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网络文化的双面效应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哩沥黎梨理离礼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了析网络文化的双面效应(共含6篇),希望对大家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欢迎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哩沥黎梨理离礼”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析网络文化的双面效应

篇1:析网络文化的双面效应

析网络文化的双面效应

互联网开辟了人类数字化生存的`新时代.由此形成的网络文化对于人类既有积极作用,又带来诸多消极效应.我们应采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对它进行辩证分析,趋利避害,建设健康向上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

作 者:陈依元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学报编辑部,浙江,宁波,315211 刊 名: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  PKU英文刊名:FUJIAN TRIBUNE(A ECONOMICS & SOCIOLOGY MONTHLY) 年,卷(期): “”(4) 分类号:G02 关键词:网络文化   积极作用   消极效应   对策  

篇2:企业战略网络以及关系效应论析论文

企业战略网络以及关系效应论析论文

网络经济是建立在信息网络化基础上的新经济形态,网 络 信 息 的 获 取 不 仅 方 便、快 捷、低 成本,而且虚化和存在合作风险。不论是供销合作,还是生产合作或者服务合作,都是信息、知识或各种资源的交换和共享。网络经济下,由于竞 争 激烈和时效性要求,以及新的信息对称效应作用,使得企业与企业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为了把握机遇,为了获取优势,建立起一种新的合作关系。这种合作既是企业价值链的再造,也是产业链上“专业化暠水平的提高。为了分散风险,凝聚优势,创造利益,企业之间的合作,可以通过知识、信息和资源的 相 互 交 换、共 享、获 取,获 得 持 续 竞 争 优势。

同时为了防范网络信息“虚化暠和“无效暠的风险,又必须 在 合 作 组 织 之 间 建 立 起“了 解暠和 “信任暠,于是战略合作和战略网络的管理问题被提出来了。各种战略合作形式,形成各种新的社 会 关系,客观上 存 在 既 竞 争 又 合 作 的 “竞 合 关 系暠,如何发扬网络经济的优势,抑制其不足,更多的获得竞争机制,更 少 的 遭 遇 合 作 中 的 “内 耗暠,这 需 要我们在企业发展战略的构思中嵌入“关系网络暠和“关系治理暠这两个新的变量,研究战略网络和网络中的关系效应问题。

一、战略网络的提出

随着现代经 济 的 发 展,企 业 作 为 经 济 体 中 的一分子,社会组织的一员,它不是也不可能独立存在,它必须融入社会网络、交易网络、供应商联盟以及个人关系网络等各种网络之中。明确自己在网络中的位置和定位,是企业从建立之初就需要思考,并且不断把握动态变化等问题。

最 早 提 出 “战 略 网 络 暠概 念 的 是Jarillo(1988),它强调企业网络及其关系网络在企业战略中的作用,并将战略网络定义为不同但相关的盈利机构间为了获得并维持相对于他们网络外部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而进行的长期的、有目的的组织合作安排[1]。

关于战略网 络 的 提 出,是 学 者 逐 步 认 识 和 发现的过程。早 在1981年,White就 认 为 “社 会 网是经济交易发生的基础暠,[2]他把市场看作是一个社会网络,这个网络主要提供的是必要的市场供求信息。

Thorelli(1986)研 究 了 网 络 与 组 织 层 级 的 关系。他认为,市场与组织层级之间存在一种 中 间态的组织形式———网络,提出合资企业、长期买卖关系等各种合作形式可同时存在于这个网络内,是一种新的介乎于市场和企业组织形态之间的制度安排,并 且 由 此 提 出 战 略 联 盟 的 概 念,这 一 看法,不仅扩大了我们对网络认识的视角,也启发了战略网络研究思想的萌动。

]Gulati认为,战略网络是“包 含 了 企 业与供应商、客户、竞争对手以及其它组织之间的一系列横向和纵向的联系暠,[4]他将对企业有战略价值的一切联盟关系都定义为战略网络。

可以说,战略网络的提出和思维,是一种创新思维,主要体现在:(1)思路创新。它不仅看到了企业自己内部的资源和优势,更看到了企业外部的资源和自己的不 足。(2)组 织 形 态 创 新。提 出了网络是一种中间态的组织形式,从而扩大了对组织的认识。(3)战 略 构 思 的 创 新。把 网 络 纳 入企业战略体系,不仅扩大了资源的视野,同时扩大了关于战略思考的细度和维度。(4)企业性质认识的创新。认识到企业不只是单一的经济个体和简单的社会体,而是有纵向和横向网络联系的复杂融合体。由此引起国内学者的研究。

