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年马月的由来及典故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无无无无语子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猴年马月的由来及典故(共含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无无无无语子”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猴年马月的由来及典故

篇1:猴年马月的由来及典故

在中国俗语里,人们常用“猴年马月”来形容遥遥无期、毫无指望的事,现在正好是一轮的猴年马月之时,有什么心愿赶紧去实现吧,猴年马月近在眼前!

根据农历推算,6月5日(芒种)至7月3日(小暑前夕),人们将迎来传说中的“猴年马月”。猴年12年一轮回,马月12个月一轮回,那么“猴年马月”的周期是12年,下一个“猴年马月”要等到2028年。

“猴年马月”真有时,但从何而来呢?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邵则遂介绍,“猴年马月”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是来源于民间俚语,“猴年马月”是天津方言“何年嘛月”的谐音变体,以讹传讹就说成了“猴年马月”。

邵则遂介绍,另一种说法是,“猴年马月”由“驴年马月”衍变而来,在《汉语大词典》中收录的“驴年马月”解释为不可知的年月。农历用代表地支的十二生肖纪年,同时也纪月,五月草长,人欢马叫,所以农历五月也被称为“马月”。“十二生肖纪年中并没有驴年,所以后来也称‘猴年马月’。”

篇2:猴年马月的由来及典故

“猴年闰腊月”或“猴年十仨月”的误传,指某些事情的前景尚未可知,也指事情未来的结果无法预料,泛指未来的岁月。

“猴年马月”这个词语究竟最初是怎么来的,已不得而知。

一种说法是,这个词语中的“猴”,本应为“驴”。据第6版《现代汉语词典》解释,“驴年马月”用来指不可知的年月(即事情遥遥无期,不能实现而言),农历用代表地支的十二生肖纪年,其中没有驴年,遂也称“猴年马月”。

我们中国人是以天干地支来计年,月,日,时的,猴年,通常大家都知道,每12年轮换一次,其实月份也是的,以夏历为准(现在很多人叫阴历,或农历,这都是不正确的叫法),正月为寅月,也就是虎月,二月为卯月,即兔月,...那么马月也就是午月,应该是夏历的五月。猴年马月其实来自一个预言,是说某一个猴年的五月,会有一件对人来说很重要的事发生,所以说,“等到猴年马月吧”,后人慢慢的改变了原意,变成了遥遥无期的'意思,其实,这种例子,还有很多,比如“无度不丈夫”,本意是说,没有度量的人,不算大丈夫,却被有些人歪曲成了“无毒不丈夫”。

猴年马月英语翻译

天文和古汉语专家,他们都认为,对“猴年马月”这个词的来历无从考据,复旦大学中文系着名古汉语专家骆玉明教授在查阅相关典籍后表示,这个词多半是来自民间的谚语,方言的以讹传讹,是“何年嘛月”谐音的变体。而在英语中,“猴年马月”被认为是“One of these years”

“猴年马月”早已成为人们的日常用语,借此期盼想实现的事早日到来。对于20即将到来的“猴年马月”,有网友就表示,感觉很多等了很久的事,就要有结果了。

猴年马月出处

“等到猴年闰腊月吧!”这句话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得到。意思是指,对于想办成一件事情或者实现一种愿望,似乎是没有多大的指望。那么,究竟有没有“猴年闰腊月”这一天?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首先,咱们要知道什么是闰月,为什么会有闰月。

气候由冷到热,再由热到冷,这样一个变化的周期内就是一个回归年。一个回归年内,月亮的圆缺变化有12次,月亮每圆缺一次为一个月,12次圆缺就是12个月,12个月就是阴历的一年。在这一年的12个月中,有时有6个大月,6个小月(大月为30天,小月为29天)共354天;有时有7个大月,5个小月,共计355天。如果一年有354天,就比回归年短了11天多;如果一年有355天,就比回归年短了10多天。这样,三年的时间就短了30多天。为了和气候的变化周期相互一致,就需要添加一个月,增加的这个月就叫闰月。有闰月的年份就叫闰月年。这一年有383天(6个大月,7个小月)或者384天(7个大月,6个小月),

可是,古人发现,即便3年添加了一个月,也并不能完全解决月份与气候相吻合的问题。因为阴历的3年要比回归年短了33天左右,而增添一个闰月也只有29天或30天,仍然短3天左右。智慧的我国劳动人民就采用了闰7年的方法。这样,19个阴历年和19个阳历年的天数就基本上相等了。因为19个阴历年是228个朔望月,如果再加上7个闰月,就正好等于19个回归年中的235个朔望月。这样,阴历和阳历就调和好了,月份与气候变化也就大体一致了。

