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册Unit 12 What is the weather lik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大Dee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第三册Unit 12 What is the weather lik(共含8篇),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大Dee”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第三册Unit 12  What is the weather lik

篇1:第三册

第三册

<我为什么而活着>实录

[ 作者:张广祥 | 自:本站原创 | 点击数:635 | 更新时间:-12-30 | 文章录入:admin ]

我新办的纯电影网站――中学语文在线・电影在线,可以使用公共帐号登陆观看。

按此观看最新电影,速度快!绝对不缓冲!

ed_ads_UserId=2140;

我为什么而活着

江苏省江都市丁沟中学  张广祥

教学目标 :

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

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

师:我为什么而活着?

古往今来,人们何止千百次地这样追问过自己。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太简单又太复杂。有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人搜古寻今,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玄机。在座的各位同学,你们是否考虑过这个问题呢?我们今天来聆听罗素的声音,看看他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

二、作者

师:谁来介绍一下罗素?

生:(读有关资料)

时:我来补充点。伯特兰・罗素(1872―1970),出生于英国,他2岁丧母,4岁丧父,由他的祖父把他抚养成人。他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坚强地生活。他后来成为一位集众家于一身的伟人。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在1950年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 。

三、朗读

师:爱因斯坦说过:“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愉快的事件之一。”下面我们有请一名同学来有感情地朗读一下课文。

(指一名学生朗读课文)

四、分析

师:罗素为什么而活着?

生:(读出课文第一句话)

[4] [5]

篇2:第三册

第三册

<我为什么而活着>实录

[ 作者:张广祥 | 转贴自:本站原创 | 点击数:635 | 更新时间:2004-12-30 | 文章录入:admin ]

我新办的纯电影网站――中学语文在线・电影在线,可以使用公共帐号登陆观看。

按此观看最新电影,速度快!绝对不缓冲!

我为什么而活着

江苏省江都市丁沟中学  张广祥

教学目标:

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

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师:我为什么而活着?

古往今来,人们何止千百次地这样追问过自己。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太简单又太复杂。有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人搜古寻今,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玄机。在座的各位同学,你们是否考虑过这个问题呢?我们今天来聆听罗素的.声音,看看他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

二、作者

师:谁来介绍一下罗素?

生:(读有关资料)

时:我来补充点。伯特兰・罗素(1872―1970),出生于英国,他2岁丧母,4岁丧父,由他的祖父把他抚养成人。他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坚强地生活。他后来成为一位集众家于一身的伟人。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在1950年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

篇3:第三册平方根

第三册平方根

学   科

数学

班级

初二(4)

任课教师

课   题

平方根(一)

课型

新授课

1、使学生了解数的平方根的概念和性质。

2、使学生能够根据平方根的定义正确的求出一非负数的平方根。

3、提高学生对数的认识。

教学重点

平方根的概念和求法

教学难点

非负数平方根的个数问题

教具学具

投影仪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

补  标    小  结)

教  学  过  程( 展  标    施  标    查  标

教 学 内 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引入新课

以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的关系引入平方根的概念

展标

投影:

1、已知一正方形面积为4cm2,则它的边长为---------cm

2、已知一正方形面积为2cm2则它的边长为---------cm

这两个小题有什么共同特点?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来研究的一个新的概念――平方根

(板书课题)

投影教学目标

口答:

2cm

算不出来

已知一个数的平方求这个数

感知目标

教  学  过  程( 展  标    施  标    查  标  补  标    小  结)

教 学 内 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施标

1、平方根的定义:

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就叫做a的平方根(二次方根)

求一个数的'平方根的

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

平方

2、平方根的性质

(1)一个正数有几个

平方根?

(2)0有几个平方根

(3)一个负数有几

个平方根?

3、平方根的表示方法

填空(投影)

1、(  )2=9

2、(  )2=0.25

3、(  )2= 1625

4、(  )2=0

5、(  )2=0.0081

这五个小题形如x2=a

X叫做a的平方根(二次方根)

板书:

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就叫做a的平方根(二次方根)

求一个数的平方根的运叫做开平方

(  )2= -4

提问:

是不是每个数都有平方根?

如果有的话,有几个?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二次根号

a的平方根:±√a

被开方数

口答

总结平方根的定义

找出:9、0.25、1625、

0、0.0081的平方根

此题无解

并说明理由

讨论总结

1、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

2、0只有一个平方根,就是0本身。

3、负数没有平方根。

教  学  过  程( 展  标    施  标    查  标  补  标    小  结)

教 学 内 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平方根表示方法练习

4、求一个非负数的平方根

例1、求下列各数的平方根?

