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文学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凶北极熊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鲁迅文学(共含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凶北极熊”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鲁迅文学

篇1:鲁迅文学调查报告

鲁迅文学调查报告

今天是鲁迅逝世80周年纪念日。80年前,鲁迅在上海溘然长逝,引发巨大震动,成千上万普通民众前往万国殡仪馆,含泪瞻仰他的遗容。人们高唱悼念歌曲,步行到万国公墓参加葬礼,出发时是下午2时,仪式结束已明月当空。如今,80年过去,鲁迅在今天人们心中是怎样的印象?

基于5.5亿用户的阅读轨迹,今日头条日前联合鲁迅文化基金会推出了“据”说鲁迅———2016鲁迅文学大数据解读报告。该报告显示,尽管过去了80年,鲁迅仍然活在人们的心中。正如鲁迅研究专家陈漱渝所说;“区分侏儒与巨人,辨别平庸与经典,时间是最公正的裁判员,我们今天所纪念的鲁迅,是一个仍然置身于我们行列里的鲁迅。”

24岁至30岁的年轻人最关注鲁迅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从10月 1日到10月1日这一年中,今日头条上与鲁迅相关的文章有6万多篇,阅读量高达4.4亿,相当于全国30%的人都曾阅读过1次。一个更可喜的现象是,关注鲁迅的人群以青年人为主。该报告出示的一份“什么年龄段用户更关注鲁迅”的调查表显示,24岁至30岁的年轻人占比最高,达到44.95%。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特聘教授王锡荣指出,这个年龄段的人群刚大学毕业、初入职场,他们倾向从鲁迅那里去寻找人生的指针、精神的力量,这是值得高兴的,说明学校对于鲁迅的教学、传播,具有引导性。这个年龄段,在阅读内容的选择上基本是主动的,所以更可贵。

而一组关于鲁迅关注度最高的语录的调查数据,也证实了这一观点。该调查显示,最受关注的5条鲁迅语录分别是———“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了。”“友谊是两颗心真诚相待,而不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敲打。”“青年应当天真烂漫。”“现在的青年最要紧的是‘行’,不是‘言’”。“走上人生的旅途吧。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面前才有路……”这些语录多数是励志类的.,符合青年人的期待,因此很自然地受他们关注。不过,专家也特别说明,“友谊是两颗心真诚相待,而不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敲打”这句话,尽管网上标明作者是“鲁迅”,或出自 《鲁迅杂文选》,但遍读 《鲁迅全集》,没有找到这句话的出处。

《中国小说史略》成最热鲁迅著作

这份报告显示,最受关注的鲁迅著作是 《中国小说史略》,超过了“常胜将军”《呐喊》 和 《彷徨》 的关注度总和,这是以往历次调查中所没有的。《中国小说史略》 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史研究的奠基之作,由鲁迅在高校讲授中国小说史的讲义整理而成。书中,鲁迅从远古神话传说讲起,至清末谴责小说为止,完整地论述了中国小说的起源和演变,精当地评价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小说作家和作品,并深刻地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显然,这是一部学术著作,为何关注度如此之高? 王锡荣认为,或许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 《中国小说史略》 一度发生过是否是鲁迅原创的争议,可能因此引起了大众关注;二是,随着鲁迅研究的深入,他的多方面成就被不断挖掘,该著作的价值也被重新重视。

日前在上海鲁迅纪念馆举行的“纪念鲁迅诞辰135周年、逝世8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陈漱渝指出,事实上鲁迅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很多文化领域的拓荒者:19,当科学小说在中国“乃如麟角”之时,他翻译了法国小说家儒勒·凡尔纳的 《月界旅行》 《地底旅行》,在科学性、文学性和人性的结合点上弥补了当时翻译界的缺失。同年,居里夫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鲁迅又率先将镭元素这一重大科学发现介绍到中国。中国虽然是版画的故乡和摇篮,但14世纪以后技法和样式多被西方超越,又是鲁迅,率先在上海倡导新兴木刻运动,使现代版画成了中国革命艺术的先锋。鲁迅还是一位优秀的设计师,他曾为六七十种书刊绘制过精美的封面和扉页,设计的北京大学校徽沿用至今,他甚至还画过建筑设计图。当然,鲁迅的主要贡献是在文学创作领域,他率先引进现代外国短篇小说样式,创作的 《狂人日记》 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发端。他的杂文则成为史笔与诗情的结晶,对当时社会的剖析入木三分。