关于阴历闰哪一个月,这与24节气有关系。24节气共有24个数字,凡对应的奇数称为“节气”,如立春、惊蛰、清明、立夏等;凡对应的偶数称为“中气”,如雨水、春分、谷雨、小满等。每年中有12个中气,阴历就是把12个中气作为12个月的标志的。例如,把雨水所在的月作为正月,把小满所在的月作4月,把霜降所在的月作9月等。有闰月的年份是13个月,而一年中只有12个月有中气,所以就得有一个月没有中气,这个没有中气的月无从得名,就只好跟着它的前一个月再加上一个“闰”字,就得名了,这就是闰月。例如9月,次月本应该是10月,可是因为它没有中气(小雪是在11月初一),所以,它就以9月再加一个“闰”字,因此,这一年就是闰9月。

那么,什么时候是闰腊月?据专家统计,从17到的3间,闰2月出现9次,闰3月、闰6月各出现16次,闰4月出现19次,闰5月出现23次,闰7月出现13次,闰8月出现7次,闰9月、闰10月各出现3次。而闰11月、闰腊月、闰正月还从来没出现过。我们知道,地球围绕太阳转动的轨道是椭圆型的,在近日点时运动较快,在远日点时运动较慢。这就造成了两个中气之间的距离在太阳近日点的时候较短,而在远日点的时候较长。腊月前后的3个月在元旦左右,这几个月的中气与中气之间的时间距离较短,较难出现没有中气的月份,也就难以出现闰月。由此可见,出现闰腊月似乎是很难的事情。猴年闰腊月这一天更不可能出现!所以,咱们常常听到的“等到猴年闰腊月”就是指不可能实现的愿望。

猴年马月出生好吗?

猴年马月出生的人,一定能心想事成。不过其实也没什么好不好的,平常心就好,得看以后的努力了,人靠自己不靠命运。

“猴年马月”是否真是“没有指望”、“遥遥无期”?

中国夏历(农历)使用干支纪年、月、日,其中十二地支与十二生肖对应。分别是: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所以,猴年马月是有固定的日期的。十二生肖作为独特的民俗现象,不仅被我们的祖先拿来纪年,而且还拿来纪月、纪日、纪时。因为十二生肖对应的就是十二地支。中国农历使用干支纪年,干支的十二地支对应的就是十二生肖年,离我们最近的猴年是公元(农历甲申年,甲是天干,申是地支,对应的生肖是猴),而下一个猴年就是公元年(农历丙申年)。农历的干支纪月是与节气密切相关的,所以可以很好的反映季节的变化,正月包含雨水是寅月、二月包含春分是卯月、三月包含谷雨是辰月、四月包含小满是巳月、五月包含夏至的午月、六月包含大暑是未月、七月包含处暑是申月、八月包含秋分是酉月、九月包含霜降是戌月、十月包含小雪是亥月、十一月包含冬至是子月、十二月包含大寒是丑月。农历闰年的闰月就是不包含上述任何一个节气的月,所以称作闰某月。比如农历四月三十日小满,下一个月不包含夏至,所以此月成为闰四月,此年成为农历闰年。下一个农历闰年是20(农历甲午年)闰九月。因为九月之后一个月不包含小雪,再下一个月才包含小雪,所以包含小雪的月成为十月,九月之后不含小雪的月就是闰九月了。这里算作有关农历的一点小知识。还有农历不是“阴历”而是阴阳合历。廿四节气就是农历的阳历成分。