二、国内学者的研究

林健,李焕荣()认为,战略网络是一种复杂的组织形式或者现代经营模式,并且把它划分为正式的网络结构(例如组织结构和沟通渠道),和非正式的网络结构(例如社会关系及其结构)两类。并且在结构分析的基础上,把进化因素 引 入战略网络的研究。吴思华()将企业在实务中的产业合作网络分为6种类型,即人际核心型、产品核心型、顾客核心 型、地 域 核 心 型、活 动 核 心 型、网 络 核 心型[7];吴淑珍(2002)认为战略网络类型分为产品相关型(合 作 基 于 产 品 本 身,目 的 是 通 过 专 业 分工、资源共享和合作网络利益互补达到共存共荣)和非产品相关型(不是基于产品,而是基于家族关系、接近顾客或是地域性考虑等)。当前,国内比 较 认 同 的 关 于 战 略 网 络 的 定 义是:以彼此间相互信任为基础,社会的不同单位或个人,为了共同的愿景(SharedVision),建立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具有动态性和长期性的合作关系网络。

虽然学者对 战 略 网 络 的 概 念 表 述 不 一,并 且分类标准不同,但战略网络都体现了区别一般企业关系的以下特征[9]:(1)边界可渗透性。战略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因此跨越企业边界,甚至是产业和国家边界是基本特征。(2)信任是合作的基础。战略网络存在着知识共享、风险共担 的 特点,网络中的节点企业之间是一种竞合关系,是一种非零 和 的 博 弈 关 系。为 了 更 好 的 利 用 网 络 资源,必须建 立 一 种 能 重 复 交 易 所 需 的 信 任 机 制。(3)网络以核心竞争力为纽带。网络成员的选择以能否为网络提供核心竞争资源为基础,战略网络具有异质性和路径依赖性,因此战略网络能够产生不易模仿和替代的价值,是一种不可模仿的.资源和能力。战略网络不仅是一种新的企业合作模式和组织形态、新的资源视野和资源整合能力,更是一种正在形成的新的企业战略管理范式。

三、战略网络联盟的动因

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战略联盟形成的原因,如有的学者从战略联盟存在的意义,以及为什么一个企业要与特定的企业联盟进行分析,还有的学者 从 容 易 形 成 战 略 网 络 企 业 特 征 进 行 探讨。Doz、Olk和Ring()通过实证分析发现组织在环境相互依赖和相似利益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这种关联性不仅导致了企业合作的环境压力,并且使得网络成员意识到环境变化与企业之间彼此的利益密切相关。有的学者强调战略网络发起主体是网络进化的关键因素,有的观点认为,网络资源的共享动机以及商业生态系统下的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依赖性和共同进化的错综复杂的关系是联盟的动力。从实践方面讨论战略联盟的动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降低 交 易 成 本。 科 斯 (1932)《企 业 的 性质》一文中包含了“市场是最有效率的交易形式,—30—但也是风险最大的暠思想,而市场交易中的包括价格发现、违约等不确定性,构成了交易成本,因此交易成本可以说是运用市场机制的代价。战略网络联盟成员之间建立起来的共同愿景、长期的利益共享和互信机制,无疑提高了交易效率,减少了合作的不确定性,客观上既发挥了市场机制的效率,又一定程度的保留了单一组织内部的可控性,从而降低了交易成本。此外,战略网络中的 核 心企业因为可以从其战略伙伴中获得规模经济而降低费用,相对于竞争对手更具有竞争优势。

2。扩大资源的视野。在网络经济和超竞争环境下,基于规模和分工的专业化水平越来越高,企业的社会角色定位从产品分工,正在变化为产品内的分工。这要求不仅要看到自己的资源,还 要看到其它企业的资源;不光要看到有形的资源,还要看到无形的资源,把外部资源纳入企业战略体系。整合资源,扬长避短,合作共赢是战略联盟的基础。不同的企业可以通过战略网络实现资源互补,并获得长期利益。

