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已报废硬盘修复记(共含9篇),希望对大家带来帮助,欢迎大家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白白的沙雕”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许多人遇到BIOS中检测不到硬盘或报错的时候,就将其报废,其实,如果开机后,硬盘在自检时能听到磁盘旋转的声音,估计主电机和控制电路板均无故障,还是有挽回余地的。需要注意的是,硬盘是一种精密的器件,很脆弱,维修前应先将双手洗净,释放掉人体残存的静电再进行操作。
无法找到硬盘的情况
对于出现“HDD Not Detected”错误提示的硬盘,首先检查硬盘外部数据信号线的接口是否有变形,接口焊点是否存在虚焊。排除以上的可能后,取下硬盘后盖,露出电路控制板。拧下控制板上的固定螺丝,将控制板与硬盘主体分离。这时可以看见硬盘主体的两排弹簧片。一排作为主电机的电源,另一排作为硬盘主体的磁头机械臂驱动线圈电源以及硬盘主体与电路控制板间数据传输接口。对于无特殊封装的硬盘,往往可以看见弹簧片与控制电路板对应部位均有灰尘。用脱脂棉蘸无水酒精清洁,对弹簧片变形的部位校形,并除去氧化层,一般情况下均可恢复正常。
如果以上处理无效,那就得打开硬盘主体。选择一个灰尘很少的环境,拧开硬盘前盖的螺丝(有的是用胶粘牢)。取下硬盘的前盖,这时就可清楚地看到盘面。首先用数字万用表检测磁头机械臂驱动线圈是否断路。该线圈的正常阻值为20Ω左右。其次检测磁头上的连线是否断开。每张盘面的两侧均有一个磁头,每个磁头均有两根连线接到磁头机械臂上的集成芯片上。该芯片常见的型号为H1710Q,作用是将磁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再送到电路控制板处理。磁头阻值应在23Ω~26Ω之间。若磁头阻值较大,说明磁头损坏。磁头连线与芯片H1710Q相连,H1710Q对应脚阻值应在1.7kΩ左右,若在1.2kΩ以下说明该芯片已被击穿,可与排线一起更换。
若磁头上的连线断路,可用直径0.2mm的优质漆包线取代。一端压在磁头的金属弹片上,另一端焊在H1710Q相应的脚上。注意将漆包线卡在机械臂相应的卡槽内,并用少许502胶水固定,防止硬盘转动时与漆包线相摩擦。将硬盘各部分复原后,最后用702硅胶将硬盘周围封死,防止灰尘进入。由于磁头体积很小,不易将漆包线卡在上面,最好在放大镜下操作。这时千万不可用力过猛,否则会造成磁头损坏,所以要小心加小心。经这样修复开机后硬盘可恢复正常,
提示硬盘出错的情况
对于出现提示“HDD Controller Error”错误的硬盘,大都是由于某种原因造成硬盘主引导记录(MBR)上文件受损。MBR位于0磁头/0柱面/1扇区上,由Fdisk.exe对硬盘分区时生成。若MBR受损,微机会提示HDD Controller Error,实际上是零磁道上文件损坏,这时格式化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必须用专用软件来处理。首先用系统盘在A盘启动后,运行Scandisk命令检查C盘。
若零磁道未损坏,只需用Norton8.0将该磁道上的文件修复即可。具体做法为:找一台内置硬盘与待修硬盘型号规格完全相同且装有Norton8.0版软件的电脑,将待修硬盘与硬盘电源线相连接,但硬盘信号线不接,跳线不变。①开机后运行Disk Edit命令,从菜单Tools中点取CONFIGURATION项,将Read Only项取消;②从下拉菜单O-biect中选取Driver项,将Hard Disk类型设置为Physical Disk,点击OK项确定;③从Ob-ject菜单中选取Partition Table项,将接在完好硬盘上的信号线拔下,接到待修硬盘上,点击OK项确定;④选择Hard Disk1点击OK项确定,再从Write Ob-ject to Physical Sectors对话框中将Cylinder、Side、Sector分别设置成0、0、1点击OK项确定。当出现Warning对话框时选Yes项。退出Norton软件,这样就将硬盘的主引导信息恢复。重启后硬盘恢复正常,原硬盘内的文件也不会丢失。
若零磁道损坏的硬盘,先仍按上述步骤用Norton8.0软件处理,只是到了第三步时,将Cylinder、Side、Sector分别设置成1、0、1点击OK项确定。当出现Warning对话框时选Yes项。退出Norton软件,重新启动计算机,在BIOS设置硬盘自动检测一栏中可以看到,CYLS数值减少了1个。如原来CYLS为2112,则变为2111。说明原硬盘分区表是从C盘的0柱面开始,现从1柱面开始。保存BIOS设置后退出。重新分区、格式化后硬盘恢复正常。另有一些硬盘,自检时提示“HDD Controller Error”。采用以上方法处理无效,只能报废。
硬盘是电脑极重要的一部分,所有的资料和数据都会保存在硬盘中,一旦硬盘出现错误,有时数据的损失会比整个电脑报废的损失还要大,不过,作为电脑的硬件之一,许多人总以为硬盘轻易不容易损坏,一旦坏了就是不能启动的情况,还有人认为坏道是很容易识别的,发现了用什么磁盘医生之类的软件修理就行了,再不行就低格吧!其实硬盘坏道,几乎可以称为硬盘的致命伤。笔者见识过许多因为延误时机,自己乱用各种软件修理,最后把偌大个硬盘整成一块废铁的例子。
