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河的伊犁散文(共含9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丢丢乖哦”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河的伊犁散文
一、血脉里的伊犁河
当我隔一段时间没去伊犁河的时候,在某个时候我发现我伊犁河离我慢慢远了,她正在从我身体里慢慢地往外流着,直到有一天她让我的身体最后干涸。
而这个城市,也正在以她自己的方式在慢慢疏远我。
其实,我第一次走进她的时候,是在一个大雾天,一场罕见的大雪刚刚过去。一大早就从居住的南院坐着3路车直奔伊犁河而去。在这之前,她已经等了我将近半年。当我小心翼翼地走在大桥上往下看时,能见度那么低,只有那么一小截子的河水安静地流着,没有汹涌的浪涛,宛如一个待嫁的大家闺秀。第一次,伊犁河给我的是一种朦胧美,朦朦胧胧,隐隐约约。直至稍后,我走到桥墩下,才发现原来几个维吾尔人正在捕鱼;母性的伊犁河,总是无时无刻不在哺育着她的孩子,竭尽所能地、大冬天也不例外。
此后,几乎每个星期我都会如约而至。更多的时候其实就是一种习惯,仿佛她已经融进了血脉,不去走走心里就会憋得慌。曾经有一次到了伊犁河边,恰好大雨,赶紧躲到了桥墩下,看着一排排雨丝在瞬间就溶入了这条长约1500公里的河流,落下的时候溅起一些微笑的水泡泡,然后就成了河水的一部分。在桥下,十分偶然地就想到了那个写有《瓦尔登湖》的梭罗。和他一样,在伊犁河边建一座房子,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用手中的笔记录下伊犁河的四季,这本著作必定将会如同《瓦尔登湖》那样不平凡,多年后还依然被人津津乐道。
梭罗在《我生活的地方,我为何生活》的篇章中说,时间只是我垂钓的溪。我喝溪水,喝水时候我看到它那沙底,它多么浅啊,它的汨汨流水逝去了,可是永恒留下来了。其实早在梭罗以前的一千多年,就有中国哲人面对逝去的河川感叹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如果他们所面对的是伊犁河,所得的哲理必将更多。
在伊犁河边漫步,最好是光着脚,踩在那些细碎的被太阳晒得滚热的石子上,一种莫名的舒服从脚掌下传来,缓缓而上,直至传遍全身,这是一种怎样的享受呢?漫无目的地散文,陌上花开缓缓归,如果你是石头收藏者,一路上你定会大有所获,那些多年来被伊犁河水冲刷打磨过的各式各样的石头,一下子都呈现在你面前,目不暇接之后就开始挑选了。偶尔还会用一些扁平的石块,向伊犁河中打出一连串漂亮的`水漂。再看看或浑浊或清澈的伊犁河水,汹涌而下,从上游带下一些枝条和芦苇杆,顺流而下。试想,如果,没有这样一条母亲般的河,作为塞外江南的伊犁,该是多么贫乏?如此细想,也就不难理解马康健笔下小说《伊犁河作证》中把生命献给伊犁河的那个船夫了,这才是真正的赤子情怀。而被伊犁河水养育过的子民,大约都是这般哦。
一路行来一路而歌。在一遍遍芦苇丛中的空地上,三三两两的垂钓者在安静地等待一天的收成,而远方渐渐下落的夕阳此时正好斜照在他们脸上,是那么的安详。而整个画面又是那么协调,如果站在远处的伊犁河大桥上看去,会不会觉得这是一幅绝美的风景画呢?