“作为鲁迅作品的读者,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借鉴他的写作技巧,但毫无例外地应该继承和发扬他的精神,他是‘精神界之战士’。”陈漱渝说。

篇2:初中语文鲁迅文学常识

初中语文鲁迅文学常识

鲁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为《新青年》写稿时使用的笔名。

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破落的大家庭里。绍兴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传统的地方,保留有众多的名胜,如古代治水英雄夏禹的陵墓,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留下的遗迹,近代反清女杰秋瑾从容就义的轩亭口,等等。民间还有各式各样的戏剧演出和传说故事。乡亲们最津津乐道的是两个“鬼”:一个是“带复仇性的,比别的一切鬼魂更美,更强的鬼魂”——女吊;另一个是腰束草绳,脚穿草鞋,手捏芭蕉扇,富有同情心的`“无常”。乡土传统与民间文化,深深地影响着鲁迅的一生。鲁迅从小就表现出活泼的性格。因为外祖母家在农村,鲁迅也就有了一批农民小朋友,一起在朦胧的月色下,划着白色的小航船,赶去看戏;回家的路上,肚子饿了,就“偷”自家地里的豆煮了吃。鲁迅还在叫做“百草园”的后园里,发现了大自然的无穷趣味: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椹;蟋蟀弹琴,油蛉低唱;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的何首乌;人首蛇身的“美女蛇”的传说……正是这样自由的童年生活,开发与培养了未来作家鲁迅的创造力与想象力。6岁时鲁迅告别了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拜本城中极方正、极有学问的寿镜吾老先生为师,一直读到17岁。在这里,他熟读了儒家的经典,又在课余广泛阅读了儒家之外的各种杂书:小说,野史,笔记……不仅关注历史、人事,也注意观察自然。这样开拓了鲁迅广阔的精神空间,为鲁迅以后思想与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宽广深厚的知识基础。鲁迅的童年也有阴影:13岁那年,祖父因故入狱,不得不随着全家到亲戚家避难;以后父亲病重,家庭生活也从小康陷入困顿。作为长子的鲁迅,不得不经常出入于当铺与药店,在周围人的歧视与侮辱中,感受社会的冷酷与势利。父亲最后因庸医的延误而过早离世,更给少年鲁迅以很深的刺激,他由此开始了对中国社会、文化、人世与人心的思考。

他曾经说杂文是“感应的神经”,作为一种报刊文体,它的最大特点是能够对正在发生的社会、思想、文化现实作出最迅速的反应,并及时得到社会的反响。因此,它是鲁迅这样的时刻关注国家民族命运、民众疾苦的知识分子,与他所处的时代保持密切联系的最有效的方式。鲁迅又说,杂文作者的任务,“是在对于有害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并因此把杂文分为“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两类。

鲁迅一生都在战斗,怀着“立人”的理想,把批判的锋芒指向任何形式,任何范围的对人的奴役与压迫(民族的奴役、阶级的压迫、男性对女性的歧视、老人对少年的摧残、强者对弱者的侵犯,等等)。他说他这样做,并不是个人的意气,而是为了中国与人类的“将来”,因此他的一切批评“实为公仇,绝非私怨”。

他的15本杂文集,就是从五四前后到3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的忠实记录,就是一部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而作为一个作家,鲁迅更为关注的是在历史事变背后人的思想、情感、心理的反应与变动。鲁迅曾充满自信地说:“‘中国大众的灵魂’,现在是反映在我的杂文里了。”在这个意义上,鲁迅的杂文就是一部活的现代中国人的“人史”。如果要真正了解中国的社会与历史,特别是要了解中国人,那就读读鲁迅的杂文吧。

鲁迅作品

《一件小事》(1919)、《社戏》(1922)、《孔乙己》(1919)、《故乡》(1921)、《祝福》(1924)、《药》(1919)、《狂人日记》(1918)、《阿Q正传》(1921)是前期小说,除《祝福》出自《彷徨》,其余均出自《呐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1926)、《藤野先生》(1926)、《范爱农》(1926)是前期散文,《论雷峰塔的倒掉》(1924)、《记念刘和珍君》(1926)、《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1925)、《〈呐喊〉自序》(1923)是前期杂文。《文学和出汗》(1927)、《友邦惊诧论》(1931)、《为了忘却的记念》(1933)、《拿来主义》(1934)、《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1934)、《人生识字糊涂始》(1935)等是后期杂文。

