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例谈如何描写声音(教师中心稿)(共含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NaniMoto”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例谈如何描写声音(教师中心稿)
安徽省濉溪县南坪中学 杨源 235126
声音,本属于听觉的,是一种无形无色无味的东西,难以让人用文字去描述。可是,优秀的作家却能用他们的生花妙笔去描绘声音,并能让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让人感叹语言的神奇。
仔细分析作家的文字,其实他们主要运用比喻、通感的修辞,以声写声的方法来描绘声音。
1、运用比喻,以声写声。
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对不通声暂歇。……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通过一系列的比喻描写了琵琶音由流畅变为冷涩,由停顿转为雄壮,到最后的'戛然而止,充分表达了琵琶女演奏的技艺高超。读着诗句,那琵琶弦上的秋夜诉语似乎顺差时光的流水流进我们的耳中。再如陆定一的《老山界》中:“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此句连用四个比喻,调动读者以往的经验,把山谷里寂静的夜晚里那种相矛盾的、不可捉摸的声响,写得如在耳旁。
2、运用通感,以形写声。
《老残游记》第二回中描写白妞的绝唱中大量运用了通感的修辞,让人深刻的感受到她演唱的精神魅力。如写白妞初唱时不甚大的声音,让人感到舒坦欢畅,“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写白妞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尖细高亢、刚劲有力之声让读者不难想像;写白妞演唱至“节节高起”时,“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千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具体形象地描绘出“愈翻愈险,愈翻愈奇”的歌声;描写白妞宛转千回的歌喉时,“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让读者似乎可手揽黄山的三十六峰,急促变化、回旋激荡的声音让人应接不暇;描写白妞演唱声音渐寂忽起时,“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夜空焰火,火树银花,姿态各异,炫人耳目,似把读者带到济南府的明湖居里,让人浮想联翩。
正是由于作家善于驰骋新奇的想象,运用精心炼就的妙喻,才能把声音写得如此美妙。
语言误解例谈(教师中心稿)
四川省金堂中学童华池
在公共场合,与人打交道,说话时,吐词要清楚,表达的意思要完整--这是对说话者最起码的要求;还要尽量使用普通话,即使不说普通话,也要多用普通话里规范的词语,这样,才能让人把活听懂,起到交际的作用。否则,别人听不懂,自己办不好事,甚至让人误解,严重的造成不良后果。下面试举同音词造成误解的.两个例子。
一、“稳一下”
听人讲过一个故事:四川某县几个采购员有次出差到某省。在餐厅就餐时,服务小姐上菜上得比较快,接连上了几道菜后,其中一位采购员便对服务小姐说:“请稳一下。”服务小姐一听,脸就红了,她略带愠怒地大声说道:“请再说一遍!”那位采购员自认为没说错什么,也就重复了一遍,且作了点补充:“请稳一下再上菜。”这一次,服务小姐芳容全变,大骂曰:“流氓!”采购员被骂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又羞又恼。幸好在座的另一采购员解开了这个谜:四川话的“稳一下”就是“稍等一下”的意思,并无丝毫恶意;服务小姐不懂,听成了“吻一下”因之而动怒。误会解除了,紧张的气氛才缓和过来。
二、买“暑药”
报载:一位在河南省西峡县太平镇做生意的姓穆的四川青年,一次,自认为中了暑,便到镇上的一家药店买药。到了药店,他对营业员说要“买暑药”,因“暑”与“鼠”同音,营业员听成了“买鼠药”,便将高效的毒鼠药“氟乙酰胺”卖给了穆某。穆某回旅舍后即服了药。服后不到两小时,药性发作了,情况十分危急,幸好旅舍服务员及时发觉,将穆某送进医院抢救,穆某方转危为安。一字之误,使穆某险些丧命。
