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乐活动性原则及其在儿童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共含13篇),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FFF冰冰冰”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乐活动性原则及其在儿童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一、什么是快乐活动性原则
快乐活动性原则要求教师在语言教学中,以语言兴趣为中心,伴随语言学习的各种游戏、全身性的反应活动,使儿童掌握语言的基本知识、技能,加强儿童运用语言的能力,培养儿童活泼的个性。
根据心理学理论,兴趣是儿童进行活动的主要动力。儿童的兴趣总是和一些积极、肯定的情绪相联系,它可以激发儿童的求知欲,可以降低儿童意志努力的程度,使其注意力较长时间集中在一定活动内容上,并能唤起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的欲望。有了兴趣,儿童就会主动地、自觉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表现自我、完善自我。而缺乏兴趣的教学,尤其是单纯理智的学习,需要儿童付出更多的意志努力,把注意力长时间集中在单一的教学过程中,这对于兴奋性程度高、意志力薄弱、注意力易分散、转移的儿童来讲无疑困难重重。此外,由于理智性的学习缺乏一定的情景和趣味,儿童始终处在羞怯、惧怕说错的情绪状态之中,影响儿童丰富的想象,不能充分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思想,使儿童产生厌倦情绪,甚至形成恶性循环。幼儿期、童年期的儿童更多地需要借助于外在兴趣来唤起事物内在的、深刻的兴趣。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需要教师通过各种生动、形象、有趣的手段来激发儿童的兴趣,在语言教学中应主要以语言本身的兴趣为主。各种游戏、全身性的反应活动、直观教具、录音、录相都是为了引起儿童对语言本身的兴趣,通过种种方式帮助儿童理解,加深记忆。
为了唤起儿童的语言兴趣,往往又要依赖各种有趣的教学方式,其目的是力求通过儿童的各种感觉器官丰富儿童对语言的认识、理解、想象,强化儿童对语言的记忆。同时我们看到在各种有趣的活动中,还会形成儿童良好的情绪、意志品质以及活泼的个性。
快乐活动性原则的语言学理论认为,语言具有群体性、生活性,并依不同的身份、角色而变化。不同的群体,语言的特征不尽相同。儿童的语言必然带有童年期的特征,比如以单音节词为主,善长于韵律儿歌,歌曲。此外,由于儿童的生活是准成人化的,因此更多地喜欢富有幻想的儿童故事以及拟人化的动物故事。童年期的儿童还非常喜欢游戏,在游戏中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所以利用儿童对角色游戏、角色语言最有兴趣这一特点来组织英语教学,对学生的学习非常有利。
综上,快乐活动性原则,是儿童英语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根据这一原则,我们在确定教学内容和选择教法时就有了明确的方向。
二、快乐活动性原则在儿童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儿童期英语教学内容应当是儿童感兴趣的,日常生活中儿童经常接触的,易接受的生活常识、故事、歌曲等。在儿童英语教学中我们认为要将以上内容传授给儿童,还须在教学方法上贯彻快乐活动性原则,才能使儿童主动接受,变儿童外在的语言兴趣为内在的兴趣。
(一)歌曲、韵律儿歌法
根据儿童对歌曲、韵律儿歌、舞蹈非常感兴趣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它们的优越性来带动儿童,提高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例如:教授字母时,有ABC字母歌;教数字时有韵律儿歌One,Two,Three,Four;教颜色有与之相配合的歌曲Red,YellowBlueandGren的小诗WhatIsRed?教星期、月份有DaysofAWeek、TwelveMonths等等。还可利用歌曲教授日常用语。例如GoodMorningToYou,Helo.HappyNewYear.What?sYourName.LetUsSingTogether或利用歌曲教授句型。如在教授“正在进行时”,我们可运用歌曲AreYouSleping?TheBusIsWaiting来引导与帮助儿童掌握并理解这一时态。如果再配上与歌曲内容相符合的动作,边唱边跳,效果会更好。
(二)游戏法
运用游戏进行教学,是激发儿童英语学习兴趣的另一种有效方法。例如,在复习动物名称时,我们可采用猜谜的方式,即根据一些动物的特征编成易懂易记的儿歌,根据它来猜是什么样的动物。如“鼻子象勾子,耳朵象扇子,大腿象柱子,尾巴象辫子”(elephant)。还可根据学生所听到的一些动物的叫声进行复习。如果教师在课下准备一些动物头饰,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做《我是谁》的游戏,即教师戴上某一种动物的头饰问“WhoamI?”学生回答“Youare….”如果教师能结合以上几种方法进行教学,效果会更好。通过游戏的生动性和竞争性,激发了儿童的学习兴趣,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充分发挥了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既调节了学习的节奏,又锻炼了儿童的语言能力,在愉快协调的气氛中巩固了学到的知识,这种自觉参与实践的.活动,对儿童英语教学尤为有效。
(三)情景法
1、直观教具
在教What?sthis?It?s….Thisis….That?s….Isthis…?Isthat….Arethese…?Arethose…?Theseare….thoseare…时,运用直观教具,例如实物、图片、简笔画等,会使学生充分发挥形象思维的优势,在最短的的时间内获取知识。
2、用图片叙述故事
在教学中依据所学内容配备一些有趣,易懂的短故事,对培养儿童的实际运用能力,增强趣味性很有帮助。即根据故事内容画成图片,让学生在图片的帮助下复述故事,这样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扮演角色
儿童好动、好奇、又能大胆在使用语言,因此扮演角色是创设情景、锻炼儿童听说能力的极好方法。如果根据不同的内容,创设一定的情景,再制做一些简单的道具,配上动听的音乐,让他们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会话表演,会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例如:打电话、生日晚会、买水果、在动物园里、在百货商店、吃午饭、看医生、去学校、下课后等。
(四)全身动作反应法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詹斯・阿谢尔潜心研究20年而提出的“全身动作反应法”非常适合儿童英语学习。所谓“全身动作反应法”即:教师先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系列指令性语言项目,然后让学生对这些指令性语言作出动作上的反应。这种方法在开始阶段不一定要求学生在听完之后立即做出口头反应,允许学生有一段沉默期,只作出动作上的反应。这时学生的身体动作是表示理解的手段。这样,学生逐渐模仿教师的指令,由单词到词组再逐渐过渡到全句。学生大部分语言活动中以理解语言为主,这样学生的心理压力比较小,反而会说得轻松、准确。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步骤来达到全身反应法的目的。
1、教师清楚明了发出语言指令,并配以动作辅助说明,不要求学生立即模仿教师动作,只要静听,试着理解教师的意图。
2、教师发出语言指令,让学生做出动作反应,逐渐理解所授内容。
3、学生边做动作,边模仿教师所发出的语言指令。
4、让一位或部分学生发出语言指令,其他或另一部分学生做出动作,直到同学们可以边发出语言指令,边做出动作。例如:Standup.Sitdown.Washyourface.Touchyoureyes.