小说集有《彷徨》《呐喊》,历史小说《故事新编》,散文《朝花夕拾》,散文诗《野草》,杂文集有《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集》《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

篇3:初中鲁迅文学常识

一、填空:

1、世界十大文豪是()()()()()()()()()

2、()()这句话是鲁迅一生的写照。

3、鲁迅的杂文数量多,题材广,形象鲜明,论辩犀利,文风多变,毛泽东誉之为()和()。

二、不定项选择题:

1、关于鲁迅,描述正确的是()

1、原名周樟寿,后改为周树人。

2、鲁迅字豫山,后改豫才。

3、鲁迅是浙江绍兴人。

4、出生于没落的封建家庭。

2、关于鲁迅的成就,描述正确的.是()

A、他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B、他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现代文学的一面旗帜。

C、他被誉为中国的“民族魂”。

D、他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

3、关于鲁迅作品《朝花夕拾》,描述正确的是()

A、是鲁迅所写的唯一 一部回忆性散文集。

B、是鲁迅晩年回忆童年、少年、青年时期的人和事。

C、“朝”表示早年,“夕”表示晚年,意为早上的花晚上来捡

D、《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篇4:初中鲁迅文学常识

A.   《狂人日记》  B、《呐喊》

C、《阿Q正传》   D、《彷徨》

5、"鲁迅”作为笔名首见于:

A.  195月发表的《狂人日记》;

B、19发表的《阿Q正传》;

C、1923年出版的《呐喊》;

D、创作于1926年的《朝花夕拾》;

篇5:初中鲁迅文学常识

A、1943年出版的《南腔北调集》

B.   1923年出版的《呐喊》

C、1926年出版的《彷徨》

D、1932年出版的《二心集》

7、关于鲁迅宗族亲属,描述正确的是

A.   鲁迅与周恩来同宗

B、其祖先是北宋理学始祖周敦颐。

C、鲁迅祖父周福清因科举舞弊案被革职下狱,父亲周伯宜是一名秀才

D、鲁迅母亲也姓鲁,叫鲁瑞。

【参考答案】

一、填空

1、荷马、但丁、歌德、拜伦、莎士比亚、雨果、泰戈尔、列夫·托尔斯泰、高尔基、鲁迅

2、“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匕首”和“投枪”。

二、不定先选择:

1、全部正确

2、全部正确

3、全部正确

4、A《狂人日记》

5、A《狂人日记》

6、B《呐喊》

7、全部正确

篇6:一代文学大师——鲁迅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在小说和杂文领域的巨大成就至今无与伦比,其代表作中篇小说《阿q正传》被翻译成40多种不同的文字,为中国文学赢得了崇高的世界。作为主人公的阿q也被人们所熟知。 一个不务正业,依靠精神胜利来掩耳盗铃的人。但却正是这样的一个人却出自一个享誉国内外的名家之手这真是对鲁迅的作品的一个讽刺啊! 鲁迅是一个十分善于用反语来讽刺人的文学大家,语言总是“大词小用”却总是恰到好处的形容出当事人的愚昧,和社会的黑暗。鲁迅就是故意放大人们的可笑,从中暴露反动统治者的残暴与虚弱。