寅(虎)月

夏历(农历)正月,寒冬已经接近尾声,正是春天越来越近的月份。

卯(兔)月

夏历(农历)二月,春风送暖,大地复苏,小草拱破地皮,绽露新绿,兔子此时开始活跃起来。

辰(龙)月

三月多雾,有了雷声。

巳(蛇)月

四月天暖,蛰蛇出洞。

午(马)月

五月草长,人欢马叫。

未(羊)月

六月草茂,羊群遍野。

申(猴)月

七月树茂,群猴出没山间。

酉(鸡)月

八月中秋,杀鸡饮酒。

戌(狗)月

九月秋收,防盗要狗。

亥(猪)月

十月秋凉,肥猪满圈。

子(鼠)月

十一月下雪,寒冬以至。所以又称冬月。

丑(牛)月

十二月风寒,老牛归棚。

这样一来,猴年马月就是指猴年里的农历五月,每十二年就有一次。

如今,猴年马月也指日可待了,从语言逻辑上讲,凡是说要等到猴年马月的事情,到了这个农历月就该成功了。

所以要结婚的,想买房的,要出国的,想创业的,只管努力着,这世界上,只有太过轻藐的心、不够努力的人,却少有不可能发生的事。

篇3:猴年马月

198天后将迎“猴年马月” 下一次要到2028年每一周期

“猴年马月”就是指猴年里的农历五月,每十二年才有一次。

据央视新闻,“猴年马月”就在明年,即6月5日(芒种)至7月3日(小暑前夕),人们又将迎来传说中的“猴年马月”。

“猴年马月”就是指猴年里的农历五月,每十二年才有一次。

据民俗专家介绍,中国历法不仅创造了十二生肖纪年,还创造了十二生肖纪月,每年农历正月到腊月对应的属相依次是: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鼠、牛,因此每年都有一个月是马月。

根据农历算法,猴年12年一个轮回,马月也是12个月一个轮回,凡是猴年,必有一个月是马月,其实“猴年马月”的周期也就是12年,上一个“猴年马月”发生在20,而下一个“猴年马月”则要等到2028年。

从今天(11月20日)计算,距离2016年6月5日,还有198天。

“猴年马月”这个词语究竟最初是怎么来的,已不得而知。

一种说法是,这个词语中的“猴”,本应为“驴”。据第6版《现代汉语词典》解释,“驴年马月”用来指不可知的年月(即事情遥遥无期,不能实现而言),农历用代表地支的十二生肖纪年,其中没有驴年,遂也称“猴年马月”。

图片来自网络

不过,也有专家认为,“猴年马月”的来历无从考据,这个词义多半源于方言的以讹传讹,是“何年嘛月”谐音的变体。

“猴年马月”早已成为人们的日常用语,借此期盼想实现的事早日到来。对于2016年即将到来的“猴年马月”,有网友就表示,感觉很多等了很久的事,就要有结果了。

【相关阅读】

央视新闻:#猴年马月来了#【就在明年!】根据节气历,猴年12年一个轮回,马月也是12个月一个轮回,“猴年马月”的周期是12年。明年,即2016年6月5日(芒种)至7月3日(小暑前夕),就是传说中的“猴年马月”!(完)

[2016年猴年马月]

篇4:猴年马月是什么

猴年马月是什么

猴年马月[hóu nián mǎ yuè]

解释: 猴、马:十二生肖之一。

用法:联合式;作状语;含贬义

示例:你这样下去,~才能完成

英文翻译:One of these years

近义:遥遥无期

反义:指日可待

拓展阅读:猴年马月成语出处

“等到猴年闰腊月吧!”这句话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得到。意思是指,对于想办成一件事情或者实现一种愿望,似乎是没有多大的指望。那么,究竟有没有“猴年闰腊月”这一天?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首先,咱们要知道什么是闰月,为什么会有闰月。[3]

气候由冷到热,再由热到冷,这样一个变化的周期内就是一个回归年。一个回归年内,月亮的圆缺变化有12次,月亮每圆缺一次为一个月,12次圆缺就是12个月,12个月就是阴历的一年。在这一年的12个月中,有时有6个大月,6个小月(大月为30天,小月为29天)共354天;有时有7个大月,5个小月,共计365天。如果一年有354天,就比回归年短了11天多;如果一年有355天,就比回归年短了10多天。这样,三年的时间就短了30多天。为了和气候的变化周期相互一致,就需要添加一个月,增加的这个月就叫闰月。有闰月的年份就叫闰月年。这一年有383天(6个大月,7个小月)或者384天(7个大月,6个小月)或者385天(8个大月,5个小月)。

可是,古人发现,即便3年添加了一个月,也并不能完全解决月份与气候相吻合的问题。因为阴历的3年要比回归年短了33天左右,而增添一个闰月也只有29天或30天,仍然短3天左右。智慧的我国劳动人民就采用了闰7月的方法。这样,19个阴历年和19个阳历年的天数就基本上相等了。因为19个阴历年是228个朔望月,如果再加上7个闰月,就正好等于19个回归年中的235个朔望月。这样,阴历和阳历就调和好了,月份与气候变化也就大体一致了。