何况此时还有从河岸悠悠而来的阵阵沙枣花香,这要怎么画到山水画里?如果再有几只挥着翅膀的蝴蝶和蜜蜂就更加天衣无缝了。沉入其中久了,走的累了,席地而坐或直接躺倒在细沙上,闭上眼睛小寐或陶醉其中,淡淡的香味若有若无,此时已经分不清楚到底是沙枣花香还是久违了的泥土的清香。
更重要的是,微醉的你已经忘记了回家的路,把自己交给了伊犁河。
二、特克斯河
我一直保持着对特克斯县这个边陲小城的敬畏和感激。这种感激,当我站在悬崖边凝视着乳白色特克斯河的时候,那一刻我想我应该彻底地和这条河流融为一体。
尔后,我将以特克斯河的一部分,永久地流走在八卦城。
多少次,匆匆地从特克斯河而过,那些乳白色的汁水仿佛流在我的身上。就在今年七八月间,我再一次靠近它,沿河而上,实地触摸,感受着它的温度。
那一次,为了找寻该县白虎山中的雅丹地貌,我们沿河而上。我国先哲曾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很多地方总是希望有些名胜古迹来提高它的知名度,企图诱发游人的四顾知情,增加旅游的兴趣。但特克斯河却截然相反,多少年来,特克斯河一直就那么静静地淌着,或乳白色或清澈见底的流水,任凭游人兴叹。
在我们抵达特克斯河,正是夏季涨水的时候。那汹涌的浪涛一浪覆着一浪。而我们的行走也是小心翼翼,害怕一不小心就落进澎湃的河水中,洗一次“牛奶浴”,而它的结果却是不可想象的。只要注意看看那些流水中的漩涡,当我朝漩涡中扔进一个一二公斤重的石头,没有丝毫声响,一点动静都没有,俗语说的静水流深,由此可见水之深了。
我们在向导的带领下,一次次艰难地翻越峡壑,侧身看着滚滚的浪涛,雄性的特克斯河的大气、豪迈此时在不经意中毫无隐藏地表露着。这让见惯了小桥流水的江南人有了一种古人所说的“如入芷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矣!”感觉,于是回去良久脑子里还是如牛奶般的河水以及西北汉子般的河流。
经过层层峡壑,终于在目力之下看到了雄伟、沧桑的雅丹地貌。而在我们身后,就是大浪淘沙般地特克斯河水。海子有诗句说:梭罗这人有脑子,看见湖泊就高兴。而其实,我们谁不是河流、湖泊的孩子?这个时候正有一个牧民赶着一群牛羊想要趟过特克斯河,这让我倍感吃惊。这么深的河水,这些羊群又怎能过去呢?但只在不长的时间之后我就知道我错了。河水仿佛认识这些草原的子民,只见那群牛羊一个个排好久那么走进了水里,顿时河里就有了一座牛羊搭成的新的“特克斯河”。眼看着河水马上就要淹没羊群,只剩下牛羊的头和脊背了,但它们就这么从水里“漂”了过去,河水自始至终都那么风平浪静。在整个队伍中,牧民是最后过河的,或许他是真的深信他在河流上能看到真正的幸福。这不就是吗?
站在特克斯河边,仿佛听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追问:“在大地上我是谁?这个大地又是什么?我和其他人所做的一切是为了什么?”此刻,真的想问问那位已经过了河的牧民,没有缘由地我想他心中一定有满意的答案。
在从特克斯河回去的路上,想起曾经看到过波兰诗人切·米沃什讲过的一个故事:很久以前,他走在波兰村子的小路上,看见一群鸭子在污泥塘里洗澡,而在附近就有一条清澈的小河。这使他感到十分的困惑。“为什么它们不到小河里去呢?”他问一位坐在屋前木凳上的老农。老农回答说:“呵,要是它们知道就好了!”实际上,世界上有两类迥然不同的鸭子,一类是迷恋烂泥塘的鸭子,一类是懂得到清水中洗澡的鸭子。前一类鸭子是多数,后一类鸭子是少数。
面对特克斯河,我们到底是哪一类鸭子?
三、神性的巩乃斯河
在伊犁众多的河流中,除了母性的伊犁河外,我最先知道的大约就是巩乃斯河了。
上学时在乌鲁木齐,那时最爱读的就是周涛的诗歌和散文了。也就是从他的文章中,知道了在塞外江南美如画的伊犁,除了有一条大名鼎鼎的伊犁河外,还有一条神性的巩乃斯河。于是,向往也就由此而生了。没想到,大学毕业伊始就走到了伊犁,并一直生活到现在,巩乃斯河也不知去过几回了,从她身边经过的次数更是数不胜数。
初来伊犁时,因为采访伊犁籍回族花儿歌手苏尔东,于是知道了他的代表作《巩乃斯河》。一听之下,感觉巩乃斯河就如这首歌一样,安静、悠远,一直以自己的方式静静地存在着,安详地看着周边的一切。而实际上,巩乃斯河却是伊犁河三大支流中最小的一条,全长只有二百多公里。据资料上说,巩乃斯河发源于那拉提山、阿布热勒山和依莲哈比尔尕山的三山交汇处,和伊犁河的另一条支流——喀什河源只有一岭之隔。可惜至今还没有去看过巩乃斯河的发源处。
据说,巩乃斯是突厥语,意思是朝阳的山坡。这形容得真好,试想在朝阳的山坡上,朝夕都有一条绵延不绝的河流在弹奏着最美的音符。何况在鲜花盛开的季节,她被红橙黄绿赤蓝紫的各色鲜花点缀着,牛羊遍地,在茂密的树林里还会有松鼠……这时候阳光正好照下来,朝阳的山坡上顿时有了一条白色的丝带,巩乃斯河也因有了阳光的眷顾和宠爱,开始有了神性。那些和巩乃斯河朝夕相处的鲜花、牧草、树丛还有牧民,都开始圣洁起来。
巩乃斯河犹如伊犁河这个母亲最小的孩子,受万千宠爱于一身。当那些儿时与伊犁河一起长大的孩子,终于要长大结婚的时候也要让伊犁河水来见证的幸福。这个时候的伊犁河是喧嚣的,也是幸福的。但在母亲河的后花园里,巩乃斯河依旧如往日那些温顺、安详,但依旧感受着她的母亲传递给她的幸福。并把这种幸福告诉她所经过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朵云彩,告诉正在吃草、汲水的牛羊她所感受的幸福。
里尔克曾说过,在时间的岁月中,永远没有自己的故乡。但如果在巩乃斯河呢?那些永远都生活在河边,与河水、河岸保持着一份默契,时间与他们已经不是问题,生死也不足以让人生活在忧心忡忡中。终于有一天,我们开始尝试着明晓:我们这些不住在这里的人,又怎么能来得及走进有关她的故事呢?
