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收集的闻捣衣,闻捣衣赵孟?,闻捣衣的意思,闻捣衣赏析(共含12篇),欢迎大家前来参阅。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清醒稳定”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作者在一个秋天听到了绵绵的捣衣声,勾起他的思绪.他想到了古往今来这么多事情都已变化(风俗变化了,人物变化了),感到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珍惜生命,把握当下
个人资料:
赵孟\(fǔ)(1254年10月20日 ―1322年7月30日 ),字子昂,汉族,号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鸥波,中年曾署孟俯。浙江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元初著名书法家、画家、诗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嫡派子孙;其父赵与曾任南宋户部侍郎兼知临安府浙西安抚使。
,文人墨客不管什么情境下都能风雅一番,本诗是作者在一个秋天听到了捣衣的声音所作。
闻捣衣原文:
闻捣衣
赵孟\
露下碧梧秋满天,
砧声不断思绵绵。
北来风俗犹存古,
南渡衣冠不后前。
苜蓿总肥宛[[1],
琵琶曾泣汉婵娟。
人间俯仰成今古,
何地他时始惘然。
闻捣衣字词解释:无
闻捣衣翻译:
在一个梧桐落叶、露水凝结、碧空万里的秋天,我听到了捣衣棒打在砧上绵绵不断的声音,(正是这个声音)勾起了我绵绵的思绪.
(以下的诗句都代表了主角在想什么)北方的风俗(考虑到作者的年代,这里是只蒙古彪悍的风俗)至今还在流传,南方的风俗已经找不到踪影了.
苜蓿(一种饲料)总是把那些好马(宛[袅,大宛的名马)养的'肥肥的,琵琶的音律曾经感动了王昭君(汉婵娟,汉代美女和这个挂钩就只有昭君了).
人间在俯仰之间就物是全非,为什么要等到他年才去感叹呢?
闻捣衣阅读答案:无
闻捣衣创作背景:无
闻捣衣,闻捣衣赵孟\,闻捣衣的意思,闻捣衣赏析 -诗词大全
闻捣衣作者:赵孟\ 朝代:元 体裁:七律 露下碧梧秋满天,
砧声不断思绵绵。
北来风俗犹存古,
南渡衣冠不后前。
苜蓿总肥宛[□[1],
琵琶曾泣汉婵娟。
人间俯仰成今古,
何地他时始惘然。
赵孟頫《闻捣衣》阅读练习及答案
闻捣衣
元 赵孟頫①
露下碧梧秋满天,砧声不断思绵绵。
北来风俗犹存古,南渡衣冠不及前。
苜蓿总肥宛要褭,琵琶曾泣汉婵娟。
人间俯仰成今古,何地他时始惘然。
【注】①赵孟頫:宋朝皇室子孙,亲历亡国之痛,后来又到元朝做官。诗中的南渡指的是宋朝南渡。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捣衣”在古代诗词中屡见不鲜,李白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将思妇对“良人”的浓浓思情呈现在月夜秋风里的捣衣声中。
B.首联借用露珠滴落梧桐叶、捣衣砧声不断以动写静,渲染了秋夜的宁静,也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思情。
C.“苜蓿总肥宛要褭”中“宛要褭”是大宛能日行万里的骏马。此句说产自西域的苜蓿虽然在汉朝也传进了中原地区,却也在塞外喂肥了大宛更多的铁骑。作者在此批评了汉朝统治者盲目与西域进行交流,给汉朝带来遭受外族侵扰的危险。
D.“琵琶曾泣汉婵娟”句采用了用典抒情和拟人的.手法,借幽幽的琵琶曲为汉朝与匈奴和亲的王昭君流露出伤感之意,表达了作者为腐朽的元朝政权而伤感。
E.尾联在作者的俯仰古今的喟叹伤感之中收束全诗,既有对历史兴衰的感叹,又有对个人心绪的表达。
2.请分析作者在颔联中表达出的思想情感。(6分)
参考答案
1.C,2分;D,3分(C批评汉朝统治者——错;D作者为腐朽的元朝政权而伤感——错)
2. 颔联写到大宋的北方遗民历尽劫难,还保留着过去的(捣衣)风俗,而南逃的大宋君臣苟且偷安,这种风俗大不如前(“思情”被淡忘)。(2分)
作者借捣衣风俗在南北的不同,抒发了自己面对历史的变化而怅然若失、伤感身世的情感,也沉痛地表达了对南宋朝廷忘记江山沦落、求和苟安的愤懑之情。(4分。只批评自己苟且偷生到元朝做官,也可以,适当降档给分)(6分。分析诗句2分,鉴赏情感4分:伤感世事变迁,伤感大宋江山变化+大宋臣民思宋。大宋统治着苟且偷安)
唐代李白
闺里佳人年十馀,嚬蛾对影恨离居。
忽逢江上春归燕,衔得云中尺素书。
玉手开缄长叹息,狂夫犹戍交河北。
万里交河水北流,愿为双燕泛中洲。
君边云拥青丝骑,妾处苔生红粉楼。
楼上春风日将歇,谁能揽镜看愁发?
