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文学研讨会之由来及现状散文随笔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fxh6619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鄱阳湖文学研讨会之由来及现状散文随笔(共含6篇),欢迎阅读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fxh6619”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鄱阳湖文学研讨会之由来及现状散文随笔

篇1:鄱阳湖文学研讨会之由来及现状散文随笔

鄱阳湖文学研讨会之由来及现状散文随笔

鄱阳湖文学研究会如今在余明然先生的积极参与下已渐成气候,特别是在他独立创办大型会刊《鄱阳湖文学》之后,形势已变得蔚然大观,这是值得庆贺的事。但余先生不忘初衷,不想居功自傲,曾经多次约我写一篇与该会有关的文章。我思忖多时,觉得还是写一篇为好:一来可以正本清源,二来也算是对往事和故交旧友的一种缅怀吧,于是就决定写一写这个研究会的“由来”。

“鄱阳湖文学研究会”的前身是“鄱阳湖文学社”。

鄱阳湖文学社于1987年秋成立,并在县民政局注册登记,距今已整整三十年了。但想到当时成立的情景,我还记忆犹新。

当时的发起人是董晋先生和张一瑛先生。

成立时的成员共8位,他们分别是:董晋、张一瑛、杨廷贵、杨喜平、李险峰、曹达福、詹幸生、詹幼鹏。

——尤为可惜的是,这八个人当中已经有张一瑛先生、杨廷贵先生和詹幸生先生三位故交,先后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在这里,我除了要对他们表示深切地怀念之外,还要尽己所能,通过这篇文章,客观地再现鄱阳湖文学社创建和发展时的那段艰难历史,以彰显他们三位对都昌县当代文学事业所做出的贡献。

鄱阳湖文学社成立的背景很偶然——当时,在都昌县有一个鄱阳湖诗社(现在好像是改称“鄱阳湖诗词协会”了),是一个由老年人和退休干部组成的文学社团。据后来我们得到的信息是,董晋先生当时是鄱阳湖诗社的成员之一,他在社里很活跃,经常和外县的诗友开展交流。有一次,修水县的老作家匡一点先生给鄱阳湖诗社寄来了一封信和一些诗作,信封上赫然写的是“董晋社长收”。因此,当这封信以及这样的字眼出现在鄱阳湖诗社办公桌上的时候,自然在诗社内引起了一片哗然。原因是董晋先生当时并不是鄱阳湖诗社的社长。于是,非议之词就自然不少。在这种情形之下,董晋先生便离开了鄱阳湖诗社。而后,他找到了张一瑛、杨廷贵和我们这些当时在县城小有影响的文学青年,提议创办一个鄱阳湖文学社的构想。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正是“文学热”时期,我们这个小县城当然也不例外。于是,我们这些人就一拍即合,鄱阳湖文学社算是成立了。

鄱阳湖文学社当时的办公地址,是设在都昌县农机厂的仓库(现在已经拆除,盖成了“景程新天地”小区),直到后来的好长一段时间里,鄱阳湖文学社的牌子还是挂在那里。因为当时张一瑛是县农机的仓库保管员,后来又承包了那个仓库,所以那里就成了文学社办公聚会的地方。仓库里面很大,平时除了一些开拖拉机和小货车的司机来买买零配件,基本上也没有什么人来往,便也很安静;同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在这个仓库里总能找到一些酒来,全都是一些想讨点便宜的司机们送给张一瑛喝的。可张一瑛本人又不喝酒,他就东丢一瓶西丢一瓶的滚在地上,经常让杨廷贵和我们给寻了出来,就着花生米、猪头肉来大快朵颐。

文学社成立了,决定出版一份铅印4开4版的《鄱阳湖》文学报。当时的分工是:董晋任文学社社长,张一瑛任《鄱阳湖》报主编,杨廷贵和我任副主编。八个人全部为《鄱阳湖》报各版的责任编辑,两个人负责一个版面。现在我只记得杨喜平和我是第一版的责任编辑,其他各版的就记不大清楚了。

