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的气候古诗词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renqianxun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经典的气候古诗词(共含5篇),欢迎参阅。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renqianxun”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经典的气候古诗词

篇1:经典的气候古诗词

经典的气候古诗词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睛却有睛”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五月天山雪,开花只有寒。”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三月东风吹雪消,湖南山色翠如浇”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枯滕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解释】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反映了(急性)冷锋过境时先刮风后降(雪)的天气变化特征.

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反映了气温垂直分布的特点,正是因为气温随地势的上升而降低(地势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这一特点,才造成了山上、山下的桃花花期早迟不一这种地理现象.

3.“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睛却有睛”是对流雨的极好写照,从诗句中我们能体会对流雨的特点是:降水强度大,范围小,历时短等。

4.“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是说我国南方和北方气候差异大,二月时,江南已经鲜花满枝,而其它地方却十分寒冷。

5.“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是说我国季风气候冬春季降水少的特点,春季回温相对较快,在作物正需要雨水的时候,降水虽不多,但来了。

6.“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四川巴山地区因受地形和逆温的影响,常常形成夜雨的天气。

7.“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说明地势越高气温越低。

8.“五月天山雪,开花只有寒。”:一是说明地势越高气温越低的道理,二是说明天山海拔高。

9.“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说明在同一时刻,不同的地方天气是不相同的。

10.“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说明我国春季气温多变、不稳定的特点。

1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出塞曲》是说玉门关位于我国的非季风区,温暖湿润的夏季风很难到达这里。 “春风”可理解为夏季风,我国西部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受夏季风的影响小,干旱少

雨。

12.“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 (后人)本诗说的是晚清陕甘总督左宗棠西征新疆平定阿古柏叛乱时,沿路栽植杨柳树,至今已百年过后,树木成林、郁郁葱葱,似春风度玉关。这两句诗也说明合理的人类活动可以改善环境。

13.“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 是我国新疆一带温带大陆性气候早晚温差大的.真实写照。

14.“三月东风吹雪消,湖南山色翠如浇” : 王冕《梅雨》反映了我国南方气候因受来自太平洋暖湿气流影响春暖雪融,山色翠绿如洗的美景。

15.宋·赵师秀《有约》:“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描写了我国江淮地区的梅雨天气。

16.“枯滕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 元代马致远描述了行进在干燥荒凉的古丝绸之路上的旅行者,骑着疲惫不堪的马儿在艰难跋涉,这枯滕老树和小桥流水分别是对西部干燥景观和江南湿润地区景观的对比写照。

17.“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毛泽东《沁元春.雪》: 描绘了我国北方冬天的自然景色:到处一片冰天雪地,白雪皑皑,覆盖大地,河流封冻,失去往日奔腾不息、汹涌澎湃的气势。

18.“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六出:雪花呈六角形,故以“六出”称雪花。琼枝:竹枝因雪覆盖面似白玉一般。

19.“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描写春天到了,鸭子在水中游,所以先知道,也说明了动物的生活习性。

20.描写春天的诗句还有很多,如:“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贺知章《咏柳》);“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汉乐府古辞《长歌行》);“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代白居易《忆江南》)等。

篇2:关于霜降的气候、习俗、古诗词

霜降诗词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 整首诗作者用一种轻快语调,描绘当时夏至时节,与端午节前后相连,随着时间流逝,入乡既要随俗,看老翁和孩童一起嬉戏玩耍,其乐融融,一片祥和景象。

《商去早行》

唐•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 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

《霜降前四日颇寒》

宋•陆游

草木初黄落,风云屡阖开。

儿童锄麦罢,邻里赛神回。

鹰击喜霜近,鹳鸣知雨来。

盛衰君勿叹,已有复燃灰。

✎ 霜降前后,气温骤降,虽未到隆冬,但已经是寒气逼人了,所以诗人才有了“颇寒”的感叹。此时,草木凋零,风云变幻,天地之间一派萧索。但诗人却并不悲观,盛衰是自然规律,有衰败自然会有“复燃”的时候。

