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谈文学教育与文学应试之矛盾(共含6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Misslily”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浅谈文学教育与文学应试之矛盾
一、问题的提出
语文固然有语言文学的含义,全国统编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也占到了约四分之一,人教版语文实验教材(南师附中高中正在使用该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更占有一半以上的篇幅,但就中学语文教育的实际情况看,文学教育一直处于低幼水准,高中学生对文学的隔膜与浅近功利的理解以及由此造成的文学性缺乏症常常到了令人咋舌的程度,实在不能让人乐观。
如果从整个当代教育体系中艺术教育的匮乏这个大背景来看,我们就不难理解语文教育正在做的与其本身应该负载的功能不相对称的原因,同时也就不难理解文学教育在语文教育中的的缺乏的必然性。一句话,学习是为了高考,高考不考文学,学它何用?每年的高考作文要求中不是必有“不得写成诗歌”这一条吗?我们不禁要问,如果从能力上来说,一个能够写出一篇漂亮的叙事诗与能够写出一篇记叙文孰优孰劣真的那么明显?再说,一个习惯于用哲理诗的方式来表达思想感情的人却不得不用枯燥无味的语言写一篇议论文(当然不必枯燥无味,但这样更为保险,江苏语文阅卷点主任何永康教授每到一地讲座,不是必谈“保险文”吗),这不是赶鸭子上架是什么?
然而,我们纵使撇开文学教育的修身育人功能不谈,仅从高考这一浅近的角度来看,文学教育也到了一个我们必须重视的时刻了。
随着近年来素质教育的呼声不断高涨,高考模式已经顺时应势作了一定的调整,语文试卷的改革也势在必行,今年已有教育行内行外的多家报刊发布消息说的高考语文试卷中作文的`比重将占一半,且要增加对考生作文文学性的要求,这就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新的课题:如何进行文学教育?如何进行应试文学教育?考,当然就得有一个明确的评分标准,而因为文学教育本身的个性化、非标准化特征,必然给应试背景下的文学教育带来极大的难题。要考,又没有标准,这本身就是一个不可调和的悖论。
二、文学教育的特点
文学是艺术范畴,艺术的价值在于个性,甚至在于它的多义性与不确定性,比如同样的一首诗,让五十个学生各自获得与众不同的理解就是文学的、艺术的,如果非得五十个学生对同一首诗达成绝对一致的认识那就只能是糟蹋艺术,糟蹋文学!正因为此,文学不便于教,不便于考,甚至也不便于学。比如我们在教学中学习一首诗,一篇小说,更多的是让学生知道有这样的一部作品,就它的常识性问题进行一些介绍与阐释,以利于学生去理解、领悟其中的艺术性,而恰恰是这部作品的艺术性是我们万万不能直接教给学生的。
这样就给教师教学带来了难题:你如何启发学生去感受一部作品的兴趣?如何引导学生自己去领悟作品的个中滋味?如何把你自己对一部作品的情感稳定藏起来而不致误导你的学生在领悟这部作品的艺术性之前就已经从你语言中,甚至从你的脸色上判断这部作品的优劣?更重要的,你如何从更高的角度,从文学史乃至艺术史的高度上去评价学生所作的艺术判断的高低与优劣。事实上,我们的教师所多的是常识,是对作品字面上的理解,所少是恰恰是对这部作品艺术性的高妙把握。
简单点儿说,我们通常认为疏通字句,再多读了几遍,乃至耳熟能详,就算完成了文学教育,其实这些都只是文学教育的准备与铺垫。调动各种艺术手法,展开联想,使学生尽可能地进入作品有声有色的艺术境界之中,于动情处歌泣流连,于沉思中绞尽脑汁,才是入门。入于作品之中,出于作品之外,有所收获,看人生通透明朗,处世事游刃有余,可算过院。读得万卷书,行得万里路。言由其衷,行不逾矩,见高山而知仰止,望大洋乃悟兴叹,方谓登堂入室。至于汪洋恣肆,至于卓尔不群,至于苦心孤诣,孔孟之后,非敢奢望于今日之教育。
三、文学怎么考
但有一点人们似乎很有信心,那就是文学引入高考之后可以考察学生的文学水平,并由此衡量其“素质”,其实恰恰是这一点让人迷惑。
如果我们认定了高考的分数与一个学生的实际文学水准并无什么必然的联系,那问题就会简单的多,考就是了,反正是一张试卷,考什么其实都一样,都是考学生背书做题猜答案的功夫。但遗憾的是主张将文学引入高考并认为这样就是素质教育者不在少数,其实这样只能造成阅卷的更深层次的不公平。
本文不想为所谓的素质教育再添什么乱,所以放弃“素质”,不谈,只想就文学以正面免冠照的形象进入高考后的状况作点儿猜想。
文学鉴赏题是近几年来每年高考必考的题目,通常是对一首诗歌“分析正确的一项”,古诗新诗都有,占3分或6分。但这仍然是我们所说的常识性考试,不是真正的文学性的考试,是文学常识的另一种考法。现代文阅读理解题中同样对某一句话“分析正确的一项”,这句话通常是一句具有文学色彩的话,即要求学生透过字面的意义,透过修辞手法看出它本来的意思,这样的考题如何我们不作评价,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这个题目也不是文学的考题,它考的是语言。作文似乎是最应该接近于文学的考题,然而所提供的材料,或者所提供的题目都是毫无文学性可言的,比如“假如记忆力可以移植”,比如“尝试”,比如“战胜脆弱”,这样的材料,这样的题目本身给考生提供的信息与文学就完全是两码事,再加上所要说的话就是那么一些,还谈什么文学性?