关于阴历闰哪一个月,这与24节气有关系。24节气共有24个数字,凡对应的奇数称为“节气”,如立春、惊蛰、清明、立夏等;凡对应的偶数称为“中气”,如雨水、春分、谷雨、小满等。每年中有12个中气,阴历就是把12个中气作为12个月的标志的。例如,把雨水所在的月作为正月,把小满所在的月作4月,把霜降所在的月作9月等。有闰月的年份是13个月,而一年中只有12个月有中气,所以就得有一个月没有中气,这个没有中气的月无从得名,就只好跟着它的前一个月再加上一个“闰”字,就得名了,这就是闰月。例如9月,次月本应该是10月,可是因为它没有中气(小雪是在11月初一),所以,它就以9月再加一个“闰”字,因此,这一年就是闰9月。

那么,什么时候是闰腊月?据专家统计,从17到的3间,闰2月出现9次,闰3月、闰6月各出现16次,闰4月出现19次,闰5月出现23次,闰7月出现13次,闰8月出现7次,闰9月、闰10月各出现3次。而闰11月、闰腊月、闰正月还从来没出现过。我们知道,地球围绕太阳转动的轨道是椭圆型的,在近日点时运动较快,在远日点时运动较慢。这就造成了两个中气之间的距离在太阳近日点的时候较短,而在远日点的时候较长。腊月前后的3个月在元旦左右,这几个月的中气与中气之间的时间距离较短,较难出现没有中气的月份,也就难以出现闰月。由此可见,出现闰腊月似乎是很难的事情。猴年闰腊月这一天更不可能出现!所以,咱们常常听到的“等到猴年闰腊月”就是指不可能实现的愿望。

十二生肖纪月

中国夏历(农历)使用干支纪年、月、日,其中十二地支与十二生肖对应。分别是: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所以,猴年马月是有固定的日期的。十二生肖作为独特的民俗现象,不仅被我们的祖先拿来纪年,而且还拿来纪月、纪日、纪时。因为十二生肖对应的就是十二地支。中国农历使用干支纪年,干支的十二地支对应的就是十二生肖年,离我们最近的猴年是公元20(农历丙申年,丙是天干,申是地支,对应的生肖是猴),而下一个猴年就是公元2028年(农历戊申年)。农历的干支纪月是与节气密切相关的,所以可以很好的反映季节的变化,正月包含雨水是寅月、二月包含春分是卯月、三月包含谷雨是辰月、四月包含小满是巳月、五月包含夏至的午月、六月包含大暑是未月、七月包含处暑是申月、八月包含秋分是酉月、九月包含霜降是戌月、十月包含小雪是亥月、十一月包含冬至是子月、十二月包含大寒是丑月。农历闰年的闰月就是不包含上述任何一个节气的月,所以称作闰某月。比如农历四月三十日小满,下一个月不包含夏至,所以此月成为闰四月,此年成为农历闰年。下一个农历闰年是20(农历甲午年)闰九月。因为九月之后一个月不包含小雪,再下一个月才包含小雪,所以包含小雪的月成为十月,九月之后不含小雪的月就是闰九月了。这里算作有关农历的一点小知识。还有农历不是“阴历”而是阴阳合历。廿四节气就是农历的阳历成分。

寅(虎)月

夏历(农历)正月,寒冬已经接近尾声,正是春天越来越近的月份。

卯(兔)月

夏历(农历)二月,春风送暖,大地复苏,小草拱破地皮,绽露新绿,兔子此时开始活跃起来。

辰(龙)月

三月多雾,有了雷声。

巳(蛇)月

四月天暖,蛰蛇出洞。

午(马)月

五月草长,人欢马叫。

未(羊)月

六月草茂,羊群遍野。

申(猴)月

七月树茂,群猴出没(山间)。

酉(鸡)月

八月中秋,杀鸡饮酒。

戌(狗)月

九月秋收,防盗要狗。

亥(猪)月

十月秋凉,肥猪满圈。

子(鼠)月

十一(月)下雪,寒冬以至。(所以又称冬月。)

丑(牛)月

十二(月)风寒,老牛归棚。(所以又称腊月。)

这样一来,猴年马月就是指猴年里的农历五月,每十二年就有一次。

[猴年马月是什么]

篇5:中医历史由来及典故

中医历史由来及典故

岐黄公元前26~22世纪时,黄帝是传说中原各族的共同领袖,姓姬号轩辕氏、有熊氏。岐伯,传说中的医家,黄帝的臣子。现存有中国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是《内经》,此书托黄帝与岐伯讨论医学,并以问答的形式而成,又称《黄帝内经》。后世称中医学的“岐黄”、“岐黄之术”,即源于此。