(1)361

(2)14449

(3)0.81

(4)23

读作:正、负二次根号下a

a的正的平方根:+√a

a的负的平方根:-√a

投影练习题:

1、用正确的符号表示下列各数的平方根

①    26、②247、③0.2

④3、⑤783

2、+√7表示什么意思?

3、-√7表示什么意思?

4、±√7表示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回答并板书解题步骤:

解:

(1)∵(±19)2=361

∴361的平方根为

±√361=±19

(2)∵(±127)2=

14449

∴14449的平方根为±√14449=±19

(3)∵(±0.9)2=0.81

∴0.81的平方根为

±√0.81=±0.9

(4)23的平方根为

±√23

理解

写在练习本上

口答

计算:

(±19)2=361

(±127)2=14449

(±0.9)2=0.81

(±√23)2=23

篇4:第三册灯

第三册灯

◆设计意图

1、了解在黑暗笼罩、困难深重形势下作者对抗战胜利充满希望的思想感情。

2、理解“灯”“灯光”的象征意义。

3、学习运用象征手法托物抒怀、表达感情的写法及文章“形散神聚”的特点。

◆设计提要

1、理解“灯”“灯光”的象征意义。

2、理解作者从“窒闷”到“微笑”的感情脉络。

◆设计实施

1、导入课题。

我们都读过《白杨礼赞》,都知道文章极力讴歌了白杨树坚韧朴实的优秀品质,但作者的意图并不在此,他歌颂的是党领导下坚持抗日的北方农民正直朴实的品质和坚韧顽强的`斗争精神。运用的是什么手法?(象征)在同一历史时期,现代文学巨匠巴金也用这一手法写了一篇含蓄隽永的散文,题目是《灯》。

2、朗读课文,引入意境,初步体会作者从“窒闷”到“微笑”的感情脉络。

(1)齐读第1~3段后提问:

①作者从噩梦中惊醒,心里感觉怎样?(明确:窒闷)

②作者为什么会感觉“窒闷”,哪些词句揭示了原因?(明确:噩梦、漆黑)

③在漆黑之夜,一般人希望眼前出现什么?(灯光)出现没有?(明确:看到“几点灯光”)

(2)体会作者在“窒闷”中看见“灯光”的心情。

①找出有关词句。(明确:第2段“但是”之后的文字和第3段中的“扫”字)

②引导学生赏析这些词句,体会作者心情。(明确:“但是”之后通过视觉的变化由近及远,由高至低,侧面写了“灯”,一个比喻句化静为动,一个“扫”字显出灯光的力量,这些都写出了作者的欣喜之情)

(3)提问:这一心情流露于外表的情态怎样?齐读第13段后回答。(明确:“微笑”)

(4)从“窒闷”到“微笑”的心情变化过程作者这样说:“想着想着,就对着山那边微笑了”,作者想了些什么?(提问引出下面的步骤)

3、找出课文写“灯”“灯光”的一些材料。

(1)教师朗读第5段,作示范分析。

作者回忆起自己在生活经历中,一次雪夜走路时见到的豆大的灯光。

(2)指名朗读第9、10、12段,让学生找出联想的一些“灯”“灯光”。

明确:联想到海上灯塔;哈里希岛上的姐姐为弟弟点在窗前的生命之灯──长夜孤灯;希洛点燃的爱情之火──火炬;“友人”遇救后见到的油灯。

4、体会作者赞美“灯”“灯光”的句子或段落,分析其作用。

(1)示范分析第5~8段。教师朗读第5段末句,第6段第7句,第8段末句,然后小结;回想到的豆大的灯光能给人温暖、勇气,能给人鼓舞,给人指路。

(2)由学生逐次分析体会第3、9、10、11、12段。

①第3段:写眼前灯,作用是“扫淡”黑暗。

②第9~11段:先提出思维角度(a.从点灯者本意看:一个为唤回航海远行的弟弟而点,一个为情人渡海约会而燃,其目的都是引航,给人指出归路;b.从寄托的感情看:一个寄托着姐姐对弟弟的挚爱之情,一个维系着忠贞爱情,都唤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c.从第11段的赞美和抒写来看:这几个句子表明“灯光”能给人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③第12段:先找出.写作用的句子(“绝望”没有了……,多活了这许多年),再概括其作用:给人以精神力量。

(3)明确“灯”“灯光”的象征意义。

分组讨论后回答:作者赞美了这些灯的作用,想一想它们有何共同点?由此可知“灯光”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明确:其共同点是:无论是现在还是古代,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无论是陆地还是海上,只要有灯,就会有光明,有温暖,就能给人指明方向,鼓舞人们奋然前进。由此可知“灯”“灯光”象征光明和希望,这是.写作特色①。

