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
【注】①沈郎:南朝诗人沈约,体弱多病。此处是诗人自指。
(1)这首词上阕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其用意是什么?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的最后一句“此情惟有落花知”含蕴丰富,耐人寻味,请简要分析它包含了哪几重意思?(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2.(1)这两句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天的画面:春日和风吹拂大地,薄云贴水迅飞,天气初晴,衔泥新燕正软语呢喃(描述画面1分,画面特征1分);以乐景写哀情(或“以乐衬哀”“反衬”“先扬后抑”)(手法1分);面对如此良辰佳景作者却用沈约之典,说自己腰围带减,瘦损不堪,这与万物盎然形成反差,乐景、哀情相衬,愈见诗人的感伤(简析1分)。
(2).“此情”是指诗人孤独寂寞和思念故旧亲人的感情(1分);第一重,这种情感无人理解,惟有落花能知,足见作者心情之孤独;第二重,落花之所以能理解作者的心情,是因为作者的命运与落花相似,同病相怜;第三重,即使落花能理解作者心情,但落花无言,无可劝慰,更显作者心情之凄惘。(每点1分)
【诗歌赏析】
这首词一说是李璟的作品,见《李璟李煜词补遗》。因明代所刊《类编草堂诗余》署为李璟所作,故《补遗》误收。应据元刻本定为东坡词。它写的是春景,但作于何年春天已无法确知。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作者用轻快的笔触三涂两抹,就把一幅生机勃勃的春天画图呈现在读者眼底了。他既没有用浓重的色彩,也没有用艳丽的词藻,而只是轻描淡写地勾勒出几样景物,便使读者更强烈地感到一股清新的春之气息。这是何等笔力!
在一个多云转晴的春日里,作者倘样于池馆(周围有水池的屋子)内外,但见和风吹拂大地,薄云贴水迅飞,轻阴搁雨,天气初晴,那衔(衔)泥的新燕,正软语呢喃。按理说,面对着这春意盎然的良辰佳景,作者也应该心情振奋,逸兴遄飞了吧?哪知紧接着一句却是“沈郎多病不胜衣”!作者竟自比多病的沈约,腰围带减,瘦损不堪,值兹阳和气清之际,更加弱不禁风了。
首句连用三个动词压、贴、飞,构成连动句式,振动起整个画面。次句把时、空交互在一起写:季节是春天(由燕争泥可推知),天气是初睛,地点在池馆内外。这两句色彩明快。第三句点出作者自己,由于情感外射,整幅画面顿时从明快变为阴郁;这一喜、一忧、一扬、一抑,产生了跌宕的审美效果,更增加了词的动态美。诗意到此出现了巨大转折,为过渡到下片做好了准备。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鸿雁传书,出于《汉书·苏武传》,诗、词里常用这个典故。如今连鸿雁也不捎个信来。鹧鸪啼声,俗谓似“行不得也,哥哥!”“行不得也,哥!”……更时时勾起词人对故旧的思念。“沙上”、“竹间”,既分别为鸿雁和鹧鸪栖息之地,也极可能即作者举目所见之景。作者谪居黄州期间所写“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的'情境,与此词类似。
“此情惟有落花知!”落花本无知;但由于作者的移情作用,竟使无知的落花变成了深知作者心情的知己。这样融情入景,使得情景交融,其中含蕴的“韵外之致”(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就格外耐人寻味了。唐代皎然《诗式》说:“两重意以上,皆文外之旨。”这句则至少包含了三重意思。一、“惟有”二字,说明除落花之外,人们对作者的心情都不理解;二、落花为什么能够理解作者的心情呢?岂不是由于作者与落花的命运相似么?三、落花无言,即使它理解作者的心情,也无可劝慰。这样寻味下去,不就越思越深了么?
