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优美散文:记忆深处的悠远铃声(共含3篇),欢迎参阅。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lovebarbie”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优美散文:记忆深处的悠远铃声
从家坐公交到学校大约40分钟,漫长的临泉路加上好几个叉路口,车厢的污浊与沿途的阻塞让我觉得上下班都是一次炼狱的煎熬。
家距离学校总共14站路,每一站的停与走都是让我觉得路漫漫,人昏昏。所以之后的N次坐车都是我斜靠在靠窗的座位上,要么欣赏已经熟悉地让我麻木的风景,要么就侧着头小憩片刻。经常坐车的我,尤为羡慕那些骑单车的人们,他们在城市路灯的照耀下,悠游自在地瞪着踏板,哼着小调,带着一天劳碌后的疲惫以及回家的美好想望,在马路上纵横驰骋。
什么时候,我也能向他们一样?我经常默默地想
上周五得知九年级周六要开会,我便有了晚上骑车回家的冲动。虽然家距离学校较远,但在这条路上骑自行车已不止一次。在闲暇之时,我也喜欢蹬着我的自行车,漫无目的的穿梭在合肥的大街小巷。一路上,我迎着风,唱着歌,感受柏油马路的平整,还有尚未被现代高楼所覆盖的小城默片,老屋,灰黑色是瓦片,深红的砖墙,屋前粗壮的榆钱树和树下藤椅上静默的老人
犹记得前年春天,周末,我陪着父亲骑单车,从北二环绕道南二环,最终回家。我们从上午9点出发,一直到下午3点才到家,几乎把合肥绕了个遍。那天,阳光明媚,父亲蹬着他的老式自行车,我骑的也是一辆二手自行车,我们就这么吱吱呀呀地开始了我们环城之旅。一路上,父亲在前,我在后,我们慢慢悠悠地在马路上行驶着。那是父亲退休后的`第一个春天,或许是忙碌了几十年突然歇下来不习惯,所以总喜欢往外跑,每次出门总是拉着母亲陪他一起,他总是有很多奇妙的旅行计划。我们去大蜀山可好?听说植物园在搞梅花展?博物馆在搞文物展出,免费的,我们坐2路车一车到,不要多走路。父亲读报很草率,但总是对报纸上报道的关于在合肥开展的活动报以非常热情。所以当我提出和他骑车出游时,他非常爽快地答应了,而且骑起车来劲头十足,俨然不想一位年近花甲的老头。
看着他的斑白的双鬓,稀疏的头发,微微佝偻的身躯,我乐了,但乐中又带着些许酸楚,毕竟我关注他太少了。忙了一辈子,突然离开了工作岗位,他的孤独与寂寞是我和母亲所无法体味的。父亲,在我的脑海里,总是对生活充满着热情,他总是我们家气氛的活跃分子。没想到,时间悄悄的流逝,皱纹也慢慢爬上了你的额头。你老了,也有孤独的时候,现在的你更像一个小孩,需要我和母亲夸着你,逗你玩,带你玩。我跟在父亲的车子后面,缓缓的向前行。怎么这么慢,看看我,不减当年吧?当你上小学不就是我骑车接送送去的吗?
是啊,我的童年与父亲的那辆老式凤凰自行车紧密相连。在我小的时候,自行车还是奢侈品。我们那儿把收音机、缝纫机、自行车称为三大件,属于高档家具,现在看看赵本山把手电筒当作家用电器不仅仅是在制造笑料。那时,自行车的横杠上坐着我,后面坐着母亲,一辆自行车就是我们一家,上班、下班、上学、放学,父亲的自行车铃声就是他到家的信号。后来上初中了,长大了,离家也近了,我自己来来去去。当我在家时,每当听到自行车铃声时,总要伸出头去看一看,是不是父亲回来了。我家住的地方是一个大院子,大院子有一条窄窄长长的巷子通向外面的世界,每次父亲的自行车驶入巷子时就会发出叮铃铃的响声。从我出生的时候,我就住在这个院子里,院子里有灰黑色瓦片深红色砖头的民房,有高大的梧桐树和榆钱树,有整齐的菜畦还有在树下喝茶下棋的老人。我在那儿生活了,直到我考上大学,那儿的人与景,深深的印刻在我的脑海里。那儿有慈祥的爷爷、奶奶,那儿有我孩童时最真挚的玩伴:贝贝、东春、然然、赵毅
当我听说大院子里的单爷爷、黄爷爷去世的消息时,心中不禁一颤,很长时间没缓过神来。因为就在前年,我回家时,还看到他们坐在轮椅上晒着太阳,那种安详的神情深深地定格在我的脑海中。想到他们,我仿佛就又回到了那个古朴而又温馨的院子里,我似乎又看到他们在那棵梧桐树下,喝茶、下棋,谈论家事、国事、天下事。当我听到大院子里和我一起长大的孩子或考上大学,或毕业工作,或结婚生子的消息时,在兴奋之余也多了些感叹,属于我的童年时光就像父亲那辆老式自行车的铃声一样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时光匆匆过去,转眼自己也趋近而立。多想再回到从前,再听听那深巷里传来的悠远的铃声啊!