(4)明确.写作特色②:作者从眼前灯写起,通过回忆、联想,又落笔到眼前灯,以“灯”为线索贯穿全文,来表现其共同点,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5、进一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1)从以上分析看出,作者对着山那边的灯光(即光明和希望)“微笑”,表露了他对光明的向往,那么,这种向往之情是在怎样的前提下产生的?请在第1、2段中找答案。(明确:在黑夜、在噩梦中感到窒闷)

(2)分析时代背景(结合第1、2段)

其实,这里的“恶梦”指日寇的野蛮侵略,“黑夜”指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当时,蒋介石掀起反共高潮,亲日派散布亡国论调,这种政治形势给中国人民的抗战带来了重大灾难,国人中有的陷入了苦闷惶惑之中。然而,受到党和周总理关怀与帮助的巴金,十分憎恶黑暗(由一“横”字体现),尽管“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飘浮”,却终究没有“永沉海底”。

(3)明确本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作者从灯光中得出了这样的启示:在困难深重、黑暗笼罩的抗战中,中国人民只要心中燃起一盏希望之灯,就会

篇5:第三册三国

第三册三国

一、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

掌握曹操统一北方,三国鼎立等重要知识,了解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三顾茅庐,赤壁之战,诸葛亮治理蜀,吴国开发江南,卫温去台湾等知识。

2、  能力培养: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曹操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评价历史任务的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看图,识图及分析能力

3、态度、价值观

通过刘备“三顾茅庐”和曹操“唯才是举”的学习,对学生进行重视人才,尊重人才的教学,通过对诸葛亮实行的少数民族政策等学习,对学生进行以诚待人的人道主义教育和尊重少数民族,民族平等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曹操统一北方,三国鼎立

教学难点“对曹操的评价

三、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复习提问:东汉末年张角领导的黄巾大起义对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回忆、思考并回答:东汉王朝迅速瓦解)

教师:经过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腐朽的东汉王朝趋于瓦解而名存实亡。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官吏乘机扩大自己的军队,甚至公开举兵反汉,成为割据一方的军事集团。展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式图》

(学生:看图了解军阀割据情况,回忆以知的三国知识,并找到袁绍、曹操控制的地区)

教师:从此,我国历史自秦以来400多年的统一局面结束,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二阶段,共约370年的历史。

各个军事割据势力,为了扩张势力,彼此征战,使得黄河流域人民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以前,经过东汉初年的“光武中兴”,到1,全国人口达5300万,可东汉末年,只剩下760万。曹操在他的《蒿里行》一诗中,描写当时的凄凉景象时写道:(展示图片)“铠甲生虮虱,百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而且,生产力也急剧下降。河南的士兵根本吃不到粮食,只能吃桑椹。军队尚且如此,百姓的生活可想而知了。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希望有什么局面呢?

(学生解释《蒿里行》,从中体验,总结当时的社会情况。学生回答:安定、统一。)

教师:对,人民,特别是饱受战乱之苦的北方人民,强烈盼望有安定的生活,能安全地生产,强烈希望统一,不要分裂割据和混战。同学们想想,统一北方的任务是由谁来完成的

(学生:曹操)

教师:在北方众多军事集团当中,最主要的有两个,曹操和袁绍。从实力上讲袁绍在各个方面都优于曹操,但是曹操却最终打败了袁绍,完成了北方的统一。那么他是采取了什么措施来增强自己的实力呢?

(学生看教材,分析归纳从三个方面来回答

1、      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

2、      在用人上,招贤纳士;

3、在经济上,实行屯田,奖励农耕)

教师提问:1、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   谁实行过?意义在哪里?

(学生回忆:管仲建议实行过

分析:汉献帝虽然是个傀儡,但却是封建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曹操认识到,把汉献帝挟持在自己手中,就可以打他的'旗号号令天下,于是,他采纳了这一具有远见卓识的策略性意见。)

教师:1、1,汉献帝从长安西凉军阀手中逃回洛阳,曹操借机发兵洛阳,把汉献帝控制起来,并把他和文武大臣一同劫持到自己的根据地,以许(即后来的许昌)为都城。从此,曹操总揽朝政大权,取得政治上的优势地位。

2、在用人上,招贤纳士:东汉时期选拔官吏,一是看出身门第,二是看封建道德。曹操则勇于冲破“门第”和“世贤”的框框,他甚至三次发布“求贤”令,公开提出不论门第高低,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的都可以做官。有治国之术的是文臣,有用兵之术的是武将,曹操手下“猛将如云,谋臣如雨”,人才济济。大量人才得以重用。