《鄱阳湖》报创刊号的刊名是钱昌照先生书写的“鄱阳湖”三个字。钱昌照先生当时是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诗词协会的会长。“鄱阳湖”三个字是董晋先生请他写的。《鄱阳湖》创刊号是在当时的都昌县印刷厂铅字印刷的,四版都套上了浅绿色,象征着浅绿的鄱阳湖水。刊头和里面的插图均出自杨廷贵之手。报纸出版后,一片淡淡的绿意,图文并茂,看上去很舒服,也很和谐。

这应该是都昌有史以来,最正规的一张民间文学小报。后来,文学社在县民政局登记备案了,并且向九江市有关主管部门申请了一个“内刊号”(赣九内出87001号)。这个“内刊号”直到今天还一直在用,薪烬火传,一直断断续续沿用了三十多年。

鄱阳湖文学社当时的主要文学活动,就是办好《鄱阳湖》文学小报,另外就是结交有文学爱好的社会青年,指导他们搞搞文学创作,或者是到一些中小学搞搞文学讲座,对都昌县当代文学事业起到了一个推动的作用。

从第二期开始,《鄱阳湖》文学报的刊名就换成了贺敬之先生的手迹。“鄱阳湖”三个字是用毛笔写的行楷,竖写在一张二寸宽的宣纸条上,也是董晋先生请贺老写的。贺老当时是文化部的副部长,又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作家和诗人,能请到他亲笔题写的刊名可真不容易,由此也可见董晋先生是下了一番狠工夫的。不过当时把钱昌照先生的字换下来,我们都觉得有点不够意思。于是在1988年钱先生逝世时,大家就在《鄱阳湖》报上写了一些纪念性的诗和文章,表示内心的悼念和歉意。

《鄱阳湖》文学报是不定期出刊的,办了四、五期之后就面临停刊的窘境,原因不是政治问题,而是经济问题。文学社刚成立时,经济来源主要是依靠张一瑛个人提供。那个时候出版一期报纸,光印刷费就要三四百元,还要向外邮寄的邮费。当时邮寄不是按“印刷品”计费,县邮局是按超重的普通信函计费,邮寄一张报纸就要一元六角钱。结果每出版一期《鄱阳湖》报,总的开支少不了五六百元。要知道,那可是三十年前的人民币。结果几期下来,张一瑛也不堪重负了。

大概坚持了两三年,为了让《鄱阳湖》报能支撑下去。社长董晋就提议,谁搞到了钱,谁就当主编。这时,就有个叫做陈永林的文学青年自告奋勇出来当这个主编了。陈永林这个人当时虽然是个社会青年,但对文学非常热衷,也很有才华,更有运作的谋略,结果他就出钱当了几期主编,出版了几期《鄱阳湖》报。后来我私下问他这钱是怎么来的。他悄悄地告诉我说,是靠“卖版面”得来的费用——原来,他把《鄱阳湖》报的第二、三、四版3个版面都卖给那些想发表文章的作者,一个版面收人家一百块钱,那些想发表文章的作者就可以发表一整版的文章。这样每一期他就有了300元的收入,然后留下一个版面来发表自己的文章,而且还当了报纸的主编,影响力自然就上去了,真可谓名利双收哇!

不过好景不长,后来县委宣传部出面干预来了,陈永林的主编也当不成了,《鄱阳湖》报又面临着停刊的危险。至于宣传部为什么出面干预,据陈永林后来对我说,是社长董晋跑到印刷厂去大闹了之后又跑到宣传部“告状”去了——陈永林虽然没有当成《鄱阳湖》报的主编,但由于有了这段时间的历练,他的创作水平却提高了不少。几年后他也去了南昌,在微型小说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终于成了全国知名的微型小说作家,现在已经是省城南昌某知名出版社的副主编了。