医中圣手《孔子传》载:“于事无不通,谓之圣”,即无所不通。手,指专司或专情其事的人。医中圣手即是对医生精湛医术的高度称赞。

扁鹊卢医

《史记扁鹊仑公列传》载:扁鹊者,渤海郡郑人也,姓秦,名越人,其治赵简子、太子疾。《列子力命篇》载:医者卢氏被人称为“神医”。扁鹊卢氏即“正统神医”也。

悬壶《后汉书・费长房传》载,市中有一老翁卖药,悬一壶于市头。而他的药给人治病,每每药到病除,十分有效,引起人们的注意。结果发现这个神奇的老头,每到落市关门后,他就跳入葫芦里。古代医药不分家,就把“悬壶”作为行医的代称。一些开业医生也将葫芦作为招牌,表示开业应诊之意,后人称医生的功绩为“悬壶济世”。

杏林三国时董奉,医术高明,医德高尚,为人治病,不受谢,不受礼,只要求治愈者在他房前栽杏树作为纪念。重症愈者种5株,轻者1株。数年后,蔚然成林,红杏累累。他建一“草仓”,告诉人们,要杏果的,不用付钱,只要拿一器谷子来换一器杏果。这样用杏果换来的谷子堆积满仓,他用这些谷子救济贫民。人们非常感谢他,送他匾额上写“杏林”、“医林”、“誉满杏林”、“杏林春暖”。这些赞誉之词成为医德高尚、医术高明的雅称。

虎守杏林传说,董奉一天回家途中遇茅草丛中卧着一只老虎。细看没有吃人的凶相,一动不动,抬头张嘴,大声喘气,流着泪,表情很痛苦样子,是求董奉治病。董仔细看了老虎说:“明天此时你来此等候,我给你治病。”老虎点头走了。第二天董奉把两个铁环戴在胳膊上,叫老虎张口,铁环用来防虎咬。他用手掏出老虎喉咙里的骨头,治愈了老虎的病,后来老虎为了报恩,就为董垂守杏林。今人用“虎守杏林”,意在褒扬像董奉那样高超的医术。

再世华佗华佗一次在途中,见有人出殡,他看见棺材缝里流出来的血,还像活人的血,于是上前救治,终于救活在棺材里假死的产妇,被人们誉为“神医”。他精通内、外、妇、儿、针灸各科。《三国演义》说他能为曹操开头颅治其头风病。后人用“再世华佗”来赞扬医生的医术高明。

青囊指古代医生盛医书的囊,后借指医术。《后汉书・华佗传》张冀《补注》:“吴押狱者每以酒食供奉,佗感其恩,告日:‘我死非命,有青囊未传,二子不能继业,修书与汝,可往取之’。吴至金城,取又藏之。佗知不免,大饮如醉而殂。吴弃役回家,向妻索书,妻日:‘纵学得神术,终毙于狱中,故我以囊烧毁也’”。因华佗精医术,生前行医各地,声名颇著,所以,“青囊”也成了医术的代称。

苍生大医

唐代药王孙思邈,医德高尚,堪称医学界的典范。他在《千金要方》中写道:“若有疾厄(灾难)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怨亲善友,华夷智愚,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不得瞻前顾后,虑吉凶,护措身命。深心凄怆,勿避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成苍生大医。”后人对医德高尚的医生尊称“苍生大医”。

[中医历史由来及典故]

篇6:端午节的由来典故

端午节的由来典故大全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

1.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

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

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

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3.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4.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

百越族亦写百粤族(越粤互通),指华南越地的.百越族原住民。又称为越族、古越族、越人、古越人,是泛指居于古代南方越地的古代部落。

百越有许多支系,其中干越、扬越、东瓯、闽越(闽越族)、南越(南越族)等几支百越中的大族,西瓯、驹越、骆越等演变为现代的壮侗语族,如壮族、傣族、黎族等,以及越南、老挝、泰国、缅甸、印度境内的京族、岱族、佬族、泰族、掸族、阿豪姆人等民族。