修理硬盘坏道
对于逻辑坏道,我们可以修复,对于物理坏道,我们应采用隔离的办法,以最大程度减少损失,防止坏道进一步扩散为目标。我见过有些人在报纸上吹说用某个特殊软件能修理物理坏道,最要命的是许多人对低格硬盘的迷信,实在是误人之语。所谓低级格式化,指的是将空白的磁盘划分出柱面和磁道,然后再将磁道划分为若干个扇区,每个扇区又划分出标识部分ID、间隔区GAP和数据区DATA等。低级格式化只能在DOS环境下完成,而且只能针对块硬盘而不能支持单独的某一个分区。有些坏磁道和坏扇区能够通过低级格式化来修复,但对于真正的硬盘磁盘表面物理划伤则无法进行修复,这只有通过各种办法标出坏扇区的位置,以便让操作系统不去使用,以防止扩大坏道进而延长硬盘使用。特别想强调,低级格式化是一种损耗性操作,对硬盘的寿命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如无必要,用户们尽量不要低级格式化硬盘。
对于逻辑坏道,一般情况下我们用操作系统自带的工具和一些专门的硬盘检查工具就能发现并修复。如:Windows自带的Scandisk磁盘扫描程序就是发现硬盘逻辑坏道最常用的工具,而我们常见的Format命令不能对任何硬盘坏道起到修补作用,这点大家要明白。我们可在Windows系统环境下,在我的电脑中选中要处理的硬盘盘符,选择其属性,在出现的工具按钮中选择查错状态,再在扫描类型中选全面检查,并将自动修复错误打上勾,然后开始即可。如果系统在启动时不进行磁盘扫描或已不能进入Windows系统,我们也可用软盘或光盘启动盘启动电脑后,在相应的盘符下,如A:下运行Scandisk*:(注:*为要扫描的硬盘盘符),回车后来对相应需要扫描修复的硬盘分区进行修理。
但是,如果是硬盘物理坏道,那么千万千万记住不要试图用这些方法来修复,相反用各种工具反复扫描,就是对硬盘的物理坏区强制进行多次读写,必然会使坏道变多,进而扩散,正确的方法是用下面的方法果断地把已有坏道的地方隔离开。这是一种很无奈的办法,但是一个20G的硬盘,如果因为坏道,屏蔽了15G,总还有5G空间可用,如果不这样做,最后的结果是整个硬盘全部报废。
方法一:用PartitionMagic等磁盘软件完成工作
如PartitionMagic分区软件,先用PartitionMagic4中的check命令或Windows中的磁盘扫描程序来扫描磁盘,算出坏簇在硬盘上的位置,然后在Operation菜单下选择Advanced/badSectorRetest,把坏簇所在硬盘分成多个区后,再把坏簇所在的分区隐藏,以免在Windows中误操作,这个功能是通过HidePartition菜单项来实现的,
这样也能保证有严重坏道的硬盘的正常使用,并免除系统频繁地去读写坏道从而扩展坏道的面积。但是这需要对这些软件熟悉,并且有计算硬盘的经验,许多人并不容易做到准确。
方法二:用FDISK和格式化命令FORMAT
具体的方法是这样的,第一要搞清硬盘的容量,对于有问题的磁盘先用FDISK分成一个C盘,再用FORMAT进行格式化,当碰到无法修复的坏块时面对FORMAT总是试图修复,这时记录下进行的百分比.然后按CTRL+BREAK强行终止任务,用磁盘总容量百分比,得出这部分正常的磁盘容量,用FIDSK划出一个逻辑磁盘,再将后面的磁盘估计出坏道的大概大小,大概比例为10%左右,再划分一个逻辑盘。这个小盘不用格式化,在总工作完成后将其删除,这样就将坏块给全部跳过去了。这样可能会损失一些好道,但对大容量硬盘来说无足轻重,而硬盘使用起来更加稳定。
方法三:用专门的坏盘分区工具如FBDISK
FBDISK这是一个DOS下专门发现坏道并隔离后重新分区的软件,只有一个文件,仅仅几十K。操作很简单,先制作一张能启动到DOS的软盘,把FBDISK放在软盘上,用它引导系统,注意系统上只能挂一个要修理的硬盘,并且将其接在主硬盘的线上。进入DOS后,只要能发现硬盘,就运行FBDISK好了,这个小程序先会对硬盘按磁道进行扫描,发现坏道就显示出来,同时还会估计总体扫描完要用多长时间,全部扫描完后,程序会根据扫描结果和坏道情况给你提出一个全新的分区方案来,如果你接受就按Y,否则不会对你的硬盘进行处理。这个软件不错,但是可能比较大手,笔者曾有一次用它把一个10G硬盘扫完后,报告说只有300M可以使用,但是我用方法二后,却找出了近2G的完好空间。所以大家还是按需使用。
还有一类特别的坏道表面看起来很可怕,其实反而好修理,如系统显示TRACK0BAD,DISKUNUSABLE,意思为零磁道损坏,硬盘无法使用或用磁盘扫描程序扫描其它硬盘时其0扇区出现红色B。大家都知道硬盘扇区是最重要的地方,损坏后一点也不能用,一般人往往将出现这样故障的硬盘作报废处理。其实合理运用一些磁盘软件,把报废的0扇区屏蔽掉,而用1扇区取而代之就能起到起死回生的效果,这样的软件如Pctools9.0和NU8等。