3。适应变化 的 环 境。网 络 经 济 时 代,企 业 的竞争环境不仅从内部环境、行业环境扩展到宏观环境,而且还需要思考在新的战略网络组织结构下的企业运行问题,战略网络的联盟态、合作态具有“半 态 组 织暠特 征,具 有 动 态 异 质 性 (dynamicheterogeneity)。因此,战 略 联 盟 有 利 于 企 业 通 过合作来适应环境的多种变化,但是也对企业提出了“半态组织暠或者虚拟联盟组织管理的挑战。

4。凝聚核心竞争力。随着核心竞争力概念的提出,企业逐渐意识到,为了创造价值最大化,企业应当集中最大的努力把资源和精力放在关键流程和业务上,有所为有所不为,而对创造低价值却耗费大量时间和资源的流程实行“外包暠,目的就是充分发挥专业化和规模化生产的优势。除此之外,它还有利于战略网络中的企业进行有效的组织学习、分担成本和风险、寻求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以及增加市场份额等作用,从而凝聚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四、战略网络的关系效应

(一)战略网络资源及组织联系作为一种战 略 资 源,战 略 网 络 是 企 业 获 取 长期竞争优势、新的组织体系。多位学者的研 究 表明,网络中内部成员间的相互关系会影响资源的共享,进而影响到网络体系和各网络成员的绩效,因而网络关系管理与关系治理处于网络管理的核心地位。

通过查阅 相 关 文 献(见 表1),我 们 发 现 目 前这方面研究的焦点正在从一般性的介绍、理解战略网络的概念、认识、关系向围绕实现战略网络组织体目标、绩效的管理方面转移。张玺()提出:战略网络组织间的相互联系主要涉及到战略网 络 组 织 之 间 的 结 构 联 系、行 为 联 系 和 相 对 联系[10]。也有 学 者 从 互 利 互 惠 的 关 系、关 系 的 柔性、存在的冲突方面研究其内在的竞合关系(谢洪明,2003),把企业生产力增长的焦点从企业内部挖掘转向企业合作创造价值上来随着网路经济的推进,近年战略网络关注点又出现从网络关系问题向战略网络关系治理转变的趋势。

(二)战略网络中心企业及节点企业间的竞合效应战略网络由作为网络节点的企业间的相互作用而形成,节点企业彼此之间是一种竞合关系[12],是一种非零和的博弈。战略网络中的节点企业以相互适应的协调机制作为行为准则,并立足于长期交易的相互信赖(在持续的交易中保持相互独立性,但在层级中相互依赖)。这种合作关系有利于战略网络中的企业进行外部知识、信息的交换和融合,并使得节点企业获得网络带来的一种大于单个企业收益之和的 超 额 利 润———网 络 租 金(networksrent)。但是,网络节点企业彼此之间同样存在着冲突和竞争,因为任何节点企业的互惠和协作都没有放弃对权利的诉求———在战略网络中主要体现在各成员不断寻求在网络中的合适定位。

研究发现,在战略网络中存在着一种能及时的整合更多资产和信息的中心企业,它具有包括讨价还价能力在内的强势话语权以及在网络活动中相关的龙头性组织地位,它除了可以控制自己外还可以控制周围的企业。有研究表明,“网络租金暠作为一种超额利润是因为创新和优势形成的,它的多少与中心企业在网络中的位置和贡献密切相关。因此科学的战略网络组织结构,需要考虑合作成员的互补性和回避性,可以有势均力敌的多个中心企业,但是它们应该是资源能力具有互补性的,这样具有相同网络位置的龙头节点企业其实质是有差异的。所以,战略网络成员之间的竞争需要形成竞合关系,这种竞争的结果是提升网络组织的整体价值。

(三)战略网络关系效应战略网络的建立,是专业化的深化,也是竞争环境的需要和战略创新的结果。它的优势和竞争力的形成,是组织合作的目标,也是合作中关系效应的作用表现。Gulati()研究认为,企业网络的优势具有异质性和路径依赖性[13]。综合多种研究不难发现以下形成竞争力的关系效应。