Openthewinow.Closethedoor.除了以上这些指令语言外,我们还可以将这种方法扩展运用在教词组、句型、分辨单词读音,以及对课堂用语的理解等等。
乐活动性原则及其在儿童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一、什么是快乐活动性原则
快乐活动性原则要求教师在语言教学中,以语言兴趣为中心,伴随语言学习的各种游戏、全身性的反应活动,使儿童掌握语言的基本知识、技能,加强儿童运用语言的能力,培养儿童活泼的个性。
根据心理学理论,兴趣是儿童进行活动的主要动力。儿童的兴趣总是和一些积极、肯定的情绪相联系,它可以激发儿童的求知欲,可以降低儿童意志努力的程度,使其注意力较长时间集中在一定活动内容上,并能唤起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的欲望。有了兴趣,儿童就会主动地、自觉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表现自我、完善自我。而缺乏兴趣的教学,尤其是单纯理智的学习,需要儿童付出更多的意志努力,把注意力长时间集中在单一的教学过程中,这对于兴奋性程度高、意志力薄弱、注意力易分散、转移的儿童来讲无疑困难重重。此外,由于理智性的学习缺乏一定的情景和趣味,儿童始终处在羞怯、惧怕说错的情绪状态之中,影响儿童丰富的想象,不能充分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思想,使儿童产生厌倦情绪,甚至形成恶性循环。幼儿期、童年期的儿童更多地需要借助于外在兴趣来唤起事物内在的、深刻的兴趣。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需要教师通过各种生动、形象、有趣的手段来激发儿童的兴趣,在语言教学中应主要以语言本身的兴趣为主。各种游戏、全身性的反应活动、直观教具、录音、录相都是为了引起儿童对语言本身的兴趣,通过种种方式帮助儿童理解,加深记忆。
为了唤起儿童的语言兴趣,往往又要依赖各种有趣的教学方式,其目的是力求通过儿童的各种感觉器官丰富儿童对语言的认识、理解、想象,强化儿童对语言的记忆。同时我们看到在各种有趣的活动中,还会形成儿童良好的'情绪、意志品质以及活泼的个性。
快乐活动性原则的语言学理论认为,语言具有群体性、生活性,并依不同的身份、角色而变化。不同的群体,语言的特征不尽相同。儿童的语言必然带有童年期的特征,比如以单音节词为主,善长于韵律儿歌,歌曲。此外,由于儿童的生活是准成人化的,因此更多地喜欢富有幻想的儿童故事以及拟人化的动物故事。童年期的儿童还非常喜欢游戏,在游
[1] [2] [3] [4]
浅析情感性教学原则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情感因素在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结合英语教学实践,论述了教师应如何发挥情感性教学原则的作用,以更好的促进英语教学.
作 者:马建杰 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 刊 名: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英文刊名:CHINA AFTER SCHOOL EDUCATION 年,卷(期): “”(z1) 分类号:H3 关键词:情感性教学 英语教学原则快乐活动性原则及其在儿童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宋涛
[内容]
一、什么是快乐活动性原则
快乐活动性原则要求教师在语言教学中,以语言兴趣为中心,伴随语言学习的各种游戏、全
身性的反应活动,使儿童掌握语言的基本知识、技能,加强儿童运用语言的能力,培养儿童
活泼的个性。
根据心理学理论,兴趣是儿童进行活动的主要动力。儿童的兴趣总是和一些积极、肯定的情
绪相联系,它可以激发儿童的求知欲,可以降低儿童意志努力的程度,使其注意力较长时间
集中在一定活动内容上,并能唤起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的欲望。有了兴趣,儿童就会主
动地、自觉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表现自我、完善自我。而缺乏兴趣的
教学,尤其是单纯理智的学习,需要儿童付出更多的意志努力,把注意力长时间集中在单一
的教学过程中,这对于兴奋性程度高、意志力薄弱、注意力易分散、转移的儿童来讲无疑困
难重重。此外,由于理智性的学习缺乏一定的情景和趣味,儿童始终处在羞怯、惧怕说错的
情绪状态之中,影响儿童丰富的想象,不能充分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思想,使儿童产生厌倦情
绪,甚至形成恶性循环。幼儿期、童年期的儿童更多地需要借助于外在兴趣来唤起事物内在
的、深刻的兴趣。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需要教师通过各种生动、形象、有趣的手段来激发儿童的兴趣,在语
言教学中应主要以语言本身的兴趣为主。各种游戏、全身性的反应活动、直观教具、录音、
录相都是为了引起儿童对语言本身的兴趣,通过种种方式帮助儿童理解,加深记忆。
为了唤起儿童的语言兴趣,往往又要依赖各种有趣的教学方式,其目的是力求通过儿童的各
种感觉器官丰富儿童对语言的认识、理解、想象,强化儿童对语言的记忆。同时我们看到在
各种有趣的活动中,还会形成儿童良好的情绪、意志品质以及活泼的个性。
快乐活动性原则的语言学理论认为,语言具有群体性、生活性,并依不同的身份、角色而变
化。不同的群体,语言的特征不尽相同。儿童的语言必然带有童年期的特征,比如以单音节
词为主,善长于韵律儿歌,歌曲。此外,由于儿童的生活是准成人化的,因此更多地喜欢富
有幻想的儿童故事以及拟人化的动物故事。童年期的儿童还非常喜欢游戏,在游戏中可以尽
情发挥自己的想象,所以利用儿童对角色游戏、角色语言最有兴趣这一特点来组织英语教学,
对学生的学习非常有利。
综上,快乐活动性原则,是儿童英语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根据这一原则,我们在确定教学
内容和选择教法时就有了明确的`方向。
二、快乐活动性原则在儿童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儿童期英语教学内容应当是儿童感兴趣的,日常生活中儿童经常接触的,易接受的生活常识、
故事、歌曲等。在儿童英语教学中我们认为要将以上内容传授给儿童,还须在教学方法上贯
彻快乐活动性原则,才能使儿童主动接受,变儿童外在的语言兴趣为内在的兴趣。
(一)歌曲、韵律儿歌法
根据儿童对歌曲、韵律儿歌、舞蹈非常感兴趣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它们的优越
性来带动儿童,提高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例如:教授字母时,有ABC字母歌;教数字时有韵律儿歌One,Two,Three,Four;教颜色有与之相配合的歌曲Red,
YellowBlueandGren的小诗WhatIsRed?教星期、月份有Day
sofAWeek、TwelveMonths等等。还可利用歌曲教授日常用语。例如G
oodMorningToYou,Helo.HappyNewYear.What?s
YourName.LetUsSingTogether或利用歌曲教授句型。如在教授
“正在进行时”,我们可运用歌曲AreYouSleping?TheBusIsWai
ting来引导与帮助儿童掌握并理解这一时态。如果再配上与歌曲内容相符合的动作,边
唱边跳,效果会更好。
(二)游戏法
运用游戏进行教学,是激发儿童英语学习兴趣的另一种有效方法。例如,在复习动物名称时,
我们可采用猜谜的方式,即根据一些动物的特征编成易懂易记的儿歌,根据它来猜是什么样
的动物。如“鼻子象勾子,耳朵象扇子,大腿象柱子,尾巴象辫子”(elephant)。
还可根据学生所听到的一些动物的叫声进行复习。如果教师在课下准备一些动物头饰,在课
堂上组织学生做《我是谁》的游戏,即教师戴上某一种动物的头饰问“WhoamI?”学
生回答“Youare….”如果教师能结合以上几种方法进行教学,效果会更好。通过游
戏的生动性和竞争性,激发了儿童的学习兴趣,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充分发挥了儿童的主
观能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既调节了学习的节奏,又锻炼了儿童的语言能力,在愉快协调
的气氛中巩固了学到的知识,这种自觉参与实践的活动,对儿童英语教学尤为有效。
(三)情景法
1、直观教具
在教What?sthis?It?s….Thisis….That?s….Isthi
s…?Isthat….Arethese…?Arethose…?Thesear
e….thoseare…时,运用直观教具,例如实物、图片、简笔画等,会使学生充分
发挥形象思维的优势,在最短的的时间内获取知识。
2、用图片叙述故事
在教学中依据所学内容配备一些有趣,易懂的短故事,对培养儿童的实际运用能力,增强趣
味性很有帮助。即根据故事内容画成图片,让学生在图片的帮助下复述故事,这样往往能收
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扮演角色
儿童好动、好奇、又能大胆在使用语言,因此扮演角色是创设情景、锻炼儿童听说能力的极
好方法。如果根据不同的内容,创设一定的情景,再制做一些简单的道具,配上动听的音乐,
让他们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会话表演,会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例如:打电话、生日晚会、
买水果、在动物园里、在百货商店、吃午饭、看医生、去学校、下课后等。
(四)全身动作反应法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詹斯・阿谢尔潜心研究20年而提出的“全身动作
反应法”非常适合儿童英语学习。所谓“全身动作反应法”即:教师先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系列指令性语言项目,
然后让学生对这些指令性语言作出动作上的反应。这种方法在开始阶段不一定要求学生在听
完之后立即做出口头反应,允许学生有一段沉默期,只作出动作上的反应。这时学生的身体
动作是表示理解的手段。这样,学生逐渐模仿教师的指令,由单词到词组再逐渐过渡到全句。
学生大部分语言活动中以理解语言为主,这样学生的心理压力比较小,反而会说得轻松、准
确。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步骤来达到全身反应法的目的。
1、教师清楚明了发出语言指令,并配以动作辅助说明,不要求学生立即模仿教师动作,只
要静听,试着理解教师的意图。
2、教师发出语言指令,让学生做出动作反应,逐渐理解所授内容。
3、学生边做动作,边模仿教师所发出的语言指令。
4、让一位或部分学生发出语言指令,其他或另一部分学生做出动作,直到同学们可以边发
出语言指令,边做出动作。例如:Standup.Sitdown.Washyourf
ace.Touchyoureyes.