《水调歌头·霜降碧天静》

宋•叶梦得

霜降碧天静,秋事促西风。

寒声隐地,初听中夜入梧桐。

起瞰高城回望,寥落关河千里,

一醉与君同。

叠鼓闹清晓,飞骑引雕弓。

岁将晚,客争笑,问衰翁。

平生豪气安在,走马为谁雄。

何似当筵虎士,挥手弦声响处,

双雁落遥空。

老矣真堪愧,回首望云中。

✎ 深秋的寒夜,一位六七十岁的老人,带病登城巡视,回望中原那一大片被金人夺去的土地,不能收复,南宋小朝廷也岌岌可危,他的心情沉重而且惆怅。

《八声甘州》

宋•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 诗人在秋风凄紧的霜降时节登高临远,满目山河零落,万物萧疏,不由得勾起思乡怀人的愁情。这种愁情却无人可与诉知,更令人伤感悲戚。全词意境舒阔高远,气魄沉雄清劲;写景层次清晰有序,抒情淋漓尽致,语言凝练,气韵精妙。

篇3:关于霜降的气候、习俗、古诗词

霜降习俗

打霜降

《周礼》中记载,大司马但凡出师,都要对旗纛进行祭祀,称之为军牙六纛之神。自唐以后,各个朝代都有旗纛之祭。

按古俗,每年立春为开兵之日,霜降是收兵之期。所以霜降前夕,府、县的总兵和武官们,都要全副武装,身穿盔甲,手持刀枪弓箭,列队前往旗纛庙举行收兵仪式,以期拔除不祥,天下太平。

霜降日的五更清晨,武官们便会集庙中,向旗合行三跪九叩首的大礼。

礼毕,列队齐放空枪三响,然后再试火炮、打枪,谓之“打霜降”,又称“祭旗纛”,百姓观者如潮。

习战射

《春秋感精符》有记:“季秋霜始降,鹰隼击,王者顺天行诛,以成肃杀之威。”

古人为了顺应秋天的严峻肃杀,都在这个月操练战阵,进行围猎。

自从汉代以来,就在季秋之月讲习武事,操演比试射技,以进行赏罚,已沿袭成为惯例。

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还将其列为农家九月中的事宜——“缮五兵,习战射,以备寒冻穷厄之寇”。

吃柿子

俗语有云:“霜降吃灯柿,不会流鼻涕。”

民间认为霜降吃柿子,冬天就不会感冒流涕。

事实上,由于柿子都是在霜降前后完全成熟,皮薄、肉多、味美,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因而就形成霜降时节吃柿子的习俗。

福建闽南地区,有谚语“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柿子营养丰富,在霜降时节食用极是进补。

送芋鬼

霜降,是秋天最后一个节气,人们非常重视,各地有祛凶、扫墓等习俗,以祈求风调雨顺,生活幸福安康。

霜降时节,人们会用瓦片堆砌成河内塔,在塔里面放入干柴点燃,火烧得越旺越好,直至瓦片烧红,再将河内塔推倒,用烧红的瓦片热垠芋头,这在当地称为“打芋煲”,最后把瓦片丢到村外,这就是“送芋鬼”。

人们以这样的方式,辟凶迎祥。

篇4:霜降的气候习俗与古诗词

目录

霜降三候

霜降习俗

霜降诗词

霜降三候

一候豺乃祭兽 | 霜降之日“豺祭兽”,豺狼的豺俗名“豺狗”,霜降日杀兽陈列,古人说是“祭秋金”,也是别秋的一种仪式。

二候草木黄落 | 后五日“草木黄落”,木叶飘零,飒飒风干,冬天即将来临。

三候蜇虫咸俯 | 再五日“蛰虫咸俯”,咸是皆,俯首帖耳的“俯”是低头,是卧而不食,就是冬眠。

柿红

霜重柿红季节,柿树叶落光后,柿实累累,悬霜照采,如灯笼满枝,是为展示,显摆。柿子被简文帝称为“甘清玉露,味重金液”,但它需被其他果实熏染,才能解涩,相染过程是交易,易为变化,更重要。汉代金币与柿饼形状一致,此种金就称“柿子金”,是交易工具。柿之于市的关系,大致如此。

红颗秋

柿红季节,特别喜欢苏东坡“柿叶满庭红颗秋”句,在他之前,白居易有“桑条初绿即为别,柿叶半红犹未归”,张籍有“园红柿叶稀”,郑谷有“柿繁和叶红”。

以上节选自《微读节气》(朱伟著)

霜降习俗

打霜降

《周礼》中记载,大司马但凡出师,都要对旗纛进行祭祀,称之为军牙六纛之神。自唐以后,各个朝代都有旗纛之祭。

按古俗,每年立春为开兵之日,霜降是收兵之期。所以霜降前夕,府、县的总兵和武官们,都要全副武装,身穿盔甲,手持刀枪弓箭,列队前往旗纛庙举行收兵仪式,以期拔除不祥,天下太平。