3、      经济上,实行屯田,奖励农耕:利用这些荒地,召募流亡农民,垦荒屯田。屯田农民按军事组织编制起来,几十人一屯,由专管屯田的官员管理,开垦荒地。屯田农民生活较有保障,因此,他们生产积极性比较高。由于实行屯田制,大量荒芜土地得到开垦,曹操的军粮供应就有了保证。

展示《官渡之战》图,结合地图讲解:曹操的势力得到发展和强大,逐渐成为北方仅次于袁绍的武装集团。公元2,袁绍统兵10万抵黄河,企图一举消灭曹操,曹操仅三、四万兵力迎击袁绍。曹操先是声东击西解了白马之围,又诱敌深入,在延津以己局部优势破敌局部劣势,之后,以生死存亡在此一举的决心,坚守官渡,看清了袁绍远道运粮的弱点,恰有许攸来降,(简介曹操对许攸的欢迎)在关键时刻起了重大的作用,赢了决定性的一步棋:夜袭乌巢,火烧袁绍军粮,使本来就不稳固的袁绍全军动摇。曹操运筹谋略,真是出奇制胜。而袁绍自恃祖上根基深厚,地大、兵多、粮足的优势,以至不可一世。官渡之战后曹操继续对袁绍的残余势力作战,经历了极其艰难的奋战,直到2获得最终胜利,标志着曹操基本完成北方统一。当他得胜还朝途经勃海边时,留下了这豪情满怀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再看看注解。这一年曹操53岁了,他的壮心是什么?

(学生:南下统一全国)

那他将遇到的对手是何许人也?

(学生: 刘备、孙权。学生简介自己对刘备、孙权的认识)

展示《三国图》我们先看孙权,他的势力范围在哪?

(学生:长江下游的江南一带。)

教师:200年,就是官渡之同年,孙权哥哥孙策遇刺身亡,从此,他继承父兄开创的基业并大有发展,无怪乎曹操夸他“生子当如孙仲谋”仲谋是他的字。

展示《三顾茅庐》:刘备呢,到207年,就是曹操已完成北方统一的同年,他还无立足之地呢。刘备依附于荆州刘表,但他不甘寄人篱下,思贤若渴,于是就在这207年他三顾茅庐,请出了在隆中草屋隐居的诸葛亮,字孔明,接受了这位年仅27岁的诸葛亮为他设计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内容?

(学生回答并解释:占据荆、益,联孙抗曹,三分天下……)

刘备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2,孙刘联军4万在长江边的赤壁与曹操的20万大军对垒。拥有众多人马的曹操却失败了。那么他的弱点到底在哪里呢?

(学生:1、曹操远道而来,十分疲劳;2、曹军将士多是北方人,不习水土,不习水战,可偏偏要“舍鞍马,仗舟楫”,舍长用短;3、刚刚降曹的荆州水军,怀有戒心,疑虑重重,军心涣散;……)

教师:以曹操有多年的作战经验,对自己的这些弱点怎么能全无认识?是什么蒙蔽了曹操的智慧?

(学生:曹操的骄傲,使他禁不住迷惑,一再地中计)

教师:展示《赤壁之战形势图》那时正是初冬季节,一天夜里,江面刮起东南风,周瑜派大将黄盖前去诈降,带领10艘装满干柴浇透油脂的船,外面用布将柴盖好,乘着风势直扑曹营。渐近时,那10艘大船突然着火,迅猛冲进曹军水寨,顿时风狂火烈,曹军战船一片火海,大火又迅速延烧上岸,岸上曹营也被烈火片片吞噬。孙刘联军乘势猛攻,曹军大败,烧死、溺死的无以数计,曹操只带领了少数人马逃回北方。败归北方后,未敢再南下。但是,曹操仍“壮心不已”,从2起三次下令求贤,2起亲自率军西征,伸向西域, 2,曹操病逝,对他一生的评价是一个1000多年来争论不休的问题,依你之见呢?

(学生:评价曹操)

教师:展示《鲁迅对曹操的评价》

小结:人们常说曹操是三国时人,其实他一天也没在三国时代生活过。

曹操戎马一生,兼并群雄,统一北方,发展生产,功劳是不可低估。曹操死后后出现了什么局面?

(学生:三国鼎立:曹丕于220年废掉汉献帝,自立为帝,建都洛阳,定国号为魏,东汉至此结束。2,刘备在成都称帝,定国号为汉,史称蜀或蜀汉。孙权继续领有江东地区,于222年在建业称王,定国号为吴。)

展示《三国鼎立形势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学生:魏国在北方,蜀国在西南,吴国在东南,如同鼎的三足。这一局面的形成,使我国以东汉末年以来的分裂割据走上了较大范围的局部统一,这就为以后全国范围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三国建立前后,魏、蜀、吴的统治者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都注意恢复和发展各自的经济力量。

1.        曹魏重视农耕 提问曹魏重视农耕的表现是什么?