晓吹员管随落花,夜捣戎衣向明月。
明月高高刻漏长,真珠帘箔掩兰堂。
横垂宝幄同心结,半拂琼筵苏合香。
琼筵宝幄连枝锦,灯烛荧荧照孤寝。
有便凭将金剪刀,为君留下相思枕。
摘尽庭兰不见君,红巾拭泪生氤氲,
明年若更征边塞,愿作阳台一段云。
译文
闺阁里的佳人还不到二十岁,她面对镜中的孤影,深感与丈夫离别的痛苦。
忽然看见江上的燕子飞回,给她衔来了一封书信。
她用玉手拆封一看,不禁发出长叹息,原来她的丈夫如今仍在西域交河以北守边。
悠悠的交河之水万里北流,她多么想与她丈夫化作一对鸳鸯在河洲中双栖并游啊。
夫君的战马绕着边云,而她的红粉楼下也长满了青苔。
眼看着楼上春风将歇,一年之春又过,谁老愿意对镜看着形容不整的鬓发发愁呢?
她早晨在落花中吹着筼管,夜晚在明月下捣着征衣。
明月高高刻漏渐长,夜色已深,兰房门前垂着珍珠帘子。
床帐之上垂着同心结,琼筵上飘来了阵阵苏合香。
琼筵和宝帐都用连理枝的图案装饰着,荧荧的灯烛照着她一人孤眠。
她将用剪刀为夫君裁做一个相思枕,让来使给他捎去。
她将庭中的兰花摘尽也不见夫君回来,红手帕都让她的眼泪湿透了。
明年夫君若是再出征边塞,她多么想化作巫山顶上的一片云朵,远随夫君而去呀!
注释
嚬(pín)蛾:即蹙眉,皱眉头。嚬:即“颦”。蛾:指蛾眉。离居:分居。
尺素书:绢写成的书信。在纸张发明或通行前,古人多用一尺见方的绢写信,故云“尺素书”。
开缄(jiān):开拆(函件等)。
狂夫:称丈夫的谦辞。狂:一作“征”。交河:地名,故址在今新疆吐鲁番市西北的雅尔和屯。有水原出县北天山,交流于城下,故名。西汉时为车师前国首府。唐贞观十四年(640年)设交河县。
双燕:一作“双鸟”。中洲:洲中。
青丝骑(jì):用青丝为饰的马。一说指骢马。青丝:指马缰绳。
红粉楼:女子居处。红粉:妇女化妆用的胭脂和铅粉。
春风:代指春天的时光,实指主人公的青春年华。日,一天天,与“将”同作“歇”的状语。歇:停息。
揽镜:持镜;对镜。
员管:即筼(yùn)管,筼竹作成的管,西域的一种类似笛的乐器。一说“员”通“圆”,员管指羌笛,是一种吹奏乐器。
戎衣:军服,战衣。《尚书·武成》:“一戎衣,天下大定。”
刻漏:即漏壶,古代的计时器,有单壶和双壶两种。此指双漏壶。
真珠:即珍珠。帘箔(bó):就是帘子。兰堂:芳香华贵的居室。多指女子居室。
幄(wò):帷帐。宝幄:华丽珍贵的帐慢。同心结:用锦带编成的菱形连环文结,以象征爱情的坚贞。
苏合香:大秦国合多种香所煎制成的一种香料。
连枝锦:用连理枝所装饰的图案。连枝:枝叶相连的花草,本喻兄弟关系,这里用以象征夫妻感情。
荧(yíng)荧:微光闪烁貌。
有便:一作“有使”,假设之词,相当于“如果”,“假使”。
氤(yīn)氲(yūn):原意为云气迷漫貌,此指女主人公因流泪而视力模糊。
阳台:台名,在巫山,此用巫山神女事。
创作背景
