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陶渊明与酒(共含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冷面摊主姚师傅”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陶渊明与酒
梁昭明太子《陶渊明集序》云:“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篇篇有洒”虽则夸张,但以酒大量地写入诗,确以陶渊明为第一人。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时著名的田园诗人,鲁迅称他和李白“在中国文学史上都是头等人物”。陶渊明对酒有一种特殊的偏爱,他曾以“五柳先生”自喻,“性嗜酒”(《五柳先生传》),求官的目的只是为了“公田之利,足以为酒”(《归去来兮辞序》),甚至为了种秫酿酒,不惜家人口食与妻子争执。萧统《陶渊明传》载:“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因请种秔,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秔。”(注:秫,即今糯稻,有粘性,可酿酒;秔,同粳,较少粘性,不可酿酒。)
那么,陶渊明为什么如此嗜爱酒呢?陶渊明出身于一个破落的官僚地主家庭,少时颇有豪气,“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他志向远大,希望通过出仕为官的途径,能够建功立业,实现“救苍生”的宏愿。但是,他所处的时代,社会**不安,政治极端黑暗,门阀势力严重,士庶界限非常严格,即使他曾祖父陶侃做过大司马,但毕竟出身寒微,只是以武功致贵,他亦只能得到参军、县令等这样的小官职。诗人面对这种黑暗的政治和险恶的政局,既无力去拔乱反正,又不肯同流合污,因而只好“逃禄归耕”,走上“击壤以自叹”的道路,把隐居田园作为寄托生命的天地。从志在四海,到逃避官场,退隐归田,这就是陶渊明一生的生活道路。这条道路就其本质来说,是一条消极反抗的道路。事实上,少年的'豪壮使他追忆,家境的穷困使他烦恼,衰病的来临使他苦闷,政治的黑暗又使他悲叹,他虽然也想“无复独多虑”、“聊乘化以归尽”,但“履运增慨然”,消极归隐并不能解决他思想中的矛盾。“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龟虽寿》),面对残酷的现实而又无可奈何,就只能用酒来逃避和麻醉了,于是饮酒就成了他勉强采取的一种消极逃避的手段,也成了陶诗中的一个重要题材。
下面,我们探讨一下陶渊明饮酒诗的内涵。
鲁迅先生说:“但陶集里有《述酒》一篇,是说当时政治的,这样看来,可见他于世事也并没有遗忘和冷淡。”(《而已集?魏晋风度及文学与药及酒之关系》)陶渊明虽然归隐了,但他对政治是极为关心的。萧统《陶渊明集序》亦称陶诗“语时事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吾观其意不在洒,亦寄酒为迹者也”。陶诗中有不少篇章,就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如“道丧向千载,人人惜其情”(《饮酒三》)、“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饮酒八》)、“一世皆尚同,愿君泗其泥”、“有时不肯言,岂不在伐国”(《饮酒十八》)、“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等,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世道的沦丧,表现了自己卓然独立、高洁坚贞、不合流俗的人格。他称当时的社会,“巨猾肆威暴,钦鸪违常旨”(《读山海经?十三》),“闾阎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感士不遇赋序》),而自己只能“流泪抱中叹,倾耳听司晨”。所以,陶渊明的饮酒绝对不是一种“悠然”,而是寄托了不少愤激的感情。