(学生:①继续实行屯田。②大力兴修水利 ③推广先进工具④重视保护农桑)

展示《翻车》简介翻车翻车构思巧妙,只要有人在上边脚踏,就可以把低处的水不断提到高处,既大大提高了效率又十分轻便。它不但能灌溉,而且还能排涝,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灌溉工具。他发明的翻车后来被推广到魏国以至全国。对当时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起了相当大的作用。这种工具在我国广大农村一直沿用下来,许多地方至今还在使用。

2.        诸葛亮治蜀 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人称卧龙,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协助刘备联合孙权,打败曹操。刘备病死后,诸葛亮辅佐刘备的儿子刘禅治理蜀国。提问诸葛亮是如何治蜀?

(学生:注意发展农业,采取奖励农耕、减轻赋税政策,要求各级官吏重视农业,防止对农民的过度剥削,对蜀国境内的重要水利工程都江堰也很重视,专门设置堰官,派1000多人常年修护,使其更好地发挥浇灌沃野千里的川西平原的作用。

鼓励种桑养蚕织锦,产量居全国第一位,在与魏、吴的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成为蜀汉财政重要来源之一;改善和加强与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关系。)

小结:讲到这里,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前面的赤壁之战正确认识诸葛亮: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有许多优秀品格“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值得学习。

1、        东吴的发展

从秦汉以来,统治中心在哪个地区?

(学生:黄河流域)

教师:因此,可想而知,我国南方还落后于黄河流域,地广人稀。等到东吴建立,自然会给江南的开发带来一个机会,一种保障。而这一时期江南得以发展还得到一个什么条件?

(学生:东汉末年,北方战乱,许多人南迁,又带去了北方先进的工具、技术、文化。)对开发江南做出贡献的还有?

(学生:少数民族山越。)

教师:那么吴国的经济有多方面发展,哪几方面?

(学生牛耕,造大船、麻织、丝织,海上交通发展有万人船队到台湾,与许多国家包括欧洲的罗马的贸易往来。)

教师:东吴的造船业大大超过前代。为什么?

(学生:东南地区多江河湖泊,交通运输以舟船最为便利。东吴北有曹魏,西有蜀汉,东南面向浩瀚无边的大海,自然会努力向海上发展。)

教师:造船技术已达到很高水平,所造的海船长达20余丈,高出水面近3丈,可载六七百人,装载物资可达500吨以上;用于长江水战的船只,有上下5层。 随着造船技术的进步,吴国的海上交通非常发达,远航的船只北达辽东,南通南亚诸国。230年,孙权派遣将军卫温等率领1万士兵乘大船前往夷洲(今台湾),在今台南市和嘉义市一带登陆,后来卫温返回时,还将台湾土著居民数千人迁往大陆。这是大陆和台湾交通的最早记载。此后,台湾和大陆的联系日益密切。可见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小结:三国中的每一个国家都追求以自己的国家统一中国,三方的角逐竞争,最后胜负如何?下节课我们回来继续关注三国的走向。

篇6:第三册离骚

第三册离骚

No.2 离骚(节选)(四课时)

[教材解读]

《离骚》是屈原的最重要的代表作,也是楚辞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全诗三百七十二句,二千四百余字,分三大部分和一个礼辞。第一部分从开关至“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自叙生平,并回顾了诗人在为现实崇高的政治理想不断自我完善、不断同环境斗争的心灵历程,以及惨遭失败后的情绪变化。这是他的思想处于最激烈的动荡之时的真实流露。第二部分从“女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至“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与此终古”,写女对他的指责说明连亲人也不理解他,他的孤独是无与伦比的,由此引发向重华陈辞的情节。这是现实社会现幻想世界的一个过渡。然后是巡行天上。入天宫而不能,便上下求女,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的努力挣扎与不断追求的顽强精神。第三部分从“索槊┮怨ji兮”至“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表现了诗人在去留问题上的思想斗争,表现了对祖国的深厚感情,读之令人悲怆!末尾一小节为礼辞。“既莫足以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虽文字不多,但表明诗人的爱国之情是与他的美政理想联系在一起的。这是全诗到高潮之后的画龙点睛之笔,用以收束全诗,使诗的主题进一步深化,使诗中表现的如长江大河的奔涌情感,显示出更为明确的流向。

