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记忆优美散文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一川烟草0330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儿时的记忆优美散文(共含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一川烟草0330”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儿时的记忆优美散文

篇1:儿时的记忆优美散文

儿时的记忆优美散文

夜深的时候,一个人静坐床头总会想起儿时的记忆!

记得那年第一次去你家的时候,我们都还很小。你的父母为了给你更好的条件念书,去了很远的南方打工!

你第一次邀请我去你家玩,我很开心,也很乐意!跟着你走了几里的山路。一路走去,虽然,有点累,但我们走得很快乐。我知道,你也很久没回去了,年纪小一直寄读在外婆家,也不知道到家时,破旧的木房屋内,已经落满灰尘。那时的我们也很勤快,因为是下雨天,我们拿起老式的木桶干起了家务活,把屋子内认认真真地打扫了一遍,但打扫的过程很快,在我们自己的认为里应该很干净啦,但是现在回想起来,打扫的应该是不行的。

打扫完屋内,我们就开始洗饭锅,但是你家没有米,怎么煮饭呢?你很勤快,跑到你的伯父家借了一大碗米,你的伯父对你是可以的`,叫我们去他家吃饭。但被要强的你给拒绝啦!和伯父说:“有客人来了”,你伯父拿你没办法,笑了笑……但是没菜,该怎么办?你确实很勤快,又跑到伯父家要了两个大土豆把它作为我们的主菜,现在想想,确实很美好。但是我们是两个大男孩,怎么会做这个土豆菜呢?对我来说,我很纳闷。幸好有你,你确实很勤劳,你卷起你那瘦小的手臂,叫我去洗菜锅,你切土豆。我现在记不起了那时有没有把菜锅洗干净。

因为下雨,因为没有油,因为只找到仅剩的一点盐,你就端起菜锅顺便从你家屋后的石沿下接的水就开始煮了起来,我烧火,你煮土豆,半个小时,你说熟了,叫我把火熄灭。但是米饭煮焦啦,没办法,相视一笑,洗净三个碗,两双筷子,就开始开吃了。

我们自己心里很清楚,确实很难吃,但是很开心,那时我们都已经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啦!不是小孩子啦!当然,现在回想确实还是比较小的,毕竟只是小学生。

而如今相隔近二十多年啦!我却忘不了那深刻的画面,它时而浮现在我的脑海。而今我们各自都有了自己的家庭,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人生路。

如今,很多年没与你联系啦!只是偶尔听到关于你的消息,我想,你同样也只听到关于我的一些事情吧!但我不知道那远去的深刻画面你是否也与我一样这般怀念呢?我想,或许与我一样吧!

其实,人长大后。有很多让人不能左右的事情,也出现很多不如意的事情时而发生。但是,这就是人生,这就是生活,这就是所要走的路。

我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了?

那样怀念过去,那样思念着儿时的记忆!

或许,一路走来。走得太急,忽然,回过头才发现自己离过去越来越远,越来越远!

篇2:儿时记忆散文

儿时记忆散文

兴许是过了不惑之年的缘故,心中时常泛起丝丝恋旧的情结,特喜欢回忆起儿时的些许往事。

一、染布

小时候居住的偏远小山村,交通不便,生活条件也不是很好。曾祖父、曾祖母他们都还保留着穿长袍大褂的习惯,衣服是一色的青色洋布做成的。这种布是经过人工染色而成。每年秋收过后不久,山外集镇上就会有一位精瘦的老人,挑着一担家什,来到我们那个小山村里染布。还在村口,老人“染布啰、染布啰……”的吆喝声就会悠悠的传来。秋后的暖阳懒懒地照在屋场前的空地上,染布老人把家什放下,支起一个大铁锅。曾祖父、曾祖母热情地招呼他坐下,捧上一碗清凉的茶水。大叔婆和三叔婆则从自家里抱出一把柴草,小叔公挑来一担清水,大家七手八脚地把一大锅水烧得热气腾腾。接下来的活就看染布老人的了。只见他从布袋里掏出一个小纸包,把里面墨绿色的粉末倒进铁锅里,一边用一根木棒使劲地搅,一边大声地喊:“后生们,快添柴啊。”看看火候已到,染布老人把大家拿来的白洋布放进铁锅里,继续使劲地搅动。大约半个小时以后,他把布捞出来,凉在竹杆上,染过的青色洋布随风飘荡在小山村里,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用染色的布做成的衣服,容易褪色,越洗越白,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渐渐地也就从人们的视野里消失了。我在想,染布这门手艺也许会就此失传了吧。

