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育笔记:引导孩子学会珍惜(共含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您。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霓虹灯柴”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班里的孩子们开始对班级的物品不懂得珍惜,经常会发现一些物品被损坏。虽然看图书前老师也经常强调,但看完图书地上经常会发现几页散落的图书;区角活动结束后也会有一些物品被损坏。看着损坏的玩具、图书真是让人觉着可惜。怎样扭转孩子们的这些坏习惯呢?我组织孩子们进行了一次讨论,讨论的过程中孩子们就像一个个小大人,什么道理都懂,而且说得头头是道“要爱惜图书,如果图书都撕坏了,以后就没有书可以看了。”“把玩具弄坏了,玩具会很痛,它们也会伤心的”......。经过一番讨论,我发现孩子们还是有辨别行为对错的能力的,重点是如何将对的行为渗透于幼儿的一日生活。在大家的共同讨论下我们制定了一个保护计划:请全体小朋友参与其中,大家互相监督,发现犯错的小朋友要及时提醒,加以制止。另外,在平日的活动中我们老师对有好习惯的孩子也经常提出表扬,以树立孩子们积极的心态,用榜样的力量来引领。现在,孩子们在这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幼儿期是一个人个性品德形成的重要时期,只要我们教师能善于发现,及时纠正,帮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孩子会受益终生。
引导孩子学会欣赏别人教育随笔
每周,幼儿园都会让孩子们对其他小朋友进行评价,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个评价,让人感觉非常的不舒服了,很多小朋友都是这么写的:“他睡觉不乖!”“他上课的时候不举手!”“我看到他吃好饭在外面跑来跑去!”“上一次,他不肯给我看他带来的图书!”……这些都是孩子们在一周点评时对同伴的评价。大家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一周点评是主要评价同伴的缺点吗?答案肯定是否。那为何孩子们看到的都是同伴的缺点呢?我想这与目前的家庭现状是有一定关系的!
现在的孩子生活在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家庭中,自身优越感特强,因此即使离开了家庭来到了学校也始终觉得自己最好,别人身上有着许多缺点,是不如自己的!这就导致了在一周点评的时候大家看到的大部分都是别人的缺点。自信心固然重要,但孩子们还不清楚的是:每个人身上都有各自的优缺点,我们应该相互扬长避短,以此来达到共同的进步。
对于这么抽象的概念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来说是很难真正理解并付诸于行动的,但学会赏识又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表明:以赏识的眼光来看待人、看待事物对于孩子的一生都有着巨大的帮助。发现了孩子们在进入大班后很快体现出来的这一总喜欢挑同伴毛病的现象后,我是这样做的。
1、在一周点评时改变了以往“你来说说自己或者同伴在这一周的表现。”的问题,变成了“在这一周中,你看到了同伴的哪些优点是自己需要学习的。”无形之中让孩子们去发现同伴的进步与优点。通过两周左右的坚持,孩子们慢慢形成了习惯,在点评时即使我提出的点评要求指向性没那么明确,即不一定非要说同伴的优点,孩子们也会不由自主地说出同伴良好的表现与进步,同伴关系更融洽了。
