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比、比例和比例尺的概念的和复习(共含8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K记三角原味鸡”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0页的1~3题,练习十九的第1~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明确“比例”和“比”、“比值”等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进一步提高对比例、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和判断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深对比例尺的认识,会求比例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比”和“比例”
1. 复习整理
教师:请同学们举例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什么叫做比例?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指出: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2.练习
用小黑板出示下面的题让学生完成。
(1)五年级一班有男生24人,女生20人。五年级一班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最简单的整数比是。
(2)五年级一班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6:5,男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女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3)五年级一班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6:5,男生有24人,女生有()人。
二.复习解比例
1.完成第70页的第2题。然后让学生完成第2题的其余习题。
三.复习正比例、反比例
用投影逐一出示下面问题,让学生回答
1.什么叫成正比例的量和正比例关系?
2.什么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和反比例关系?
3.正比例和反比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学生回答,教师填写小黑板上的表。
正比例 反比例
共同点 1. 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
2. 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变化
不同点 1.变化方向相同,一种量
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也
扩大或缩小。
2.相对应的每两个数的比
值(商)是一定的。 1.变化方向相反,一种量
扩大(缩小),另一种量反而
缩小(扩大)。
2.相对应的每两个数的积是
一定的
四.课堂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九第1~3题。
1. 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 第2题,除第(2)、(7)题教师要提示外,其余各题由学生自己判断。
3. 第3题,教师向学生说明:这题要求图上长方形的长、宽和地基的实际面积。
创意作业:同桌二人说说比、比例、和比例尺之间的区别。
比、比例和比例尺的概念的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5页的第l一3题,练习九的第l一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明确。比例”和“比”、“比值”等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进一步提高对比例、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和判断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深对比例尺的认识,会求比例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比”和“比例”
1.复习整理。
教师: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比例的知识,请同学们举例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什么叫做比例?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如下表。
指出: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2.练习。
用小黑板出示下面的题让学生完成。
(1)六年级一班有男生24人,女生20人。六年级一斑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最简单的整数比是( )。
(2)六年级一班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6:5。男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女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
(3)六年级一班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6:5。男生有24入,女生有( )人。
二、复习解比例
1.完成第35页的第2题。
指名回答什么叫解比例,解比例要根据什么性质。
接着以 : =l :x为例,复习解比例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在解比例时,如果有带分数,要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然后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式变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来解。
然后让学生完成第2题的其余习题。
三、复习正比例、反比例
用投影片逐一出示下面问题,让学生回答。
1.什么叫成正比例的量和正比例关系?
2.什么叫成反比例的量和反比例关系?
3,正比例和反比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学生回答,教师填写小黑板上的表。
然后教师出示下面两个表,让学生根据表中两种量中相对应的数的关系,判断它们成什么比例,并说明理由。
使学生明确:要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要看相对应的.两个数的商或积是不是一定,如果积一定说明这两个量成反比例,如果商一定说明这两个量成正比例。如第二个表,通过计算,可以看出上、下两个相对应的数的商一定,也就是说,这个三角形的高的 一定,因而高也一定,所以三角形的面积与底边成正比 例。
四、课堂练习
完成练习九的第1―3题。
1.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在订正第(4)小题时,可以先让学生说说12的约数有哪?然后说出自己用选出的四个约数组成的比例是什么。教师把学生说出的比慎写出来。订正第(6)小题时,要注意检查学生是否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续一了。
2,第2题,除第(2)、(7)小题教师要提示外,其余各题由学生自己判断,第(2)行驶的路程
小题,教师可以先说明 =周长,再让学生判断。第(7)小题,可以先让几个学生说说自己的体重和身高,教师把数据记下来,再让学生判断。使学生知道:人的体重和身高有一定的关系,一般人的体重是随着身高而增加的,但体重和身高不成正比例关系。
3.第3题,教师向学生说明:这题要求图上长方形的长、宽和地基的实际面积。
比例和比例尺的概念的整理和复习教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7页第1~3题,练习六第1~3题.
教学目的
1.回顾本单元的知识,进一步理解比和比例的意义及它们之间的区别,能较熟练地解比例.