二、打铁

老家祖祖辈辈种田垦山,生产生活中少不了犁耙、锄头、斧头、镰刀、菜刀之类的铁器东西。每年这些生产生活工具都需要添置或者翻新。深冬农闲时节,外乡的铁匠师傅就会准时地来到小山村里,上门为农户们“打铁”。铁匠师傅来了以后,村里的乡亲们首先要安排好每家每户“打铁”的排序日期,大户人家一打就是几天,一些劳力少的就只能凑起来,几户人家合打一天。排好日期以后,铁匠师傅会根据各家居住情况,决定从哪家打起,最后在哪家结束。碰到特殊情况,编排好的日期也许会作稍稍调整。之后,各家各户纷纷准备好铁坯料、需要翻修的旧农具和做燃料的木炭等,或到集镇上采购一些荤菜,等待着铁匠师傅来给自家打铁。“铁匠师傅”一般有三个人,年长的是师傅,总是拿着一把小铁锤,指引着徒弟们往哪儿打;年纪稍轻一点的彪形大汉是“帮锤”,一般是师傅的亲人或亲戚什么的,帮助师傅把守质量、看管钱财;最年轻的小伙子是徒弟,徒弟是没有工钱的,只管吃住,他好像有使不完的力气,抡着一把最大的铁锤,在师傅的指引下,重重地锤击着烧红了的铁块。最累最苦的也就要数这位徒弟了,挑家什、拉风箱、上木炭,什么杂活都得干。“打铁”最有意思的是用来烧红铁块的木炭不是直接倒在火炉里烧,而是要事先在菜地里挖一个一米见方的小坑,灌满泥浆水,把木炭倒在水坑里搅匀、浸湿,捞起来再放到火炉里燃烧,风箱一拉,呼呼作响,火苗直往上窜,把黝黑的铁块烧得通红通红的。打铁时,师傅和帮锤都会在胸前挂一个竹帘子,一直拖到地上,用以阻挡四溅的铁花。可徒弟一般却很少挂这个帘子,问他为什么,他总是笑而不答。铁匠师傅一般在小山村里都要呆上个把月时间,轮到要打铁的东家一天要管三餐饭,外加上午的一顿点心。点心在早餐和中餐的中间进行,大概是打铁实在是太累了,上午时间又长一点,所以中途要补充一下体力。吃的东西一般是自家亲手做的油炸米果,还有花生、豆子之类的食品。品着香甜的'浓茶,铁匠师傅聊着山外的新鲜事,说的绘声绘色,听的津津有味。

如今,宽敞的马路就在村前经过,乡亲们已不再叫铁匠师傅上门打铁了,而是到集镇上的铁器铺里购买铁器工具。那种从每家每户里传出来的“叮叮当当”打铁声再也听不到了。

三、弹棉花

小时候记忆中,家里经常会请弹棉花的师傅上门弹棉被。弹棉花的师傅不像铁匠师傅那样有三人,而是一般只有两人,一师一徒而已。弹棉花的家什工具也不像打铁的那么多,那么复杂,那么沉重,而只是肩上扛一把木制的弹弓,手里拿一面木制的磨盘就可以给东家开工弹棉被。有一年冬天,外面下着鹅毛大雪,弹棉花师傅在我家里翻滚着雪片似的棉花,那场景真是天地融合,浑然一体,令我记忆犹新。父亲把凭票购得的几卷用草纸包好的新棉花交给弹匠师傅,弹匠师傅仔细问过要弹的棉被大小尺寸之后,把棉花摊在门板上,腰扎一根红布带,后背插上一根细竹杆,挑起那张弹弓,左手把住弓,右手拿一个小木棰不停地敲打弓弦,使得靠近棉花的弓弦不停地震动,一遍一遍地撕扯着那雪白的棉花。弹匠师傅背着弹弓,扭动着腰肢,迈着轻盈的步伐,忽左忽右,忽上忽下,伴随着弓弦发出悠扬悦耳的声音,那情景就是一曲美妙的探戈舞曲。等到把一大堆棉花撕碎、膨松之后,师徒俩人来回牵着棉线,纵横交错地把棉被包裹起来,接下来的活就全交给那位徒弟了。年轻的后生徒弟使劲地用磨盘一遍一遍地把棉被磨平、压实,一床崭新的棉被就这样大功告成了。有时候师傅还会用红绳子在棉被的正面,摆上大红的“喜”字,博得东家的一片欢喜。

