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霜降的气候习俗与古诗词(共含11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EnchantedSky”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目录
霜降三候
霜降习俗
霜降诗词
霜降三候
一候豺乃祭兽 | 霜降之日“豺祭兽”,豺狼的豺俗名“豺狗”,霜降日杀兽陈列,古人说是“祭秋金”,也是别秋的一种仪式。
二候草木黄落 | 后五日“草木黄落”,木叶飘零,飒飒风干,冬天即将来临。
三候蜇虫咸俯 | 再五日“蛰虫咸俯”,咸是皆,俯首帖耳的“俯”是低头,是卧而不食,就是冬眠。
柿红
霜重柿红季节,柿树叶落光后,柿实累累,悬霜照采,如灯笼满枝,是为展示,显摆。柿子被简文帝称为“甘清玉露,味重金液”,但它需被其他果实熏染,才能解涩,相染过程是交易,易为变化,更重要。汉代金币与柿饼形状一致,此种金就称“柿子金”,是交易工具。柿之于市的关系,大致如此。
红颗秋
柿红季节,特别喜欢苏东坡“柿叶满庭红颗秋”句,在他之前,白居易有“桑条初绿即为别,柿叶半红犹未归”,张籍有“园红柿叶稀”,郑谷有“柿繁和叶红”。
以上节选自《微读节气》(朱伟著)
霜降习俗
打霜降
《周礼》中记载,大司马但凡出师,都要对旗纛进行祭祀,称之为军牙六纛之神。自唐以后,各个朝代都有旗纛之祭。
按古俗,每年立春为开兵之日,霜降是收兵之期。所以霜降前夕,府、县的总兵和武官们,都要全副武装,身穿盔甲,手持刀枪弓箭,列队前往旗纛庙举行收兵仪式,以期拔除不祥,天下太平。
霜降日的五更清晨,武官们便会集庙中,向旗合行三跪九叩首的大礼。
礼毕,列队齐放空枪三响,然后再试火炮、打枪,谓之“打霜降”,又称“祭旗纛”,百姓观者如潮。
习战射
《春秋感精符》有记:“季秋霜始降,鹰隼击,王者顺天行诛,以成肃杀之威。”
古人为了顺应秋天的严峻肃杀,都在这个月操练战阵,进行围猎。
自从汉代以来,就在季秋之月讲习武事,操演比试射技,以进行赏罚,已沿袭成为惯例。
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还将其列为农家九月中的事宜——“缮五兵,习战射,以备寒冻穷厄之寇”。
吃柿子
俗语有云:“霜降吃灯柿,不会流鼻涕。”
民间认为霜降吃柿子,冬天就不会感冒流涕。
事实上,由于柿子都是在霜降前后完全成熟,皮薄、肉多、味美,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因而就形成霜降时节吃柿子的习俗。
福建闽南地区,有谚语“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柿子营养丰富,在霜降时节食用极是进补。
送芋鬼
霜降,是秋天最后一个节气,人们非常重视,各地有祛凶、扫墓等习俗,以祈求风调雨顺,生活幸福安康。
霜降时节,人们会用瓦片堆砌成河内塔,在塔里面放入干柴点燃,火烧得越旺越好,直至瓦片烧红,再将河内塔推倒,用烧红的瓦片热垠芋头,这在当地称为“打芋煲”,最后把瓦片丢到村外,这就是“送芋鬼”。
人们以这样的方式,辟凶迎祥。
霜降诗词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整首诗作者用一种轻快语调,描绘当时夏至时节,与端午节前后相连,随着时间流逝,入乡既要随俗,看老翁和孩童一起嬉戏玩耍,其乐融融,一片祥和景象。
《商去早行》
唐?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
《霜降前四日颇寒》
宋?陆游
草木初黄落,风云屡阖开。
儿童锄麦罢,邻里赛神回。
鹰击喜霜近,鹳鸣知雨来。
盛衰君勿叹,已有复燃灰。
霜降前后,气温骤降,虽未到隆冬,但已经是寒气逼人了,所以诗人才有了“颇寒”的感叹。此时,草木凋零,风云变幻,天地之间一派萧索。但诗人却并不悲观,盛衰是自然规律,有衰败自然会有“复燃”的时候。
《水调歌头·霜降碧天静》
宋?叶梦得
霜降碧天静,秋事促西风。
寒声隐地,初听中夜入梧桐。
起瞰高城回望,寥落关河千里,
一醉与君同。
叠鼓闹清晓,飞骑引雕弓。