《捣衣篇》是南北朝乐府旧题,此题起源于古琴曲《捣衣》。此篇题作“捣衣”,《乐府诗集》未收,诗中并不着重写捣衣,只闲闲地提了一句“夜捣戎衣向明月”,因此“捣衣”只是作为闺怨的代词。李白此诗是为闺怨而作。
赏析
此诗的开头就写少妇在闺中愁思远人,忽得来信,报道丈夫仍滞留交河之北。其实不必一定要信来,信也不会由春燕捎来,春燕从南边海上归来也不可能带来极北的交河的信,这些都是虚拟,甚至是不合理的虚拟,只是借以画出闺中思妇“愿为双鸟泛中洲”的遐想而已。诗的场景是在少妇的闺房,全诗充满渲染闺房里的景况和闺中独处的哀怨;并以想象中的征夫的处境“君边云拥青丝骑”、“晓吹员管随落花”和眼前闺中的光景对照,点染出少妇的魂驰塞外。日暮(日将歇)以后,明月高照,兰堂之中,帘箔帷幄上触眼是象征恩爱的.“同心结”、“连枝锦”;这些予人以温馨感的饰物在度日为年的漫漫长夜的刻漏声中,对“灯烛荧荧照孤寝”的人构成了喜与悲的极大反差。这一切都是由于迢遥的空间的睽隔,从距离又转念,纵使有使节往来,顶多也能为心上人剪制一个相思枕以寄怀想而已。接着“摘尽庭兰”,又重申远别忧伤之意,《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一首,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心终老”的咏叹,藉着记忆,人们立即能体会到思妇的幽怨之情,只有以泪洗面,任红巾染满氤氲的泪渍了。结以“愿作阳台一段云”,如神女行云似地以梦相随,更把思恋之情推到了极致。全篇有人有景又有心情刻画,倍极缠绵悱恻。
明人胡应麟认为此诗有初唐格调,大概是因为初唐诗人写闺怨的诗极多,如王勃亦有《捣衣》,沈佺期有《独不见》、《杂诗三首》其三(“闻道黄龙戍”)等,但初唐诗人的闺怨诗虽沿袭了梁、陈诗风的绮丽,却少反复叮咛的绵密情致。情致不至,作家本人投入的就不多,所沿袭的绮丽的诗风就更加突出。李白这篇虽也绮丽有余,却刻写真切,层层深入,情景交错,经得起唱叹,因此在绮丽中别有丰满和蕴蓄;而且抒情中以刻画人物的叙事为首架,上追汉魏人的乐府风骨。其实和初唐人的闺怨诗是大有区别的。结句的怨而不怒,更具有传统诗评的所谓“风人之旨”,与沈佺期《独不见》之类的徒诉哀怨有很大不同。
说捣衣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选有杜甫<秋行八首>(其一),对诗中“白帝城中急暮砧”一句教材作了注释.但学生并不了解“捣衣”这种习俗以及这种习俗的'文化意义.捣砧即“古之女子,对立,各持一杵,上下捣练于砧”(<农政全书・蚕桑>),其目的在于将布帛捣平捣软,便于缝制.现代一些产麻区的农村还保留了这种习俗:妇女将麻绳用石灰水煮过,然后用棒槌存石头卜捶捣.经过这道工序加工过的麻绳柔软而结实.