以Pctools9.0为例来作说明。一块40G硬盘出现上述故障,用盘启动电脑后,运行Pctools9.0目录下的DE.EXE文件。接着选主菜单Select中的Drive,进去后在Drivetype项选Physical,按空格选定,再按Tab键切换到Drives项,选中harddisk,然后OK回车后回到主菜单。打开Select菜单,这时会出现PartitionTable,选中进入后出现硬盘分区表信息。该硬盘有两个分区,找到C区,该分区是从硬盘的0柱面开始的,那么,将1分区的BeginningCylinder的0改成1就可以了,保存后退出。重新启动电脑后按Del键进入COMS设置,运行IDEAUTODETECT,可以看到CYLS由782变成781。保存退出后重新分区格式化该硬盘就可以了。
我是一个狂热的电脑爱好者,这不,这次我自认为自己又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我把硬盘中的数据给成功的恢复了,
经过是这样的。
我的计算机机中有两块硬盘,一块是钻石6.4G的,分为两个分区DOS分区和扩展DOS分区;另一块是希捷1.6G的,只分了一个DOS分区,存在盘符交错现象,C盘、E盘为钻石盘,D:为希捷盘。由于使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了,所以各个盘中存满了各种各样的东东,有些连我自己都记不得了。有从网上下载的,有从朋友那拷来的,还有我写的一些工作总结、报告、感想等。我总想把这种盘符交错现象纠正过来,但由于硬盘中的东西无处备份,一直不敢进行。几天前我怀着撞大运的心态去试。我心想,我总不至于那么倒霉。把硬盘中的数据给丢了吧。于是用FDISK删除E逻辑盘。我准备把现在的D盘的DOS分区改为扩展DOS分区,这样就不会存在盘符交错现象了。删除了E盘后,我又有些后悔了,万一其中的数据全丢了,岂不悔之晚矣,我又没有备份。我于是又重新给原来的E盘分配盘逻辑盘符,成功后,我想查看一下我原来E盘中的数据是否还存在,我在DOS下进入E:盘,无论进行什么操作,都提示错误,无法正常访问E:盘。这时我才想起了刚装新硬盘时要先分区,分区后进行高级格式化(FORMAT)后才能在硬盘中进行存取操作,唉呀!我怎么这么晕啊!
我E:盘中的那些东东啊!不过问题总是要解决的。我首先想到的是到网上去求助,于是连网上了万千(新闻组),发了一封求助的贴子,我仔细地查看其它网友发的关于解决硬盘问题的方法。我把自己所有有关硬盘修复方面的书籍和资料都翻了出来,坐在我的计算机旁一个又一个的试。我准备用DEBUG,但我不知道FAT32的具体细节,于是上网查询,查到了一些,但不是很详细。我试着用DOS6.22的FORMAT和UNFORMAT命令,由于版本的原因,在DOS6.22下根本发现不了WIN98系统的硬盘,而在WIN98的DOS下使用DOS6.22的FORMAT提示版本不正确。UNFORMAT可以运行,
我能不能用WIN98的FORMAT命令格式化后再用DOS6.22的UNFORMAT呢?试一试吧,FORMAT是格式化命令,它并不是将硬盘数据区中的数据完全破坏,只是将文件分配表(FAT)置空而已。决心已下,在WIN98的DOS状态下,敲入FORMATE:,格式化工
作一点一点地进行着,1%……10%……50%……100%终于完成了,用DIRE:没有文件,但可以进入E:盘了,这次可以使用UNFORMAT命令了,急忙敲入UNFORMATE:按照它的提示进行下去,但进行到?一步时,提示无效驱动器或无效参数后退出程序。我又在此命令后加上参数/U,/J,等,还是行不通。我敲入UNFORMAT/? 仔细地阅读了各个参数的作用,小心的试着。
但是,结果令我失望。看来UNFORMAT并不能在WIN98的DOS下正常运行。这时我担心的是我的E:盘中的数据是不是还存在。我用DEBUG读入了E:盘的的任一扇区,发现其中很多都是一些看上去杂乱无章的十六进制的数值。并不是“0”或“F”,看来E:盘中的数据还在。我心存一线希望。
我漫无目的地查看着我C:盘中从网上下载的文章,忽然发现有一位网友提到RecoverNT可以修复FAT32硬盘。何不试一试,找遍了我所有的软件光盘,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找到了RecoverNT2.5。将其拷到我的硬盘中,此软件不用安装,直接运行。由于没有详细的帮助文件,只能看着它的提示进行试了。选择File-OpenDrive-E:然后选择select。RecoverNT开始运行,在SearchedDIRS列表框中显示出已找到的文件名和目录名。我心中一喜,看来我的E:盘有救了。搜索了20几分钟后,E:盘中所有的数据都查完了,从RecoverNT列表框中可以看到找到的文件和目录,连很久以前删除的东西都给找回来了。由于RecoverNT拒绝将找回的文件存贮在正被修复的硬盘中,而只能存贮在本机的其它硬盘或网络中的其它硬盘中,所以恢复工作非常安全,我把E:盘中对我有用的东东恢复到C:D:中。我试了试,完全正常。由于我C:D:盘的空间有限,不可能将E:盘中所有数据都恢复,对于有些程序可以重新安装,至此我的E:盘恢复工作大功告成。
至于盘符交错现象,目前也不影响使用,给硬盘加上卷标完全可以分得清楚哪个是第一块硬盘,哪个是第二块硬盘,虽然有些软件可以在不破坏数据的情况下改变硬盘的一些参数,不过我现在认为,在没有100%的把握时不要去试,否则悔之晚矣。还是找一台没有重要数据的计算机练练手,拥有了一些经验后再进行吧,不要学我噢!
