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追记优秀乡村教师黄泽元老师散文(共含2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少冰半糖”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追记优秀乡村教师黄泽元老师散文
四川省金堂县五凤镇百花小学的黄泽元老师,在他刚过完五十九岁生日的第三天,倒在了他挚爱的讲台前边。9月12日下午4点过,黄泽元老师在五凤九义校参加教研活动时,因脑溢血突然倒下,虽经过几所医院的医护人员的全力抢救,最终,这位将到花甲之年的优秀教师还是离我们而去。
黄泽元老师出生于1957年8月10日的五凤公社上游二组。他是家中的老幺,上边有七个哥哥,四个姐姐。在那人民公社食堂化的年代,他们家的生存环境尤其艰难。也正因为是家中老幺,才有幸成为兄弟姐妹中文化程度最高的一个,高中毕业后,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成为家中的骄傲。
1976年,高中毕业的他成了五凤公社上游小学的一名民办教师。每月领着8元钱的生活补贴和生产队补助的10分工。风里来雨里去的,行走在那崎岖不平的羊肠小道上,奔波在学校与家庭之间。每日清晨6点起床,把家里的活儿忙完后,6点半钟徒步一小时,来到学校。7点半。开始打扫卫生,做好课前准备。8点钟,他站在校门,微笑着迎接每一位学生的到来。上课的铃声响起,他走向那三尺讲台,认真细致的给学生讲授新课,完了帮助学生复习,辅导作业。中午就在学校简单的吃点饭。起初,学校没有伙食团,他就自己上山捡来柴火,生火做饭。午饭后,他有来到教室,关心学生午眠。看到穿着单薄的学生,他就将自己的衣服给学生盖上,怕学生着凉。下午,接着给学生上课。下午五点,学生放学了,他又成了学生的保护神,带着顺路的学生,一起唱着歌谣回家。见到年龄小的孩子走路困难,他就抱在怀里,背在肩上。直到把学生安全的送到家里。这时,已是晚上6点过了。
累了一天的他,回到家里,又拿起锄头,下到地里种地,看到妻子辛苦的劳作,他作为男人主动为她分担家务。担水、劈柴、喂猪、做饭,他样样都干。没有一点教书老师的架子。夜深了,还要给学生批改作业。就这样,日子清苦的过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黄老师在上游小学一干就是28年。
黄老师他心中有着对教师这个神圣职业的敬重。黄泽元老师刚参加工作是在五凤公社上游大队小学,后来更名为五凤乡上游村小学,再后来为五凤镇上游村小学。减去其间(1990年8月——1991年7月)到金堂师范校学习的一年,他在这里总共工作了28年。
8月,由于工作需要,学校安排他到九里村小学任教。九里村小学离家有十几里路。还需要坐渡船穿越涛涛沱江,其他老师都不愿意去,而他没有怨言。他说:“在哪里都是教书,再远的学校总得有人去教书啊”。一句朴实的话语,让他在九里学校一干就是三年。由于路途遥远,他每天都得提前动身,翻山越岭,到达学校。有一年沱江河水猛涨,渡船停运。他想,如果就此不去学校将影响学生的教学。于是,他冒险租用小船,从稍远的上游漂向对岸。进过几次险情后,一身湿透了的黄老师终于抵达学校。学生们见到冒着生命危险来到教室的黄老师,情不自禁的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面对心爱的学生和钟爱的讲台,黄老师很淡定:“同学们,我是舍不得你们啊,害怕影响你们的课程,这点困难算什么?上课”
三年后,学校又把他调到离家6里路罗坝村小学工作。8月,学校又把他调到百花小学任教。不断的变换学校,不断的调整岗位,黄老师都是毫无怨言,坚决服从,起到了榜样作用,受到学生和学校的好评。
无论是上游村小,还是九里、罗坝、百花小学,都处于五凤的山区,都是典型的'山区乡村小学,教学条件艰苦,生活条件更是艰难。尤其是在九里村小工作的三年,离家最远。他从家里到学校有十二三里路程,全是步行,其间还要坐两次渡船。
黄泽元老师,从一个民办教师开始从事教育事业,后来通过国家考试成为了一名公办教师。无论是民办还是公办,无论是挣点公分还是挣点工资,黄老师都以崇高的师德、高尚的情操,在条件艰苦的山区学校,在那三尺讲台。辛勤耕耘,默默奉献,彰显了一个基层教师的崇高品德。