1。差异性。不仅资源通道具有异质性,而且组织体的产品和服务、产业链形式、特色的形成等都可以在一个更大、更广的系统形成与众不同和别具一格。

2。强强性。建立在互补基础上的多中心企业和共赢基础上的竞合机制,在有效解决信任和关系治理下,建立起来的强强合作,可以形成强强性。

3。专注性。战略网络组织,要求“有所为、有所不为暠,各节点企业各有专长,各有专注领域,保证集中的专业领域信息的获取和生产服务效率的提高。

4。整合性。网络组织既是资源的整合,也是能力的整合,通过建立网络关系将外部资源和能力整合到内部,使网络企业或者新进入者获得信息和资源,从而取得需要的资源能力,形成竞争优势。

5。体系性。战略网络是一个新的组织系统,具有体系性,而非传统的简单组织结构。它的优势和竞争力形成于系统中,需要特定的资源、知识有机地融合嵌入,甚而由供应商、经销商和联盟伙伴等网络成员一起建立网络绩效,而不是传统的点状优势。

因此,是一种不可模仿的资源和能力,很难被竞争对手所模仿和替代。

当前在竞争战略从企业资源观、能力观到核心能力观,进而组织学习观的变化过程中,正在转向战略网络观,企业之间的关系由竞争关系逐渐向竞争与合作关系转变。战略网络观假设网络组织内企业之间是相互依赖、共求生存与发展的共同体,它以互补的核心竞争力为纽带,从而产生不易模仿和替代的价值,也是一种具有不可模仿性的资源、能力和竞争优势。

篇3:基于民间金融视角的农户增收效应析探

[摘 要]增加农户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而作为农村主要投入渠道的民间金融,对农户的收入增长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本文根据浙江义乌、台州、萧山、嘉兴、温州五地的抽样调查,分析民间金融对农户增收的效应,发现不同类型农户的融资需求与收入增长存在较大差异。

[关键词]民间金融 农户 增收效应

一、引言

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6.8万个农村住户的抽样调查显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5919元,这是一个历史最高值。仅20一年增加766元,同样创造了历史新高。但相比年全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21033元,城乡收入差距还比较大。因此,在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发展中,提高农户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在于资金的有效配置,而在目前正规金融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农户融资诉求的背景下,资金的有效配置离不开民间金融的力量支持。本文主要选取一些通过特定地区(浙江台州、义乌、萧山、嘉兴、温州)调研得到的100户个体农户的微观数据来分析民间金融对农户收入的影响。

篇4:基于民间金融视角的农户增收效应析探

一、引言

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6.8万个农村住户的抽样调查显示,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5919元,这是一个历史最高值。仅2010年一年增加766元,同样创造了历史新高。但相比2010年全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21033元,城乡收入差距还比较大。因此,在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发展中,提高农户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在于资金的有效配置,而在目前正规金融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农户融资诉求的背景下,资金的有效配置离不开民间金融的力量支持。本文主要选取一些通过特定地区(浙江台州、义乌、萧山、嘉兴、温州)调研得到的100户个体农户的微观数据来分析民间金融对农户收入的影响。

二、民间金融对农户增收的效应分析

1.农户的金融需求特征

(1)农户主体层次化

作为金融市场微观参与主体,农户是农村金融需求的重要主体。根据农户家庭财产、收入规模的不同,主要分为以下三个层次:贫困型农户,温饱型农户和市场型农户。(1)贫困型农户,一种特殊的农村金融需求主体,他们缺乏最基本的生产、生活资金以及可抵押物。多为从事简单农业种植业的纯农户。(2)温饱型农户,也就是解决了生活温饱问题的农户。主要是一些小规模的特种作物和动物种养大户,农业兼业户的比重较大。(3)市场型农户,他们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市场为导向向高层次生活迈进,是实现农民增收和农村实现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主要是订单农业的季节性收购农户、私营加工个体户,包括部分的非农业兼业户,经商户居多。