其次,陶渊明的饮酒也是他用来韬晦免祸的手段。《晋书?阮籍传》云:“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皆以酣醉获免。”《晋书?阮裕传》云:“大将军王敦命为主簿。裕以敦有不臣之心,乃终日酣畅,以酒废职。后敦事发,由是得违敦难。”《晋书?顾荣传》云:“齐王冏召为大司马,擅权骄恣。荣惧及祸,终日昏酣,不综府事”这样的例子当时还有很多,如王义季、谢朏等。由是观之,当时饮酒被人们普遍视为一种方法,一种手段,用来躲避政治上的迫害和人事上的纠纷,而且有些人的确收到了预期的效果。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虽说与孔融、阮籍、嵇康的时代有所不同,他也不像他们那样对政治积极为力,而是隐居躬耕,但现实毕竟黑暗,诗人的内心又难以真正平静,不免有时发出愤激之辞,而既有不满,便可速祸。所以诗人写道“但恨多廖误,君当恕醉人”、“一士常独醉,一夫终年醒,醒醉还相关,发言各不领。”即使别人对自己有劝仕或迫害的意思,但自己既然常醉,彼此就无法畅谈,只有“发言各不领”了,这正和钟会问阮籍以时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皆以酣醉获免”一样。如果偶有失言,“君当恕醉人”,他也可以请求别人谅解。从这方面讲,他的饮酒也是为了逃避,借酒来韬晦免祸,采取消极的“独善其身”的方法,洁身自好地退隐。所以钟嵘《诗品》称陶渊明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再次,陶渊明的饮酒还表现了他对时光飘忽和人生短促的感慨。从汉末到南北朝,由于汉帝国的崩溃,整个社会陷入一种无秩序的混乱状态,统治者内部相互倾轧,争权夺利,外部征战连年,饿莩遍野。人为的因素会不自然地威胁到人的生命,使人感到前途的渺茫和悲哀,因而发出对人生短暂的感慨。“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以上均见《古诗十九首》),“人生有何常,但患年岁暮”(孔融《杂诗》),“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曹植《赠白马王彪》),甚至连雄才大略的曹操,也大唱“人生几何”了。阮籍的咏怀诗,则几乎每篇都有这样的感慨。陶渊明处于晋宋易代之际,诗中这类感慨仍然是很多的。《形影神》:“天地长不没,山川无改时,草木得常理,霜露荣悴之,谓人最灵智,独复不如兹?”《杂诗?一》:“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归田园居》:“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九日闲居》:“世短意常多,斯人乐久生。”而《饮酒诗》二十首中,这类表现则更多,如“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逝”、“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宇宙一何悠,人生少至百”。陶渊明的感觉仍然是那个时代的共感,他的解脱方法就是“饮酒”,自我麻醉。“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饮酒序》)“忽与一樽酒,日夕相欢持”,故而“不觉知有我”。但这种解脱方法实在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方法,因诗人心里已经充满了忧患之感了。他在求得暂时解脱的同时,更多的是内心的痛苦,所以他的终日饮酒,实在是一件最不得已的痛苦的事情。
陶诗“旨趣遥深,兴寄多端”(沈德潜《古诗源评》),杜甫《可惜》诗云:“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陶渊明以酒入诗,把酒和诗直接联系起来,从此酒和文学发生了更加密切的关系,对后来诗人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像唐朝的很多诗人,特别是李白,我们吟诵他们的诗,自然会想到陶渊明。
陶渊明与酒有关的诗
1.《饮酒 十一》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颜生称为仁,荣公言有道。
屡空不获年,长饥至于老,
虽留身後名,一生亦枯槁,
死去何所知,称心固为好,
客养千金躯,临化消其宝,
裸葬何必恶,人当解意表。
2.《饮酒 十二》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长公曾一仕,壮节忽失时;
杜门不复出,终身与世辞。
仲理归大泽,高风始在兹。
一往便当已,何为复狐疑!