Openthewinow.Closethedoor.除了以上这些指令语言外,我们
还可以将这种方法扩展运用在教词组、句型、分辨单词读音,以及对课堂用语的理解等等。
快乐活动性原则及其在儿童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一、什么是快乐活动性原则
快乐活动性原则要求教师在语言教学中,以语言兴趣为中心,伴随语言学习的各种游戏、全身性的反应活动,使儿童掌握语言的基本知识、技能,加强儿童运用语言的能力,培养儿童活泼的个性。
根据心理学理论,兴趣是儿童进行活动的主要动力。儿童的兴趣总是和一些积极、肯定的情绪相联系,它可以激发儿童的求知欲,可以降低儿童意志努力的程度,使其注意力较长时间集中在一定活动内容上,并能唤起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的欲望。有了兴趣,儿童就会主动地、自觉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表现自我、完善自我。而缺乏兴趣的教学,尤其是单纯理智的.学习,需要儿童付出更多的意志努力,把注意力长时间集中在单一的教学过程中,这对于兴奋性程度高、意志力薄弱、注意力易分散、转移的儿童来讲无疑困难重重。此外,由于理智性的学习缺乏一定的情景和趣味,儿童始终处在羞怯、惧怕说错的情绪状态之中,影响儿童丰富的想象,不能充分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思想,使儿童产生厌倦情绪,甚至形成恶性循环。幼儿期、童年期的儿童更多地需要借助于外在兴趣来唤起事物内在的、深刻的兴趣。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需要教师通过各种生动、形象、有趣的手段来激发儿童的兴趣,在语言教学中应主要以语言本身的兴趣为主。各种游戏、全身性的反应活动、直观教具、录音、录相都是为了引起儿童对语言本身的兴趣,通过种种方式帮助儿童理解,加深记忆。
为了唤起儿童的语言兴趣,往往又要依赖各种有趣的教学方式,其目的是力求通过儿童的各种感觉器官丰富儿童对语言的认识、理解、想象,强化儿童对语言的记忆。同时我们看到在各种有趣的活动中,还会形成儿童良好的情绪、意志品质以及活泼的个性。
快乐活动性原则的语言学理论认为,语言具有群体性、生活
[1] [2] [3] [4]
浅谈礼貌原则在话语中的应用
一.引言
礼貌原则是英国著名语用学家Leech提出的。Leech 提出这一原则是为拯救语用学中经常提到的合作原则而提出来的。合作原则没有解释人们为什么有的时候要违反会话准则,而以含蓄、间接的方式表达自己,礼貌原则填补了这块空白,对其进行了解释。Leech 借用了经济学里的成本—效益分析讨论说话人和听话人的损益问题,提出了礼貌原则的六条准则及它们的次准则。
二. 礼貌原则在话语中的准则及其应用
(1)得体准则。次准则是尽量少让他人受损,尽量多让他人受益。设想以下情景,我们抱着一堆书去自习室,到了门口腾不出手来开门,这时走过来一位同学,以下两种说法:
A. Open the door.
B. Could you please open the door?
我们当然会选第二种,因为第二句使得听话人有更多的行为选择自由,对他人的受损程度较小,所以更加得体,更加礼貌。
(2)宽宏准则。次准则是尽量少让自己得益,尽量多让自己受损。比如在这样一种情景下:乙要去机场接人,想借甲的.车,乙说 You can lend me your car.,甲说I can lend you my car.这两句话, 明显甲要比乙礼貌的多,甲遵循了宽宏准则,让自己受益少,吃亏多,但让人觉得舒服。如果在场有第三者,那他一定乐于与甲交往,他会觉得乙有些自以为是的感觉而不愿和乙交往。
(3)赞誉准则。次准则是尽量少贬低他人,多赞誉他人。这条准则常常用在课堂教学之中,如在课堂中,老师经常会说You did a very good job.这种赞扬的话,而不用You are rong.这样的话。赞扬的话显得更加礼貌,遵守了赞誉准则,而最后那两句话显得就不太礼貌了。
(4)谦虚准则。次准则是尽量少赞誉自己,尽量多贬低自己。一个人适当地谦虚,我们反而会觉得他很有内涵。谦虚是为了显得礼貌,如下面的两句话:
A. Please accept this small gift for your birthday.
Please accept this big gift for your birthday.
A句遵循了谦虚原则,显得比较有礼貌,B句显得很不礼貌。
(5)一致准则。次准则是尽量减少自己与他人的不一致,尽量增加自己与他人的一致。例如:
A: I think our English teacher is beautiful.
B: I think so,too.
C: I don’t think so, I think she is ugly.