硬盘的坏道共分两种:逻辑坏道和物理坏道。逻辑坏道为软坏道,大多是软件的操作和使用不当造成的,可以用软件进行修复;物理坏道为真正的物理性坏道,是硬盘盘片本身的磁介质出现问题,例如盘片有物理损伤,大都无法用软件进行修复,只能通过改变硬盘分区或扇区的使用情况来解决。
如果你的硬盘一旦出现下列这些现象时,你就该注意硬盘是否已经出现了坏道:
(1)在读取某一文件或运行某一程序时,硬盘反复读盘且出错,提示文件损坏、无法读取或无法写入文件等信息,或者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成功;有时甚至会出现蓝屏等;
(2)硬盘声音突然由原来正常的摩擦音变成了怪音;
(3)在排除病毒感染的情况下系统无法正常启动,用SYS命令传导系统也不能成功,出现Sectornotfound或GeneralerrorinreadingdriveC等提示信息;
(4)Format硬盘时,到某一进度停止不前,最后报错,无法完成;
(5)每次系统开机都会自动运行Scandisk扫描磁盘错误;或硬盘扫描时出现红色的B的标记。
(6)对硬盘执行FDISK时,到某一进度会反复进进退退;
首先,我们先确认硬盘的坏道是逻辑坏道还是物理坏道,方法很简单。在电脑刚刚启动时,按F8键,选择CommandPromptonly进入DOS模式(操作系统必须为Win95/98,若为Win/XP请使用DOS启动盘),执行scandiskx:(X为盘符),Scandisk程序便会检查硬盘,对产生的逻辑坏道会自行弹出对话框,选择Fixit对逻辑坏道进行初级修复。如扫描程序在某一进度停滞不前,那么硬盘就有了物理坏道。
对于已进行初步修复的仍有逻辑坏道的硬盘,正常启动后回到Windows下,进入我的电脑中选择有逻辑坏道的硬盘,单击鼠标右键,选择属性工具开始检查就弹出磁盘扫描程序,选中完全并将自动修复错误打上勾,单击开始,就开始对该分区进行扫描和修复。一般来说,通过上述的方法,修复完成之后硬盘上坏道仍然存在,只是做上了标记,系统不会继续访问了,但是随着对硬盘的继续使用,我们可能会发现硬盘坏道有可能扩散,所以这种方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比较妥善的办法是对硬盘数据进行备份,然后重新分区格式化硬盘,一般来说,如果硬盘上的故障仅仅是逻辑坏道,就可以彻底的解决问题,
当然,建议在进行重新分区和格式化之后,使用DOS下Scandisk再次对硬盘进行检测,确保硬盘逻辑坏道的完全修复。
而对于有物理坏道的硬盘,上述方法就无能为力了,但也不是没有办法。
有物理坏道的硬盘的解决方法之一屏蔽物理坏道
由于物理坏道通常是由于硬盘使用中遭受撞击或者突然断电等情况产生的,在盘片高速旋转时,磁头有可能撞击盘片,造成磁介质损伤而形成的,即使通过磁盘检测软件将坏道标记,操作系统虽然不会继续访问这个扇区,但是物理坏道通常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会扩散,这是由于虽然坏道标记之后,但是硬盘仍然可能访问到坏道周围的扇区,从而引起坏道的扩散。为了避免坏道的扩散,我们最好是将坏道屏蔽到一个未使用的分区。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如果硬盘还没过质保期,就去找销售商,让其想办法(别忘了带****)。但如果过了质保期或遇到了奸商,就只好自己想办法了,下面我就介绍一种用PartitionMagic(分区魔术师,以下简称PM)修复硬盘的方法
道理很简单,通过对硬盘的重新分区,隐藏有物理坏道的硬盘空间,对其实行隔离。具体的作法是:首先启动PM,选中Operations菜单下的Check命令,对硬盘进行直接扫描,标记坏簇后,选中Operations菜单下的Advancedbadsectorretset,最后把坏簇分成一个独立的分区,再通过Hidepartiton命令将分区隐藏,至此大功告成。
如果电脑启动时出现信息TRACK0BAD,DISKUNUSABLE,那么修复起来就比较麻烦,因为此信息说明硬盘的零磁道损坏了,一般出现这种情况,大多数人就把硬盘作报废处理。但并非绝对不能修复,原理十分简单,只要用1扇区代替0扇区就行了,下面让我们试试吧!