全词仅上片开头两句写景,第三句抒情,用的是先实后虚的手法。下片则虚实结合,情中见景。在苏拭笔下,不仅“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而且于情语中也往往见景物。这是一种很高妙的手法。
苏轼《浣溪沙》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浣溪沙
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①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②。
【注】《浣溪沙》是苏轼46岁被贬湖北黄州游清泉寺所作。①子规:杜鹃鸟;②黄鸡:白居易诗有“黄鸡催晓”句,用以感叹人生易老。
1.有古人在评价这首词时认为“门前流水尚能西”一句富含哲理,运用得十分巧妙。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词进行简要赏析。
2.词的上阕,通过写雨中的兰芽、沙路和子规营造了怎样的境界?(3分)
3.苏轼诗词中常有哲理性的句子,“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题西林壁》)。古人在评价这首词时认为“门前流水尚能西”一句也富含哲理。请说出这句话所蕴含的哲理。(4分)
4.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意象构成的?请简要叙述。(3分)
5.白居易《醉歌》中写道“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苏词和白诗都写道“唱黄鸡”,两者表达的感情一致吗?请简要分析(5分)
6.下面对苏轼的《浣溪沙》一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写景,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松间沙路洁净无尘,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
B.潇潇暮雨子规啼一句写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的啼叫声,正所谓鸟鸣山更幽,突出了环木糙住
C.下阕转入抒怀,门前流水尚能西句,写词人由西流的溪水,想到人生无再少,因此为时光流逝、人生短暂而叹息。
D.全词情景交融,恬淡优美的景色,富有情趣的语言,充满人生哲理的议论,表现了词人执着生活、呼唤青春的情怀。
7.黄鸡的本意是:,诗中是指:
8.发挥想象,描绘“山下兰芽短浸溪”所展现的画面。(2分)
9.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10词的上阕描写了“兰芽浸溪”、“沙路无泥”、“暮雨规啼”三幅画面。请你展开想象,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一下其中的一幅画面。
11.词的下阕由写景转入抒怀,请结合全词内容,试从句意、哲理、作者情感等方面的一点,谈谈你的理解。
12.从所积累的古诗曲的名句中(课内外不限),找出与“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一句句意相反的来,写在下面。
参考答案
1.同意。兰芽溪水,沙路无泥,萧萧暮雨中传来杜鹃的啼叫,作者来到一个远离尘世、洁净如洗的地方。这里的“溪水西流”给作者极大的启迪:水尚能西流,人生就不能再次年轻吗——体现了作者不因为年老而消极悲观的态度。通过富含哲理的这一句,全诗体现了作者乐观向上的精神。
2.作者描写了兰芽溪水、沙路无泥和萧萧暮雨中传来杜鹃的啼叫,塑造了一个清新、洁净、幽雅的境界。(3分)
3.这里的“溪水西流”给作者极大的启迪:水尚能西流,人生就不能再次年轻吗——体现了作者不因为年老而消极悲观的'态度。通过富含哲理的这一句,全诗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性格。(4分)
4.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幽美、洁净的山林雨景图。(2分)描写了兰牙、溪水、松树、沙路、子规等意象。(1分)
5.不一致。(1分)白居易《醉歌》诗中“唱黄鸡”是“嗟老叹衰之词”,感叹人生苦短,表现了“黄鸡催晓”、朱颜已失的衰颓心态。(2分)苏轼面对着眼前西流的兰溪水,产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他认为即使到了暮年,也不应有那种“黄鸡催晓”、朱颜已失的衰颓心态,体现了作者贬谪期间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2分)(意思答对即可酌情给分)
6.C。
7.指黄鸡报晓。代指时间,时光流逝。
8.山下溪水潺湲,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
9.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10.“兰芽浸溪”,三月间,山下的兰草刚冒出短短的嫩芽儿,芽儿浸在兰溪里,显得生机盎然,充满活力。
11.句意:(就是下阕的翻译)哲理:人可以青春长在,不必为光阴流逝、人生衰老而叹息;作者的情感:作者当时正是政治上失意处于逆境之中,本词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豁达的胸襟。
12示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其他诗词曲中的句子,只要符合题意即可)
参考译文
山脚下兰草嫩芽入小溪,松林间小路清沙净无泥,傍晚细雨中杜鹃阵阵啼。
谁说人老不可再年少?门前流水还能执著奔向西!不必烦恼叹白发,多愁唱黄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品味诗意
理解词人情感主线。背诵全词
2、过程与方法:
理清借景抒发人生哲理层次,体味描写的精妙