最后还是张一瑛先生出面来收拾残局,他又自掏腰包当主编,把《鄱阳湖》报断断续续办了几期。到了这时,鄱阳湖文学社几乎已经处于瘫痪状态,我们这些副主编和责任编辑已经没有什么事了。1995年秋天,我离开都昌去了南昌,到江西省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当编辑去了。在我之前,杨廷贵也到大港造纸厂当厂长去了。两年以后,杨廷贵也去了南昌,到省文联的《创作评谭》做编辑去了。当时《创作评谭》是梁琴先生在负责,她是时任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副社长洪亮先生的夫人。梁琴从洪先生那里了解到我的情况后,就希望我过去协助她工作。但是我当时还是很看好百花洲文艺出版社,自己又一直在搞小说创作,就不想挪窝,同时想到杨廷贵平时喜欢写写评论文章,有一定的功底,就推荐他去了。

随着我和杨廷贵的先后出走,其他的一些文友们因工作的需要以及各种不同的原因而分道扬镳,各奔前程去了,鄱阳湖文学社差一点就成了都昌文学史上的一个匆匆过客。幸好后来还有董晋、张一瑛等人的坚持,又有邵徽栋、余明然、许明亮诸君的继往开来,将鄱阳湖文学社改为鄱阳湖文学研究会,才让这个文学社团凤凰浴火,涅槃重生。

以上就是我关于鄱阳湖文学社创建时期的记忆。由于时过境迁,纰漏在所难免,但基本事实没有什么出入。人到老年,当年的情绪已经归于淡定,褒贬臧否已经是昨天的事了。行文之目的只是想尽量还原事实的真相,给后人一个客观的交代,如此而已。不当之处,敬请任何人批评,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有理。

应“鄱阳湖文学研究成果陈列馆”的建设需要,同时,我亦是想借此机会来对鄱阳湖文学研究会这走过的三十多年艰苦历程做一个简单的回顾与梳理,便多次恳请詹幼鹏先生,能够在百忙中抽出一点时间来,就鄱阳湖文学研究会的发展历程撰写一篇回忆录式的文字,目的是想借此还原一下鄱阳湖文学研究会的真相,并以此为据,作为长久的纪念。

詹幼鹏老师不仅是都昌老一辈的作家,亦是鄱阳湖文学研究会的前身,原鄱阳湖文学社的发起人之一,还出任过都昌县的第二任文学作者协会主席,算得上是都昌县文学艺术界的元老级大牌人物了,而都昌县文学作者协会的第一任主席则是由原鄱阳湖文学社的社长董晋先生来兼任的。

之前,我已经认真拜读了詹幼鹏先生撰写的“鄱阳湖文学研究会”之由来的'上半部分,也就是说,他只是就他自参与鄱阳湖文学社的发起、成立以及后来参与编辑《鄱阳湖》报的工作进行了梳理与回顾,时间上只到1995年夏为止。而我便要按照他的思路,将鄱阳湖文学研究会自1995年以来,一路走到今天的苦涩旅程,作进一步的梳理,故此,我便视具体的情况而定,贸然地将这篇文章的总题目改成《鄱阳湖文学研究会之由来及现状》,以飨各位关心和帮扶过研究会的人们以及广大的作者和读者们,也算是对鄱阳湖文学研究事业几十年来的发展与振兴做一个适当的交代,并借以告慰自己的一己之心!

1995年夏天,詹幼鹏先生便离开都昌去了南昌的《百花洲》杂志社做了专业编辑,,杨廷贵先生随之亦去了省文联的《创作评谭》做了编辑,研究会的其他的一些人员,也由于工作上各种各样不同的原因,相继离开了鄱阳湖文学社,从表象上来看,鄱阳湖文学社近乎到了瘫痪的地步。虽然如此,但鄱阳湖文学社的工作并没有受到致命的影响,鄱阳湖文学社的工作仍然由原来的董晋、张一英、詹幸生、曹达福等人在继续做下去。,张一英先生将鄱阳湖文学研究会及《鄱阳湖》文学报编辑部移到了他新建在都昌县城县府路上45号的二楼办公,随之,又因为有了许文华、郭继恩、吴德铭等老作家的积极参与和推动,研究会又逐步地将工作给恢复了过来,并由张一英先生继续主编研究会的会刊《鄱阳湖》文学报。,张一英先生又将鄱阳湖文学研究会及《鄱阳湖》文学报编辑部迁到了他新购置的,位于都昌县城万里大道西边的加工城中30号的铺面内,拉开了架势挂牌作业,其时,老作家许明亮先生等一批都昌文艺界人士,亦适时地加入到了鄱阳湖文学研究会的行列,给鄱阳湖文学研究会注入了强劲的活力。