这样的回顾对于我们是有益的,因为20的高考题再有革命性的变化也只是原有题型变化,最多出现一两个新题型,增加一两个新要求,如此而已,因为首先要保持的是高考题型的连续性。毕竟,那是高考,是十三亿人的高考。
到底,文学怎么考,换句话说,怎么考文学?有如下几种可能: 一、体裁上不作限制,可以并且鼓励写成小说、散文、戏剧和诗歌; 二、改变供材料作文的形式,提供某种实物或图形,自由写作; 三、考文学鉴赏; 四、必须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与多种修辞手法。
诸如此类,但问题首先不在于考生有没有经过这些训练、能不能写得出来,同样的,让那些“文学”去考“不得写成诗歌”的考题是赶鸭子上架,让“不得写成诗歌”前提下教育出来的考生去考什么“文学”也是赶鸭子上架,或许,更难。而更重要的在于试卷怎么改,因为上文所说的文学的非标准化特征必然带来评分的困难,对于阅卷老师来说,文学是难以把握的,更何况我们有的阅卷老师自己并无文学修养可言呢?考生意气风发写了一篇“文学作品”,恐怕命运只会比老老实实写一篇“记某某某二三事”更不可捉摸。
四、结束
我们既已知道文学离我们的课堂如此遥远,我们又知道了文学离我们的考试如此之近,年将成往事,我们做了什么?我们还能做什么?
浅谈文学教育与文学应试之矛盾
一、问题的提出
语文固然有语言文学的含义,全国统编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也占到了约四分之一,人教版语文实验教材(南师附中高中正在使用该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更占有一半以上的篇幅,但就中学语文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实际情况看,文学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一直处于低幼水准,高中学生对文学的隔膜与浅近功利的理解以及由此造成的文学性缺乏症常常到了令人咋舌的程度,实在不能让人乐观。
如果从整个当代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体系中艺术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匮乏这个大背景来看,我们就不难理解语文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正在做的与其本身应该负载的功能不相对称的原因,同时也就不难理解文学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在语文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中的的缺乏的必然性。一句话,学习是为了高考,高考不考文学,学它何用?每年的高考作文要求中不是必有“不得写成诗歌”这一条吗?我们不禁要问,如果从能力上来说,一个能够写出一篇漂亮的叙事诗与能够写出一篇记叙文孰优孰劣真的那么明显?再说,一个习惯于用哲理诗的方式来表达思想感情的人却不得不用枯燥无味的'语言写一篇议论文(当然不必枯燥无味,但这样更为保险,江苏语文阅卷点主任何永康教授每到一地讲座,不是必谈“保险文”吗),这不是赶鸭子上架是什么?
然而,我们纵使撇开文学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修身育人功能不谈,仅从高考这一浅近的角度来看,文学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也到了一个我们必须重视的时刻了。
随着近年来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呼声不断高涨,高考模式已经顺时应势作了一定的调整,语文试卷的改革也势在必行,今年
[1] [2] [3] [4]
[高中语文]浅谈文学教育与文学应试之矛盾
一、问题的提出
语文固然有语言文学的含义,全国统编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也占到了约四分之一,人教版语文实验教材(南师附中高中正在使用该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更占有一半以上的篇幅,但就中学语文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实际情况看,文学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一直处于低幼水准,高中学生对文学的隔膜与浅近功利的理解以及由此造成的文学性缺乏症常常到了令人咋舌的程度,实在不能让人乐观。
如果从整个当代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体系中艺术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匮乏这个大背景来看,我们就不难理解语文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正在做的与其本身应该负载的功能不相对称的原因,同时也就不难理解文学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在语文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中的的缺乏的必然性。一句话,学习是为了高考,高考不考文学,学它何用?每年的高考作文要求中不是必有“不得写成诗歌”这一条吗?我们不禁要问,如果从能力上来说,一个能够写出一篇漂亮的`叙事诗与能够写出一篇记叙文孰优孰劣真的那么明显?再说,一个习惯于用哲理诗的方式来表达思想感情的人却不得不用枯燥无味的语言写一篇议论文(当然不必枯燥无味,但这样更为保险,江苏语文阅卷点主任何永康教授每到一地讲座,不是必谈“保险文”吗),这不是赶鸭子上架是什么?