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培养乐观旷达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诵读词,进而把握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2、体会词的意境,
教学设想:
通过朗读、想象把无形的意境转化为有形的画面,以此来品味词的妙处;借用多媒体手段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积极鼓励学生互助学习。
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苏轼图片、古曲。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并出示“学习目标”:
明确:一首词的意境往往是由画面构成的,我们要学会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每一首词都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我们今天要体会的是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二、苏轼及其背景介绍(结合幻灯片);教师配乐范读全词(课件出示课文内容):
1、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苏轼又叫苏东坡,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他性格直率开朗,而政治道路不顺。他写这首诗的时候便是因“讥讽朝廷”被贬官至黄州。他的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2、教师问:“这样的情形如果放在一般人身上,他们心里会怎样?” (幻灯片出示问题)
引导学生答:“愤懑、抑郁、凄凉。” (幻灯片出示总结)
3、教师由此发问:“然而苏轼是用何种心态去面对这种艰难处境的呢?” (幻灯片出示问题)
学生沉思中,教师用抑扬顿挫的语调配乐范读全词。
全体学生初读全词:
1.播放朗读的音频文件
2.学生在音乐声中自读,体会朗读要领。
3.由学生推荐朗读较好的同学诵读
四、整体感知全文:
学生自由朗读全词,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其中的意思,可以相互讨论帮助。然后请学生发言,大家共同补充完善。教师提醒重点:
1、子规——布谷鸟;白发——代指老年;黄鸡——代指时光流逝。(幻灯片提示)
2、再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内容。
参考:词人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感悟到人生哲理。
五、由苏轼的心境引入画面赏析:
1、教师提问:“大家觉得苏轼在游清泉寺时心情是怎样的?”
对学生各种不完全的回答,教师随机引导。
2、教师引导:“如果我们能体会出这幅画面的意境,也许我们就能体会出词人的心情。下 面请大家闭上眼睛听着朗读走进这幅画面,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一会儿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 么。”[上阙写景,描绘了三幅画面:——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山上松间沙路洁净无尘,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布谷)在啼叫。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下阙转入抒怀:——由西流的溪水,想到青春可以永驻。] (幻灯片出示图片)
3、向学生介绍画面赏析的.方法:反复诵读、抓住特征、调动感官、联想想象。
六、学生评点词的意境。
学生口头交流所看到的画面。学生老师共同评点,最后点出这首词的意境是“清淡幽静”。
全体、个人朗读全词。
由画面意境引出词人心情:
1、教师提问:“一个人在什么样的心情下,笔下的景物才会如此清淡幽静?”
学生讨论后答:“平静、宁静。” (出示幻灯片)
2、教师紧跟着问:“苏轼面对挫折能够保持一颗平常心,这体现了他什么样的人生
态度?”
学生答:“旷达乐观。”(出示幻灯片)
3、教师再设置疑点:“那么苏轼会不会就此放弃世俗的一切,不再执着于自己的理
想了呢?”
学生可在老师的提示下,看词的下片,从而得出答案。
教师补充:“事实上,苏轼在屡遭贬谪的晚年仍敢怒敢骂,可见他的坚毅执着。” (出
示幻灯片)
九、朗读下片,理解含义。
1、学生自由畅谈对下片的理解或所受启发。
2、教师结语:“这是不服老的宣言,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它指引 我们积极乐观,奋发向上,对人生充满信心。尤其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勇往直前。我们还应抓紧时间努力学习,同学们,你们说对吗?” (出示幻灯片)
十、全词小结:
全词情景理交融,充分体现了苏轼旷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给我们以生活的启示。 (出示幻灯片)
情——宁静自适
景——清淡幽静 情景理交融
理——旷达乐观
十一、学生自由背诵全词:
十二、拓展练习: (出示幻灯片)
描述以下句子表现的画面,说出其中包含了怎样的人生感悟。
1、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对美好晚景的恋惜和对时光易逝的感慨。)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对美好事物的留连,对时光易逝的怅惋,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希望。)