那天晚上,我骑着单车,昏黄的路灯将我的身影拉得很长。马路上充斥着汽车的鸣笛声,但总有一阵叮铃铃的铃声萦绕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记忆深处优美散文
一、家乡
家乡的土地,这会儿正是花红柳绿的时节。
除了那田间地头的瓜果,正肥、正美的,还有池塘中的鱼虾和香飘十里的荷花。
蝉鸣声脆,潋滟的阳光普照大地,将一幅幅青葱又惊艳的画面,连接到跟前,带着浓郁的姿态和流光溢彩的光辉。清风拂面的时候,一些爱美的人从村道、树荫中冒出来,用采莲、戏水、捉树干上的鸣蝉打发时间。他们五颜六色的装扮不分节令,也不分年龄,体现着一种穿越时空的情境。而一直跟在他们身前身后的小狗,则成了最悠闲自在的天犬,让人倍感季节的光鲜。
五六月份,天空时阴时晴,偶尔还会招来瓢泼大雨。不过,水的湿润一般不会令人反感,在抵消温度的炙热之后,不管它们以何种节拍来临,都会给热浪中的人们带来惊喜。因而,在绿树成荫的荷塘周围,我们看到的风景,除了荷叶娉婷,藕花清丽,就是人们对宁静的关心片刻不停。水的跟前,很多喜欢热闹的年轻人。把藕花和柳叶的关心当成话题,用相机、手机拍照留影,顺便晾晒在自己的博客或空间里,刷出自我满足的存在,让那些日理万机的人感觉亏欠自己。
眼前的景色,唯江南所独有:绵延的池塘,烟波浩荡,在运河流经的地方,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完全不是想象。而留连在荷花跟前的人,虽不一定是文人雅士,他们却都努力把自己打扮成有品味的人。他们小声说话,小心呵护身边的大人小孩,仿佛呵护楚楚可人的阿娇,或者倾城倾国的大乔、小乔。
午后,阳光直照地面,使得气温一路飚高。每每这个时候,偶然经过的流云,便成了这里的魂魄,撑着一把巨形的伞,将些许的阴凉,涂抹出浮光掠影,虽然最终也会走向天涯,但却让眼前的环境,拥有了可喜的变化——祥和、安定,而且永远不会沦落天涯。而湖光山色也最终显露出它们回归自然的秉性,不在画中,直接风化。它们像时光,也像无法牵引的身影,总在有意无意中,透露生生不息的信息,供天地借鉴,供人们彼此依恋。
竹林和柳树宛然入镜。它们与周围的风光一起,绵延过时间的长河,修炼出另一种世外桃源的意境,在长流的绿水边上,用柔指弹拨水光天色和澄碧空明,并在涌动的细浪中,悟得五味凡心和三清境界。
路上,人们走走停停。幽曲的廊亭,迂回的小路,招摇的杏帘,一点点愿望,再加上一点时间的背影,就成全了所有前世的轮回,今生的酩酊。人们乐不思归,全然只为这里的世界别有洞天。
最令人赏心悦目的,是农家院落。青梅、酒、朴素的柴扉,桑麻挂在屋檐,古井就在墙边。葡萄架上,那晶莹的珠练一如从前,还没到成熟的时间,就已令人无比惦念。
一些人到这儿来,试图寻找自己的童年;一些人到这儿来,只为一觉睡到天亮;一些人到这儿来,就想好好看看大自然的脸;我到这儿来,只是与故乡团圆。
团圆的宴席上,有一道苦瓜做的汤,感觉味道好甜!