然而,我们纵使撇开文学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修身育人功能不谈,仅从高考这一浅近的角度来看,文学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也到了一个我们必须重视的时刻了。
随着近年来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呼声不断高涨,高考模式已经顺时应势作了一定的调整,语文试卷的改革也势在必行,今年已有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行内行外的多家报刊发布消息说的高考语文试卷中作文的比重将占一半,且要增加对考生作文文学性的要求,这就给我们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带来了新的课题:如何进行文学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如何进行应试文学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考,当然就得有一个明确的评分标准,而因为文学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本身的个性化、非标准化特征,
[1] [2] [3]
语文教育”与“文学教育”
DD冯钟芸先生访谈
自新时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同时,正像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部颁布的《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所指出的,“我国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总体水平还不高,原有的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了深化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部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改革,对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做出调整,构建符合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体系。
在《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改革设置的各项具体目标中,以下两点引起了许多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工作者的关注: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由此可以发现,新一轮的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语文课程改革,同1980年前后开始的语文教学改革相比,将会有“质”的不同。1980年前后,语文教学改革确实如火如荼、风起云涌,也确实战果辉煌、成绩显著。例如涌现出许多优秀的语文教学专家,产生了许多有效的语文教学模式。但是,当时的教学改革基本上是教学方法的改革,而形式上无论怎样花样翻新,都很难给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教学带来“质”的变化。新一轮的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语文课程改革,体现《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改革的就不仅是语文教学方法,更要改革语文课程结构和语文课程内容,最终使语文教学出现“质”的飞跃性变化。深层次的语文内容改革,显然是更加艰难的。我们努力寻找同这次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改革有更多相似点的参照物,在诸多教学改革中,我们发现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汉语文学分科教学”。
“汉语文学分科教学”虽然仅仅试行了三个学期,但那次改革是语文内容改革,对现在的语文课程改革具有一定的参照价值。因此,总结那个时候的经验教训应该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为此,笔者走访了1955年中学“汉语文学分科教学”《文学》课本的编辑者之一,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冯钟芸教授。从冯先生向笔者提第一个问题开始,即切入了语文教学的热点问题,接着,冯先生饶有兴味地谈出了自己对于语文教学以及教师素质的一些看法。(以下冯钟芸先生简称冯,笔者简称蔡。)
[1] [2] [3]
按内容来分类:可分为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行旅诗和闺怨诗。
(1)怀古诗。
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2)咏物诗。
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3)山水田园诗。
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4)边塞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仍频,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5)行旅诗和闺怨诗。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或托物传情,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鉴赏这类诗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确定情感类别;抓住意象,构建图景;抓住关键词语,体味艺术特点。
(6)送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摘要:在当代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下,英语教育中的英美文学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英美文学的学习对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以及人生观和世界观的认识等具有深远意义。
本文对英美文学教学的可行性、必要性、作用及我们应如何加强英美文学教育进行阐述,旨在加强英美文学教育,促进对英语语言的学习,加强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
关键词:英美文学;必要性;人文素质;价值观
随着时代的前进,现代社会已发展成一个环境复杂并且文化多元的社会。
英美文学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英美文学从其发展来看,经历了复杂而长期的过程。
文学是以语言文学为工具的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
文学是对人生经历与体验的文化体现。
文学作品隐含了对人生百态的思考、价值取向的意识形态。
人们通过阅读英美文学作品、了解西方、习俗、宗教等方面的知识,从而了解西方政治经济文化。
