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blue001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广东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共含12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blue001”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广东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篇1:广东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广东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广东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唐诗五首解读

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璀璨的明珠,它们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和审美情趣,具有了历久常新的艺术魅力.本课选取了五首唐诗,这五首唐诗寄予了不同的感情以及风格.《山居秋暝》空明宁静;《从军行》气魄雄阔,风格浑豪.《登高》寄托了艰难潦倒的郁郁不平,形成沉郁顿挫的风格;《石头城》抒发了故都萧条之感.《锦瑟》基调哀怨、意境迷离。

一、《山居秋暝》

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的山水田园诗主要是写他隐居终南、辋川的闲适生活和山水风光。王诗艺术成就很高。无论是雄奇壮阔的景象,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还是细致入微的自然物态,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他都能以对大自然敏锐的感受,抓住自然的色彩、声音和动态,或素描,或刻画,挥洒自如,意境独到。苏轼概括王诗艺术特色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的诗取景颇具画家的匠心,而且画面色彩常映衬得浓淡相宜,这在他的《辋川集》中有集中的.体现。王诗语言清新凝炼,朴素中见华采。

王维的《山居秋暝》是一首写山水的名篇,于诗情画意中寄托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 首联写山居秋日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颔联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流于石上,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景。颈联写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分披,发现了浣女、渔舟。末联写此景美好,是洁身自好的所在。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表现手法,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上,只用了“赋”的手法描摹山水,但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用了“比兴”的手法。因而全诗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实乃千古佳句。

二、《从军行》(之四)

王昌龄:(698― 约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其七绝能以精练的语言表现丰富的情致,意味浑厚深长。 有《王昌龄集》。

《从军行》为其代表作之一,这首诗描写了在阴云密布、满眼黄沙的“孤城”中将士坚守边疆,表现他们杀敌卫国的英雄气概和坚强意志。辽阔的青海湖上空,连绵不断的阴云把雪山都遮暗了,站在玉门关这座孤城上向四处张望。在沙漠里的战场上,出征的将士身经百战铁甲都磨破了,尽管这样,不歼灭敌人决不回家乡。但也有不同的理解,有些评论家如沈德潜就认为“不破楼兰终不还”有“归期无日看”的意味,因而主张学生有自己的理解。

三、《登高》

杜甫:(712―770), 字子美,祖籍襄阳 (今湖北襄樊),出生于巩县(今属河南),其祖父为杜审言。早年南游吴越,北游齐赵,裘马清狂而科场失利,未能考中进士。后入长安,困顿十年,以献三大礼赋,始博得看管兵器的小官。安史乱起,为叛军所俘,脱险后赴灵武,麻鞋见天子,被任为左拾遗,又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后弃官西行,客秦州,寓 同谷,入蜀定居成都浣花草堂。严武镇蜀,荐授检校工部员外郎。次年严武死,即移居夔州。后携家出峡,漂泊鄂湘,死于舟中。诗人迭经盛衰离乱,饱受艰难困苦,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被称为“诗史”;他集诗歌艺术之大成,是继往开来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对后世影响深远。

《登高》约作于代宗大历二年(767)左右,是诗人晚年的作品。安史之乱后,诗人留寓夔州。时值九九重阳诗人扶病登台,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篇。此诗向为人称道,杨伦称“杜集七言律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诗薮》),是诗人七言律诗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登高》的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首联以夔州的景物为对象,用高度概括的笔法,写出了江边秋景的壮阔与悲凉。诗人选取了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意象,并且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从感觉、视觉、听觉、声音、色彩等角度加以描写形容,写得极为精巧工致,形象性和节奏感极强,也为全诗渲染了凄清悲凉的气氛。颔联紧承首联而将写景拓展到更深远的空间,写得极为开阔而雄奇。此联上句写“落木”,下句写“长江”,“无边”、“不尽”深远开阔,“萧萧”、“滚滚”生动雄奇。此句写得气势磅礴,而且又透视着不尽的悲慨之情,体现了诗人沉郁悲凉的艺术风格。颈联转向抒发悲秋作客、多病登台的身世飘零之感和凄苦孤独的情怀。“悲秋”已难耐,又兼“多病”;“常作客”已出飘零之苦,“独登台”又添孤独之情,以雪上加霜的笔法写出了沉痛的悲苦情怀。尾联上下句分别承颈联上下句,“悲秋作客”带来“艰难苦恨”;“百年多病”引出“潦倒停酒”,进一步抒发了诗人穷困潦倒的悲凉之情。结尾“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表”(胡应麟《诗薮》)。

此诗在艺术上,把空阔萧瑟的秋景和凄苦孤独的情怀融合在一起,写得苍劲悲凉,典型地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首先,诗歌的语言精工凝练,含蕴深刻。譬如首联短短的两句容纳了六种物象,而且又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形容描写,可谓字字精当,无一虚设。又如颈联意蕴极深广,“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罗大经《鹤林玉露》)所以,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都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地。其次,诗歌的章法也颇有特点:“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串,一气呵成。”(胡应麟《诗薮》)。全诗通篇对仗,句句合律,一意贯串,一气呵成,如行云流水,工巧而又自然,刻意布置而又无斧凿之感。

《登高》赏析(陶道恕)

此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年)秋在夔州时所写。夔州在长江之滨。全诗通过写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更推重

[4]

篇2:广东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的教学设计

广东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的教学设计

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璀璨的明珠,它们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和审美情趣,具有了历久常新的艺术魅力.本课选取了五首唐诗,这五首唐诗寄予了不同的感情以及风格.《山居秋暝》空明宁静;《从军行》气魄雄阔,风格浑豪.《登高》寄托了艰难潦倒的郁郁不平,形成沉郁顿挫的风格;《石头城》抒发了故都萧条之感.《锦瑟》基调哀怨、意境迷离。

一、《山居秋暝》

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的山水田园诗主要是写他隐居终南、辋川的闲适生活和山水风光。王诗艺术成就很高。无论是雄奇壮阔的景象,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还是细致入微的自然物态,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他都能以对大自然敏锐的感受,抓住自然的色彩、声音和动态,或素描,或刻画,挥洒自如,意境独到。苏轼概括王诗艺术特色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的诗取景颇具画家的匠心,而且画面色彩常映衬得浓淡相宜,这在他的《辋川集》中有集中的体现。王诗语言清新凝炼,朴素中见华采。

王维的《山居秋暝》是一首写山水的名篇,于诗情画意中寄托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 首联写山居秋日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颔联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流于石上,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景。颈联写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分披,发现了浣女、渔舟。末联写此景美好,是洁身自好的所在。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表现手法,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上,只用了“赋”的手法描摹山水,但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用了“比兴”的手法。因而全诗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实乃千古佳句。

二、《从军行》(之四)

王昌龄:(698— 约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其七绝能以精练的语言表现丰富的情致,意味浑厚深长。 有《王昌龄集》。

《从军行》为其代表作之一,这首诗描写了在阴云密布、满眼黄沙的“孤城”中将士坚守边疆,表现他们杀敌卫国的英雄气概和坚强意志。辽阔的青海湖上空,连绵不断的阴云把雪山都遮暗了,站在玉门关这座孤城上向四处张望。在沙漠里的战场上,出征的将士身经百战铁甲都磨破了,尽管这样,不歼灭敌人决不回家乡。但也有不同的理解,有些评论家如沈德潜就认为“不破楼兰终不还”有“归期无日看”的意味,因而主张学生有自己的理解。

三、《登高》

杜甫:(712—770), 字子美,祖籍襄阳 (今湖北襄樊),出生于巩县(今属河南),其祖父为杜审言。早年南游吴越,北游齐赵,裘马清狂而科场失利,未能考中进士。后入长安,困顿十年,以献三大礼赋,始博得看管兵器的小官。安史乱起,为叛军所俘,脱险后赴灵武,麻鞋见天子,被任为左拾遗,又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后弃官西行,客秦州,寓 同谷,入蜀定居成都浣花草堂。严武镇蜀,荐授检校工部员外郎。次年严武死,即移居夔州。后携家出峡,漂泊鄂湘,死于舟中。诗人迭经盛衰离乱,饱受艰难困苦,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被称为“诗史”;他集诗歌艺术之大成,是继往开来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对后世影响深远。

《登高》约作于代宗大历二年(767)左右,是诗人晚年的作品。安史之乱后,诗人留寓夔州。时值九九重阳诗人扶病登台,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篇。此诗向为人称道,杨伦称“杜集七言律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诗薮》),是诗人七言律诗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登高》的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首联以夔州的景物为对象,用高度概括的笔法,写出了江边秋景的壮阔与悲凉。诗人选取了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意象,并且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从感觉、视觉、听觉、声音、色彩等角度加以描写形容,写得极为精巧工致,形象性和节奏感极强,也为全诗渲染了凄清悲凉的气氛。颔联紧承首联而将写景拓展到更深远的空间,写得极为开阔而雄奇。此联上句写“落木”,下句写“长江”,“无边”、“不尽”深远开阔,“萧萧”、“滚滚”生动雄奇。此句写得气势磅礴,而且又透视着不尽的悲慨之情,体现了诗人沉郁悲凉的`艺术风格。颈联转向抒发悲秋作客、多病登台的身世飘零之感和凄苦孤独的情怀。“悲秋”已难耐,又兼“多病”;“常作客”已出飘零之苦,“独登台”又添孤独之情,以雪上加霜的笔法写出了沉痛的悲苦情怀。尾联上下句分别承颈联上下句,“悲秋作客”带来“艰难苦恨”;“百年多病”引出“潦倒停酒”,进一步抒发了诗人穷困潦倒的悲凉之情。结尾“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表”(胡应麟《诗薮》)。

此诗在艺术上,把空阔萧瑟的秋景和凄苦孤独的情怀融合在一起,写得苍劲悲凉,典型地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首先,诗歌的语言精工凝练,含蕴深刻。譬如首联短短的两句容纳了六种物象,而且又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形容描写,可谓字字精当,无一虚设。又如颈联意蕴极深广,“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罗大经《鹤林玉露》)所以,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都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地。其次,诗歌的章法也颇有特点:“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串,一气呵成。”(胡应麟《诗薮》)。全诗通篇对仗,句句合律,一意贯串,一气呵成,如行云流水,工巧而又自然,刻意布置而又无斧凿之感。

《登高》赏析(陶道恕)

此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年)秋在夔州时所写。夔州在长江之滨。全诗通过写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沈德潜因有“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的赞语。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诗到此已给出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人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现在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诗薮》)。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像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篇3:广东版第三册第四单元

广东版第三册第四单元

广东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唐诗五首解读

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璀璨的明珠,它们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和审美情趣,具有了历久常新的艺术魅力.本课选取了五首唐诗,这五首唐诗寄予了不同的感情以及风格.《山居秋暝》空明宁静;《从军行》气魄雄阔,风格浑豪.《登高》寄托了艰难潦倒的郁郁不平,形成沉郁顿挫的风格;《石头城》抒发了故都萧条之感.《锦瑟》基调哀怨、意境迷离。

一、《山居秋暝》

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的山水田园诗主要是写他隐居终南、辋川的闲适生活和山水风光。王诗艺术成就很高。无论是雄奇壮阔的景象,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还是细致入微的自然物态,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他都能以对大自然敏锐的感受,抓住自然的色彩、声音和动态,或素描,或刻画,挥洒自如,意境独到。苏轼概括王诗艺术特色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的诗取景颇具画家的匠心,而且画面色彩常映衬得浓淡相宜,这在他的《辋川集》中有集中的体现。王诗语言清新凝炼,朴素中见华采。