2、在平时的生活游戏学习中及时发现孩子们的优点与进步,像友善地交往、能自己解决问题、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或者倾听与表达习惯等,并且我会有意识地在集体面前大力表扬。同时我还会这样说:“如果这个优点能够让我们班级的'XXX小朋友学到,再加上你原来就有的XXX好的表现,那你就拥有更多优点了。”孩子们听了这样的话后,不仅没有失去对自己的信心,同时也知道了同伴身上有着需要自己学习的地方,达到了让孩子学会赏识别人的目的。
“赏识教育”是作为教师的我们经常要学习的一项优秀的教育理念,但我们在对孩子进行赏识教育的同时,也千万别忘了教育我们的孩子要学会赏识别人。
为了增加孩子的阅读量,我们幼儿园发动孩子拿来了各种各样的图书,大家拿的图书都不一样,可以互相换着看。可是,问题来了,有的孩子很大方,自己的图书谁看都可以,可有的孩子就不行了,自己的图书谁也不许碰,有的甚至哇哇大哭,特别是航航,谁看一下他的书,他就哭。航航的妈妈给我打电话告诉我,她特别支持幼儿园的这一活动,因为航航在家有什么东西都是自己独享,谁也不给,希望借这一活动能改掉孩子自私的毛病。
首先,我把孩子拿的书都收起来,充实到阅读区中,有几个孩子不太情愿,但看到别人都交给老师了,虽然有些不舍,可也勉强交上了,只有航航,紧紧地抓住自己的书不放,我也没有勉强。接下来,我为大家一一介绍,这一本是谁拿的,是什么故事,可有趣了,以后老师每天会给大家讲书上的故事的。每天饭前、午睡前、午睡后、离园前,我都会指定一个孩子去拿书,然后我读,被指定的拿书的孩子都会特别自豪,总是先拿自己的书让老师读。我故意不让航航拿书,别的孩子自豪的说:“老师今天讲我的书了。”我看到航航露出了羡慕的眼神,小声说:“我也拿了。”我问:“航航,你拿什么书了?可以让我们看一下吗?”航航犹豫了一下,拿出了他的书,说:“我的是《黑猫警长》的,可有意思了。”我接过书讲了起来,孩子们当然爱听了,讲完后,我说:“航航的书这么有趣,我们一起谢谢他吧。”孩子们齐声说:“谢谢航航。”航航的脸红红的,都不好意思了。我问大家说:“自己的东西和大家分享,你快乐吗?”“快乐!”孩子们响亮地回答。航航说:“老师,我家里还有好多呢,我还拿,让你们看。”看来,这个“小气”的孩子也学会分享了。
现在的孩子,在家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太阳”,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好东西都是自己的,不会和别人分享。等来到幼儿园这个大集体中,就有些适应不了了,所以孩子们之间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你抢我的玩具了,我碰你的东西了,这一类的状告的特别多,幼儿园多开展些这样的的活动,会让孩子们逐渐学会彼此分享的。
怎样引导孩子学会感恩
1.让孩子参与劳动
整齐干净的家,可口的`食物,这些都是父母辛勤劳动的结果。年幼的孩子只会自然地享受这一切,而不知道这背后父母付出了多少,因而他们也就不懂得感恩。父母如果能让孩子参与到其中,孩子们的感受就会发生完全不一样的变化,他们就知道这一切得来有多么辛苦和不容易。比如,让孩子自己洗衣服,让孩子这着拖地,学着做饭。通地实施,他们懂得了这些都很辛苦,从而在心底里蒙生父母辛苦了的念头,这也就是孩子学会感恩的苗头,从而他们懂得珍惜食物,主动帮助父母做点家务,就算他们嘴上没有说要感恩父母,但他们已经在用行动说话了。
2.看感恩电视或电影
有些时候孩子不懂得感恩,父母不要埋怨孩子,因为孩子不知道感恩是怎么回事。他们认为父母帮他们做好一切是应该的,也就不会去想感恩,更何况孩子连感恩是怎么回事都没理解到,也就不能责怪孩子不懂得感恩了。父母可以找一些传统的感恩孝亲电视或电视给孩子看,通过其中的故事情节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孝敬父母,什么是感恩。只有在孩子懂得了感恩之后,他们才能学会感恩。
3.给与孩子责任