B遵循了一致准则,比较礼貌,使得对话能融洽地进行,C显得很不礼貌。
(6)同情准则。次准则是尽量减少自己与他人之间的不和,尽量增加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同情。A的爷爷去世了,B说:I’m sorry to hear that., C说:It’s none of my business., D说:I’m happy to hear that. 这三句话,只有B的话显得礼貌,C和D都很不礼貌,D比C显得更加冷酷无情,幸灾乐祸,听了D的话,说不好A就会和D起冲突,而罪魁祸首就是D说话没有考虑到A的感受,没有应用同情原则。
三.结论
在说话时我们要考虑到以上这些准则,这样我们说出来的话就会显得很有礼貌,而不会让他人觉得不舒服,从而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冲突。
平邑三中 李传鹏 王建军
摘要
在中学英语中应用情景教学法时,要注意几个原则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此教法的教育教学作用。要注意情景教学的目的性;在具体应用中,要注意灵活性;要注意情景设置和运用中的科学性;要注意沟通交流和师生关系;要注意诱导性;要注意情景设置和运用中的思想教育作用。以上各原则要统筹安排,优化组合。
关键词: 情境 原则
情境教学法的原则在中学英语中的应用
为了使学生对英语学习感兴趣, 为了使所教知识点由抽象变具体,使语言教学自然生动贴近生活, 为提高学生对所学语言的运用能力,在英语教学中常使用情境教学法。这儿的情境既包括语言运用环境, 也包括为教学服务的某种气氛或心境。在实践中我发现,为使课堂教学高效灵活,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姑且称之为八项原则吧:
一、目的性原则。 二、灵活性原则。 三、科学性原则。四、沟通交流性原则。 五、思想性原则。 六、诱导性原则。七、重复性原则。 八、统一性原则。
现结合实例分述如下:
一、目的性。 情境教学法的目的是还语言以交际实践的本来面目。 严格地讲, 没有情境便没有语言交际。同时,一定的情境又可激发学生的情趣。 在实践运用中使学生乐学和学会。 在选择,设置情境中,首先要考虑, 构置一个什么样的场景才能更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并能初步地培养英语思维习惯,同时也可使学生学会欣赏英语, 或者在学法上得到某些启发和改进。
只有目的明确,日常教学才不会流于随意。比如放英文歌曲,如果仅流于满足学生的兴趣,活跃气氛而放,不能由此而及彼引导注意的迁移,有时可能会干扰课堂教学,分散学生注意力。
如放英文歌曲 Yesterday Once More.时, 当歌中出现 I'd listen to the radio, waiting for my favorite song.时, 我提醒同学们 waiting for my favorite song 在这儿的作用。 当歌中出现 And the good times that I had 和It was songs of love that I would sing for them. 时,我指出这儿有两个定语从句,并作了进一步分析。印证和加深了对分词短语做状语和定语从句的印象。
二、灵活性。 与其他任何教学手段一样,没有任何一种固定的情境设计模式可永保其生命力,其生命力存在于变化之中。 而变化的依据又是生活。这便是灵活性。根据当时的各种情况,所选择的情境可以是如叙家常的自由交谈,耐人寻味的小故事,可以是蕴含深义的画面,动人心弦的乐章,一段电影对白,甚至是几个动作,面部表情的变化等都能传递出情境信息。 另外, 对情境场为教学服务的处理也是灵活多变的。 不但可以一场多用, 多角度使用, 也可稍做改动, 应用于另外一种情况, 而且是同一个情境, 针对学生不同情况, 也需做灵活处理。
如在讲到Chinese Fancy Knot(中国结)(SEFS 3 UNIT 7 重庆大学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以下简称重庆版)时,我在投影仪上放出各种各样的中国结。我问,‘‘What are they ?’’紧随其后又一问题What characters do they have and how are they developed?’’开始了关于中国结的讨论,学习。
通过这种情境场中的实际运用,学生们学的有趣,记忆牢固,并且运用语言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三、科学性。 教学诸因素、物质手段、思维形势与方法等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使情境的设置方法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这便是其科学性。科学性往往同时具有探索性。 在设置情境和运用情境的过程中, 一定要注重其科学性和学生的接受特点以及操作的实用性。
如在讲Carrot,Egg,or Coffee(胡萝卜,鸡蛋,还是咖啡)(SEFS 3 UNIT 6重庆版)时,我原想用事物演示,但考虑到操作程序上需要把鸡蛋,咖啡和胡萝卜煮熟,这在课堂上是不易操作的。我决定用图片加投影仪。将6张图片放在投影仪上,请学生按图索骥。
我们在探索音乐在教学中的作用时,注意到了根据不同的背景需要而选择不同节奏的音乐,比如在听写过程中,很多同学都会眉头紧皱。我对他们说:“眉头紧皱,肌肉紧张,把我们现在的脑力劳动变成了体力劳动。”同学们都笑了。接着我选了一首欢快的音乐,当音乐开头的几声电子模拟的布谷鸟鸣声响起时,从表情上能看得出,他们的心情是平静而又积极的。这可以说是音乐的魔力。
四、沟通交流性。 教学过程是一个知识信息和情感信息双渠道双向交流的过程。 没有沟通交流, 当然就会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情境教学更要注意交流沟通。
我们的这个教法是将知识、思想揉以教师的品格特点, 通过情境来表达的, 有时是表演。 如果不注重沟通交流, 教师的某些传授方式得不到学生的认可, 有时会事与愿违。 所以, 在平时的师生关系上要力求做到和谐共融, 民主平等。 师生的心理共融有助于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中和老师形成一种互相支持,互相配合的交际环境。
在一次授课时,遇到了pretend(假装)一词。我讲着讲着, 微笑着说,“I'm feeling a little ill now. Do I seem ill?” 学生们说,“No.” 然后, 我的微笑消失了。 用手按着胃部, 痛苦地说,“I've got a bad stomachache, Oh.”同学们关切地问,“You're looking ill. How are you?” 我赶紧说,“I’m feeling better now, thank you.” 接着我歉意地解释说 “In order to explain the meaning of this word, I pretended illness just now. I'm sorry. You have shown your love to me, thanks again.” 他们都笑了。然后,点出 Pretend + n.结构。 在这个场景中,知识和情感的双向交流是明显的。如果没有这种双向交流和师生的心理共融是达不到预期效果的。
在教学中, 要注意情绪和心境的“感染性”, 把积极向上, 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传染”给学生。 注意自己的目光和表情的影响力。这种影响是沟通交流中不可低估的,有时会起到成败于斯的作用。
为使沟通交流畅通无阻,我们还应注意在口语交际中使用学生了解的,较常用的一些词汇,或是我们要学生掌握的或者是要发展他们某方面能力所需而扩展的。避免用过多生词、大词。否则,造成交际中的信息沟,影响学生的理解领悟,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有时还会影响学生情绪。这与我们的出发点是背道而驰的。如有必要, 针对学生水平, 可出现汉语解释。
五、思想性。 在人的各种素质中, 品德素质是一个人的最根本的素质。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也必须时时刻刻把提高人的品德素质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这是由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决定的。情境的构置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如爱国教育,良好人际关系教育,人生观教育,勤奋,讲究方法等。这些对他们的学习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重庆版实验教科书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比如讲到 ‘Follow your dream’’(追随你的梦想)(SEFS 3 UNIT 4 重庆版)时,我启发同学们要有梦想,而且要下定决心,坚持不懈。
还有一次,在一次晚休时,两个同学说话被我抓住了(这在我们学校是一种违纪现象)我批评了他们。但从她们的眼神里我读出了不服气。恰好我们讲到pretend这个词。于是,在第二天上课时,我说:“last night when I inspected the boys' dorm, I heard someone talking, when I stopped to see, all the boys pretended to be asleep.”(昨晚我查宿舍时,听到有人说话。当我停下来细查时,所有的男同学都假装睡着了。) 同学们都笑了。我也笑了。 我接着说,“I caught two boys rule-breakers and criticised them,and the next day, when I met them on the way, one of them pretended not to see me .That set me thinking whether I was right? ”(我抓住了两个违纪者并批评了他们,第二天在路上碰见他们时,其中之一假装没看见我。 这使我陷入了沉思,我做对了吗?) 很多同学低声说 ,“Of course, you were right.” 也有的同学说, “违纪就得挨批。” 我的目光坚定了,热切地说, “We are a big family, in order to take the first place in this grade, everybody in our class has a fair share , yeah?”(我们是一个大家庭,为了争得年级第一的荣誉,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份责任,对吗?) 同学们都认真的回答,“Yeah” 那两个违纪的同学也不好意思地随声附和着。我赞许地点了点头。然后点出 pretend (not) to do 这一结构。
在这个原则要求下,教师应注重自己的人格魅力,身教原则,注重挖掘素材,注重引导学生的注意方向。比如上面这个例子,以管理中的小事为素材,以集体荣誉为启发点,辅以师生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既达到了思想教育目的,又适时突出了 Pretend (not) to do 这个结构。