如若那位采购员把“稳一下”说成大众化的“等一下”,就不会造成误会了;穆某把“买鼠药”完整地说成是“买清凉解暑药”,或“买中暑吃的药”,亦就不会冤枉中毒一遭了。
(已刊发于《语文报》)
“压缩语段”技巧例谈(教师中心稿)
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第七中学 钟任凭
“语段压缩”是备受高 考青睐的考点,自首次出现后便一发而不可收拾,每年都有考查,并已初步形成考查的题型模式。今年全国共有江苏、天津等六省市考查了这一考点。
不管何种题型模式的压缩,不管需采用什么方式方法进行压缩,归根到底就是要善于提取“有效信息”、善于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有人说:“压缩后的语句其实就是一个关键信息的集合体。” 这句话明确指出了“关键信息(有效信息)”的重要作用。这里的“关键信息”就是“有效信息”,但“关键信息(有效信息)”有什么特点?我们该如何来找“关键信息(有效信息)”呢?下面依类分别类说。
一、浓缩概括类题目 要求提取全面、准确的“有效信息”。
例1、( 江苏卷)下面一段文字中,介绍了“古代史分期”的主要学说及代表人物,请用不超过50字的一句话概括。
中国何时进入封建社会,争论了几十年。中国历史搏物馆落成时,“中国通史陈列”按照从战国时期进入封建社会的观点布展。在这个问题上,范文澜、翦伯赞表现出豁达的态度,对扩大这一学说的知名度起了很大的作用。翦伯赞在撰写《中国史纲要》教材时,曾有过犹豫和为难,甚至准备采用郭沫若的学说,以使教材表述与“中国通史陈列”体系相一致。后来,上级部门鼓励翦伯赞按照他们素所主张的观点来写,于是中国从西周时期进入封建社会的学说写进了教材。但尚钺的学说一直不受重视,曾遭重点批判。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一位权威学者仍将“魏晋封建论”与其他两论并列,实属难能可贵。
分析:此文段的内容理解有一定难度,即对“甚至准备采用郭沫若的学说,以使教材表述与‘中国通史陈列’体系相一致”一句不理解,很多同学遗漏了郭沫若的观点。另外因为没注意“魏晋封建论”的暗示而导致语言表述不够简洁。
解题时如能对应题目要求,找出涉及的所有代表人物: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尚钺。再依据“魏晋封建论”说法的.提示概括出“西周封建论”“战国封建论”等学说名称就不会遗漏要点且语言也简洁了。然后再将人物与学说准确配对,则可完整答出该题。
答案为:关于“古代史分期”范文澜、翦伯赞持“西周封建论”郭沫若持“战国封建论”尚钺持“魏晋封建论”。
例2、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文段的主旨。(12字以内)
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今年一月的读者调查显示,在有50.8%的读者常读成功励志类的图书,有43%的读者常读人物传记类图书。这表明“成功进取的经验”是当前青年人的一个“强需求”。不过,“偏食”有害“健康”呀!
分析:如果不顾及最后一句,上文则可概括为:青年一代阅读取向为积极进取。但这样的概括未能全面把握有效信息,未能把作者的感情倾向概括出来。既不符合语段压缩的整体性原则,也不符合倾向性原则。本语段恰当的概括应为:青年一代“阅读”偏食。
一般说来,此类题目要求对“关键信息”即“有效信息”进行全面、准确提取。当然,“全面”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如全国高考27题,只要将关于“地宫开启过程”的信息概括全面即可,至于“发现古钱币”等是“无效信息”。
二、新闻压缩类要求挖掘具备新闻价值的“有效信息”。
新闻有三性:真实性、时效性、受众性。在语段压缩解题时可以把“真实性”作为次要元素处理,而“时效性”、“受众
[1] [2] [3]
“压缩语段”技巧例谈(教师中心稿)
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第七中学 钟任凭
“语段压缩”是备受高 考青睐的考点,自19首次出现后便一发而不可收拾,每年都有考查,并已初步形成考查的题型模式。今年全国共有江苏、天津等六省市考查了这一考点。
