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课后巩固题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半甜柠檬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记课后巩固题(共含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半甜柠檬”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桃花源记课后巩固题

篇1:桃花源记课后巩固题

桃花源记课后巩固题

基础练习

1.陶渊明名____,字____,____时代人。我国古代著名的诗人。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成语来源于《桃花源记》。

3.比较下列词语的古今义。

词语 古义 今义

妻子

无论

绝境

交通

语段训练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解释下列词语。

(1)俨然:____________________

(2)豁然开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怡然自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翻译句子。

(1)渔人甚异之。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描写桃花林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7.“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表明渔人发现桃花林的时间是( )

A.暮春花落时 B.深秋季节,百花凋谢之时

C.冬末初春时节,春水暴涨之时 D.初夏水涨之时

8.“缘溪行,忘路之远近”一句的含义是( )

A.暗示渔人虽发现桃林,但却不知道它的确切地点

B.沿着溪水走,没有留神路程的远近

C.两岸景色很美,在不知不觉中走出了很远

D.带点神秘色彩,故弄玄虚

9.第1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作者这样写的主要意图是什么?

答:

10.阅读第2段,用原文回答。

(1)反映桃花源不易被人发现的词语是____________。

(2)写桃花源环境优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写桃花源宁静和平,人们生活幸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11.第2段可分为两个层次,请用“‖”在文中标出,并归纳层意。

第一层次:

第二层次:

拓展运用

(一)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2.给文中加黑字注音。

间( ) 邑( ) 延( ) 语( )

13.请你根据文言文断句常识,在原文停顿的地方,用“ / ”断句(本题不要求加上标点符号)。

14.翻译“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一句。

译:

15.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说了些什么?你认为桃花源人为什么叹惋?

答:

16.桃花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

答:

17.本文作者陶渊明生活在一个战乱频繁、生灵涂炭的时代,他为什么在这里却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的美好境界?

答:

(二)

《刘公嘉话》云: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字,又欲作“敲”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召手作推敲之势。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尹,岛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遂并辔而归。留在论诗,与为布衣之交。

18.对加黑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岛初赴举京师(初:当初) B.始欲着“推”字(着:用)

C.遂于驴上吟哦(于:到) D.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具对:详细回答)

19.“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的正确译文是( )

A.韩愈停住马,不很久,对贾岛说:“用敲字好。”

B.韩愈停住马,有很久时间,对贾岛说:“用敲字好。”

C.韩愈让马站起来,有很久时间,对贾岛说:“用敲字好。”

D.韩愈立住马,一会儿,对贾岛说:“用敲字好。”

20.最能表现贾岛炼字全神贯注的一项是( )

A.始欲着“推”字,又欲作“敲”字。

B.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

C.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尹,岛不觉冲至第三节。

D.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

答案

1.潜 元亮 东晋

2.世外桃源 豁然开朗 无人问津

3.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男子的配偶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连词 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交通运输

4.(1)整齐的样子(2)突然变得开阔敞亮(3)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来源:学。科。网Z。X。X。K]

5.(1)渔人对所见到的情景感到非常惊异。(2)再往前走,想走到这林子的尽头。

6.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7.A

8.B

9.这段描写带点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景”,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气氛,也为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10.(1)山有小口,初极狭(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1.……豁然开朗‖…… 第一层:记叙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第二层:记叙桃花源中人们宁静幸福的生活。

12.jiàn yì yán yù

13.人/惊/来/之/家/食/人/讯/乱/境/焉/隔/世/汉/晋/闻/惋/家/食/日/去/云/也

14.这个人(为他们)详细地介绍了自己见到的事,(他们听罢)都感到惋惜。

15.渔人说的大概是秦末以来的历史。桃源人听后,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生活而叹惋。

16.躲避战乱 这里环境优美,民风淳朴,没有剥削,人们生活自由快乐,所以不再出去。

17.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8.C 19.B 20.C

篇2:文言文阅读课后巩固题

文言文阅读课后巩固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瓘,字伯玉,河东安邑人也。罐年十岁丧父,至孝过人。性贞静有名理.以明识清允见称。袭父爵阌乡侯。弱冠为魏尚书郎。时魏法严苛,母陈氏忧之,瓘自请得徙为通事郎,转中书邓。时权臣专政,罐优游其间,无所亲疏,甚为傅嘏所重,谓之宁武子。在位十年,以任职称,累迁散骑常侍。陈留王即位,拜侍中,持节慰劳河北。以定议功,增邑户。数岁转廷尉卿。罐明法理,每至听讼,小大以情。