去去当奚道,世俗久相欺。
摆落悠悠谈,请从余所之。
3.《饮酒 十三》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有客常同止,取舍邈异境。
一士常独醉,一夫终年醒,
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
规规一何愚,兀傲差若颖。
寄言酣中客,日没烛当秉。
4.《饮酒 十四》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
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
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
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5.《饮酒 十五》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贫居乏人工,灌木荒余宅。
班班有翔鸟,寂寂无行迹。
宇宙一何悠,人生少至百。
岁月相催逼,鬓边早已白。
若不委穷达,素抱深可惜。
6.《饮酒 十六》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
敝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
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
孟公不在兹,终以翳吾情。
7.《饮酒 十七》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
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
觉悟当念迁,鸟尽废良弓。
8.《饮酒 十八》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子云性嗜酒,家贫无由得,
时赖好事人,载醪祛所惑。
觞来为之尽,是谘无不塞。
有时不肯言,岂不在伐国。
仁者用其心,何尝失显默。
9.《饮酒 十九》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
将养不得节,冻馁固缠己。
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
遂尽介然分,拂衣归田里,
冉冉星气流,亭亭复一纪。
世路廓悠悠,杨朱所以止。
虽无挥金事,浊酒聊可恃。
10.《饮酒 二十》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
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
凤鸟虽不至,礼乐暂得新,
洙泗辍微响,漂流逮狂秦。
诗书复何罪?一朝成灰尘。
区区诸老翁,为事诚殷勤。
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
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
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
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
酒味诗人:陶渊明的酒与诗
酒总能与诗人结下不解之缘。好酒的诗人,陶渊明之前,有“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的建安才子曹植;陶渊明之后,又有号称“斗酒诗百篇”的盛唐大诗人李白。陶渊明一生爱酒,诗也沾上了醇厚悠长的酒味。
陶渊明爱酒,在他的《五柳先生传》中说得很清楚。《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一篇带自传性质的短文,篇幅虽短,却详细开列了他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家庭情况等方面内容。就拿他的兴趣爱好这一点来说,文中说自己除了爱读书、爱写作之外,还有另一大爱好:“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好酒是那个时代的风气,陶渊明也不例外,喝完了、喝醉了,就起身走人,更是在酒醉里透出一丝洒脱与真率。
陶渊明一生几乎都与酒为伴,又爱与好酒者为邻。相关的史传中,留下了很多他与酒的记载。《宋书》本传说:“潜不解音声,而蓄琴一张,无弦。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侯潜,值其酒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毕,还复著之。”《莲社高贤传》载:“远法师与诸贤结莲社,以书招渊明,渊明曰若许饮则往。许之,遂造。忽攒眉而去。”真是率性得可爱。他的好多诗文,或直接写饮酒,或与饮酒有关。他衣食无忧时,要饮酒,如《移居》其二:“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即使困窘到如《怨诗楚调示庞主薄邓治中》里所称“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的状况,恐怕也要饮酒。在死前几个月,他为自己所写的《拟挽歌辞》其一中,表达了“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的遗憾。
东晋本是一个士风消极不振的时代,酒也是那个时代的士族最爱之物。但酒对陶渊明与对士族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士族占据着庙堂,优游于园林,居于华屋之中,酒对他们而言,掩盖的是这个阶层的荒诞与虚伪,甚至是放荡、腐朽。陶渊明不一样,酒一旦与田园生活结合,酒的醇厚与田园的清新就能相得益彰。酒由于田园更加醇厚,田园由于酒也更加清新。酒与田园,阻隔了尘世的喧闹,消融了现实的污浊,为陶渊明开辟了一方安放精神家园的净土,也使他平淡的生活更加富有诗意。
陶渊明的生活中不能须臾离酒,他的许多诗都是在微醺的状态下写成的,他的诗歌也就有了一种“酒味”。陶渊明诗歌成就最大的`是他的田园诗。他以对待酒的态度来对待田园生活,在微醺的状态下表现田园生活,因此,他描写的大都是他对田园最直接的观察和感受,是不加任何杂质的印象。对于这类诗,人们一般用平淡自然四字来评价。如他《归园田居》其一中的“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数句,从内容上看,诗中所写尽都平常,无非是眼之所见,耳之所闻,心中所感而已,写作上也是随兴所至,不加点染。看似平淡的语言,却真实、自然地表达了自己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他笔下的田园生活,宁静融洽,富于生机,简单又快乐。
但平淡自然四字还不足以全面概括陶诗的特点。加上苏轼对陶渊明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评价,才算得上中肯。陶诗看似平淡,读之愈久,越觉得醇厚。如陶渊明诗《饮酒》其五中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初看平淡无奇,细品则余味悠长。历来许多写景的诗人,在涉及人与景之间的关系时,常把人与景割裂,人作为观察者,而景则成为被观察者,人与景之间不能相融,但陶渊明却不这样。对南山来说,他并不是一个刻意的观察者,他好似心无所属,漫不经心,只是采菊时不经意地一抬头,南山就映了满眼——人与自然,是那样地相契相融。他好像已融入景物之中,本来就是景物的一部分。这大概就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的“以物观物,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的“无我之境”吧。
这种“无我之境”,是不是与微醺的滋味很近?