岁将晚,客争笑,问衰翁。
平生豪气安在,走马为谁雄。
何似当筵虎士,挥手弦声响处,
双雁落遥空。
老矣真堪愧,回首望云中。
深秋的寒夜,一位六七十岁的老人,带病登城巡视,回望中原那一大片被金人夺去的土地,不能收复,南宋小朝廷也岌岌可危,他的心情沉重而且惆怅。
《八声甘州》
宋?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诗人在秋风凄紧的霜降时节登高临远,满目山河零落,万物萧疏,不由得勾起思乡怀人的愁情。这种愁情却无人可与诉知,更令人伤感悲戚。全词意境舒阔高远,气魄沉雄清劲;写景层次清晰有序,抒情淋漓尽致,语言凝练,气韵精妙。
霜降诗词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 整首诗作者用一种轻快语调,描绘当时夏至时节,与端午节前后相连,随着时间流逝,入乡既要随俗,看老翁和孩童一起嬉戏玩耍,其乐融融,一片祥和景象。
《商去早行》
唐•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 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
《霜降前四日颇寒》
宋•陆游
草木初黄落,风云屡阖开。
儿童锄麦罢,邻里赛神回。
鹰击喜霜近,鹳鸣知雨来。
盛衰君勿叹,已有复燃灰。
✎ 霜降前后,气温骤降,虽未到隆冬,但已经是寒气逼人了,所以诗人才有了“颇寒”的感叹。此时,草木凋零,风云变幻,天地之间一派萧索。但诗人却并不悲观,盛衰是自然规律,有衰败自然会有“复燃”的时候。
《水调歌头·霜降碧天静》
宋•叶梦得
霜降碧天静,秋事促西风。
寒声隐地,初听中夜入梧桐。
起瞰高城回望,寥落关河千里,
一醉与君同。
叠鼓闹清晓,飞骑引雕弓。
岁将晚,客争笑,问衰翁。
平生豪气安在,走马为谁雄。
何似当筵虎士,挥手弦声响处,
双雁落遥空。
老矣真堪愧,回首望云中。
✎ 深秋的寒夜,一位六七十岁的老人,带病登城巡视,回望中原那一大片被金人夺去的土地,不能收复,南宋小朝廷也岌岌可危,他的心情沉重而且惆怅。
《八声甘州》
宋•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 诗人在秋风凄紧的霜降时节登高临远,满目山河零落,万物萧疏,不由得勾起思乡怀人的愁情。这种愁情却无人可与诉知,更令人伤感悲戚。全词意境舒阔高远,气魄沉雄清劲;写景层次清晰有序,抒情淋漓尽致,语言凝练,气韵精妙。
霜降习俗
打霜降
《周礼》中记载,大司马但凡出师,都要对旗纛进行祭祀,称之为军牙六纛之神。自唐以后,各个朝代都有旗纛之祭。
按古俗,每年立春为开兵之日,霜降是收兵之期。所以霜降前夕,府、县的总兵和武官们,都要全副武装,身穿盔甲,手持刀枪弓箭,列队前往旗纛庙举行收兵仪式,以期拔除不祥,天下太平。
霜降日的五更清晨,武官们便会集庙中,向旗合行三跪九叩首的大礼。
礼毕,列队齐放空枪三响,然后再试火炮、打枪,谓之“打霜降”,又称“祭旗纛”,百姓观者如潮。
习战射
《春秋感精符》有记:“季秋霜始降,鹰隼击,王者顺天行诛,以成肃杀之威。”
古人为了顺应秋天的严峻肃杀,都在这个月操练战阵,进行围猎。
自从汉代以来,就在季秋之月讲习武事,操演比试射技,以进行赏罚,已沿袭成为惯例。
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还将其列为农家九月中的事宜——“缮五兵,习战射,以备寒冻穷厄之寇”。
吃柿子
俗语有云:“霜降吃灯柿,不会流鼻涕。”
民间认为霜降吃柿子,冬天就不会感冒流涕。
事实上,由于柿子都是在霜降前后完全成熟,皮薄、肉多、味美,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因而就形成霜降时节吃柿子的习俗。
福建闽南地区,有谚语“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柿子营养丰富,在霜降时节食用极是进补。
送芋鬼
霜降,是秋天最后一个节气,人们非常重视,各地有祛凶、扫墓等习俗,以祈求风调雨顺,生活幸福安康。
