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伪书说述评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动起来啊动起来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列子》伪书说述评(共含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动起来啊动起来”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列子》伪书说述评

篇1:《列子》伪书说述评

《列子》伪书说述评

历代陈陈相因的“伪书说”已经成为研究<列子>的严重障碍.“伪书说”不少,但实际上,这些“伪书说”有几个因循的.关节性问题.而在这些问题上历代的“伪书说”在态度和方法上却存在诸多缺陷.我们应该用正确的态度来对待“伪书说”和<列子>.

作 者:管宗昌 GUAN Zong-chang  作者单位:大连民族学院,文法学院,辽宁,大连,116605 刊 名: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CIENT BOOKS COLLATION AND STUDIES 年,卷(期): “”(5) 分类号:B223.2 关键词:伪书说   态度   方法  

篇2:相当因果关系说述评

相当因果关系说述评

一、相当因果关系说之基本思想

相当因果关系说诞生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由德国富莱堡大学生理学家冯。克里斯(Vor Kries)首创。克里斯长期研究概率学,并一直试图把概率论的有关方法运用于社会问题的研究。一八八八年,他发表了一篇文章,首次将概率论的思想用于侵权行为法上的因果关系研究领域。其理论的基本立意很快得到大陆法系诸多学者的赞同,他们在克里斯的理论的基础上,对相当性的判断问题作了进一步的研究,从而形成了侵权法上因果关系判断领域的相当因果关系理论。相当因果关系说产生以后,逐渐被包括德国、奥地利、瑞士在内的大陆法系国家的法院所接受,并成为支配性的学说。时至今日,相当因果关系说在德国、希腊、奥地利和葡萄牙等国仍然处于主导性地位。

相当因果关系说的理论前提是: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是事物普遍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反映形式之一,它是客观的,独立于人们的意识之外的,它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是人们对因果关系的'认识,是要受制于人类的知识水平的。事物之间联系的复杂性、人类认识能力的有限性、信息占有的不完全性等等,使得人们不可能完全认识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人们对特定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的判断也只能是在现有的认知条件和信息状况下,对因果关系作出一个大致的判断。因而,因果关系的认定就不完全是一个逻辑推演的过程,而只是一个可能性的判断过程。

关于可能性的判断,在克里斯看来,就是一个运用概率学的原理和方法进行分析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步骤:首先,对于某一个现象发生的频率进行考察;其次,对不同现象发生的频率进行比较和分析。比如说,我们可以通过考察特定人群患某种疾病的频率,来判断从事某种职业是不是很有可能造成从事这种职业的人患上这种疾病。一个经常讨论的案例是关于矿工患肺结核病的案例。在这个案例中,通过调查发现,由于煤矿工人长期暴露于对呼吸系统损伤极大的粉尘当中,因而患肺结核病的比例很高,远高于一般人群。这样,我们就可以作出从事矿工这一职业很可能导致肺结核的判断。

克里斯认为,这种可能性的判断可以用于因果关系的判断。理由非常简单:如果可能性的判断显示A很有可能导致B的发生,而在存在A的情况下确实有B的发生,那么人们会比较有理由相信A就是导致B发生的原因。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尽管克里斯是从统计分析的方法出发来探讨因果关系的判断问题的,但是他并没有把可能性判断完全建立在数据的统计和分析的基础之上,而主要是依靠一个普通人和受过良好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法学者所共同具有的社会常识。因为“依据相当性概念判断之结果,与普通一般人或经过训练、具有正义感的法律人,依据经验之启发及事件发生的正常过程,所为之判断,甚为相似”。[1]

克里斯将上述思想贯彻于侵权行为法因果关系认定领域,主主张事件与损害之间具有相当因果关系,必须符合二项要件:(1)该事件为损害发生的不可欠缺的条件;(2)该事件实质上增加损害发生的客观可能性。换言之,在克里斯看来,极大地增加损害发生可能性的必要条件就是损害结果的原因,行为人应对由此而造成的损害结果承担侵权责任。[2]因此,根据相当因果关系说,首先应判断结果发生之条件,是否为损害发生之不可欠缺的条件(条件关系之判断),亦即在认定确实具有事实上因果关系后,再判断相当因果关系存在与否(相当性之判断)。

二、条件关系之认定

对于条件关系之认定,采相当因果关系说的各侵权法律制度基本上都以必要条件理论为基础,下文围绕必要条件理论对条件关系的认定作一简要之介绍。

(一)必要条件理论之内涵

这里所谓的必要条件理论,是指英美法上的“bu

[1] [2] [3] [4]