陶渊明与酒的故事
在中国历史文人中,大多与酒有着极深厚的姻缘,特别是一些大文豪、大学者、大思想家,无以逃避酒的重重包围——可以说,中国几千年的灿烂文化,是用酒酝酿出来的,随时都弥漫着酒的.醇香与气节。
随手拈来,便有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阳关三叠之绝唱“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白“举杯邀明月”;杜甫“性豪业嗜酒”;柳永“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而自始至终逃之不过躲之不及一脉相承的诗人,当数陶渊明,“携将酒去,载得诗归”,一代诗风,一代酒豪。
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是历史上阶级矛盾最激烈,社会最动荡的时期之一,他仕途不得志,四十一岁归隐田园,从此走上了二十多年的隐居生活。陶渊明爱酒、嗜酒,因为酒,自心底流露出无比高尚的人格魅力,也因为酒,才给中国文化在骈体文玄言诗盛极的魏晋时期独辟一代文风。陶渊明归隐后的初期生活还比较宽裕,“童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后来他的家境日趋破败,居舍两次遭火灾,又不断受水旱虫等自然灾害,到了“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的乞食境地,纵然是“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他依然“酒熟吾自斟”。他本可怡然做一个澎泽县令,却不愿为“五斗米折腰”,酒钱没了,换来一身正气,凛然屹立于晋末飘摇不定的寒风中——且饮下这杯酒,世人皆醉我独醒!
归隐之后,他和农民的交往愈来愈密切,“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重要的是,他对参加劳动有了更深的体会。“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次难……”当然酒不能少,“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他亲身体验到劳动的艰辛,士大夫们怎知晓啊——且饮下这杯酒,推动历史进程的无产者!
当然,饮酒是欢愉的事,并且在一个避开人世喧嚣的地方,酣畅淋漓地痛饮一番,然后全然睡去,待他醒来,领悟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奇趣。尔后又邀来种田的老人,与之“且共欢次饮,吾架不可回!”这酒,必定有万般的神奇,酒杯内,恬然一番祥和;杯外,司马政权日趋没落,战乱连年蜂起——且饮下这杯酒,忘掉天涯孤旅的愁!
陶渊明的曾祖陶侃是东晋的开国元勋,作为明臣之后,即便归隐山林,又不得不对东晋的灭亡感到悲哀,这悲哀,还包含了诗人对晋室的一片忠心。于是他又喝酒了,又醉了,醉得很厉害。在《述酒》诗中注释酒为“仪狄造,杜康润色之。”诚然,酒确是由仪狄制造出来的,杜康润色的,无可非议。而他实则暗示当时桓玄曾鸩杀司马道子,刘裕曾鸩杀晋安帝,两人都以毒酒杀人篡权,东晋遂灭。陶渊明怀着对于晋亡的无尽悲哀,怀着失望与苦闷,不知对谁倾诉,只有“挥杯劝孤影”——且饮下这杯酒,要知道历史的变迁是无法阻挡的啊,归隐永远是逃避的借口。
毕竟,陶渊明饮酒倒是饮了,也醉了,在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连他自己也不知道手中的酒杯分量有多重。自魏晋以来盛极一时的骈体文、玄言诗在他的酒杯里改变了颜色,在今后一千多年的中国文化中随处都能闻到这酒香。
他有万般的豪情,他有万般的无奈,当他安然地闭上双眼,也终于放下了这樽沉沉的酒杯,而酒香依然。
陶渊明《述酒》
述酒
重离照南陆,鸣鸟声相闻;
秋草虽未黄,融风久已分。
素砾皛修渚,南嶽无馀云。
豫章抗高门,重华固灵坟。
流泪抱中叹,倾耳听司晨。