如今,市场上各色各样的羽绒被、丝棉被层出不穷,又轻薄,又保暖,手工弹制的棉被渐渐地被人们疏远了。弹匠师傅身背弹弓奏响美妙音符的场面,也就很难看到了。

篇3:儿时记忆经典散文

儿时记忆经典散文

儿时的往事,距离比较远,有些已经忘了,有些已经模糊不清,有些则记忆犹新。我忘记不了“失明的人老头”的叫卖声,他的坚强人生,是我生活的动力。忘记不了“垃圾瘪三”瘦弱的身躯,他们自强不息的意志,是我工作的动力。忘记不了“弄堂口的老皮匠”的命运,他俩的`命运,类似我的今天。忘不了为了活命而与父亲一起“卖棒冰”,父亲对生活的渴望与毅力,仿佛一直在告诉我,人生漫长的道路,有时被“油煎”,有时被“火烤”,不管被“油煎”,还是被“火烤”,都要“熬”,“熬”比自杀来得更难,更要勇气。

儿时有欢乐,也有痛苦。因为太小,未曾见过世面,所以痛苦淹没在了欢乐之中,剩下了的全是欢乐。白天寂寞时,到外滩去看大轮船。外滩离家不远,沿着大马路(即南京路)往东走到底便是。

地处外滩的黄浦江江面上,有各色各样的船只,货轮、客轮、拖轮、捕鱼船,偶尔也有行驶中的帆船。运气好的时候,江面上还能看到成群的江猪(即江豚)。蓝天低下的海鸟,则是每天来光顾,奇怪的是,海鸟们从不飞到江边的马路上空。晚上寂寞时,到“中百公司”(即上海第一百货公司)去看玻璃橱窗、乘电梯,电梯从一楼一直乘到四楼,回家前还没忘记,要到地下一层去兜一圈。

“中百公司”离家也不远,也是沿着大马路往东走,走到与西藏路的交叉口处即是。因此不用担心走丢。

其实,我在马路上,也有走丢过的“历史”。那是有一年的夏天,我还是一个小小囡,到底是几岁,已经忘了,大概不超过三足岁。怀抱一只玩具企鹅,自说自话地到大马路去白相,到了大马路后,一直走到大马路上的小花园附近,才意识到不认回家的路了。直到现在我还清楚记得,当时哭了起来,过路的大阿姐问我为啥哭,我答不上,问我住在哪里,我也答不上。也许她们觉得我是走丢了的,于是她们买了根棒冰给我吃,陪我站在原地,等大人来找。我不知她们陪我等了多久,结果是邻居阿哥找到了我,邻居阿哥谢了好心的过路人大阿姐,把我和我的企鹅一起领回了家。

大概因为我是有过走丢的“历史”,所以在入学前,我的二哥在家里,要我反复背诵家庭地址,背不出还要请我吃“麻荔子”,“麻荔子”是沪语,大人打小孩的一种方法,弯起手指,用手指的关节敲打头部。这是因为,当时小学生入学前的智力测试中,除了父母亲的姓名等之外,家庭地址也是必测的题目。比起现在的好多小孩,入学前已经会背诵“唐诗宋词”了,我实在是惭愧得很。

好在我也有为之骄傲的时候,不过,我是为我的儿子骄傲。我的儿子从托儿所升幼儿园时,他所朗诵的儿歌“小红马”,博得了幼儿园的老师的好评,看来儿子在托儿所读的书,没有白读。

篇4:儿时的记忆优美散文故事

儿时少有约束、限制,是人性充分展示的阶段。

随着慢慢长大,经历多了,人才会变得愈来愈复杂。如何在理性的基础上保持一份儿时的坦诚、率真和情趣,一直是我追求的一种境界。

我是1954年阴历3月初8出生的,除大哥以外,身上还有一个姐姐和二哥,我应排行老四。因为出疹子,姐姐、二哥都没有留住。在我们程家,这似乎是一道坎,一个鬼门关,这道坎、这道关,姐姐和二哥都没闯过去。

姥姥说,我出疹子时,妈妈吓得一夜没合眼,她将奄奄一息的我揽在怀里,一边流泪一边不停地用匙喂我水,天麻麻亮时,奇迹出现了,我开始用头拱妈妈的怀找奶吃,妈妈惊喜若狂,急忙把奶头送进我的口中……甘甜的乳汁滋润了我的肢体,助我战胜了病魔,我终于从死神的手里挣脱了出来。姥姥说我命大,阎王爷都不肯收留,将来一定错不了。从姥姥的口中,我或多或少地知道了以前的自己,知道妈妈生养我的不易。在我不知道这个世界上有我的时候,妈妈、爸爸、姥姥早已深深地爱上我了,已经为我付出了许多许多……