据老社长董晋先生介绍说,鄱阳湖文学社自1985年注册后,经过近两年时间紧锣密鼓的准备工作,于1987年宣告正式在都昌县城成立,并同时创办了会刊《鄱阳湖》报,在经过了十几年的工作实践之后,为了使鄱阳湖文学社能够紧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使鄱阳湖文学社的事业更上层楼,董晋先生在与一众同仁们会商后,于20秋天,去都昌县民政局社会团体登记管理处对“鄱阳湖文学社”进行了更名登记,将过去的“鄱阳湖文学社”正式更名为“鄱阳湖文学研究会”,新任会长由原鄱阳湖文学社社长董晋先生接任,至于副会长及理事会成员当时都有哪些人在担任,我就不清楚,这有待于在以后的时日里再去搞个清楚明白,而后再行补录不迟。不过,据我了解,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鄱阳湖文学研究会除了编印那个《鄱阳湖》报之外,还积极在环湖的县市区带头倡议和创立了第一个专业性的大型文学论坛——鄱阳湖文学论坛。

,时任都昌县委副书记的吴德春同志对鄱阳湖文学研究会的工作非常关心和支持,并给予了大力的帮助。同年10月,由吴德春同志牵头,带领鄱阳湖文学研究会的同仁,商请时任省文化厅的李厅长,在环鄱阳湖地区成立了鄱阳湖文学论坛,同年,由都昌县文化广播新闻出版局主导,鄱阳湖文学研究会承办的“首届鄱阳湖文学论坛”在都昌东湖宾馆隆重召开,来自鄱阳湖周边5市16个县、区联办的首届鄱阳湖文学论坛在都昌东湖宾馆召开。来自省内外的文化部门领导、专家、学者、文学爱好者70余位代表与会。会议探讨了鄱阳湖文学的形成、发展、成就、走势。代表还就鄱阳湖文学是否已经形成完整风格、如何继承和超越传统、如何应对市场冲击等论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会议代表认为,在文学边缘化的今天,如此大规模文学论坛的召开更显得非同寻常。

会议决定,鄱阳湖文学论坛将每年举行一届,第二届将于10月由新建县文化广播电视旅游局接力主办。

篇2:文学常识之九州的由来

文学常识之九州的由来

九州,不同时代有不同州名版本,一般为《禹贡》中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后来又有十二州说,即从冀州分出并州,从青州分出营州,从雍州分出梁州。一般地说,“九州”泛指中国。例如: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悲。(《己亥杂诗》)

九州之称,由来已久。“九州”原是虚指,后来才逐渐具体化。从字面上看,“州”字金文中写作“A”,正象河流环绕的高地(山丘)之形,《说文解字》第十一下曰:“水中可居曰州。”可知其本意当与《诗经·王风·关雎》中“在河之洲”中的“洲”字略同,与行政区划无关。古时降水丰沛,人们往往居于傍水的高丘之上,因而“州”又成为居住区域的.名称,遂有“夏州”、“戎州”、“平州”、“阳州”、“外州”、“瓜州”、“舒州”、“作州兵”之说,犹如“商丘”、“雍丘”、“作丘甲”之类。“九”字之意有二:一是确指,如“八年之中,九合诸侯”之“九”;一是虚指,表示很多,如“九山”、“九川”、“九泽”、“九薮”、“九原”等之“九”。既然“州”是很小的地理存在,“茫茫禹迹,画为九州”,“九”就不可能是确指,而应是虚指。所以从本意上讲,“九州”决非指九个大型的行政区划,而当是众多有河流环绕的高地(山丘)的总称;由人之故,又引申为“全国”的代称,犹“天下”、“四海”之谓。