作 者:吴贤友 作者单位:安徽省含山中学,238100 刊 名: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英文刊名:MODERN CHINESE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3 关键词:词语捣衣
拼音dǎo yī 注音ㄉㄠˇ ㄧ
基本解释
◎ 捣衣 dǎoyī
[beat clothes when washing] 半衣料放在石砧上用棒槌捶击,使衣料绵软以便裁缝;将洗过头次的脏衣放石板上捶击,去浑水,再清洗
洗衣时用木杵在砧上捶击衣服,使之干净。 北周 庾信 《夜听捣衣》诗:“秋夜捣衣声,飞度 长门 城。”捣,一本作“ 擣 ”。 唐 贾至 《答严大夫》诗:“今夕 秦 天一雁来,梧桐坠叶捣衣催。” 明 杨慎 《丹铅总录·捣衣》:“古人捣衣,两女子对立执一杵,如舂米然。尝见六朝人画捣衣图,其制如此。”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五》:“至移碌碡於房上,砰然滚落,火焰飞腾,击捣衣砧为数段。”
擣衣:古时衣服常由纨素一类织物制作,质地较为硬挺,须先置石上以杵反复舂捣,使之柔软,称为“擣衣”。后亦泛指捶洗。 南朝 齐 谢朓 《秋夜》诗:“秋夜促织鸣,南邻擣衣急。” 唐 李白 《子夜吴歌》之三:“ 长安 一片月,万户擣衣声。” 宋 葛天民 《春怀》诗:“夜雨涨波高一尺,失却擣衣平正石。” 清 陈维崧 《瑶花·秋雨新晴登远阁眺望》词:“金闺瑟瑟,正青砧隔院擣衣纔罢。”
1.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2.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
3. 试问捣衣仙,何如补天女。
4.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5.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张若虚
6. 捣衣是古代妇女洗涤时用棒锤打衣物的意思。其题材在古代运用于诗词中,唐代清商大曲见其曲名。
7. 它的烟管;两边,掩藏着洗衣妇的捣衣杵、矮凳和系在绳索。
8. 徐苌今接过一个佣妇递过来的捣衣棒,轻喝一声:“杀!”。
9. 艾仁却不知道这棒槌在古代却不是叫棒槌,学名叫作捣衣杵,那女子不明就里,越发害羞。
10. 阿婆阿婶们在河边洗衣,捣衣之声沿河而下,绵绵不绝于耳。
11. 他的文章雕饰而不浮艳,《捣衣诗》一首流传最广,被评价为有唐人之风。
12. 宝宝椅、捣衣槌,没用一根钉子,全部榫卯制作,上等的木料,上等的传统工艺、私人订制的独一无二、精琢细雕的满满爱意,堪称真正体现父爱如山的奢侈品。
13. 小姑娘终于停下了手中的捣衣杵。
14. 佃户曹二妇悍甚,动辄诃詈风雨,诟谇鬼神;乡邻里闾,一语不合,即揎袖露臂,携二捣衣杵,奋呼跳掷如羉虎。
捣衣篇原文及赏析
原文:
闺里佳人年十馀,颦蛾对影恨离居。
忽逢江上春归燕,衔得云中尺素书。
玉手开缄长叹息,狂夫犹戍交河北。
万里交河水北流,愿为双燕泛中洲。
君边云拥青丝骑,妾处苔生红粉楼。
楼上春风日将歇,谁能揽镜看愁发。
晓吹员管随落花,夜捣戎衣向明月。
明月高高刻漏长,真珠帘箔掩兰堂。
横垂宝幄同心结,半拂琼筵苏合香。
琼筵宝幄连枝锦,灯烛荧荧照孤寝。
有便凭将金剪刀,为君留下相思枕。
摘尽庭兰不见君,红巾拭泪生氤氲,
明年若更征边塞,愿作阳台一段云。
翻译:
闺阁里的佳人还不到二十岁,她面对镜中的孤影,深感与丈夫离别的痛苦。
忽然看见江上的燕子飞回,给她衔来了一封书信。
她用玉手拆封一看,不禁发出长叹息,原来她的丈夫如今仍在西域交河以北守边。
悠悠的交河之水万里北流,她多么想与她丈夫化作一对鸳鸯在河洲中双栖并游啊。
夫君的战马绕着边云,而她的.红粉楼下也长满了青苔。
眼看着楼上春风将歇,一年之春又过,谁老愿意对镜看着形容不整的鬓发发愁呢?