2.进一步理解成正、反比例的量的意义及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及不同点,能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
3.使学生再一次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成代数问题的过程,体会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根据知识间的联系,渗透整理复习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整理
1.说一说你在本单元都学了哪些知识?
让学生在小组内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对本单元的`知识作一回顾,教师给足学生说的时间,再让每个小组派代表全班交流,教师随机把学生的发言(即各知识点)板书在黑板上.
2.完成知识结构图.
这些知识在我们的脑中比较零散,不便于记忆和运用,请大家用你认为好的方式对这些知识加以整理.分小组讨论整理.
3.用实物展示屏进行展示交流.
4.揭示课题:这节课复习前两部分的知识.
二、复习
1.下面式子中,哪个是比?哪个是比例?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3∶8 4∶9=12∶27 7∶32=35∶10 0.25∶0.8
2.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什么叫解比例?解下面的比例.
∶=x∶20 =
= 3.9∶4=2.6∶x
学生在练习本上练习,指名板演.学生练习后讲评.
3.什么叫比例尺?怎么求图上距离?怎么求实际距离?
课件出示:在一幅比例尺是1∶1000的地图上,量得南昌与北京的距离是20.5厘米,北京与南昌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
4.小山看一本《十万个为什么》.下表是每天看的页数与所需天数两种量相对应的数.
每天看的页数 3 5 8 10
所用的天数 40 24 15 12
表中两种量中相对应的数有什么规律?这两种量叫什么量?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5.课件出示:4个同学去买圆珠笔.下表是他们购买圆珠笔的枝数与总价两种量相对应的数.
购买圆珠笔的枝数 2 3 5 8
总价 0.50 0.75 1.25 2.00
表中两种量中相对应的数有什么规律?这两种量叫什么量?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6.说一说什么叫正比例关系?什么叫反比例关系?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梳理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反)比例的思考步骤:
(1)先找出三种量,其中两种相关联的量和一个定量;
(2)根据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列出关系;
(3)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作出结论.
三、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填空.
(1)妈妈用10元钱可以买3千克鸡蛋,总价与数量的比是( ),比值是( ).
(2)汽车3小时行180千米,路程与时间的比是( ),比值是( ).
(3)因为14∶21与0.8∶1.2的比值都等于( ),所以可以组成比例,( )∶( )=( )∶( ).
(4)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6∶2=0.9∶0.3写成乘法形式是( )×( )=( )×( )
(5)一幅设计图上注明的比例尺是:
在这幅图上量得长8厘米的线表示实际( )米;图上表示实际距离400米的线段长( )厘米.
(6)观察表中总价与本数的关系,并填空.
数量(本) 2 3 5 6 8 9 10
总价(元) 0.9 1.35 2.35
2.选择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入括号里.
(1)时间一定,所行路程与速度( ).
(2)正方体的体积和棱长( ).
(3)全班人数一定,出勤率和出勤人数( ).
(4)单价一定,总价与数量( ).
(5)一篇文章的总字数一定,每行的字数与行数( ).
A.成正比例关系 B.成反比例关系 C.不成比例
3.判断下面各题中两个变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1)xy=,x与y( )比例;x=,x与y( )比例.
(2)3a=b,a与b( )比例;=,b与a( )比例.
(3)x-y=18,x与y( )比例.
4.独立练习.
完成练习六第1~3题.
关于比、比例、比例尺的知识点
1.比的意义和性质
(1) 比的意义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是比号,读作“比”。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同除法比较,比的前项相当于被除数,后项相当于除数,比值相当于商。 比值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有时也可能是整数。
比的.后项不能是零。
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可知比的前项相当于分子,后项相当于分母,比值相当于分数值。
(2)比的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上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
(3) 求比值和化简比
求比值的方法:用比的前项除以后项,它的结果是一个数值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或分数。
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它的结果必须是一个最简比,即前、后项是互质的数。
几种比的化简方法:
①整数比化简,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
②小数比化简,一般是把前项、后项的小数点向右移动相同的位数(位数不够补零),使它成为整数比,再用第一种方法化简。
③分数比化简,一般先把比的前项、后项同时乘以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使它成为整数比,再用第一种说法化简。
④也可以用求比值的方法化简,求出比值后再写成比的形式。
(4)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要求会求比例尺;已知图上距离和比例尺求实际距离;已知实际距离和比例尺求图上距离。
线段比例尺:在图上附有一条注有数目的线段,用来表示和地面上相对应的实际距离。
(5)按比例分配
在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常常需要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分配的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
方法:首先求出各部分占总量的几分之几,然后求出总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2 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1) 比例的意义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
两端的两项叫做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内项。
(2)比例的性质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两个内向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3)解比例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数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1~112页比例的知识和比例尺的计算、“练一练”,练习二十一第9一14题,练习二十一后面的思考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加深认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能比较熟练地解比例。
2.使学生掌握比例尺的意义,能正确地进行有关比例尺的计算,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过程 :
一、揭示课题
在复习了比的知识后,这节课复习比例的知识和比例尺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复习比例知识
1.复习比例的意义。
(1)提问:上面的比能组成哪些比例?为什么?