不管何种题型模式的压缩,不管需采用什么方式方法进行压缩,归根到底就是要善于提取“有效信息”、善于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有人说:“压缩后的语句其实就是一个关键信息的集合体。” 这句话明确指出了“关键信息(有效信息)”的重要作用。这里的“关键信息”就是“有效信息”,但“关键信息(有效信息)”有什么特点?我们该如何来找“关键信息(有效信息)”呢?下面依类分别类说。
一、浓缩概括类题目 要求提取全面、准确的“有效信息”。
例1、(2004 江苏卷)下面一段文字中,介绍了“古代史分期”的主要学说及代表人物,请用不超过50字的一句话概括。
中国何时进入封建社会,争论了几十年。中国历史搏物馆落成时,“中国通史陈列”按照从战国时期进入封建社会的观点布展。在这个问题上,范文澜、翦伯赞表现出豁达的态度,对扩大这一学说的知名度起了很大的作用。翦伯赞在撰写《中国史纲要》教材时,曾有过犹豫和为难,甚至准备采用郭沫若的学说,以使教材表述与“中国通史陈列”体系相一致。后来,上级部门鼓励翦伯赞按照他们素所主张的观点来写,于是中国从西周时期进入封建社会的学说写进了教材。但尚钺的学说一直不受重视,曾遭重点批判。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一位权威学者仍将“魏晋封建论”与其他两论并列,实属难能可贵。
分析:此文段的内容理解有一定难度,即对“甚至准备采用郭沫若的学说,以使教材表述与‘中国通史陈列’体系相一致”一句不理解,很多同学遗漏了郭沫若的观点。另外因为没注意“魏晋封建论”的暗示而导致语言表述不够简洁。
解题时如能对应题目要求,找出涉及的所有代表人物: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尚钺。再依据“魏晋封建论”说法的提示概括出“西周封建论”“战国封建论”等学说名称就不会遗漏要点且语言也简洁了。然后再将人物与学说准确配对,则可完整答出该题。
答案为:关于“古代史分期”范文澜、翦伯赞持“西周封建论”郭沫若持“战国封建论”尚钺持“魏晋封建论”。
例2、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文段的主旨。(12字以内)
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今年一月的读者调查显示,在20有50.8%的读者常读成功励志类的图书,有43%的读者常读人物传记类图书。这表明“成功进取的经验”是当前青年人的一个“强需求”。不过,“偏食”有害“健康”呀!
分析:如果不顾及最后一句,上文则可概括为:青年一代阅读取向为积极进取。但这样的概括未能全面把握有效信息,未能把作者的感情倾向概括出来。既不符合语段压缩的.整体性原则,也不符合倾向性原则。本语段恰当的概括应为:青年一代“阅读”偏食。
一般说来,此类题目要求对“关键信息”即“有效信息”进行全面、准确提取。当然,“全面”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如20全国高考27题,只要将关于“地宫开启过程”的信息概括全面即可,至于“发现古钱币”等是“无效信息”。
二、新闻压缩类要求挖掘具备新闻价值的“有效信息”。
新闻有三性:真实性、时效性、受众性。在语段压缩解题时可以把“真实性”作为次要元素处理,而“时效性”、“受众性”则是我们挖掘具新闻价值的信息关键所在。
新闻压缩类包括“拟一句话新闻”、“拟新闻标题”、“拟新闻导语”等形式,说到底,不管哪形式,落实到最后就是要找准新闻主体事件。可问题就是学生不知怎样把握新闻的主体事件。课堂上我是这样对学生说的:多件事中,时间最近、社会影响最大事最有新闻价值,也就我们需要的有效信息!
在一次课堂练习中,不少学生竟以“谭盾在其音乐作品获奥斯卡金像奖提名后表示非常欢欣”、“谭盾音乐无国界梦想成真”等,诸如此类未抓住主体新闻事件的答案回答下题。
例3、为下面信息拟一句话新闻(18字内)
⑴华裔作曲家谭盾在国际古典音乐领域中以其融合各文化元素的交响乐、歌剧和多媒体创作而独树一帜,为电影《卧虎藏龙》而作的原创音乐更是他的一部成功佳作。⑵连续获得比利时佛兰德原创音乐奖、美国洛杉矶影评人大奖和台湾金马奖。⑶近日该作品又获美国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音乐及主题曲提名。⑷对此,谭盾表示:“作为一个作曲家,我的梦想是让音乐成为无国界、跨领域的艺术。现在这个梦想和这份努力经由奥斯卡金像奖,经由‘东西方大家庭’中的观众而广泛传扬,真是让人欢欣不已。”