初涉人世蒙昧浑钝的时期,我什么也不知道,“我”是谁?是怎么来的?我一概不知。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有了记忆。也不知是哪一天,我突然感到了“我”的存在,我瞪大眼睛充满好奇地看着家人,看着这色彩斑斓、喧闹嘈杂的世界,一切的一切,都令我耳目一新,也令我惊诧不已。

那一年,那一刻,我六岁,开始记事了。

我好奇心特强,曾多次问妈妈:我、大哥、两个小弟弟是怎么来的?妈妈不加思索地说:“是在大道边的壕沟里拣来的。”姥姥来我们家串门时,我又提出这个问题,姥姥的说法就不一样了,她说:“你们哥四个呀,本来是天上忽忽悠悠飘下来的雪,原来都不认识,可掉到地上结成了冰,又化成了水,你们就融在一起了,成了手足亲兄弟。”听了姥姥的解释,我心中在充满遐想的同时,还有一份感动。

几十年以后妈妈对我说:“女人一辈子太不容易了,在旧社会有许多女人因为生孩子难产而死了,所以在生你们每一个的时候,我都要先烧一锅温水,临产前把自己浑身上下擦洗一遍,一旦摊上了,也能干干净净地走。”听了妈妈笑着对我说的这一番话,让我特别感动,她是豁上了自己的命来换我们的生命!母亲之所以伟大,更多的是体现在无私的母爱上。

我们的家在吉林省白山市江源区三岔子林业局的局址所在地,它是吉林国有森工企业建局最早的企业之一。那时的家属住宅区建的都是平房,在那的一排排泥草房中,一共有几栋房子,我记不太清楚了,只记得每栋房有四户人家,依次排列倒数第二栋的第三个门就是我们的家。

为了印证儿时的记忆,我还专门询问过妈妈,妈妈说:“没错,你两个弟弟就是在那个老房子里出生的,那年你大概是六岁,整天就知道淘气,没想到你还记事了……”

记得那时我们居住的房子很小,里外屋加起来也不过三十平方米。爸爸那时是森工局人事科的副科长,在我看来,他和别人没什么不同,我们哥几个和别人家的孩子也没有什么区别。

在那个年代里,当官的和老百姓都混居在一个家属区里,每家房子的结构和面积都是一样的,没人搞特殊化。我家左邻右舍住的都是工人,其中有一个是老八级,他每月的工资比爸爸开得还多,令人羡慕不已。

那时的社会风气也好,很少有流氓恶棍,贪污腐败更是一个陌生的词汇,人们仅知道毛主席忍痛杀了两个贪污、腐化、堕落的红军娃娃,一个叫刘青山,一个叫张子善,此后,所有当官的更加严格自律了。良好的风气在社会上形成了一大主流,在大主流中,贪念、私欲重的人被大流裹狭着,谁也不敢越雷池一步。尽管那时的物质条件不足挂齿,但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干群关系亲密无间,大街小巷上尊老爱幼,公共场所里礼貌待人,人们上车下车给老人和抱孩子的人主动让座,这些已经形成了一种公共习惯,那种人与人之间平等和谐的关系处处可见。

那时候,人们不讲计划生育,尽管家家都缺衣少粮,但谁家都不缺孩子,每家都有一小帮。为了方便相互走动和给孩子们一个较大的空间,许多人家的分界线上都不夹杖子。一帮帮孩子,成群结队,东家走,西家窜,不管到谁家,都闹得沸反盈天,凌乱不堪。既是这样,家家也不厌烦,婶婶大娘们面带笑容的骂声不断,小孩子不会听声音,但会看脸色,一看那脸色是笑着骂的,似乎是对我们的一种怂恿,我们就闹得更欢了。小孩子们活泼好动,顽皮淘气,在一起玩的时候经常打架,就像一帮小耗子一样,整天叽叽喳喳地掐个没完,可小爪一落地,眼泪还没擦干,就破涕为笑了,仿佛他们之间从来也没有发生过什么。各家的婶娘们从来不为小孩子打闹断官司,更没有大老爷们参与小孩子之间的是非之争,他们认为这是非常掉价的事,有失大老爷们的身份。

孩子多了,各家的父母也不刻意娇宠哪一个,有个头疼感冒什么的,吃上一粒正痛片就管用,手脚划破了皮,流血了,用棉团醮一点红药水、紫药水一擦就完事。到了上学的年龄,报名时由家长们领着去,以后就是背着书包自己去,放学后自己回家,父母的粗放与顺其自然,使孩子们减少了依赖,老早就养成了自立。

