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的气候特点及民间习俗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fumingzhef4

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小暑的气候特点及民间习俗(共含9篇),供大家阅读参考,也相信能帮助到您。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fumingzhef4”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小暑的气候特点及民间习俗

篇1:小暑的气候特点及民间习俗

小暑节气可以做哪些运动?

小暑六月节坐功

小暑期间,每日凌晨三至七时,双手按地,一腿弯曲,一腿伸直,用力活动三至五次,然后牙齿叩动三十六次,调息吐纳,津液咽入丹田九次。可治腰膝腿部风温、肺胀、喉干涩、咳喘、坐骨酸痛、打喷嚏、右小腹胀痛、手抽搐、体重乏力、半身不遂、中风、健忘、哮喘、脱肛、腕无力,喜怒无常等症。

小暑正值初伏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候炎热,万物繁荣。本法以“小暑”命名,正是根据这一时令特点而制定的练功方法,适宜于小暑时节锻炼,可于小暑时开始,至大暑为止。夏多心病,暑又属火,火气亢盛,就会乘金,故肺病亦多见。坚持采用本法锻炼,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失眠诱导功

此功坐、卧练均可,严重失眠患者以练卧功为宜。

坐功:端坐于椅子上,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大腿与小腿呈90度角,躯干伸直,全身放松,下颌向内微收。全身放松。两眼轻闭,静坐2~3分钟后,意念想头顶百会穴,大约1分钟想肩井穴、膻中穴、中丹田、会阴穴、大腿内侧血海穴、阴陵交、内髁下照海穴、涌泉穴、大脚趾、二脚趾、三脚趾、四脚趾、小脚趾、涌泉穴,想两涌泉穴已泡在水里,然后想外踝的申脉穴、悬钟穴、阳陵泉、风市穴、环跳穴、会阴穴、命门、中丹田、血海穴、阴陵穴、三阴穴、涌泉穴,两涌泉泡在水里,以上为一遍。最严重的失眠,三遍也可完全入睡,意念穴位。

卧功:仰卧与侧卧均可,以舒适为度,意念穴位与坐式同,每个穴位想半分钟至一分钟,不要太快,病情重者,也可由家属坐在病人床边,小声念上述各穴位,念到何处病人应想到何处,声音逐渐放低,音调要平,不可忽高忽低,忽快忽慢。

平圆导引功

适应病症:内分泌紊乱。

双腿并拢站立,双臂自然垂下,两掌心贴近股骨外侧,中指指尖紧贴风市穴;拔顶,舌抵上腭,净除心中杂念。两掌在身前,两掌相合,大拇指向上,两臂要伸直,左掌转向上,左肘向后撤,两掌向左侧划圆弧,至右前臂,紧贴左肋为止。

大拇指转向上,两掌随腰转回正中,两臂伸直,然后右掌翻转向上,右肘向后撤,两掌向右侧划圆弧,至左前臂紧贴右肋为止。向左划圆弧再向右划圆弧为1次,共做12次。

吸气退烧功

适应病症:退高热及内伤发热。

端坐于床上,两手向后撑按床上,头向后仰,面朝天,用嘴做深细匀长之吸气,随吸随咽下,稍闭气后,再慢慢地呼出来,一吸一呼为一次,共做64次动作。

小暑节气的气候特点

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到了大暑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小暑时节,江淮流域梅雨即将结束,盛夏开始,气温升高,并进入伏旱期;而华北、东北地区进入多雨季节,热带气旋活动频繁,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开始增多。

小暑开始,江淮流域梅雨先后结束,我国东部淮河、秦岭一线以北的广大地区开始了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雨季,降水明显增加,且雨量比较集中;华南、西南、青藏高原也处于来自印度洋和我国南海的西南季风雨季中;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则一般为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高温少雨天气,常常出现的伏旱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及早蓄水防旱显得十分重要。

农谚说:“伏天的雨,锅里的米。”这时出现的雷雨,热带风暴或台风带来的降水虽对水稻等作物生长十分有利,但有时也会给棉花、大豆等旱作物及蔬菜造成不利影响。也有的年份,小暑前后北方冷空气势力仍较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与南方暖空气势均力敌,出现锋面雷雨。“小暑一声雷,倒转做黄梅”,小暑时节的雷雨常是“倒黄梅”的天气信息,预兆雨带还会在长江中下游维持一段时间。

小暑前后,除东北与西北地区收割冬、春小麦等作物外,农业生产上主要是忙着田间管理了。早稻处于灌浆后期,早熟品种大暑前就要成熟收获,要保持田间干干湿湿。中稻已拔节,进入孕穗期,应根据长势追施穗肥,促穗大粒多。单季晚稻正在分蘖,应及早施好分蘖肥。双晚秧苗要防治病虫,于栽秧前5~7天施足“送嫁肥”。“小暑天气热,棉花整枝不停歇。”大部分棉区的棉花开始开花结铃,生长最为旺盛,在重施花铃肥的同时,要及时整枝、打杈、去老叶,以协调植株体内养分分配,增强通风透光,改善群体小气候,减少蕾铃脱落。盛夏高温是蚜虫、红蜘蛛等多种害虫盛发的季节,适时防治病虫是田间管理上的又一重要环节。

小暑过后,南方应注意抗旱,北方须注意防涝。全国的农作物都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需加强田间管理。

小暑节气的民间习俗

六月初六日为“天贶节”。据史书记载,此节始于宋代哲宗元符四年。“贶”即“赐”,即天赐之节。这是宋代皇帝在伏天向臣属赐“冰麨”和“炒面”之因,故称天贶节。

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

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山东有的地方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鸡蛋,不吃别的食物。

徐州人入伏吃羊肉,称为吃伏羊这种习俗可上溯到尧舜时期,在民间有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之说法。徐州人对吃伏羊的喜爱莫过于当地民谣:六月六接姑娘,新麦饼羊肉汤。伏日吃面习俗至少三国时期就已开始了。魏氏春秋: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这里的汤饼就是热汤面。荆楚岁时记: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五月是恶月,六月沾边儿也应辟恶。

伏天还可吃过水面炒面所谓炒面是用锅将面粉炒干炒熟,然后用水加糖拌着吃这种吃法汉代已有唐宋时更为普遍,不过那时是先炒熟麦粒,然后再磨面食之唐代医学家苏恭说,炒面可解烦热,止泄。