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

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

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篇7:常见历史典故由来

10则常见历史典故由来

【1】“破天荒”的由来

科举制度是逐级选拔,凡是考进士的人,都由地方选送本地区成绩最好的人入京赴试。唐朝年间,荆南地区派人参加京城会试(中央一级的科举考试),四五十年竟没有一个考中举人。于是,人们称荆南地区为“天荒”,把那里遣送的考生称做“天荒解”。天荒,本指浑沌未开的原始状态,比如盘古开天地。这里的天荒是指荒而落后的地区。把荆南地区称做“天荒”,是讥笑那里几十年没能有一个人上榜提名。唐宣宗大中四年,荆南应试的考生中终于有个叫刘锐的考中了,总算破了“天荒”。当时,魏国公崔弦镇守荆南一代,得知刘锐考中进士,便写信表示祝贺,并赠他70万“破天荒”钱。刘锐不肯接受崔弦所赠之钱,在给崔弦的回信中,他写道:“五十年来,自是人废;一千里外,岂曰天荒。”旧时文人常用“破天荒”来表示突然得志扬名。现在用来指从未有过或第一次出现的新鲜事。

【2】黑名单的由来

黑名单一词来源于世界著名的英国的牛津和剑桥等大学。在中世纪这些学校规定对于犯有不端行为的学生,将其姓名、行为列案记录在黑皮书上,谁的名字上了黑皮书,即使不是终生臭名昭著,也会使人在相当时间内名誉扫地。学生们对学校的这一规定十分害怕,常常小心谨慎,严防越轨行为的发生。这个方法被当时一位英国商人借用以惩戒那些时常赊欠不还、不守合同、不讲信用的顾客.英国商人把这类顾客的名字开列在黑皮书上,后来又将一些破产者和即将破产的人的名字也排在黑皮单上。事情传开后,在社会上引起了轰动,先是商人们争相仿效,继而,各行各业都兴起了黑皮书,不少工厂老板把参加工会的人的名字列在“不予雇佣”栏下。于是,黑名单便在工厂主和商店老板之间秘密地传来传去。1950年9月,美国国会通过《麦卡伦法案》,同年12月,总统杜鲁门发布命令,宣布美国处于“全国紧急状态”,正式实行《麦卡伦法案》,他们编制了形形色色的黑名单,按名逮捕和迫害大批进步人士。黑名单的做法由此而固定下来了。

【3】“露马脚”的由来

宋代以后,妇女逐渐形成缠小脚的陋俗。“三寸金莲”——脚缠得越小越美。据传,明太祖朱元璋自小家境贫寒,年轻时与一位也是平民出身的马姑娘结了婚。这位马姑娘长着一双未经缠过的“大足”,这在当时是一大忌讳。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仍念马氏辅佐有功,将她封为明朝的第一位皇后。但是“龙恩”虽重,而深居后宫的马氏却为脚大而深感不安,在人前从来不敢将脚伸出裙外。一天,马氏忽然游兴大发,乘坐大轿走上街头。有些大胆者悄悄瞧上两眼,正巧一阵大风将轿帘掀起一角,马氏搁在踏板上的两只大脚赫然入目。于是,一传十,十传百,顿时轰动了整个京城。从此,“马脚”一词也随之流传于后世。

【4】“三脚猫”的由来

“三脚猫”是形容那些在技艺上略知皮毛而不甚精通的人。“三脚猫”一词,语出于元末明初陶宗仪的《南村辍耕集》:“张明善作北乐府《水仙子》讥时云……说英雄,谁英雄;五眼鸡,岐山鸣凤;两头蛇,南阳卧龙;三脚猫,渭水非熊(非熊即飞熊)。”文中的“三脚猫”是一种动物。后来,明人郎瑛在《七修类稿》记载:“嘉靖间,南京神乐观有三脚猫一头,极善捕鼠,而走不成步。”捕鼠是猫的专职,“三脚猫”的本职技能很不错,却“走不成步”,难怪郎瑛接着解释道:“俗以事不尽善者,谓之三脚猫。”就这样,“三脚猫”一词成了做事技艺不精的意思了,并一直沿用到今。

【5】“穿小鞋”一词的由来

现在,一般把上级对下级或人与人之间进行打击报复,称之为“穿小鞋”,这是为什么呢?在封建时代,我国汉族妇女一直沿袭着缠足陋习,脚缠得越小就认为越美,而美其名曰“三寸金莲”。过去婚姻大事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双方根本互不相见,所以,只能依照脚的大小,而衡量女人的俊丑。因此,在媒婆说媒时,必先请男方看女方的鞋样儿,以示女方脚的大小,一但男方同意了亲事,就留下此鞋样儿了,按此样尺寸作一双绣鞋连同订婚礼物一起送到女方家,成亲那天,新娘必须穿上这双绣鞋,以防脚大而受骗。如果当初故意把尺寸弄小,自然就穿着不舒服,甚至穿不上,从而女方出丑。后来,人们把这一风俗引伸到社会生活中,用来专指那些在背后使坏点子整人,或利用某种职权寻机置人于困境的人为“给人穿小鞋”。