她早晨在落花中吹着筼管,夜晚在明月下捣着征衣。
明月高高刻漏渐长,夜色已深,兰房门前垂着珍珠帘子。
床帐之上垂着同心结,琼筵上飘来了阵阵苏合香。
琼筵和宝帐都用连理枝的图案装饰着,荧荧的灯烛照着她一人孤眠。
她将用剪刀为夫君裁做一个相思枕,让来使给他捎去。
她将庭中的兰花摘尽也不见夫君回来,红手帕都让她的眼泪湿透了。
明年夫君若是再出征边塞,她多么想化作巫山顶上的一片云朵,远随夫君而去呀!
赏析
《捣衣篇》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乐府诗。《捣衣篇》是南北朝乐府旧题,此题起源于古琴曲《捣衣》。南朝刘宋时诗人谢惠连有《捣衣》诗,北魏文人温子昇也有同题作品,都是模拟闺中少妇怀念远征丈夫的闺怨诗。古代裁衣前必先捣帛,妇女捣帛制衣寄征人,睹物思人,怀念远人的情思不禁油然而兴,因此捣衣成了闺怨诗的绝好题材。如温子昇的《捣衣》诗,描写“长安城中秋夜长,佳人锦石捣流黄”,从“七夕长河烂,中秋明月光”这些牛女相会、家人团圆的节令天象,归结到“鸳鸯楼上望天狼”,刻画了捣衣怀远的心理过程。李白自己的《子夜吴歌四首》,虽不以“捣衣”为题,但其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和其四“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两首的内容其实也是袭《捣衣》诗的闺怨题意。
这首诗题作“捣衣”,《乐府诗集》未收,诗中并不着重写捣衣,只闲闲地提了一句“夜捣戎衣向明月”,因此“捣衣”只是作为闺怨的代词。李白此诗是为闺怨而作
全诗写闺中少妇思念远征的丈夫,可分成三段。开头二句为第一段,点明女主人公的年龄和全诗之眼——“恨离居”;“忽逢”四句为第二段,写女主人公开缄后的“长叹息”;“万里”以下二十句为第三段,写女主人公读书信以后“恨离居”的感情及行为。全诗情景交错,在绮丽中别有蕴蓄,真挚热烈的感情中蕴含着厌战的思想情绪。
捣衣诗原文及赏析
捣衣诗
柳恽〔南北朝〕
行役滞**,游人淹不归。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
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
译文
你迟迟未归,是因为被**阻拦所以滞留下来了吧!我这里已是秋风起而木叶下,你所在的陇首一带,此刻也是秋云飘飞的时节了。萧瑟凄寒的园圃中,晚归的鸟儿聚集栖宿;窗户下,唧唧的秋虫在断续悲鸣。等我裁好寒衣寄到你那,只怕那里已是春回大地,应穿上春服了,哪里能及时见到我寄去的御寒的冬衣呢?