另外山东临沂地区有给牛改善饮食的习俗。伏日煮麦仁汤给牛喝,据说牛喝了身子壮,能干活,不淌汗民谣:春牛鞭,舐牛汉(公牛),麦仁汤,舐牛饭,舐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

小暑时节是台湾第二期稻作秧苗期第一期稻作黄熟的时候也是丝瓜、苦瓜、黄瓜、冬瓜的盛产期台湾周围的海域是属于温水海域,也是温水鱼群的群聚时期基隆北方外海有小卷红魽等渔获,淡水海域则可捕获黑鲷。

所谓小暑吃芒果代表这个时节是芒果的成熟盛产期台南县白河镇的莲田盛产莲蓬和莲子,素有莲花之家的白河镇每年都会举办莲花节。

篇2:小暑气候的特点及习俗

小暑习俗吃什么

小暑习俗吃什么 6种常见习俗食物

1、小暑习俗吃什么:吃三宝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的到来,意味着即将进入三伏天。此时,天气炎热,人体出汗多,消耗大,养生保健一定要注意补充体力,解热防暑。民间在这个时节素有吃三宝——黄鳝、蜜汁藕、绿豆芽的习俗。

2、小暑习俗吃什么:食新(食辛)

过去民间有小暑“食新”的习俗,即在小暑过后尝新米,农民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吃尝新酒等。据说“吃新”乃“吃辛”,是小暑节后第一个辛日。城市一般买少量新米与老米同煮,加上新上市的蔬菜等。

3、小暑习俗吃什么:黄瓜+煮鸡蛋

山东有的地方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鸡蛋,不吃别的食物。

4、小暑习俗吃什么:吃饺子

伏天民谚有“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

5、小暑习俗吃什么:吃面

伏日吃面习俗至少三国时期就已开始了。《魏氏春秋》:“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这里的汤饼就是热汤面。《荆楚岁时记》中说:“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五月是恶月,六月亦沾恶月的边儿,故也应“辟恶”。伏天还可吃过水面、炒面。所谓炒面是用锅将面粉炒干炒熟,然后用水加糖拌着吃,这种吃法汉代已有唐宋时更为普遍,不过那时是先炒熟麦粒,然后再磨面食之。唐代医学家苏恭说,炒面可解烦热,止泄,实大肠。

6、小暑习俗吃什么:吃羊肉

徐州人入伏吃羊肉,称为“吃伏羊”,这种习俗可上溯到尧舜时期,在民间有“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之说法。徐州人对吃伏羊的喜爱莫过于当地民谣“六月六接姑娘,新麦饼羊肉汤”。

小暑节气“冬病夏治”的方法

三花三叶三豆三果,赶走湿邪

三花——金银花、菊花、百合花,冲泡成茶,消暑佳品。

三叶——荷叶、淡竹叶、薄荷叶,适合冲泡、入汤。

三豆——绿豆、赤小豆、黑豆,吃一碗三豆粥,能清热降火。

三果——西瓜、苦瓜、冬瓜,清热消暑、凉血解毒、滋肝明目。

冬不坐石,夏不坐木

小暑节气,气温高、湿度大,久置露天里的木料,如椅凳等,经过露打雨淋,含水分较多,表面看上去是干的,可是经太阳一晒,温度升高,便会向外散发潮气。

在上面坐久了,能诱发痔疮、风湿和关节炎等疾病。所以,尤其是中老年人,一定要注意不能长时间坐在露天放置的木料上。

保护阳气,少动多静

从中医理论方面讲,小暑时人体阳气旺盛,阳气具有护卫体表、抵御外邪的功能。只有保护好自身的阳气,人体才得以健康无恙。小暑时气候炎热,人体能量消耗较大,此时宜遵循“少动多静”的养生原则,以免阳气外泄太过。

每天作息应有规律,除了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外,也要注意劳逸结合,运动时一定要掌握好强度,避免强度过大。

切勿贪凉,冲凉水澡

天热了,人们就喜欢吃冷饮,冰淇淋、雪糕、冰镇饮品……有的人从外面一回来就冲澡,还喜欢冲凉水澡。

殊不知,这些对身体健康非常不利,很容易引发身体不适,或者埋下健康隐患。

外出时,做好防暑工作

中暑是夏季的常见病。所以,在盛夏出行时应合理安排时间,尽量避免在早上10:00-下午4:00之间出门。同时,出门时一定要做好防护工作,如打遮阳伞、戴遮阳帽等工具,并要多喝水。

小暑气候的特点

1、江淮流域梅雨即将结束,盛夏开始,气温升高,并进入伏旱期。

2、华北、东北地区进入多雨季节,热带气旋活动频繁,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开始增多。长江中下游地区则一般为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高温少雨天气。

3、东部淮河、秦岭一线以北的广大地区开始了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雨季,降水明显增加,且雨量比较集中。

4、华南、西南、青藏高原也处于来自印度洋和我国南海的西南季风雨季中。

5、南方地区小暑时平均气温为26°C左右,颇感炎热,但还未到最热的时候。

小暑开始,江淮流域梅雨先后结束,东部淮河、秦岭一线以北的广大地区开始了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雨季,降水明显增加,且雨量比较集中;华南、西南、青藏高原也处于来自印度洋和我国南海的西南季风雨季中;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则一般为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高温少雨天气。

小暑前后,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各地进入雷暴最多的季节。雷暴是一种剧烈的天气现象,常与大风、暴雨相伴出现,有时还有冰雹,容易造成灾害。

华南东部,小暑以后因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多连晴高温天气,开始进入伏旱期。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这一东旱西涝的气候特点。

除东北与西北地区收割冬、春小麦等作物外,农业生产上主要是忙着田间管理了。早稻处于灌浆后期,早熟品种大暑前就要成熟收获,要保持田间干干湿湿。

中稻已拔节,进入孕穗期,应根据长势追施穗肥,促穗大粒多。

单季晚稻正在分蘖,应及早施好分蘖肥。双晚秧苗要防治病虫,于栽秧前5-7天施足“送嫁肥”。

“小暑天气热,棉花整枝不停歇。”大部分棉区的棉花开始开花结铃,生长最为旺盛,在重施花铃肥的同时,要及时整枝、打杈、去老叶,以协调植株体内养分分配,增强通风透光,改善群体小气候,减少蕾铃脱落。