篇3:《列子.说符》阅读及答案参考

《列子.说符》阅读及答案参考

文言文阅读

列子学射中①矣,请于关尹子②。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③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学之。三年,又以报④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 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

【注释】①中:打着。②请于关尹子:向关尹子请教。③弗:不。④报:报告。                  (节选自《列子.说符》)

1、给加粗字注音。

列子学射中矣(   )  又以报关尹子(  )

2、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守而勿失也(    )   退而学之(    )

3、翻译下列句子。

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则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zhng    yǐn

2、牢记   返回

3、你知道你射中靶子的道理吗?

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篇4:《列子·说符》练习题及答案

《列子·说符》练习题及答案

《列子·说符》

列子学射中①矣,请于关尹子②。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③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学之。三年,又以报④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 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

【注释】①中:打着。②请于关尹子:向关尹子请教。③弗:不。④报:报告。

【小题1】给划线字注音。(1分)

列子学射中矣( ) 又以报关尹子( )

【小题2】解释下列划线的词。(2分)

守而勿失也( ) 退而学之( )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4分)

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

【小题4】这则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4分)

答案

【小题1】zhng yǐn

【小题2】牢记 返回

【小题3】你知道你射中靶子的道理吗?

【小题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篇5:列子说符原文以及翻译

列子说符原文以及翻译

【原文】

子列子学于壶丘子林。壶丘子林曰:“子知持后,则可言持身矣。”列子曰:“愿闻持后。”曰:“顾若影,则知之。”列子顾而观影:形枉则影曲①,形直则影正。然则在直随形而不在影,屈申任物而不在我。此之谓持后而处先。关尹谓列子曰:“言美则响美,言恶则响恶;身长则影长,身短则影短。名也者,响也;身也者②,影也。故曰:慎尔言,将有和之③;慎尔行,将有随之。是故圣人见出以知入,观往以知来,此其所以先知之理也。度在身,稽在人。人爱我,我必爱之;人恶我,我必恶之。汤武爱天下,故王④;桀纣恶天下,故亡,此所稽也。稽度皆明而不道也,譬之上不由门,行不从径也。以是求利,不亦难乎?尝观之伸农、有炎之德⑤,稽之虞⑥、夏、商、周之书,度诸法士贤人之言,所以存亡废兴而非由此道者,未之有也。”严恢曰:“所为问道者为富。今得珠亦富矣,安用道?”子列子曰:“桀纣唯重利而轻道,是以亡。幸哉余未汝语也。人而无义,唯食而已,是鸡狗也。强食靡角⑦,胜者为制⑧,是禽兽也。为鸡狗禽兽矣,而欲人之尊己,不可得也。人不尊己,则危辱及之矣。”

【注释】

①枉——弯曲。

②身也者——王叔岷:“‘身’当作‘行’,下文‘慎尔行,将有随之’,即承此言。”“《御览》四百三十引《尸子》作‘行者影也’,可为旁证。”

③和之——《集释》:“‘和’,北宋本作‘知’,汪本从之,今从吉府本、世德堂本订正。”

④故王——《集释》:“‘故王’,北宋本作‘兹王’,汪本从之,今从各本正。”

⑤有炎——即炎帝,传说中上古姜姓部落首领。一说炎帝即神农氏。

⑥虞——有虞氏,即舜。

⑦靡——通“摩”。

⑧胜者为制——《御览》四百二十一引作“胜者为利”。

【译文】

列子向壶丘子林学习。壶丘子林说:“你如果懂得怎样保持落后,就可以和你谈怎样保住自身了。”列子说:“希望能听你说说怎样保持落后。”壶丘子林说:“回头看看你的影子,就知道了。”列子回头看他的影子:身体弯曲,影子便弯曲;身体正直,影子便正直。那么,影子的弯曲与正直是随身体而变化的,根源不在影子自身;自己的屈曲与伸直是随外物而变化的,根源不在我自己。这就叫保持落后却处于前列。关尹对列子说:“说话声音好听,回响也就好听;说话声音难听,回响也就难听。身体高大,影子就高大;身体矮小,影子就矮小。名声就像回响,行为就像影子。所以说:谨慎你的言语,就会有人附和;谨慎你的行为,就会有人跟随。所以圣人看见外表就可以知道内里,看见过去就可以知道未来,这就是为什么能事先知道的原因。法度在于自身,稽考在于别人。别人喜爱我,我一定喜爱他;别人厌恶我,我一定厌恶他。商汤王、周武王爱护天下,所以统一了天下;夏桀王、商纣王厌恶天下,所以丧失了天下,这就是稽考的结果。稽考与法度都很明白却不照着去做,就好比外出不通过大门,行走不顺道路一样。用这种方法