二、端午节
一条江,除了流水,还会带走很多事物。
一个男人,如果将自己的归宿托付给一条江,这一定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更何况,这个男人还饱读诗书。
屈原独自一人走进汩罗江的时候,他并没有特意选择时间,只不过那时恰逢农历五月端午,江南局部有雨,天气阴凉。
这是一个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日子,五月的风,阴凉着每一个初醒的早晨,所有的天空都很低,江面非常冷清,江水只管东流,江边根本看不到有人在看柳、垂钓。
一位住在江边的老渔夫,刚从江边倒垃圾回来。
屈原和他在一条很小的江边小路偶遇,一个穿带补丁的麻衣,一个穿很素静的布衣。两人素不相识,当他们擦身而过的时候,穿麻衣的人,礼节性地对穿布衣的人说了声:先生,您先请。并让开了半幅路面。
穿布衣的人,似乎并没有听到,他径直朝前走,神情有些木然。
那个早上,有零碎的蝉声在岸边响起,不紧不慢的节拍。
五月的江水,尽管有些浑浊,但色泽很好,亮亮的,像是藏着些许通透的光辉。因为是初夏,河岸上的野草长得很疯狂,它们让江水刚开始茁壮,就遭遇流动的艰难,并让漩涡在草的面前学会了忍让,而且特别顺理成章。
一个小时之后,江边传来有人跳江的消息。后来证实,渔夫是最后一位看见屈原的人。
汩罗江的江面不宽,水也不急,不会有人相信,一个男人会选择这么一条河,作为生命的最后归宿。
不过,不应该发生的事确已发生。屈原说,他实在是累了,不再有信心在孤独的世界里孑然独行。
屈原走的那一天,田里的秧苗刚刚封行,地里的玉米,也才刚刚冒出穗芽,汛期初到,河水初涨,一切都似乎才刚刚开始。
为了这条冒失的生命,周围的人自发到江里打捞。人们在江里来回拉网。他们拉上的东西有树枝、垃圾,还有一些回游产卵的大鱼,只不过始终找不到半个人影。临近中午时,天下起阵雨。这种雨出现在江南,本来也非常平常,不过后来江中竟起了大雾,这些雾很快溢满了整条河流,最稠密的时候,十米之外不辨人形。人们觉得,这大概是天意,最后放弃了继续打捞的努力。
很快就证实,跳江的人是个大官,还跟楚怀王是血亲兄弟,这些年过得很不如意。
渔夫不能理解,读过那么多书的人,为什么还是那样想不开,他很后悔,当初在河边,没有把这个问题问清楚。他和自己的媳妇,到遇见屈原的地方去焚香拜祭。他们带的东西,就是早上煮熟的糯米饭,为了携带方便,媳妇在自家竹林里摘了几片竹叶包着。祭拜之后,他们将糯米和竹叶一起丢进了河里。不是送给屈原,而是想喂饱河里的鱼虾,希望它们不要因为太饿吃了屈原。
之后,这成了端午抛粽习俗的'来由。
从此,这些记忆和很多事牵连在一起,变成苦乐年华,在每一个人身上发生,变异,最后定格为一种信仰,一种纪念,传承世代。
今天,当我站在河岸边看龙舟比赛,吃糯米凉粽时,我并不关心周围有没有人山人海,有没有锣鼓喧嚣,只关心是谁将我们的日子,串成了盘根错节的古往今来。
三、城市的未解之谜
天还没亮,小区里便传来小孩撕心裂肺的哭闹声。那声音在濛濛的天色中钻进钻出,凄凉而尖锐,仿佛充满了对世界的冤曲。
偏偏,这个时候有蝉声拼命响起,一阵强似一阵,图财害命似地挤压着原本就不开阔的空间,让天地一下子现出特别压抑的原形。
因为看欧洲杯,也因为努力等待后半夜的清凉,我差不多到凌晨三点才安排睡意。可感觉脑袋刚挨着枕头,就被这哭闹声给噪醒了。之后,满世界便全都是这凄厉的尖叫,无间无隙,不依不饶,令人头皮发麻,睡意全消。
我居住的这个小区,大人吵,小孩闹已经是司空见惯了,不过,平时大多发生在白天,或者是人们还有力气挺着身子挣扎的时候。在凌晨三四点,小孩闹腾出这么大的动静很是罕见,所以就格外揪人的心。
已经无法再安稳地躺着,我只好将自己的身子抬到窗前,试图在这凄厉的声音中,找到它发生的根源。可世界却躲藏在一片浓重的雾气中,飘忽得根本无法揭开,眼前除了影影绰绰的高楼,横七竖八地在建工地,剩下的,似乎依然只有小孩凄厉的哭闹声。