这是一首充满激情的政治抒情诗,是一首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杰作。诗中的一些片断情节反映着当时的历史事实。但表现上完全采用了浪漫主义的方法:不仅运用了神话、传说材料,也大量运用了比兴手法,以花禽鸟寄托情意。诗人采用的比喻象征中对喻体的调遣,又基于传统文化的底蕴,因而总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

《离骚》是“发愤”之作,司马迁说“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因此理解屈原的人生困境就显得特别重要。屈原,名平,字原,约生于公元前三四零年(楚宣王三十年),卒于公元前二七八年(楚顷襄王二十一年)。他是楚王的同姓贵族,他“博闻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起初颇得楚怀王信任,起用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候”,一度成为楚国内政外交的核心人物。在内政方面,他主张“修明法度”、“举贤任能”,实行使国家富强的“美政”;在外交方面,他主张与强秦对抗,具有远大目光。但他的这些主张具有理想主义的色彩,注定要在混浊的人间世中处处碰壁,他的诗人气质也注定与混乱的政治环境格格不入。君王的疏远和群臣的`嫉恨这是必然之事,这一切形成了他的人生困境,这种困境最典型的表征就是两次流放事件。第一次是大约在楚怀王二十五年左右,被流放到汉北一带;第二次是在楚顷襄王十三年前后,被流放到沅、湘一带。两次放逐使屈原从权力的中心被挤迫到了边缘,他陷入了现实和心灵的双重困境。举世皆浊之中,他孤立无援;而在独醒时刻,他又不得不面对灵魂的拷问。当强秦攻破故国的时候,他只好怀着忠诚和绝望自沉汨罗江。

当陷入这样一种孤独的人生困境之时,一切似乎不可把握,只有文字可以自由驱遣,只有文字可以成为他形影相吊的忠实伴侣,于是他写下了《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和《渔父》,在这发愤抒情之中,他的不安的灵魂暂得栖居和慰藉。

屈原的一生以“好修”为务,以“美政”为鹄的,他在乱世中上下求索,虽然他的忠诚不曾挽救故国的覆亡,但却为他赢得了后世的尊敬。千百年来,他是天下百姓深切怀念的一个对象,也是知识分子价值天平上的一个重要的心灵砝码,更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符号。

读屈原作品,我们可以读到屈原的心路历程。《离骚》更是如此,因这是自传性作品。虽然教材只是节选其中一小部分,但亦窥一斑而知全豹。解读这些文字时宜结合屈原的人生困境来捕捉潜藏在字里行间的复杂况味,做到人文互解。当然也不能放弃对艺术风格的欣赏。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的政治理想和政治困境;

2、体味诗语中蕴含的复杂情绪;

3、重构屈原形象;

4、了解楚辞的特点学会诵读。

[重点难点]

1、重点:目标一、二、三。

2、难点:目标二、三。

[教学方法]

诵读法 讨论法 鉴赏法

[教学时数]

四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屈原

屈原,名平,字原,约生于公元前三四零年(楚宣王三十年),卒于公元前二七八年(楚顷襄王二十一年)。他是楚王的同姓贵族,他“博闻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起初颇得楚怀王信任,起用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候”,一度成为楚国内政外交的核心人物。在内政方面,他主张“修明法度”、“举贤任

篇7:第三册《长江》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中主要安排了“中国第一大河”、“巨大的水能”、“防洪与灌溉”、“黄金水道”四部分内容,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长江在我国水系中的地位、水文特征及在我国人民生活中的利与弊,并通过对中国第一大河的学习来掌握认识一条河流应了解的几个方面,从而在强化忧患意识的同时,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能在中国地图上指出长江的源头至河口流经的行政区、地形区并了解沿途水文特征的变化;

2、使学生认识长江在我国生产、生活中的巨大贡献,增强爱国之情;

3、使学生了解长江水患及其治理,使学生学会辨证地看问题,并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各河段水文特征及长江的利用和治理保护。

[教学难点 ]

河流特征与地形、气候等的关系;长江水患与分布河段的关系。

说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通过直观的电脑媒体投影,强化视觉,注重启发诱导,使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突出学生间“合作学习”的优势,开展讨论,体现“学为主,教为辅”的教学思路。

说 [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运用地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力,读图分析能力。

2.以图忆文,培养记忆力。

3.指导学生用综合法、分析法解决问题。

[教具]

电脑多媒体+自制的CAI课件

[教学设想]

播放《长江之歌》,伴以奔腾的长江录相,调动学生的激情,并导入  新课;提出思考问题,让学生阅读课文;教师展示媒体投影,学生分组讨论,发言交流,教师总结归纳,深化提高;讲授过程中,穿插课堂练习,强化落实。

说 [教学过程 ]