【6】“走后门”的由来

不正当的手段来谋求达到某种个人目的,叫“走后门”。此典故据说出自北宋年间。相传宋哲宗死后,徽宗继位,以蔡京为相。蔡京拼命贬谪和排斥旧吏,并规定其子女不得出仕和入京,甚至连其诗文也不准流传,因此引起了人们强烈的不满。一次朝廷设宴,艺人们在宴间演出了这样一幕:一个大官据案中坐,传判各事。有个和尚要求离京出游,因其戒牒是哲宗年间的,即被令还俗;一个道士遗失度牒要求补发,因是哲宗年间出家的,立即被剥下道袍复为百姓。这时,一个属官上前低声说:“今国库发下的俸钱一千贯,皆为旧时钱文,如何处置﹖”这个大官略作沉思,悄悄地说:“那就走后门,从后门搬进来吧”这便是“走后门”的由来。

【7】“敲竹杠”的由来

用别人的弱点或寻找借口向别人敲诈钱财的行为叫“敲竹杠”。“敲竹杠”这个词的来源是这样的:清朝末年,帝国主义商船纷纷向中国输入鸦片,毒害中国人的健康,牟取暴利。爱国官吏林则徐向清政府提出禁烟,并在广州海面派出官船巡逻,查禁鸦片。有一次,官船截住一艘走私船。一个官员抽着旱烟上了商船,监督手下人搜查,他无意之中在船篙上磕烟袋锅,这个动作可吓坏了走私商人。原来他们正是打通船篙,隐藏鸦片的。这会儿,走私商人以为官员发现了秘密。他强作笑脸,趁别人不注意把钱塞进官员的手中。这个贪官心领神会,放走了走私船。以后,“敲竹杠”的`说法就传开了。“敲竹杠”的来源,还有一种说法:四川山区,有钱人进山烧香时乘坐着一种用竹杆做的滑杆,滑杆由人抬着。走到半山腰抬滑杆的人就敲着滑杠,要求加工钱,否则就不抬人,乘坐滑杆的只好加钱。还有一说:清朝末年,市场上小额的买卖,以铜钱作为单位,店家接钱后便丢在用竹杠做的钱筒里,晚上结账时再倒出来,谓之“盘钱”,又称之为“盘点”。当时上海城里有家店铺,老板很不老实,陌生顾客进门,往往随意提价。每当伙计在接待顾客时,店主就敲竹杠一下,示意提价。

【8】“拍马屁”的由来

“拍马屁”一词自然是从产马区流传起来的。内蒙古、宁夏、青海、新疆等地,草原辽阔,盛产马匹,而且经常出现宝马良驹。一般百姓人家都会拥有几匹马,以解决行路、运输等问题,牧民们常以养得骏马为荣。有时人们牵着马相遇时,常要拍拍对方马的屁股,摸摸马膘如何,并附带随口夸上几声“好马”,以博得马主人的欢心。起初,人们实事求是,好马说好,可是相沿很久以后,有的人竟不管别人的马好与坏、强和弱,都一味地只说奉承话,把劣马也说成是好马了。于是“拍马屁”一词便用来讽刺那些不顾客观实际、专门谄媚讨好别人的行为了。

【9】“无厘头”的由来

“无厘头”原来是广州的方言俚语,含有“无缘无故、莫名其妙”的意思。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它是在日常生活平淡无奇的细节、语言和动作中,猎取观众意料之外的、令人忍俊不禁的笑料。所以,也有人干脆就把它叫做“反智戏谑”。它是受美国影视影响,并由香港电视台带动起来的。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港台影视的大量引进,使我国大陆地区也很受“无厘头”文化的影响。

【10】订婚戒指的来历

有关订婚、结婚戒指的由来,据说是古代抢婚演绎的结果,当时,男子抢来其他部落的妇女就给她戴上枷锁。经过多少年的演变,枷锁变成了订婚、结婚戒指,男子给女子戴戒指表示她已归我所有。另一个说法,世界上第一个把戒指用作订婚信物的人是奥地利王麦士米尼。1477年,麦士米尼在一次公开场合认识了一位叫做玛丽的公主。她的美丽容貌和优雅的举止使麦士米尼为之倾倒。麦士米尼虽然知道玛丽早已许婚于当时的法国王储,但是为了赢得她的爱情,麦士米尼还是决定试试运气。他命人专门打造了一枚珍贵的钻石戒指,送给玛丽。面对这只精雕细刻、闪闪发光的钻石戒指和麦士米尼的热烈追求,玛丽终于改变了初衷,与麦士米尼幸福地结合了。从此,以钻石戒指作为订婚信物,便成为西方人士的一种传统。