神州献嘉粟,西灵为我驯。
诸梁董师旅,芊胜丧其身。
山阳归下国,成名犹不勤。
卜生善斯牧,安乐不为君。
平王去旧京,峡中纳遗薰。
双陵甫云育,三趾显奇文。
王子爱清吹,日中翔河汾。
朱公练九齿,闲居离世纷。
峨峨西岭内,偃息常所亲。
天容自永固,彭殇非等伦。
陶渊明《止酒》
止酒
居止次城邑,逍遥自闲止。
坐止高荫下,步止荜门里。
好味止园葵,大懽止稚子。
平生不止酒,止酒情无喜。
暮止不安寝,晨止不能起。
日日欲止之,营卫止不理。
徒知止不乐,未知止利己。
始觉止为善,今朝真止矣。
从此一止去,将止扶桑涘。
清颜止宿容,奚止千万祀。
古有诗经:“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后有曹操把酒言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更有阮籍借酒装傻,明哲保身。酒自古诗中便有,然而真正成为意象却还是在陶渊明的诗中。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在陶诗前,虽然众多诗人提到酒这一事物,但只是激发情绪的兴奋物,并不代表特定的感情。而能被称为意象必然带上了诗人主体的感情色彩。酒到了陶渊明手中,已不仅仅是酒。酒中掺杂了太多诗人的情感,有喜有忧、有乐有愁。酒瞬间有了感情和意义,令读者在品诗品酒的同时深深地被诗人非凡的人格魅力与才气学识征服。
在陶诗中,写酒或写与酒有关事件的诗歌达陶诗总数三分之一之多。昭明太子萧统更是夸张地说“有疑陶渊明之诗,偏偏有酒。”酒、菊、松、鸟更是陶诗的经典意象,包含诗人过多的思想情感。在细细研读陶诗中的写酒诗后我将写酒诗归为三类:
一、借酒抒情,渴望自由。
陶渊明有大济苍生的抱负:“忆我少年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杂诗》十二首其五)但是黑暗的社会现实和黑暗的官场倾轧让他失望了。理想与现实发生了矛盾,这一矛盾贯穿了陶渊明的一生。即使在归隐后,受到儒释道影响的陶渊明始终徘徊在仕与隐的主要矛盾中,造成了陶渊明的出仕与归隐的几次反复,更表现在他归隐后的内心的苦闷与愤懑。尤其是陶渊明天性好自由,性本爱丘山,此时的酒只是陶渊明渴望自由表达愿望的寄托物。常说酒不醉人人自醉,写酒诗的背后“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也。”酒可以使人迷醉,使人放松,陷入自由无羁的状态。在酒里,陶渊明轻易地实现了寻找自由的愿望。酒就是他逃避社会超逸现实的工具。在《饮酒》二十首中第九首:“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问子为谁欤?田父有好怀。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褴褛茅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深感老父言,禀气寡其谐。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这首诗以对话的方式,表现诗人不违初衷而随世浮沉,并再一次决心保持高洁的志向,隐逸避世,远离尘俗,态度十分坚决。其中出现了壶浆、欢此饮等与酒相关的词。一位好心的老农夫带上美酒来拜访陶渊明,劝其再仕为官,与世沉浮,同流合污。陶渊明义正言辞地拒绝了农夫的好意,表明自己不愿再入黑暗官场,只愿自由自在地在这世外桃源过其一生更直白地表明姑且一同欢饮此酒,决不返车往回奔。酒就是陶渊明最安心的自由天地。酒中才没有黑暗没有倾轧,才是一个和谐自由的天堂。在《饮酒》二十首中第十三首“”陶渊明更是借醉者之口将自己愿醉不愿醒的希望表达得淋漓尽致。有两个不同的人常常一起喝酒,一个长年独醉,一个终年独醒。醒者醉者互相嘲笑对方,说的话也完全不相干。但在诗的后两句,陶渊明真切地说出了浅陋拘泥多愚蠢,自然放纵角聪慧。转告正在畅饮者,日落秉烛当欢醉。陶渊明要以长醉不醒的方式,向混浊的现实表示兀傲的态度,在醉中忘却人世间的所有烦忧,在酒中建立一个自由的国度,在酒中幻筑一种想象的真实存在的时空。