王维的《山居秋暝》是一首写山水的名篇,于诗情画意中寄托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 首联写山居秋日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颔联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流于石上,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景。颈联写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分披,发现了浣女、渔舟。末联写此景美好,是洁身自好的所在。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表现手法,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上,只用了“赋”的手法描摹山水,但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用了“比兴”的手法。因而全诗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实乃千古佳句。

二、《从军行》(之四)

王昌龄:(698― 约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其七绝能以精练的语言表现丰富的情致,意味浑厚深长。 有《王昌龄集》。

《从军行》为其代表作之一,这首诗描写了在阴云密布、满眼黄沙的“孤城”中将士坚守边疆,表现他们杀敌卫国的英雄气概和坚强意志。辽阔的青海湖上空,连绵不断的阴云把雪山都遮暗了,站在玉门关这座孤城上向四处张望。在沙漠里的.战场上,出征的将士身经百战铁甲都磨破了,尽管这样,不歼灭敌人决不回家乡。但也有不同的理解,有些评论家如沈德潜就认为“不破楼兰终不还”有“归期无日看”的意味,因而主张学生有自己的理解。

三、《登高》

杜甫:(712―770), 字子美,祖籍襄阳 (今湖北襄樊),出生于巩县(今属河南),其祖父为杜审言。早年南游吴越,北游齐赵,裘马清狂而科场失利,未能考中进士。后入长安,困顿十年,以献三大礼赋,始博得看管兵器的小官。安史乱起,为叛军所俘,脱险后赴灵武,麻鞋见天子,被任为左拾遗,又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后弃官西行,客秦州,寓 同谷,入蜀定居成都浣花草堂。严武镇蜀,荐授检校工部员外郎。次年严武死,即移居夔州。后携家出峡,漂泊鄂湘,死于舟中。诗人迭经盛衰离乱,饱受艰难困苦,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被称为“诗史”;他集诗歌艺术之大成,是继往开来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对后世影响深远。

《登高》约作于代宗大历二年(767)左右,是诗人晚年的作品。安史之乱后,诗人留寓夔州。时值九九重阳诗人扶病登台,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篇。此诗向为人称道,杨伦称“杜集七言律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诗薮》),是诗人七言律诗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登高》的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首联以夔州的景物为对象,用高度概括的笔法,写出了江边秋景的壮阔与悲凉。诗人选取了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意象,并且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从感觉、视觉、听觉、声音、色彩等角度加以描写形容,写得极为精巧工致,形象性和节奏感极强,也为全诗渲染了凄清悲凉的气氛。颔联紧承首联而将写景拓展到更深远的空间,写得极为开阔而雄奇。此联上句写“落木”,下句写“长江”,“无边”、“不尽”深远开阔,“萧萧”、“滚滚”生动雄奇。此句写得气势磅礴,而且又透视着不尽的悲慨之情,体现了诗人沉郁悲凉的艺术风格。颈联转向抒发悲秋作客、多病登台的身世飘零之感和凄苦孤独的情怀。“悲秋”已难耐,又兼“多病”;“常作客”已出飘零之苦,“独登台”又添孤独之情,以雪上加霜的笔法写出了沉痛的悲苦情怀。尾联上下句分别承颈联上下句,“悲秋作客”带来“艰难苦恨”;“百年多病”引出“潦倒停酒”,进一步抒发了诗人穷困潦倒的悲凉之情。结尾“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表”(胡应麟《诗薮》)。

此诗在艺术上,把空阔萧瑟的秋景和凄苦孤独的情怀融合在一起,写得苍劲悲凉,典型地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首先,诗歌的语言精工凝练,含蕴深刻。譬如首联短短的两句容纳了六种物象,而且又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形容描写,可谓字字精当,无一虚设。又如颈联意蕴极深广,“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罗大经《鹤林玉露》)所以,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都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地。其次,诗歌的章法也颇有特点:“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串,一气呵成。”(胡应麟《诗薮》)。全诗通篇对仗,句句合律,一意贯串,一气呵成,如行云流水,工巧而又自然,刻意布置而又无斧凿之感。

《登高》赏析(陶道恕)

此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年)秋在夔州时所写。夔州在长江之滨。全诗通过写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沈德潜因有“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的赞语。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O@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诗到此已给出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人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现在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诗薮》)。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像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选自《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有删节)

四、《石头城》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为匈奴族后裔。晚年

篇4:广东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教案

广东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教案

广东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教案

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

一 单元说明

1.单元教学目标 与要求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学习自《诗经》至南北朝被称为“古体诗”的我国古典诗歌的部分代表作品,诗歌创作时期从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5世纪。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和要求是:

(1)让学生初步了解古体诗所反映的古代社会生活,了解古体诗的基本特征以及有代表性的诗人、诗作和流派,了解《诗经》――《楚辞》――《乐府诗》――五言诗的发展情况。

(2)让学生初步学会鉴赏古体诗,学习古体诗的艺术特点,领悟古体诗的情趣和艺术魅力,提升鉴赏古体诗的水平。

(3)让学生练习写诗,用诗歌的形式描述自己的生活感受,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

2. 单元内容与结构

(1)阅读的三个层次:本单元分为“基本阅读”、“拓展阅读”、“推荐阅读”三个层次。其中,“基本阅读”有课文4篇,“拓展阅读”有课文2篇,“推荐阅读”有短文1篇。阅读分层安排,不断推进,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2)表达交流活动:“寻觅节日诗情”。这是阅读与表达相结和合的一项活动,主要培养学生的探究与鉴赏能力。

(3)点击链接短文:本单元的点击短文有两篇:“诗无达诂”、“文言实词(1)”,这是为结合本单元内容而编写的。鉴赏既是一种社会行为,又是一种个人行为。作为个人行为来说,对于同一首诗或同一句诗,读者在每个人心中的共鸣,又因各人的学识、阅历、性格不同而异。读者从各自的视角出发,往往有不同的理解。这种情况古今皆有,是完全正常的。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的实际,阅读“诗无达诂”的短文,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加深认识,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文言实词在文言文中数量很多,意义和用法比较复杂,向来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其中,单音词与双音词的辨析和理解尤为重要。如果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连用,认为是现代的双音词,就会产生误解。学生可结合课文内容及课后练习,阅读“文言实词(1)”的知识,通过比较,逐步提高辨析单音词与双音词的能力。

二 课文教学

14 《诗经》两首

1.课文解读

静 女

⑴基本解读

《静女》选自《诗经邶风》,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它以第一人称“我”(男青年)的`口吻描写了与恋人约会的情景,描绘了“我”见到恋人前后的不同心情。这首诗格调轻松优美,把民间一对男女恋人约会时的情景描写得生动活泼,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全诗12句,分为三章,每章4句。

第一章:静女其姝,候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这一章描写男女恋人约会的场景。“静女其姝,候我于城隅”,点明了约会的地点与人物。与“我”约会的是一位文雅而美丽的姑娘,这从“静”、“姝”两字可以看出。约会的地点是“城隅”:城墙上的角楼(一说是城墙边的角落)。请注意:《诗经》时代的“城”,不是城市,而是城墙。但“我”如约赶到的时候,她却故意躲藏起来不出现(一说是故意躲藏起来不让看见)。爱,通“B”,扬雄《方言》:“B,谓B蔽也。”急得“我”抓耳搔首,徘徊不停。“搔首踟蹰”四字,把“我”的憨厚、真诚以及未见恋人的焦灼、忧虑的心情十分逼真地表现了出来,表达了“我”对“静女”的爱慕和思念之深。这一章中“静女”尚未露面,但从她“爱而不见”的故意逗人的表现,可以想象她天真活泼、调皮可爱的情态。

第二章: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这一章描写男女恋人见面后的情景。“静女”与“我”见面后,文雅而美好的姑娘送给“我”一支红色的管箫(一说是红色的茅草),红色的管箫鲜明有光,令“我”非常喜爱,陶醉其中。“我”表面上是赞叹管箫之美,实际上是赞叹“静女”之美。这表现了“我”对“静女”的爱恋。

第三章: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这一章继续描写两人见面后的情景。“静女”又赠给“我”一束从野外放牧的地方采来的茅草,那茅草的确又美丽又稀奇。但是“我”感到:不是茅草有多么美丽,而是因为它是“静女”赠送的,所以才显得特别珍贵。

⑵精华鉴赏

①这首诗描写了热恋中的男女青年约会时极富生活情趣的情景,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可爱的少女和一个憨厚、痴情的少年的形象。人物的心理活动描绘的非常细腻、传神,善于抓住人物的感情变化。男青年在约会之初,姑娘“爱而不见”,因而他“搔首踟蹰”,非常焦虑;到后来两人见面后,姑娘赠以礼物,他又“说怿女美”,爱不释手。这一喜一忧的对比,表现了男女青年之间真挚的爱情。

②这首诗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彤管有炜,说怿女美”中的“女”,既指“彤管”,又指姑娘。男青年托物抒情,表面上是喜爱“彤管”,其实是借此来表达他对姑娘的喜爱之情。

⑶参考译文

文雅的姑娘长的美,约我相会在城楼。暗里躲着不出现,害我想走又不走。

文雅的姑娘长的俏,送我一支红管箫。红色管箫有光泽,我对管箫很喜好。

郊外采茅送给我,茅草美丽又稀奇。不是茅草长的美,美人送礼最珍贵。

⑴基本解读

《氓》选自《诗经卫风》,是“卫风”中最长的一首民歌,也是《诗经》中较有代表

[4]

篇5: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参考

第一部分:单元课文简析

本单元的文体是短篇小说和微型小说,广东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其中《药》《项链》《微型小说两篇》为基本阅读,《荷花淀》《春之声》为扩展阅读。这些文章取材广泛,风格各异。

《药》是鲁迅先生于19四月(五四运动爆发的前七天)写的一部发人深省的小说。作品以辛亥革命时期社会现实为背景,以光复会成员徐锡鳞、秋瑾被清政府杀害的事件为素材,描写了革命党人为群众牺牲了生命,还得不到群众理解,甚至被吃掉的悲剧。

《项链》是被誉为19世纪世界短篇小说巨匠的法国作家莫泊桑的代表作。故事叙说一个小公务员的妻子玛蒂尔德罗瓦塞尔因为爱慕虚荣丢了朋友的项链,而不得不以十年的艰辛劳动去偿还债务,结果得知所丢的是一条假项链的故事。

《微型小说两篇》中,《等待散场》叙说了剧场外的小伙子等待着剧场内的姑娘散场出来,剧场内的姑娘因为不舍浪费一张宝贵的票,一面看着剧场外的男朋友,一面焦急地等待散场的故事,表现了男女主人公的纯真爱情。《差别》叙说了阿诺德和布鲁诺两个人在购物、捕捉与汇总信息的能力的差别,两人主要是思维的'差别。

《荷花淀》是一篇“诗体小说”,刻画了水生嫂等人物的形象,表现了夫妻之情和家国之爱。

《春之声》是王蒙借鉴“意识流”创作手法进行创作的代表作。它摒弃了传统小说的叙述模式,运用了以人物为中心的“放射状”结构。它主要写出国考察归来的工程物理学家岳之峰在春节回乡途中,身处闷罐车厢,“意识”流动。其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都反映了新旧交替时代色彩斑斓的社会生活,传达出了“春的旋律”,表现了新时期新转机的主题。

第二部分: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教学目标

1、理解并归纳小说主题。从感受小说的艺术形象出发,联想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家的创作意图,进行具体分析,把握小说主题。

2、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小说结构是作家剪裁生活和组织篇章的总框架,要想详细分析、实际掌握,则应着重了解叙述的时间顺序、空间转换、故事情节的发展进程、故事线索的明暗安排,以及叙述中的顺序、倒叙、插叙、平叙、补叙等有关知识,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广东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3、鉴赏小说中人物描写技巧。正确把握小说的人物描写技巧,应重点熟悉了解人物描写技巧所涉及的具体内容的方法,这包括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把握这些方法才能较好地欣赏人物描写技巧,分析好人物形象。

(二)教法上需要注意的问题

《药》3课时,《项链》2课时,《微型小说两篇》1课时,《荷花淀》2课时,《春之声》课外自读。

①整体感知,揣摩语言;

②把握文意,理清思路;

③筛选信息,概括要点;

④研究探讨,转化能力;

⑤强调预习,加强练习。

(三)单元教学过程

l 学习单元导语

研讨:

1、什么叫小说?什么叫小说的三要素?