邻里之间和睦相处,其乐融融。每当谁家有点大事小情,都去帮忙,谁家馇点小豆腐或者采点山菜什么的新鲜东西,都相互送来送去地尝鲜。

良好的社会环境,融洽的干群关系,人与人之间真诚友爱和互帮互助,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们。虽然各有各自的家,但我们仿佛生活在一个和谐的大家庭里。

篇5:儿时的记忆经典散文

儿时的记忆经典散文

初生牛犊不畏虎,这对于我来说,真的是恰如其分。我九岁下放,我是有名的假小子,在我十二岁那一年的夏天。我做了一件有趣的,令人胆战心惊的傻事,现在想起来还后怕。被我妈妈饱打了顿,耳朵都差一点揪掉。还被我奶奶臭骂了一顿,就连最喜欢我的爸爸和爷爷也骂我活该。为什么呢!捉蛇。哈哈哈!

那时,只要听说什么东西可以卖钱,不管危险不危险,困难不困难,我都会去做。其实,每一分钱我都交给爸爸妈妈了。现在想起来,真的好笑。不知道为什么,那时,我特别喜欢钱,其实为的是贴补家用。

有一次,我们一群孩子在山上挖药材。我的一个小伙伴小安,他比我大两岁,力气比我大,也很本份,老老实实地。砍柴都是他帮我捆好。所所以,我每天都是跟着他跑。他那天收入最高。挖了几斤丹参,还捉了一条蛇。光那条蛇,就卖了七块多钱。我羡慕的.不得了。心想,如果我看见蛇,我也一定要捉回来卖钱。心中有这个想法了,我就特别注意打听。哪些蛇是有毒的,哪些蛇是无毒的。

一天,我问小安;“你捉蛇,怕不怕哦!”他说;“怕么得呢,捉的是没得毒的蛇,咬到了也不怕,不得肿。”那时只知道蛇咬到就会肿,不知道还会得死人。哈哈哈!我又问小安;“哪些蛇有毒,哪些蛇没得毒呢!”他说;“菜花蛇没得毒,黄古蛇没得毒,乌蛇边也没得毒。这三种蛇,黄古蛇最好捉,它最懒,不怎么动。但是劲大,不容易抓住。菜花蛇也好捉,比黄古蛇溜得快些,但是劲小些。只有抓住了,就跑不脱。只有乌蛇边溜得快,最灵活,但是捉到手了,就根本没法跑,它没劲儿。”他是说者无心,我是听者有意。我又问他;“捉到了就不怕它头转过来咬你啊,”小安得意的说;“我抓住它的七寸了,它的头那门转得过来。再说抓住了用力一抖,蛇的骨节就散了,它就使不出劲了。”啊!原来是这样哦!

我记在心里,天天想着哪条倒霉的蛇,你快撞到我手里来吧!我一定要把你抓住。这一天终于来了!那一天,也是和小安在一起,因为那天天气非常闷热,快到中午了。我们也准备回家吃中午饭了。突然,我看见了一条蛇,有一条大黄瓜那么大,浑身淡绿色的花纹,我惊喜的不得了。小安走在我后面,他也看见了。他说;“你别动,我来捉。”我说;“不行,我先看见,是我的。”他说;“你别吵好不好,不要把他惊跑了。捉住卖了,分一半给你。”哈哈哈,老虎还在山上,我们两个就在抢皮了。

那条蛇似乎也听到了动静,正在慢慢的往草丛中溜去。小安一掌把我推开,连忙跑过去。看到那蛇头溜出来,小安扑过去,身手非常敏捷,一下就抓住了蛇的脖子,使劲的甩了两下子。那蛇真的就没劲儿了。那条蛇好长,具体有好长,现在也说不清楚了。小安要我扯开蛇皮袋口,他把蛇放进去,把袋口用一根野藤捆住了,我们才长长的吐了一口气。

然后,我们两个把挖的药材藏起来了。就高高兴兴的到供销社卖蛇去。哈哈,收获不小,这条蛇卖了九块多钱。小安给了我四块五毛钱,他得了四块八毛钱。我们两个高高兴兴的回家了。我把钱给我妈了,我妈也没问,因为每次我卖药材的钱都是给她。已经习以为常了,只是我爸随便问了一句,全部上交了,怎么不买个棒棒糖吃哈呢?我说;“我只要买一双凉鞋。”我爸答应给我买,我也就没说话了。下午照样上山去了。