去追求利益,不是很困难吗?我曾经了解过神农、有炎的德行,稽考过虞、夏、商、周的书籍,研究过许多礼法之士和贤能之人的言论,知存亡废兴的原因不是由于这个道理的,从来没有过。”严恢说:“所以要学习道义的.目的在于求得财富。现在得到了珠宝也就富了,还要道义干什么呢?”列子说:“夏桀、商纣就是由于重视利益而轻视道义才灭亡的。幸运啊!我没有告诉你。人如果没有道义,只有吃饭而已,这是鸡狗。抢着吃饭,用角力相斗,胜利的就是宰制者,这是禽兽。已经成为鸡狗禽兽了,却想要别人尊敬自己,是不可能得到的。别人不尊敬自己,那危险侮辱就会来到了。”

要记住这篇文章哦:《列子说符》原文及翻译,如果喜欢,可以经常来找我,我是你的“秀秀姐”。

篇6:《列子.说符》阅读答案

杨朱①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②衣而反。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扑之。

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选自《列子.说符》)

注释:①杨朱:人名。②缁:黑色。

1、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衣缁衣而反

B、甚矣,汝之不惠

C、之虚所卖之

D、予默然无以应

2、下列划线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衣素衣而出(穿)

B、天雨 (下雨)

C、子无扑矣(孩子)

D、子亦犹是也(好像)

3、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这个小故事中,你领悟了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2、C

3、假如你的狗出去时是白的回来时成了黑的,难道你能不觉得奇怪吗?

4、凡遇是非,切莫忙于责人,应首先从自身找原因。或:任何事情,应透过现象看本质,既要辨别其外在形式,更要注重其内在本质。(意对即可)

篇7:《列子.说符》阅读答案

楚庄王问詹何①曰:“治国奈何?”詹何对曰:“臣明于治身而不明于治国也。”楚庄王曰:“寡人得奉宗庙社稷②,愿学所以守之。” 詹何对曰:“臣未尝闻身治③而国乱者也,又未尝闻身乱而国治者也。故本在身,不敢对以末④。”楚王曰:“善。”

选自《列子·说符篇》

【注释】①詹何:古代哲学家。②社稷:指国家。③身治:自身修养好。④

末:末节,次要的事情。

13.解释文中加点字词语的含义。(2 分)

(1)詹何对曰 对:_________

(2)故本在身 本:_________

14.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 分)

臣明于治身而不明于治国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楚庄王在于詹何的对话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请用自己的话概括。(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答案】(1)回答 (2)根本、基础

【解析】考查实词的积累与识记,“对”“本”这两个实词比较简单,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与练习中基本都能掌握。解题时,应先回忆之前学过的这些词的意思,然后再联系上下文进行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备考建议】熟记课内文言文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同时,加强课外文言文练习,做好重点词语的积累>重点的字要翻译出来,省略的成分需要补充完整。这类题需要考生既注意基础知识的积累,又要重视内容的理解。

15.【答案】修养自身是治理好国家的根本。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课外文言文的整体理解能力,学生在解题时,应该先熟悉文章大概意思,然后再进一步了解文章作者的基本态度,想表达的主要思想。

【备考建议】考生解决这类题型有三种方法:一、原句摘抄,从原文中累与识记,并对这些词语进行适当地总结。

14.【答案】我明白了修养自身(的道理)却不明白治理国家(的道理)。

【解析】翻译题型是中考必考题型,考生失分的现象较为明显,一般因为关键字不落实造成失分,因此需要格外注意。本题中的“治身”“明”要重点翻译,是考试的得分点,省略的部分需要补充完整,整体来说难度不大。

【译文】

楚庄王问詹何说:“治理国家应该怎样?”詹何回答说:“我知道修养 身心,不知道治理国家。”楚庄王说:“我能成为祀奉宗庙社稷的'人,希望学到怎样保持它的办法。”詹何回答说:“我没有听说过身心修养好了而国家反而混乱的事,又没有听说过身心烦乱而能把国家治理好的事。所以根本在于自身,不敢用末节来答复。”楚王说:“说得好。”