“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在民歌、民谣中常有九州之说,那么九州到底指哪些地方呢?据《禹贡》记载,夏朝时的九州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周官》记载,西周时,多了幽州、并州,而少了徐州、梁州,还是九州。可见,九州之说是春秋战国以前的行政区划,这种古代的称呼,一直流传至今,用九州来代表中国疆域。其实,自秦以后,中国的行政区划多有变动,秦初设郡县,汉朝实行郡国并置。南北朝时,州的数字大增,合计有208州。唐宋时,全国行政区划是道。从元朝以后实行行省制,道、省辖范围内,有些城市名继续称州。在我国的30个省(区、市)中,称州的城市名,省会一级的就有广州、福州、杭州、郑州、兰州,其他市、县称州的就更多了。不过现在的州,除了自治州以外,不再是行政区划,而是城市名称的组成部分了。

篇3:文学常识之清朝八旗的由来

文学常识之清朝八旗的由来

文学常识之清朝八旗的由来

八旗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独创的一种“军政合一”、“寓兵于民”的组织,遇有征伐,抽调旗下甲士组成军队,即通常所说的八旗兵;同时它又是政权组织,具有管理旗下人民户籍、田土、赋役、教养、诉讼、婚姻等广泛职能。清人关前,凡人均隶于八旗,可以说旗外无兵无民,八旗的重要性自不待言;就是入关以后,清统治者仍视八旗为国家根本,以八旗禁旅卫护京师,驻防冲要大城。

1、八旗的前身

中国清代满族的社会组织形式。满族的先世女真人以射猎为业,每年到采捕季节,以氏族或村寨为单位,由有名望的人当首领,这种以血缘和地缘为单位进行集体狩猎的组织形式,称为牛录制。总领称为牛录额真(牛录意为大箭;额真,又称厄真,意为主)。

2、八旗的建立

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中,取得节节胜利。随着势力扩大,人口增多,他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建立黄、白、红、蓝四旗,称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旗皆纯色。四十三年,努尔哈赤为适应满族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原有牛录制的基础上,创建了八旗制度,即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增编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镶,俗写亦作厢)。旗帜除四正色旗外,黄、白、蓝均镶以红,红镶以白。把后金管辖下的所有人都编在旗内。

3、八旗的分类

清朝的八旗分为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其中满洲八旗,蒙古八旗的主体是骑兵,他们的普通士兵分为三个等级,马兵,战兵和守兵,军饷依次降低。普通的满洲八旗,蒙古八旗男子十岁开始每三年可以参加考试,达标为守兵,享有军饷,以后每三年可以参加晋级考试,考试合格升入高一级,增加军饷。马兵,战兵和守兵是等级而不管你是否骑马。汉军八旗也叫乌真超哈(重装部队)其主要是炮兵。

4、八旗的方位

清代的八旗军,包括八旗满洲、蒙古、汉军在行军、驻营时所居的位置是固定的。据说是依“五行相克”说制订的。在《八旗通志》中有如下的记载:“两黄旗位正北,取土胜水。两白旗位正东,取金胜木。两红旗位正西,取火胜金。两蓝旗位正南,取水胜火,水色本黑,而旗以指麾六师,或夜行黑色难辩,故以蓝代之。”根据阴阳五行学说:东方属木,颜色为青,木能克土;南方属火,颜色为赤,火能生土克金;西方属金,颜色为白,金能生水克木;北方属水,颜色为黑,水能生木克火;中央属土,颜色为黄,土能生金克水。从五行所属的颜色和五行相克的角度讲,八旗所处的方位恰恰与五行相克的方位是一致的:两黄旗属土,土能克水,所以在北方;两红旗属火,火能克金,所以两红旗位于西方;两白旗属金,金能克木,所以两白旗位于东方;两蓝旗属水,水能克火,所以两蓝旗位于南方。