目前我国各高校开展了英美文学课程,在教学方面对学生进行英美文化方面的教育。
英美文化教育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及重要意义。
有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语言的学习、认知功能和艺术价值的提高。
一、可行性
首先,学生英语能力的提高为英美文学教育提供了条件。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英语,面向世界。
英语的学习也已经深入到我国教育的各个阶段。
目前,大学生的英语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阅读范围扩大,词汇量明显增加。
因而具有文化底蕴的英语语言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许多学生希望在学校中开展英美文学的教育,不少学校已经开始了各种形式的英美文学选修课,并且受到大多数喜爱英语、热爱文学的学生的欢迎。
因此英美文学教育具有可行性。
其次,师资力量的不断增强使英美文学教育有了切实保障。
据我们所知,近些年大学英语教育的师资力量具有很大提升。
每年各高校招收大量的英语教师,并且对英语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大部分教师都是研究生学历,还有博士学历的,其中很多教师的主攻方向是英美文学方向。
因此英美文学教学的教育具有可行性。
二、必要性
首先,英美文学教育在英语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老师辛辛苦苦的教,学生刻苦的学,投入大量的时间和金钱,但是还是有很多学生在学习英语上很费力,许多学生发音不准确,译义不准确等各种毛病凸现出来。
这种现象是由于长期以来学校注重以语言形式的教学,只注重语音语法词汇的教学,却忽视了对学生兴趣和人文素质的培养。
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英美文学教育,加强英美文学教育在英语教育中的比重,扩大英美文学对学生的积极影响作用。
其次,英美文学教育对于语言的掌握有很大影响。
目前,在英语学习中许多学生在背单词时往往是死记硬背,不仅枯燥乏味而且效率低。
而英美文学是一个很好的工具,文学语言源于生活,语言朴实,易于理解。
英美文学作品中包含了大量的词汇,学生可以扩大词汇量,并且能体会具体的语境,这样就容易提高对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并且在英语作品和电影中发音纯正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绝佳材料。
有利于英语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因此实施英美文学教育具有必要性。
三、英美文学教学的作用
首先,英美文学教学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成为困扰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
这一问题的出现很大一方面是由于在英语教育中缺乏对学生英美文学教育。
而文学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
通过英美文化教育可以给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指明了道路,起到了引导作用。
其次,任何一部作品都反映出这一作品在怎样的环境下产生,反映时代背景。
通过学习英美文学学习可以加强我们对于当时社会背景的了解;加深对于人物性格特点进行分析和学习;正确地评判某种精神,如批评和赞扬。
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
例如,马克思主义的《镀金时代》,它标志着浪漫主义时期的终结,是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开端,是一个时代的真实写照,人们希望的“黄金时代”化为泡影,出现的却是令人失望的“镀金时代”;19世纪五、六十年代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家勃朗蒂姐妹在她们的作品中以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为背景苗珊瑚社会底层人民的贫苦生活,从而狠狠地揭露社会现实;斯托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是美国黑奴悲惨命运的忠实记录,描述了黑奴们的悲惨遭遇,反映了美国当时黑奴制的严重性。
我们通过阅读这些作品或欣赏话剧、电影能充分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对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培养积极进取的精神,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培养坚强的性格,合理分析事情具有深远意义。
最后,通过英美文学的学习能过陶冶人的情操,有助于塑造人的品格,在大多数的英美文学中宣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推崇积极向上的精神,提倡助人为乐的人文情怀,反对个人主义、拜金主义。
学生对于社会的认识还不够全面,极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学生通过这方面知识的学习对他们的德行、品质进行文化熏陶培养,使学生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操,从而培养出特质体美各方面发展的新时代接班人。
四、如何加强英美文学教学
读经典作品。
这里指的读经典作品不仅仅是作品中的精彩片段,而最好是读名家的完整作品。
在教学中加设英美文学作品阅读课,教师通过事先了解并在课堂上对同学进行指导。
这样同学在认认真真读完一部完整的文学名著后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作品的特色及反应的社会现实,加上老师的指导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老师也应向学生推荐非常著名、非常有影响力的作品。
如莎士比亚的很多作品,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的《抒情歌谣集》,丹尼尔・笛福的《鲁宾逊漂流记》等等许许多多的作品。
在加强英美文学教学中结合其他学科方面的知识也利于学生对英美文化的了解,扩展视野。
例如观赏英语经典电影,听西方音乐歌剧,欣赏西方艺术作品,了解西方宗教及风俗民情。
从而使我们的知识积累增加,在学习中感悟人生价值,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及民族自豪感等。
结束语
以上内容主要讲述了进行英美文化教学的可行性、必要性、产生的作用及我们应如何加强英美文学教育。
作为新世纪的学生,祖国的栋梁面临着各种挑战,有很多东西需要我们去学习。
英美文学肯定会从中受益匪浅,学习英美文学对于当代学生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有助于我们在学习道路上越走越远。
现在就业形势如此严峻学习它也可以为以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 教育文学叙事
★ 晚清与文学现代性
★ 文学论文
★ 文学进校园
★ 广播稿文学
★ 舷窗文学
★ 反思文学
★ 随笔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