答:小说是叙事性文学体裁。它通过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环境的描述来概括地表现社会生活的矛盾。小说的三要素指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

2、短篇小说有什么特点?

(看第一段,并概括要点)

答:篇幅短小;更迅速地把握时代脉搏,更直接地贴近现实生活;往往截取横断面来表现生活。

3、从本单元小说中你可以学习到什么?

见第二段。

l 基本阅读

第九课 药

鲁迅

第一课时(抓情节,明主题)

(—)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二)识记生字词(课前预习完成,课上检查、订正)

1、字音:蹩进 攫取 滞板 庾毙 搭讪 丛冢 悚然 褴褛 咳嗽

2、词义:无精打采 跄跄踉踉 层层叠叠 恍然大悟

(三)阅读感知

思考、探究:

1、通过初次阅读课文,尝试用自己的话简单说说小说故事内容,并各用不多于八个字概括各部分内容。

(学生同位互讲,然后推荐优秀者。教师提示、补充。)

故事情节: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时间)一个秋天的后半夜——当天早上——当天上午——第二年清明

(明线)老栓买“药”——小栓吃“药” ——茶客谈“药”——华大妈上坟

↓ ↓ ↓ ↓

(地点) 刑场(连接) 茶馆(交织) 茶馆(交织) 坟场(融合)

↑ ↑ ↑ ↑

(暗线)夏瑜被害 ——夏瑜血被吃 ——茶客谈夏瑜 ——夏四奶奶上坟

小结:华夏代表中国,华夏两家的悲剧正是中华民族的悲剧。

2、思考、探究:小说中的“药”有什么含义?以“药”为题目有什么作用?

(学生间小组讨论,然后代表发言。教师提示、补充。)

答:小说以“药”为题目。 “药”具有特殊的含义,在文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 概括小说情节作用。

2) 连贯双线结构作用。

3) 揭示主题作用(“药”的含义):人血馒头不是药,这种迷信的产物只会使人更

篇6:第三册第四单元复习教案(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第三册第四单元复习教案(人教版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说理散文也称哲理散文,议论散文,它的议论往往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一、积累字词(注意字音和词语的解释)

编纂(zuǎn) 万胜胪欢(lú) 中圣(zhòng) 勒令(lè) 时日曷丧(hé) 不肖(xiào) 恬退(tián) 馨竹难书(qìng) 佼佼(jiǎo) 睿智(ruì) 愤世嫉俗(jí) 熠熠(yì) 瑕疵(cī) 怏怏不乐(yāng)

发祥:最初发生。//降格以求:降低标准来寻求办法。//心悦诚服:从心眼里佩服。指诚心诚意地服从或佩服。//数见不鲜:经常看见,并不新奇。//时日曷丧:这里指残暴统治者为什么还不灭亡。//万胜胪欢:万胜欢呼。//一治一乱:一种是“治世”,一种是“乱世”,指二者交替循环。//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出它的奥妙。//德高望重:品德高尚,名望很大。//游刃有余:厨师的刀在牛的骨头缝里自由移动,没有一点阻碍。比喻做事熟练,轻而易举。//名列前茅:指名次列在前面。//愤世嫉俗:指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和习俗表示愤恨憎恶。//泰然自若:形容镇定,毫不在意的样子。//众目仰望:大家都很尊敬、敬仰。//至善至美:好到极点,美到极点。

二、词语辨析

1、品位、品味:品位,名词,指作品或产品的档次;品味,动词,品尝。

2、嗜好、癖好:词性和意义基本相同,都指对某一事物有特殊的兴趣,但它们的程度不同,癖好,重一些

3、兑现、兑换、对换:兑现,比喻说到做到,实现诺言;兑换,就是折换;对换,指对位互换。

4、审查、审察:审查,指检查核对;审察,指仔细观察。

5、驱除、祛除:除去的对象不同。驱除,指赶走,除掉,用于对入侵的人等;祛除,指除去疾病、疑虑恐惧或迷信人所谓的邪魔。

6、直截了当、开门见山:直截了当,指干脆爽快;开门见山,比喻直截明快地谈及或写及话题。

7、欣欣向荣、蒸蒸日上:欣欣向荣,偏重在“繁荣”;蒸蒸日上,指能上升或提高的事物的上升或提高,重在表明事物的`发展。

8、发掘、挖掘:发掘,强调努力去发现那些隐藏、未被发现的事物,有发现并挖掘深藏物的意思;挖掘,强调把深藏之物找出来,使它显现。

9、名列前茅、首屈一指:名列前茅,强调名次列在前头;首屈一指,强调质量最好。

10、泰然自若、悠然自得:泰然自若,形容镇定、从容、不慌张的神情;悠然自得,形容悠闲、舒适、不紧张的神情。

三、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将课本知识作进一步的梳理。

2、完成第三、四单元练习综合卷(讲义)

篇7:高中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复习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的主旨,并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

2.品味妙语佳句的艺术魅力。

3、理解本单元文化内涵以及一些阅读方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阅读能力培养释要。

本单元选编的是四篇内涵比较丰富的文艺随笔。其中,《咬文嚼字》讲的是写文章时应该“炼字”的道理,《读〈伊索寓言〉》揭示并嘲讽某些社会现象,《说“木叶”》解说和阐发了一个文学意象,《米洛斯的维纳斯》则阐述作者的一个美学观点。这些文章很少抒情,重在讲知识或道理,读者从中既能获得新知,又锻炼了思考能力,还能感受到浓浓的理趣。

教学本单元,要注意以下几点。

1.抓住关键语句,正确把握文章的主旨。如《读〈伊索寓言〉》中有不少语句都带有调侃意味,并不见得是作者的本意,而这些语句又是理解文章主旨的关键。为此,教学时应指导学生理清作者行文的脉络,也就是说,要对作者发议论的起点和推论的过程了然于胸,这样才能透过文字表面理解作者真正的用意。《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作者反复用不同的语句表达相近的意思,乍读之下,容易让人觉得绕来绕去。因此,我们可以先通过联系上下文语境理解这些语句的含义,然后综合提炼作者的观点。

2.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如《咬文嚼宇》和《说“木叶” 》中对一些具体文例的评析不一定是最切中肯的,《读〈伊索寓言〉》中对社会人心的认识与批评也可能失之偏颇,《米洛斯的维纳斯》的观点也许不够严密等等,理解了文章之后又能跳出来,对它的内容或风格方面有所评价,这是我们提倡的切实有效的读书态度和读书方法。

3.举一反三,迁移运用。要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某些观点,并能运用课文里的一些观点,来解决自己在文艺欣赏方面遇到的问题。

二、基础知识聚焦

(一)作家作品(可叫学生参考绿色通道和学习笔记)■

1.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189月19日生。19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 1925年人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929年毕业,转入伦敦大学,同时在法国巴黎大学注册,后又入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以论文《悲剧心理学》获文学博士学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朱光潜一直是北京大学教授。

朱光潜的著作有《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变态心理学派别》《变态心理学》《谈修养》《克罗齐哲学述评》《美学批判论文集》《谈美书简》《美学拾穗集》《艺文杂谈》等等。

2.钱钟书(1910-),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

钱钟书深入研读中国的史学、哲学、文学经典,同时不曾间断过对西方新旧文学、哲学、心理学等的阅览和研究。以中国古文论而言,有关佛学对中国诗文论的广泛影响的研究,《谈艺录》(1948)可以说是首创。他的另一部学术著作《管锥编》(1979),富有辨伪和辩证精神,并将中西文化和文学做了许多有意义的比较和研究。融广博的知识和精卓的见解于一体,这是他的所有学术著作的一个共同的特点。《宋诗选注》(1958)提出了新的选诗原则,在注释上既保持了传统选本的一些基本特色,又突破了传统选本止于注解、疏证的局限。

钱钟书的学术著作除上述几种外,尚有《十六、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1943年《北京图书馆刊》英文版)《旧文四篇》(1979)《也是集》(1984)等。他的许多著作在国内外学术界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钱钟书同时还著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1941),短篇小说《人兽鬼》(1946),长篇小说《围城》(1947)等。无论他的散文或小说,都具有机智隽永的特点。特别是他的讽刺性长篇小说《围城》,更能够显示他的独特的风格,才情横溢,妙喻连篇,刻画人物惟妙惟肖,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围城》已被译成多种外文。

3.林庚,著名的`学者、诗人,有《唐诗综论》。本文中他对“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作了极为细致的辨析,应该说对我们怎样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颇有启发。

4.清冈卓行,日本诗人,小说家。生于中国大连,毕业于东京大学。《手的变幻》(1966)通过人手的表情,从美术、文学、音乐、电影、摄影等多个方面进行独特的评论。1969年起开始创作小说,作品《早晨的悲哀》(1969)、《淡绿色的季节》等。小说大都取材于自身的体验,富于抒情性和音乐感。1969年,清冈卓行因文学上的卓越成就而获得芥川奖。

(二)词语集解(音形义可叫学生自己积累)■

1.锱铢必较:对极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十分计较。锱、铢,古代很小的重量单位。

2.发迹:指人变得有钱有势。

3.下野:旧时指执政的人物被迫下台。

4.不落于言筌:不在语言运用上留下用工的痕迹。

5.矫揉造作: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

6.毋庸赘言:无须说不必要的话。

7.销魂勾魄:魂魄离开了肉体,形容极度的悲伤、愁苦或极度的欢乐。

8.倒人胃口:因为腻味而不想再吃。

(三)要点回顾 ■

▲《咬文嚼字》

1.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

【明确】①课文从语言这一艺术手段方面,为文学艺术的进步指出了一条根本性的途径;②课文对于人们提高语言修养也具有很大的教益;③课文抓住了推敲语言文字的本质,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途径。

2.抓住关键词语理解文意。

文章中每一个例子说明一个道理,有的先举例再讲道理,容易看出来;有的道理与实例融合在一起,不易看出来,这就需要仔细阅读,抓住关键词语,深入思考。

▲《咬文嚼字》

“推敲”这个例子说明什么道理呢?这个例子前后虽然也讲一言半语,但是没有详加阐述。细读这一段,抓住“意境”“境界”两个关键词语,根据作者对实例的分析,就可以概括出其中包含的道理:不同的字眼可以表现不同的意境,用什么字要看表现什么境界,推敲文字的实质是推敲思想感情。

▲《读〈伊索寓言〉》

1.从《读〈伊索寓言〉》中领悟世界文化宝藏中的丰富内蕴。贯穿全文的中心意思是,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随着经验的积累,在恶的一面,人也变得越来越狡猾了,只有认识现代人的种种伎俩,才不至于碰壁上当。

2.质疑探究例说。

例如:“就是下去以后,眼睛还是向上看的”,这是什么意思?