盛夏高温是蚜虫、红蜘蛛等多种害虫盛发的季节,适时防治病虫是田间管理上的又一重要环节。

篇3:小暑的民间讲究及气候特点

小暑节气的民间讲究

1、小暑最忌吹南风

“小暑南风,大暑旱”、“小暑打雷,大暑破圩”之说,意为小暑若是吹南风,则大暑时必定无雨,小暑日如果打雷,必定有大水冲决圩堤,要注意防洪防涝。

在江南,故农谚说“小暑雷,黄梅回;倒黄梅,十八天”。江苏有小暑日忌西南风的说法,农谚“小暑西南风,三车勿动”,三车是指油车、轧花车、碾米的风车,意思是小暑前后,西南风和东南风的交汇机会多,主年景不好,农作物歉收,风车、轧车、油车都不动了。

2、小暑忌讳坐木头

民间还有:“冬不坐石,夏不坐木。”的说法。暑过后,气温高、湿度大。久置露天里的木料,如椅凳等,经过露打雨淋,含水分较多,表面看上去是干的,可是经太阳一晒,温度升高,便会向外散发潮气,在上面坐久了,能诱发痔疮、风湿和关节炎等疾病。所以,尤其是中老年人,一定要注意不能长时间坐在露天放置的木料上。

3、老年人不宜夏练三伏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这是前人在长期锻炼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在严寒天气下锻炼,能增加肌体对寒邪的抵抗力;在酷热天气下锻炼,能提高人的耐热能力,使得肌体能更好地适应炎热的自然气候。但对老年人来说,一味强调“夏练三伏”,则就不太适宜了。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这样的气候条件,对人体健康是有不利影响的。研究表明,当环境气温达到33℃时,人在安静的状态下就会出汗,但尚能保持产热与散热的平衡。如果此时还进行体力活动,则出汗量就会大增,这样将会导致汗液无法快速蒸发,人体散热出现困难,热量积蓄在体内,就有可能使人中暑。此外,高温导致人体盐分过多流失,水盐代谢平衡失调,从而出现肌肉痉挛、尿量减少、脉搏加快等“热痉挛”症。

老年人脏器功能减退,体内的水分比年轻人少15%左右,因此抗热能力较差,在高温天气下很容易发生中暑。此外,老年人在炎热天气下锻炼后,还容易诱发脑血栓、心肌梗死等重症。所以,老年人是不宜在三伏天进行锻炼的。

小暑节气的气候特点

1、高温天气

小暑我国的南方地区在小暑时节平均气温一般为33℃左右;华南东南低海拔河谷地区,7月中旬可开始出现日平均气温高于30℃、日最高气温高于35℃。而在西北高原北部,此时仍可见霜雪,相当于华南初春时节景象。

2、出梅

小暑开始,江淮流域梅雨先后结束。江淮一带梅雨通常在7月8-12日结束,有些年份出梅期会延迟。梅雨结束后,绝大部分地区进入了盛夏高温季节。

3、入伏

华南东部,小暑以后因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多连晴高温天气,开始进入伏旱期,小暑后南方应注意抗旱。

4、多雨季节

小暑开始我国东部淮河、秦岭一线以北的广大地区开始了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雨季,降水明显增加,且雨量比较集中;华南、西南、青藏高原也处于来自印度洋和我国南海的西南季风雨季中。

5、雷雨天气

小暑前后,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各地进入雷暴最多的季节。雷暴是一种剧烈的天气现象,常与大风、暴雨相伴出现,有时还有冰雹,容易造成灾害。

小暑养生菜有哪些

小暑养生菜1.粟米山药糊

配料:粟米20克,山药10克。

做法:上述二味研细末,加水煮成糊1白糖适量调味服食。

主治:小儿消化不良。

小暑养生菜2.萝卜炒豆腐皮

配料:豆腐皮1张,白萝卜100克,素油、盐、葱适量。

做法.:清水泡发豆腐皮后切成细丝,白萝卜洗净切丝,共用素油煸炒后加葱、盐等调味品佐餐,每日1剂。

主治:小儿乳食积滞,消化不良。

小暑养生菜3.萝卜葱白汁

配抖:白萝卜、葱白等量。

做法:共打汁,多量饮服。

主治:小儿食物积滞。

小暑养生菜4.盐萝卜汤

配料:胡萝卜250克,盐3克。

做法:在胡萝卜中加盐,并煮烂、去渣取汁,一天分3次服完,连服两天。

按注:一方单用胡萝卜加水煎汤也可。

主治:小儿消化不良,疳积。

小暑养生菜5、西瓜番茄汁:

配料:西瓜半个,番茄3个大小适中。

做法:西瓜去皮、去籽,番茄沸水冲烫,剥皮去籽。二者同时绞汁,两液合并,随量饮用。

功效:清热、生津、止渴。对于夏季感冒,口渴、烦躁,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小便赤热者尤为适宜。

小暑养生菜6.大枣高粱粉

配抖:红高梁50克,大枣10枚。

做法:将大枣去核炒焦,高梁炒黄,共研细末,2岁小孩每次服10克,3-5岁小孩每次服15克,每天服2次。

主治:小儿消化不良。

小暑养生菜7.栗子糊

配料:栗子7—10枚。

做法:将栗子去壳捣烂,加清水适量煮成糊状,再加白糖适量调味喂服。

主治:小儿消化不良。

小暑养生菜8.龙眼橘饼糖

配料:龙眼肉100克,橘饼100克,白糖500克。

做法:将白糖入锅,加适量水,用小火熬稠,加入龙眼肉、橘饼,搅匀,再熬至锅铲挑起成丝状时停火,倒入涂有熟菜油的盘内,推平,稍冷,用刀切成小块食用,每日50-100克,常食。

注:一方不用桔饼而用鸽蛋。

主治:不寐,健忘。

小暑养生菜9.小米枣仁粥

配抖:小米100克,枣仁面儿10克,蜂蜜30克。

做法:小米煮粥候熟,入枣仁面儿,搅匀,食时加蜂蜜,日服2次。

主治:失眠。

篇4:白露的民间习俗及气候特点

1、《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八月节……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天气渐转凉,会在清晨时分发现地面和叶子上有许多露珠,这是因夜晚水汽凝结在上面,故名白露。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进入“白露”,晚上会感到一丝丝的凉意。