(2)农户需求多样化

农户的金融需求根据其性质活动内容及规模不同又表现出多样化特征。上述三层次的农户由于各自的经济状况不同,从事的经济活动也不尽相同,因而金融需求也存在极大差异。1)贫困型农户,资金需求单笔数额小,户数多而分散,资金使用周期较短,一般在一年左右,资金需求量一般在1-5万元。由于贫困型农户以实物收入为主,农民虽然拥有土地、住房等实物,却缺乏商业银行所需要的抵押物,缺乏可以将土地、住房等实物变现的机制,这就进一步增加了传统型农户向正式商业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的难度。2)温饱型农户,资金需求单笔数额较大,户数较多,资金使用周期相对较长,通常在一年以上,需求量在5-10万元不等。这些农户的信誉度较高,正规金融机构也愿意对这部分农户发放贷款,一般情况下贷款的回收率也较高,但无法满足这部分农户的资金需求,民间金融的发展恰好能为这部分农户的增收提供很大的帮助。3)市场型农户,资金需求数额大,户数相对少,资金使用周期长,多为两年以上,其需求额一般在10-100万元。由于正规金融机构为规避风险,不敢将资金投放到管理不够规范的农户手中,农户从国有商业银行贷款难以得到基本满足。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目前农村金融机构仅能满足 20%的市场型农户的贷款需求,大部分贷款还得通过农村民间金融融资来获得满足。

2.农户的.增收途径

假定:农户的收入增长与农户可获得的融资量成正比,与融资利率成反比。通常可获得的融资量越多,可用于生产的投资量也增多。而较低的融资利率意味着较低的融资成本。因此增加农户收入的途径主要是提高融资量、降低融资利率。

目前,民间利率相较正规金融的利率较高,降低融资利率依赖正规金融机构采取的涉农贷款贴息服务的间接影响。提高融资量是增加农户收入的主要途径。主要包括获得融资量的多少和获得融资的速度。

(1)获取资本,配置资源

民间金融促进农户优化资源配置作用的发挥主要基于金融资本的直接及时获取。农户有较多的消费需求时,尤其是生产资料消费比较大时,贷款数量往往较多。当其消费需求较少时,贷款数量相对偏少。消费在各期之间的调整,也有利于资源配置的进一步优化。

资源配置效应主要体现在贷款用途和贷款数量。贷款用途是借款人将贷款和一定的生产要素相结合,最终产生最大的经济效应,实现资源配置最优。为了研究贷款用途与农户收入的相关性,将用途分为非农业生产、农业生产、生活和其他四个方面,见表1.1。可见,市场型农户主要投资非农业生产,每100元的民间金融贷款有63元用于非农业生产投资,而贫困型农户的贷款主要用于解决生活困难。贷款数量主要与贷款次数与每次贷款金额相关。调查结果显示,90%以上的农户在最近两年内曾在民间金融市场上融资,其中市场型农户中两年内借款次数在3次以上的占到84%,且每次金额平均为20万。

(2)加速投资,提高产出

产出效应主要体现在贷款农户的收入变化。一般来讲,农户获得民间贷款数额越多,并且直接用于生产活动进行生产投资,农户可以获得的收入就越多,更有利于农户的增收。就亲朋好友间的互助借贷举例来讲,一些地区由一个村庄、一个大的家庭组成,由德高望重、并有组织能力的领袖人物出面组织大家凑钱,对陷入困境的农户进行帮助,弥补其短暂的资金不足。用数学分析加以计算:

若某一不可分投资项目所需资金为m元,同时假定有n个人,每人每期可用于该投资的收入为m/n元,则每个人需要等待n期才能进行项目投资,所有n个人的投资总等待时间为n的平方。若n个人恰好是这个自愿性质的互助组织,每期每个人将自己的m/n元收入交给其中的某一个人使用,那么第一期得到该资金的人的投资等待时间缩短为1期,依次类推,这个民间借贷组织所有成员等待时间为n(n+1)/2,平均每个成员的等待时间为(n+1)/2,是自我积累进行投资方式下的(n+1)/2n倍。

为区别不同类型农户的产出效应,我们将农户收入变化程度区别为明显变化、一般变化、无变化或经营失败三种,其中根据贷款农户较上年的增长幅度来划分,增长幅度在10%以下的划分为无变化或者经营失败,增长幅度在10%—50%之间为一般变化,贷款农户年收入明显变化的幅度为50%以上。三个层次的农户数量占不同类型农户的比例如表1.2所示。