创设情景

播放《长江之歌》,伴以奔腾的长江录相、长江流域景观展示,调动学生的激情,并导入  新课。

二、讲授新课

教师活动展示思考问题学生发言千里长江,蜿蜒流长,都经过哪些地区呢?眼、手、脑并用,提高学习的效率,达到当堂消化、巩固。学习一条河流,除了要了解其源头与河口、流经地区外,还应知道各河段的划分及其水文特征,以及对人类的利与弊。展示思考问题1、宜昌(湖北)、湖口(江西);2、通天河、金沙江、长江、川江、峡江、荆江、扬子江;3、雅砻江、大渡河、岷江、嘉陵江、乌江、清江、汉江、洞庭湖、鄱阳湖及其支流;宜宾、重庆、武汉、城陵矶、湖口。那么,长江上中下游各段又有哪些特征呢?指出各段落差多少提示学生青藏高原、横断山区;多急流、峡谷。学生做练习三中的第1题上游水文特征:峡谷多,落差大,水流急,水能丰富。中游流经什么地区?水流特征如何?中游流经地形区全貌——中游平原;引导学生观察“荆江”的“九曲回肠”特点平原地形与曲流的形成有何关系?(三峡急流在惯性作用下,左右摇摆,形成曲流。)中游水文特征:多支流,水量大,地势低多湖泊,多曲流。长江进入湖口以下,完全处于下游平原和河口三角洲上,水文特征又会怎样呢?(江阔水深,水流平稳,航运便利。)下游水文特征:江阔水深,终年不冻长江各河段各有特征,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何影响呢? 学生自发回答 阅读课文,归纳整理;小组交流;消化巩固师生共同回顾长江的三大贡献; 看问题要一分为二的来看,长江对人类也有不利的一面。(过渡)让学生知道洪水无情,人有情,了解洪水造成的经济损失阅读P77页-78页课文;小组讨论交流要点;各组代表发言。1、长江洪水威胁最严重地区: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

2、长江形成洪水威胁的原因:①洪水的来源:②长江上、中游山区滥伐森林,植被遭破坏。③中游的荆江河段“九曲回肠”,水流不畅,泥沙沉积,形成长江的“地上河”,每到汛期,河水排泄不畅,水位抬高,加剧了两岸的险情。

3、我国在综合治理长江方面采取的措施:①工程措施:加固江防大堤;兴建分洪、蓄洪工程、修建许多水库;重点治理川江和荆江河段,疏浚长江航道;兴建三峡水利工程;②生物措施:建设长江上、中游防护林工程,保持水土;③疏浚航道的同时,加强港口建设;④吸取沿海开放地区经济发展经验,扩大沿江的对外开放建设沿江经济带。

本节课通过对长江水文特征的学习,使我们对长江的功与过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希望同学们能通过下面的练习进一步巩固落实好。
教 学 内 容学 生 活 动目 的 要 求
1、长江为什么有“中国第一大河”之称?阅读课文P74页长度、年径流量、流域面积;
分组交流,统一答案;各组代表发言(突出学生自学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1、上、中、下游分界点及所在省?2、各河段的名称?3、上、中、下游支流及干支流汇合处的重要城市?阅读课文P75页;看课文P74页图5.8;讨论交流,互相纠正。
长江干流水能资源最丰富的河段在哪儿?丰富的原因?集体回答:源头至宜宾所在的上游,地处地势一、二阶梯交界处,落差6000多米。

[课堂巩固练习]

一、长江流经的地区

1、流经的11个行政区,自上游向下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

2、流经的地形区,自上游向下游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

二、长江各河段支流分布

1、写出划分长江上、中、下游分界点的城市及所在省名称:

P 、_____________ 省; Q 、_____________ 省;

2、长江干流各河段名称:A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 ;D _____________;E_____________ 。

3、长江支流名称:F_____________ ;G_____________ ;H_____________ ;I_____________;J_____________ ;L_____________ 。

4、长江下游湖泊名称:K_____________ ;M_____________ 。

5、长江干流沿线重要的城市:R_____________ ;O_____________;S_____________ 。

三、长江水能开发

1、三峡大坝

[1]写出峡谷名称:A_____________ 峡;

B_____________ 峡;_____________C 峡;

[2]写出水利枢纽名称:

D_____________ ;E_____________ 。

[3]三峡坝址位于_____________ 峡,

与葛洲坝同属于长江的_____________ 游河段,都位于_____________ 省境内。

2、写出图中水电站的名称,注意所在河段及河流的名称:

F_____________ 水电站;H_____________ 水电站;G_____________ 水电站;I _____________水电站;

P_____________ 水电站;T_____________ 水电站;J_____________ 水电站;K1_____________ 水电站;