邓艾、钟会之伐蜀也,瓘以本官持节监艾、会军事,行镇西军司,给兵千人。蜀既平,艾辄承制封拜。会阴怀异志,因艾专擅,密与瓘俱奏其状。诏使槛车征之,会遣瓘先收艾。会才瓘兵少,欲今艾杀瓘,因加艾罪。瓘知欲危已,然不可得而距,乃夜至成都,檄艾所统诸将,称诏收艾,其余一无所问。若来赴官军,爵赏如先;敢有不出,诛及三族。比至鸡呜,悉来赴瓘,唯艾帐内在焉。平旦开门,瓘乘使者车,径入至成都殿前。艾卧未起,父子俱被执。俄而会至,乃悉请诸将胡烈等,因执之,囚益州解舍,遂发兵反。于是士卒思归,内外骚动,人情忧惧。会留瓘谋议,乃书版云欲杀胡烈等,举以示瓘,瓘不许,因相疑贰。瓘如厕。见胡烈故给使,使宣语三军,言会反。会逼瓘定议,经宿不眠,各横刀膝上。在外诸军已潜欲攻会。瓘既不出,未敢先发。会使瓘慰劳诸军。瓘心欲去,且坚其意,曰:卿三军主,宜自行。会曰:卿监司,且先行,吾当后出。瓘便下殿。会悔遣之,使呼瓘。瓘辞眩疾动,诈仆地。瓘素赢,便似困笃。会遣所亲人及医视之,皆言不起,会由是无所惮。及暮,门闭,瓘作檄宣告诸军。诸军并已唱义,陵旦共攻会。会率左右距战,诸将击败之,唯帐下数百人随会绕殿而走,尽杀之。瓘于是部分诸将,群情肃然。邓艾本营将士复追破槛车出艾.还向成都。瓘自以与会共陷艾,惧为变,又欲专诛会之功,乃遣护军田续至绵竹,夜袭艾于三造亭,斩艾及其子忠。

(《晋书·卫瓘传》有删节)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明识清允见称 称:称道

B.瓘辞眩疾动 疾:毛病

C.陵旦共攻会 旦:天亮

D.又欲专诛会之功 专:专门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瓘以本官持节监艾、会军事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B.乃遣护军田续至绵竹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卿监司,且先行,吾当后出 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D.因艾专擅 因持璧却立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卫瓘有智谋的一组是

①瓘自请得徙为通事郎,转中书郎②乃夜至成都,檄艾所统诸将,称诏收艾,其余一无所问③平旦开门,瓘乘使者车,径入至成都殿前④瓘心欲去,且坚其意,曰:卿三军主,宜自行。⑤会率左右距战,诸将击败之⑥瓘如厕,见胡烈故给使,使宣语三军,言会反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卫瓘幼年丧父,奉亲至孝,性情文静有节,善辩是非,弱冠之年被任命为魏尚书郎, 其母因魏法严苛而为其担忧。

B.卫瓘在魏国任职十年,深受权贵喜欢。后官拜侍中,被朝廷派去河北慰劳,因有议定大事的功劳,朝廷增加了他的封邑的户数。

C.卫瓘在邓艾与钟会讨伐蜀国之时,曾持节监督邓艾钟会军队,蜀国平定后,卫瓘与钟会一起向朝廷奏报邓艾擅权情况。

D.卫瓘足智多谋,他使用了一系列的计谋分化瓦解了邓艾、钟会两大集团,最后轻而易举地杀掉了邓艾父子和钟会。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瓘明法理,每至听讼,小大以情。(3分)

(2)会以瓘兵少,欲令艾杀瓘,因加艾罪。(4分)

(3)邓艾本营将士复追破槛车出艾,还向成都。(3分)

篇3:《一去二三里》课后巩固题

《一去二三里》课后巩固题

一、看拼音写字。

èr bā sìshí liù

( )( )( )( )( )

二、增加笔画,写成新字。

zài zì shàng jiā bǐ shì

在 二 字 上加 一 笔 是 , 加 两 笔 是 ( )。

三、猜字谜。

yì diǎn yì héng liǎ yǎn yí dèng

一 点 一 横, 俩 眼 一 瞪。()

四、读儿歌。

jī guān huā

鸡 冠 花

jī guān huā

鸡 冠 花,

xiàng jī guān

象鸡 冠,

gōng jī pǎo lái kàn

公 鸡 跑 来 看,

yuè kàn yuè xǐ huān

越 看 越 喜 欢:

zhè ge jī guān zhēn piào liang

“这 个 鸡 冠 真 漂亮,

wǒ yào gēn nǐ huàn yi huàn

我 要 跟 你 换 一 换。”