什么叫做比例?(板书: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你能说出比例里各部分的名称吗?(板书各部分名称)
(2)学生练习。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任意写一个比和一个比例。指名一人口答所写的比和比例,老师板书。提问: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说明:比和比例的意义不同,比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比例表示两个比的相等关系;组成比和比例的项不同,比只有两项,比例有四项。
2.复习比例的基本性质。
(1)提问: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请同学们按照比例的.基本性质,在课本第111页上根据O.4 :3=2 :15,写出内项积等于外项积的式子。追问:比例的基本性质和比的基本性质有什么不同?
(2)解比例。
学习比的基本性质有什么作用?(板书:解比例)做“练一练”第2题。指名四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分别在练习本上做前两题和后两题。集体订正,选择两题让学生说一说第一步的依据。提问:大家总结一下解比例的过程。指出:解比例要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写成积相等的式子,再求出等式里未知的因数x。
三、复习比例尺计算
1.说明:应用比的知识或者解比例的方法可以计算比例尺的有关问题。(板书:比例尺)
2.复习比例尺的意义.
请同学们自己阅读第112页上关于比例尺的内容,进一步弄清什么是比例尺,比例尺有几种形式。提问:什么是比例尺?(板书:图上距离 : 实际距离=比例尺)比例尺有哪几种形式?谁来举一个数值比例尺的例子,并且说明它实际表示什么意思?(根据学生举例板书出一个比例尺,让学生说说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几分之一,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多少倍)
3.学生讨论、操作。
如果学校平面图的比例尺是l :1000,它表示什么意思?图上l厘米表示实际距离多少?你能画出线段比例尺来表示它吗?(让学生画在练习本上,然后交换检查)
4.做“练一练”第3题。
请同学们做“练一练”第3题。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指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可以先设未知数为x,再根据比例尺的意义列出比例,然后解比例求出结果,也可以根据比的前项和后项的倍数关系来求出结果。
四、综合练习
1.归纳复习内容。
让学生说―说本节课复习的具体内容。
2.做练习二十一第9题。
学生先自己思考,然后指名口答。
3.做练习二十一第ll题。
让学生写在练习本上。指名口答,老师板书。说说应怎样想。
4.做练习二十一第13题。
(1)做第(1)题。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提问:怎样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2)讨论第(2)、(3)题。
提问:求出这幅图的比例尺后,下面两题可以怎样解答?
5.讨论练习二十一第14题。
让学生读题。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想一想,解答这两题应该有什么不同?(强调要注意份数与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五、讲解思考题
让学生读题。提问:如果照按比例分配问题思考,还需要知道什么条件?现在已知的比的条件怎样?你能应用比的基本性质,把这个比改写成甲数、乙数、丙数三个数的比吗?请大家课后先把这两个条件化成甲、乙、丙三个数的比,再自己试一试,求出三个数各是多少。
六、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一第12题(1)、(3)、(5),第13题(2)、(3),第14题。
家庭作业 :练习二十一第12题(2)、(4)、(6)。
比和比例复习教学反思
【案例】:
一、课前准备
把学生分成四大组,让学生给自己组取名(如追梦先锋、阳光组合等),把比和比例分成“比和比例的意义”、“比和比例的性质”、“求比值和化简比”、“比例尺”“正比例和反比例”五大块,让每一组确定本组的一个研究主题,然后分组研究本部分的知识包含哪些我们需要掌握的内容,有哪些重点和难点,最后拟定五个问题。要求这五个问题反映本组全体同学的水平,它们要能基本概括你们所研究主题的全部内容以及重点难点,而且为了本组能取得好成绩,提出的问题要有价值,要有一定的思考性。然后依次向其它小组提问。请他们作答。
二、展开活动,自主复习
师:今天的活动我们有个主题,出示:比和比例。为了在这次活动中玩出水平,赛出成绩,我们各小组都进行了认真的复习,在提问和被提问方面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你们有信心夺取胜利吗?
