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文言文《孙权劝学》课后题(共含8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sam”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字词。(4分)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②卿今当涂掌事()
③及鲁肃过寻阳() ④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小题2】朗读文章要注意句子的语气。请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所表示的语气。(2分)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小题3】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2分)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小题4】阅读短文,结合实际谈谈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2分)
【小题1】(1)推托(2)当道,当权(3)到(4)认清事物
【小题2】反问语气, 感叹语气
【小题3】只当作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小题4】结合实际(1分)启示(1分)意对即可。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这几个词语均为该篇中的关键词语,也都是文言实词.其中"辞""过"和今天的意思相仿,注意理解即可."当涂"和"见事"则要在学习中积累.
【小题2】
试题分析:第一个句子,根据其中的"岂 邪"可知是反问句,应读反问语气.第二个句子根据其句子意思,及句末的"乎"可知是吕蒙感慨的话,应读出感叹语气.
【小题3】
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但”“ 涉猎”‘ 耳’等。“但”是只,只是的意思,“涉猎”是粗略地阅读的意思,‘耳’是罢了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小题4】
试题分析:文中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读书,结果发生了令人吃惊的变化.从他的变化中可知,只要乐于学习,善于学习,才可能去寻找一切机会去学习,最终有所成就。还可以看出再聪明的人,如果放弃学习,终将一事无成。在拟答时一定要"结合实际",可以是的自己的学习实际,也可以是身边人的学习实际
文言文《孙权劝学》练习题含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卿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浔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
傅永,字脩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与张幸自青州入魏,寻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鞍桥,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①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北史.傅永列传》
注:①[让]责备。
1.下列加粗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蒙辞以军中多务 不辞而别
B.及鲁肃过浔阳拳勇过人
C.自以为大有所益 精益求精
D.涉猎经史,兼有才干 品学兼优
2.下列“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B.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
C.或以钱币乞之
D.借旁近与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文章的意思,任选一题,用自己的话回答下列问题。
(1)吕蒙在短时间内才略惊人长进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傅永为什么能够“发愤读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找一找吕蒙、傅永这两个人物身上有哪些共同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结合自己的体会,说说吕蒙、傅永的故事给你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2.A
3.(1)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2)有个友人寄给他一封信,他却不能回复。
3.(1)吕蒙认清了学习的`重要性;刻苦学习。(意对即可)
(2)傅永遭叔父责备,受到刺激;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意对即可)
4.他们二人身份相同,都是武人(武将、武夫);认识到读书意义后都能刻苦学习;都有了惊人的长进。(意对即可)
5.“略”。
《孙权劝学》文言文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文学常识填空。
《孙权劝学》选自《 》,该书是 主持编纂的一部 通史。作者是北宋的政治家、家。
二、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1)即更刮目相待 更:
(2)及鲁肃过寻阳 过:
(3)卿今当涂掌事 今: 当涂:
(4)蒙辞以军中多务 辞:
(5)自以为大有所益 益:
(6)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岂 治经 邪:
(7)但当涉猎 但: 涉猎:
(8)见往事耳 见: 往事: 耳:
(9)蒙乃始就学: 乃:
(10)及鲁肃过寻阳: 及:
(11)卿今者才略 才略:
(12)非复吴下阿蒙 非复:
三、翻译下列句子。
(1)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3)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4) 蒙辞以军中多务。
(5)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6)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7)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8)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四、阅读回答问题。
1、文章写了两件事,分别是_____ 和_____ _。
2、文章结尾写“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有何作用?
3、说说文中三人各自的性格特点。
孙权:
吕蒙:
鲁肃:
4、解释下列成语,并任选一个造句。
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
造句:
5、“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表现了孙权 的态度。“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表现了鲁肃 的.态度。
6、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7、阅读全文,说说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8、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并说说分别表示什么语气。
(1)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参考答案:
一、《资治通鉴》司马光 编年体 史学家
二、(1)重新 (2)到 (3)今:现在 当涂:当道,掌权
(4)推托 (5)好处 (6)岂: 难道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邪:通“耶”,语气词”吗”(7)但:只是 涉猎:粗略地阅读
(8) 见:了解 往事:历史 耳:罢了 (9)于是,就
(10)到了……的时候(11)才干和谋略 (12)不再是
三、(1)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
(2)读书人分别几天,就应该重新用新眼光看待。
(3)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以不学习啊!
(4)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托。
(5)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
(6)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7)以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
(8)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呢?
四、1、孙权劝学 鲁肃惊赞
2、侧面衬托吕蒙才略非同寻常,表明他进步之快,从而表达“开卷有益”的中心。
3、孙权:豁达、大度,开明,待人坦诚,平易近人,关爱下属;
吕蒙:坦诚,豪爽,机敏精干,善于学习;
鲁肃:忠厚的长者,爱才,惜才。
4、吴下阿蒙:比喻学识浅陋的人。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来看待。
造句:几天不见,你的变化可真大啊,真让人刮目相看
5、对吕蒙严格要求,有充满关爱的期望 的态度;表现了鲁肃 对吕蒙惊人长进的吃惊和赞叹 的态度。
6、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7、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或:开卷有益)
8、(1)表示反问语气 (2)表示限制语气 (3)表示感叹语气
文言文《孙权劝学》、《师旷劝学》试题
阅读《孙权劝学》和《师旷劝学》两篇文言文,回答文后的问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秉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公曰:“善哉!”