当父母说自己的孩子不懂得感恩里,父母有没有想过是自己没有给孩子责任感呢?只有当孩子明白了责任的重要性之后,孩子才能独立去面对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受到陌生人或是朋友同学家人等的帮助。一个有责任心的人,拥有更多的朋友,因而他们也就懂得了感恩,当他们帮助了你,你要跟他们说谢谢,这就是感恩的心。父母可以适当地给与孩子责任,让他们明白,责任心对一个人有多么重要。
4.榜样的力量
要想让年幼的孩子学会感恩,父母自身也就要做好带头作用,在家里孝敬老人,爱护妻儿,勤劳上进,珍惜粮食。比如孩子把饭粒撒在桌子上,父母要把饭粒捡起来,告诉给孩子讲“谁知盘中餐,粒粒兼辛苦。”的故事,告诉孩子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要有感恩的心。就是在这样子言传身教之中,孩子懂得了感恩,也学会了感恩。
教育专著读书笔记 推荐度:《爱的教育》读书笔记 推荐度:教育的读书笔记 推荐度:大班教育笔记 推荐度:新教育读书笔记 推荐度: 相关推荐
教育笔记-学会放手
今天上去小三班找尹老师一起去吃饭,无意间看到孩子们在忙的不亦乐乎,老师们把桌子分成了好几个区域,每个区域都摆放着不同的材料,上前仔细一看原来是在做道具,尤其是做头饰的小朋友做的可认真了,可惜没带手机不然就给记录下来了。
吃饭时就在想:“在这之前我都找好材料了,就差让见习老师给制作头饰了,可看了小班的这一举动以后我的那些想法全打破了,小班的小朋友都可以自己的头饰而且都做得特别棒,更何况中班的孩子们,以前的'那些做法就等于包办,让孩子自己动手制作道具,这不只是一种活动,更是一种体验,一种学习。在制作道具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提高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而且还让孩子在制作的过成中体验到制作的快乐以及收获的喜悦。
从这里看我又做错了,以后以前的作法是一种不相信孩子的表现,总怕让孩子弄会弄得一团糟,那样不仅浪费时间也浪费材料,让老师干,现在一想全错了,我们干这个的目的是什么,就是为了孩子,可这样做结果却恰恰相反。
应该相信他们,放手让他们去探索去发现,动手做出属于他们自己的财富,放手让他们像雏鹰一样一步一步慢慢靠自己的努力学会飞翔,
今天上去小三班找尹老师一起去吃饭,无意间看到孩子们在忙的不亦乐乎,老师们把桌子分成了好几个区域,每个区域都摆放着不同的材料,上前仔细一看原来是在做道具,尤其是做头饰的小朋友做的可认真了,可惜没带手机不然就给记录下来了。
吃饭时就在想:“在这之前我都找好材料了,就差让见习老师给制作头饰了,可看了小班的这一举动以后我的那些想法全打破了,小班的小朋友都可以自己的头饰而且都做得特别棒,更何况中班的孩子们,以前的那些做法就等于包办,让孩子自己动手制作道具,这不只是一种活动,更是一种体验,一种学习。在制作道具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提高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而且还让孩子在制作的过成中体验到制作的快乐以及收获的喜悦。
从这里看我又做错了,以后以前的作法是一种不相信孩子的表现,总怕让孩子弄会弄得一团糟,那样不仅浪费时间也浪费材料,让老师干,现在一想全错了,我们干这个的目的是什么,就是为了孩子,可这样做结果却恰恰相反。
应该相信他们,放手让他们去探索去发现,动手做出属于他们自己的财富,放手让他们像雏鹰一样一步一步慢慢靠自己的努力学会飞翔。
教育都是从小抓起,在国内的教育中缺少一种教育,教会孩子分享。传统的教学方式里面没有,那我们怎么才能教会孩子这些呢?现在就进入今天的话题:教孩子如何学会分享。
一个乐于分享的人,自然能够交到更多的朋友,更加受欢迎,拥有一个快乐人生!西方有句谚语“sharingiscaring”,意即“与人分享是关心照顾别人”。在西方社会学会与他人分享是一个小孩子从小就学习的美德,也是重要的社交能力之一。那么如何教育孩子学会分享呢?我们一起来探讨。
教孩子学会分享小技巧