于此,我开始羡慕生活在巩乃斯河边的居民了。
伊犁的芬芳写景散文
走进伊犁首先就能让你感知果子沟那四溢的芬芳,这是一条为果子沟为命名的峡谷,它地势险峻,从沟底到沟顶,站满了野生的果树,最多的是野苹果和野杏子。
春天,白的苹果花、粉的杏花闹成一片,山谷里回荡着花的笑声,在春的环抱中花儿有的像似含羞的少女,有的已哈哈大笑张开了薄薄的粉红花瓣,蜜蜂、蝴蝶如翩翩起舞的仙子,落在花蕊上喃喃细语,似乎彼此相约,明年春天的时候一定要相逢。
花儿盛开的季节,果子沟到处是养蜂人家,蜜蜂儿从千万花丛中采回整个山谷的`精髓,这就是伊犁的百花蜜,也是百花的恋歌,是伊犁的情愫。
秋天,千树万树挂满了密如繁星的野果。如遇,雨过天晴,山野中云雾缭绕,伸出双手轻轻捧起一团云雾,它会随轻柔的风儿散开来,围绕你身边不愿离开。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清香,整个山谷像似人间仙境。
从沟顶绕盘山路而下,穿越沟底,这一路上的景,会在第一时间牢牢的映在你脑海里。
走出果子沟,那一片片飘香的果园,看着挂满枝头的果实,每个人都会迫不及待想品尝它的味道。伊犁不止是个大果园,也是大粮仓、大牧场。
伊犁气候温润,被称为是新疆干旱大地上的一座“湿岛”。由于三面环山,阻挡了风沙与寒流的侵扰。西部开阔连接哈萨克斯坦,是西部三大之一的出入境口岸,霍尔果斯口岸。伊犁河是新疆最大的内陆河,特克斯河、巩乃斯河、哈什河都涌入它的怀抱。这几条河仿佛是梳齿,梳理着绿色秀美的伊犁。
河水造就了无限的大草原,那拉提草原、巩乃斯草原、唐布拉草原、昭苏草原拼接出了伊犁斑斓秀色。宽阔的草原是为歌声和马儿准备的,歌儿能飞多远,马儿就能跑多远。草原宽广而不平坦,它与青山绿水相绕,山中到处鸟语花香、潺潺流水声。清晨,山林中有几处袅袅炊烟,却不见哪里有房屋或毡房。偶听山野中飘来哈萨克姑娘悠扬的的歌声,只见小道上走来一位身穿艳丽纱裙、头顶白色羽毛的美丽姑娘,她踏着青青小草走向开满鲜花的原野。草原上的花儿扬起笑脸迎接着八方游客,飞舞的蜜蜂在花丛中忙得不亦乐乎,游人们在花海中洋溢着幸福与快乐,整个大草原像一幅幅一望无际炫目的画卷。
伊犁这飘满花香和果香的季节,狂放而抒情,清淡而不失艳丽。它的芬芳在每个季节都能展现出它不同的神韵。
早春三月的伊犁散文
3月19日下午,我因为工作关系去了一趟博尔博松村学校的分校点——托逊。那里距离我所在的城市40多公里。原先打算把内地一企业家捐资建教学楼落在博尔博松村的计划,因为那里将来可能要修建一座水库而改变。我去的时候,正值下午,几天以来一直阴云密布冷风飕飕的天气,忽然晴朗起来。我的阴沉了好几日的心情也变得明朗舒坦起来,特别是看到那些幼小的哈萨克族小孩,我的心尤为欢快……
记得现代作家柔石写过一篇名叫《早春二月》的小说。其柔柔如水一般富有韵律的文字,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我曾疑心那是以才情小说家著称的沈从文作品的翻版。但后来我知道,江南人一向文化功底深厚,所写的文字大多都留有美的印记。当然,那些美终究是江南的山水给予作家们的真切感受。
这部小说后来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被一名著名导演拍摄成电影。电影中的演员表演得十分出色,而且画面也拍摄得相当完美。我于是常常向往江南二月的景象,那淡淡的飘着一股清香味的玉兰花,那柔柔的清清澈澈的一汪河水,那弯弯的似月牙一般的石拱桥,那摇橹在水面上飘飘悠悠的乌蓬木船,还有那水中嬉戏的野鸭和欢鸣的水鸟,多少年来一直在我心中幻化为一种天堂般的胜景。我向往江南,我羡慕江南人诗情画意般的生活。
但在我前几年去过几次江南后,天堂般的胜景在我的眼前几乎完全破灭了。不说那美丽的西子湖是怎样地被一群群高楼大厦所包围,让人再也寻觅不到那“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景色;也不说那小桥流水人家的苏州,是怎样地淹没在工业化的浪潮中;单是那黑黑的散发着腐臭味的河水或湖水,就让我疑惑重重:这就是我梦中的江南吗?我梦中的江南该是怎样的一种妖娆美丽啊!