霜降时节,人们会用瓦片堆砌成河内塔,在塔里面放入干柴点燃,火烧得越旺越好,直至瓦片烧红,再将河内塔推倒,用烧红的瓦片热垠芋头,这在当地称为“打芋煲”,最后把瓦片丢到村外,这就是“送芋鬼”。
人们以这样的方式,辟凶迎祥。
目录
霜降三候
霜降习俗
霜降诗词
霜降三候
一候豺乃祭兽 | 霜降之日“豺祭兽”,豺狼的豺俗名“豺狗”,霜降日杀兽陈列,古人说是“祭秋金”,也是别秋的一种仪式。
二候草木黄落 | 后五日“草木黄落”,木叶飘零,飒飒风干,冬天即将来临。
三候蜇虫咸俯 | 再五日“蛰虫咸俯”,咸是皆,俯首帖耳的“俯”是低头,是卧而不食,就是冬眠。
柿红
霜重柿红季节,柿树叶落光后,柿实累累,悬霜照采,如灯笼满枝,是为展示,显摆。柿子被简文帝称为“甘清玉露,味重金液”,但它需被其他果实熏染,才能解涩,相染过程是交易,易为变化,更重要。汉代金币与柿饼形状一致,此种金就称“柿子金”,是交易工具。柿之于市的关系,大致如此。
红颗秋
柿红季节,特别喜欢苏东坡“柿叶满庭红颗秋”句,在他之前,白居易有“桑条初绿即为别,柿叶半红犹未归”,张籍有“园红柿叶稀”,郑谷有“柿繁和叶红”。
以上节选自《微读节气》(朱伟著)
<<<返回目录
霜降习俗
打霜降
《周礼》中记载,大司马但凡出师,都要对旗纛进行祭祀,称之为军牙六纛之神。自唐以后,各个朝代都有旗纛之祭。
按古俗,每年立春为开兵之日,霜降是收兵之期。所以霜降前夕,府、县的总兵和武官们,都要全副武装,身穿盔甲,手持刀枪弓箭,列队前往旗纛庙举行收兵仪式,以期拔除不祥,天下太平。
霜降日的五更清晨,武官们便会集庙中,向旗合行三跪九叩首的大礼。
礼毕,列队齐放空枪三响,然后再试火炮、打枪,谓之“打霜降”,又称“祭旗纛”,百姓观者如潮。
习战射
《春秋感精符》有记:“季秋霜始降,鹰隼击,王者顺天行诛,以成肃杀之威。”
古人为了顺应秋天的严峻肃杀,都在这个月操练战阵,进行围猎。
自从汉代以来,就在季秋之月讲习武事,操演比试射技,以进行赏罚,已沿袭成为惯例。
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还将其列为农家九月中的事宜——“缮五兵,习战射,以备寒冻穷厄之寇”。
吃柿子
俗语有云:“霜降吃灯柿,不会流鼻涕。”
民间认为霜降吃柿子,冬天就不会感冒流涕。
事实上,由于柿子都是在霜降前后完全成熟,皮薄、肉多、味美,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因而就形成霜降时节吃柿子的习俗。
福建闽南地区,有谚语“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柿子营养丰富,在霜降时节食用极是进补。
送芋鬼
霜降,是秋天最后一个节气,人们非常重视,各地有祛凶、扫墓等习俗,以祈求风调雨顺,生活幸福安康。
霜降时节,人们会用瓦片堆砌成河内塔,在塔里面放入干柴点燃,火烧得越旺越好,直至瓦片烧红,再将河内塔推倒,用烧红的瓦片热垠芋头,这在当地称为“打芋煲”,最后把瓦片丢到村外,这就是“送芋鬼”。
人们以这样的方式,辟凶迎祥。
<<<返回目录
霜降诗词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整首诗作者用一种轻快语调,描绘当时夏至时节,与端午节前后相连,随着时间流逝,入乡既要随俗,看老翁和孩童一起嬉戏玩耍,其乐融融,一片祥和景象。
《商去早行》
唐?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
《霜降前四日颇寒》
宋?陆游
草木初黄落,风云屡阖开。
儿童锄麦罢,邻里赛神回。
鹰击喜霜近,鹳鸣知雨来。
盛衰君勿叹,已有复燃灰。
霜降前后,气温骤降,虽未到隆冬,但已经是寒气逼人了,所以诗人才有了“颇寒”的感叹。此时,草木凋零,风云变幻,天地之间一派萧索。但诗人却并不悲观,盛衰是自然规律,有衰败自然会有“复燃”的时候。
《水调歌头·霜降碧天静》
宋?叶梦得
霜降碧天静,秋事促西风。
寒声隐地,初听中夜入梧桐。
起瞰高城回望,寥落关河千里,
一醉与君同。
叠鼓闹清晓,飞骑引雕弓。
岁将晚,客争笑,问衰翁。
平生豪气安在,走马为谁雄。
何似当筵虎士,挥手弦声响处,
双雁落遥空。
老矣真堪愧,回首望云中。