这次请DiskMan来帮助我们,它是一款比较常用的硬盘工具,大家可以在华军软件园下载(bj.onlinedown.net)。下载后在纯DOS运行,在硬盘菜单中选中要修改的盘(一般为C盘),然后依次进入工具参数修改将起始柱面的值由0改为1,确定后保存退出。就可以对硬盘进行重新分区了。
如果出现问题后上述方法均不奏效,那只好使用终极********低级格式化。这是笔者最不推荐使用的一种方法,因为低格会重新划分磁道和扇区、标准地址信息、设置交叉因子等信息,会对硬盘造成剧烈磨损,对于已存在物理坏道的硬盘更是雪上加霜,且低格会将所有的数据清空,更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因此不到万不得已,千万不要低格。常用的低格工具有DM万用版,LFORMAT等,均可在华军软件园下载。切记,低格后的硬盘一定要用FORMAT进行高级格式化后才能使用
微机对硬盘自检的故障提示一般有两种:一种是“HDD Not Detected(没有检测到硬盘)”,另一种是“HDD Control Error(硬盘控制错误)”,现介绍具体的修复步骤。
先用水洗净双手,目的是洗净手上的油迹与汗迹,同时泄放掉人体可能残存的静电。最好能戴一双医用手套再进行操作。本人的 15只硬盘在自检时均能听到磁盘旋转的声音。磁盘能正常旋转,估计主电机和控制电路板均无故障。对于“HDD Not Detected”错误提示的硬盘,首先检查硬盘外部数据信号线的接口是否有变形,接口焊点是否存在虚焊。排除以上的可能后,取下硬盘后盖,露出电路控制板。拧下控制板上的固定螺丝,将控制板与硬盘主体分离。这时可以看见硬盘主体的两排弹簧片。一排作为主电机的电源,另一排作为硬盘主体的磁头机械臂驱动线圈电源以及硬盘主体与电路控制板间数据传输接口。对于无特殊封装的硬盘,往往可以看见弹簧片与控制电路板对应部位均有灰尘。用脱脂棉蘸无水酒精清洁,对弹簧片变形的部位校形,并除去氧化层。本人的7只硬盘经以上处理后,均恢复正常。
如果以上处理无效,那就得打开硬盘主体。选取一个灰尘很少的环境,拧开硬盘前盖的螺丝(有的是用胶粘牢)。取下硬盘的前盖,这时就可清楚地看到盘面。首先用数字万用表检测磁头机械臂驱动线圈是否断路。该线圈的正常阻值为20Ω左右。其次检测磁头上的连线是否断开。每张盘面的两侧均有一个磁头,每个磁头均有两根连线接到磁头机械臂上的集成芯片上。该芯片常见的型号为H1710Q,作用是将磁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再送到电路控制板处理。磁头阻值应在23Ω~26Ω之间。若磁头阻值较大,说明磁头损坏。磁头连线与芯片H1710Q相连,H1710Q对应脚阻值应在1.7kΩ左右,若在1.2kΩ以下说明该芯片已被击穿,可与排线一起更换。
若磁头上的连线断路,可用∮0.2mm的优质漆包线取代。一端压在磁头的金属弹片上,另一端焊在H1710Q相应的脚上。注意将漆包线卡在机械臂相应的卡槽内,并用少许502胶水固定,防止硬盘转动时与漆包线相摩擦。将硬盘各部分复原后,最后用702硅胶将硬盘周围封死,防止灰尘进入。由于磁头体积很小,不易将漆包线卡在上面,最好在放大镜下操作,
在本人的废硬盘中,有两只系磁头上的连线损坏。本人在卡漆包线时由于用力过猛,造成一只磁头损坏,因此只修复好一只硬盘,开机后恢复正常。
对于提示“HDD Controller Error”错误的硬盘,大都是由于某种原因造成硬盘主引导记录(MBR)上文件受损。MBR位于0磁头/0柱面/1扇区上,由FDISK.EXE对硬盘分区时生成。若MBR受损,微机会提示HDD Controller Error,实际上是零磁道上文件损坏,这时格式化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必须用专用软件来处理。首先用系统盘在A盘启动后,运行Scandisk命令检查C 盘。
若零磁道未损坏,只需用Norton8.0软件将该磁道上的文件修复即可。具体作法为:找一台内置硬盘与待修硬盘型号规格完全相同且装有Norton8.0版软件的电脑,将待修硬盘与硬盘电源线相连接,但硬盘信号线不接,跳线不变。1)开机后运行Disk Edit命令,从菜单Tools中点取CONFIGURATION项,将Read Only项取消,2)从下拉菜单O-biect中选取Driver项,将Hard Disk类型设置为Physical Disk,点击OK项确定;3)从Ob-ject菜单中选取Partition Table项,将接在完好硬盘上的信号线拔下,接到待修硬盘上,点击OK项确定。4)选择Hard Disk1点击OK项确定,再从Write Ob-ject to Physical Sectors对话框中将Cylinder、Side、Sector分别设置成0、0、1点击OK项确定。当出现Warning对话框时选Yes项。退出 Norton软件,这样就将硬盘的主引导信息恢复。重新启动,硬盘恢复正常,原硬盘内的文件也不会丢失。
若零磁道损坏的硬盘,先仍按上述步骤用Nor-ton8.0软件处理,只是到了第三步时,将Cylinder、Side、Sector分别设置成1、0、1点击OK项确定。当出现Warning对话框时选Yes项。退出Norton软件,重新启动计算机,在 CMOS设置硬盘自动检测一栏中可以看到,CYLS数值减少了1个。如原来CYLS为2112,则变为2111。说明原硬盘分区表是从C盘的0柱面开始,现从1柱面开始。保存CMOS设置后退出。重新分区、格式化后硬盘恢复正常。另有3块硬盘,自检时提示“HDD Controller Er-ror”。采用以上方法处理无效,只能报废。同行们手中若有坏硬盘,先不必废弃,可先按以上的方法维修,相信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笔者从事电脑研究有六个年头了,这期间曾经遇到过不少硬盘因为无法正常格式化而被用户丢弃的现象,这样做的弊端是在浪费了大量金钱的同时,也让我们失去了不少的存储空间。其实,这些“废弃”的硬盘是可以在被修复后继续利用的。这类硬盘所出现的现象通常是在DOS下格式化时出现类似于“Tryingtorecoverallocationunit65,288”的提示,情况严重时会提示无法格式化而异常退出。这时如果用户只有这一块硬盘,那么用FDISK也无法识别该硬盘。好多用户遇到该问题时常常手足无措,不知如何处理,有的甚至被“高手”告之该盘必须返回厂家才能修理,
其实,只要你会使用WINDOWS,那么这个问题处理起来就很简单。只需要按照如下几个步骤操作即可:
1、保证你的计算机有另外一块预装了WIN95/WIN98/WINNT的可以启动的硬盘。(如果没有,可以从朋友处或别处暂借一用)2、保证你的计算机在关闭电源状态。3、将你需要处理的硬盘接在主版的IDE接口或SCSI接口上并接好电源线。在BIOS中将启动盘设置为原先那块可以启动的硬盘。4、开机,启动WINDOWS,打开“我的电脑”,找到代表需要处理的硬盘的盘符。单击右键,格式化该盘。选择“快速”,“完成时显示提要”选项,单击“确定”,开始格式化。5、单击“开始->程序->附件->系统工具->磁盘扫描程序”,对刚刚格式化完毕的硬盘进行扫描。注意扫描时要选择“完全”选项和“自动修复错误”选项。6、扫描完毕,重新启动。一切OK!