【明确】“下去”就是下野,下台,可见“上”“下”是地位的上下,官职的高低。所以整句的意思是:下野、下台以后并不甘心,一心还想往上爬。

3.语言特色:见解独到、深刻,表达含蓄、风趣。

▲《说“木叶”》

1.文章通过“木叶”,阐释了诗歌创作和鉴赏方面颇具普遍意义的道理:正是因为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所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像“木叶”和“树叶”一样,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2.课文中说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请从古诗中举出一两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加以品味。

三、建议:

本单元为文化随笔,随笔为一家之言,一时之言。因此,它需要学生反复阅读,才能领会更深。复习本单元时,还可以看一下绿色通道P142-P143,理解本单元的文化内涵、掌握一些归纳中心思想的常见方法以及理解重要语句的方法等等。

篇8:高二第四单元教案(新课标版高二英语教案教学设计)

Period 1 Warming up & Listening

Teaching aims:

1. To develop students' listening ability through some listening activities.

2. To get students to learn about expressions to describe poems.

Suggestions for teaching:

1.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points;

(1) To listen to the given materials and do listening practice.

(2) To encourage students to practice describing poems.

2. Suggested teaching methods:

A. Pre-listening

Task 1 Lead-in

To get students to think about this question:

If you go to the library to borrow a book, but you forget the name of the book, how can you make it clear to the assistant?

B. Listening

Task 1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1) What is the dialogue about?

(2) What kind of book is A Garden of Poems ?

(3) Which period is meant when we say “between the World Wars”?

(4) How should you read a book such as 1001 Songs and Poems in English ?

(5) Which topic for poetry does the student like?

Task 2 Discussion

Topic: In collections of poetry, how are poems put together?

C. Post-listening

Task Pair work

Suppose one is a shop assistant, the other one is a student. The student wants to buy a book, yet he doesn't remember the name of the book. Try to explain it in another way.

Homework: Share your favorite poems with your classmates.

Teaching log:

Period 2 Speaking

Teaching aims:

1. To improve students' speaking ability by talking about some poems and poets.

2. To develop students' interest in poetry.

Suggestions for teaching:

1.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points:

(1) Learning how to talk about poetry and how to comment on poems and poets.

(2) Learning the expressions:

I'm interested to ... but ...

I'm interested in ... so ...

I think it will be too difficult to ...

I don't know much about ... but ...

2. Suggested teaching methods:

Task 1 Lead-in

Ask students to name some famous poets and their poems.

Sample:

A: I know a great poet Li Bai. He wrote many famous poems, such as To Wang Lun, and Seeing a Friend Off.

B: When we were still young, we learned Grass and Spring Sleep written by Bai Juyi.

Task 2 Discussion

Ask students to say something about the favorite poets or poems.

Sample:

A: I like Du Fu very much. His poems are mainly about the reality of the society. I can not only enjoy the poem itself, but also learn a lot of things.

B: I prefer poems by Byron. His poems are romantic.

Task 3 Debate

Topic: Which one do you like better, Chinese poetry or English poetry?

Sample:

A: I like English poetry. I can improve my English while enjoying the poems.

B: I haven't read any English poems and I think it would be too difficult for me to understand. So I like Chinese poetry better. It's easier for to understand the meaning and enjoy the poems.

Task 4 Dialogue

Ask the students to choose one word from each of the four circles in the textbook to make up a dialogue, asking each other what kind of poem they like and why they would like to read a poem like that.

Homework :Practice the dialogue with your partners.

Teaching log:

Period 3 Reading

Teaching aims:

1. To improve students' reading abilities of skimming and scanning.

2. To learn something about the history of poetry and get to know some important poets.

Suggestions for teaching:

1.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points;

(1) The history of English poetry.

(2) Knowledge of important western poets.

2. Suggested teaching methods;

A. Pre-reading

Task 1 Brainstorm

Ask students the following question:

When talking about poetry, what comes to your mind?

B. Reading

Task 1 Listening

Listen to the tape and decide whether each sentence is True or False.

(1) Poetry often follows special patterns of rhythm and rhyme.

(2) English poetry has a long history.

(3) Modern English came into being around the middle of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4) Marvell's work became famous for the absence of rhyme at the end of each line.

(5) Lu Xun and Guo Moruo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introducing English poetry to China.

Suggested answers:

(1) T (2) F (3) F (4) F (5) T

Task 2 Skimming

Ask students to read the passage fast with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in their mind.

(1) Is it difficult to write a poem? Why or why not?

(2) What are the important features that all good Chinese poetry shares?

(3) What ar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reading English poetry in Chinese translation?

Suggested answers;

(1) It is very difficult to write a poem, because more than any other form of literature, poetry plays with sounds, words and grammar.

(2) The form is very important: the number of lines and the number of characters in each line. They often follow special rhythm and rhyme.

(3) Advantages: Chinese versions can help readers understand the poems better.

Disadvantages: Readers have less choice. Besides, no matter how well translated, something of the spirit of the original work is lost.

Task 3 Scanning

Ask students to finish the diagram that shows the period that each English poet lived i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poets' works.

Time Poets Characteristics

16th

17th

18th

19th

20th

Suggested answers:

Time Poets Characteristics

16th Shakespeare sonnets

17th Donne and Marvell surprising images

John Milton absence of rhyme

18th Pope and Johnson (remembered for

other work)

19th Wordsworth nature poems

Byron, Shelly and

Keats romantic poems

20th Auden and Robert

Frost modern poems stand

close to us

.

C. Post-reading

Task Group discussion

Topic; Which one do you prefer to read, original English poems and novels or their Chinese versions?

Homework: Read the text after class more to understand it better and try to retell it.

Teaching log:

Period 4 Language Learning

Teaching aims:

1. To learn the useful words, expressions and sentence structures in the reading passage.

2. To enable students to learn to use these language points in both spoken and written English.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points:

词语学习:

1.intention n. 意图;目的

intention of doing sth./ that…

I came with the intention of staying, but now I’ve decided to leave.

我来时一心想留下,但现在我 已决定离开。

intend v. 想要 ;打算

intend sth./ to do sth./ doing sth.

I hear they intend to marry/intend marrying.听说他们要结婚了 。

He intends you no harm .他对你并无恶意。

intend sb. to do sth., that

I intend you to take over the business.

= I intend that you should take over the business.我有意让你来接管公司 。

intend sth.as sth.

I intended the remark as a joke. 我把那句话当作笑话来说的 。

intended adj. 打算中的;预期的.

the intended meaning/result/effect

原来的意思 、想要的结果 、预期的效果

2.more than

(1)超过,多于(over)

The overcoat cost me more than 2OO Yuan. 这件外套花了我 200 多元。

(2)不仅仅(not just)

Our English teacher is more than a teacher. She is also our friend.我们的英语老师不仅是我们的老师,她还是我们的朋友 。

(3)more than happy/glad/willing (to do sth.) 非常乐意(做某事)

I'm more than happy to take you there in my car. 我非常愿意用汽车把你送去。

拓展

not more than 至多 ,不超过(at most)

no more than 仅仅,只有 ;两者都不(only)

Not more than sixteen people attended the meeting.最多16个人参加了那个会议。

No more than sixteen people attended the meeting.只有16个人参加 了那个会议。

He is not taller than his brother. (His brother is taller than him.)他不比他弟弟高。 He is no taller than his brother. (Both of them are not tall.)他和他弟弟都不高。

3.call up

(1)给某人打电话

He called me up the moment he arrived.他刚到就给我打了个电话。

(2)想起某事,回忆某事

The sound of happy laughter recalled up memories of his childhood. 这欢笑声使他回忆起童年时的情景。

拓展 关于 call的其他词组 :

call on/ upon

(1)call on/upon sb.拜访某人

Let's call on John his weekend. 我们周末去拜访约翰吧。

(2)要求某人(讲话),恳求某人做某事

We are calling upon you to help us.我们恳求你帮助我们 。

call at (sp.)去某人家

Let's call at John's house this weekend.我们周末去拜访约翰吧 。

call for

(1)去接某人(与他一起去某处) “

I”ll call for you at seven o'clock tomorrow morning.我明天早上七点来接你。

(2.)需要

Success calls for hard work and perseverance.成功需要努力和坚持不懈。

cal[off取消某事

The basketball match was called off because of the heavy rain.由于下大雨,篮球赛被取消了。

4.stand out突出 ,显眼

Her work stands out from the rest as easily the best.她的工作成绩远 比其他人好。

5.despite pre休 尽管 ,不管

He attended the meeting despite his illness.尽管他生病了,他还是参加了会议。

Despite wanting to see him again,she refused to reply to his letter .尽管她想再见到他 ,她还是拒绝给他回信。

Despite what others say, she thinks that he is an honest person.不管其他人怎么说,她仍认为他是个诚实的人。

比较 despite 和 although, though的区别 :

despite 是介词 ,后面要加名词 ,动名词 ,或名词性从句 。

although 和 though 是连词 ,后面要加从句 。

6. admire vt. 钦佩 ,赞美 ,羡慕

They admired our garden. 他们称赞我们的花园 。

I admire him for his success in business.我佩服他事业有成。

7.remind vt.使想起 ;提醒

remind sb.of sb./sth.使某人回想起某人/某事

The old French song reminds me of France.我一听到那首法语老歌就想起了法国 。

These photos remind me of my happy childhood.这些照片使我想起了我的快乐童年。

Remind sb. to do sth.提醒某人做某事

Don't forget to remind me to answer this letter.别忘了提醒我回复那封信。

8.lead to 通往 ,导致

This road leads to the train station.这条路通往火车站。

As is known to all, hard work leads to success.众所周知,努力带来成功。

His carelessness led to his failure in the final exam.他的粗心导致他期末考试不及格 。

9.comparison n.比较;对照

make a comparison between A and B

My parents often make a comparison between my sister and me.我父母总是拿我和我姐姐做比较。

in comparison with sb / sth

The tallest buildings in London are small in comparison with those in New York.伦敦最高的建筑物与纽约的一比就矮多了 。

10.be interested in sth 对某事感兴趣

be interested to do sth饶有兴趣地做某事

I have always been interested in history.我一直对历史感兴趣。

I couldn't make out why he was so interested to know all about you.我始终不明白他为什么对你的一切那么感兴趣。

难句分析:

1.That makes poetry difficult to write,but very interesting to read.那使诗歌写起来难,但读起来却很有趣 。

本句为“make+ 宾语 十 宾语补足语”结构 ,相当于“That makes it difficult to write poetry, but very interesting to read poetry ” 在句中,”poetry“ 既是谓语动词”make“的 宾语 ,又是补足语中”write“的宾语。

2.Once published, his work became famous for the absence of rhyme at the end of each line.出版后,他的作品因行末不压韵而闻名。

”Once published“ 过去分词短语作状语。 完整的表达为:

”Once it was published“, ”it was“ 被省略了。

3.Besides, no matter how well translated, something of the spirit of the original work is lost. 另外,不管翻译得多么好,原作的某种精神却丧失了。

”no matter how well translated“ 过去分词短语作状语。

完整的表达为: ”no matter how well(it was) translated”.

Homework:

课堂反馈:

1.用下列词语的正确形式填空。

interest more than stand out despite

admire call up call for call off

(1) When I asked them for help, they were ______glad to come.

(2) Everybody_______ him for his great sense of humor.

(3) I will be most _______to hear your views on the station there.

(4) The project________ a lot of time and money.

(5) Fred is very tail and________ in the crowd.

(6) Many memories of old times were_________ by the conversation we had together that evening.

(7) ________mistakes and weakness, it did a great deal of good work inside the trade unions.

(8) When the fog got thicker, the search was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尽管他年纪大了,他仍然坚持学习英语。

(2)那首古老的法国歌曲使她回忆起在法 国度过的美好童年。

(3)海伦和玛丽不 仅仅是同班同学她们还是知心朋友。

(4)伦敦的建筑物与纽约的一比就矮了 。

(5)水在加热时可以变成水蒸气。

Suggested answers:

1. (1)more than (2) admires/ admired (3) interested

(4) calls for (5) stands out (6) called up

(7) Despite (8)called off

2. (1) He kept on studying English, despite his old age.