现在,绝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孩子没有同龄小伙伴,不管什么东西,包括吃的、穿的、用的、玩的,都是他一个人的,因此。“什么都是我的”正是他的理解。这无可非议,关键在大人,要创造机会让他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假日里带孩子到亲友家去串门,请有小孩的同事、朋友带孩子到家里来做客,让孩子把自己的玩具、图书拿出来与小伙伴分享。开始一定很困难,次数多了,孩子不仅愿意拿出玩具和大家玩,而且会很高兴。
一旦发现孩子表示出或做出慷慨的行为时,应该及时表扬。并且用一些辞汇如“分享”、“快乐”、“慷慨大方”等,让他知道这是好行为,把分享看成快乐的事。
尊重孩子的意愿,不要期望太多
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给孩子成长的时间,永远不要期望孩子在很短的时间内,变成一个又懂事又大方的乖孩子。他们的表现可能有时让你感到欣慰,有时却不尽理想。在要求孩子把玩具拿出来让别人玩时,一定要使他有足够的时间玩自己的玩具。承认孩子的所有权会使他感到分享是在他控制之下的。
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感觉
如果孩子们为玩具发生争执。你要帮助他们搞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如果是某个小伙伴拿着东西不放,你要给孩子解释那个小家伙可能是怎么想的。比如你告诉他:“因为小强真的喜欢那个玩具,他现在不想让别人玩。”另外,也要帮助孩子把他自己的感觉说出来。如果他没有表现得特别大方,要问问他是怎么回事。可能你会发现他特别宝贝他的变形金刚,那是因为爷爷送给他的生日礼物。
其实孩子就是一张白纸,在上面写什么取决于家长和老师,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就学会于人分享,而不是占有。相信本文能带给你启发。
核心提示:由于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所以总是会有“自私”、“小气”这样的习惯。从表面上看,这是孩子气的表现,但从本质看,这种不懂得分享的行为习惯,会让孩子变得自私,不利于孩子优秀品质的塑造。学会分享,别让孩子成为“小气鬼”。
在幼儿园里,会见到个别的小朋友,见到别的小朋友的东西就想抢,自己的食物和玩具却是一点也不想与别人分享!这是个非常好气又好笑的现象――宝宝很小气,不懂得分享!
由于“万千宠爱于一身”,我们的孩子们是越来越“小气”了。从表面上看,是孩子气的表现,但从本质看,这种不懂得分享的行为习惯,会让孩子变得自私,不利于孩子优秀品质的塑造。
其一,以平等态度对待孩子,不专宠不溺爱。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们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家庭成员,孩子是很重要的.,但不应该享受凌架于所有家庭成员的专权,该给孩子的自然要给,不应该给的就没必要什么都宠着,只有这样,孩子们才不会自私。
其二,日常生活中实践分享。在家里,在和别的小朋友交往中,家长都应该实践分享的理念。家里的好食物,所有家庭成员都要分享,与小朋友在一起玩,玩具和食物都一人一份,以此让孩子养成这样的理念--“食物和玩具不是专属我一个人的”。
其三,用行动证明分享是快乐的。日常生活中要引导孩子将他的食物和玩具分给家人或别的小朋友,并且要让他知道,分享食物或玩具,会让大家快乐。如,孩子在吃或者在玩玩具,父母可以要求参与其中,并且表现得非常高兴,也要向他表示感谢。长此以往,孩子们会明白,与他人分享食物和玩具是快乐的事情。
其四,不要惩罚宝宝。不要对宝宝期望过高,认识宝宝的成长必经阶段,并且平静地接受这样的事实,或许对妈妈更有帮助。当宝宝不肯分享的时候,如果妈妈加以惩罚或者强迫宝宝去分享,那么只会让宝宝对妈妈和参与分享的伙伴产生怨恨,进而产生更多的不安全感,并不会让他(她)因此变得慷慨。