硬盘是计算机中极为重要的存储设备,计算机工作所用到的全部文件系统和数据资料的绝大多数都存储在硬盘中,硬盘是产生计算机软故障最主要的地方。计算机常见软故障有:文件丢失,电脑不能起动;碎片过多,电脑运行速度变慢;硬盘分区后丢失容量。对付上述软故障,只要会用下列工具软件,就能轻松搞定。
GHOST:硬盘拷贝镜象工具。PQMAGIC:硬盘分区大师。DISKEDIT:磁盘编辑工具。FDISK:分区工具。FORMAT:格式化工具。VOPT99:硬盘碎片整理工具。SYS:系统文件传送工具。
使用上述工具,应先知道下列基本概念:硬盘主分区,引导分区,扩展分区,磁道,簇,扇区,FAT16,FAT32文件分配表。一个硬盘要能存放文件,必须经过硬盘分区,格式化等操作步骤,因为经过这些步骤之后,在硬盘中就建立起了主分区,引导分区,确定了FAT16或FAT32文件表。主分区的作用是保存硬盘中各逻辑分区在盘片上起始位置和终止位置及分区的容量大小。引导分区的作用是:在固定的位置存放有操作系统文件,在电脑送电或复位时,由BIOS程序将处于固定位置的系统文件装入内存,再将电脑控制权交给系统文件人而完成引导过程。
以下为硬盘分区的具体参数:主分区表位于硬盘主引导扇区(0柱面0磁头1扇区)的后部,从1BEH字节开始,共占用64个字节,包含四个分区表项。每个分区表项的长度为16个字节,它包含一个分区的引导标志、系统标志、起始和结尾的柱面号、扇区号、磁头号以及本分区前面的扇区数和本分区所占用的扇区数。其中“引导标志”表明此分区是否可引导,即是否活动分区。当引导标志为“80”时,此分区为活动分区;“系统标志”决定了该分区的类型,如“06”为FAT16分区,“0b”为FAT32分区,“63”为UNIX分区等;起始和结尾的柱面号、扇区号、磁头号指明了该分区的起始和终止位置。分区表项的16个字节分配如下:
第1字节:引导标志。
第2字节: 起始磁头。
第3字节:低6位为起始扇区,高2位与第4字节为起始柱面。
第4字节:起始柱面的低8位。
第5字节:系统标志。第6字节:终止磁头。
第7字节:低6位为终止扇区,高2位与第8字节为终止柱面
第8字节:终止柱面的低8位。
第9-12字节:该分区前的扇区数目。
第13-16字节:该分区占用的扇区数目。
扩展分区作为一个主分区占用了主分区表的一个表项。在扩展分区起始位置所指示的扇区(即该分区的第一个扇区)中,包含有第一个逻辑分区表,同样从1BEH字节开始,每个分区表项占用16个字节。逻辑分区表一般包含两个分区表项,一个指向某逻辑分区,另一个则指向下一个扩展分区。下一个扩展分区的首扇区又包含了一个逻辑分区表,这样以此类推,扩展分区中就可以包含多个逻辑分区。
以上参数用NU中DISKEDIT工具软件可轻松获取,操作步骤如下:①启动DISKEDIT。②选中硬盘和物理磁盘选项后确定。③在对象菜单上选中分区表(T)。以下数据为主分区信息
000001B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00 00 00 00 00 00 80 01
000001C0 01 00 0B FE 7E 04 3F 00-00 00 86 FA 3F 00 00 00
000001D0 41 05 0F FE 3F 01 C5 FA-3F 00 BD 86 BB 00 00 00
000001E0 C1 FE 65 FE FF FE 82 81-FB 00 9D 2C 36 00 00 00
000001F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00 00 00 00 00 00 55 AA
以上数据中有下划线的80表示活动分区,0B OF都表示FAT32分区,65表示NOVELL分区,此是一个10.2G硬盘,有C:,D:,E:三个盘区,一个NOVELL盘区,其中D:,E:为扩展分区的逻辑盘,因为用手工计算盘区容量比较复杂,一般不能用DISKEDIT去改动分区表中容量数据(如起终止磁头和柱面),
如要改动分区在大小,可用PQMAGIC工具软件,启动后界面如下(在纯DOS下使用更可靠)
改变分区的大小,只要点击Option中的Resize,再用鼠标拖动盘区亮带边缘或在容量框中直接输入数值,此操作只能空出盘区中的空闲部分,空出的部分可加入相邻盘区中,扩大其容量。有时在分区时由于误操作,使硬盘容量丢失,PQMAGIC和FDISK均不能操作时,可用DISKEIT直接把硬盘中000001B0到000001F0的数值清为0(注:55AA不能动)然后写入硬盘(改DISKEDIT为写模式),之后重新分区,即可轻松恢复。
硬盘安装操作系统文件后,即可便用。由于操作系统的BUG和软件种类繁多,在各种软件的多次安装和删除操作后,使硬盘中碎片繁多,严重降低读写速度,这时只要启动VOPT99,硬盘文件就会摆放的规规矩矩,VOPT99比WINDOWS98自带的碎片整理软件要快的太多了。但是由于系统注册表的不断膨胀,也严重影响速度。注册表减肥可不容易,尽管有多种注册表工具,但本人用后均感觉不尽人意,远不如用GHOST来得干脆利索,本人的操作是:安装WINDOWS98Ⅱ系统,安装设备驱动程序(显卡、声卡、MODEM),安装常用软件(DirectX,Office软件,其它),总容量控制在620MB左右。之后启动GHOST60,选择LOCAL→Partition→To Image→OK→选中C:区创建一个IMAGE文件,再将此文件保存硬盘上或刻录成光碟。以后整理系统时,启动GHOST选择LOCAL→Partition→From Image→输入此文件的路径和文件名,6分钟左右即可,新一轮工作由此开始。
工具软件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基础,对工具软件的应用先要做到心中有数,才能事半功倍。象DISKEDIT,其功能非常强大,应用不当会有很大错误,请各位注意使用方法。
1995年,偶然在同事那里见到一个陌生的物件,好奇地问那是什么,朋友答:“这是电脑用的硬盘!”