过了几天,我也是和小安,还有巧儿,我们一起在山上。我一个人在竹林边边上看见一遍牛夕,我就在那里慢慢的扯。那个牛夕丛中一条蛇,好漂亮,翠绿色的花纹。我以为是菜花蛇,喜出望外。小安在那边,今天我一个人一定要捉住这条蛇。那条蛇还没有发现我,当时既兴奋,也有点害怕。我把那天小安捉蛇的经过,像放电影一样,仔仔细细的回忆了一遍。然后我就动手了,用一根树枝打了一下旁边的草。那条蛇就慢慢溜出来了,我一下就抓住了蛇的脖子。我吓得要死,提起来使劲的,不停的甩。一边甩一边叫,我捉到蛇啦!我捉到蛇啦!四面八方都是大山回音。我抓蛇的右手一直不停的甩,怕停下来蛇就会咬我。小安,巧儿他们都跑过来了。大概有十多分钟了,我还在不停的甩。小安说;“你不要甩了,那蛇都被你甩死了。还卖的到么得钱呢!”我一听到,手一松,那蛇被我扔出去好远了。小安赶忙跑过去,那条蛇只有尾巴还一点点动。小安说;“你怎么这么大的胆子哦,这是一条青竹飙。几得大的毒,一咬到了手要肿起钵钵大。我都不敢抓,你还敢抓,真的不知死活。”他像个大人一样的骂我。我当时不知道是吓傻了,还是被他骂傻了。一声都没吭。

小安又拿来蛇皮袋,他说;“看还得不得活,这条蛇比菜花蛇贵好多。赶快卖去。”我吓得袋子也怕提得了。小安给我提着蛇,我们几个小伙伴一起,到供销社卖蛇去。结果人家打开袋子一看,说是我们这里只收活蛇,不要死蛇。我们几个都傻眼了,后来人家说这个蛇皮还值得两三块钱,把他剥下来吧!我说我不会剥得,刚好小安的哥哥上街来给队里买农药的,看到我们了,他才把蛇皮剥下来。卖了三块五毛钱。我花了两毛钱买了四个棒棒糖,我们一个人一个。

那天傍晚,我爸妈收工回家。我也刚刚回来,我妈一下揪住我的耳朵,就用那个竹枝条抽打我。一边打,一边骂,你这么大的胆子,你还敢捉蛇呀,老子今天把你打死,莫让你蛇把你咬死了。那个竹枝条打人啦,真的很痛。我又没法跑,我妈一只手又还揪着我的耳朵。我妈边打边问,你下次还敢不敢捉蛇,我赶忙讨饶,我不敢了,再也不敢了。我奶奶才把我拉开,手指头指在我脸上骂;你太不像话了,你是一个女伢儿撒,哪门比男伢儿还不如些。哪个女伢儿有你这么大的胆子。一下被蛇咬到了,你就死定了呢!

现在回想起来,真的既好笑又后怕。我捉蛇的结果就是一顿饱打。可能大家都没有我这样的经历吧!如果谁有,不妨也说出来大家分享哦!

篇6:散文欣赏儿时记忆

散文欣赏儿时记忆

我们居住的地方叫下(方言读哈)街,院子很窄,很长,父亲兄弟四人,在狭长的院子,一家一屋,谓曰锅连炕。1970年代,在我们哪里是很普遍的院落。一大家有争执,有团圆。但对于我们这些堂兄弟姐妹们,更多是热闹。

出门向南直走,有一个很长的坡,坡东底角,有我们最爱的乐园,南门涝池。由于地势的缘故,夏天一下大雨,所有村子排出的水,都自然的浩浩荡荡流向那个池子。我们两个大队都是临街而居,所以大大小小10几个村组,都住得很近,自然田地就离大家比较远了。上地干活,太远,并不是我们所向往的,这里才是我们的天地。我们有一个叔,年龄和我们相仿,特别会耍,是我们的头。池子里,带我们浮水,抓蝌蚪,我们老家叫皇马骨头,字写的不准,就是这个意思。用春媳妇(一种小昆虫),吸引青蛙上钩,然后用泥巴包住青蛙腿,在田野里弄火烤熟吃,现在想起里,真是可恶。我这个叔当时可是我们的偶像,他能上树抓住知了,烤着吃,开始我们不敢,他夸张的表情,让你不得不想尝一口,知了肉确实好吃,我们当时还是穿开裆裤的,那管这些,从来不想是否干净的事。野炊的时候,谁回家偷油,谁回家偷馍,偷盐,大家都听他,他还是爬树的高手,特别高的树,他走过去,上肢环抱着树,双脚盘旋,蹭蹭,一会就上去了。你不得不服。( )