(2)The old French song calls up good memories of her happy childhood in France.

(3) Helen and Mary are more than classmates. They are close friends.

(4)The tallest buildings in London are small in comparison with those in New York.

(5) When heated, water can be turned into vapor.

Teaching log:

Period 5 Language Study

Teaching aims:

1. To review the words and expressions learned in the reading passage.

2. To learn the grammar the Past Participle used as Adverbial.

Suggestions for teaching:

1.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points:

(1) Important words and expressions learned in this unit.

(2) Grammar: The Past Participle used as adverbial.

2. Suggested teaching methods:

A. Word study

Task 1 Dictation

Have a dictation of the important words and expressions learned in this unit.

Task 2 Exercise

Complete the exercise of the word study in this unit.

B. Grammar: The Past Participle used as Adverbial

Task 1 Lead-in

The teacher writes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on the blackboard.

(1) The person who was invited to speak at the meeting is my friend.

(2) He won't go to the party, unless he is invited.

Ask students to decide whether each clause is an attributive clause or adverbial clause.

Task 2 Explanation

Help students to analyze the two sentences above.

In an attributive clause or adverbial clause, if the clause shares the same subject with the main clause and the verb is “be”, usually we can omit both the subject and “be”. Sometimes we may also omit the conjunction. That is, we may simply use the Past Participle as Attributive or Adverbial.

(1) The person (who was) invited to speak at the meeting is my friend.

(2) He won't go to the party, unless (he is) invited.

Task 3 Practice

Ask students to take away some parts from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if possible.

(1) When it is heated, water can be turned into vapor.

(2) When you are asked why you are late again, you may say what I told you.

(3) Once it is done, it cannot be changed again.

(4) She never speaks to anyone, unless she is spoken to.

(5) If we are united, we will stand; if we are divided, we will fall.

Suggested answers:

(1) (when) it is (2) (when) you are (3) it is (4) she is (5) (if) we are, (if) we are

Task 4 Exercise

Ask students to finish the exercises in the grammar part in this unit.

Extension

过去分词(3)

1.构成谓语

Have you ever been abroad before?

Smoking is not allowed here.

2.过去分词作表语

He became annoyed with the students.

She id interested in everything she sees.

3.过去分词作定语

She had a worried look on her face.

The boy (who was) injured in the accident was taken to hospital.

用作定语的过去分词通常指已经完成的动作;如表示正在进行的动作要用过去分词的进行形式;如指未来的情况,则用不定式的被动形式。例如:

We must keep a secret of the things being discussed.

They were not interested in the election to be held next month.

4.过去分词作状语

Viewed from the top of the mountain, the city is very beautiful.

(=When it is viewed…)

Compared with her sister, she was very fortunate.

(=When she was compared with…)

5.过去分词构成复合结构

You should have your television repaired.

I don’t want anything said about this.

All afternoon he worked with the door closed.

Homework:

Feedback

1. My father encouraged me in my painting, but never liked to see any of my works _____ in public.

A. exhibiting B. exhibited

C. having exhibited D. to exhibited

2.The computer center, _____ last year, is popular among the students in this school.

A. open B. opening

C. having opened D. opened

3._____ more time, the trees could have grown better.

A. Given B. To give

C. Giving D. Having given

4._____, the players tried their best to win the game for their country.

A. Greatly encouraged

B. Having greatly encouraged

C. To be greatly encouraged

D. Greatly encouraging

5.He thought over the math’s problem, with his eyes

_____ upon the window.

A. fix B. to fix

C. fixed D. fixing

6._____ in 1886, so the car was the oldest one in the race.

A. Built B. Being built

C. It was built D. Having been built

7. The old man was taking a walk, _____ by his grandson.

A. supporting B. supported

C. being supported D. having supported

8. _____ away by the boss, he went home sadly.

A. Driving B. To drive

C. Drive D. Driven

9. _____ his homework, he went out of school.

A. Having done B. Done

C. Doing D. To do

10. There was so much noise that the speaker couldn't make himself _____.

A. hearing B. hear

C. heard D. being heard

Suggested answers:

1. B 2. D 3. A 4. A 5. C 6. C 7. B

8. D 9. A 10. C

Teaching log:

Period 6 Integrating Skills

Teaching aims:

1. To talk about functions of songs and poems.

2. To help students understand some simple poems.

3. To instruct students to write a review of a poem.

Suggestions for teaching:

1.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points:

(1) Learning some language points in the passage.

(2) Writing a review of a poem.

2. Suggested teaching methods:

A. Reading

Task 1 Lead-in

Ask students whether they like listening to music or singing songs. Why?

Task 2 Reading

Ask students to read the passage carefully and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 Why does the writer like songs?

(2) What kind of song words does he like?

(3) When we come across some difficult words and idioms, what should we do?

(4) When the writer has a bad day at school, what does he usually do?

(5) When the writer is sad, what does he do?

Suggested answers:

(1) Songs can make him feel good. His feelings are special when he sings his favorite songs.

(2) He likes song words about love and friendship.

(3) We should just forget about them.

(4) He may read Keats and forget all the stupidity of that day.

(5) He reads Wordsworth by the light of a candle. When the poem is finished, he closes the book and his sadness is gone.

Task 3 Dealing with language points

(1) get through

a)用完,消耗掉

He gets through twenty cigarettes a day.他一天抽20支香烟。

b)(设法)做或完成某事

Let's start; there is a lot of work to get through.开始吧,有大批工作要做呢。

c)(考试、测验等)及格

Tom failed but his sister got through.汤姆考试不及格,但他妹妹却通过了。

(2) fall into

a)分为

The lecture falls naturally into three parts.该讲座自然分为三部分。

b)养成(习惯),落入(圈套)

fall into bad habits 养成坏习惯

B. Writing

Task 1 Individual work

Ask students to listen to two simple poems and then ask them to practice reading to let them enjoy poems.

Task 2 Group work

Ask students to talk about the poems and their feelings after reading the poems. Then ask representatives from each group to present their discussion.

Task 3 Writing

Ask students to choose a poem to read. And write a review of the poem.

C. Revision

Review the grammar: The Past Participle used as Adverbial.

Rewrite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using the Past Participle as Adverbial。

(1) As he was encouraged by the teacher, he worked still harder.

(2) Since he was born into a poor family, he had to do odd jobs when he was at school.

(3) The metal expands, when it is heated.

(4) If it is looked at in another way, it is a problem of great importance.

(5) If it is taken in time, the medicine will be quite effective.

(6) Molly was given a medal because it was regarded as the best one in the school.

(7) As they were deeply moved by the heroes’ deeds, they did a lot of things neighbors.

(8) The books can be easily found bee properly marked with numbers.

Suggested answers:

(1) Encouraged by the teacher, he worked still harder.

(2) Born into a poor family, he had to do odd jobs when he was at school.

(3) Heated, the metal expands.

(4) Looked at in another way, it is a problem of great importance.

(5) Taken in time, the medicine will be quite effective.

(6) Regarded as the best one in the school, Molly was given a medal.

(7) Deeply moved by the heroes' deeds, they did a lot of things to help their neighbors.

(8) Properly marked with numbers, the books can be easily found.

Homework: Find an English poem and write a review: Explain what the poem is about, what you think it means and what feelings you have when you read it.

Teaching log:

篇9: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圆》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圆

【单元教材分析】

这一单元的内容是圆,在这个单元中,教材安排了“圆的认识” 、“圆的周长和面积” 三个具体的内容,这三个内容由易到难,层层深入。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学过了直线图形的认识和面积计算,以及圆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从学习直线图形的知识,到学习曲线图形的知识,不论是内容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教材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同时,也渗透了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关系。这样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从空间观念方面来说,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因此,通过对圆的有关知识的学习,不仅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等知识和绘制简单统计图打好基础。

学生将在这个单元中,结合动手操作、比较、测量等多种数学活动,更深入的理解、掌握圆的特点,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单元教学目标】:

1、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半径的相互关系;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

2、探索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方法中,获得探索问题成功的体验。

3、 亲历动手操作、实验观察等方法,探索圆的周长、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4、通过以上一系列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主动探索的欲望和创新精神。

5、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想象等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单元教学重点】:

1、学生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掌握圆的特征及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4、亲历动手操作、实验观察等方法,探索圆的周长、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课   题:圆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各部分名称.

2.通过动手操作、实验观察探索出圆的特征及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4.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在动手操作中掌握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圆上的概念,归纳圆的特征.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说明什么是圆,并结合周围物体说一说,这样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再通过画圆、折圆、测量等活动,展现圆的特征,其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理解圆中的各部分关系,从而掌握圆的特征并解释生活中相关问题。

学情分析:

圆是在学生学过了直线图形以及圆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圆这一平面上的曲线图形,学生在生活中经常看到,它到底有什么特征呢?是本节课学生学习的重点,在学习圆的认识时,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自己获取一些有关圆的特征的知识,这样回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过程 :                                 备注:

活动一:演示操作,揭示课题

师:一个小球,小球上还系着一段绳子,老师用手拽着绳子的一端,将小球甩起来.

1.教师提问:你们看小球画出了一个什么图形?(小球画出了一个圆)

2.小结引入:(出示铁丝围成的圆)这就是一个圆.圆也是一种平面图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圆的认识.(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活动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教师让学生举例说明周围哪些物体上有圆.

(二)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和圆的特征.

1.学生拿出圆的学具.

2.教师:你们摸一摸圆的边缘,是直的还是弯的?(弯曲的)

教师说明:圆是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

3.通过具体操作,来认识一下圆的各部分名称和圆的特征.

(1)先把圆对折、打开,换个方向,再对折,再打开……这样反复折几次.

教师提问:折过若干次后,你发现了什么?(在圆内出现了许多折痕)

仔细观察一下,这些折痕总在圆的什么地方相交?(圆的中心一点)

教师指出:我们把圆中心的这一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

教师板书:圆心

(2)用尺子量一量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看一看,可以发现什么?

(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教师指出:我们把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教师在圆内画出一条半径,并板书:半径 )

教师提问:根据半径的概念同学们想一想,半径应具备哪些条件?

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半径?

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

教师板书: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

(3)同学继续观察:刚才把圆对折时,每条折痕都从圆的什么地方通过?两端都在圆的什么地方?

教师指出:我们把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直径一般用字母 d来表示.(教师在圆内画出一条直径,并板书:直径 )

教师提问:根据直径的概念同学们想一想,直径应具备什么条件?

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出多少条直径?

自己用尺子量一量同一个圆里的几条直径,看一看,所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吗?

教师板书: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所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

(4)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有无数条直径,所有直径的长度也都相等.

(5)讨论: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与半径的长度又有什么关系呢?

如何用字母表示这种关系?

反过来,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是直径的几分之几?

教师板书: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

(三)反馈练习.

1、P58  1

2、填表

半径(cm)    0.24 1.42

直径(cm) 0.84 1.04

(四)圆的画法.

1、学生自学,看书57页。

2、学生试画。

3、学生通过试画小结用圆规画圆的方法,注意的问题。

4、教师归纳板书:1.定半径;2.定圆心;3.旋转一周.

教师强调: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不能改变,有针尖的一脚不能移动,旋转时要把重心放在有针尖的一脚.

5、学生练习

(五)教师提问

为什么同学们画的圆不一样呢?什么决定圆的大小?什么决定圆的位置?

教师板书: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六)思考:体育课上,老师想在操场画一个大圆圈做游戏,没有这么大的圆规怎么办?