小组合作探究:
师:对于比和比例,你都学了哪些知识?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把你课前整理的内容在小组内交流、补充,并用你们喜欢的方式形成完整、准确的知识网络。(以小组为单位)。
三、汇报展示。
【反思】:
做为毕业班的数学教学,到六年级的下学期,将有一半以上的课程是复习和整理,传统的复习课让习题一道道呈现,让学生仅仅停滞在“会”的目标上,复习课究竟应该如何上好,应该如何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和数学的.魅力一直是我们思索的问题。在一节班会课上,学生自己组织了班会活动,他们采用了电视上娱乐节目的形式,玩得非常高兴,一瞬间,我就想,这样的形式是否可以植入数学课堂?这样是不是数学课上我也可以和班会课一样成为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而不是课堂上的“权威”?本着“体现新理念,用活教材,练活习题,激活课堂”的思想,针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采用让学生分组竞赛的方法,把复习活动贯穿到课前、课中、课后,让学生在合作与竞争中理解本课重点,疏通知识脉络,建构知识网络,掌握复习方法。那么该如何上好复习课呢?
明确复习课的任务。复习课既不像新授课那样有“新鲜感”,又不像练习课那样有“成功感”。而是担负着查漏补缺、系统整理和巩固发展的任务。在设计复习课时,一要帮助学生建立清晰、完整的知识结构;二要通过复习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归纳知识的意识和能力;三要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扫除学习上的障碍,从而在自己的知识基础上建立一个更高的学习的平台。
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复习,在组织教学时,应营造一个轻松、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活泼愉悦的过程中“温故而知新”,如果只采用师生之间问答式的交流,只能实现第一个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经历整理、归纳复习的全过程,从中了解学生的需求。在实际教学过程前,可以课前布置具体的预习要求,这样才能让他们在小组里都能积极交流自己整理的知识要点。
《比和比例》整理和复习导学案
课题 比和比例 科目 数学 课型 新授课
年级 六年级下册 单元 6 课时 第1课时
学习
目标 复习比和比例的相关知识
学习
重难点 1、掌握比和比例的意义、比例的基本性质;会解比例。
2、应用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
前
课
前
学案自学
学案自学
一、 复习引入
1、什么叫做比 ?
2、什么叫做比例?
二、自学课本89页。
1写出李阿姨平时和节日期间剪纸张数及相应工作时间的比。
平时: 节日期间 :
2这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为什么?
3、那么相似的,两个比6:42和5:35能否组成比例?请作出判断。
4、如果李阿姨要剪120张纸,需要多少小时?
三.比和比例的相关知识:
比 比例
意义
各部分名称 90 : 60 = 1.5
( )( )( ) ( ) 9 : 6 = 3 : 2
( )
( )
基本性质
化简比的根据 解比例的根据
四.比和分数、除法有什么关系?
比 前项
分数 分数线
除法 除数 商
课
中
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要求:
组长负责组织和分工,人人能发表,人人有见解,自学中出现的错误在组内交流解决。发言要有顺序,当一人发言时其他成员要认真倾听。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划下来,在班级展示时,交流觖决。(兵教兵)
班内展示 小组合作交流后,组长整理,展示自学体会、好的见解和方法,展示存在的问题和困惑,教师适时点拨。
(教师注意适时引导点拨、规范引领)
质疑探究 通过学案自学、小组合作、班内展示,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或新的疑问吗?请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学生如提不出来,教师提出预设的问题让学生讨论)
自
悟自得 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及感悟:
1、本节课我学了:
2、掌握不太好的是:
达标测评 一填空
1、3:8=( ):( )= =15:( )=( )%
2、写出比值是2的两个比:( )∶( ),( )和( );组成比例是( ).