K2_____________ 水电站;L1_____________ 水电站;L2_____________ 水电站;M_____________ 水电站。

[板书纲要]

中国第一大河_____________ 长度_____________ 流量_____________ 流域面积_____________。

长江的水文特征

1、上游:峡谷多,落差大,水流急,水能丰。

2、中游:多支流,水量大,地势低多湖泊,多曲流。

3、下游:江阔水深,终年不冻。

长江的功与过

1、长江的奉献 水能 供水 水运

2、长江的水患 成因 治理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重点突出学习一条河流的思路,教会学生一种方法,因为是针对高二文科班的学生,因此在教学过程 中,将较容易的内容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完成,教师通过媒体的辅助,重点突出地理位置与示意图的结合,让学生学会图文结合,有理有据的分析问题。

从整堂课的效果来看,本节课的当堂效率还是比较高的。

篇8:第三册《登高》

第三册《登高》

一、课前故事引入

(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满怀感情)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二、课文分析引导

1、   放音乐《二泉映月》

2、   老师在乐声中满怀深情地朗诵《登高》全诗。营造凝重的课堂气氛。

3、   师再朗诵,学生跟读

4、   讲解:要想读好一首诗或一篇文章,你就把你自己当成作者,化身为其人,就当这首诗或这篇文章就是你自己写的。老师在读这首诗时就真是这样想的,我想我就是杜甫,就是那个老病孤独的杜甫。我就站在长江边上,衣衫褴楼,蓬头垢面,登高望远,怀想家乡,思念亲人,牵挂祖国,同时更凄凉地想自我人生,想自己这一辈子。

所以,读好一首诗,理解――这是首先要做到的。注意,所谓理解,就是理性地把握。(板书:理性地把握)这应是诵读好的一个前提。

可是,同学们,你们想过没有,你们并没有跟我一样非常理性地。深入地理解这首诗呀,你们为什么也读得这么好呢?

3、启发式教学:(1)今天我们学的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

(2)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

(3)十四字写六种景,什么特点?

(4)急风、高天、哀猿、清清、白砂、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设身处地想想。身体的,还是心灵的?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飞鸟,你们想像一下,应该是一种什么处境的鸟?

同学们敢于展开想像,用自己的想像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总之,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

我们为什么不把它想像成一只欢乐的'呢?而且大家为什么都认为是一只,而不是多只?

诗人毛泽东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鹰击长空”;诗人王维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鸡鸣山更幽”。它们有什么不同吗?

(5)教师提示:就让我们化身为杜甫,站在高天下、急风中,面对清渚、白沙、孤鸟,诵读一下这两句。“风急”――要读得很凄寒,似乎在牙齿间颤抖着读出这两个字;“天高”――调子要很高并带拖腔,冲上去,描绘得很辽远,但内心很孤单渺小;“猿啸哀”――要有欲哭的调子;……读“鸟飞回”――要想,我杜甫孤独漂泊,远离家乡,我多么想回家呀,我已是晚年了,我还有回到家的那一天吗?

语调、表情、动作都要配合上。“天高”――要仰视,清渚、沙白――要俯视,“鸟飞回”――要远望,向着家乡看。

要求学生对老师的示范,既要听,又要看。(师生共读)

(6)颌联,写了几种景物?

由落水,我们想到什么?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

生命怎么样?长久还是短暂?

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

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

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那么,这两句应该怎样朗诵?你就是杜甫,面对萧萧落木,你应该是什么心情?读这句你应该想什么?你心里的潜台词是什么?第二句,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怎么样?

同时,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的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仅仅是无可奈何吗?难道他对生命的短暂想不通吗?他是不是想违背自然规律而祈求长生不老呢?

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读的时候,大家应该把这种豁达、坦荡,那种气魄读出来。应该读得昂扬一些。站在长江岸边面对汹涌的波涛,目光远望,音调略高。尤其“滚滚”二字应该读出磅虑的气势。待到这里,已经是第三句了,前三句一直低沉,此时应该高昂一些。

5、集体背王维诗《九月九回忆山东兄弟》

6、讨论杜甫的人生

三、根据本课的学习,自学其余几首近体诗

1、  学生自学

2、  每首诗歌指一名学生分析讲解,其余学生讨论是非

四、课后小结和作业

1、  小结课文内容

2、  背诵全诗

第三册《登高》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三册平均数

语文第三册教案设计

美术第三册教学计划

its red第三册

第三册音乐教学计划设计

新概念英语第三册语法解析

人教版必修第三册Unit5

《识字七》第三册教案

第三册汉魏晋五言诗

小学数学第三册教学计划

第三册Unit 12 What is the weather lik(共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第三册Unit 12 What is the weather lik,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