我于是不再对江南存有梦幻般的想像和童话般的憧憬了。我转过头来,喜欢我的塞外江南的伊犁,喜欢被一首东方小夜曲《草原之夜》唱响世界的可克达拉,喜欢公元多年前汉家公主细君曾生活过的昭苏大草原,喜欢我的伊犁河,我的皑皑天山雪。我想,尽管我所喜欢的地方在许多方面发展还不尽如人意,但我依然十分喜欢。因为,这里保留着一种淳朴的民风,一种原始般的自然风光,一种令人遐思悠悠的多民族汇集而成的历史文化,一种天堂般的牧歌回响。
我想,这一切就是伊犁的春天。但伊犁的春天不是在二月,而是在阳春三月。
三月的伊犁,是孩子们的天下。那些可爱的孩子们是最先感知春天的人。因为三月的伊犁,依然如秋天般萧瑟,树木没有长出嫩绿的枝叶,小草还在残雪下面喃喃细语,杏树,桃树,葡萄树,白白杨树等,仿佛都还在酣睡着,迟迟不愿意睁开惺松的眼,只有那些天真活泼的孩子们,最先感受到了春天。在三月里,他们放飞着一只只自做的风筝,他们大清早起来站在自家的屋顶上吆喝着自己家养的鸽子在蓝天上翱翔,他们在泥泞的操场上你扭我拽地玩耍……
这一切,是我在去伊宁县的路上感受到的。我去那里,是安排落实一所希望小学的建设事宜。
伊犁河谷5万多平方公里,9个县市,240多万人口。其中少数民族100多万。主体民族13个。伊宁县是伊犁河谷的大县。人口多,面积大,生产的粮食多。享有“塞外江南第一县”的美誉。我们去的地方是该县的'麻扎乡。这里以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居多。
我们是午饭后走的。40多公里的路程,不一会便到了伊犁河谷的北山坡下。
这个叫博尔博松托逊教学点,就位于北山坡下。所谓北山坡就是巍巍天山山脉延伸过来的衣袖,它褶褶地铺展过来。坡虽不高,但也连着天山的脊梁,当地人叫它婆罗科努山。那沉沉的厚厚的云彩就是从那婆罗科努山上游移过来的,似乎还夹带着天山上冰雪的寒气。所以我们下车的时候,都禁不住打了一个寒颤。但一眼望到那面飘扬的五星红旗,看到那些天真活泼的孩子,心里又热了起来。
眼前所见到的这些稍稍简陋的教室是建起来的。目前在这里上学的有5个年级120多名学生。他们都是从山里搬迁下来的哈萨克牧民的孩子。
我看着这些可爱的孩子,心里十分欢喜。虽说教室有些狭小,但窗净明亮,暖暖的阳光照进来,把孩子们的小脸都晒得红扑扑的。他们是学前“双语”(就是用母语和汉语同时授课)班的孩子,大多五六岁,已经会说一些简单的汉语了。学汉语是时下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一个趋势,尤其是那些大山里的牧民,渴望着自己的孩子能在幼小的时候就掌握汉语言。现在大多数民语学校都开设了学前“双语”班。可是由于缺少老师的缘故,一个学校只能开设一至两个班。呈现在我面前的,是40多个孩子拥挤在一间教室里。看到我们来,孩子们纷纷抬起头来,从他们明亮的眼神里,我依然看到这个民族所特有的那种朴实憨厚和幽默机智的性格。
或许我当过多年教师的缘故,我喜欢孩子,而且特别喜欢那些调皮的男孩子。看到那些眼里闪着机智调皮色彩的男孩子,我就似乎看见了我年幼时候的模样……
新的教学楼就建在这里。原先这里是个山坡。现在竟这样平坦,是因为不断填土平摊的缘故。你看,远处的孩子们仍在用塑料编织袋装土,尔后一袋袋背过来填埋在地势较低的地方。是的,他们仍在辛勤建设着自己的家园。这个刚下课的孩子,看我拿一照相机四处拍摄,疑惑地看着我,背着手,我猜想:他的父亲或许也是个干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也会背着手思考着看人了……
这两个小姑娘,听说我要照相,欣喜地又很自然地站在一起,像一对好姐妹似的,甜甜润润地微笑着,爱美是女孩子的天性啊。这使我想到,牧民的孩子有一个天性:他们从小团结的意识就比较强,长大了也有比较强的凝聚力。
男孩子的爱美意识就比较淡漠,甚至在这个年龄还没有意识。下课了就像是从鸟笼里放出来的鸟,喜欢疯玩。