活动三、实践与应用

(一)判断

1.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半径的长度.(    )

2.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

3.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

4.半径2厘米的圆比直径3厘米的圆大.(    )

5.所有圆的半径都相等.(    )

6.在同一个圆里,半径是直径的 .(    )

7.在同一个圆里,所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    )

8.两条半径可以组成一条直径.(    )

(二)按下面的要求,用圆规画圆.

1.半径2厘米.

2.半径2.5厘米.

3.直径8厘米.

(三)怎样测量没有圆心的圆的直径?

活动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 书 设 计

课   题:圆的周长

教材分析:

教材向我们呈现了什么是圆的周长,以及通过操作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展示了如何计算圆的周长,可见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索总结发现的,教学时我们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有了对周长的认识,只是研究圆的周长需要探索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那么,对于圆的周长与直径的这个倍数关系,学生通过测量、计算是能发现的,然后再根据这一倍数关系推导出周长的计算方法。教学时,关键是引导学生能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倍数关系。

教学目标:

1.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的进行简单的计算.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及动手操作能力.

3.领会事物之间是联系和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以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辨证思维方法.

4.结合圆周率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推导并总结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教学过程:                                  备注:

活动一:创设情境,引起猜想:认识圆的周长

(一)激发兴趣

小黄狗和小灰狗比赛跑,小黄狗沿着正方形路线跑,小灰狗沿着圆形路线跑,结果小灰狗获胜。小黄狗看到小灰得了第一名,心里很不服气它说这样的比赛不公平。同学们,你认为这样的比赛公平吗?

(二)认识圆的周长

1.回忆正方形周长:

小黄狗跑的路程实际上就是正方形的什么?什么是正方形的周长?

2.认识圆的周长:

那小灰狗所跑的路程呢?圆的周长又指的是什么意思?

每个同学的桌上都有一元硬币、茶叶筒、易拉罐等物品,从这些物体

中找出一个圆形来,互相指一指这些圆的周长。

(三)讨论正方形周长与其边长的关系

1.我们要想对这两个路程的长度进行比较,实际上需要知道什么?

2. 怎样才能知道这个正方形的周长?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3. 那也就是说,正方形的周长和它的哪部分有关系?正方形的周长总

是边长的几倍?

(四)讨论圆周长的测量方法

1.讨论方法: 刚才我们已经解决了正方形周长的问题,而圆的周长呢?

如果我们用直尺直接测量圆的周长,你觉得可行吗?请同学们结合我们手里的圆想一想,有没有办法来测量它们的周长?

2.反馈:(基本情况)

(1)“滚动”--把实物圆沿直尺滚动一周;

(2)“缠绕”--用绸带缠绕实物圆一周并打开;

(3)“折叠”--把圆形纸片对折几次,再进行测量和计算;

(4)初步明确运用各种方法进行测量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3.小结各种测量方法:(板书)       转化

曲           直

4.创设冲突,体会测量的局限性

刚才大屏幕上小灰狗跑的路线也是一个圆,这个圆的周长还能进行实际测量吗?那怎么办呢?

5.明确课题:

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圆周长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五)合理猜想,强化主体:

1.请同学们想一想,正方形的周长和它的边长有关系,而且总是边长的4倍,所以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我们能不能像求正方形周长那样找到求圆周长的一般方法呢?小组讨论并反馈。

2.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有关,你认为圆的周长与它的什么有关?

向大家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3.正方形的周长总是边长的4倍,再看这幅图,

猜猜看,圆的周长应该是直径的倍?

(正方形的边长和圆的直径相等,直接观察可发现,圆周长

小于直径的四倍,因为圆形套在正方形里;而且由于两点间

线段最短,所以半圆周长大于直径,即圆周长大于直径的两倍)

4.小结并继续设疑:

通过观察和想象,大家都已经意识到圆的周长肯定是直径的2~4倍之间,究竟是几倍呢?你还能想出办法来找到这个准确的倍数吗?

活动二:动手操作,探索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一)分组合作测算

1.明确要求:

圆的直径我们已经会测量了,接下来就请同学们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确定好测量对象,实际测量出圆的周长、直径,并利用计算器帮助我们找出圆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填入表格里。

提一个小小的建议,为了更好的利用时间,提高效率,请你们在动手测算之前考虑好怎样合理的分配任务。

测量对象 圆的周长

(厘米) 圆的直径

(厘米) 周长与直径的

关系

1

2

3

4

2.生利用学具动手操作,师巡视指导、收集信息。

3.集体反馈数据(选取3~4组实验结果,大屏幕展示)

(二)发现规律,初步认识圆周率

1.看了几组同学的测算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2.虽然倍数不大一样,但周长大多是直径的几倍?

3.刚才同学们已经对大小不同的圆进行了比较准确的测算,如果我们任选一个圆再进行测算,结果还会怎样?(课件进行验证)

板书: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

活动三:认识圆周率、介绍祖冲之

1.我们把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叫做圆周率,用希腊字母π表示.

2.介绍祖冲之

3.理解误差

看完这段资料,同学们都在为我们国家有这样一位伟大的数学家而感到骄傲,可不知同学们想过没有,为什么我们的测算结果都不够精确呢?

4.解答开始的问题

现在你能准确的判断出小黄狗和小灰狗谁跑的路程长了吗?

活动四:总结圆的周长公式

1.怎样求周的长?如果我用字母c代表圆的周长,d表示圆的直径,那圆的周长公式用字母怎样表示?

教师板书:C=πd

2.圆的周长还可以怎样求?

教师板书:C=2πr

3.圆的周长分别是直径与半径的几倍?

活动五:课堂反馈

一、判断.

1.Π=3.14                            (    )

2.计算圆的周长必须知道圆的直径.         (    )

3.只要知道圆的半径或直径,就可以求圆的周长。(    )

二、选择.

1.较大的圆的圆周率(       )较小的圆的圆周率.

a 大于 b 小于 c  等于

2.半圆的周长(         )圆周长.

a 大于 b 小于 c  等于

3、实践操作

⑴、老师家里有一块圆形的桌布,直径为1米。为了美观,准备在桌布边缘镶上一圈花边。请问,老师至少需要准备多长的花边?

⑵、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画一个周长是12.56厘米的圆,先讨论如何画,再操作.

活动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板 书 设 计

课   题:圆的面积

教材分析:

初步认识了圆,学习了圆的周长,以及学过几种常见直线几何图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从学习直线图形的面积,到学习曲线图形的面积,不论是内容本身还是研究方法,都是一次质的飞跃。学生掌握了圆面积的计算,不仅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也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的知识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有了平面几何图形的经验,知道运用转化的思想研究新的图形的面积,在学习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勇于实践。在操作中将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从中找到圆的面积与半径、直径的关系。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引导学生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和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并渗透极限、转化的数学思想。

3、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动手实践和数学交流的能力,体验数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

4、在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中,运用转化的思考方法,通过让学生观察“曲”与“直”的转化,向学生渗透极限的思想,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操作,推导出圆面积公式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极限思想的渗透与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备注:

活动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课件出示羊吃草的动画:“一个放羊娃将一只小山羊用一根绳子把它拴在木桩上。请问小山羊最多能吃到多大范围的草呢?

2、圆的面积--含义: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叫做圆的面积。

3、如果将绳子加长一点,又会出现什么情况?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活动二:猜想比较:

出示图

师:看了这两幅图形,你发现了什么?右图小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左图大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你能猜一猜圆的面积和大正方形面积有什么联系吗?

活动三:自主探究,验证猜想

1、引导转化:

师:回忆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它们的面积公式是什么?分别怎么推导出来的?

以上这些图形都是通过剪拼,”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再进行推导。那么圆是否也可以把它剪拼转化成为熟悉的平面图形呢?

2、动手操作:

(1)分小组动手操作,把圆剪拼转化成其他图形,看谁拼得好,拼出的图形多。

操作引导:A、剪--怎样剪?剪成几份?B、拼--怎样拼?拼成什么?

(2)展示交流并介绍,选出最合理的剪法。

(3)拼成后的近似长方形和标准长方形比较,你发现了什么?能不能把边再变得直一点?

想象一下,平均分成64份、128份、256份......会是什么情形?(课件演示)

(4)小结:平均分的份数越多,边越直,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于长方形。

3、自主推导

(1)小组合作,选择喜欢的1~2个图形,尝试推导公式。

(2)学生展示、介绍自己的推导过程

(3)教师板演圆面积的推导过程

4、情景延续:

(1)如果绳长为5米,计算圆的面积和周长。

(2)将绳子加长为原来的2倍,那么羊能吃到草的面积也是原来的2倍。对吗?

5、小结:同学们通过大胆猜想和动手验证,终于得到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你们真了不起!那么,求圆的面积需要什么条件呢?(是否只有知道半径才能求圆的面积?)

活动四:实践运用,体验生活

1、量出自己带来的圆形物体的直径,并计算出面积。

2、社区公园有一个圆形水池(中有假山),请想办算出水面面积。

活动五: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 书 设 计

篇10:葡萄沟 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一、课标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地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本。因此本文在教学设计上力图突出学生对文本中生字词的理解感悟,通过读的方式来感悟文本,展示自己对文本的个性化见解。通过联系上下文、对比词语的方式来理解文中词语想要表达的情感,从而深入的领悟文本内容。

二、教材分析

《葡萄沟》是北师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介绍了我国新疆吐鲁番的水果之乡――葡萄沟。本文共四个自然段,前三段课文通过描写葡萄沟盛产水果,葡萄叶茂盛、葡萄又多又好 ,维吾尔族老乡“热情好客”、葡萄干“色鲜味甜”四个方面来说明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最后一个自然段总结到“葡萄沟真是一个好地方”。这句话是文章的中心句,也是作者对葡萄沟由衷的赞美。

文本承接自然,第一自然段讲葡萄沟的地理位置,以及其盛产水果的特质,但是落脚点在“最喜爱的葡萄”上,突出了本文的描写中心,又自然过渡到下一自然段。这一段主要突出的是葡萄沟的物美。第二自然段突出葡萄的特点以及老乡的热情好客,写景美、物美,也突出人更美的特质。第三自然段写葡萄干如何制作承接第二自然段如何处理葡萄,主要是写葡萄干美,也是物美的体现。正因为葡萄沟物美、景美、人更美,文章最后才总结到“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因此本文在教学设计上从课文的整体入手,扣住“好地方”三个字,通过多种方式品词读句,让学生自己去想象、理解、去体验、去感悟。通过读来感悟和展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体会葡萄沟的三美--物美、景美、人更美。

三、学情分析

学生对描写景物、水果类的文章很感兴趣。特别是已经去过葡萄沟的学生,他们更能旅游时的所见所感,来展示自己独到的见解。对于葡萄孩子们也不陌生,他们更能联系结合日常生活,发表自己的体悟。他们能准确找到文章的中心句,并采用联系上下文,对比的方式理解字词。他们喜欢和他人交流学习成果,特别是在读文章时能够结合自己对关键字词的理解读出情感。

在第一课时,学生已经找出了文章的中心句,并且学习了葡萄沟的第一个特点--盛产水果。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抓住“读、想、比”感受葡萄沟的“景

美、物美、人更美”的特点,将听、说、读、写的语言训练贯穿其中,在朗读中想象、对比、领悟。做到:

朗读:多种形式的读--品味文中的景美、物美。

想象:想象葡萄晶莹剔透的诱人之美--在读中展示。

对比:对比“五光十色”和“五颜六色”在表情达意上的特点--感受葡萄“五光十色”的美。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用上因为所以。说出葡萄沟是一个好地方的原因。

2、能说出“五光十色、热情好客”等词语的意思。

3、能说一说葡萄干的制作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比的方式,突出“五光十色”所凸显的葡萄的特点--晶莹剔透,有光泽感。

2、在读中展示对字词的理解,和自己的情感。

3、通过自己勾画关键词句的方式,填补框架的方式,说一说葡萄干的制作过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抓住葡萄、葡萄叶、葡萄干、老乡们的特点深入感悟葡萄沟景美、物美、人更美的特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五、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能说出“五光十色、热情好客”等词语的意思,并且在读中展示出对词语的理解。

(二)教学难点

抓住葡萄、葡萄叶、葡萄干、老乡们的特点深入感悟葡萄沟景美、物美、人更美的特点。

六、教学方法

谈话法、讲授法、演示法、情景陶冶法。

七、教学准备

课件;音乐《新疆好》

八、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起注意

师:从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葡萄沟这篇课文是围绕一句话写的?