篇8:《列子.说符》阅读答案

《列子·说符篇》原文阅读

楚庄王问詹何①曰:“治国奈何?”詹何对曰:“臣明于治身而不明于治国也。”

楚庄王曰:“寡人得奉宗庙社稷②,愿学所以守之。”

詹何对曰:“臣未尝闻身治③而国乱者也,又未尝闻身乱而国治者也。故本在身,不敢对以末④。”楚王曰:“善。”

《列子·说符篇》阅读习题

13.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1)詹何对曰 对: (2)故本在身 本:

14.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臣明于治身而不明于治国也。

15.楚庄王在与詹何的对话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请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列子·说符篇》阅读答案

13.(1)回答 (2)根本,基础

14.我明白修养自身(的道理)却不明白治理国家(的道理)。

15.修养自身是是治理好国家的根本。

《列子·说符篇》阅读拓展

庄子在其书第一篇《逍遥游》中,就提到过列子可以“御风而行,泠然善也”,似乎练就了一身卓绝的轻功。因为庄子书中常常虚构一些子虚乌有的人物,如“无名人”、“天根”,故有人怀疑列子也是“假人”。不过《战国策》、《尸子》、《吕氏春秋》等诸多文献中也都提及列子,所以列子应该实有其人。列子的学说,刘向认为:“其学本于黄帝老子,号曰道家。道家者,秉要执本,清虚无为,及其治身接物,务崇不竞,合于六经。”《尔雅.释诂》邢昺《疏》引《尸子.广泽篇》及《吕氏春秋不二》说:“子列子贵虚”。《战国策.韩策》有:“史疾为使楚,楚王问曰:‘客何与所循?’曰:‘治列子圄寇之言。’曰:‘何贵?’曰:‘贵正’。”张湛《列子.序》认为:“其书大略明群有以至虚为宗,万品以终灭为验,神惠以凝寂常全,想念以著物为表,生觉与化梦等情。巨细不限一域,穷达无假智力,治身贵于肆仕,顺性则所至皆适,水火可蹈。忘怀则无幽不照,此其旨也。”

列子认为“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他因为穷而常常面有饥色,却拒绝郑国暴虐的执政者子阳馈赠的粮食。其弟子严讳问之曰:“所有闻道者为富乎?”列子曰:“桀纣唯轻道而重利是以亡!”列子还主张应摆脱人世间贵贱、名利的羁绊,顺应大道,淡泊名利,清静修道。

《列子》里面的先秦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中不乏有教益的作品。如《列子学射》(《列子·说符》)、《纪昌学射》(《列子·汤问》)和《薛谭学讴》(《列子·汤问》)三个故事分别告诉我们:在学习上,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真正的本领是从勤学苦练中得来的;知识技能是没有尽头的,不能只学到一点就满足了。又如《承蜩犹掇》(《列子·黄帝》)告诉我们,曲背老人捕蝉的如神技艺源于他的勤学苦练;还有情节更离奇的《妻不识夫》(《列子·汤问》)说明一个人是可以移心易性的。

篇9:《列子.说符》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

列子学射中①矣,请于关尹子②。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③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学之。三年,又以报④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 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

【注释】①中:打着。②请于关尹子:向关尹子请教。③弗:不。④报:报告。 (节选自《列子.说符》)

1、给加粗字注音。

列子学射中矣( ) 又以报关尹子( )

2、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守而勿失也( ) 退而学之( )

3、翻译下列句子。

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则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zhng yǐn

2、牢记 返回

3、你知道你射中靶子的道理吗?

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篇10:康有为孔教说述评

康有为孔教说述评

当儒学在近代面临内外双重危机时,康有为提出了孔教说,试图通过儒学的'宗教化来改造儒学,推行维新变法,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危亡.康有为的孔教说是站在官方立场,非学术、非科学、非理性,是庞杂和矛盾的,但仍然是有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的.以康氏为个案,可以看出近现代“儒教是教学说”的发展、演化轨迹.

作 者:韩星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62 刊 名:西安联合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AN UNITED UNIVERSITY 年,卷(期):2003 6(1) 分类号:B258 关键词:康有为   儒学   孔教  

《列子说符》原文及翻译

《列子·说符》练习题及答案

《列子》读后感

量子逻辑述评

护士技术工作述评

列子拒粟文言文翻译

卡特尔人格特质理论述评

新闻述评范文150字

新闻述评范文300字

个人专业技术工作述评

《列子》伪书说述评(共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列子》伪书说述评,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