深秋的寒夜,一位六七十岁的老人,带病登城巡视,回望中原那一大片被金人夺去的土地,不能收复,南宋小朝廷也岌岌可危,他的心情沉重而且惆怅。
《八声甘州》
宋?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诗人在秋风凄紧的霜降时节登高临远,满目山河零落,万物萧疏,不由得勾起思乡怀人的愁情。这种愁情却无人可与诉知,更令人伤感悲戚。全词意境舒阔高远,气魄沉雄清劲;写景层次清晰有序,抒情淋漓尽致,语言凝练,气韵精妙。
<<<返回目录
目录
霜降的习俗
霜降节气养生的要点
霜降古诗词
霜降的习俗
吃柿子
“霜降吃丁柿,不会流鼻涕”。有些地方,霜降时节要吃柿子,既能补充维生素,还能满足口腹之欲,是非常不错的霜降食品。连清代学者王世雄都将它称之为“果中盛品”。
赏菊花
古有“霜打菊花开”之说,在古人眼里,菊花有着不同寻常的文化意义,登高赏菊也是文人雅客在霜降时节必做的雅事之一。
菊花被认为是“延寿客”、不老草。霜降时节正是秋菊盛开的时候,很多地方在这时都会举行菊花会,赏菊饮酒,以此来表示对菊花的崇敬和喜爱之意。
送芋鬼
在广东高明一带,霜降时节有“送芋鬼”的习俗。人们会用瓦片或土块堆砌成河内塔,在塔里放柴点燃,等到瓦片烧红后,再将河内塔推倒,用烧红的瓦片热熟芋头或红薯,叫做“打芋煲”。
最后将瓦片或土块丢到村外,称作“送芋鬼”,以这样的方式,辟凶纳吉。
<<<返回目录
霜降节气养生的要点
1、注意保护肠胃
霜降气温渐低,时有冷空气来袭。由于寒冷的刺激,人体的植物神经功能发生紊乱,胃肠蠕动的正常规律被扰乱;同时,人体新陈代谢增强,耗热量增多, 胃液及各种消化液分泌增多,食欲改善,食量增加,所以要特别注意保护胃肠功 能。外出时注意防寒保暖,尤其注意腹部保暖,避免因为吸入冷空气而引起胃肠黏膜血管收缩,破坏肠胃黏膜的防御屏障。胃肠道对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如果防护不当,就会引发胃肠道疾病或使原来的胃病加重。
2、霜降时节重养肤
霜降的到来,气候由热转寒,阳气渐退,阴气渐生,人体的生理活动亦根据自然界的变化而发生改变,皮肤的新陈代谢水平开始下调,汗腺分泌量减少,使皮肤角质层水分含量下降,皮脂腺分泌量的减少,使角质层的保水能力下降, 加之气候干爽,多风少雨,大部分人感觉皮肤干燥。易发生过敏反应。所以,霜降时节护肤就显得尤为重要。
3、心静平和 远离悲秋
从藏象说来看,肺与秋气相应,肺气虚者对秋天气候的变化特别敏感。秋风冷雨,花木凋零,万物萧条,常会让人在心中引起悲秋、凄凉之感,易产生抑郁情绪,所以还应注重调摄精神养生。应有“心无其心,百病不生”的养生素质, 养成不以物喜、不为己悲,乐观开朗,宽容豁达,淡泊宁静的性格。收神敛气, 保持内心宁静,以减缓秋季肃杀之气对精神的影响。
4、要防寒也要补阳
老人常说:“寒露脚不露”,就是告诫人们应注意天气变化,特别注重保暖,及时增减衣服,以防寒邪入侵,尤其不要赤脚,以防“寒从足生”。两脚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较少,再加上脚的脂肪层很薄,特别容易受到冷刺激的影响。
寒露过后,还要养成睡前用热水洗脚的习惯,热水泡脚除了可预防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外,还能使血管扩张、血流加快,改善脚部皮肤和组织营养,并减少下肢酸痛的发生,缓解或消除一天的疲劳。
5、平补防肺病
霜降之时已进入深秋之季,中医认为此季节属于五行中的“金”,对应肺脏,此时饮食养生应“秋要平补”。适宜的食物有梨、苹果、橄榄、白果、芥菜等,它们生津润燥、清热化痰、止咳平喘、固肾补肺。此时应少食寒凉之物,以免伤肺引发疾病。如海鱼、虾、各种冷饮等。
霜降是呼吸系统疾病的好发时节,如过敏性哮喘、慢性支气管炎、上感等。所以生活中,应注意保暖。有哮喘病史的患者,在天气变冷、干燥多风的深秋,要注意增减衣服,外出时可戴口罩,避免寒冷 对呼吸道的刺激。预防呼吸道疾病还应注意体育锻炼,通过锻炼增加抗病能力。
<<<返回目录
霜降古诗词
山 行唐 ·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赋得九月尽(秋字)
唐 · 元稹