2、八月十五雁门开,雁儿头上带霜来”。霜冻是由于冷空气的入侵,日平均气温在0℃以上,地表温度骤降到0℃以下,农作物细胞之间的水分结冰,并不断吸收细胞内部的水分,形成细胞脱水,导致农作物枯萎或死亡的灾害。有时虽然植物表面没有白霜,但由于地表温度在0℃以下,农作物依然受到冻害,称作黑霜,也是霜冻的一种类型。

3、春捂秋冻是一条经典的养生保健要诀。当然,秋冻并非人人皆宜。如糖尿病患者局部供血较差,如果血管一下子受到冷空气刺激,很容易发生血管痉挛,使血流量进一步减少,易引起组织坏死和糖尿病足,再加上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常常伴发,冷空气刺激更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甚至导致心梗等后果。因此,糖尿病患者最好不要秋冻。除此之外,像体质较弱的老人和儿童、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哮喘病患者和关节炎患者都不适合“秋冻”。

4、早晚温差大就应该及时添加衣被,否则,极容易患上感冒,而支气管炎、哮喘、消化性溃疡等慢性病患者,也容易诱发或加重病情。肚脐部位的表皮最薄,皮下没有脂肪组织,但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和神经丛,对外部刺激敏感。若防护不当,晚上睡觉暴露腹部或爱美穿露脐装,寒气极易通过肚脐侵入人体。

白露节气防病养生知识

警惕支气管哮喘

白露时节,支气管哮喘发病率很高,因此要做好预防工作。此时秋高气爽,正是人们外出旅游的大好时光。但是,常有不少游客在旅游期间出现类似“感冒”的症状,其实不一定是“感冒”,可能是“花粉热”。“花粉热”的发病有两个基本因素:一个是人体体质的过敏,另一个是不止一次地接触和吸入外界的过敏原。此节气的养生重点是加强身体锻炼,注意早晚不要受凉,对过敏性疾病积极预防。

白露时节要防止鼻腔疾病、哮喘病和支气管病的发生。特别是因体质过敏而引发上述疾病的患者,在饮食调节上更要慎重,平时要少吃或不吃鱼虾海腥、生冷炙烩腌菜和辛辣酸咸甘肥的食物。

慎防肠胃疾病

白露后往往多秋风、秋雨、台风。在这段时间容易发生和流行的疾病主要是细菌性痢疾、伤寒、副伤寒、腹泻病等肠道传染病,是肠道传染病全年发病的第二个高峰期,发病比夏季的第一高峰期还要多。

民谚“秋瓜坏肚”是指立秋以后继续生食大量瓜类水果容易引发胃肠道疾患。在夏季,人们为了防暑降温,往往生食大量瓜果。“甜蜜”的瓜果易生食,从而阻碍脾胃的运动消化功能。如果立秋后再大量生食瓜果,势必更助湿邪,损伤脾阳,脾阳不振,则腹泻、下痢等急慢性胃肠道疾病就随之发生。因此,立秋之后应少食瓜类水果,脾胃虚寒者尤应禁忌。

篇5:关于立冬的民间习俗和气候特点

立冬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时间点在公历每年11月7-8日之间,即太阳位于黄经225°。此时,地球位于赤纬-16°19',北京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仅有33°47'。立冬过后,日照时间将继续缩短,正午太阳高度继续降低。中国民间以立冬为冬季之始,立冬期间,有需进补以度严冬的食俗。我们来了解一下立冬的民间习俗都有什么!

民间习俗

迎冬

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古代社会中是个重要的节日。过去是个农耕社会,劳动了一年,利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顺便犒赏一家人的辛苦。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古时此日,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礼,并有赐群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后世大体相同。《吕氏春秋.盂冬》:“是月也,以立冬。先立冬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斋。立冬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还,乃赏死事,恤孤寡。”高诱注:“先人有死王事以安边社稷者,赏其子孙;有孤寡者,矜恤之。”晋崔豹《古今注》:“汉文帝以立冬日赐宫侍承恩者及百官披袄子。”又“大帽子本岩叟野服,魏文帝诏百官常以立冬日贵贱通戴,谓之温帽。”

贺冬

贺冬亦称“拜冬”,在汉代即有此俗。东汉崔定《四民月令》:“冬至之日进酒肴,贺谒君师耆老,一如正日。”宋代每逢此日,人们更换新衣,庆贺往来,一如年节。清代“至日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贺尊长,又交相出谒。细民男女,亦必更鲜衣以相揖,谓之“拜冬。”(见顾禄《清嘉录》卷十一)。民国以来,贺冬的传统风俗,似有简化的趋势。但有些活动,逐渐固定化、程式化、更有普遍性。如办冬学、拜师活动,都在冬季举行。

有些地方庆祝立冬的方式也有了创新,在黑龙江哈尔滨、河南商丘、江西宜春、湖北武汉等地立冬之日,冬泳爱好者们就曾用冬泳这种方式迎接冬天的到来。冬泳无论在北方还是南方,是冬季人们喜爱的一种锻炼身体的方法。

食俗

立冬则有吃水饺的风俗。立冬时,包饺子,味道既同大白菜有异,还要蘸醋加烂蒜吃,才算别有一番滋味。

立冬为什么吃饺子?因我国以农立国,很重视二十四节气,“节”者,草木新的生长点也。秋收冬藏,这一天,改善一下生活,就选择了“好吃不过饺子”。所以《礼记》中有“食瓜亦祭先也”的说法。冬至,中国古有“冬至节”的风俗。

气候特点

天文学上把“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按照气候学划分,我国要推迟20天左右才入冬。立冬时节,太阳已到达黄经225度,我们所处的北半球获得太阳的辐射量越来越少,但由于此时地表在下半年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能量,所以一般还不会太冷,但气温逐渐下降。在晴朗无风之时,常会出现风和日丽、温暖舒适的十月“小阳春”天气。