3、甲数×4/5=乙数×6/7,甲乙两数的比是( )。
4、时间一定,速度和路程成( )比例,如果两车的速度比是3:4,那么两车的路程比是( )
5、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比是2:1:1,这个三角形是( )三角形。
二、 判断
1、分子一定,分数的大小与分母成反比例 ( )
2、百分数可以说是后项为100的比。 ( )
3、因为5a=6b,所以a∶b=6∶5. ( )
4、的比例尺是用1厘米代表0米。 ( )
5、圆锥的体积一定,它的底面积和高成反比例。 ( )
三、计算:
化简比:2 :4.2 1.8千米:240米
求比值 :3.5:8 1小时45分:40分
解比例:0.65:13=X:2 X:14.5=6:5
课后 课后反思
今天这节课上,我的表现及改进的措施
申晋良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掌握 求比值和化简比的方法。
2、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会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3、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掌握解比例的方法。
4、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或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5、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掌握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活泛比例的方法,会解答最基本的正比例、反比例应用题。
教学重点:
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
第一课时
3.27
教学目标:在学习除法的基础上,学习比的意义。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并能正确写出笔,直到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比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列式解答下面各题
我们班男生4人,女生12人,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几倍?男生是女生的几分之几?
学生回答
提问:你还能说出两种量相除的事例。学生举例。
二、新授
(一)揭示比的意义
1、男生是女生的几分之几? 4÷12,可以说成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4比12。
2、女生是男生的几倍?12÷4,可以说成女生和男生的比是12比4。
强调谁和谁比。试着把同学们自己说的关系用比来表示。
3、总结:比的意义: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
(二)、学习比的各部分名称
1、 12 : 4
前项 比号 后项
2、求比值
提问如何求比值?前项除以后项
(三)、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1、分组讨论
2、交流汇报
三巩固练习
1、把下面各比用分数表示出来。
17∶8 4∶1 20∶10
2、满载抗洪救灾物资的货车3小时行270千米,汽车5小时行200千米,你能说出几个比吗?
四、作业 数学书59页1题
五、板书、 比的意义
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
6 ∶ 5
前项 比号 后项
第二课时
3.29
教学目标:学习比的性质并运用性质化简比。
教学重点:学习化简比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比?
2、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二、新授
(一)、学习比的性质
出示:20∶5 8∶2 16∶4 4∶1
10∶2 25∶5 20∶4 5∶1
1、读出比来。
2、计算比值:你们发现了什么?
3、小组交流(1)这些比的前项和后项是怎么变化的?
(2)总结比的性质
(二)、化简比
提问:你们说出几个比来?要求说得和别人的不一样。
有:小数比、分数比、百分数比、整数比
师:刚才打家举的例子,有的不是最简单的整数比,你能化简比吗?
1、 小组学习:
2、交流汇报:说说你是怎么化简的?
3、总结化简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填空
15∶5 =3∶() 28∶12 = ( )∶3
1∶4= ( )∶8 12.5∶10= 5∶( )
2、化简比
65 ∶40 75∶15 0.35∶1.26 4/5∶1/3
3、2:25化成后项是100
4、9.6:3X=8
四、作业
数学书60页5、6、8、9题
五、板书: 化简比
20∶35=4∶7
0.75∶0.5=3∶2
3.30 科任月考
3.31 语树英月考
第三课时
4.3
教学目标:复习比的意义和化简比。
教学重点:达到熟练化简比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直接化简比
出示:10∶5 0.5∶0.1 2/3∶2/3
2、口算比值
75∶15 1000∶125 100∶4
2∶5 2/3∶2/3 1∶5
二、应用
1、满载救灾物资的货车3小时行270千米,汽车5小时行200千米,你能说出几个比来吗?并化简比、求出比值。
2、甲拖拉机3.5天耕地23.1公顷,乙拖拉机2.25天耕地1.7公顷。
写出甲、乙两台拖拉机耕地时间的最简单的整数比。
写出甲、乙俩台拖拉机工作效率的最简单的整数比。
3、求比值并化简比
18∶63 0.75∶0.25 9.9∶1.21 3.6∶4.8
第四课时
4.4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
2.使学生能应用比例尺的知识求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教学难点: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将比改为除法算式
5/3 A/B X:9 31:X
2. 说出比值
3:900
3. 求未知项
4. 导入新课:刚才我们复习了有关比的知识,这些知识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有什么联系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比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探索、学习新知识:
1、 学校要举行运动会,操场长80米,宽40米,你能按实际距离画在16厘米的正方形纸上吗?该怎么办?