六、诱导性。情境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情境的设置去开启学生的思维,从而达到教育之目的。 一方面,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发现知识并有意识去模仿、应用。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根据教师意图去操练, 控制兴奋点。在某些场境中, 学生们会很开心, 很兴奋。他们的有些反应可能会偏离我们的预想,发生注意转移。这时, 我们要适时地引导学生,控制课堂气氛。
比如在讲到What kind of English learner are you?(SEFS 2 UNIT 1 重庆版)时,我首先利用课本上的调查表,让同学们判断自己是那一种学习类型,然后问每一种类型的特点与以后如何改进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课文学习。
七、重复性。自古人们就认识到,学习是获取新知--学,和巩固已知--习相结合的过程。即这儿所说的重复性--情境的复现和相关语言点的复习性操练。掌握知识过程中与遗忘作斗争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要复习。
另外,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也需要借助复习来趋于完善和熟练。尤其英语语言的运用,在目前我们语言氛围不够强大的情况下,更要重视重复性操练,才能做到在相似语境中应答自如。
复习要注重扩展和方式,时间。简单的机械重复是大忌。复习要有所扩展,联系,要加强整理,概括。 如复习定语从句时,从关系词入手,整理出一条线。并对常出错的地方跟有错题简析。尤其是先行词是时间却不用 WHEN 的情况;先行词是地点却不用 WHERE的情况;从句谓语动词是及物动词却出现 “介词+ WHICH” 的情况和主从句结构完整三个方面进行二次整理。学生反应掌握良好。
复习的方式要科学, 灵活。比如对建议用语的运用。我先后用了做对话,间接引用,场景发言,个人表达以及课堂提问,书面练习等多种练习方式。学生们对提建议的六种句式基本上能出口成句,且与情境一致。
复习时间主要参考记忆原理和遗忘曲线。 经过多长时间, 复习到什么程度, 怎么提取回忆线索等。这些复习要靠平时备课的投入,情境预设,教师的基本功和复习意识。上课过程中出现知识相似,相反等现象时,要及时复习。如定语从句的关系词 that 和名词性从句连接词 that 以及疑问词 when连接词 when 关系词 when 等。
复习还要有足够的量。
搞好复习, 对提高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有利, 也对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
八、统一性。一种教学方法的各个环节的相互制约,不同教学方法的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一个整体,综合发挥其整体效能是任何一种有效教学方法必备的统一性。情境教学只是语言教学的调控手段之一,还需要和其它教学法相结合,尤其和多种形式的操练相结合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从另一个方面讲,统一性还表现在 情境教学中的几个主要原则和基本的教育教学理论、原则,心理学的某些理论、原则以及素质教育的中心思想是相一致的。
如教学原则中的科学性,思想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等; 思想教育中的师生心理相融原则,因势利导原则等;心理学中的有关心理和教育,心理和成长,记忆和遗忘等有关理论等;素质教育中发展能力,开发智力,培养“情商”等, 都在此教法中得到极大地体现。
这里的统一性当然也是处理以上八项原则的关系的一个准则。在同一个场景中可能包含着以上几个原则中的数个甚至全部,不能偏执其一。使多种原则统一在一个原则中,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中学英语情景教学法中的八项原则之间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目的性和思想性是该教学法的目标、方向。科学性和灵活性是操作中的基本准则。沟通交流性是成功运用情景教学法的重要保证。诱导性和重复性是本教学法的学习新知识、复习旧知识的具体做法。只有重视以上八项原则的统筹安排,优化组合,使用情景教学法才能取得理想效果。
主要参考书目。
《高中英语1-4学生用书》 《高中英语1-4教师用书》 重庆大学出版社 《教育学》 雎文龙等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8
《心理学》 李建周等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1
《和谐教学概论》 王敏勤 中国物价出版社
《教育学的学与用》 缪时人等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
“领导作用”原则在ISO9001:标准中的应用
“领导作用”原则是八项质量管理原则之一,是其他七项管理原则在组织内得以运用的先决条件。因此,对于有效运用ISO9000族标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ISO9001:2000中,是这样描述出领导作用的.“领导者应确立组织统一的宗旨及方向,他们应当创造并保持使员工能充分参予实现组织目标的内部环境。”……
作 者:李化全 作者单位:淄博钴业股份有限公司 山东 255200 刊 名:化工质量 英文刊名:QUALITY FOR CHEMICAL INDUSTRY 年,卷(期): “”(5) 分类号: 关键词:系统性原则在异形词规范中的应用
根据异形词群系统的结构规律,探讨系统性原则在异形词规范中应该如何应用;以<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和<现代汉语异形词规范词典>为例,探讨这个原则目前在异形词规范中已经应用的情况和今后应该加强的工作.
作 者:余克强 Yu Keqiang 作者单位:三明学院 福建 三明 365000 刊 名:语言文字应用 PKU CSSCI英文刊名:APPLIED LINGUISTICS 年,卷(期): “”(4) 分类号:H102 关键词:系统性原则 异形词 规范语法教学原则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特性决定了中职学校的英语语法教学工作面临巨大的挑战.本文通过分析英语语法教学原则的常用种类和各项原则的`特点,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如何有效地运用各项语法教学原则进行中职英语语法教学.
作 者:姚文霞 作者单位:广东省潮州市百花台职业中学 刊 名:广东教育(职教版) 英文刊名:GUANGDONG EDUCATION 年,卷(期): “”(3) 分类号: 关键词:英语语法 教学原则 教学方法浅谈稳健性原则在企业中的合理应用
请欣赏:《浅谈稳健性原则在企业中的合理应用》[摘要]合理应用稳健性原则能对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风险加以合理估计,在风险发生之前将之化解,并对防范风险起到预警作用,有利于企业作出正确的经营决策,有利于保护所有者的利益,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稳健性原则;加速折旧法;企业会计准则
一、会计的不确定性是稳健性原则存在的前提条件
会计的不确定性是指在一种或几种情况和处境下的最终结果是得利或损失,只有在发生或没发生一个或几个不确定的未来事项时,才能加以确认的会计信息。
在我们现在的社会中,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经济的飞速发展,信息的传播速度也越来越快,致使会计领域中信息的不确定性问题也越来越复杂。但会计不确定性问题产生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两个,一个是外因即由于会计系统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而产生的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如企业的承诺,以及与银行有关的资金借贷往来等信用,信用作为企业经营中一种必要的融通工具和交易保障,它是企业会计不确定性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企业在外币业务中汇兑期限的不同而发生的汇兑损益,企业无形资产的摊销,合同生效的长短等也都会引起企业资产因时间的关系而不断的变化;企业在生产经营中,为了谋取超额的经济利益,就必然会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性,由于这种风险性的存在,企业的会计信息中也就自然的存在着一种不确定性;另外,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总是和社会,环境分不开的,那么会计信息就一定会受到税率例率、物价变动指数、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而使企业的资产不断发生变化。另一个原因为内因,即指由于会计系统内部的信息加工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问题而引起的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如在会计人员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中,因自身业务水平或职业道德素质的限制,而使企业的会计信息不断的发生变化。总之,会计的不确定性所直接针对的就是会计信息的质量,会计信息的质量高低决定着会计不确定性的必然存在。
“不确定性这一普遍约束因素已经成为稳健主义这个传统会计概念的依据,如一般所述,稳健主义概念不是会计上的一种假设,也不是一种约束因素,但在运用上,它却作为展示那些可能不怎么可靠和相关的数据的一种约束因素。”稳健性原则是人们对会计不确定性的一种必然反应。会计是经济、技术与人结合的产物,会计不确定性的存在,就意味着风险的存在,存在着风险人们就自然会采取措施,寻找一种稳健的方法来回避风险,保护自己。会计工作中的稳健性原则就是人们所采取的一种方法。例如,面对会计工作中的不确定性,财产托管人,审计人员和投资者出于减轻受托责任,减轻审计责任,以及避免或减轻投资风险和进行正确合理的决策的不同目的,他们要求会计信息的披露必须采取稳健性原则。
综上所述,会计不确定性的存在是会计工作中稳健性原则存在的前提条件。
二、稳健性原则的应用及真应注意的问题
(一)稳健原则在会计工作中的具体应用
稳健性原则又称谨慎原则,它可以理解为是对会计人员在某些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存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可供选择时,在充分考虑了相关性原则,客观性原则以及配比原则等其他会计原则的前提下,按会计不确定性程度大小“谨慎”的选用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的一种要求。