分析:文段可分为四个层次,但⑴⑵二层的内容只能算是“旧闻”,并非当前信息,不能构成新闻主体;⑷是借作者之口描述作者的感受,同样不是新闻主体内容;只有⑶才具有新闻价值,才是真正的新闻。
这一句话新闻可提炼为:近日,谭盾作品获奥斯卡金像奖提名。
三、下定义类压缩应找准“种差”、“属概念”的“有效信息”。
下定义的基本形式是:被定义概念=种差+属概念。找准“种差”、“属概念”等“有效信息”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
与全国高考卷24题一样,下面例4己给出了压缩后的“基本框架”,即明确给出了“属概念”,只需找出“种差”即可。
例4、提取材料的要点,整合为一个单句,为“太阳能窗系统”下定义。
⑴太阳能窗系统可有效满足一幢建筑的供热、制冷和照明需求。
⑵它运用了最新开发的太阳能科技,将阳光热能转化为可贮存的能量。
⑶这一系统被设计成遮阳天窗的形式,既可以在新建筑中也可在旧建筑中加装。
⑷太阳能窗系统是一种新型能源设备。
分析:“属概念”是“新型能源设备”,“种差”即其“特点”包含在前面三句中。
答案可组织为:太阳能窗系统是一种运用最新开发的太阳能科技,将阳光热能转化为可贮存的能量,能有效满足一幢建筑的供热、制冷和照明需求,并被设计成遮阳天窗的形式,可以在新旧建筑中加装的新型能源设备。
下面再分析例5的解答过程。
例5、东南亚金融风暴是由美国索罗斯操纵的对冲基金的冲击引发的。根据下面一段话,对“对冲基金”下一定义。
美国有很多投资基金。它们都要受到投资公司的监管,另外有一些基金,并没有注册为投资基金,通常被称为私人基金。由于没有受到相关法规的严格限制,可选择的投资工具及投资方式的余地比较大,往往采用高风险的投资策略,以期获得较高的回报,这些基金被称为“对冲基金”。
分析:此题需先找准“属概念”和“种差”等有效信息。但不少同学认为“属概念”应为“投资基金”或“没有注册的投资基金”。这是因为将“没有注册为投资基金”,理解为“没有注册的投资基金”而致误,“属概念”应为:私人基金。
本题答案应为:对冲基金是没有注册为投资基金,未受到相关法规的严格限制,采用高风险的投资策略,以期获得较高的回报的私人基金。
当然“有效信息”或曰“关键信息”都是动态的概念,我们应依据题目要求来判断选取,而不可机械处理。
再拿例3来作文章,如果将题目要求改为:概括下面语段的主要内容的话,那有效信息就不止第⑷句了,⑴⑵⑶句中的要点应力求全面准确概括到答案里来。
答案应为:谭盾在国际古典音乐领域独树一帜,为电影《卧虎藏龙》而作的原创音乐在连续三次获得殊荣后,近日获美国奥斯卡金像奖提名。对此谭盾感到欢欣不已。
由上可见,寻找最佳切入点,善于提取“有效信息”是解答语段压缩题的巧妙途径,当然随着高考形式的不断变革和考试题型的不断创新,我们要不断探索新的方法和技巧,但只要牢记“压缩后的语句其实是一个关键信息的集合体”这句话,善于提取“有效信息”许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联系方式:湖南省平江县第七中学语文组 钟任凭 邮编 414501
电话:13574009071 0730-6351151(学校) hnpjzrp@163.com
开放性中考语文试题例谈(教师中心稿)
内容提要:开放性作文试题,开放性语言表达试题,开放性的思维能力训练,对古诗文考查的开放性。
关键词:中考语文 开放性
中学语文教材在改革,教法在改变,相应的考试形式与内容也应时势的发展而改革。这种改革已经被大多数语文教师认可,我们积极加入到了这改革的行列之中,向着语文考试的正确方向大踏步前进。和以往相比,中考语文全面改革更能体现出素质教育的要求。改革后的试题更注重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开放性试题的大幅度增加,题型灵活多样,试题有信度和区分度,开放性试题让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扩大,新的题型层出不穷,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真正把语文学活了,更做到了学以致用。结合近几年来中学语文教材教学的改革来例谈开放性中考语文试题。