这就是高朋第一次认识硬盘的经过, 几年下来,单位的电脑越来越多,电脑问题也随之多起来,高朋便有机会研究PC的维护。在维护过程中,由于硬盘出问题是较多的,
尤其是出坏道的情况更是令人。于是,高朋查遍图书馆、新华书店的计算机类图书,研究坏道修复的方法。令人失望的是,各种书刊上所说的方法大同小异(怀疑有传抄之嫌),不仅用处不大,而且严重误导读者。
多年来一直误导着高朋的几个常识性问题是:
1.硬盘逻辑坏道可以修复,而物理坏道不可修复。实际情况是,坏道并不分为逻辑坏道和物理坏道,不知道谁发明这两个概念,反正厂家提供的技术资料中都没有这样的概念,倒是分为按逻辑地址记录的坏扇区和按物理地址记录的坏扇区。
2.硬盘出厂时没有坏道,用户发现坏道就意味着硬盘进入危险状态。实际情况是,每个硬盘出厂前都记录有一定数量的坏道,有些数量甚至达到数千上万个坏扇区,相比之下,用户发现一两个坏道算多大危险?
3.硬盘不认盘就没救,0磁道坏可以用分区方法来解决。实际情况是,有相当部分不认的硬盘也可以修好,而0磁道坏时很难分区。
如此误导,如不是自己搜集研究外文资料并长期实践,说不准还长期拿来作信条呢。在国外有许多的专业的硬盘维修论坛,在那里你可以发现有一些国家的硬盘维修技术达到了很高水准。我敢肯定,他们的一些技术会令众多硬盘厂家头痛不已。和世界上众多专业硬盘修理高手交流,使高朋受益菲浅。这三年来,高朋辞去教师工作,专门从事硬盘修复工作,经手修复的硬盘已超过万个。
总结起来,高朋的技术来源有三方面:
1.搜集国外技术资料与国外专业人士交流;
2.购买专业工具软件(有同步技术更新支持);
3.自己的实践经验。
很遗憾,我没有找到教我修复硬盘的老师,也不认为哪本教科书对我修硬盘有太大帮助。
硬盘修复人士需要弄明白的几个基本概念
在研究硬盘修复和使用专业软件修复硬盘的过程中,必将涉及到一些基本的概念。在这里,高朋根据自己的研究和实践经验,试图总结并解释一些与“硬盘缺陷”相关的概念,与众位读者交流。
Bad sector (坏扇区)
在硬盘中无法被正常访问或不能被正确读写的扇区都称为Bad
sector。一个扇区能存储512Bytes的数据,如果在某个扇区中有任何一个字节不能被正确读写,则这个扇区为Bad
sector。除了存储512Bytes外,每个扇区还有数十个Bytes信息,包括标识(ID)、校验值和其它信息。这些信息任何一个字节出错都会导致该扇区变“Bad”。例如,在低级格式化的过程中每个扇区都分配有一个编号,写在ID中。如果ID部分出错就会导致这个扇区无法被访问到,则这个扇区属于Bad
sector。有一些Bad sector能够通过低级格式化重写这些信息来纠正。
Bad cluster (坏簇)
在用户对硬盘分区并进行高级格式化后,每个区都会建立文件分配表(File Allocation Table,
FAT)。FAT中记录有该区内所有cluster(簇)的使用情况和相互的链接关系。如果在高级格式化(或工具软件的扫描)过程中发现某个cluster使用的扇区包括有坏扇区,则在FAT中记录该cluster为Bad
cluster,并在以后存放文件时不再使用该cluster,以避免数据丢失。有时病毒或恶意软件也可能在FAT中将无坏扇区的正常cluster标记为Bad
cluster,
导致正常cluster不能被使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每个cluster包括若干个扇区,只要其中存在一个坏扇区,则整个cluster中的其余扇区都一起不再被使用.
Defect (缺陷)
在硬盘内部中所有存在缺陷的部分都被称为Defect,
如果某个磁头状态不好,则这个磁头为Defect
head。如果盘面上某个Track(磁道)不能被正常访问,则这Track为Defect Track.
如果某个扇区不能被正常访问或不能正确记录数据,则该扇区也称为Defect Sector. 可以认为Bad sector 等同于 Defect sector.
从总的来说,某个硬盘只要有一部分存在缺陷,就称这个硬盘为Defect hard disk.