篇4:有机化合物甲烷课后巩固题

有机化合物甲烷课后巩固题

练基础落实

1.下列关于烷烃性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烷烃同系物随着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熔、沸点逐渐升高;常温下的状态由气态递

变到液态,相对分子质量大的则为固态

B.烷烃同系物的密度随着相对分子质量增大逐渐增大

C.烷烃跟卤素单质在光照条件下能发生取代反应,它们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D.烷烃同系物都能使溴水、酸性KMnO4溶液褪色

2.根据下列数据判断丙烷的沸点可能是( )

物质 甲烷 乙烷 丁烷 戊烷

沸点 -162 ℃ -89 ℃ -1 ℃ +36 ℃

A.约-40 ℃ B.低于-162 ℃

C.低于-89 ℃ D.高于+36 ℃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烃分子中,碳原子间都以碳碳单键结合,其余的价键均与氢原子结合,这一系列化

合物的分子通式为CnH2n+2

B.分子组成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互称为同系物

C.烷烃分子中,相邻的三个碳原子有可能在同一条直线上

D. 、CH4、CH3CH2CH3互为同系物

4.丁烷(化学式C4H10)是家庭用液化石油气的成分之一,也用于打火机中作燃料,下列关于丁烷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常温下,C4H10是气体

B.C4H10与CH4互为同系物

C.丁烷有正丁烷与异丁烷两种同分异构体

D.C4H10进行一氯取代后生成两种沸点不同的产物

5.已知丙烷的二氯代物有四种结构,则其六氯代物的同分异构体有( )

A.2种 B.3种 C.4种 D.5种

6.等质量的下列有机物完全燃烧,消耗氧气最多的是( )

A.CH4 B.C2H6 C.C2H2 D.C5H12

7.进行一氯取代反应后,只能生成三种沸点不同有机产物的.烷烃是( )

A.(CH3)2CHCH2CH3 B.(CH3CH2)2CHCH3

C.(CH3)2CHCH(CH3)2 D.(CH3)3CCH2CH3

8.有一类组成最简单的有机硅化合物叫硅烷,它的分子结构与烷烃相似。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硅烷的分子通式可表示为SinH2n+2

B.甲硅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硅和水

C.甲硅烷(SiH4)的密度小于甲烷(CH4)

D.甲硅烷的热稳定性弱于甲烷

练综合拓展

9.0.5 mol某烃完全燃烧后得到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混合气体。若将该混合气体全部通入盛有足量澄清石灰水的洗气瓶中,洗气瓶内产生白色沉淀100 g;若将该混合气体全部通入盛有足量过氧化钠的干燥管,干燥管的质量增加30 g。

试完成下列问题:

(1)该烃的化学式是________。

(2)该烃是否为烷烃________(填“是”或“否”),理由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下列物质中属于同一种物质的是________________,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是______,属于同位素的是________________,互为同素异形体的是________________。

(1)液氯 (2)白磷 (3)

(4)氯气 (5) (6)氯水

(7)3517Cl

(8)红磷 (9)3717Cl

篇5:《桃花源记》知识点巩固练习题

《桃花源记》知识点巩固练习题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俨yǎn然阡陌qiānm髫tiáo诣yì

间jiàn隔问津jīn此中人语yù云

点拨:注意多音字“间”“语”的读音。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缘:沿着。

(2)仿佛若有光。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类。

(4)悉如外人。悉:都。

(5)具答之。具:详尽,详细。

(6)问今是何世。世:朝代。

(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具言:详细地说出。

(8)皆叹惋。惋:惊讶、惊奇。

(9)便扶向路。扶:沿、顺着。

(10)及郡下,诣太守。及:到。诣:拜见。

(11)处处志之。志:做标记。

(12)欣然规往。规:计划。

(13)未果,寻病终。未果:没有实现。

寻:随即,不久。

(14)后遂无问津者。津:渡口。

3.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便要还家。要通邀,解释为:邀请。

4.辨析下面加点词的古今义。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山穷水尽的地步。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各种运输事业的总称。

(3)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食物味道好。

(4)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篇6:桃花源记知识巩固分析

桃花源记知识巩固分析

【一】、文学常识:文体:“记”是古代散文的一种体裁,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作者:陶渊明,东晋著名的田园诗人。名潜,字元亮。他曾做过小官,因“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归隐田园。后人称其为“靖节先生”。 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二】、加点的为重点字词释义