首先,从写作方面来谈。开放性的作文试题,在内容上给学生更大的选择余地,在形式上给学生更宽的写作空间,也有利于形成说真话`表真情`达真意的良好文风。 例如我州的中考作文是:以“节日”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这样,素有“百节之乡”美称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其学生在写作此文时,人人觉得有话说,有情可表,有意可达,个个都能选择自己得心应手的表达方式来抒写真情实意,激活了学生的创作灵感。取材范围广阔,体裁样式多姿多彩,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小说、书信、海报……展现出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实行开放性作文,给学生一个和谐而轻松的写作氛围,敞开了一片广阔而自由的写作天地。他们冲破命题作文的桎梏,学生就如鱼得水,焕发出满腔的激情。
其次,语言表达类型的试题也迅速趋向于开放性,当代社会是开放的社会,交流的社会,某些时候,谁善于表达,谁善于口语交际,谁就赢得主动权。例如:“写出你最喜欢的一句关于书的格言”,“请你发一则勉励性的手机短信给在世界杯比赛中失利了的中国足球队员”,“在20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中考语文第13小题就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知识积累再找一个足以证明‘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中心论点的.事例,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等等。这样的试题没有固定的答案,主要是考查学生平时对语文知识的积累以及课外阅读能力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加引导,加大课外阅读量并科学的做好读书笔记。这样就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并对提高其写作能力大有益处。
再次,另一类开放性试题--思维能力训练。例如:其一、将“月光、树影、池塘、笛声”几个不相连的词语连缀成一段话。其二、仿照例句再写出一个你对“语文”理解的比喻句。例句:语文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学生写出来的仿句就多姿多彩了:语文是色彩缤纷的花园,让人流连忘返;语文是意境深远的油画,让人惊叹不已;语文是旋律优美的音乐,让人听之动容;等等。这些开放性的试题,学生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从而考查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发散思维、聚合思维等多种思维能力。这类具有探索性、开放性的试题,必然积极引导中学语文教师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老师们:切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语文能力培养的核心要素。
最后,对古诗文的考查也趋向于开放性。表现为题型新颖,别出心裁,活学活用。例如:面对生活中的坎坷和荣誉,我们向“古仁人”学习应有“ ” 的心态(请用《岳阳楼记》中的原句回答)等。这类试题的设计,既没有脱离课本,又联系学生生活,避免了学生死记硬背,缩短了文言文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利教利学,实在值得大力推广。
总之,从近几年中考改革来看,开放性试题已成为今后考试题型的必然趋势,因为开放性试题的特点在于它多方向的解题思路和多元化的正确答案。它的优势在于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鼓励学生的独到见解,有利于创造意识的培养和创造意识的发挥,使学生的课本知识向实际能力延伸,学习生活向社会生活延伸,课内学习向课外操作延伸,有利于培养全面型的现代人才。同时,也为广大中学语文教学工作者指明了方向
胡华强
在长期的中学语文的作文教学中,作为教师,都能够发现某个时期学生中较有普遍性的写作倾向。就现阶段而言,学生主要存在以下几种类型的不良写作倾向。试举例言之。
1、幼稚型