只有在一起上学后,我这个叔的形象才“毁”了。他天生是好玩的小孩,上课眯眼瞌睡,记得三年级开始写作文,他的一篇题目《上学路上》的作文,是这样写的,“我吃罢早饭,我去上学,我走在路上,我碰见一只狗,我被狗咬了一口,我把狗打了一石头,狗跑了,我走了”。被老师广为宣传,我们作为侄子,很受辱呀。现在想来,他写的多平实,而我们都是胡编的上学路上,碰见拉架子车的上坡,推车做好事等等,只有他没有瞎编呀。

从我们家院子出来,斜对门有个食品站,当时哪里就是屠宰生猪的地方,我们那个镇买肉都要在这个食品站买。但是带给我们的却是腥臭。杀猪的血水、脏水,就排在我们家院落斜对门一个水泥池子,同时也带给我们孩子们一些乐趣。我们在那里用带钩的杆子,捞猪膀胱,捞起洗干净,用嘴吹大,当球踢着玩。就在不好闻的路边,我们滚铁环,雨过天晴的时候,玩泥巴,现在想起来全是乐趣呀,想不起那个不好的味道了。记得我的一个堂弟,在那个水泥池旁,捞东西,大冬天,不小心还掉进去过,那个脏呀。

娃娃爱过年,那时候,我们孩子最盼望的时光,就是过年,只有过年的时候,我们才会到食品站,去割几斤肉。平时是不敢奢望的,能有下锅菜吃就不错了。过年还可以有新衣服穿,黄的确良,蓝咔叽,何等的骄傲。正月里走亲戚,路上全是人,真正的走,不像现在坐车一会就到,走的艰辛,走的快乐呀。过年那个美呀。

“米米茂,上高窑,高窑高……。”“猴娃猴,搬砖头……”,这些简单质朴的童谣,至今让人梦回心绕。麦子快熟的`时候,几个小伙伴在田地里烧麦穗吃,就是我们最好的美味。割猪草时,折几个杨树细枝盘在头上当做迷彩帽,就成了威武的民兵。抬起一只腿,一只脚着底,分成两拨人斗鸡,最后还剩下还有两只脚都不着地的一方人就是胜利者。麦草堆里摔跤,翻跟头,是现在孩子无法体会到的自由,张牙舞爪挥舞着两个玉米杆,就变成了双枪陆文龙。烂的没有封皮的小人书,我们叫画书,是我们同年最好的精神食粮,还有用土疙瘩和别村的小孩开火,让我们体会打仗的乐趣,一切的一切,既是那么模糊,又是那样的清晰。

很想回到那个苦涩,无忧的童年,那一片干净的天空,那么清澈,多少次在梦里找寻着他们……。关中人,性子急,对小辈说话,碎碎的事,像吼一样,我是家中老小,那时的我,很是害怕,谁都可以吼我,不喜欢别人吼着指挥我,很希望有个比我小的弟弟或者妹妹让我吼着指点,哈哈,现在好怀念那些吼声,这些都去哪里了……

篇7:儿时记忆

星星无疑是最美的,它使我陶醉在他们编织的星网里,而我小时候顶喜欢和妈妈一起看星星。

在那紫莹莹的藤萝下,木椅上坐着一位年轻漂亮的母亲,而在那母亲的怀中,还躺着一个可爱的女孩儿,那便是我。

每当我躺在妈妈怀中,看着星星时,妈妈就会问我:“宝贝,你瞧天上有几颗星星?”这时我就会看着面条的星星一颗一颗的数:“1、2、3、4……有十颗星。”我甜甜地说:“妈妈,我厉害吧!”每到这时,妈妈也总说:“我的宝贝长大后你就明白了”

有时我会缠着妈妈给我讲故事,妈妈说不过我就给我讲,我看着星空,听着故事,妈妈给我讲着她小时候的故事,讲着嫦《嫦娥奔月》、《后羿射日》的故事,慢慢地,慢慢地,我便进入了梦乡。

虽然现在我已经离开了乡下,到城市里上学,不能躺在妈妈的怀里,听那老掉牙的故事,但这些永不泯灭的回忆,一直藏在我心底。

篇8:儿时记忆

随着一声高喊“火爆老师来啦”,同学们齐刷刷的坐回自己的座位看书。生怕赵老师一嗓子给吓出病来,还有大部分同学没到,赵老师让我们把书拿出来他要给我们讲一讲一课草原的重点,那高大的嗓门吓得我心惊胆战[注: 战:通“颤”,发抖。形容十分害怕。]的。生怕老师把我叫起来一顿痛骂那就惨了,老师刚说到一半就紧锁眉头说不讲了,你们给我好好把这两段读一下,班里开始有蚊子的嗡嗡声,赵老师又一个高嗓门‘你们给我大声点,吓得我一惊,后来同学们干脆用喊的啦,可赵老师还是让我们大点声。