黄老师这一崇高的品德感染着学生。学校地处山区,许多家长都去沿海打工去了,孩子们很多都是爷爷奶奶照看的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内心很孤独,时常想念父母。黄老师把关爱留守儿童作为他的一项重要的工作。经常与留守儿童谈心、经常翻山越岭家访,还将特别困难的学生带到家里,交给爱人照顾,给孩子们买来新衣服,学习用品。让他们不再感觉孤独。
许多孩子的家长都不在身边,遇到学校要收取学生的学杂费时,他总是用微薄的工资替学生垫上。久了,有的家长就忘记了,他也不会问。同事想看到黄老师家境也不宽裕,就主动帮他问学生家长。他坚决反对。他说:“这点钱算么果,不要问,不要伤害了孩子。”几十年下来,他为学生垫付了不少的费用,而自己却舍不得买一件好衣服穿,总是穿着朴素,生活节约。
由于常年劳累,黄老师时常出现头晕的情况。同事们劝他去淮口的金堂县第二人民医院检查。他说没有啥,一直坚持工作。有一次,正在给学生上数学课,突然头晕。他喝了一口水,靠在窗边休息了一下,给爱人打电话,送药到学校。吃完药后,继续上课。他说:“等我跑几里路回去,吃药,就要耽误学生上课了。”他总是把上课看做高于一切的事情。
黄老师爱岗敬业,热爱同事。黄老师平时说话和气,轻言细语。从没有和学校老师红过脸。他常说,要多为别人考虑,自己吃点亏算什么,同事们在山村学校来教书都不容易。每天他总是提前到办公室,由于办公室在底楼,室内潮湿,他就先打开窗子,让新鲜的空气飘进。打扫完办公室后,还给同事烧开水、泡茶。然后做好上课准备。放学了,他关好门窗,最后一个离开。他的办公室总是窗明几净,办公桌上整洁的摆放着书本和教学用品。
黄老师热爱家庭,更热爱教育事业。平时,家里的包产地都是妻子一个人耕种。放学了、放假了他哪里也不去,就和妻子一道下地干活。新婚不久,大女儿出世了,为了不影响教学,他将只有七个月大的女儿送到外婆家,请外婆照管。这一管就是七年,女儿读小学的时候,才接回来。女儿也在他的班上读书,但是他将学生都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的关心,一样的呵护。
黄老师热爱家乡,热爱山村学校。由于他的教学质量高,教学方法实用得当。中心校多次想请他去工作条件较好的五凤镇上教书,他都婉言谢绝。他的同学成了县教育局的领导,也有机会调到城里的学校教书,他都不愿离开家乡。他常说:“在哪里都是教书,我在这里习惯了,山村学校更需要教师,我就在这里干一辈子算了。”朴实的话语,高尚的情操。黄老师在山村学校一杆就是四十年,心爱的学生,热爱的学校让他默默地在山区坚守。
黄泽元老师于1976年8月毕业于金堂县淮口中学高七六级一班。当时的乡村,教师特别紧缺,作为高中生的他,毕业后就成为了一名民办教师——当时的教师,有公办与民办之分。这民办教师,是特定历史时段的历史产物,既要教书,又要务农。这一当就是十四年。到了1990年,他考上了金堂师范校的“民师班”,终于如愿以偿的“民”转“公”了,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教师。
无论是当初的民办教师,还是后来的公办教师,黄泽元老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总是那样兢兢业业。到了临近退休的五十七八岁时,还积极参加教育教学研究工作。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教学工作,积极提升自身素质,使用各种多媒体进行教学。
他在教学工作中,常常居于全镇同年级的前茅。单从近两年的来看。-上期,在本校排第2位;下期在本校排第3位;-上期,在本校排第1位;下期在本校排第2位。
在他四十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也获得了无数的荣誉,家里堆满了各种奖状和证书。