所谓幼稚型,指就一个十六七岁的中学生而言,心智不够成熟,认识肤浅,语言有着明显的低龄倾向的写作类型。这类型的学生,认识问题的深度普遍还处在初中甚至小学阶段,他们在进行作文构思的时候,潜意识始终摆脱不了对家庭和童年生活的依恋,看问题的眼光就始终停留在童年的视角。这样的意识在文章中表达出来,在少年时可以给人以天真可爱的感觉,但是在高中生的笔下表达出来,就不一定觉得天真可爱了。
在他们的笔下,经常可以看到“邓小平爷爷”、“雷锋叔叔”、“张海迪阿姨”以及“农民伯伯”这样一些称谓,就其称呼本身而言,似乎礼貌有加,真诚可爱,但在读者眼中,却不可避免地要闪现出小学生甚至幼儿园的小朋友的影子。当然,礼貌并非不好;问题是,语言从来都是要随着人的年龄和场合的发生变化的。如果你听到哪个成年人口口声声这个“爷爷”那个“阿姨”,你不觉得反胃才怪!写一篇叫做《感受幸福》的文章,不少的学生都从自己“呱呱坠地”写起,然后“上幼儿园”、“上小学”、“上中学”结束,表达如记“流水帐”不说,这种内容的确已难以打动读者的心灵了。其实,当我们换一种眼光来看待生活的时候,我们一下就会明白,生活中真正让你感受到幸福,又能够打动读者的因素多得很,只是你被幼稚的心灵遮住了而未发现而已。
虽然高中生多数还未成年,但也不应该还是停留在小学生那样的心态;我们固然不提倡把一个少年人教化成一个老气横秋未老先衰的“成年人”,但高中生已经接近成年,而高考所要选拔的人才也应该是具有成年人的心态的成熟的人才,因此,无论是就其年龄状态来说还是就教育的目标来说,学生追求成熟,教师把学生培养成熟都是必然的。学生在平常的作文训练中就应该努力的摈弃那种幼稚心态,自觉地走向成熟才对。
2、消极型
消极型也可以叫做浅薄型或油滑型,就是文风轻浮,语言油滑,思想浅薄或者怪异的写作类型。由于在思想上受到某些社会上不良倾向的影响,在文风上又对一些浅薄的`表达方式刻意模仿,在这些学生看来,这或许是“潇洒”的展现,或许是“孤傲”的表达,或许是“深刻”的炫耀。他们是想要通过这样的表达方式来显示自己的“另类”,显示自己的某种叛逆的意识,其实表达这些东西本来是未可厚非的,问题就在于对一种“度”的把握不准确。
还是以《感受幸福》这个题目为例。就有学生通篇都在表达这样一个意思--世界上根本就没有真正的幸福;人们追求幸福是一种愚蠢的行为;人有“原罪”,生而赎罪;锦衣玉食,终不免一死;父母的温暖和抚养,那是他们该尽的义务,有什么幸福可言?说实话,每一个老师看到这样的文章,都会汗毛倒竖,悲凉顿生的。就文章本身而言,似乎还不能说他们浅薄,还不能说他语言不好。但是,学生写这种“放高炮”似的文章,到底是一种什么心态的在作怪呢?小小年纪就真是有了这样消极阴暗的意识了吗?我就特意找过这样一位学生来进行了解,他的回答更是令我瞠目结舌,他说他并不是像他的文章里说的那样想的,他之所以这样写,是想通过“反其道而行之”的手段来引起老师的注意,从而得到高分,还说这是他××时的老师教给他的应试技巧。听罢此言,我长时无语!
如果学生仅仅是想博得一个高分而故意为之(不管这是否有效)的话,还无关紧要,只要稍加引导便能使其回归正道。最令人担心的还是那种“非故意”者。比如刻意模仿武侠小说的写法瞎编故事,刻意模仿青春偶像剧的剧情乱凑情节,学一些当下走红的青少年“作家”的狂妄“愤青”,充斥于文章中的到处是让人茫然而又目眩的网络语言--这种已经深受不良因素的毒害而不自觉,反而还以为掌握了先进的写作技巧的现象,是我们目前语文教学中面临的一个严峻而又棘手的问题。
3、标签型
所谓标签型,就是指无论什么话题,都是那些“原料”,到时稍加组合,然后贴上“要求”的标签就算完事的写作类型。这种写作方法,在以前的“材料”作文时代不太容易大行其道,因为“材料作文”对文章的范围限制得比较严,容易被判为“偏题”,而到了后来的“话题作文”时代情形就有些不同了。“话题作文”的写作要求要灵活得多,只要与话题“有关”就可以,这本来是作文考查方式的一个进步,减少了对写作者的限制,就可以解放他们的思想,放飞他们的情思,从而展示他们的才华,而结果却并非完全如人们所愿。
当然,只要是“应试”,就必然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功利性会驱使人们努力地去寻找最“便捷”的方式来达到目的。但是,站在我们教育的立场上来看,这是一个悲哀,因为这非但没有达到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反而促进了其投机取巧的心机(且不说这样的“取巧”文章是否达到他们想达到的目的)。