热带气旋 强弩之末。

根据统计,平均每年11月份有2-3个热带气旋生成。尤其是西北太平洋上生成的气旋,还有可能发展到台风强度。近55年中,11月份有11个热带气旋在我国沿海登陆,登陆地点主要在台湾、广东和海南。如果当年中纬度盛行纬向环流,热带气旋比较活跃,如果中纬度盛行经向环流,也就是冷空气强,不容易有台风。

华南秋夏两季

立冬期间的华南北部,即便寒风扫过,气温会迅速回升,晴朗无风之时,常有“十月小阳春,无风暖融融”之说。这里往往12月才会进入冬季。

华南南部、台湾以及以南的海南岛等岛屿地区,11月尚未进入冬季。但11月的气温也不是很高,最高气温一般都在30℃以下。此外,也不排除受强冷空气的影响,出现强烈降温的情况,只不过近些年来较少出现。

入冬深秋 易有霜雾

正常年份的11月,北起秦岭、黄淮西部和南部,南至江南北部都会陆续出现初霜。偏冷的年份,11月中旬,南岭以北也会出现初霜。

11月的北方,随着冷空气的前锋移出本地,锋后的冷空气团开始向暖的方面变性,如果没有后续的冷空气补充,几天之后,温度虽回升了,空气质量却逐渐变坏。特别是大城市,大气中积累的水汽和污染微粒结合凝结后,形成烟雾或是浓雾,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和交通运行。在我国西南、江南,水汽条件比北方要好,如果早晨气温偏低,往往有成片大雾出现。

华北初雪 降水多样

立冬雪景

11月以后,全国各地降水量明显减少。高原雪山上的雪已不再融化。在华北等地往往出现初雪,北京的初雪比较难预报,影响也大,往往需要特别关注。此时,降水的形式出现多样化:有雨、雪、雨夹雪、霰、冰粒等。当有强冷空气影响时,江南也会下雪。

西南地区典型的华西连阴雨结束,但相对全国雨水基本都少的情况,它还是雨水偏多的地方。按照西南降水的时间分布,11月进入了一年中的干季。西南西北部干季的特点更加明显。四川盆地、贵州东部、云南西南部,11月还有50毫米以上的雨量。在云南,晴天温暖,雨天阴冷,流传有“四季如春,一雨便冬”的说法。如果遇到较强的冷空气入侵,有暖湿气流呼应,南方地区的过程雨量还会较大。此时,长江以北和华南地区的雨日和雨量均比江南地区要少、不大,对于一年三熟的华南,11月的干旱,对作物生长仍有负面影响。

气温下降 变化明显

随着冷空气的加强,气温下降的趋势加快。北方的降温,人们习以为常。从10月下旬开始,先后供暖,人们好在还有一个避寒之地。而对于此时处在深秋“小阳春”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人们,平均气温一般为12℃至15℃。绵雨已结束,如果遇到强冷空气迅速南下,有时不到一天时间,降温可接近8-10℃,甚至更多。但毕竟大风过后,阳光照耀,冷气团很快变性,气温回升较快。气温的回升与热量的积聚,促使下一轮冷空气带来较强的降温。此时,令人惬意的深秋天气接近尾声,明显的降温使这一地区在进入初霜期的同时,也进入了红叶最佳观赏期,并在11月底陆续入冬。


篇6:小暑的气候特点是什么

小暑的气候特点一

气候是指一个地区大气的多年平均状况,主要的气候要素包括气温、降水和光照等,其中降水是气候重要的一个要素。一个地区降水的分布特点可以分为地区分布状况和季节分布状况两部分来组成。我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和太平洋的西岸地区,有着巨大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从而形成了世界上最为典型的季风气候。季风气候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高温潮湿多雨。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降水主要是由东南季风带来的,因此我国的降水在地理空间上呈现“由东南沿海往西北内陆递减”的特征。

东南季风为我国带来海洋的水汽,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会最先得到东南季风带来的水汽,形成丰富的降水,也就成为了我国年降水量最为丰富的地区。西南季风也为我国带来降水,可影响到我国华南一带;当西南季风发展强盛时,也可深入到长江流域。我国的东南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秦岭-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区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属于多雨地区;而秦岭淮河以北的北方地区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下,属于少雨地区。每年7月下旬,副热带季风雨带移至华北—东北,7月下旬至8月上旬(称“七下八上”)是我国华北、东北等北方地区的雨季。而西北地区由于深居内陆,距海遥远,成为我国年降水量最少的干旱地区。从降水的季节分布状况来看,我国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也就是东南季风盛行的时候,所以我国的气候特征表现为“雨热同期”。

小暑时节北半球日照时间逐步缩短,但为何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仍然节节攀升呢?这是因为太阳直射点虽然在南移,但仍然直射北半球,北半球的热量还是收大于支,所以这一段时间内气温还会继续上升。俗话说“热在三伏”,此时正是进入伏天的开始。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到了大暑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小暑后,中国南方部分地区各地进入雷暴最多的时节。热带气旋活动频繁,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开始增多。总之,小暑节气的气候特点是天气炎热,雷暴增多。

小暑的节气划分二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是干支历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月令)的特定节令。廿四节气原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北斗七星是北半球(我国位于北半球)的重要星象,斗转星移时北半球相应地域的自然节律亦在渐变,因此成为上古人们判断节气变化的依据,即所谓“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的星象规律。北斗七星斗柄旋转指向确定的节气,斗指辛为小暑。

西汉武帝时期将“二十四节气”纳入《太初历》作为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采用立杆测影(圭表)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测定日影最长、白昼最短(日短至)这天作为冬至日,以冬至日为“二十四节气”的起点,先测出冬至日因为冬至时影子最长,其相邻几天的影长变化最为明显,更利于观测记录。将冬至与下一个冬至之间均分24等份,每“节气”之间的时间相等,每个节气间隔时间15天,因此亦称为“平均时间法”。“平均时间法”确定的节气,冬至后150天为小暑。

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确定,即在一个为360度圆周的“黄道”(一年当中太阳在天球上的视路径)上,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1等份,每1等份为一个节气,合起来正好是廿四节气。其是以春分点为0度起点(排序上仍把立春列为首位),按黄经度数编排,太阳在黄道上每运行15度为一个“节气”,每“节气”的“度数”均等。太阳黄经度数确定的节气,太阳到达黄经105度为小暑。

小暑的句子三

1、小暑将至天更热,送你一缕清风,吹走脸上的忧愁,送你一阵夏雨,洗掉身上的霉运,短信为你送舒畅,蚊虫驱赶送蚊香,安然入眠身体棒,真心祝福祝健康。

2、小暑季节来到,愿你天天开口就笑,烦恼忧愁通通全消,工作压力减少,钱包装的饱饱,身体健康生活美妙,美女幸福把你缠绕,小暑的热情与你拥抱!