鲁迅常常能在最恰当的时候让普通的文字变得生动诙谐让人不自觉的捧腹大笑像当初阿q在赵老爷家一样被人打了便说“儿子打老子了”。 在《阿q正传》里鲁迅的精准用词,戏弄性地创新词也可见一斑。例如,对阿q的称呼:在阿q造反,唱着戏文在街上“飞了一通”的时候,赵太爷竟叫阿q为“老q”,表现出对阿q的恭维之意;赵白眼称阿q为“q哥”以示亲近,称谓的变化,充分暴露了统治阶级害怕革命的心理和见风使舵的丑恶嘴脸。而阿q对“老q”、“q哥”之类的美称,无动于衷,他只习惯于他的正名“阿q”,这又是何等可悲。 文中阿q还有一次中发史。这段文字描述的我最为欣赏:腰间的硬币把腰带都压弯,一抓就是一把。在发达了之后,众人的态度转变也很快。看当初阿q只是一个跳梁小丑一样的地位,但在去了举人家帮忙后。地位如坐火箭一样的飙升。就体现在赵老爷的态度上。用他人的态度体现了当时现实的黑暗。这篇小说有许多经典对白,令人读后忍不住发笑,笑后又心忧其人甚事。例如阿q到尼姑庵偷萝卜,当场被老尼姑捉住,阿q说了两句话,“我什么时候跳进你的园里来偷萝卜?”“这是你的?你能叫得他答应你么?你……”阿q的狡辩叫人忍俊不禁,同时,暴露了其性格中无赖和死不认帐的一面。此外,鲁迅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中白描的技巧,特别擅长于“传神的写意画”,其特点是“并不细画须眉、并不写上名字,不过寥寥几笔,而精神毕肖”。鲁迅深谙此道,往往数笔传神,将人物置于戏剧舞台之上,形成戏剧表演效果。如审讯阿q一段话,阿q说:“我本来要……来投……”这断断续续的一句话,根据前文可知,阿q是要来投革命党,审讯者:“那么,你为什么不来(投)呢?”反动官员武断地认定“投”是“投案自首”的意思。阿q:“假洋鬼子不准我!”一语道破天机,原来是假洋鬼子不准阿q革命。审讯者:“胡说!此刻说也迟了。现在你的同党在哪里?”意在定罪不容分说,这样,答非所问的两码事就戏剧性的结合在一起,冤耶,恨耶?于是无辜的阿q胡里胡涂地被送上断头台,这样的戏剧效果,在令人觉得好笑的同时,不能不说包含着欲哭无泪的辛酸――阿q如此愚昧让人痛惜,革命如此被扼杀叫人愤慨。

看文章的最后第二段所有人对阿q的议论都是说太坏被枪毙就是太坏的证据而跟着阿q被枪毙的人最后的感叹是他们白跟了一趟因为阿q在途中没有唱一句戏。这更让人体回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篇7:鲁迅论花边文学

鲁迅论花边文学

近来有一种文章,四周围着花边,从一些副刊上出现。这文章,每天一段,雍容闲适,缜密整齐,看外形似乎是“杂感”,但又像“格言”,内容却不痛不痒,毫无着落。似乎是小品或语录一类的东西。今天一则“偶感”,明天一段“据说”,从作者看来,自然是好文章,因为翻来复去,都成了道理,颇尽了八股的能事的。但从读者看,虽然不痛不痒,却往往渗有毒汁,散布了妖言。

譬如甘地被刺,就起来作一篇“偶感”,颂扬一番“摩哈达麻”,咒骂几通暴徒作乱,为圣雄出气禳灾,顺便也向读者宣讲一些“看定一切”,“勇武和平”的不抵抗说教之类。这种文章无以名之,且名之曰“花边体”或“花边文学”罢。

这花边体的来源,大抵是走入鸟道以后的小品文变种。据这种小品文的拥护者说是会要流传下去的(见《人间世》:《关于小品文》)。我们且来看看他们的流传之道罢。六月念八日《申报》《自由谈》载有这样一篇文章,题目叫《倒提》。大意说西洋人禁止倒提鸡鸭,华人颇有鸣不平的,因为西洋人虐待华人,至于比不上鸡鸭。

于是这位花边文学家发议论了,他说:“这其实是误解了西洋人。他们鄙夷我们是的确的,但并未放在动物之下。”

为什么“并未”呢?据说是“人能组织,能反抗,……自有力量,自有本领,和鸡鸭绝不相同的缘故。”所以租界上没有禁止苛待华人的规律。不禁止虐待华人,当然就是把华人看在鸡鸭之上了。

倘要不平么,为什么不反抗呢?