注释
行役:旧指因服兵役、劳役或公务而出外跋涉。泛称行旅,出行。亭皋:水边的平地,此处暗指思妇所在的江南。木叶下:化用《楚辞·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意境。陇首:陇山之巅,此处泛指北方边塞之地。牖:窗户。安见:哪里能见到。安:哪里。
鉴赏
柳恽以《江南曲》“汀洲采白苹,日落江南年”之句闻名后世。他的这首同赋闺怨的少年成名作《捣衣诗》中“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一联,也是不可多得的佳句。古人在裁制寒衣前,要将纨素一类衣料放在砧两上,用木杵捶捣,使其平整柔软。捣衣的劳动,最易触发思妇怀远的感情,因此捣衣诗往往就是闺怨诗的异名。六朝这类诗甚多,谢惠连的《捣衣诗》就曾受到钟嵘的称赞,其中有句云:“檐高砧响发,楹长杵声哀。微芳起两袖,轻汗染双题(额)。”可见古代捣衣的具体情景。
捣衣往往为了裁缝寄远。因此诗一开头便从感叹行人淹留不归写起:“行役滞**,游人淹不归。”古代交通不便,南方水网地区,**之险常是游子滞留不归的一在重要原因。女主人公想能丈夫久久不归的原因是由于**之阻,正反映出特定的.地域色彩。两句中一“滞”一“淹”,透出游子外出时间之久与思妇长期盼归之切,而前者重在表现客观条件所造成的阻碍,后者重在表达思妇内心的感受,在相似中有不同的侧重点。
三四两句写深秋景色。上句是思妇捣衣时眼中所见之景。亭皋,水边平地,暗切思妇所在的江南。“木叶下”化用《楚辞·九歌·湘夫人》“游游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意境,暗透思妇在秋风起而木叶下的季节盼望游人归来而“目眇眇兮愁予”的情景。下句是思妇心中所想之景。陇首,即陇头,系游人滞留之地。陇首或陇头的意能,在南北朝诗赋中常与游子的飘荡相联系,此处即泛指北方边塞之地。思妇由眼前“亭皋木叶下”的深秋景能,联想起丈夫所在的陇首一带,此刻也是秋云飘飞的时节了,想能中含有无限思念与体贴。“秋云飞”的意能,不但明点秋令,而且能征着游子的飘荡不定(浮云常被用作游子的能喻)。这一片飘荡无依的“秋云”,什么时候才能回到自己的故乡呢?两句一南一北,一女方一男方广,一实景一悬想,不但对仗工整,形能鲜明,而且由于意能富于蕴涵,能引发多方面的联想。表面上看,似单纯写景,而思妇悲秋叹逝、怀念远人的感情即寓其中,意绪虽略带悲凉,而意境疏朗阔远。《粱书》本传说:“恽少工篇什,为诗云:‘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王元长(融)见而嗟赏。”可见它在当时就被视为警语佳句。
五六句由第四句的驰神远想收归眼前近景:“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在呈现出深秋萧瑟凄寒景能的园圃中,晚归的鸟儿聚集栖宿;思妇的窗户下,唧唧的秋虫在断续悲鸣。“寒”点秋令,也传出思妇凄寒的心态;夕鸟之集,反衬游人不归;草虫悲,正透出思妇内心的悲伤。所见所闻,无不触绪增悲。
最后两句是思妇的内心独白:眼下已是木叶纷飞的深秋,等到裁就寒衣,寄到远在千里之外的陇首塞北,那里已是年回大地,应当穿上年装了,哪里能及时见到我寄去的御寒的冬衣呢?这一设想,不仅显示了南北两地的遥隔,而且透露出思妇对远人的体贴与关切,将捣衣的行动所包含的深情蜜意进一步表现出来了。
诗题为“捣衣”,但跟前面所引的谢惠连的《捣衣诗》具体描绘捣衣劳动的写法不同,除结尾处略点寄衣之事外,其它六句几乎不涉捣衣本题,表面上看似有些离题。实则首联揭出游人之淹滞远方,为捣衣之由,中间两联写景,为捣衣时所见所想,仍处处关合题目。只是此篇旨在抒写捣衣的女子对远人的思念、体贴,对捣衣劳动本身则不作正面描写。这种构思,使诗的意境更为空灵,也更富抒情色彩。
柳恽
柳恽,字文畅,生于宋泰始元年(465年),卒于梁天监十六年(5)。祖籍河东解州(今山西运城),南朝梁著名诗人、音乐家、棋手。梁天监元年(502午)萧衍建立梁朝,柳恽为侍中,与仆射,著名史学家沈约等共同定新律。以后在朝中,历任散骑常侍、左民尚书,持节、都督、仁武将军、平越中郎将、广州(今广东广州)刺史。又“征为秘书监、领左军将军”。曾两次出任吴兴(今浙江吴兴县)太守,“为政清静,人吏怀之。梁天监十六年(517年)卒,享年53岁。赠侍中,中护军。