从以上两个方面的分析,可以发现不同类型农户的增收效果存在较大差异,贷款数量、贷款用途与农户收入增长相关度较高。此外,贷款次数对农户收入提高也有明显影响。

三、促进农村民间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

1.合法化≠正规化:转变政府观念,引导其健康有序发展

在促进和引导民间金融为农户收入增长服务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合法化与正规化的关系。为此政府的角色应定位于为民间金融的发展提供一个与国有金融体系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和宽松的政策环境,坚持“市场运作,民间互助”的原则,由市场机制推动民间金融的发展,使其自主成长为“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谋发展”的农村金融市场上的重要参与者和竞争者,真正实现“民办、民管、民收益”三者的有效统一。

2.联动化≠替代化:完善监管机制,引导其合理多元发展

在对待农村民间金融与正规金融发展关系上,正如任森春等认为联动性远比强调两者的替代性似乎更有效。促进两者的组合贷款,鼓励互相参股、兼并,提高竞争效率,逐步实现利率的高度市场化。联动化不仅体现在其合理扩张中,也体现在监管安排上,实现对民间金融监管与正规金融监管的联动化。

参考文献:

[1] 张杰.制度、渐进转轨与中国金融改革[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 胡金炎,张乐.民间金融与小额信贷:一个理论评述[J].金融研究,(7).

[3] 钱水土,陆会.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发展与农户融资行为研究—基于温州农村地区的调查分析[J].金融研究,(10).

篇5:基于民间金融视角的农户增收效应析探

三、促进农村民间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

1.合法化≠正规化:转变政府观念,引导其健康有序发展

在促进和引导民间金融为农户收入增长服务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合法化与正规化的关系。为此政府的角色应定位于为民间金融的发展提供一个与国有金融体系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和宽松的政策环境,坚持“市场运作,民间互助”的原则,由市场机制推动民间金融的发展,使其自主成长为“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谋发展”的农村金融市场上的重要参与者和竞争者,真正实现“民办、民管、民收益”三者的有效统一。

2.联动化≠替代化:完善监管机制,引导其合理多元发展

在对待农村民间金融与正规金融发展关系上,正如任森春(2005)等认为联动性远比强调两者的替代性似乎更有效。促进两者的组合贷款,鼓励互相参股、兼并,提高竞争效率,逐步实现利率的高度市场化。联动化不仅体现在其合理扩张中,也体现在监管安排上,实现对民间金融监管与正规金融监管的联动化。

参考文献:

[1] 张杰.制度、渐进转轨与中国金融改革[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2] 胡金炎,张乐.民间金融与小额信贷:一个理论评述[J].金融研究,2004(7).

[3] 钱水土,陆会.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发展与农户融资行为研究—基于温州农村地区的调查分析[J].金融研究,2008(10).

[4] 陆会.非正规金融、农户融资与农户收入——基于温州农村地区的实证研究[M].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1).

篇6:基于民间金融视角的农户增收效应析探

二、民间金融对农户增收的效应分析

1.农户的金融需求特征

(1)农户主体层次化

作为金融市场微观参与主体,农户是农村金融需求的重要主体。根据农户家庭财产、收入规模的不同,主要分为以下三个层次:贫困型农户,温饱型农户和市场型农户。(1)贫困型农户,一种特殊的农村金融需求主体,他们缺乏最基本的生产、生活资金以及可抵押物。多为从事简单农业种植业的纯农户。(2)温饱型农户,也就是解决了生活温饱问题的农户。主要是一些小规模的特种作物和动物种养大户,农业兼业户的比重较大。(3)市场型农户,他们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市场为导向向高层次生活迈进,是实现农民增收和农村实现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主要是订单农业的季节性收购农户、私营加工个体户,包括部分的非农业兼业户,经商户居多。

(2)农户需求多样化

农户的金融需求根据其性质活动内容及规模不同又表现出多样化特征。上述三层次的农户由于各自的经济状况不同,从事的经济活动也不尽相同,因而金融需求也存在极大差异。1)贫困型农户,资金需求单笔数额小,户数多而分散,资金使用周期较短,一般在一年左右,资金需求量一般在1-5万元。由于贫困型农户以实物收入为主,农民虽然拥有土地、住房等实物,却缺乏商业银行所需要的抵押物,缺乏可以将土地、住房等实物变现的机制,这就进一步增加了传统型农户向正式商业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的难度。2)温饱型农户,资金需求单笔数额较大,户数较多,资金使用周期相对较长,通常在一年以上,需求量在5-10万元不等。这些农户的信誉度较高,正规金融机构也愿意对这部分农户发放贷款,一般情况下贷款的回收率也较高,但无法满足这部分农户的资金需求,民间金融的发展恰好能为这部分农户的增收提供很大的帮助。3)市场型农户,资金需求数额大,户数相对少,资金使用周期长,多为两年以上,其需求额一般在10-100万元。由于正规金融机构为规避风险,不敢将资金投放到管理不够规范的农户手中,农户从国有商业银行贷款难以得到基本满足。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目前农村金融机构仅能满足 20%的市场型农户的贷款需求,大部分贷款还得通过农村民间金融融资来获得满足。