3、今天18:42迎来小暑,小暑的到来标志盛夏季节正式登场。火火辣辣是太阳,出门避开高温趋清凉.夏日炎炎,愿你保重身体。

4、小暑如期而至,短信载着祝福给你:暑你运,万事皆如意;暑你最幸福,生活美满快乐;暑你最能干,样样都精通;暑你最健康,无病无灾,身体棒!小暑来了,暑暑你的钱袋子,好多钱啊,呵呵,祝你小暑快乐!

5、“暑”一“暑”星星,愿你敞开心扉好心情;“暑”一“暑”绵羊,愿你睡眠充足喜洋洋;“暑”一“暑”朋友,愿你珍视友谊人长久。哈哈,朋友,小暑到了,快乐非你莫“暑”!

6、小暑到来,送你小暑的祝福:愿你身体康健,无病无灾;祝你财源广进,暑钞票暑到手软;想你时时好运,万事如意;祝你生活幸福美满,快乐生活着——小小短信,对你的祝福句句暑心里话!

7、小暑翩翩到,清爽问候到,开心祝福到,愿你是‘暑’一‘暑’二的人中龙凤,幸福与你成为眷‘暑’,成功非你莫‘暑’,快乐是你家‘暑’!

8、小暑不怕苦,苦瓜杏仁可解暑,小暑不怕酸,乌梅芒果来敛汗,小暑多喝汤和粥,或甜或咸可消暑,东西好吃莫过量,肠胃负担过重会痛苦。快快乐乐过小暑,健健康康暑中畅。

9、小暑来,养生提醒到:天气炎热,多喝水,多吃清淡少吃油腻;心态要好,遇事莫烦躁,保持乐观心态;外面的太阳好大,出门记得带伞,做好防晒工作——小暑祝你身体健康,生活愉快!

10、小暑至,好运“暑”不胜“暑”,鸿运当头,吉祥满屋;快乐独“暑”一帜,排忧解烦,乐不思“暑”;幸福非你莫“暑”,和谐美满,欢喜连连;祝福“暑”一“暑”二,清清爽爽,悦动你心:小暑惬意,清凉度夏!

11、小暑来到静悄悄,太阳当头照,朋友热情似火烧,热力十足更劲爆。温馨问候来报道,清凉短信来退烧。革命事业热情高,身体也重要,健康快乐人不老。

12、小暑节气小禾黄,出门避暑趋清凉;挂念朋友是经常,深深情谊放心上;牵挂更比思念长,幽幽祝福送清爽;愿你小暑节快乐,幸福生活总绵长!

13、小暑将至天更热,送缕清风拂面乐,送阵夏雨凉意澈,祝君坦然心透彻。夜晚为你送舒畅,蚊虫驱赶送蚊香,安然入眠身体棒,真心祝福祝健康。愿你开心时常!快乐无疆!

14小暑成份:炎炎烈日,阵阵雷雨,暖暖风吹,声声知了。祝福成份:浓浓快乐,事事成功,天天好运,句句清淡。不管什么成份,愿你快乐“暑”不胜“暑”。

15、热热热,小暑到来天气热,暑字当头谁能躲;这这这,这份思念如何说,友情的镜头谁捕捉;乐乐乐,清凉祝福送到手,祝愿你幸福生活欢乐多又多!

16、小暑小暑,数了又数,时光匆匆,谁来弥补;少数多数,朋友祝福,数不清楚,生活不苦;心中的思念,数不胜数,祝你小暑快乐,惟愿幸福永驻!

17、小暑又一年,祝福送到你身边。愿你有“暑”不尽的清凉,“暑”不尽的快乐,“暑”不尽的好运,“暑”不尽的健康,“暑”不尽的幸福。

18、24节气,小暑第11,衷心祝福你:有个棒身体,心里好甜蜜,奖金没得比,天天喝扎啤,疾病不找你,领导同事都夸你,美女做梦都嫁你。

19、小暑来到天更热,注意火气别太多,养心保肝有绝招,静心锻炼强体魄,饮食适量别贪多,洁净扮演重角色,偏食嗜食要不得,当心肝脏不工作。小暑日快乐!

20、夏日的细雨,洒落了一地的思念;夏日的凉风,吹走了满怀的愁绪;夏日的雷电,闪耀着永恒的祝愿。今天是小暑天,愿你时时乐开怀,快乐乐无边。

篇7:小暑的习俗及气候情况

小暑习俗吃什么

1、小暑习俗吃什么:吃三宝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的到来,意味着即将进入三伏天。此时,天气炎热,人体出汗多,消耗大,养生保健一定要注意补充体力,解热防暑。民间在这个时节素有吃三宝——黄鳝、蜜汁藕、绿豆芽的习俗。

2、小暑习俗吃什么:食新(食辛)

过去民间有小暑“食新”的习俗,即在小暑过后尝新米,农民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吃尝新酒等。据说“吃新”乃“吃辛”,是小暑节后第一个辛日。城市一般买少量新米与老米同煮,加上新上市的蔬菜等。

3、小暑习俗吃什么:黄瓜+煮鸡蛋

山东有的地方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鸡蛋,不吃别的食物。

4、小暑习俗吃什么:吃饺子

伏天民谚有“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

5、小暑习俗吃什么:吃面

伏日吃面习俗至少三国时期就已开始了。《魏氏春秋》:“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这里的汤饼就是热汤面。《荆楚岁时记》中说:“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五月是恶月,六月亦沾恶月的边儿,故也应“辟恶”。伏天还可吃过水面、炒面。所谓炒面是用锅将面粉炒干炒熟,然后用水加糖拌着吃,这种吃法汉代已有唐宋时更为普遍,不过那时是先炒熟麦粒,然后再磨面食之。唐代医学家苏恭说,炒面可解烦热,止泄,实大肠。