1992年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及分行业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对稳健性原则在企业中的应用作了一些规定,如允许计提坏帐准备,有些行业的固定资产可以采用加速折旧法计提折旧,存货的计价可以采用后进先出法等等。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发展和完善,以上的稳健性原则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这一过程中的一些实际需要和现代发展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要求,因此,在财政部1月27日颁布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和经过逐步修改过的具体会计准则中,对稳健性原则的应用作了进一步的调整和规定,其具体应用可归纳如下:
1.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规定,存货和短期投资的期末计价可采用成本与市场孰低法,即可以提取存货跌价准备和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并将市价低于成本的金额确认为当期损失。另外,企业应对长期投资的帐面价值定期地逐项进行检查,如果市场价格持续下跌或被投资单位经营状况变化等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投资的帐面价值,应将其差额先冲抵该项投资的资本公积准备项目,不足冲抵的差额部分应确认为当期的投资损失。
2.加速折旧法的采用。对加速折旧法的采用1992年颁布的会计制度中对其使用范围进行了严格的规定,而股份公司的会计制度中对加速折旧法的使用范围没有加以限定,企业可以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消耗方式适当的选用折旧方法。
3.无形资产的摊销。对无形资产的摊销,在具体准则和《股份公司会计制度》中规定,按合同或法律规定的期限与经营期孰短的年限摊销,如果合同或法律没有规定年限的按不超过的期限进行摊销,而行业财会制度规定是不少于10年进行摊销。对于开办费的摊销,行业财会制度规定按不少于5年的期限进行摊销,而《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及具体准则中改为不超过5年的期限平均摊销,如果开办费不大的,也可以在开始生产经营的当月一次摊销,计人损益。
4.投资的会计处理方法。《企业会计准则一投资》中规定,以放弃非现金资产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按所放弃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确定,公允价值超过所放弃的非现金资产帐面价值的差额,扣除未来应交的所得税后的金额,作为资本公积的准备项目,如果所取得的股权投资的公允价值更为清楚,也可以取得股权投资的公允价值确定。长期投资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时,投资企业的投资成本与应享有被投资企业的所有者权益份额之间的股权投资差额,国家规定应按一定的期限平均摊销,计人损益。股权投资差额的摊销期限,合同规定了投资期限的,按投资期限摊销;没有规定投资期限的,投资成本超过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之间的差额,一般按不超过10年(含10年)的期限摊销,投资成本低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之间的差额,一般按不低于10年(含10年)的期限进行摊销。
以上对长期投资股权投资的增值和减值与长期投资股权投资差额的摊销期限,之所以采取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处理方法,正是遵循了稳健性原则。
5.收入(投资收益)的确认。行业会计制度中对收入的确认作了比较简单、硬性和表面化的规定,如“商品已经发出,劳务已经提供;已经收到货款或已经取得收到货款的有关单据”等等。而《企业会计准则一收入》对收入的'确认标准规定得比较原则,比较注重交易的经济实质。如在商品销售的交易中,要求企业正确判断是否企业已经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在实质上转移给了卖方;是否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的权利,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控制;是否与企业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是否相关的收入和成本能够可靠的计量。只有企业的销售满足了上述四
个条件,才能确认收入,否则,任何一个条件没有满足,即使收到货款或即使已经发出商品,也不能确认收入。又如,在企业提供的劳务收入的确认上,如果劳务的开始和完成分属不同的会计年度,且在资产负债表日能对该项交易的结果作出可靠的估计,应按劳务的完成程度确认收入;如果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不能对交易的结果做出可靠的估计,应按已经发生的共预计能够补偿的劳务成本确认收入,同时,按相同的金额结转成本;如果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不能全部得到补偿的应按能够得到补偿的金额确认收入,并按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结转成本,确认的收入金额小于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的差额,确认为损失;如果预计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全部不能得到补偿,则不确认收入,但应将已经发生的成本确认为当期费用。可见,《企业会计准则一收入》中规定的收入的确认原则更加稳健、可靠。
投资准则规定,除收到已经记人应收项目的现金股利或利息外,短期投资的现金股利或利息,应在实际收到时冲减投资的帐面价值,而不得确认为当期收益。
(二)稳健性原则在实际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1.稳健性原则的运用要正确处理与客观性、配比性、可比性、相关性、可靠性、权责发生制等其他会计原则的冲突。如客观性原则是反映以会计核算工作中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的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但是稳健性原则要求反映的是企业会计实务工作中确认可能发生但尚未发生的损失、费用或收入、资产等。此外,稳健性原则在维护出资者和企业利益方面的倾向性十分明显,它以种种形式,促使企业采取“谨慎”的行为来达到既定的目的。因此,它可能失去客观的立场。
由于上述原因,我们在经济活动中,就应该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和手段来缓解其冲突。首先,我们应合理的确定各项会计原则的优先使用顺序。在12条会计原则中,客观性原则居于首要地位,稳健性原则必须在维护客观性原则的基础上加以贯彻和运用,对于其他会计原则的使用顺序,由于各个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具体合理的确定。其次,要对冲突情况予以充分披露。由于每个企业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在不同时间,不同经营环境下有所不同,稳健性原则的应用时间,范围和程度也应有所不同,因此,我们有必要在信息披露中充分说明稳健性原则的应用时间、范围和程度,揭示因与其他会计原则的冲突而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程度及其变动情况。充分的信息披露能有效地提高信息的可比性,从而使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信息使用者能准确地把握企业的财务状况,防止冲突进一步恶化而误导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再次,我们还要对稳健性原则的应用进行必要的约束,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操作上的随意性和主观性,能有效地预防和避免稳健性原则与其他会计原则的冲突。最后,我们还要加强审计监督,强化内在约束机制。由于稳健性原则在实际操作中有较强的随意性和倾向性,因此,为了避免企业以运用稳健原则为借口,随意变更会计核算方法,高估损失,低估收入,虚列成本费用,歪曲真实的经营成果,把稳健性原则当作成本、利润的调节器,就必须加强审计监督工作,防止滥用和曲解稳健性原则,避免人为地加剧与其他会计原则的冲突。
2.稳健原则的运用最关键的问题是稳健性原则的“度”的掌握,过度运用或运用不够都可能降低稳健性原则优点的发挥而扩大其缺点,使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得不到准确的揭示,从而使企业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在决策方面受到误导。
在现时会计纷繁复杂的环境下,会计不确定性程度逐步提高,稳健性原则既然体现了人们对会计不确定性因素的谨慎小心的态度,就应要求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政策方案的选择时应切时的寻找一个应用稳健性原则的平衡点,以使稳健性原则的优点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将其自身的缺陷约束在一个最小的范围内。我们在把握稳健性原则的“度”时,应将会计信息按其不确定性的大小分为“很可能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可确定”“可能性极小”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三类。在充分考虑了相关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及配比性原则的前提下,将稳健性原则与会计不确定性的分类结合起来,即对于那些“在很大程度上可确定”“很可能发生”的费用或负债,应加以确认,并反映在企业的会计报表中,对于“很可能发生”和“可能性极小”之间的费用或债务,只要求在会计报表中加以反映和披露,而那些“可能性极小”的费用或债务,企业可以不在会计报表中的附注中加以说明和披露。至于对预计的收入和资产只有那些“在很大程度上可确定”的应在企业的报表中加以披露和说明,而对于那些“可能性极小”的,应从谨慎的角度出发,不必在会计报表中及其附注中加以说明和披露,不进行任何处理。但最重要的是,在按上述分类执行稳键性原则时,必须认真合理的考虑权衡相关性、客观性、配比性与稳健性原则之间的成本效益,而不能片面的“教条化”执行,否则仍会犯“度”运用不当的错误。