例如以“美丽的瞬间”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最后你从学生的作文中既可以看到毛泽东“挥手之间”那一个美丽的瞬间,也可以看到周总理“窗前的灯光”那一个美丽的瞬间,既可以看到老师无私地教育学生的美丽瞬间,也可以看到父母亲爱子女的美丽瞬间--这些内容,虽然已经陈旧得“乏味”了,毕竟还算“切题”。你还会发现,学生的文章中还有“希特勒手臂前指行礼”也是“美丽的瞬间”(学生说,希特勒虽是坏人,但他有着无与伦比的军人气质,因而“美丽”),乞丐在大街上乞讨时向行人伸出手是“美丽的瞬间”(学生说,虽是乞丐,但他有勇气为自己的生存奋斗,因而“美丽”)。还可以看到“项羽的美丽瞬间”,“苏轼的美丽瞬间”,“曹雪芹的美丽瞬间”,“谭嗣同的美丽瞬间”等等,简直是“悠悠万事,无不美丽”了!只要我们注意关注一下这些话题,这些素材,甚至这些文章本身,就会发现,其实大多可以在我们身边很容易就找到它的来源,尤其在一些流行的《文摘》类的杂志上可以找到。只要我们把它们拿来一对照,就会发现,这“应试”的文章只是动了“小手术”,贴上了扣题的“标签”罢了。
我还想说明一下的是,这贴标签型作文,有的贴上标签后确实很切题,而有的却与话题“风马牛不相及”,仅仅贴一张唬人的标签而已。但不管是哪一种,都是学生不愿认真思考,不愿塌实写作,投机取巧的不良学风的表现,应该予以纠正。
4、模式型
模式型作文就是指在长期的写作训练中有意无意地接受并形成了某种相对比较固定的格式的写作类型。写作之事,虽说叫“文无定法”,有一定的规律可寻也是无庸质疑的,不然开设写作课还有什么意义呢?但我们大家也都知道,掌握规律并非是为了死守写作的固有模式,而是为了取人之所长为己之所用,写作的生命真正贵在创新。而模式型作文却让学生落入了不自知的窠臼。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形:
(1) 为文必“题记”
这明显是受了近几年“新概念作文”的影响。不管什么内容,也不管什么体裁,开篇就跟你来一段“题记”。这“题记”也不管与正文有没有关系,也不管与正文是否协调,更不管这“题记”本身像不像个“题记”,反正,先来个“题记”放在文章的最前面再说。
文章前面写题记不是不可。好的题记可以起到先声夺人,画龙点睛,提纲挈领的作用,它是文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甚至可能是文章的精华。即便如此,我们也没有看到文章家凡为文必“题记”,可见,那也是个只可偶尔为之的方法而已。而我们有的学生却几乎篇篇文章都写“题记”,开始还觉得他有创意,久了就烦,少数人为之,还觉得有创意,大家群起而用之就烦。这样的文章怎能得到好评呢?
(2)言必称“历史”
除了受“新概念作文”的影响外,近年来,又盛行起“文化散文”的热潮。文化散文的最大特点就是厚重的历史文化的意蕴。这种散文的流行给我们长期以来比较单调的阅读视野增色不少,可以说,不仅是成年人欢迎,也受到了广大青少年的热烈欢迎,这无疑是一个可喜的事情。阅读者感觉到了文章中厚重的历史感产生的独特的艺术效应,于是在写作中也去模仿,希望自己也写出同样厚重的文章,这当然是一个可喜的现象。但是慢慢地,一些学生就养成了这样一个写作习惯--言必称“历史”,无论什么文章,无论什么题材,反正一下笔就跳进悠久的“历史长河”,从“三皇五帝”到“秦皇汉武”,从“唐宗宋祖”到“长征建国”,只可惜字数有限,时间不足,否则,怕要写成《史记第二》才会搁笔。其实,正如我前面所说,文章中涉及历史本不是坏事,但篇篇如此,就未必可取。更让人不能忍受的是,一些学生本身的历史知识相当有限,却还是狂热地喜欢“历史”,文章中的历史知识错误百出,试想这样的文章又如何能成为好文章呢?
以上几种类型只是我在日常教学中简单地总结出来的几种情况,虽然概括未必全面,观点也许还不免有失偏颇,但让教师警觉学生写作倾向的错位,让学生跳出写作程式的窠臼,于教于学应该还是有些作用的。
2006/11/16
《考试说明》对局势的仿用有明确的要求,近年的高考对此考点也是“常考不懈”,而考生在答这类题时却感到并不轻松,得分并不理想。我认为,如果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思考和操作,就容易提高解答这类题的成功率。
一、仿语法
不管提干上是否明确提出,仿照原句的语法结构造句都是这类题最基本的要求。仿语法,就是仿照原句的语法结构,重新造一个类似的句子。解题的关键就在于准确识别和分解原句的语法结构。例:
请在下边的横线上紧接上文再写一个句子。
要求:①另举一个例子;②句式与标有 的一句相同。(94全国)
古往今来,彪炳史册的杰出人物,都曾作出过非同寻常的努力,因而在事业上创造了辉煌的业绩。试想,如果没有李时珍跋山涉水、遍尝百草,没有他数十年如一日的搜集整理、笔耕不息,哪里会有药学巨著《本草纲目》的问世!