6、小暑习俗吃什么:吃羊肉

徐州人入伏吃羊肉,称为“吃伏羊”,这种习俗可上溯到尧舜时期,在民间有“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之说法。徐州人对吃伏羊的喜爱莫过于当地民谣“六月六接姑娘,新麦饼羊肉汤”。

小暑的气候情况

每年阳历的7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105度时为小暑。从小暑开始,炎炎似火的盛夏正式登场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暑,即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小热,意指极端炎热的天气刚刚开始,但还没到最热的时候。这一气候特征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基本符合。

我国古代将小暑分为三候:“初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壁;三候鹰始挚。”小暑时节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而是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诗经?七月》中描述蟋蟀的字句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人我床下。”文中所说的八月即是夏历的六月,即小暑节气的时候,由于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在这一节气中,老鹰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

时值小暑节气,南方地区平均气温为26℃左右。一般的年份,7月中旬华南东南低海拔河谷地区,可开始出现日平均气温高于30℃、日最高气温高于35℃的集中时段,这对杂交水稻抽穗扬花不利。除了事先在作物布局上应该充分考虑这个因素外,已经栽插的要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在西北高原北部,此时仍可见霜雪,相当于华南初春时节景象。

从小暑开始,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季节先后结束,东部淮河、秦岭一线以北的广大北方地区开始了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雨季,自此降水明显增加,且雨量比较集中;华南、西南、青藏高原也处于来自印度洋和我国南海的西南季风雨季中;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则一般为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高温少雨天气,常常出现的伏旱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及早蓄水防旱显得十分重要。农谚有“伏天的雨,锅里的米”,这时出现的雷雨,热带风暴或台风带来的降水虽对水稻等作物生长十分有利,但有时也会给棉花、大豆等旱作物及蔬菜造成不利影响。

也有一些年份,小暑前后来自北方的冷空气势力仍然较为强劲,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与南方暖空气狭路相逢,势均力敌,出现锋面雷雨。“小暑一声雷,倒转做黄梅”,小暑时节的雷雨常是“倒黄梅”。

小暑“食新”

一、吃新米

小暑节气到来之前的一段时间,正是新米丰收过后集中上市的时候。等到小暑节气来临之际,农民把自家刚刚收获下来的稻谷碾成米,用新米做成米饭供奉祖先,然后人们自己也吃新米饭,表达人们对丰收的祈愿。

而北方有些地区则习惯在小暑这天喝粥,比如说绿豆粥、主要是为了清热防暑和调理肠胃。因为小暑过后,马上就要进入人们常说的“三伏天”之中的头伏,天气慢慢就要热起来了,喝粥是做好的选择。

二、吃饺子

和吃新米一样,吃饺子也是小暑“食新”的一种,因为饺子面也是用新麦子磨成的免费做成的。俗话说:”头伏饺子二伏面“,小暑正值头伏开始期间的前几天,天气马上就要大热起来了,热天人们总是食欲不振,吃饺子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

关于吃饺子的说法,在笔者的家乡这里,吃饺子还有一种说法,那就是“饺子就酒,越喝越富有”的说法。虽然只是简简单单地吃个饺子,也是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三、吃凉面

俗话说“头伏饺子二伏面”,除了饺子,面条也是最受北方人们欢迎的一种面食,而凉面就是炎热夏天里的降温“神器”。因为热,所以很多农民朋友不想再吃烫烫的面条,都是吃凉面,即降温又美味。

可惜的是,很多南方地区根本吃不到这样的美味,因为他们主要是米饭的,只能通过这些特殊的节气习俗才能吃到北方人经常吃的家常便饭。伏天酷热难耐,特别是在一年四季如夏天的南方,能够吃上凉面也是治苦夏的最好方式之一。

小暑到了,小暑要“食新”,“食新”这三样食物记得吃。俗话说“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风”,可能由于地区不同,这”食新“的食物也会有所不同。不管吃什么,都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祈愿一年到头风调雨顺。

篇8:谷雨民间风俗及气候特点

谷雨节气的民间风俗

1、走谷雨

古时有“走谷雨”的风俗,这天青年妇女走村串亲,有的到野外走一圈就回来。寓意与自然相融合,强身健体。

2、喝谷雨茶

传说谷雨这天的茶喝了会清火,辟邪,明目等,所以南方有谷雨摘茶习俗,谷雨这天不管是什么天气,人们都会去茶山摘一些新茶回来喝,以祈求健康。

3、食香椿

北方则有谷雨食香椿的习俗,谷雨前后是香椿上市的时节,这时的香椿醇香爽口营养价值高,有“雨前香椿嫩如丝”之说。香椿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健胃、理气、止泻、润肤、抗菌、消炎、杀虫之功效。

4、禁杀五毒

谷雨以后气温升高,病虫害进入高繁衍期,为了减轻病虫害对作物及人的伤害,农家一边进田灭虫,一边张贴谷雨贴,进行驱凶纳吉的祈祷。

5、祭海

谷雨时节正是春海水暖之时,百鱼行至浅海地带,是下海捕鱼的好日子。这天渔民要举行海祭,祈祷海神保佑。

6、贴谷雨贴

谷雨以后气温升高,病虫害进入高繁衍期,为了减轻病虫害对作物及人的伤害,农家一边进田灭虫,一边张贴谷雨贴,进行驱凶纳吉的祈祷。

7、赏牡丹花

谷雨前后也是牡丹花开的重要时段,因此,牡丹花也被称为“谷雨花”。“谷雨三朝看牡丹”,赏牡丹成为人们闲暇重要的娱乐活动。至今,山东、河南、四川等地还于谷雨时节举行牡丹花会,供人们游乐聚会。

8、洗“桃花水”

旧时,人们将谷雨的河水称为“桃花水”,传说以它洗浴,可消灾避祸。在西北地区,谷雨节人们会以“桃花水”洗浴,举行射猎、跳舞等活动庆祝

谷雨的来历

谷雨,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谷雨取自“雨生百谷“之意。在传统农耕文化中,谷雨节气将“谷”和“雨”联系起来,表示降水状况和“雨生百谷”。《群芳谱》也有记载:“谷雨,谷得雨而生也。”谷雨最主要的特点是春雨绵绵,雨生百谷,反映了“谷雨”的农业气候意义,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