看着我拿着相机照相,那些刚下课的孩子们就围了上来。不管他们是否能看到照片,但他们喜欢让你照。有几个胆大一点的,照完了就让我把相机拿给他们看。当他们看到自己的面容时,一个个莫名地又兴奋地朗朗笑起来了。而且我正是从这些孩子的笑脸上,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看到了春天正一步步向我们走来。
总还有孤独的孩子。在一个角落,我发现了一个年幼的孩子,他不玩,也不说话,一个人在那好像从没有看到什么人似的,冷眼淡漠地望着四周的一切。这使我想起多少年以来,他们的父辈们一直在辽远宽阔的草原上放牧。也许正是这种孤独的游牧生活,成就了这个民族的个性和内心丰富的世界,他们喜欢音乐,喜欢作诗,喜欢唱歌,如果按人口比例算的话,这个民族中的音乐家,诗人,作家,艺术家等,比我们汉民族要多得多。每年的夏季,他们都要在草原上举行阿肯弹唱会。所谓阿肯,就是那些能歌善唱的人,他们称之为夜莺,我们则称之为诗人。不过,这些诗人们都是现编现唱,或者说,一边弹着冬不拉,一边把自己在肚子里编写好的诗用音乐的方式唱出来。
我因此常常想,是什么给了他们诗人的天赋和夜莺一般动听的歌喉呢?是大自然。北方的大自然一年四季分外明朗,有高山草原,有大漠戈壁,有森林树木,有鸟语花香,有寂静血色的黄昏,有寂寞难挨的长夜。寂寞难挨的时候,唱出的歌,常常拉着高低不同弯弯曲曲的长长的调子,唱出了草原的辽阔和苍茫,唱出了生命的无奈和沧桑;欢乐高兴的时候,唱出的歌嘹亮而高亢,唱得雪山动情,唱得湖泊山泉叮咚作响,碧波荡漾,唱得大雁一步三回头地鸣叫着,洒落下一行行动人的泪水。所以我想,草原上的牧人,虽说生活方式相比农耕民族或曰现代文明而言,或许显得滞后一些,但他们的精神生活从来都是丰富多彩的。他们谙熟生命的意义。他们勇敢而不畏惧一切所有比他们更强大的力量。他们总是有着压倒一切的气概。不是吗?历史上,常常不就是这些游牧民族的力量强大过我们那些农耕民族吗?有学者说,历史的发展,正是这些游牧民族给了那些农耕民族以新鲜血液,以发展的力量。虽然这种给予的方式有时有些残酷。
我不知道这种观点对不对。我所看重的是他们在天高地远的地方,依然有着丰富的精神生活,依然有着那么多甘为心声写作的诗人,那么多的平民艺术家,那么多甘于寂寞潜心创作的作家。他们,正是他们,是这个民族永葆青春活力的力量源泉,也是最让人尊敬和钦佩的地方。
当然,这一切,需要你深入到他们诗歌的海洋里去寻找,深入到他们的精神宝库里去挖掘……
哦,或许我扯远了吧?呵呵,还是回到早春三月的话题吧。
早春三月的伊犁是令人难忘的。你瞧,远处是白雪皑皑的天山,一片片白云从那山顶上升起,又晃晃悠悠地向河谷中心地带飘来。飘过来的不是轻轻盈盈的雪花,就是冷冷清清的细雨。所以我每天呼吸的空气是夹带着天山雪的凉气的。而这个时候,乡间田野里的白杨树的枝桠上已经长出嫩骨朵了。我年少时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它给我留下的永远是朴素自然,是一派恬静优美的自然风光。
哦,眼前的一切是多么熟悉多么亲切的乡间小路啊……
在返回来的路上,我看见:云,低低的一片一片地向西涌去;白杨树,伊犁河谷普遍生长着的一种树,我极喜欢的一种树,正抖擞着筋骨,预备着长出枝叶繁茂的风景来。每每看到白杨树树,我的心里就充满了向上的力量。虽说人生无常,生命无奈,但只要活着,就应像这白杨树一样,阳光般地生长,尤其是在这早春的天气里,更应该积极地吐出自己的绿芽,以装点依然萧瑟苍茫的大地……
哦,早春三月,是伊犁大地万物复苏等待着春暖花开的时候。
伊犁的那片花海散文
我称伊犁为之花海,绝没有虚张声势的成分。翻越松树头,进入果子沟,云杉密布,果树丛生,山花烂漫,野果飘香。伊犁河谷气候温和湿润,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0.4℃,年日照时数2870小时。年降水量417.6毫米,山区达600 毫米,是新疆最湿润的地区。伊犁河谷自然条件优越,农、牧业发展优势显著,农畜产品丰富,享有“塞外江南”、“苹果之乡”之美誉。