二、把酒言欢,友谊情长。
借酒抒怀,除了表明自己渴望自由超脱凡俗之外,陶渊明常以酒会友,把酒言欢,将他与友人的美好深厚情谊寄放在酒中完成一种精神上的相交。在现实社会中,人际交往总是带上功利性和目的性,尤其在我们市场经济时代。酒桌上谈生意那是再好不过。然而陶渊明的酒超越了功利性和目的性,只是纯粹的酒纯粹的友谊。陶渊明的朋友都知道陶渊明爱喝酒,所以每来拜访都会带上美酒佳酿与他一同欢饮共叙情长。陶渊明也常常在酿新酒后邀请自己的朋友来家中品尝,饮酒作乐,做诗谈天。在《停云并序》中陶渊明运用比兴的手法和复沓的章法,通过自然环境的烘托描写,和不能与好友共饮畅谈的感慨,充分抒发了诗人对好友的深切思念之情。“《停云》,思亲友也。。。。”在陶渊明的朋友中也能分出三种朋友,一类是做官的朋友。陶渊明并不是希望借他们的势力展示自己的。而是真心结
交能与他平等真诚相待能够共饮的朋友。《酬丁柴桑》就是送给陶渊明的朋友丁县令“”首章颂扬丁柴桑的贤良美德,其中也寄予诗人殷切期望;次章写他们在一起开怀畅游的情形和情酣意畅的心态,浓郁的情意重,透露出和谐的喜悦。陶渊明以心结交朋友,朋友也就以心回报他。酒只是表达情意的`象征物。第二类的朋友是生活在田园中,但也喜好读书吟诗的隐逸人。陶渊明与这类人志同道合,饮酒只是相聚的方式,共同做诗吟唱好不快活。《乞食》一诗记录下陶渊明晚年由于饥饿而出门乞食,遇到一位好心人遗赠、留饮的故事。这个好心人仰慕陶渊明的为人,更尊重诗人的自尊心“”与酒招待诗人,以诗结交诗人,可谓与陶渊明为同道中人。第三类是和善的一起劳动的农民朋友。他们以其质朴之心与陶渊明相交。陶渊明也用自己最真诚的感情回应他们的友谊。《归园田居》其五中有“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化明烛,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几句就将诗人与他的朋友相聚场景描绘得有声有色,令人神往。诗人开荒南野,免不了稼穑扶犁,与农民一样辛勤耕耘。劳作之后与邻居相聚饮酒,酒酣之时,慨叹光阴易逝,欢乐太短,于是众人通宵欢饮,把酒达旦。陶渊明与他们的相交很简单“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两杯酒和关于农事的话题就是友谊的开端。
三、借酒浇愁,困苦难过。
生活有甜亦有苦,有乐也有愁。陶渊明虽然隐逸避世,但他的内心始终关心国事关心社会,这就造成了隐与仕的矛盾。在《饮酒》二十首中,涉及社会黑暗的就占三分之二以上篇幅。表明陶渊明身在田园,心却一直在乱世中。陶渊明处在晋宋易代之交,他把政治上和生活上的感慨,以及内心的矛盾与痛苦,都总归在《饮酒》这个题目之下,最后说“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怀抱大志,却要冷眼看着这个黑暗的世界,心里的苦闷向谁说?只能借酒消愁!另一方面,陶渊明生活在田园中并非只有欢乐。饥荒、火灾、虫灾等都给他的生活带来了不便。在陶渊明的晚年,生活更是一落千丈。《乞食》就是最好的证据。因为饥饿难耐,陶渊明只好走上街去乞食。只凭想象也能知其中的尴尬之情。但是诗人若不是真的遇到困境,何必作践自己。幸好遇到了一位好人。主人没有嘲笑他,也没有施以嗟来之食,而是将他当做尊敬的客人,用好酒好菜招待他。更顾及诗人的自尊,用诗文来切磋。使得诗人铭记在心日后定抱这漂母一饭之恩。可是仔细想想无论主人多尊重,贫穷多病的日子真的让人难过。此时的酒更像一种麻痹物,可以让人没有忧愁。
酒对陶渊明来说已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陪伴物,无论忧愁还是欢乐,酒都是陶渊明抒发情怀的工具。所以
★ 陶渊明《述酒》
★ 慧远与陶渊明
★ 舍得酒与舍得智慧
★ 陶渊明
★ 与酒有关的广告词
★ 酒与宜宾节日风俗
★ 我与曹操共煮酒
★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