生: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师:而且我们还知道了它的一个特点?

生:盛产水果(师:板书)

师:五月有杏子,七八月有香梨、蜜桃、沙果,但是人们最喜爱的还是这里的?

生:葡萄。

师:是呀,人们最喜爱的还是这里的葡萄。所以想要成为葡萄沟的小导游就得了解这里的葡萄。现在是十月份正直葡萄盛产的日子,我们赶紧去看看这里的葡萄长什么样吧!

【设计意图:用开门见山的方式,通过复习首先提出文章的中心句。并且引出课文想要讲的重点事物--葡萄,自然进入到文章的重点段落。】

(二)精读理解,感悟“四美”

1、读画结合,感受葡萄叶“茂密”之美

师:(课件出示葡萄叶的图片)看!葡萄沟的葡萄树已经在眼前了,你们找到葡萄了吗?为什么?

生:没有,只能看到葡萄叶。

师: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形容就是这里的葡萄叶太怎么样了?

生:茂密

师:到底是怎样的葡萄叶才可以称之为茂密呢?(在黑板上画出一片葡萄叶)这样的一片叶子可以称之为茂密吗?

生:不可以

师:那请你来画一画,怎样的叶子才可以称之为茂密呢?

生:(请几位同学)画一画,将图画补充完整。

师:我观察到有孩子将葡萄叶的空隙都画满了叶子,你能来说一说为什么这样画吗?

生:说自己的看法

师:大家合力画出了这些叶子,是呀!要像这样层层叠叠、枝叶茂盛的样子,才可以称之为茂盛,文中是怎样描写这样茂盛的葡萄叶的?

生:读课文(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绿色的凉棚。)

师:(课件出示这句话)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齐读句子。

师:这一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描写的作用是什么呢?

生: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葡萄叶茂密的特点。

师:请你们来读一读这一句话,让我感受一下烈日炎炎下,在凉棚下的凉爽。(板书:葡萄叶  茂密)

生:抽读,齐读。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画一画的方式,展示对“茂密”一词的理解,能够加深他们对词语的印象和理解。设置烈日炎炎的情景,进一步引导其读出自己对茂密的感觉。】

2、直观感悟,对比理解葡萄“又大又多,五光十色”之美

过渡:从你们的读中我感受到了夏日的凉爽。吐鲁番这样炎热的天气,我们赶紧跑进葡萄叶搭成的凉棚中吧。小导游们都躲进来了吗?赶紧抬头找一找躲在葡萄叶下乘凉的葡萄吧!

文中用一句话直接为我们介绍了葡萄沟的葡萄,迅速浏览课文,把这句话用波浪线划出来!

【设计意图:直奔中心,了解葡萄沟葡萄的特点。】

生:到了秋天,葡萄一大串一大串挂满枝头,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

师:课件出示句子以及相关的葡萄图片: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挂满枝头,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

【设计意图:让直观的图使学生感受葡萄的特点,从而读好句子。】

师:我们看一下这些图片,自由朗读这句话,边读边想,这句话描写了葡萄的什么特点。

生:读课文。

师:先不急着回答我,请你们默读这句话,在文中用横线勾出能体现葡萄特点的词语。

师:你们从中读出了葡萄的什么特点?(指名回答)

生:(葡萄又大又多)

师:你是从哪读出这一特点的?

生:一大串一大串

师:一大串一大串,不就是两串吗?

生:指一串葡萄又多有大

师:请你来读一读这句话,让我们感受一下你读到的葡萄的特点。(板书:葡萄  又大又多)

【设计意图:由理解到读,再由读来展现这一特点。】

师:你还从中读出了什么特点?

生:葡萄的颜色特别多/种类多

师:表示颜色多的词语我们可以用五颜六色、五光十色、五彩缤纷、色彩斑斓。这么多表示颜色的词,为什么作者用了一个五光十色呢?我们来对比一下这两个句子。

师:把五光十色换成五颜六色可以吗?谁来说一说?

生:不能换,因为五光十色有光彩的意思。

师:(出示葡萄在阳光照射下的图片)看一看这些图片,你们就明白了。五颜六色只能表示颜色多,而五光十色不但表示颜色多,还表示事物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光。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加上图片展示,帮助学生理解词语】

师: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在阳光的照射下,光线映在了葡萄上,各种晶莹剔透的葡萄反射出来的光,交织在一起,色彩鲜艳,五光十色。成熟的葡萄那么大那么美,红的像玛瑙,白的像珍珠,绿的像翡翠,每一个都水灵灵的,在阳光的照射下更加的诱人,你能把这种诱人的美读出来吗?睁开眼睛,谁来试一试。读一读这一段。

生:读课文。(抽读)

师:在几位同学的朗读中,我的眼前似乎也出现了这样色彩丰富而又晶莹剔透的葡萄。葡萄沟的葡萄又大又美,你们喜欢吗?让我们一起美美地把这句话读一读!

生:读课文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一定的画面中进行想象,感受葡萄又大又多、五光十色的特点。】

3、抓关键词,感悟老乡“热情好客”之美

师:看着这又大又多,五光十色的葡萄,口水都快流出来了。真想--

生:吃个够!

师:看!咱们的老乡载歌载舞,端着沉甸甸的葡萄,来让你--

生:吃个够!

【设计意图:两次吃个够,强调这里老乡们的热情,让学生在情感上更加贴近情景。在感受这里葡萄的诱人之后,自然过渡到对这里居住的人的“美”】

师:文中用了一个词来形容老乡们--

生:热情好客!

师:请你在文中找到这个词语,并用圆圈圈起来。

生:勾画

师:这个词语在文中的那一句话?谁来为我们读一读。(抽读)

生:读课文。

师:你能用你的朗读,让游客们也能体会到这种热情好客吗?

生:(抽读)

师:他加重了准会;吃个够的读音,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了热情好客的意思。

我们像他学习齐读这句话,再一次体会老乡们的热情好客。要是这时起--(引读)

【设计意图:通过加重文中关键字词的读音来理解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读出自己对词语的理解。】

4、自主合作,感受葡萄干“色香味甜”之美

师:在你们的朗读声中,我已经迫不及待想要去吃这里的葡萄了,可是新鲜的葡萄很容易坏掉,他们想出的办法是?

生:制成葡萄干

师:走,咱们去看看如何制作葡萄干。全班自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两个问题:(出示“自读提示”)

1、葡萄干在什么地方制作?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个地方的?用双横线划出。

2、葡萄是怎样制成葡萄干的?用双波浪线划出。

生: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师:大家一起告诉我这个地方在哪?

生:晾房

师:谁能告诉我,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个地方的?

生:晾房修在山坡上,样子很像碉堡,四壁留着许多小孔,里面钉着许多木架子。

师:那你能告诉我为什么凉房要这样修吗?

生:晾房修在山坡上,这样就不存水,小孔用于通风,架子可以凉很多的葡萄。

师:总结(晾房修在山坡上,这样就不存水,小孔用于通风,架子可以凉很多的葡萄)不得不说我们的维吾尔族老乡真聪明。

【设计意图:了解晾房,感受老乡们的智慧,也在侧面补充了这里的人美。】

师:那谁能来说一下葡萄干是怎么制作的呢?不急,请你们再读一读这一段,把关于葡萄如何制作的词语用圆圈圈出来。请你和你的同桌说一说,新鲜的葡萄如何变成了葡萄干,一个人在说的时候另一个人仔细听,可以对同桌说的不完整的地方进行补充。开始!

生:勾画,同桌说一说。

师: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葡萄干的制作方法。

新鲜的葡萄首先要--运到--晾房--挂在--架子上--利用--流动的空气--蒸发掉水分--葡萄干。

而且制作的葡萄干--色香味甜(板书:葡萄干   色香味甜)

师:老师听说,以前有一些外国朋友看到葡萄沟这种奇特的制作葡萄干的过程,非常感兴趣,也学着来做,结果都失败了,葡萄都发霉变质了,因为只有在中国的新疆才有这种昼夜温差大,多风少雨的气候条件,才能用这种天然的方式制葡萄干,而且色鲜味甜。

师: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这一段,让我们感受一下这种天然晾制的葡萄干的美丽。(先抽读,再齐读)

【设计意图:先抓住重点词语,再让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学生能相互学习,并且也锻炼了抓住关键词进行总结的能力。最后的总结也是给学生们一个参考。其他国家不能通过这种天然的方式制作葡萄干,更突出了这里葡萄干的难得与“美”】

(三)练习说话,总结文章

师:看着板书,此时,你能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用一句话说一说葡萄沟是个好地方的原因了吗?先和同桌说一说。

生:自由练习

师:指名说

【设计意图:学生练习说话,也是对文章的一个总结。】

师:看着板书,我们还发现盛产水果、葡萄“又大又多”、葡萄干“色香味甜”都是在写这里的“物”怎么样?

生:物产丰富

师:我们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板书:美)葡萄叶茂密,四处都搭着绿色的凉棚。葡萄在阳光的照射下“五光十色”美丽极了,老乡们大门口晾制的葡萄干也颜色鲜艳。可见这里的景--?

生:美

师:维吾尔族老乡“热情好客”是在写这里的?

生:人美

师:人更美,那我们能用上“因为所以”地句式来说一说葡萄沟的美体现在哪吗?(板书:因为、所以)

生:葡萄沟的物美、景美、人更美,所以葡萄沟真是一个好地方。

【设计意图:对文本进行再一步的总结、理解,加深对文本内容的领悟。】

(四)总结延伸,升华情感

师:今天我们去了一个好地方,叫--葡萄沟,从文中的字里行间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葡萄沟的好,让我们一起再来夸一夸这个好地方。

生:齐读: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师:其实,不仅葡萄沟是个好地方,整个新疆都是好地方,不信我们来听一首歌《新疆好》。

正如歌里所唱的,新疆是个好地方,牛羊成群,瓜果遍地,随着西部的大开发,新疆会越来越好,相信我们同学以后也一定有机会亲自到美丽的新疆去看看,到美丽的葡萄沟当小导游给其他游客介绍这里,那么让我们记住这个美丽的地方吧

生:齐读课题!

师:葡萄沟的葡萄如此的美味,吐鲁番离我们这的确比较远,所以我带来了容易保存的葡萄干给大家分享。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学文的背景下,品尝葡萄干。更能尝出味道,加深对葡萄沟“美”的认识。】

师: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用朗读的方式表达对葡萄沟的赞美吧!