篇4:文学常识之小雪节气的由来

文学常识之小雪节气的由来

文学常识之小雪节气的由来

关于小雪节气简介

每年11月22日或23日,视太阳到达黄经240°时为小雪,《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曰:“10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这个时期天气逐渐变冷,黄河中下游平均初雪期基本与小雪节令一致。虽然开始下雪,一般雪量较小,并且夜冻昼化。如果冷空气势力较强,暖湿气流又比较活跃的'话,也有可能下大雪。如1993年11月15~20日,北方一部分冬麦区就下了大到暴雪。

关于小雪节气的由来

“小雪”是反映天气现象的节令。“小雪”时值阳历11月下半月,农历十月下半月。雪小,地面上又无积雪,这正是“小雪”这个节气的原本之意。古籍《群芳谱》中说:“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这就是说,到“小雪”节由于天气寒冷,降水形式由雨变为雪,但此时由于“地寒未甚”故雪下得次数少,雪量还不大,所以称为小雪。因此,小雪表示降雪的起始时间和程度,小雪和雨水、谷雨等节气一样,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节气。

关于小雪节气的习俗

1、吃刨汤

小雪前后,土家族群众又开始了一年一度的“杀年猪,迎新年”民俗活动,给寒冷的冬天增添了热烈的气氛。吃“刨汤”,是土家族的风俗习惯;在“杀年猪,迎新年”民俗活动中,用热气尚存的上等新鲜猪肉,精心烹饪而成的美食称为“刨汤”。

2、晒鱼干

小雪时台湾中南部海边的渔民们会开始晒鱼干、储存乾粮。乌鱼群会在小雪前后来到台湾海峡,另外还有旗鱼、沙鱼等。台湾俗谚:十月豆,肥到不见头,是指在嘉义县布袋一带,到了农历十月可以捕到“豆仔鱼”。

3、腌制腊肉

民间有:“冬腊风腌,蓄以御冬”的习俗。小雪后气温急剧下降,天气变得干燥,是加工腊肉的好时候。小雪节气后,一些农家开始动手做香肠、腊肉,等到春节时正好享受美食。杭州人往往会趁着这个节气开始腌制酱鸭、腊肉。

4、品尝糍粑

在南方某些地方,还有农历十月吃糍粑的习俗。古时,糍粑是南方地区传统的节日祭品,最早是农民用来祭牛神的供品。有俗语“十月朝,糍粑禄禄烧”,就是指的祭祀事件。

篇5:文学常识之元旦的由来简介

文学常识之元旦的由来简介

文学常识之元旦的由来简介

“元旦”最早的由来

最早的元旦由来大约在公元前五万年左右,古埃及人已由游牧改为农耕,定居在尼罗河两岸,他们的农业收成与尼罗河是否发生洪水有很大关系。古埃及人从长期的观察中发现,尼罗河泛滥的时间是有规律的,他们就把这个时间每次都记录在竹竿上,从中得知两次泛滥时间之间大约相隔365天;同时还发现,当尼罗河初涨的潮头来到今天开罗城附近的时候,也正好是太阳与天狼星同时从地平线上升起的时候。于是,古埃及人便把这一天定为一年的`开始。这是“元旦”最早的由来。

中国的元旦,据传说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

“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的诗中。南北朝时,南朝文史学家萧子云的《介雅》诗中也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宋代吴自牧《梦粱录》卷一“正月”条目:“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汉代崔瑗《三子钗铭》中叫“元正”;晋代庾阐《扬都赋》中称作“元辰”;北齐时的一篇《元会大享歌皇夏辞》中呼为“元春”;唐德宗李适《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诗中谓之“元朔”。

我国在发掘大汶口文化遗物中,发现一幅太阳从山颠升起,中间云烟缭绕的图画。经考证,这是我国最古老的“旦”字写法。后来,在殷商的青铜器铸铭上,又出现了被简化的“旦”的象形字。“旦”字是以圆圆的太阳来表示的。“日”下面的“一”字表示地平线,意为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