行役滞**,游人淹不归。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
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
捣衣往往为了裁缝寄远。因此诗一开头便从感叹行人淹留不归写起:“行役滞**,游人淹不归。”古代交通不便,南方水网地区,**之险常是游子滞留不归的一个重要原因。女主人公想象丈夫久久不归的原因是由于**之阻,正反映出特定的地域色彩。两句中一“滞”一“淹”,透出游子外出时间之久与思妇长期盼归之切,而前者重在表现客观条件所造成的阻碍,后者重在表达思妇内心的感受,在相似中有不同的侧重点。
三四两句写深秋景色。上句是思妇捣衣时眼中所见之景。亭皋,水边平地,暗切思妇所在的江南。“木叶下”化用《楚辞·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意境,暗透思妇在秋风起而木叶下的季节盼望游人归来而“目眇眇兮愁予”的情景。下句是思妇心中所想之景。陇首,即陇头,系游人滞留之地。陇首或陇头的'意象,在南北朝诗赋中常与游子的飘荡相联系,此处即泛指北方边塞之地。思妇由眼前“亭皋木叶下”的深秋景象,联想起丈夫所在的陇首一带,此刻也是秋云飘飞的时节了,想象中含有无限思念与体贴。“秋云飞”的意象,不但明点秋令,而且象征着游子的飘荡不定(浮云常被用作游子的象喻)。这一片飘荡无依的“秋云”,什么时候才能回到自己的故乡呢?两句一南一北,一女方一男方广,一实景一悬想,不但对仗工整,形象鲜明,而且由于意象富于蕴涵,能引发多方面的联想。表面上看,似单纯写景,而思妇悲秋叹逝、怀念远人的感情即寓其中,意绪虽略带悲凉,而意境疏朗阔远。
五六句由第四句的驰神远想收归眼前近景:“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在呈现出深秋萧瑟凄寒景象的园圃中,晚归的鸟儿聚集栖宿;思妇的窗户下,唧唧的秋虫在断续悲鸣。“寒”点秋令,也传出思妇凄寒的心态;夕鸟之集,反衬游人不归;草虫悲,正透出思妇内心的悲伤。所见所闻,无不触绪增悲。
最后两句是思妇的内心独白:眼下已是木叶纷飞的深秋,等到裁就寒衣,寄到远在千里之外的陇首塞北,那里已是春回大地,应当穿上春装了,哪里能及时见到我寄去的御寒的冬衣呢?这一设想,不仅显示了南北两地的遥隔,而且透露出思妇对远人的体贴与关切,将捣衣的行动所包含的深情蜜意进一步表现出来了。
《捣衣诗》作者介绍
柳恽(465~517)南朝齐梁间诗人。字文畅。河东解(今山运城)人。父柳世隆,以功官至尚书令。齐末,梁武帝萧衍起兵,柳恽往投帐下,得到任用。后曾两度任吴兴太守,“为政清静”,受到吏民称赞。柳恽多才艺,善诗。其诗今存者不足20首,但不乏佳作。名篇如写闺怨的《江南曲》等。他的诗,虽然反映的生活面比较狭窄,但诗风清新流丽,情调也比较健康,在当时诗坛上占有一定地位。有集12卷,今已佚。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辑其文1篇,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辑其诗18首。
,本诗为五言诗,诗较长,一共多达50句,是一首比较好的写妇人捣衣情景诗,是南北朝庾信的作品,下面是这首诗的原文,由unjs.com收集整理!
和赵王送峡中军诗
舞媚娘 庾信
题解:
写捣衣情景的作品,前有班婕妤的《捣素赋》,诗以这篇为较早。这首诗侧重从听觉上写捣衣,感想中又掺入“士不遇”的意思,捣衣者本身的表现还不突出。后来谢惠连的.《捣衣》描写妇人心情就较细致真切了,而作品的主题也纯是表现妇人了。
★ 诗词捣练子
★ 卫衣是什么意思
★ 《秦风?无衣》
★ 诗经无衣
★ 捣虫记的日记
★ 闻雁韦应物赏析
★ 闻雁韦应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