从果子沟口到伊犁河谷绵延几百里,公路两侧占地百余亩的果园,随处可见。而在我心里驻足了的那片花海是一次乘车路过正值花期的果林,只见满山满枝满沟的果树灿灿烂烂的烘托着那块天地。如彩霞似锦缎铺红着绿,好一片花的海洋。
我诧异自己何等的粗心,竟忽略了这等绝美的世界。从那时起我在心里就与春天约定,来年一定去看那片花海。
春,如期而至。
我在盼着,看着树在润色,花蕾渐红。
只为那花,那韵,那情和那酣春的醉,那绝俗的清。
四月里,不曾想,待我赶去时,早有急不可待的`杏花儿已是花片历乱随风舞了。正悔着,却见梨花、李花正在情切切意灼灼地缀满了树上。樱花也正赶着热闹,密密实实地挤着开放,小小的叶子拥着白色的花朵更显鲜洁华滋,风韵雍容。那边,桃花儿粉容红腻,妩媚不胜。苹果花却在含苞待放,等着最后的出场。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只见,花树下的房舍门大都紧闭着。果农正在树下点种着草莓,我走近和果农交谈起来。我问他每亩果树和农作物的收益和效益。那果农告诉我说“以前这里都是秃山荒岭,只得种些谷类薯类,一亩地的收入和现在的效益差距很大”。他又告诉我当初栽果树的情景,他高兴地说“当时才二十多岁,心想不知什么时候才能见到果子,现在看看什么都见到了”。从他的言谈中,我体会到这位果农仍念念不忘自己当初决策是何等的正确。
果农的一番话,让我得知这片花海的来之不易,几经风霜雪打开旱虫肆的历劫。果农在农科站技术指导下有了栽培的经验,如今,嫁接的新品种远近闻名。每年收获季节你再来看那一棵棵树上的枝条被如锦似玉果子缀满压弯了,市场里水果也摆满了挤满了。
那可是于春天一样,都是飘香的季节,醉人的季节。
那片花海就在每个人的身边。不错过花期,走出城隅。
我想,那晶莹透彻暗香飘洒的世界在你心底深藏着的时候,你的生命会为那处花海而高雅从容,而淡泊而丰足。
一条河散文
日暮黄昏的时候,我又想起了记忆里的时光。它像琐碎的温暖、缤纷的泡沫,充斥着无垠的光辉。再次回望来时的路,看到记忆里村庄的蜕变,我和母亲的记忆,是残缺裸露的岩石,沉寂在海拔四千米的高空之中。
我们已经回不到记忆里的时光。童年,它是那样美好而天真。母亲和我的村庄,中间隔着一条长长的河流。不知道河流的起源,也不知道它的尽头,它是一条自然流淌的河。是母亲走过她的青春和我走过自己童年的河。夏天下暴雨之后,河水涨上来淹没了石头做成的桥墩,哗啦啦的水流声拍打着两岸的岩石。岸上是大片大片的绿色庄稼,玉米的头上顶着红帽子。土壤湿润,水流充沛。
那个时候我尚年幼,舅舅家的女儿来家里度过时日漫长的暑假,每天和她一起玩耍。她是在城市里上学的大学生。每天早晨,她帮我梳头,编辫子。我站在家门前的石阶下,她站在石阶上,柚子树上的露水滴落下来,那种冰凉渗进皮肤里的喜悦之情,我至今都记忆犹新。然后她给我讲发生在城市里的故事,说等我长大后会和她一样要去离家很遥远的地方,会过和现在不一样的生活。
我已经不知道自己从什么时候起开始长大,然后从村庄到城市,再从一个城市辗转到另一个城市。很多心情已经发生了变化。我不再是那样幼小的女童。
故乡的河流依然日夜不停地流淌着河水,只是再也见不到那样壮阔浩大的水流冲刷两岸丰茂水草的场景了。记忆和场景在不断地更换,我们所留恋的事物像黑白照片一样,它被定格在时光网格之中,不能被重演。
母亲跨过了那条河流,生育出我来。那一年,她不过二十岁。一个女子的一生,从生育一个孩子起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要为他的成长操劳,自此开始,她不是仅仅为自己生活的女子,她的身上多了一层负担。是每一个成年女子都会具备的责任。
她经常带我去外婆家里小住,经过那条河,她背着带给外婆的礼物走在前面,我走在后面低头寻找河水冲刷后遗留下来的贝壳,把它们装进衣服上的荷包里。她不会理睬我在后面干什么,只是叫我走快一点。外婆总是要留我们在家里过夜,那样的夜晚经常是在夏天,是下过暴雨后的夜晚。我们三个人躺在慈竹编织成的凉席上,她们在那样的夜里说话到很晚,说家庭、儿女和生活,那样的话题仿佛没有尽头。等我醒过来的时候,她们已经做好了早饭,阳光正好从窗户外面照进来,洒在洁白的蚊帐上。空气里有淡淡的紫茉莉香气和用南瓜熬煮稀饭的味道。