‘为了保证我们既体现稳健性原则,又不致于损害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国家在具体会计准则中做了如下规定:一是要研究和控制操作性较强的“适应运用”的具体标准或规范;二是要建立和完善外部的约束机制;三是要研究和协调会计准则与财务制度、税收法规之间的关系,调整现行企业经营业绩的考核评价方法,以增强企业适度运用稳健性原则的内部动力和承受力;四是要遵循财务报告的充分披露原则。这样才能更有效的合理运用稳健性原则,使其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稳健性原则是建立在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和一定环境之上的考虑到我国这些方面的现实情况,在贯彻落实稳健性原则时,一方面要努力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判断能力,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优化会计行为,一方面鉴于不同类型的企业在外部信息需求、企业管理水平、会计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差异,会计制度先在上市公司实施,待条件成熟之后,再逐步推广到所有企业,从而使稳健性原则在企业中得到合理的应用。
闫杰
传统教学原则在中学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老树发新芽
----传统教学原则在中学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江苏吴江松陵第一中学 沈建中
一、问题提出
(一) 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海拔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性原则的重要体现之一就是要求课堂中能调动学生参与意识,教师在教学中主导作用并不意味着教师是专门教别人,学生只是被动的受教育者。课堂教学中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是启发性的障碍,这种方式只会堵塞师生之间相互沟通的渠道,导致师生情感上的对立。美国教育家杜威说:“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教学的对象是一个活生生的思想、感情、意志、个性都无处于变化之流的个体。”无论我们怎么教,最终是为了学,只顾教而忽视学,最终的教是无效的。教师的教学如同向车胎中打气一样,只顾打,而不管车胎是否破了,车胎的气门是否堵塞,结果打的气要么跑出去了,要么根本没进去。为此,课堂教学实行改革,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变“教室”为“学堂”,构建“以学生为中心”和“以学生自主流动为基础”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在此模式中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导上,即启发性。
(二)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它是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兴趣的重要因素,特别是思想政治课本身具有时效性很强而教材从不可能随时改变的特点,再加上学生认知能力、知识面、学习时间等因素制约,使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有一种“实践教学法”就是遵循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它一方面及时准确地向学生展现来自社会实践的最新材料以证明政治理论的科学生;另一方面在校内外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实践活动以证明政治理论的意义。笔者认为,要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政治课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的息息相通,必须运用该原则,因为它既是对实践活动的总结,又是实践活动的指南,同时会使学生产生学习政治理论的内驱力,自主学习,积极参与,使政治课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应用
(一) 教师中心论向学生主体论的积极转变
启发性原则促使教师中心论向学生主体论的积极转变。由于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媒体、教学环境四个基本要素所组成的系统,而传统的应试教学模式由于对升学率的过度强调,使教师将教学重点仅仅局限于对课本固有内容的熟练掌握和记忆,教师成了教材的维护者,而学生被当成储存知识的口袋,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毫无主动性、创造性。由于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更是被当成可有可无的东西,根本不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而素质教育则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教师传授知识时如何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激发学生创造力的。同时,它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一切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创造优美的教学环境,调动学生兴趣。假如我们以平等对话的方式、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情形变的完全两样了。针对当前“金钱高于一切”认识,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人生”演讲讨论会,同学生们争相发言,阐述各自观点,有的认为有钱,手持大哥大,坐小轿车,吃山珍海味者是有价值的人生;有的认为周游世界,饱览祖国大好河山才是有价值的人生;有的认为能掌握知识,学有一技之长,并投身到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去,报效祖国才是有意义的人生。学生发言时,教师应注意把握时机,及时加以指导,指出要像孔繁森、高建成等英模那样,把自己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行列之中,把自己有限的人生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了不平凡的成绩来,才是有价值的人生,才是我们学生应追求的人生,从而使学生加深了对真正的、有价值人生的理解。可见,这种民主讨论的课堂教学形式融洽了师生关系,学生在这种民主平等的氛围中能够畅所欲言,露出自己思想深处的疑惑,能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容易引起师生的共鸣,这比“一言堂,满堂灌”要好得多。
政治课教材的改革,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由教师“中心论”向学生“主体论”的转变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实现把“教材”转变为学生的“学材”。新编政治课教材很注重把深刻的哲理内涵与既规范又通俗的表述结合起来,还引用了一些俗谚俚语、寓言神话以及自然科学的例证、人物故事等,不仅使文字生动有趣,而且使学生容易读懂容易理解,为教师把“教材”转变“学材”创造了客观条件。由“教材”到“学材”的转变,是学生主体地位确立的体现,是变传统的“学会”为“会学”转变的基础,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在教学生学。”因此,教师把教学的重点从应试教育的单纯研究如何“教”转向研究如何教学生“学”这方面来,使“教材”真正成为学生的“学材”,实现“教材”到“学材”的转变也是确立学生“主体论”的关键所在,否则素质教育就是一句空话,关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一些教学活动,如调查报告、讲解、辩论、交流、模拟设计、表演、自学等,以此去理解、体会、扩充教师讲解的知识和教材的内容。
(二) 教学封闭性向教学开放性的积极转变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在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当前的政治课堂因遵循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着与素质教育相脱节的情况,比如在教学内容上惟书惟参、不求实际、枯燥乏味,在教学手段上音调划一,传统的“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使学生毫无兴趣。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运用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运用该原则的目的就是增强课堂教学的开放性,使政治课教学做到四“活”:(1)教学内容“活”。既要讲书本知识,又要联系实际;既要讲过去,又要讲现在和将来;既要讲中国,又要讲世界。(2)教学方法“活”。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不“单调划一”,而要“常变常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句话不能用十几种方式说出的教师是不合格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整体状况调整教学方法,做到教法灵活。例如,在讲高二的“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时,学生对机械运动中物体的运动其内因是根据难以理解,学生的认识停留在外力作用重要的观念上。有教师在教学中采取了灵活的处理方法,采用三个体积大小相近的气球、皮球、铅球和一把吹风机来演示,同样的风力,分别吹三个球,三个球的运动结果却不同,分析原因,引导学生得出,在机械运动中内因依然是物体运动变化的根据的结论。(3)课堂练习要“活”。练习的内容既有知识的识记,又有知识的应用。练习的方式上,既让学生说明自己是怎样理解的,又要说明是怎样记住的,还要说明这一知识对现实的指导意义。(4)学生表现“活”。学生的口要“活”,要激发学生踊跃发言,开拓思路,活跃课堂的气氛。学生的手要“活”,能积极动手解答,尝试成功的喜悦,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教学模式,正是上述原则的具体体现,有助于学生主体思维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开拓性人才的培养,以适应时代的要求。