生:齐读课文。

(五)板书设计

葡萄沟

因为                                  所以

盛产水果

葡萄叶   茂盛

葡萄  又多又好

五光十色

老乡  热情好客

葡萄干   色鲜味美

物美,景美,人更美。

[葡萄沟 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篇11:冀教版五年级作文第四单元《读后感》教学设计

冀教版五年级作文第四单元《读后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写读后感的兴趣。 2、学习写读后感的基本方法,提高阅读和作文能力。 教学重点: 提高阅读能力,能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有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学写读后感。 教学难点: 在习作中,进一步提高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做到语言精炼,感情真挚。 教学用具: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初识读后感 我们从上学到现在,学了许多课文,有哪些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有什么感受? 小结:像这样在读过一篇文章获一本书之后,把自己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道德教育、启迪说出来或写下来,就是读后感。 今天,我们就来上一节作文课,写读后感。(板书课题) 二、启发点拨,指导写法、构思。 读后感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文体,掌握它的写法犹如盖房搭建了钢筋框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这节课你一定要认真听哟! 1、  确立标题 (1)直接命题 (2)确定正副标题 2、  读后感的'写法 引――议――联――结 引:简要写出“读”的内容或直接引用原文重点语句,很快引出感的观点和中心。   看例子,找出哪部分是介绍原文的主要内容,哪些是感受? 议:用一两句话对原文加以议论,引出下文的“联系实际”。 联:具体联系自己看到的、听到的社会实际或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感受。 (1)看范例 (2)学生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 结:结尾可以概括中心,总结全文;或提出问题,发表看法;还可以是耐人寻味发人深思的,“文无定则”,可以根据读后感的形式选择不同的结尾方法。 3、回顾总结 (1)引、议、联、结的步骤。 (2)写读后感需注意:   A:读原文,抓重点。   B:摆好位,侧重“感”。    C:抓住“点”,联实际。 三、直抒胸意,真情习作。 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篇文章或一本书,运用学到的习作方法,独立构思,写一篇读后感。

篇12:人教版上册第四单元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单元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组课文由《钓鱼的启示》《落花生》两篇精读课文和《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珍珠鸟》两篇略读课文组成。每篇课文都包含着深刻的如何做人的哲理。四篇课文围绕本单元的学习专题“生活中的启示”,分别告诉我们:道德判断也许很简单,实践起来却很难;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这样;做人不能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让人真切地感受到,生活的确是一本永远读不够,也读不完的书,虽然书上没有一个字,却处处都是学问,就看我们善不善于去读它。

单元教学整体预设:

本组所选的四篇课文,情节性强──学生爱读;语言质朴简洁──学生能读;含义深刻──也许会影响学生一辈子,可他们不一定能真正读懂,这正是本单元课文教学的重点所在。好在每篇课文,特别是两篇精读课文,都有直接点明文章主旨的重点句,我们可以凭借这些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不仅读懂课文本身,而且能延伸到生活,从中有所发现,得到启示──这也是本单元重点要培养的语文能力和需要落实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分析学生情况:

五年级孩子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愿意交流。他们已不是低年级的小学生,想法开始更加独特,对生活有所体验与感悟,思想也开始向成熟发展,正是引导他们明事理、辨是非,培养人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的关键期。学习上,他们也具有一些学习能力,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但是这就更需要教师的进一步引导,循循善诱,关注每名学生的个性体验。用文本为学生架起通向生活的一道桥梁,让学生在学习中生活,生活中学习,会学习,会生活。

教学目标:

1、 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为文本中的人和事所感动,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2、 带领学生走出文本,回到多彩的现实中,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待人

3、 再回到文本:对于课文中给人深刻启示的重点语句,能够熟读成诵,牢记于心,自觉用这些富有哲理的话来指导和规范自己的行为,做一个诚实善良、乐观向上、有益于社会的人

教学重点

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待人。

课前准备

1、学生熟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2、教师准备课件、图片。

课题:

《钓鱼的启示》与《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落花生》与《珍珠鸟》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38个生字,会写2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捕捞、鱼饵、鱼钩、小心翼翼、操纵、皎洁、沮丧、诱惑、告诫、实践”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单元主题。

3、理解基本词语的意思及了解本单元的近反义词。

教学过程:

一 、解决本单元生字词

(一)、词语解释

涟漪:细小的波纹。

小心翼翼:非常小心,丝毫不敢疏忽。

翕动:翕,收敛。(嘴唇)一张一合。

皎洁:(月亮)明亮而洁白。

乞求:请求(对方)答应。

不容争辩:不允许争论、辩解。

诱惑:吸引。

抉择:挑选,选择。

告诫:警告,劝诫(多用于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

星罗棋布:像天上的群星和棋盘上的棋子那样罗列分布。形容数量众多,散布的范围很广。

环抱:围绕,多用于自然景物,如“群山环抱”。

大喜过望:望,希望。所得超过了原来的期望,因而特别高兴。

心灵手巧:心思灵敏,手艺精巧。

挑拨:搬弄是非,引起纠纷。

络绎不绝:络绎,往来不断,前后相继。形容过往的人或车辆连接不断。

开辟:开拓发展。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竟然。

吩咐:口头指派或命令。

爱慕:由于喜爱或敬重而愿意接近。

分辨:辨别。

体面:(相貌、样子或穿着)好看;有气派。

深幽:深而幽静。

斑斑驳驳:指一种颜色中夹杂有别种颜色,花花搭搭的;也指阳光透过物体的缝隙照射下来,形成许多不规则的光点,明明暗暗的。本文指吊兰的叶子在阳光下明明暗暗,颜色不一,相互交错。

生意葱茏:文中形容草木生长旺盛,充满生命活力。

索性:直截了当,干脆。

流泻:迅速流出。本文指作者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感受从一下子从笔端流淌出来。

信赖:信任并依靠。

(二)、近义词

启示:启发    乞求:请求    争辩:争论    依依不舍:恋恋不舍

面临:面对    和蔼:和善    教导:教诲    挑拨:挑唆

大喜过望:喜出望外    可惜:惋惜    居然:竟然    吩咐:命令

爱慕:喜爱    立即:立刻    信赖:信任

(三)、反义词

熟练:生疏    漂亮:丑陋    皎洁:暗淡    筋疲力尽:精力充沛

和蔼:粗暴    素净:鲜艳    消失:出现  垂头丧气:兴高采烈

便宜:昂贵    可贵:可鄙    爱慕:厌恶    舒适:难受    自在:拘束   完整:残缺

第二课时

教学任务:学文《钓鱼的启示》

1、 根据“我”的心情变化,填空。

当“我”钓到大鲈鱼时,________________;爸爸要“我”把鱼放回湖里时,________________,但因为爸爸的话没有商量的余地,我只好________________。事情过去三十四年后,我从中得到了深刻的启示:________________。

2.读下面的句子,写出“我”不想放掉鲈鱼的理由。

“过了好长时间,……溅起不少水花。”

“啊,好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

“到处是静悄悄的……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从中体会“我”实践道德的艰难(诱惑难挡)。

3.根据提示,写句子。

三十四年前的那个夜晚是一个怎样的夜晚?(可以写月色,也可以写事情,还可以写得到的启示。)

14*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本篇为略读课文,应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初读课文时,可设定以下任务:

1 、读准生字词,读通课文。

2、提出读不懂的地方。

3、大致理清课文脉络:一个场景,两件事,一段结语。

4.初读后交流:课文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事或句子是什么?

5.引导理解、欣赏重点语句 。

6.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侧重体会选择材料的恰当和表达的详略得当。

7.适当引导,联系生活实际。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的确是一句让人终生受益的话,人有了这样的生活理念,就能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尽管学生年纪还小,但生活中也会碰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可适当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经历(或所了解的事),以加深对“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理解,从中切实受到教益。

第三课时

《落花生》《珍珠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含义,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含义。

2、在学生读完本课的基础上,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珍珠鸟领悟到做人道理。

3、训练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及快速默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感受到爱与信任营造的美好境界。

教学难点:通过我对教材的理解,我认为本课的难点在于体会父亲赞美花生的话是什么含义,又有什么目的?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教学内容:《落花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质疑激趣。

同学们,回忆第四单元的主题。

《落花生》、《珍珠鸟》又会告诉我们生活的哪些启示?

二、抓住重点,细读品味。

1、找重点。由学习小组合作读课文的吃花生、议花生部分。一名同学读,其他同学画出觉得印象最深的重点句,读给小组同学听,将学生内容引到重点上来。全班交流时将重点句呈现出来。

2、读重点:采用多种方式:如师生对读、小组齐读、分角色朗读、默读等多种形式反复朗读重点句。

3、品重点:个性展示朗读三段中自己最喜欢的句子。

“那么,父亲特别指出花生的可贵之处,目的是什么呢?”齐读12、13段,抓住“不好看”,“很有用”,“体面”等关键词,深入理解父亲教育的目的,在学生充分交流后,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读出父亲教育我们时的语气。

4、悟重点。全班齐读重点句,说说你在学习中有什么收获?父亲的话给你什么启示?进而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生活中有没有像花生那样的物或人?我们又要像这些人学习什么?通过再次交流学习,理解借物喻人的写法。

三、再次感知,分清详略。

《珍珠鸟》

教学过程 :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图片导入

2、(板书:*)珍珠鸟。这是一篇?(略读课文)

3、这个单元的导读部分提示我们用什么方法来学习?

二、学习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读 ,看看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2、师归纳问题。

3、用学过的快速阅读方法速读课文,并结合思考习题在四人小组内试着完成填空题。时间5分钟(课文生动描述了珍珠鸟在“我”的____照料下,由____到____的变化过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说明_____________的。)

4、个别汇报答案,集体评议。

第四课时

回顾 拓展四

交流平台

这一板块的教学可参考以下步骤进行。

(1)回顾本组四篇课文的课题。选择一篇自己印象最深或自己最感兴趣的课文,说说主要内容和所得到的启示。

(2)独立摘抄各课的重点词句。

(3)选背自己最喜欢的句段,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从中受到的启发。

(4)拓展。说说学了本单元课文后其他方面的收获(例如,对作者的了解,所引起的联想,对课文表达上的感悟)。

日积月累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是一句汉族谚语,意思是说,只要肯下决心去做,世界上没有什么办不好的事情,困难总是可以克服的。

“欲要看究竟,处处细留心。”欲,想。究竟,结果,原委。留心,注意。这句话的意思是:想要把事情(问题)搞清楚、弄明白,那就要处处注意观察。

“虚心万事能成,自满十事九空。”虚心,不自以为是,能够接受别人的意见。自满,满足于自己已有的成绩。这句话的意思是:虚心能帮助你把许许多多的事办成功;而自以为是,骄傲自满,那十件事可能会有九件办不成,也就是说事情办成的可能性就很小了。

“滴水能把石穿透,万事功到自然成。” 这句话说的是:滴水可以穿石,只要有恒心,不怕花时间和力气,坚持下去,事情就一定能成功。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这句话的意思是:宝剑的锋利,需要经过反复磨砺,梅花的清香是经历了严冬的考验才释放出来的。人要成材,事要成功,都得付出代价,经历考验。

(1)自读自悟。

(2)组织交流。

(3)背诵、摘抄自己感兴趣的格言。

(4)拓展。补充交流积累的名言警句。

(5)延伸。建议学生课外继续收集警句名言,有条件的,鼓励他们分类摘抄,以方便查找引用,或者做成卡片,作为座右铭置于书桌、床头,用来经常提醒、激励自己。

成语故事

本单元安排的成语故事是《水滴石穿》。故事脉络清晰,文字浅显易懂,理解的重点是故事的原意和现今引用的转换意。

教学时,以下步骤可参考选用。

(1)让学生自读故事,然后同桌交流:“水滴石穿”是谁在什么时候对谁说的话?它的意思是什么?

(2)“水滴石穿”这一成语现在一般用在哪些地方?

(3)讲成语故事“水滴石穿”。如有可能还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读了这一成语故事的体会。

[人教版上册第四单元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人教版初三英语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下)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化学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五下语文人教版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云房子》第三册教学设计

小学英语第七册第四单元Ihaveapenpal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白鹅》教学反思

广东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推荐12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广东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