篇9:小暑的由来及气候特点

小暑节气的由来

每年7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古人认为小暑期间,还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故称为小暑。也有节气歌谣曰:“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指出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已经到来,但还未达到极热的程度。俗话说:“热在三伏”。我国三伏天气一般出现在夏至的28天之后,即所谓“夏至三庚数头伏”。

我国古代将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小暑时节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而是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诗经?七月》中描述蟋蟀的字句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文中所说的八月即是夏历的六月,即小暑节气的时候,由于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在这一节气中,老鹰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

但从《1971~2000中国地面气候资料》来看,除青海、甘肃、山西、内蒙、安徽的大部分地区,7月的极端最高气温相对多数出现在大暑外,大多数省份的极端最高气温都出现在小暑期间。在全国32个省市直瞎市(台湾)中,绝大多数地区,7月的平均气温比8月要高,7月是全年之中的最热月,处在7月之中的小暑实际上很热。

绿树浓荫,时至小暑。南方地区小暑时平均气温为26℃左右,已是盛夏,颇感炎热,但还未到最热的时候。常年7月中旬,华南东南低海拔河谷地区,可开始出现日平均气温高于30℃、日最高气温高于35℃的集中时段,这对杂交水稻抽穗扬花不利。除了事先在作布局上应该充分考虑这个因素外,已经栽插的要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在西北高原北部,此时仍可见霜雪,相当于华南初春时节景象。

小暑前后,华南西部进入暴雨最多季节,常年7、8两月的暴雨日数可占全年的75%以上,一般为3天左右。在地势起伏较大的地方,常有山洪暴发,甚至引起泥石流。但在华南东部,小暑以后因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多连晴高温天气,开始进入伏旱期。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这一东旱西涝的气候特点,与农业丰歉关系很大,必须及早分别采取抗旱、防洪措施,尽量减轻危害。

小暑前后,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各地进入雷暴最多的季节。雷暴是一种剧烈的天气现象,常与大风、暴雨相伴出现,有时还有冰雹,容易造成灾害,亦须注意预防。

小暑节气的气候特点

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到了大暑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小暑时节,江淮流域梅雨即将结束,盛夏开始,气温升高,并进入伏旱期;而华北、东北地区进入多雨季节,热带气旋活动频繁,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开始增多。

小暑开始,江淮流域梅雨先后结束,我国东部淮河、秦岭一线以北的广大地区开始了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雨季,降水明显增加,且雨量比较集中;华南、西南、青藏高原也处于来自印度洋和我国南海的西南季风雨季中;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则一般为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高温少雨天气,常常出现的伏旱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及早蓄水防旱显得十分重要。

农谚说:“伏天的雨,锅里的米。”这时出现的雷雨,热带风暴或台风带来的降水虽对水稻等作物生长十分有利,但有时也会给棉花、大豆等旱作物及蔬菜造成不利影响。也有的年份,小暑前后北方冷空气势力仍较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与南方暖空气势均力敌,出现锋面雷雨。“小暑一声雷,倒转做黄梅”,小暑时节的雷雨常是“倒黄梅”的天气信息,预兆雨带还会在长江中下游维持一段时间。

小暑前后,除东北与西北地区收割冬、春小麦等作物外,农业生产上主要是忙着田间管理了。早稻处于灌浆后期,早熟品种大暑前就要成熟收获,要保持田间干干湿湿。中稻已拔节,进入孕穗期,应根据长势追施穗肥,促穗大粒多。单季晚稻正在分蘖,应及早施好分蘖肥。双晚秧苗要防治病虫,于栽秧前5~7天施足“送嫁肥”。“小暑天气热,棉花整枝不停歇。”大部分棉区的棉花开始开花结铃,生长最为旺盛,在重施花铃肥的同时,要及时整枝、打杈、去老叶,以协调植株体内养分分配,增强通风透光,改善群体小气候,减少蕾铃脱落。盛夏高温是蚜虫、红蜘蛛等多种害虫盛发的季节,适时防治病虫是田间管理上的又一重要环节。

小暑过后,南方应注意抗旱,北方须注意防涝。全国的农作物都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需加强田间管理。

小暑时节防暑注意事项

1、衣

小暑节气天气炎热,衣服要尽量穿得少一些,并且要选择透气性好的衣服。如果你是长期需要在太阳底下工作的人,那么建议你尽量不要穿深色系的衣服,特别是黑衣服,因为黑色的衣服最吸热。而对于办公一族,公司空调温度低,上下班温差大往往容易中暑,建议可以在办公室备一件小外套,吹空调时可以穿。

2、食

饮食上要尽量多吃清淡、消水利尿的食物,别吃刺激性的食物。多吃应季的蔬菜水果,多喝养生汤,如绿豆粥、荷叶粥等。如果胃口实在不好,可多吃杨梅、西瓜,生津止渴、解暑降温。值得注意的是,小暑时节强调的补充水份,并不是让你去喝饮料或啤酒,因为它们虽能在第一时间让人感觉到凉爽,但过后会引起更多的水分流失,不利于人体降温。

3、住

如果有条件的话,用空调来调节室内的温度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是开空调切忌把温度调得太低,科学研究表明,26度的空调是最舒适且不易患病的。同时,可以在空调房里放一盆水,开空调更要注意补充水份,避免水份流失过多。或者风扇也是不错的选择,如果实在不行的话,可在早晨用水拖地,也可暂时使室内的温度降下来的。

4、行

日常最好避免在下午两点的时候外出,若是一定要出门的话,最好做好防晒措施,防紫外线眼镜、防晒霜等一样都不可少,同时应避免在太阳底下暴晒。如果可以的话,出行应尽量选择“清凉”的路线,比如道路两旁有树木的,或者有大型遮阳设施的场所也是不错的选择。如果是乘坐自己的爱车出门,要尽量把车放在阴凉的地方,车内可多放一些水解渴。

处暑节气的习俗及气候特点

立夏气候特点介绍

寒露的气候特点及养生食谱

旅游胜地华山气候特点及地理位置介绍

热带沙漠气候成因特点及自然景观

2023小暑节气时间及习俗

谷雨节气的由来及气候特点是什么

大暑节气的气候特点

大雪节气的气候特点

惊蛰的气候特点介绍

小暑的气候特点及民间习俗(精选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小暑的气候特点及民间习俗,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