例如,在讲“遵守公共道德”一课时,针对我校一些班级存在“乱扔纸屑”、“随地吐痰”等不良现象,让学生谈自己的认识与看法。并结合上述情况,讲述了在我们吴江市城市以优美的环境和良好的文明礼貌等吸引外资,发展电子经济的重要意义,使学生认识到文明礼貌、言行举止对自身的道德修养,未来成才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学参考书给予的材料,而应扩大眼界,要善于吸取或收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时事材料,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善于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吸取有用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本身不仅具有很高的理论素质,而且平时还要多了解学生思想上和学习上的状况,关注我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留意现代科技的最新成就,掌握能密切配合历史教材和现实的各种有关材料。通过自己的深刻领会并结合课本的基本原理,寻求理论联系实际的最佳结合点,以便在课堂教学中能得心应手地加以应用,很好地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例如,在讲“宗教”这一知识点时,向学生提出“法转功不是宗教”的问题,学生们踊跃发言,各抒已见,以自己所见到的,或听到的大量事实,证明了“FLG”不是宗教,而歪理邪说,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从面使学生明确了宗教的内涵、特征,区分了它同封建迷信的区别,认清了“法转功’的邪教本质,使学生既掌握了本课的知识,又提高了分辨的能力,突出了思想政治的开放特点。
总之,教学原则的运用是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服务的,提高课堂效率并不是指课容量的简单增大,而是指课堂的有效率,即让学生在学到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又丰富了感情、发展了个性、促进了学生的整体发展。
分析立脚点原则在工程经济学中的应用论文
工程经济学是经济学原理在投资问题上的应用,主要是与工程相关的投资问题上的应用。
为了保证工程技术很好地服务于经济,使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需要,就要考虑如何根据资金情况正确建立可供选择的工程技术方案的问题,同时,还要考虑用什么经济指标体系对各种方案进行正确的计算、比较和评价,从中选出最优方案的问题。要想科学地解决这些问题,有赖于工程经济学的原理与方法的应用。工程经济学是融汇了工程学和经济学各自特点和内在联系的交叉学科,在世界各国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应用。虽然工程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仍然在不断地发展,但一些基本原则却始终构成了该学科发展、研究和应用的基础。然而在工程经济学众多的基本原则中,立脚点(或称着眼点)原则却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基于此,本文深入分析立脚点原则,并对其应用加以具体说明,无论对于工程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建设还是实践应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立脚点原则
立脚点是指分析者在项目研究中的组织立场。这里的“组织”是从社会科学的角度来讲的,它是指分析者所在的社会实体。
根据工程经济分析中涉及到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划分出常见的两大类六个社会实体。这些不同的社会实体间既可能是横向并列的关系,也可能是纵向包含的关系。
同样的工作从不同组织的立脚点来看,将会有不同的收益和成本。一方面,立脚点的不同将导致不同的收益和成本内容;另一方面,即使相同的收益或成本内容,其价值也会因立脚点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工程技术方案有利和不利结果的出现会依赖于分析者所采取的立脚点,因此,立脚点原则要求分析者明确在经济分析中究竟处于什么位置。
特定决策的立脚点应当具有一贯性。一般决策的观点都是把项目所有者作为立脚点,然而,某些情况下关于项目经济分析的决策,也会要求使用债权人和项目全部投资人,甚至国家与社会等其他类型的社会实体作为立脚点。当给定了特定立脚点,备选方案未来产生的效果,无论是经济的或是其他方面的,都将被确定下来。因此,在项目的可行性评价或经济分析过程中,明确的与一贯的立脚点原则是十分重要的,是建立正确的项目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方案比较与选择等科学决策的前提与保障。
明确的与一贯的立脚点原则并不排斥基于多个立脚点对项目的全面考察与评价,只是要求在每个特定决策或从每个特定角度考察项目时,要明确并使用唯一立脚点,以保证特定立脚点下项目收益与成本的清晰明确,避免由此带来的争议和不正确评价。
同时,应当认识到,多立脚点的全面考察,会有多个不同利益相关者参与到项目的决策程序中,这有可能导致不同利益主体对工程项目或方案进行评价、选择及设计时,会出现某些或某种程度的冲突。因此,立脚点原则在应用过程中,需要解决项目评价指标设置的系统性与客观性,需要实现决策权在不同利益主体间分配的合理性与公正性。
二、立脚点原则的应用
(一)财务现金流量表的结构
财务现金流量表能够反映项目计算期内各年的现金收支情况,用以计算各项动态和静态经济评价指标,从而进行项目财务盈利能力分析。现金流量表可分为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和项目资本金现金流量表等不同报表,要正确得出不同现金流量表的结构内容,必须依据立脚点原则,区分不同的投资计算基础。
通过对基于项目全部投资人和项目所有者两种立脚点的现金流量的分析,可以很容易地得出不同财务现金流量报表的结构。
(二)项目收益率与资本金收益率
考察项目收益率时,如果站在全部投资人的立场上来评价,那么股东是投资人,债权人也是投资人。债权人从项目中得到的收益是利息,正如股东从项目中得到股息是一样的。可见,利息不构成基于全部投资人立场的现金流出科目。如果站在项目所有者的立场上来评价,那么利息将成为现金流出科目。由于建设期利息计入固定资产原值,从而计提折旧;经营期利息计算期间费用,虽然两者都不抵扣调整所得税,但却都具有抵扣所得税的作用,从而影响到基于项目所有者立场的净现金流量,导致项目收益率与资本金收益率出现差异。如,某工程项目投资100万元,其中自有资金50万元,贷款50万元,贷款利率15%,预计年营业收入100万元,经营成本54万元,年折旧费为10万元,营业税金及附加6万元,所得税率为25%。
(三)财务评价与国民经济分析
在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评价中,政府或国家也往往需要知道项目投资给国民经济带来的影响,这就需要基于政府或国家的立脚点对项目进行经济评价,这一工作通常被称为国民经济评价或经济分析。国民经济评价的方法是在西方国家随着兴建公共事业项目的需要而提出的一种经济评价方法,也被称为社会成本效益分析,世界上有代表性的理论和方法有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的方法、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世界银行的方法(又称L-M法)等。目前,我国对拟建投资项目或方案进行财务评价和国民经济评价已经成为整个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的核心。从项目财务评价到国民经济分析,立脚点的转换使得两种评价工作代表了不同的利益主体,分析的视角存在较大差异。
如果站在一个国家的角度来考虑,那么就需要把国民经济作为一个大系统,项目的建设作为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小系统,从而分析项目从国民经济中所吸取的投入以及项目产出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由于国家的资源,包括资金、外汇、土地、劳动力以及其他自然资源总是有限的,因此,基于国家或全社会立脚点的国民经济评价,在考察项目时应当关注资源的变动,而项目全部投资人立脚点的财务评价则是重点关注货币的流动。关注资源的变动,应当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国民收入的最大增长。因此,笔者认为,凡是减少某国社会有益资源的项目投入都是该国的国民经济费用;凡是增加某国社会有益资源的项目产出都是该国的国民经济收益;凡是增加某国社会有害物质的项目产出都是该国的国民经济费用;凡是减少某国社会有害物质的项目投入都是该国的国民经济收益。社会有益资源作为项目投入,其价值应以机会成本衡量;社会有益资源作为项目产出,其价值应以支付意愿衡量。增加社会有害物质,其费用应以带来的有害物质的'危害结果衡量;减少了社会有害物质,其收益也应以消除有害物质的危害结果来衡量。
从一国国民经济的角度看,企业向国家缴纳税金,向国内银行支付利息,或企业从国家得到某种形式的补贴,都未造成资源的实际耗费或增加,它们只是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转移支付,因此,不能作为基于该国国家或社会立脚点的费用或收益。如果同时考虑他国国民经济,站在整个社会的角度,那么向国外银行支付利息,也未造成资源的实际耗费或增加,向国外银行支付利息也成为基于新的立脚点的转移支付。
总之,国民经济评价应该按照资源合理配置的原则,从国家整体角度考察项目的效益和费用,用货物影子价格、影子工资、影子汇率和社会折现率等经济参数分析、计算项目对国民经济的净贡献,来评价项目的经济合理性。国民经济评价与财务评价的区别在于二者所站的评价角度和立场不同,所考察的对象不同,所跟踪的对象不同。财务评价是站在企业的角度来考察项目自身的财务生存能力,跟踪的是货币流动;国民经济评价是站在国家和该国社会的角度来考察项目对国民经济的净贡献,跟踪的是资源流动。可见,只有依据立脚点原则,才能正确把握项目财务评价与国民经济评价的异同,才能准确识别国民经济评价的效益和费用,从而实现国民经济评价的科学性、合理性与可靠性。
三、结语
工程经济学致力于系统评价针对工程问题所提出的解决方案的经济绩效。而系统评价与分析必须把相关的实体作为一个整体来调查研究,因此,系统评价与分析以一种特殊的方式与立脚点相联系――所有与立脚点有关的影响因素都应给予考察。在工程经济学的应用实践中,如果忽视了立脚点原则,就容易掉入仅就问题某部分进行分析的陷阱,虽然达到局部优化,却往往达不到整体最优。本文指出立脚点是工程经济学中的基本原则,划分了工程经济学中立脚点涉及到的两大类六种社会实体,指出了应当坚持明确的和一贯的立脚点原则,并且明确的和一贯的立脚点原则不应排斥从多个立脚点对项目的全面考察;通过财务现金流量表结构、项目收益率与资本金收益率以及财务评价与国民经济评价三个方面阐述了立脚点原则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