P-list (永久缺陷表)
现在的硬盘密度越来越高,单张盘片上存储的数据量超过40Gbytes.
硬盘厂家在生产盘片过程极其精密,但也极难做到100%的完美,硬盘盘面上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缺陷。厂家在硬盘出厂前把所有的硬盘都进行低级格式化,在低级格式化过程中将自动找出所有defect
track和defect
sector,记录在P-list中。并且在对所有磁道和扇区的编号过程中,将skip(跳过)这些缺陷部分,让用户永远不能用到它们。这样,用户在分区、格式化、检查刚购买的新硬盘时,很难发现有问题。一般的硬盘都在P-list中记录有一定数量的defect,
少则数百,多则数以万计。如果是SCSI硬盘的话可以找到多种通用软件查看到P-list,因为各种牌子的SCSI硬盘使用兼容的SCSI指令集。而不同牌子不同型号的IDE硬盘,使用各自不同的指令集,想查看其P-list要用针对性的专业软件。
G-list (增长缺陷表)
用户在使用硬盘过程中,有可能会发现一些新的defect sector。按“三包”规定,只要出现一个defect
sector,商家就应该为用户换或修。现在大容量的硬盘出现一个defect
sector概率实在很大,这样的话硬盘商家就要为售后服务忙碌不已了。于是,硬盘厂商设计了一个自动修复机制,叫做Automatic
Reallcation。有大多数型号的硬盘都有这样的功能:在对硬盘的读写过程中,如果发现一个defect
sector,则自动分配一个备用扇区替换该扇区,并将该扇区及其替换情况记录在G-list中。这样一来,少量的defect
sector对用户的使用没有太大的影响。
也有一些硬盘自动修复机制的激发条件要严格一些,需要用某些软件来判断defect
sector,并通过某个端口(据说是50h)调用自动修复机制。比如常用的Lformat, ADM,DM中的Zero
fill,Norton中的Wipeinfo和校正工具,西数工具包中的wddiag,
IBM的DFT中的Erase等。这些工具之所以能在运行过后消除了一些“坏道”,很重要的原因就在这Automatic
Reallcation(当然还有其它原因),而不能简单地概括这些“坏道”是什么“逻辑坏道”或“假坏道”。如果哪位被误导中毒太深的读者不相信这个事实,等他找到能查看G-list的专业工具后就知道,这些工具运行过后,G-list将会增加多少记录!“逻辑坏道”或“假坏道”有必要记录在G-list中并用其它扇区替换么?
当然,G-list的记录不会无限制,所有的硬盘都会限定在一定数量范围内。如火球系列限度是500,美钻二代的限度是636,西数BB的限度是508,等等。超过限度,Automatic
Reallcation就不能再起作用。这就是为何少量的“坏道”可以通过上述工具修复(有人就概括为:“逻辑坏道”可以修复),而坏道多了不能通过这些工具修复(又有人概括为:“物理坏道”不可以修复)。
Bad track (坏道)
这个概念源于十多年前小容量硬盘(100M以下),当时的硬盘在外壳上都贴有一张小表格,上面列出该硬盘中有缺陷的磁道位置(新硬盘也有)。在对这个硬盘进行低级格式化时(如用ADM或DM
5.0等工具,或主板中的低格工具),需要填入这些Bad track的位置,
以便在低格过程中跳过这些磁道。现在的大容量硬盘在结构上与那些小容量硬盘相差极大,这个概念用在大容量硬盘上有点牵强。
近日在站上接连看到两篇文章“硬盘历险记”和“排雷新法”,分别讲述作者如何解决身中逻辑炸弹的硬盘的事,第一篇文章的作者圣堂天使、黑晶独辟蹊径,采用带电插拔的方法,构思新颖,豪气干云,为我平生所未见,深表叹服。“排雷新法”作者zega使用的是一种纯软件解决方案,修改系统文件io.sys以达到带“病”启动的目的,方法虽好,但debug、fdisk、pctools、ultraedit的综合使用太麻烦,让一般的使用者望而却步。
笔者一年前也遇到过这一问题,一开始以为是硬盘“牺牲”了,遂新购一盘。使用半月后,一日上网时突然死机。重启,自检正常,启动系统......,一分钟没动静,又“牺牲”啦,天啊!冷静之后仔细想想,不可能两块硬盘都坏吧,要不然Seagate也太失败了(两块硬盘都是Seagate的),
再想到都是上网死机后出现的故障,难道是中“招”了?软盘也不能启动,可恶!
怎么办?经过几天的折腾,终于找到一种简单、方便、可靠的解决方法。
所需的东西很简单,兼容机(大多数的国内品牌机也可)一台,DM软件(买硬盘的时候送或上网down)。下面开始喽: 第一步,把DM拷到好的硬盘上(如果有的话,没有的就用软盘好了)。 第二步,接上坏硬盘,开机,进CMOS,除好硬盘外,其他的IDE设为NONE(关键所在),保存,启动。 第三步,进入DOS,运行DM,选中坏硬盘,分区格式化,OK后启动。 第四步,进CMOS,识别硬盘或设为AUTO,保存后启动。
好了,简单吧,对习惯使用DM分区格式化硬盘的网友来说,简直是小菜一叠。
需要说明的是,象IBM、HP这类原装电脑一般不能用这种方法,因为第二步不能完成,也就无法启动系统。
该方法的原理是DM不依赖于BIOS设置的硬盘识别安装方式,相信网友们都知道在不能识别大硬盘的早期系统上是如何安装大容量硬盘的吧。
★ 钢笔修复记作文
★ 车辆报废申请书
★ 系统不认硬盘
★ 大学物资报废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