仔细阅读画线句,从语法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特点:基本句式是“如果没有……,哪会有……”;每个“没有”之后紧跟的都是一个主谓短语;然后两个“”没有”句式形成排比;每一个主谓短语中的谓语部分都是两个动词性的四字短句;反问部分的基本结构是“有……问世”,中间的定语部分是创造的成果《本草纲目》,成果前面还有一个定语“药学巨著”。把这些组成部分一一分解开来,对原句的结构有了清晰的把握之后,就可以“依样画葫芦”了。答案可为:
如果没有蒲松龄勤奋刻苦、遍访民间,没有他成年累月的辛勤积累、悉心整理,哪会有志怪小说《聊斋志异》的产生!
二、仿修辞
在句式仿用的考查中,一般情况下都带有对修辞的考查。对修辞的仿用有时在题干中有明确要求,而更多的时候是表现为一种隐含信息,其目的是考查学生对语言的表达方式的感悟能力,即是否能够看出原句使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同时也要考查学生的修辞能力。例:
仿照下列句子的特征另造一个句子:
我不是挺立高山的巨松,也不是身处斗室的盆景,而是辽阔草原上的一棵小草--为壮丽的山河添上一笑。
首先是对其句式的分析,当把握了其句式特点之后,接着就进行修辞手法的分析。前面三个短句运用了三个暗喻,前两个暗喻又是以否定的形式来表现的,三个暗喻都是针对同一个本体“我”,从而形成博喻,三个喻体又都属于“植物”范畴。破折号之后的部分,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这些认识清楚出了,就可以仿造出符合要求的句子了。答案如下:
我不是奔腾咆哮的黄河,也不是景色宜人的西湖,而是无边沙漠中的一泓清泉--为荒凉的世界孕育生命。
仿用句统一从“水”的角度构思,避免了内容上的重复,修辞的方式与例句保持了一致。
三、仿逻辑
任何一个完整的语言成分都哟其固有的内部逻辑,句子仿用不仅仅是对其形式的模仿,还必须从逻辑上保持一致。要作到逻辑上的`一致性,就必须认真体会原句及上下文,从中准确地找出相关的隐含信息,并以此指导答案的设计。例:
根据下列句子,A、B 处补出恰当的成分。
今天,当你乘坐着呼啸奔驰的现代化高速列车穿过高山跨过大河的时候,
A
B
你是否惊叹于高科技给我们生活带来的种种便利呢?
画 的例句不但给我们提供了语法和修辞方面模仿的参照信息,同时也在表达内容方面提供了一种暗示;尤其是最末一句话,在内容上明确地规定了答案的内容指向--高科技,也就是说,所答内容必须属于高科技范畴,否则,即使语法等各方面都做到了也不能算正确。答案可以如下:
A当你坐在画面变化无穷的高清晰度电视前欣赏世界各地的风景名胜的时候,
B当你拿移动电话倾听远在万里之遥的亲人温暖话语的时候,
注意,这里“高清晰度电视”和“移动电话”都属于高科技范畴,因此答案符合逻辑要求。如果这里变成“精美的图片”和“信件”之类的话,就违背了命题者的初衷了。
四、仿语境
语境是指语言环境,即话语或文句的意义所反映的外部世界的特征。这里主要包括语体风格,感情色彩,情感倾向等多方面。仿用局句式时,切莫忽视这方面的要求,可以说,你造出的句子满足了前面三项要求,如果不符合语境要求,同样不算正确的答案。例:
在下列句中画横线的地方仿照例句写一段文字,将句子补充完整。
老师的窗口洒出明亮的灯光,不那不是灯光,那是老师对学生无限的爱意。
下课的铃声打破了校园的宁静,美丽的校园立即充满了欢乐的气氛。
。
句子中“宁静”、“美丽”、“欢乐”等词语为我们较为明白地指出了一种环境特征--美好而充满活力。当然,所补写的成分也必须满足这个语境的统一要求。答案可以为:
林间的鸟儿也发出悦耳的鸣叫,不,那不是鸣叫,那是鸟儿幸福的歌声。
有的同学的答案是“铃声唤出下课的同学,不那不是同学,那是一群嘈杂的马蜂”,这个答案丑化了学生形象,破坏了语言环境的统一,自然就不算正确答案了。
此文发表在《重庆招考信息》2001年3月24日总428期上。
★ 科学活动记录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