我觉得那样的日子就像玻璃杯里放置的清水的倒影,幽静而又漫长。幸福就是从那样细碎的感情里生长出来的东西,感受到它的`美好,内心有遥远的梦,要等待它慢慢生长。这样的过程比结局更为重要。
而今,外婆已经八十多岁,她见到母亲还是会说很多的话。因为她再也不能为儿女做出任何事情,时常一个人偷偷哭泣。母亲已经四十多岁,她剪去了当初的长发,眼睛不再明亮。她的一生还没有真正地获得一个女子的美丽,就此开始衰老下去,她是甘心而没有怨言的。而我已经成为和母亲当年一样大的女子,我的生活里,再也没有了那样一条河流。我每天要面对的是城市里来往的陌生人群,一个人走路、吃饭、听歌、写作到深夜,做很多事情,我再也看不到暴雨冲刷后的岩石和那肥沃的土地,再也无法怀着同样的心情去跨过那一条河。
那是一条河,睡在梦里的河,蜿蜒曲折,兜兜转转。许多人顺着河流流淌,像鱼一样,孤独和寂寞,我们的一生,只能像鱼一样顺着河流,离开、停留、依靠。被生命的洪流淹没,颓败为断壁残垣,在寂寥清晨里开出如向日葵一样的花朵。
上个礼拜我们去伊梨玩。我们起首达到奎屯市,晚上,我们在位于山顶上的乌苏温泉的蒙古包里吃了味道鲜美的农家饭。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往伊宁市进发,颠末尾果子沟,内里随处都是数不清的杏子树、枣树和苹果树。一起上我望见满山遍野都是牛、羊、马、骆驼在绿草青青的草原上、山坡上吃草,处处都是高高的白杨和笔挺挺秀的松树。
到了伊宁市,我们先去旅行了伊宁市最著名的事业——上将军府,我相识了它的汗青,原本这里在好久早年是新疆的政治文化中心。紧接着我们前去最闻名的伊犁河游览,伊犁河宽阔悠长,奔驰不息。我在岸边玩儿起了吊水漂,兴奋极了。一个明朗的清晨,我们终于达到了此次行程中最重要的游览地——唐布拉大草原。哪里被称为百里画廊,随处都是如画的风光。哪里有从雪山而来的喀什河,有怪异的阿尔斯朗石林,壮观的草原斜阳,温热清新的温泉,碧绿的草坂,哪里满山遍野都是五颜六色的野花和蘑菇。第二天清晨起床后,我发明表面竟然下雨了,固然气候很冷,可是往远处的山上看去,云雾缭绕,又是一番别样的景色。
这个礼拜我过得很是快乐!
“不到新疆,不知中国之大,不到伊犁,不知新疆之美”
这句精当、贴切的赞语,跟着西部打开拓的声浪不径而走,传遍五湖四海。它说出了全部来疆客人的配合感觉,也说出了新疆各族人民尤其是伊犁人民的孤高之情。
伊犁确实很美。它美的奇异,美得差异凡响,连滋养它的伊犁河也是悠悠然向西流的。伊犁是中亚要地一个温馨绿岛,是迢遥西陲一方天赐宝地,是千里塞外一片杏花开放的江南……,少有这样鲜亮的蓝天碧野;少见高山下的万顷良田!在这里,雪山长河斜阳映衬小桥流水人家;在这里,牛羊毡房牧场与当代城镇叠合在统一个画面……
伊犁没,美就美在幅原广漠面积大
伊犁位于故国西北边陲,素有“塞外江南”之美称。辖八县一市,面积5。6万平方公里,生齿209万,地域行政公署设在“花都”伊宁市,这里是北疆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伊犁地域为天山各支脉环抱脱离,其奇异的地理情形,派生出一系列各具特色的、奇特的天然景观。这里地处中亚要地,是古丝绸之路北道的要冲,对象文化群集,加之民族浩瀚,具有浓烈的风气习惯,形成在海表里享有盛誉的令人向往的游览胜地。
这里降水充沛,天气宜人,风光奇丽,资源雄厚,物产富。伊犁地域北和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交界,东北与塔城地域的乌苏市相连,东南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和静县邻接,南和阿克苏地域的拜城、温宿县毗连,西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接壤,领土线长421公里。