霜降三旬后,蓂馀一叶秋。
玄阴迎落日,凉魄尽残钩。
半夜灰移琯,明朝帝御裘。
潘安过今夕,休咏赋中愁。
岁 晚
唐 · 白居易
霜降水返壑,风落木归山。
冉冉岁将宴,物皆复本源。
何此南迁客,五年独未还。
命屯分已定,日久心弥安。
亦尝心与口,静念私自言。
去国固非乐,归乡未必欢。
何须自生苦,舍易求其难。
秋晚登楼望南江入始兴郡路
唐 · 张九龄
潦收沙衍出,霜降天宇晶。
伏槛一长眺,津途多远情。
思来江山外,望尽烟云生。
滔滔不自辨,役役且何成。
我来飒衰鬓,孰云飘华缨。
枥马苦踡跼,笼禽念遐征。
岁阴向晼晚,日夕空屏营。
物生贵得性,身累由近名。
内顾觉今是,追叹何时平。
泊舟盱眙
唐 · 韦建
泊舟淮水次,霜降夕流清。
夜久潮侵岸,天寒月近城。
平沙依雁宿,候馆听鸡鸣。
乡国云霄外,谁堪羁旅情。
秋怀奉寄朱补阙
唐 · 武元衡
上苑繁霜降,骚人起恨初。
白云深陋巷,衰草遍闲居。
暮色秋烟重,寒声牖叶虚。
潘生秋思苦,陶令世情疏。
已制归田赋,犹陈谏猎书。
不知青琐客,投分竟何如。
商山早行
唐 ·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九日登李明府北楼
唐 · 刘长卿
九日登高望,苍苍远树低。
人烟湖草里,山翠县楼西。
霜降鸿声切,秋深客思迷。
无劳白衣酒,陶令自相携。
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九日登李明府北楼
唐 刘长卿
九日登高望,苍苍远树低。
人烟湖草里,山翠县楼西。
霜降鸿声切,秋深客思迷。
无劳白衣酒,陶令自相携。
送李翥游江外
唐 岑参
相识应十载,见君只一官。
家贫禄尚薄,霜降衣仍单。
惆怅秋草死,萧条芳岁阑。
且寻沧洲路,遥指吴云端。
匹马关塞远,孤舟江海宽。
夜眠楚烟湿,晓饭湖山寒。
砧净红鲙落,袖香朱橘团。
帆前见禹庙,枕底闻严滩。
便获赏心趣,岂歌行路难。
青门须醉别,少为解征鞍。
泊舟盱眙
唐 韦建
泊舟淮水次,霜降夕流清。
夜久潮侵岸,天寒月近城。
平沙依雁宿,候馆听鸡鸣。
乡国云霄外,谁堪羁旅情。
赋得九月尽(秋字)
唐 元稹
霜降三旬后,蓂馀一叶秋。
玄阴迎落日,凉魄尽残钩。
半夜灰移琯,明朝帝御裘。
潘安过今夕,休咏赋中愁。
岁晚
唐 白居易
霜降水返壑,风落木归山。
冉冉岁将宴,物皆复本源。
何此南迁客,五年独未还。
命屯分已定,日久心弥安。
亦尝心与口,静念私自言。
去国固非乐,归乡未必欢。
何须自生苦,舍易求其难。
谪居
唐 白居易
面瘦头斑四十四,远谪江州为郡吏。
逢时弃置从不才,未老衰羸为何事。
火烧寒涧松为烬,霜降春林花委地。
遭时荣悴一时间,岂是昭昭上天意。
大水
唐 白居易
浔阳郊郭间,大水岁一至。
闾阎半飘荡,城堞多倾坠。
苍茫生海色,渺漫连空翠。
风卷白波翻,日煎红浪沸。
工商彻屋去,牛马登山避。
况当率税时,颇害农桑事。
独有佣舟子,鼓枻生意气。
不知万人灾,自觅锥刀利。
吾无奈尔何,尔非久得志。
九月霜降后,水涸为平地。
相和歌辞·从军行
唐 李约
候火起雕城,尘砂拥战声。
游军藏汉帜,降骑说蕃情。
霜降滮池浅,秋深太白明。
嫖姚方虎视,不觉请添兵。
秋晚登楼望南江入始兴郡路
唐 张九龄
潦收沙衍出,霜降天宇晶。
伏槛一长眺,津途多远情。
思来江山外,望尽烟云生。
滔滔不自辨,役役且何成。
我来飒衰鬓,孰云飘华缨。
枥马苦踡跼,笼禽念遐征。
岁阴向晼晚,日夕空屏营。
物生贵得性,身累由近名。
内顾觉今是,追叹何时平。
送李九贬南阳
唐 钱起
玉柱金罍醉不欢,云山驿道向东看,
鸿声断续暮天远,柳影萧疏秋日寒。
霜降幽林沾蕙若,弦惊翰苑失鸳鸾。
秋来回首君门阻,马上应歌行路难。
秋怀奉寄朱补阙
唐 武元衡
上苑繁霜降,骚人起恨初。
白云深陋巷,衰草遍闲居。
暮色秋烟重,寒声牖叶虚。
潘生秋思苦,陶令世情疏。
已制归田赋,犹陈谏猎书。
不知青琐客,投分竟何如。
谢令狐绹相公赐衣九事
唐 贾岛
长江飞鸟外,主簿跨驴归。
逐客寒前夜,元戎予厚衣。
雪来松更绿,霜降月弥辉。
即日调殷鼎,朝分是与非。
霜月
宋 陆游
枯草霜花白,寒窗月影新。
惊鸦时绕树,吠犬远随人。
出仕谗销骨,归耕病满身。
世间输坏衲,切莫劝冠巾。
《和陈述古拒霜花》
[宋]苏轼
千林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