其五,帮助宝宝理解情绪。当宝宝和小朋友一起玩耍时,父母要视情况及时向宝宝做出解释,帮助他(她)理解分享时所遇到的问题。比如别的小朋友把属于自己的布娃娃从宝宝手里抢回去了,妈妈可以说:“她太喜欢她的布娃娃了,她现在就想抱着她的布娃娃。”如果宝宝不肯把自己的玩具给别人玩,妈妈要表示理解。
其六,给宝宝树立榜样。宝宝学会分享的最好方式就是模仿。妈妈可以尝试和宝宝分享自己的冰淇淋,让宝宝戴自己的围巾、发卡、帽子,穿爸爸的鞋子、戴爸爸的手套等,当然也要让宝宝拿一些东西出来分享,如一起玩他(她)的玩具、一起看他(她)的故事书。重要的是要让宝宝亲眼看到妈妈给自己东西或者拿走他(她)的东西,让他(她)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和家人分享,进而学会与其他小伙伴分享自己的玩具、食品等。
引导孩子学会求助学前班老师教育随笔
小班的孩子年龄过小,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于是他们就会经常向老师请求帮助,但是老师根本忙不过来,因为求助的孩子真是太多了……虽然已经是春天,但天气依然那么冷。一到午睡的时候,小班的孩子们穿脱衣服成了一件困难的事情,一直由老师帮忙,根本就来不及,每到午睡室,孩子们的声音就此起彼伏:“老师,我不会”、“老师,你来帮我脱”………
散步后,我领着孩子们走到教室门口,没有立即走进去,进行了一个简短的谈话:“今天,钱老师不在,张老师一个人忙不过来,不能给你们一个个脱衣服,所以,请你们找旁边的小朋友帮忙,请别人帮忙要说一句好听的话,请你帮帮我,好吗?你们会说吗?”“会。”孩子们异口同声。“不要忘记,别人帮了你,要说谢谢哦!”我接着提醒道。孩子们小过便后,陆陆续续走进午睡室,我观察着孩子们,果然,一个个稚嫩的声音在我耳旁响起:“请你帮帮我,好吗?”他们俩俩结伴,互相拉着袖子,不时的说着:“谢谢!”他们开心的笑着,躺到了床上。
小班的孩子自理能力较差,遇到困难更多的是向老师求助,不太会与同伴商量。当我发现后,决定用穿脱衣服的机会,让孩子们学会向同伴求助,帮助同伴,并且,能够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的`需要,在说的过程中,掌握简单的礼貌用语:“请”、“谢谢”,在别人帮助自己的同时,体验到帮助同伴的快乐,增进同伴之间的感情。幼儿午睡穿脱衣服的问题,看似小问题,由于我采取了恰当的教育手段,小小的举动,不但解决了老师给孩子们脱衣服的问题,而且使孩子们懂得了遇事给以找同伴帮忙,在互相帮忙的过程中,自理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今天看了一篇教育文摘,讲的是一个外国老师,教唱的英文歌曲一直很吸引人,不仅是孩子们喜欢,连老师也十分喜欢。有一次老师要教唱的英文歌曲有好几段歌词,在每一段歌的中间都有一段间奏。而每段间奏快结束的时候总有一个很有戏剧效果的类似汽车喇叭声音的音响效果出现,比如bebebaba等,很尖锐甚至有点刺耳,但是很能烘托气氛。孩子们在听到这种怪声后的反应就是跟着尖叫,而班上的一个孩子就不停的模仿起来。当局面有一点失控时,这位老师并没有去批评制止,而是指挥孩子在第二次间奏时邀请孩子加入,孩子有节奏的怪声成了其他孩子每次听歌曲的期待。我想到了我和孩子们开展了《电梯小卫士》的活动,活动中孩子们学习电梯故障时候的安全常识。当说到被困在电梯里小朋友可以用鞋子拍打电梯门呼救时,孩子们兴奋的大笑,有的用手模仿做着鞋子拍打的动作,局面乱糟糟的,就像这位外国教师课堂小失控的局面一样。但很惭愧,我对孩子们的表现马上给以批评:“都被困在电梯了,还这么开心。”我严厉的语气让孩子们马上安静了。现在想来我可以换一种方法,用语言创设个情景,让孩子们模仿一回,就有同样效果的收场了。我做为一名幼教工作者,应该尊重孩子们的天性,让他们去模仿。对于孩子来说模仿是一种乐趣。
★ …学会珍惜
★ 怎样引导孩子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