伊犁美,美就美在民族风情特色浓
这里的住民有40多个民族成份。首要有汉、哈萨克、维吾尔、蒙古、锡伯、满、回、俄罗斯等13个民族。这么多民族的差异糊口风俗,构成一幅幅色彩斑斓的民间风情画。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刁悍、惊险的哈萨克叼羊、跑马、女人追;也可以看到欢畅、滑稽的维吾尔“麦西来甫”。你可以听到蜜意美妙的回族“花儿”;也可以浏览到锡伯族弓箭手弹无虚发的风范。你可以走进哈萨克毡房去作客。你可以去维吾尔农家看他们的蓝马车迎新娘,你可以吃一吃这里香馥馥的抓饭、抓肉,尝一尝鲜嫩爽口的烤全羊……
伊犁美,美还美在汗青长远源头长
这里是汉武帝吟诗赞扬的“西极天马”(本日的伊犁马)家园,是“乌孙国”故地,是汉朝使节张骞率300人使团达到的处所。公元前1,江都王刘建的女儿细君远嫁乌孙王,播下了民族亲情的种子。随她其后的解忧公主,在这里嫁给军须靡,翁归靡,泥靡三代乌孙君王,一共糊口了五十多年。这里是中国最早的“军垦”地,是成吉思汗西征集结雄师的处所。这里曾收容过林则徐、邓廷桢这样的名人,也曾留下今世闻名作家王蒙在这里“下放劳动”的足迹,据考据,伊犁河谷照旧母系社会“西王母之都”。
伊犁美,美更美在参观旅游景点多
赛里木湖,伊犁之行第一站。蓝蓝的湖水,蓝蓝的天,雪山围绕,白云千载空悠悠。果子沟,山路十八盘,层林叠嶂,瀑布泉涌,一步一景。伊犁河大桥,碧水西去,一桥凌驾。河岸有青青白杨林,有大度舒服的渡假村。不用说还该去唐布拉、那拉提、喀什河次生林,拜偈一下草原石人、高山岩画,亲睹一番“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恰西秋景。还应去看霍尔果斯国门、林则徐眷念馆、吐虎鲁克陵寝、特克斯八卦城,最好再去昭苏一瞻乾隆赐字的格登碑,去夏塔一览骏马驰骋的牧场风物。假若有乐趣,还可去看看可克达拉的葡萄庄园,走进《草原之夜》的迷人意境,坐一坐乡道上被称作“马的”的蓝马车。位于古丝绸之路的伊犁,有看不完的美景、听不完人文故事,工作总结,旅游资源极为富厚。据统计,中国旅游资源68种根基范例中,伊犁拥有53种。伊犁美,瑰丽风范迎高朋。
一幅画展此刻我的面前,宽阔无边的大草原在联贯的雪峰之下,这就是有着海涵之美的伊犁草原。
这幅画把伊犁草原的美揭示得极尽描述,就连绿也有所差异,有可爱的绿,有深沉的绿,有活动的绿,尚有超逸的绿。伊犁草原海涵了巍峨的高山、散漫的云杉、黄灿灿的油菜花和无数骏马和牛羊,由于它有一颗海涵的心,以是它能辽阔无边、美不胜收。伊犁草原海拔差距很大,时高时低,升沉不服,于是,它便与疾驰的骏马一路构成了一曲跌荡升沉的《大天然交响曲》,草原上的绿是可爱的,偶然还会隐瞒上一些花,使草原变得富厚多彩而不外于单调。伊犁草原上尚有贵重的云杉,大片大片的,纵然在严寒的冬天也会披着深色的大衣站在哪里,为草原增加了很多生命力。
就这样,伊犁草原把潇洒与深沉美满地团结在了一路,岂论是春夏秋冬,伊犁草原都不失那种多姿多彩。走绿草与鲜花铺成的地毯上,刚刚萦绕在脑中的烦恼早已跟着丝丝冷风飘散,连大牛都偶然静立不动,仿佛回味着草原的无穷爱好。或者这才是美的真谛吧!
走进伊犁
伊犁,是一块古老奇异的土地,雪山、冰川、草原、古道、城池、寺院,无不闪耀着神奇迷人的色彩.伊犁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民风古朴,奇趣饶存.然而,真正使伊犁独特的.,莫过于她的“湿”和她的“绿”.
作 者:索勇 作者单位:人民银行伊犁州中心支行,新疆,伊宁,835000 刊 名:新疆金融 英文刊名:XINJIANG FINANCE 年,卷(期):2009 “”(5) 分类号: 关键词:★ 伊犁雪作文
★ 漫步小月河散文
★ 伊犁旅游的欢迎词
★ 伊犁景点的欢迎词
★ 家乡的市河散文
★ 隔着岁月的河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