晋太元中(年间),武陵人捕鱼为(作为)业。缘(沿着,顺着)溪行,忘路之(的)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溪水两岸)数(shù,几)百步,中无杂(别的,其它的)树,芳(指芬芳的气味或花)草鲜美(鲜艳美丽),落英(落花。英,花) 缤纷(繁多的样子)。渔人甚(很,非常) 异(动词,对……感到诧异)之(代词,桃林美景)。复(又,再)前行,欲(想要) 穷(穷尽。“走到……的尽头”) 其(代词,这)林。

林尽水源,便得(看到,发现)一山,山有小口,仿佛(隐隐约约)若(好像)有光。便舍(舍弃)船,从口入。初极狭,才(副词,仅仅)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开阔而明亮)。土地平旷(平坦开阔),屋舍(shè,房屋)俨然(整齐的.样子),有良田美池桑竹之(代词,这) 属(类)。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相通),鸡犬相闻(见后面成语解释)。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全部,都)如外人。黄发(老人)垂髫(小孩),并(一起、都)怡然(愉快、高兴的样子)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详细、详尽)答之(代词,桃源人所问问题)。便要(通“邀”邀请)还家,设(备置,摆上)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副词,都,全)来问讯(探问消息)。自云(说)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妻子和儿女)邑人(同乡的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复出焉(兼语词,从这里。相当于“于此”),遂(于是,就)与外人间隔(隔离不通音讯)。问今是何世,乃(竟然)不知有汉,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魏晋。此人一一为(替、给)具言所闻,皆叹(感叹)惋(惋惜)。余人各复延(邀请)至其(他们的)家,皆出(全,都)酒食。停数日,辞(告辞)去(离开)。此中人语(yù,告诉)云:“不足(不值得)为(对,向)外人道(说,讲)也。”

既(已经;……之后)出,得(找到)其船,便扶(沿、顺着)向(从前的,旧的)路,处处志(动词,作标记)之。及(到了)郡下,诣(到---去,拜访。特指到尊长那里去)太守,说如此。太守即(立即) 遣(派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所做的标记),遂(终于,最终)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判断语气),闻之(代词,渔人发现桃花源之事),欣然(高高兴兴的样子)规(计划,打算)往。未果(动词,实现),寻(随即,不久)病终。后遂无问津(问路,这里是访求的意思。津:渡口)者(---的人)。

篇7:桃花源记课后问答

桃花源记课后问答

1、读课文第一段,理解“忽逢”一词的意思

“忽逢”一词指出渔人是迷路时碰巧遇到一片桃花林。预示下文发现桃花源完全是偶然的。

2、读第二段。说说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怎样的美景?

既有自然景象,又有生活美景。

自然景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生活情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渔人至桃花村,村人如何对渔人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反映了村人热情好客、真诚淳朴的社会风尚。

4、桃源人为何“不复出”?

说明桃花源人安居乐业,也反映了他们饱受战乱之苦,对外界的战乱抱“厌而远之”的态度。

5、辨析“妻子”、“绝境”等词的古今义。

妻子:古义:妻子和子女。今义:单指妻。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6、村人“皆叹惋”,是为什么?

因桃源不易被外人发现,加之桃源人“不复出”,“与外人间隔”,故叹惋的是秦朝以后的朝代变化。

7、渔人既然“处处志之”,但“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是否矛盾?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

文章开头讲到“忘路之远近”,可见路途遥远,标志失落是有可能的。作者的用意在于暗示“桃花源”是找不到的。

8、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最后一节写刘子骥是否多余?

这一节对桃花源令人向住和不可寻觅作了渲染,增强了表达效果。

9、桃花源这一人间乐园能找到吗?

不能,这是作者虚构的。

10、陶渊明为何要虚构?联系当时社会现实思考

反衬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生活理想。

11、有人说陶渊明作《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他是消极逃避现实,你怎样评价?(自由辩论)

篇8:桃花源记课后练习题

桃花源记课后练习题

一、积累与运用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1)豁然( ) (2)俨然( ) (3)阡陌( )( )

(4)问津( ) (5)邑人( ) (6)诣太守( )

(7)垂髫( ) (8)发髻( ) (9)两鬓( )?

2.按拼音填汉字并解释所填字的意思。

A.xián( )来问讯

B.便yāo( )还家

C.yuán( )溪行

D.xún( )病终

E.欣然ɡuī( )往

F.后suì( )无问津者

4.给下列各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加点并写出其古义及今义。

A.阡陌交通 古义 今义

B.率妻子邑人 古义 今义

C.来此绝境 古义 今义

D.诣太守,说如此 古义 今义

E.无论魏晋 古义 今义

F.芳草鲜美 古义 今义?