唤作拒霜知未称,细思却是最宜霜。
《秋晚登楼望南江入始兴郡路》
[唐]张九龄
潦收沙衍出,霜降天宇晶。
伏槛一长眺,津途多远情。
思来江山外,望尽烟云生。
滔滔不自辨,役役且何成。
我来飒衰鬓,孰云飘华缨。
枥马苦踡跼,笼禽念遐征。
岁阴向晼晚,日夕空屏营。
物生贵得性,身累由近名。
内顾觉今是,追叹何时平。
《露》
[唐]徐寅
鹤鸣先警雁来天,
洗竹沾花处处鲜。
散彩几当蝉饮际,
凝光宜对蚌胎前。
朝垂苑草烟犹重,
夜滴宫槐月正圆。
怵惕与霜同降日,
频繁思荐独凄然。
《重九日宴江阴》
[唐]杜审言
蟋蟀期归晚,茱萸节候新。
降霜青女月,送酒白衣人。
高兴要长寿,卑栖隔近臣。
龙沙即此地,旧俗坐为邻。
《读《汉书《
[唐]白居易
禾黍与稂莠,雨来同日滋。
桃李与荆棘,霜降同夜萎。
草木既区别,荣枯那等夷。
茫茫天地意,无乃太无私。
小人与君子,用置各有宜。
奈何西汉末,忠邪并信之。
不然尽信忠,早绝邪臣窥。
不然尽信邪,早使忠臣知。
优游两不断,盛业日已衰。
痛矣萧京辈,终令陷祸机。
每读元成纪,愤愤令人悲。
寄言为国者,不得学天时。
寄言为臣者,可以鉴于斯。
《秋晚登楼望南江入始兴郡路》——唐张九龄
潦收沙衍出,霜降天宇晶。
伏槛一长眺,津途多远情。
思来江山外,望尽烟云生。
滔滔不自辩,役役且何成。
我来飒衰鬓,孰云飘华缨。
枥马苦踡跼,笼禽念遐征。
岁阴向晼晚,日夕空屏营。
物生贵得性,身累由近名。
内顾觉今是,追叹何时平。
《岁晚》——唐白居易
霜降水返壑,风落木归山。
冉冉岁将宴,物皆复本源。
何此南迁客,五年独未还。
命屯分已定,日久心弥安。
亦尝心与口,静念私自言。
去国固非乐,归乡未必欢。
何须自生苦,舍易求其难。
《舟中杂记其十》——元末明初王冕
老树转斜晖,人家水竹围。
露深花气冷,霜降蟹膏肥。
沽酒心何壮,看山思欲飞。
操舟有吴女,双桨唱新归。
《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宋苏轼
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
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
破帽多情却恋头。
佳节若为酬。但把清尊断送秋。
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
明日黄花蝶也愁。
经典的气候古诗词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睛却有睛”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五月天山雪,开花只有寒。”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三月东风吹雪消,湖南山色翠如浇”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枯滕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解释】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反映了(急性)冷锋过境时先刮风后降(雪)的天气变化特征.
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反映了气温垂直分布的特点,正是因为气温随地势的上升而降低(地势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这一特点,才造成了山上、山下的桃花花期早迟不一这种地理现象.
3.“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睛却有睛”是对流雨的极好写照,从诗句中我们能体会对流雨的特点是:降水强度大,范围小,历时短等。
4.“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是说我国南方和北方气候差异大,二月时,江南已经鲜花满枝,而其它地方却十分寒冷。