霜降日的五更清晨,武官们便会集庙中,向旗合行三跪九叩首的大礼。

礼毕,列队齐放空枪三响,然后再试火炮、打枪,谓之“打霜降”,又称“祭旗纛”,百姓观者如潮。

习战射

《春秋感精符》有记:“季秋霜始降,鹰隼击,王者顺天行诛,以成肃杀之威。”

古人为了顺应秋天的严峻肃杀,都在这个月操练战阵,进行围猎。

自从汉代以来,就在季秋之月讲习武事,操演比试射技,以进行赏罚,已沿袭成为惯例。

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还将其列为农家九月中的事宜——“缮五兵,习战射,以备寒冻穷厄之寇”。

吃柿子

俗语有云:“霜降吃灯柿,不会流鼻涕。”

民间认为霜降吃柿子,冬天就不会感冒流涕。

事实上,由于柿子都是在霜降前后完全成熟,皮薄、肉多、味美,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因而就形成霜降时节吃柿子的习俗。

福建闽南地区,有谚语“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柿子营养丰富,在霜降时节食用极是进补。

送芋鬼

霜降,是秋天最后一个节气,人们非常重视,各地有祛凶、扫墓等习俗,以祈求风调雨顺,生活幸福安康。

霜降时节,人们会用瓦片堆砌成河内塔,在塔里面放入干柴点燃,火烧得越旺越好,直至瓦片烧红,再将河内塔推倒,用烧红的瓦片热垠芋头,这在当地称为“打芋煲”,最后把瓦片丢到村外,这就是“送芋鬼”。

人们以这样的方式,辟凶迎祥。

霜降诗词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整首诗作者用一种轻快语调,描绘当时夏至时节,与端午节前后相连,随着时间流逝,入乡既要随俗,看老翁和孩童一起嬉戏玩耍,其乐融融,一片祥和景象。

《商去早行》

唐?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

《霜降前四日颇寒》

宋?陆游

草木初黄落,风云屡阖开。

儿童锄麦罢,邻里赛神回。

鹰击喜霜近,鹳鸣知雨来。

盛衰君勿叹,已有复燃灰。

霜降前后,气温骤降,虽未到隆冬,但已经是寒气逼人了,所以诗人才有了“颇寒”的感叹。此时,草木凋零,风云变幻,天地之间一派萧索。但诗人却并不悲观,盛衰是自然规律,有衰败自然会有“复燃”的时候。

《水调歌头·霜降碧天静》

宋?叶梦得

霜降碧天静,秋事促西风。

寒声隐地,初听中夜入梧桐。

起瞰高城回望,寥落关河千里,

一醉与君同。

叠鼓闹清晓,飞骑引雕弓。

岁将晚,客争笑,问衰翁。

平生豪气安在,走马为谁雄。

何似当筵虎士,挥手弦声响处,

双雁落遥空。

老矣真堪愧,回首望云中。

深秋的寒夜,一位六七十岁的老人,带病登城巡视,回望中原那一大片被金人夺去的土地,不能收复,南宋小朝廷也岌岌可危,他的心情沉重而且惆怅。

《八声甘州》

宋?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诗人在秋风凄紧的霜降时节登高临远,满目山河零落,万物萧疏,不由得勾起思乡怀人的愁情。这种愁情却无人可与诉知,更令人伤感悲戚。全词意境舒阔高远,气魄沉雄清劲;写景层次清晰有序,抒情淋漓尽致,语言凝练,气韵精妙。

篇5:霜降的气候习俗与古诗词_霜降时节资料

目录

霜降三候

霜降习俗

霜降诗词

霜降三候

一候豺乃祭兽 | 霜降之日“豺祭兽”,豺狼的豺俗名“豺狗”,霜降日杀兽陈列,古人说是“祭秋金”,也是别秋的一种仪式。

二候草木黄落 | 后五日“草木黄落”,木叶飘零,飒飒风干,冬天即将来临。

三候蜇虫咸俯 | 再五日“蛰虫咸俯”,咸是皆,俯首帖耳的“俯”是低头,是卧而不食,就是冬眠。

柿红

霜重柿红季节,柿树叶落光后,柿实累累,悬霜照采,如灯笼满枝,是为展示,显摆。柿子被简文帝称为“甘清玉露,味重金液”,但它需被其他果实熏染,才能解涩,相染过程是交易,易为变化,更重要。汉代金币与柿饼形状一致,此种金就称“柿子金”,是交易工具。柿之于市的关系,大致如此。