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全词。
2. 积累蕴含人生哲理的诗词句五条。
1.发挥想象,描绘“山下兰芽短浸溪”所展现的画面。(2分)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参考答案
1.山下溪水潺湲,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
评分意见:景物全1分,适当合理想象,语言优美1分。
2.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评分意见:意思对即可,不必苛求字字对应
晏殊《浣溪沙》阅读训练及答案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试题】
1.词人徘徊于小园香径,精心选择了 、和 等景物,描绘了一组优美的画面.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千古名句,简析这两句诗好在哪里。
【答案】
1.夕阳、落花、归雁。
2.抒发了作者伤春惜时的感情。
3、两句话对仗工整,音调和谐;画面生动,通过对易逝的自然春光的描写,抒发了对青春易逝的感慨,情感浓郁,寓意深刻,发人深省,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不要求面面俱到,学生能从某个角度作较深入赏析即可)
4.诗歌借哪些意象抒发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坠落的夕阳、无声的落花、寻旧垒的归燕几个意象,可体会到全词的感情基调是抒写对人事变迁的无比惆怅之情。就其不变者而言,天气、亭台阁与去年毫无二致;就其变者而言,夕阳虽美好,但终究要沉没。好鸟相鸣似有意,但落花流水却无情。词人在好鸟娇花中叹人生的虽美好,终将消亡。但“似曾相识燕归来”寓意着消亡中又含有的存在而令人欣慰。
5、“浣溪沙”是这首词的词牌名,请再写出两个你知道的词牌名:西江月、渔歌子。
6、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对“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所表达的情感的`理解。
答:词人把酒听新词,意兴无穷,但是突然记起去年也是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一样的天气,一样的亭台,一样的“一曲新词酒一杯”,于是感慨光阴的流逝,未免深深叹息。
7、赏析“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意蕴。
答:对仗工整:“无可奈何”“似曾相识”是情感的描摹;“花落去”“燕归来”是物象的对仗,是时间的有形流逝。“无可奈何花落去”对春光的流逝示惋惜之情;“似曾相识燕归来”对巢燕的归来兴怀旧之感。人间生死,同花开花落一样,不由自主,所以说“无可奈何”;旧地重游,前尘往事,若幻若真,所以说“似曾相识”。透露在词中的是一种人生惆怅。
阅读题二:
(1)词人精心选择了西坠的夕阳、飘落的花瓣、重归的燕子以及徘徊于小园的诗人,构成一组优美的画面,把自然的春光和人的青春年华很自然地结合在一起,表达了年华易逝要珍惜的情怀,这是运用了以景传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从风格上看,这是一首婉约词。
(3)词中能表现一切必然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必然消逝,但是,阻止时仍然会有美好事物出现的语句是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4)“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分析这两句好在哪里?
[答]这两句对仗工整,音韵和谐,画面生动,情感浓郁,寓意深刻,发人深省,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5)这首诗多处用到对比的写法,请找出一例,并简要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例子:“新”和“旧”的对比,或“去”和“来”的对比
好处:旧的亭台和新的词的对比,突出了物是人非的惆怅情怀;或“去”的是落花,“来”的是燕子,来去对比,增加了对时光流失的惋惜之情。
阅读题三:
(1)词中作者借助曲、酒、夕阳、落花、燕子及自己的观察与感受,抒写对生活的体验,对人生思考,做到了______________结合,浑然一体。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千古名句,试简析这两句好在哪里。
(3)“夕阳西下几时回?”一句寓情于景,请简要分析此句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4)“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看似写实,其实实中有虚,有情有理。请问是什么情、什么理?
(5)“小园香径独徘徊”与词中的哪一句相呼应?为什么?
答案:
(1)情景或景情
(2)(开放题,不要求面面俱到,学生能从某一个角度比较深入准确的赏析即得2分。)参考答案:示例一:两句话对仗工整,音调和谐,堪称佳对;示例二:景物描写典型,画面生动;示例三:蕴含着生活哲理,通过对易逝的自然春光的描写,抒发了对青春易逝的感慨;示例四:情感浓郁,寓意深刻,发人深省。
(3)抒发了词人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寂寞,叹惜年华将逝的情思。
(4)首句写词人对“花落去”而终究无力挽回的叹惋,次句借“燕归来”抒写因美好事物归来而欣慰。所包含的哲理是,人事兴衰,无往不复。
(5)呼应的句子:无可奈何花落去。
★ 浣溪沙苏轼
★ 浣溪沙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