5.“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是说我国季风气候冬春季降水少的特点,春季回温相对较快,在作物正需要雨水的时候,降水虽不多,但来了。
6.“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四川巴山地区因受地形和逆温的影响,常常形成夜雨的天气。
7.“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说明地势越高气温越低。
8.“五月天山雪,开花只有寒。”:一是说明地势越高气温越低的道理,二是说明天山海拔高。
9.“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说明在同一时刻,不同的地方天气是不相同的。
10.“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说明我国春季气温多变、不稳定的特点。
1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出塞曲》是说玉门关位于我国的非季风区,温暖湿润的夏季风很难到达这里。 “春风”可理解为夏季风,我国西部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受夏季风的影响小,干旱少
雨。
12.“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 (后人)本诗说的是晚清陕甘总督左宗棠西征新疆平定阿古柏叛乱时,沿路栽植杨柳树,至今已百年过后,树木成林、郁郁葱葱,似春风度玉关。这两句诗也说明合理的人类活动可以改善环境。
13.“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 是我国新疆一带温带大陆性气候早晚温差大的.真实写照。
14.“三月东风吹雪消,湖南山色翠如浇” : 王冕《梅雨》反映了我国南方气候因受来自太平洋暖湿气流影响春暖雪融,山色翠绿如洗的美景。
15.宋·赵师秀《有约》:“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描写了我国江淮地区的梅雨天气。
16.“枯滕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 元代马致远描述了行进在干燥荒凉的古丝绸之路上的旅行者,骑着疲惫不堪的马儿在艰难跋涉,这枯滕老树和小桥流水分别是对西部干燥景观和江南湿润地区景观的对比写照。
17.“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毛泽东《沁元春.雪》: 描绘了我国北方冬天的自然景色:到处一片冰天雪地,白雪皑皑,覆盖大地,河流封冻,失去往日奔腾不息、汹涌澎湃的气势。
18.“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六出:雪花呈六角形,故以“六出”称雪花。琼枝:竹枝因雪覆盖面似白玉一般。
19.“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描写春天到了,鸭子在水中游,所以先知道,也说明了动物的生活习性。
20.描写春天的诗句还有很多,如:“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贺知章《咏柳》);“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汉乐府古辞《长歌行》);“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代白居易《忆江南》)等。
关于霜降
霜降,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公历10月23日左右,霜降节气含有天气渐冷、初霜出现的意思,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意味着冬天的开始,霜降时节,养生保健尤为重要,民间有谚语“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足见这个节气对我们的影响。