6.填空。

(1)本文的作者是著名诗人 ,名 ,字 ,生活在战乱频繁的

朝。文章虚构了一个 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幅 的生活图景,反映了广大人民 的愿望。

(2)《桃花源记》以 为线索,按照 桃源,

桃源, 桃源的顺序来叙述了渔人的所见所闻,层次清晰。

(3)文中突出“桃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是: ;文中突出社会生活平静的句子是: ;文中突出“桃源”人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句子是: 。

7.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A.问 所 从 来

B.后 遂 无 问 津 者

C.此 人 一 一 为 具 言 所 闻,皆 叹 惋。

8.下面各句加点词都有不同解释,选出正确的一项。

(1)复前行,欲穷其林。

A.穷苦,贫困 B.极端 C.穷尽,走到头

(2)得其船,便扶向路。

A.扶助、帮助B.用手支持C.沿着,顺着

(3)此中人语云

A.语言B.告诉C.说

(4)处处志之

A.同“讠志 ”,作标记B.标记C.意志

(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A.断绝 B.独一无二的 C.穷尽 D.走不通的、没有出路的

(6)芳草鲜美

A.色彩鲜艳美丽B.新鲜美丽C.味道好D.新鲜肥美

(7)屋舍俨然

A.好像B.整齐的样子 C.严肃的样子 D.严厉的样子

(8)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A.延长B.推迟C.聘请、请D.伸展

二、阅读

阅读下列各文段,完成文后的有关问题。

(一)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见渔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 )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 )停数日,( )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9.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俨然: 属: 阡陌: 垂髫:

要: 绝境: 遂: 惋:

10.将“渔人”、“村人”两词语准确填入文中括号内。

11.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其古义和今义。(至少三个)

12.用语段中的原句回答。

(1)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 。

(2)村人见渔人后,“大惊”“问所从来”是因为他们 。

(3)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是: 。

(4)“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 。

(5)“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 。

13.从上面语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用简洁的文字填入方框中。

14.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回答其叹惋的原因是

A.为渔人费了这么多的周折才找到自己而叹惋。

B.为自己住在这里消息闭塞,竟不知道外界有这么大的变化而叹惋。

C.为外界社会的**、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叹惋。

D.没有想到时间过得这么快,都已经是晋朝了。

15.作者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为什么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样评价?写一段话表明你的看法。

(二)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7.给下列字注音:

蕃( ) 濯( ) 亵( ) 鲜( )

18.用“/”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晋 陶 渊 明 独 爱 菊。 (2)可 远 观 而 不 可 亵 玩 焉。

19.文中画线的句子的句式是

A.省略句 B.判断句 C.被动句

20.下面句中加点字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可爱者甚蕃(多) ②濯清涟而不妖(洗涤) ③亭亭净植(种植)

④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亲近而态度不庄重) ⑤陶后鲜有闻(陶渊明的后代、后裔)

A.①②③B.②④⑤C.①②④D.③⑤⑥

21.用上面文段中的原句回答。

(1)文中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语句是: 。

(2)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语句是: 。

22.《爱莲说》一文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旨在托物言志。文中牡丹、莲花各比喻生活中的什么人?你怎样看待拜金主义者信奉“有钱能使鬼推磨”的“牡丹之爱”?

“牡丹”比喻

“莲花”比喻

看法:

篇9:桃花源记课后测试题

桃花源记课后测试题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⑤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1)便要还家同“邀”,邀请便扶向路旧的,原来的

2.选出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1)(2分)

(1)曳屋许许声屋舍俨然(2)遂与外人间隔遂迷

(3)黄发垂髫一时齐发(4)此中人语云其夫呓语

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初极狭,才通人。

开始进去的时候极其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

(2)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村里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询问消息。

4.南阳刘子骥“闻之,欣然规往”说明了什么?(2分)

说明桃花源神奇美好,令人向往。

篇10:我看见了大海课后巩固题

一、抄写你积累的本课的词语

二、给加点的字注音。

讥笑()羞怯()拽住()畸形()

破泣而笑()应付()往后缩()

三、写出下列句子中带点词语的近义词。

1.母亲嫌我给她丢脸,也怕我出门遭人讥笑。()

2.我动心了,可又有顾虑。()

3.我羞怯的低着头,……就像他的.尾巴似的。()

4.那些和我年龄差不多的孩子,嘁嘁喳喳地议论着什么。()

5.我熟练地做着家务。()

《桃花源记》知识点巩固练习题

桃花源记的课后练习题

注册会计师《会计》巩固题

一级建造师《工程经济》巩固题

巩固初二训练地理检测题

包拯的课后题

雨说课后题

《蜀道难》课后题答案

四年级语文课后题

《司马光》课后训练题

桃花源记课后巩固题(推荐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桃花源记课后巩固题,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