[注释] ①秉烛:点烛。当时的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来的蜡烛。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1)卿今当涂掌事 今( ) (2)蒙辞以军中多务 以( )
(3)但当涉猎 但( ) (4)恐已暮矣 暮(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挑选你最喜欢的`这两则短文中的句子,照抄在下面,并说明喜欢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比较赏析:
(1)《孙权劝学》主要采用___________描写,表现出孙权____________的性格特点,鲁肃_____________的性格特点,作者采用的这种写法叫做_______________。
(2)晋平公想学习,却又“恐已暮矣”,这里的“暮”是指____________,他这样认为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师旷的回答,说明他将“暮”理解成____________的意思,他这样理解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这两则故事,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现在 (2)用 (3)只是 (4)晚了,迟了
2.(1)我难道想要爱卿你学习经书礼法成为一个博学的人吗?
(2)少年时候喜欢学习,就像初升的太阳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正午的太阳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点蜡烛一样光明亮。
3.略。
4.(1)语言(对话) 有政治远见、善于劝学 敬才、爱才 对比
(2)对“暮”的含义说法各异。答案:前者“暮”为时间晚了,迟了。之所以这样理解,是因为“吾年七十”,晋平公怕来不及学,学了没用了;后者“暮”指天黑、夜晚,师旷借题发挥,“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引出秉烛之喻。
5.活到老,学到老(学无止境,终身学习,受益终生等)。(意思对即可)
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想体现一种新的文言文教学思路。新课程理念下的文言文究竟应该怎么教?本人的理解和做法是:坚持“吟诵为本、注重基础、品味探究、适当运用”的十六字方针。
“吟诵为本”,即抓住文言文的特点,让“读”贯穿课堂始终,激发学生兴趣,还文言文课堂书声朗朗的本来面目。而且,文言文的朗读必须读出“古味古韵”。本课中我将通过学生多层次、多角度朗读把对文本的理解逐步推向深入。“注重基础”,即关注学生文言文学习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扫清字词障碍,增强文言文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品味探究”,即不把文言文当古汉语来教,而把文言文当美文来学,让学生增强文学欣赏能力。“适当运用”,即让学生能根据文章的情节、内容、人物性格等信息进行合理的想象、推理,进行扩写、补写、续写(不是说让学生学写文言文),对文本进行创造性阅读。本文作者为了突出“孙权劝学”,对材料进行了剪辑处理,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为学生的创造性阅读提供了条件。
其次,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的体验、探究,让学生自主的与文本、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对话。整个课堂,教师预设大致程序,许多具体内容教师可根据课堂生成灵活驾驭和调控。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故事性很强。这篇文言文字词句方面的障碍少,适合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从教学过程看,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处。
1、课标中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位,教学中我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学习使学生养成自主读书的好习惯,学生借助书上注释理解文章,教师只需抓住关键句子如:“不可不学!”“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等精心点拨,让学生体会人物内心和人物性格特征。
2、我采用反复的朗读,有范读、齐读、小组读、自由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分小组准备进行分角色朗读和表演人物。品味人物语言特色:孙权善劝,对吕蒙亲近,关心期望,但不失生分;鲁肃为高于蒙,拜蒙母,结蒙为友,肃有才、爱才。
3、不足:作业设计不够好,抄写生字太简单;对文言基础字词的训练较少,未很好的实现教学目标二;分析文章内容时,问题设计有点多,面面兼顾,又很难兼顾。如本文的行文线索、本文的主旨、本文写人的方法、人物说话的心理、语气等,还应该根据当堂课教学的重点,进行适当的调整。
“言”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重要目标,是我们走进文言文的门槛,踏进这个门槛我们才能感受文言文的魅力。在积累文言词句、疏通文意这一环节,学生们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疏通,有疑难小组内合作解决,这一过程,孩子们积极主动地学习,基本上能扫除翻译障碍,从检测文言词积累情况来看,孩子们既能解释重要文言词语,又可顺畅地疏通文意,为下面欣赏文章的精彩之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环节既落得很实,又并未惟“ 言”独尊,并未在文言字词句的解释、翻译上打持久战。
本文文字不多,仅119个字,但言简意丰、生动形象的语言风格确实值得我们品味。疏通文意之后,让学生再读课文,选择最有情趣,最有意思,最想读的句子来读,要求声情并荗,读出味道,读出意蕴,读后要能赏析。从课堂上学生有滋有味地读、入情入境地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孩子们真的走进了作品,走进了人物,感受到文章仅寥寥数语,可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情、心理都已跃然纸上了,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品味认识到了《资治通鉴》不仅具有史学价值,同时也具有文学价值,它是一部优秀的作品。
我一直认为要想真正激起学生阅读学习文言的欲望,就要文言并重,充分展示古典文学作品的魅力,以其崇高的文学艺术魅力来吸引中学生走入古典文学作品的神圣殿堂。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一直在实践着。
★ 孙权劝学课后反思
★ 孙权劝学改写
★ 孙权劝学教案
★ 《孙权劝学》 6
★ 孙权劝学练习题
★ 孙权劝学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