中国元旦历来指的是夏历(农历、阴历)正月初一。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称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在汉语各地方言中有不同叫法,有叫“大年初一”的,有叫“大天初一”的,有叫“年初一”的,一般又叫“正月初一”。

正月初一从哪日算起,在汉武帝以前也是很不统一的。因此,历代的元旦月、日也并不一致。夏朝的夏历以孟喜月(元月)为正月,商朝的殷历以腊月(十二月)为正月,周朝的周历以冬月(十一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以阳春月(十月)为正月,即十月初一为元旦。从汉武帝起,才规定孟喜月(元月)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历的正月初一)称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但这是夏历,亦即农历或阴历,还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元旦。

公元19,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开会,决定使用公历,把农历的正月初一叫做“春节”,把公历的1月1日叫做“元旦”。不过当时并未正式公布和命名。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实际使用是19),并规定阳历(公历)1月1日为“新年”,但并不叫“元旦”。

今天所说的“元旦”,是新中国成立前夕的公元1949年9月27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也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即是我们所说的阳历。

在当代,元旦指公元纪年的岁首第一天。为了区别农历和阳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农历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阳历1月1日定为新年的开始“元旦”,并列入了法定假日成为全国人民的欢乐节日。

传说故事

传说在4000多年前远古的尧舜盛世之时,尧天子在位时勤政于民为百姓办了很多好事,很受广大百姓爱戴,但因其子无才不太成器,他没把“天子”的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品德才能兼备的舜。尧对舜说:“你今后一定要把帝位传交好,待我死后也可安心瞑目了。”后来舜把帝位传给了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样亲民爱民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都十分受人爱戴。后来人们把尧死后,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尧的那一天,当作一年的开始之日,把正月初一称为“元旦”,或“元正”,这就是古代的元旦。历代皇朝都在元旦举行庆贺典仪祈祀等活动,如祭诸神祭先祖,写门对挂春联,书写福字、舞龙灯,民间也逐渐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贴春联、放鞭炮、守岁、吃团圆饭以及众多的“社火”等娱乐欢庆活动。晋代诗人辛兰曾有《元正》诗:“元正启令节,嘉庆肇自兹。咸奏万年觞,小大同悦熙。”记述元旦庆贺情景。

篇6:二十四节气文学常识之大雪的由来

二十四节气文学常识之大雪的由来

在24节气中,除了有小雪以外,还有就是大雪。小雪,在二十四节气中表示降雪的起始时间与程度。而大雪过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最低温度都降到了0℃或以下。往往在强冷空气前沿冷暖空气交锋的地区,会降大雪,甚至暴雪。可见,大雪节气是表示这一时期,降大雪的起始时间和雪量程度,它和小雪、雨水、谷雨等节气一样,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节气。 二十四节气之大雪的由来

关于大雪:

“大雪”节气,在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其时视太阳到达黄经255度。《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至此而雪盛也。”大雪的意思是天气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时更大了,并不指降雪量一定很大。相反,大雪后各地降水量均进一步减少,东北、华北地区12月平均降水量一般只有几毫米,西北地区则不到1毫米;大雪,雪的大小按降雪量分类时,一般降雪量5.0~10毫米。

大雪节气的三候:

我国古代将大雪分为三候:“一候鹃鸥不呜;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这是说此时因天气寒冷,寒号鸟也不再呜叫了;由于此时是阴气最盛时期,正所谓盛极而衰,阳气已有所萌动,所以老虎开始有求偶行为;“荔挺”为兰草的.一种,也感到阳气的萌动而抽出新芽。

大雪节气的由来: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文学常识之华夏的由来

汉语言文学就业方向及现状分析

秋日之美散文随笔

精致女子之李清照-散文随笔

盛极之夏散文随笔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十四节气之处暑的由来

二十四节气之小寒的由来

汉语言文学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论文

文学常识之轩辕黄帝大战蚩尤

鄱阳湖文学研讨会之由来及现状散文随笔(锦集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鄱阳湖文学研讨会之由来及现状散文随笔,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