篇8:马革裹尸典故的由来

其中,有位谋士名叫孟翼,也向马援送上几句恭维之话。马援听后,责备孟翼随波逐流,一味的'说夸奖他的话。孟翼听了十分尴尬,不知如何应对才好。马援又拿自己和汉武帝时期的伏波将军路博德比较,希望孟翼能教导自己如何长久保持下去。马援立志做个好男儿战死在边疆荒野,不用棺材敛尸,而只用马的皮革裹着尸体回来埋葬。孟翼听后,深感马援豪迈爱国,赞叹他的大将风范。一个月后,匈奴和乌桓又发起侵袭,马援主动请求出征,前往北方迎战。

后来,这个故事演变成了成语马革裹尸,多指军人战死于沙场,主要形容为国作战,决心为国捐躯的意志。

篇9:兵不血刃成语典故由来

一、兵不血刃成语解释

兵:武器;刃:刀剑等的锋利部分。兵器上没有沾上血。形容未经战斗就轻易取得了胜利。

二、兵不血刃成语典故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陶侃传》,默在中原,数与石勒等战,贼畏其勇,陶侃讨之,兵不血刃而擒也,益畏侃。

东晋的屯骑校尉郭默作战勇敢,曾与后赵的建立者石勒等作过战,石勒等都很怕他。但此人一贯骄横跋扈,把谁都不放在眼里,有一次因为泄私愤竟然杀死了平南将军刘胤。事后,还大胆伪造诏书,诬谄刘胤谋反,向各州郡通报。这件事暴露后宰相王导怕朝廷无力惩处他,不但不向他问罪,反而加封他的官职。

陶侃知道这件事后,一方面上书朝廷请求讨伐郭默,一方面写信给王导,要求他采取果断措施。信中有两句话写得非常有力:“郭默杀害州官,朝廷就任命他当州官。难道他杀害宰相,也就让他当宰相不成!”

王导读了这封信,受到很大的触动,便派了陶侃率军去讨伐郭默。郭默深知陶侃领兵作战十分厉害,听说他亲自来讨伐,非常焦急,打算率军离开江州南下。但陶侃出兵神速,郭默还未离城,陶侃的大军就已经将江州团团围住。

郭默想固守城池,但又知道自己不是陶侃对手,怕城破后难逃性命;想开城门投降,又怕朝廷要杀他的头,真是左右为难。他手下的一名叛将见大势已去,将他逮捕后开城门投降。陶侃终于不战而取得胜利,平定了这次叛乱。

三、兵不血刃成语造句

1、我军把城市包围起来,获得兵不血刃的胜利。

2、多亏将军好计谋,让我军兵不血刃,赢得胜利。

3、经过一个多月的围困和宣传瓦解,我军兵不血刃解放了这座古城。

4、战斗冲锋号刚一吹响,守城一方就出城投降,攻城一方兵不血刃地取得了一场胜利!

5、解放军开进北平,兵不血刃,和平解放了这个城市。

6、在这个战场上,我们也要研究战略和战术,如何才能兵不血刃地攻击敌方的中枢神经。

7、兵不血刃,就平了广西省多年的乱党。

8、战争的最高境界,就是兵不血刃,赢得胜利。

9、由于发动了强大的政治攻势,我军兵不血刃,便大获全胜。

10、西安事变被兵不血刃的和平解决了。

11、由于心战的成功,敌寇不战而降,我军兵不血刃,大获全胜。

12、他们厉害得只能用兵不血刃形容。

13、由於心战的成功,敌寇不战而降,我军兵不血刃,大获全胜。

14、由於敌人军心涣散,联军兵不血刃,收復了好几座城市。

15、北平的解放是兵不血刃的和平方式。

16、北平的解放兵不血刃以和平方式解决。

湘妃竹由来的历史典故

关于春节的由来的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及出处

从善如流成语意思及典故

不得要领成语解析及典故

马的成语及典故

不屈不挠成语含义及典故

一字千金成语含义及典故

东山再起的典故及造句

不知所措成语含义及典故

猴年马月的由来及典故(共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猴年马月的由来及典故,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