同学们差不多到齐了,我们可爱可亲的贾老师来了进来的也是是有点不高兴,不过还是挤出了一点笑容,我看着有点不舒服,他告诉我们数学要重新考一下试,我当时挺高兴的,还以为是同一张卷子,没想到不是,……,倒霉,火爆老师给我们将数学卷子(他是语文老师),越讲我越不明白。

看,现在又开始将他的糊涂道理了,疯了,全体同学抗议。

篇9:写吹火筒的优美散文:吹火筒——儿时记忆

儿时,家居乡下,那时见过的东西,随着社会进步,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成了记忆,出生在六,七年代的人才有那份美好而纯朴的经历,打米斗(方言印子),鞋兜,狗头帽,吹水筒,箩筛,提兜,网鱼兜,扁担,箩兜,顶针等。

这里我不一一回忆,单说“吹火筒”,启蒙上学大儿童,散学回家肚子空。弄饭全凭它起火,吹开人世万花筒。”不知道现在的孩子还能听到这首童谣?还能知道吹火筒是何物?对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出生的很多人,只要一听到这首童谣,眼前就会浮现出“噼叭”燃烧的灶塘和小青瓦房上袅袅升腾的缕缕炊烟。'

那时,农村人家没有液化气,也没有电饭锅,做饭、炒菜都在用泥土垒的灶塘上进行。由于灶塘里大外紧且空间狭小,在里面烧火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用火柴点燃柴火后,火势很微弱,烟还特别大,稍不留神,就会被熏得眼泪直流。这时候,需要拿起竹制的吹火筒,将其一头对着火苗,一头含在嘴里,由轻到重使劲不停地吹。猛然间,轰的一声,灶塘里燃起熊熊的火焰,浓烟也没有了。

在我故乡,煮饭炒菜是大多数妇女每天必做的一件事。那时家家都穷,经济拮据,烧不起那最便宜的“面面煤”,只有烧木柴,生火前,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干透了的细小枯枝,架在灶塘中,再放入引火的树叶或绒草。点燃后,顺次添加稍微粗一点的枯枝,并用吹火筒助燃,等火燃大后,再加入木柴和粗壮一点的枯枝,整个烧火过程,都要将柴火架空。听大人说,要使火成疯,灶堂要掏空,所以,所以烧火,不但要快,而且燃烧后火旺烟少,炒出的菜受热均匀,自然味道纯正,没有烟味。

在故乡,过门不久的新媳妇,首次下厨,要过的第一关,也是烧火。记得邻居老六结婚后不久,老六媳妇是婆家独女,母亲惯着,第一次烧火煮饭,她忙碌了半天,灶塘里也是只冒烟不燃火,经过这一番折腾,老六媳妇还把自己弄得满脸乌黑。原来,在烧火之时,她忘了使用吹火筒。而这次煮饭的糗事,也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被村里人当成趣闻传了好久。

小时候,每当母亲煮饭炒菜的时候,我就坐在灶前一边加柴烧火,一边翻看小人书,灶塘里的火苗慢慢把我的脸烤得通红,一本小人书也就看完了。冬天有时也帮母亲在灶塘里的火灰中煨红苕,将一两个瘦长的红苕,埋入柴火灰中,当其表皮焦黄,浸出油,散发出浓浓香味时,用火钳挟出来,双手拍打去灰,撕开糊皮,嫩黄苕肉厚实,一口咬下去,那个香啊,真馋人,如今在街上的那烤红苕,虽然色浓油润,但没那柴火灰烧的纯正香味。

如今,故乡煮饭,炒菜已不再用柴生火,而是电磁炉,沼气,高楼林立,难见吹火筒的踪影,袅袅炊烟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生活,但那份流淌在岁月里的淳朴,美好,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里。

作者|张光祥,笔名雪缘,小名祥二

公众号:西南当代作家杂志

儿时的记忆情感散文

如雪记忆优美散文

塞外记忆优美散文

儿时的记忆抒情散文

儿时过大年的散文

记忆中的她优美散文

优美散文:记忆深处的悠远铃声

忆儿时的端午散文

学骑自行车儿时的记忆作文

时光记忆散文

儿时的记忆优美散文(精选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儿时的记忆优美散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