霜降日期
霜降是几月几日:每年阳历10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210度时为霜降。
计算方法:
霜降日期计算公式:[Y*D+C]-L
公式解读:Y=年数后2位,D=0.2422,L=闰年数,21世纪C=23.438,20世纪C=24.218。
举例说明:2088年霜降日期=[88×0.2422+23.438]-[88/4]=44-22=22,10月22日霜降。
霜降的由来
每年阳历10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210度时为二十四节气中的霜降。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节气。秋晚地面上散热很多,温度骤然下降到0度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地面或植物上直接凝结形成细微的冰针,有的成为六角形的霜花,色白且结构疏松。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关于霜降说: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霜降”表示天气逐渐变冷,露水凝结成霜。我国古代将霜降分为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蜇虫咸俯。豺狼开始捕获猎物,祭兽,以兽而祭天报本也,方铺而祭秋金之义;大地上的树叶枯黄掉落;蜇虫也全在洞中不动不食,垂下头来进入冬眠状态中。
在中国的一些地方,霜降时节要吃红柿子,在当地人看来,这样不但可以御寒保暖,同时还能补筋骨,是非常不错的霜降食品。泉州老人对于霜降吃柿子的说法是:霜降吃丁柿,不会流鼻涕。有些地方对于这个习俗的解释是:霜降这天要吃杮子,不然整个冬天嘴唇都会裂开。住在农村的人们到了这个时候,则会爬上一棵棵高大的`柿子树,摘几个光鲜香甜的柿子吃。
霜降解析: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节气。秋晚地面上散热很多,温度骤然下降到0度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地面或植物上直接凝结形成细微的冰针,有的成为六角形的霜花,色白且结构疏松。霜只能在晴天形成,人说“浓霜猛太阳”就是这个道理。
霜降节气含有天气渐冷、开始降霜的意思。东北北部、内蒙东部和西北大部平均气温已在0℃以下,土壤冻结,冬作物停止生长,进入越冬期。纬度偏南的南方地区,平均气温多在16℃左右,离初霜日期还有两到三个节气。在华南南部河谷地带,则要到隆冬时节,才能见霜。当然,即使在纬度相同的地方,由于海拔高度和地形不同,贴地层空气的温度和湿度有差异,初霜期和霜日数也是不一样的。
“霜降始霜”反映的是黄河流域的气候特征。就全年霜日而言,青藏高原上的一些地方即使在夏季也有霜雪,年霜日都在200天以上,是我国霜日最多的地方。西藏东部、青海南部、祁连山区、川西高原、滇西北、天山、阿尔泰山区、北疆西部山区、东北及内蒙东部等地年霜日都超过100天,淮河、汉水以南、青藏高原东坡以东的广大地区均在50天以下,北纬25°以南和四川盆地只有10天左右,福州以南及两广沿海平均年霜日不到1天,而西双版纳、海南和台湾南部及南海诸岛则是没有霜降的地方。
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有诗曰:“千树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南方地区气候温和,霜降期间,田畴青葱,橙黄桔绿,秋菊竞放,一树树芙蓉盛开,把南方大地打扮得更加艳丽。
★ 霜降古诗词经典
★ 经典的气候古诗词
★ 与月亮的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