红颗秋

柿红季节,特别喜欢苏东坡“柿叶满庭红颗秋”句,在他之前,白居易有“桑条初绿即为别,柿叶半红犹未归”,张籍有“园红柿叶稀”,郑谷有“柿繁和叶红”。

以上节选自《微读节气》(朱伟著)

<<<返回目录

霜降习俗

打霜降

《周礼》中记载,大司马但凡出师,都要对旗纛进行祭祀,称之为军牙六纛之神。自唐以后,各个朝代都有旗纛之祭。

按古俗,每年立春为开兵之日,霜降是收兵之期。所以霜降前夕,府、县的总兵和武官们,都要全副武装,身穿盔甲,手持刀枪弓箭,列队前往旗纛庙举行收兵仪式,以期拔除不祥,天下太平。

霜降日的五更清晨,武官们便会集庙中,向旗合行三跪九叩首的大礼。

礼毕,列队齐放空枪三响,然后再试火炮、打枪,谓之“打霜降”,又称“祭旗纛”,百姓观者如潮。

习战射

《春秋感精符》有记:“季秋霜始降,鹰隼击,王者顺天行诛,以成肃杀之威。”

古人为了顺应秋天的严峻肃杀,都在这个月操练战阵,进行围猎。

自从汉代以来,就在季秋之月讲习武事,操演比试射技,以进行赏罚,已沿袭成为惯例。

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还将其列为农家九月中的事宜——“缮五兵,习战射,以备寒冻穷厄之寇”。

吃柿子

俗语有云:“霜降吃灯柿,不会流鼻涕。”

民间认为霜降吃柿子,冬天就不会感冒流涕。

事实上,由于柿子都是在霜降前后完全成熟,皮薄、肉多、味美,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因而就形成霜降时节吃柿子的习俗。

福建闽南地区,有谚语“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柿子营养丰富,在霜降时节食用极是进补。

送芋鬼

霜降,是秋天最后一个节气,人们非常重视,各地有祛凶、扫墓等习俗,以祈求风调雨顺,生活幸福安康。

霜降时节,人们会用瓦片堆砌成河内塔,在塔里面放入干柴点燃,火烧得越旺越好,直至瓦片烧红,再将河内塔推倒,用烧红的瓦片热垠芋头,这在当地称为“打芋煲”,最后把瓦片丢到村外,这就是“送芋鬼”。

人们以这样的方式,辟凶迎祥。

<<<返回目录

霜降诗词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整首诗作者用一种轻快语调,描绘当时夏至时节,与端午节前后相连,随着时间流逝,入乡既要随俗,看老翁和孩童一起嬉戏玩耍,其乐融融,一片祥和景象。

《商去早行》

唐?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

《霜降前四日颇寒》

宋?陆游

草木初黄落,风云屡阖开。

儿童锄麦罢,邻里赛神回。

鹰击喜霜近,鹳鸣知雨来。

盛衰君勿叹,已有复燃灰。

霜降前后,气温骤降,虽未到隆冬,但已经是寒气逼人了,所以诗人才有了“颇寒”的感叹。此时,草木凋零,风云变幻,天地之间一派萧索。但诗人却并不悲观,盛衰是自然规律,有衰败自然会有“复燃”的时候。

《水调歌头·霜降碧天静》

宋?叶梦得

霜降碧天静,秋事促西风。

寒声隐地,初听中夜入梧桐。

起瞰高城回望,寥落关河千里,

一醉与君同。

叠鼓闹清晓,飞骑引雕弓。

岁将晚,客争笑,问衰翁。

平生豪气安在,走马为谁雄。

何似当筵虎士,挥手弦声响处,

双雁落遥空。

老矣真堪愧,回首望云中。

深秋的寒夜,一位六七十岁的老人,带病登城巡视,回望中原那一大片被金人夺去的土地,不能收复,南宋小朝廷也岌岌可危,他的心情沉重而且惆怅。

《八声甘州》

宋?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诗人在秋风凄紧的霜降时节登高临远,满目山河零落,万物萧疏,不由得勾起思乡怀人的愁情。这种愁情却无人可与诉知,更令人伤感悲戚。全词意境舒阔高远,气魄沉雄清劲;写景层次清晰有序,抒情淋漓尽致,语言凝练,气韵精妙。

<<<返回目录

霜降的气候习俗与古诗词

气候谚语

气候教学反思

第四节 气候特征

天象气候谚语

青藏高原属于什么气候

八年级地理气候教案

立夏气候特点介绍

《气候的威力》 设计

气候特征地理教案

经典的气候古诗词(精选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经典的气候古诗词,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