黄泽元老师是一位默默无闻的村小教师,教书四十年,经他教过的学生数以千计,遍布全国各行各业,可以说是“桃李满天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任教的那所小小的村小,为金堂师范校输送了几十个优质生源。如今还有许多他的学生活跃在全县各校的教学一线。
每到逢年过节,特别是教师节,黄老师都会收到许多学生发来的祝福短信和一些小礼物。
杜鹃泣血,百灵哀鸣,噩耗当头,黄泽元老师溘然长逝,撒手西归,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可他那种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脚踏实地、一丝不苟的作风,严于律已、为人师表的风范,将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
离开百花学校,郎朗的读书声在寂静的山村响起。黄老师那语重心长、不知疲倦地教诲学生的师者风范依然在我的脑海浮现。他用一生的默默的奉献铸就了对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铸就了对山区万千乡民和孩子们的那份浓浓的情和深深的爱。
二〇XX年九月二十九日
北固城小学:韩晓敏
11月25号中午,在中心校的精心安排下,全乡教师参加了“固城乡小学语文、数学观摩暨市八中、市三实小送教下乡活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有幸认识了两位十分优秀的户晓婧老师和黄丽丽老师。通过学习,我受益匪浅。下面我谈一下自己的收获和一些反思。
一、语言艺术的魅力
登上三尺讲台,老师就要了解自己的身份。我常常听到这样一句话:老师就是唱大戏的、就是演员,学生就是观众。一个吸引学生的课堂首先老师就要进入角色。教师的气质尤为重要。而气质的体现不仅仅是外表,更重要的是声音、是语言、是感情的体现。两位老师带给我最深的感受是在授课时都能以一种极其亲切的态度面对孩子,让孩子消除陌生感。整个课堂,老师都面带微笑,是老师,更像朋友,用春风化雨般的声音、以阳光般的鼓励让孩子在课堂中找到自信、找到兴趣、找到自我!
二、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运用
户老师在讲《杨氏之子》这篇孩子从未接触过的文言文时,并没有直接说自己的观点、理解,而是借助孩子理解古诗的基础,在自己的引导中,让孩子自己读、多种方式读、自己去理解。并适时指导孩子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如:批注法、注释法等。
黄老师的《梅花魂》更是在读中层层深入,步步提高,带着孩子理解句子、段落、感情。印象最深的是,黄老师在课堂中安排的小练笔:写写像梅花一样的英雄。不仅拓宽了孩子的思维,更提高了孩子的写作能力。
语文教什么?是我从教以来心中一直存在的困惑。通过这次学习,我深刻的理解了语文不仅是课堂,老师教学的课堂;更是舞台,是孩子通过课堂实现自我的舞台。语文老师教什么?课文课只是一个例子,是用来培养学生语感的工具。老师在课堂不仅只是带着孩子学习生字、课文、读书的授课者,而是培养孩子听、说、读、写的能力、学习语文的能力、学以致用的能力的引导者!
通过这次听课学习,我学到了许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摆清自己的身份,真正做到“导”而不是“教”培养孩子学习语文的能力,让学生在我的课堂找到自我、实现自我。还要做到继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努力做到“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孩子,扎扎实实求发展。”成为一名学生、家长、社会满意的人民教师!
[怎样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听户晓婧老师和黄丽丽老师的课有感]
★ 黄地毯散文
★ 麦黄六月散文
★ 黄坪之行散文
★ 乡村手艺散文
★ 乡村媒婆散文
★ 乡村风光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