声音如此尖锐,却并没有伴随大人的打骂声,使事情显得特别蹊跷,也使世界变得尤其狭小。仿佛存在就是一出人生的悲剧,除了死去活来,除了往火坑里跳,实在没有其他的道理可以开采。就算那声音里还杂夹一些别的东西,僻如悲壮,压抑,不能自已等等,也始终表达不清,意图不明,让人特别煎熬。
这几年,小区发展很快。拔地而起的楼房不断扩张,血管一样的马路和管网四面延伸,它们迅速强大,让城市像气囊一样肿胀。不知从何而来的人流,突然涌进城市的每一个片区,每一个楼栋,他们蚁族一样出没,带来形形色色的生活,也带来越来越多的难以捉摸。小区凸显的变化,就是老人小孩日益增多,不明身份的业务员空前活跃,小区的垃圾一天比一天狂野,可以呼吸的空气一日比一日稀薄。白天,小区热闹得像农贸市场;夜里,小区高调得像喧嚣的海啸。
不知道这是不是生活的本意,或者,它真的是生命挣扎出来的鲜活,但一定不是我愿意看到的清晰。在这可怜的世界里,存在缺乏笃实的价值,时间没有鲜明的记忆,青春随时随地流失,人情世故无端歇斯底里,人们立足的空间越来越窘迫,人们对未来的迷茫罄竹难书,诚实守信屈指可数。城区、街道、蜗居很难满足人们光荣的选择,劳碌之外,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与环境或亲人貌合神离。
每天,我看到人们在楼道里进出,只刷门禁,不跟邻里说话;住在隔壁的人,纵然不热爱孤独,也不愿意将自家的客厅或阳台对外人开放,家里的门帘、窗帘全年关张,永远保留与世隔绝的悬念。
孩子的哭闹声为何如此惨烈?我无法猜测,也不想证明。大概她也是受到了极度的惊吓,所以,才用这么赤裸的方式宣泄和排解,好让每天一直低头走路的父母关注一下自己。就如我每天上班,下班,熬夜,其实,也不是为了日子过得更舒适,而是为了表明,我并不特立独行。在追逐幸福的道路上,我身不由己,的确已把自己变成了一块极易被溶化的巧克力。
老人咳嗽,小孩哭闹,这可能只是一个小插曲。在小区里,我不认为自己有能力可以探究到,任何与美丽有关的秘密,而这,已经是多年来城市的未解之谜。
游走在别人的记忆深处优美散文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的确,在太多语境里,在太多背景中,我们都是可怜的人,正因为其可怜,所以也可恨的很。朋友说,可恨之人也必有可怜之处,这我相信。能让人如此痛恨,想来他本人心理也是很变态的吧,也是备受煎熬的吧。我一向不喜欢纷争,倒是宁愿自己清修清为,奈何世事不饶人,这样的`清净只能让我失去自我的本性,让我的狂野一扫而尽。天下的事,是不是都是利益的驱使呢?天下的事,又是不是都无道理可循呢?有人说,天下的事未必可以讲道理,但你还是要活着。我想这大概是说给别人听到吧,算是告诫或安慰,抑或只是告诉你。
想起来的时候,就觉得什么都不真实,是的。什么都不真实。有人说,回忆不好。也有人说,纠结不好。呵呵,说什么的人太多,我发现,我统统都不能做到。有人曾那样关注着一个人的上线和隐身,而我却犯了同样的错误,关注着不该关注的东西,无法自拔。是自我的较量还是心灵的狭隘,我亦无从追究,依稀记得不眠不休的岁月,我在那里,你在这里。如今,我在这里,你亦在这里,却同样无法安睡,让时间倒退,你会选择守候么?
有人说,绚丽的不一定美,完美也只是表象。我终究还是放不下,是自我的折磨,我还是在想,岁月时间的洪流里,我真的抵得过那些青春的岁月和无声的痴守么?是不是我凝眸含笑的模样也难以抹去记忆中两颗洁白的虎牙?我在想,我只是俗人。我也在想,我并非如此。岁月无声,熙熙攘攘,流过之后,只剩下,万径人踪灭。
不该在午夜梦回,游走在别人的记忆深处,这是我的错,亦是我的苦果。我吞不下,也吐不出,只能盼望它发酵或蒸发。我该做的,未做的,已做的。我确实可怜,在我自怜自爱的时候,想必,我也一样可恨吧。
★ 记忆深处散文
★ 如雪记忆优美散文
★ 塞外记忆优美散文
★ 写记忆深处作文
★ 记忆深处叙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