而这些不平之士,据花边文学家从古典里得来的证明,断为“不妨变狗”之辈,没有出息的。

这意思极明白,第一是西洋人并未把华人放在鸡鸭之下,自叹不如鸡鸭的人,是误解了西洋人。第二是受了西洋人这种优待,不应该再鸣不平。第三是他虽也正面的承认人是能反抗的,叫人反抗,但他实在是说明西洋人为尊重华人起见,这虐待倒不可少,而且大可进一步。第四,倘有人要不平,他能从“古典”来证明这是华人没有出息。

上海的洋行,有一种帮洋人经营生意的华人,通称叫“买办”,他们和同胞做起生意来,除开夸说洋货如何比国货好,外国人如何讲礼节信用,中国人是猪猡,该被淘汰以外,还有一个特点,是口称洋人曰:“我们的东家”。我想这一篇《倒提》的杰作,看他的口气,大抵不出于这般人为他们的东家而作的手笔。因为第一,这般人是常以了解西洋人自夸的,西洋人待他很客气;第二,他们往往赞成西洋人(也就是他们的东家)统治中国,虐待华人,因为中国人是猪猡;第三,他们最反对中国人怀恨西洋人。抱不平,从他们看来,更是危险思想。

从这般人或希望升为这般人的笔下产出来的就成了这篇“花边文学”的杰作。但所可惜是不论这种文人,或这种文字,代西洋人如何辩护说教,中国人的不平,是不可免的。因为西洋人虽然不曾把中国放在鸡鸭之下,但事实上也似乎并未放在鸡鸭之上。香港的'差役把中国犯人倒提着从二楼摔下来,已是久远的事;近之如上海,去年的高丫头,今年的蔡洋其辈,他们的遭遇,并不胜过于鸡鸭,而死伤之惨烈有过而无不及。这些事实我辈华人是看得清清楚楚,不会转背就忘却的,花边文学家的嘴和笔怎能朦混过去呢?

抱不平的华人果真如花边文学家的“古典”证明,一律没有出息的么?倒也不的。我们的古典里,不是有九年前的五卅运动,两年前的一二八战争,至今还在艰苦支持的东北义勇军么?谁能说这些不是由于华人的不平之气聚集而成的勇敢的战斗和反抗呢?

“花边体”文章赖以流传的长处都在这里。如今虽然在流传着,为某些人们所拥护。但相去不远,就将有人来唾弃他的。现在是建设“大众语”文学的时候,我想“花边文学”,不论这种形式或内容,在大众的眼中,将有流传不下去的一天罢。

这篇文章投了好几个地方,都被拒绝。莫非这文章又犯了要报私仇的嫌疑么?但这“授意”却没有的。就事论事,我觉得实有一吐的必要。文中过火之处,或者有之,但说我完全错了,却不能承认。倘得罪的是我的先辈或友人,那就请谅解这一点。

笔者附识。

七月三日《大晚报》《火炬》。

===============================================================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四年六月二十八日《申报·自由谈》。

(2)当时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有不许倒提鸡鸭在路上走,违者即拘入捕房罚款的规定。这里所说西洋的慈善家,指当时上海外侨中“西人救牲会”的组织。

(3)“倒悬”语见《孟子·公孙丑》:“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

(4)“生刲驴肉”据清代钱泳《履园丛话》卷十七:“山西省城外,有晋祠地方……有酒馆……曰驴香馆。其法以草驴一头,养得极肥,先醉以酒,满身排打。欲割其肉,先钉四桩,将足捆住;而以木一根横于背,系其头尾,使不得动。初以百滚汤沃其身,将毛刮尽,再以快刀零割。要食前后腿,或肚当,或背脊,或头尾肉,各随客便;当客下箸时,其驴尚未死绝也。”活烤鹅掌,据清代顾公燮《消夏闲记摘抄》卷上:“云间叶映榴好食鹅掌。以鹅置铁楞上,浸火烤炙;鹅跳唬不已,以酱油醋饮之。少焉鹅毙,仅存皮骨,掌大如扇,味美无伦。”又唐代张族鸟《朝野佥载》卷二也记载过活烤鹅鸭和活烤驴的残虐食法。

(5)舆台是古代奴隶中两个等级的名称,后泛指被奴役的人。

(6)西崽旧时对西洋人雇用的中国男仆的蔑称。

小学文学常识积累鲁迅含答案

文学论文

文学进校园

广播稿文学

舷窗文学

反思文学

随笔文学

文学摘抄

文学常识

论文学

鲁迅文学(精选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鲁迅文学,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