2.农户的增收途径

假定:农户的收入增长与农户可获得的融资量成正比,与融资利率成反比。通常可获得的融资量越多,可用于生产的投资量也增多。而较低的融资利率意味着较低的融资成本。因此增加农户收入的途径主要是提高融资量、降低融资利率。

目前,民间利率相较正规金融的利率较高,降低融资利率依赖正规金融机构采取的涉农贷款贴息服务的间接影响。提高融资量是增加农户收入的主要途径。主要包括获得融资量的多少和获得融资的速度。

(1)获取资本,配置资源

民间金融促进农户优化资源配置作用的发挥主要基于金融资本的直接及时获取。农户有较多的消费需求时,尤其是生产资料消费比较大时,贷款数量往往较多。当其消费需求较少时,贷款数量相对偏少。消费在各期之间的调整,也有利于资源配置的进一步优化。

资源配置效应主要体现在贷款用途和贷款数量。贷款用途是借款人将贷款和一定的生产要素相结合,最终产生最大的经济效应,实现资源配置最优。为了研究贷款用途与农户收入的相关性,将用途分为非农业生产、农业生产、生活和其他四个方面,见表1.1。可见,市场型农户主要投资非农业生产,每100元的民间金融贷款有63元用于非农业生产投资,而贫困型农户的贷款主要用于解决生活困难。贷款数量主要与贷款次数与每次贷款金额相关。调查结果显示,90%以上的农户在最近两年内曾在民间金融市场上融资,其中市场型农户中两年内借款次数在3次以上的占到84%,且每次金额平均为20万。

(2)加速投资,提高产出

产出效应主要体现在贷款农户的收入变化。一般来讲,农户获得民间贷款数额越多,并且直接用于生产活动进行生产投资,农户可以获得的收入就越多,更有利于农户的增收。就亲朋好友间的互助借贷举例来讲,一些地区由一个村庄、一个大的家庭组成,由德高望重、并有组织能力的领袖人物出面组织大家凑钱,对陷入困境的农户进行帮助,弥补其短暂的资金不足。用数学分析加以计算:

若某一不可分投资项目所需资金为m元,同时假定有n个人,每人每期可用于该投资的收入为m/n元,则每个人需要等待n期才能进行项目投资,所有n个人的投资总等待时间为n的平方。若n个人恰好是这个自愿性质的互助组织,每期每个人将自己的m/n元收入交给其中的某一个人使用,那么第一期得到该资金的人的投资等待时间缩短为1期,依次类推,这个民间借贷组织所有成员等待时间为n(n+1)/2,平均每个成员的等待时间为(n+1)/2,是自我积累进行投资方式下的(n+1)/2n倍。

为区别不同类型农户的产出效应,我们将农户收入变化程度区别为明显变化、一般变化、无变化或经营失败三种,其中根据贷款农户较上年的增长幅度来划分,增长幅度在10%以下的划分为无变化或者经营失败,增长幅度在10%—50%之间为一般变化,贷款农户年收入明显变化的幅度为50%以上。三个层次的农户数量占不同类型农户的比例如表1.2所示。

从以上两个方面的分析,可以发现不同类型农户的增收效果存在较大差异,贷款数量、贷款用途与农户收入增长相关度较高。此外,贷款次数对农户收入提高也有明显影响。

“双面”季节作文

赞赏效应

论网络文化的正负面效应

双面姐姐作文450字

初二说明文:双面绣

霍尔效应实验报告

音乐教育效应漫谈

马蹄效应体会

网络文化让传统端午节更时尚

小析家庭教育

析网络文化的双面效应(精选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析网络文化的双面效应,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