2、在平面图上,可以用多长来表示实际的长和宽呢?
3、小组设计,看看长和宽都缩小了多少倍?
4、讨论什么叫比例尺?
这四个比的前项代表什么?(图上距离),后项代表什么?(实际距离),我们把这样的比,叫比例尺。
齐读:比例尺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化简后得到最简整数比。
比例尺怎样求:(看上述四个比例式得出):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5、理解比例的意义。
三 、巩固练习:
(1).甲、乙两座城市相距120千米,在地图上量得两城市的距离是4厘米。求这幅地图的比例尺。
(2).学校里修建运动场,在设计图上用25厘米长线段来表示操场的实际长度150米。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3).一张中国图,图上4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040千米,求这幅地图的比例尺?
(4).一张紧密图纸中,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1毫米,求这幅精密图纸的比例尺?
(观察精密零件如果要画在图纸上,怎么办?(放大)。那这幅精密图纸的比例尺会求吗?
上述四题分层练习,后讲评。
比较(3)、(4)两题的比例尺有什么不同?
教师小结:一般把缩小图的比例尺写成前项是1的比,而把放大图的比例尺写成后项是1的长。
比例尺有多少种表示方法?让生说一说
(常见的有:比的形式 分数的形式 线段形式)
四、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六、板书: 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第五课时
4.5
教学目标:1、运用比例尺求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能够根据比例尺求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什么叫比例尺?
2、求比例尺?
二、运用比例尺解决问题:
根据比例尺的关系式,求实际距离。
(1).出示例2 在比例尺是130000000的地图上,量得上海到北京的距离是3.5厘米。上海到北京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
(学生独立解答,同时抽一生板演)
解:设上海到北京的实际距离为x厘米,
105000000厘米=1050千米。
3.5∶x=1∶3000000
x=1050
答:上海到北京的实际距离大约是1050千米。
(2)学习例3:
1、独立学习完成
2、交流汇报。
(3)认识线段比例尺
三、.巩固练习
1. 1. 在一幅比例尺是16000000的地图上,量得一座城市和海港的距离是8厘米。这个城市离海港有多少千米?
2. 2. 在150000000的地图上,量得一条铁路从起点到终点的长是2.8厘米。这条铁路长多少千米?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后讲述。
四、回顾总结:
今天你又有那些收获?已知图上距离和比例尺求实际距离时,应注意那些事项?
五、作业:
板书:
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例2解:设上海到北京的实际距离为x厘米,
105000000厘米=1050千米。
3.5∶x=1∶3000000
x=1050
答:上海到北京的实际距离大约是1050千米
第六课时
4.7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按比分配的意义,使学生掌握解答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按比分配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
1、 同学们,你们分过东西吗?如果请你们帮助老师分一分包里的东西,大家像一项都要知道什么?
2、 下面分一分我们学校的这块卫生区,学校卫生区有200平方米,平均分给5个班,每隔半分得多少平方米?
列式计算
(1) 如果六年级负责三份,分多少平方米?
(2) 五年级负责两份,分多少平方米?
3、 变形:如果我们把这块卫生区看作单位1,这道题可以这样叙述:学校有一块2000平方米的卫生区六年级负责其中的3/5,五年级负责2/5.个负责多少平方米?
二、 新授
学校有一块200平方米的卫生区,分给六年级和五年级,他们负责的面积的比是3:2,两个班各负责多少平方米?
利用旧知识解决问题
1、 分组讨论学习
2、 交流汇报
3+2=5
200*3/5=120平方米
200*2/5=80平方米
3、 确定解题思路
(1) 确定总分数
(2) 把比转化成分数。
(3) 求一个分数的几分之几十多少?
三、 总结
四、 练习
1、学校科技组、英语组运动队共33人它们之间的比是1:2:3
每个组各有多少人?
2、讨论:甲乙丙三个修路队和修一条长200千米的公路,已知甲修了50千米,乙丙两队的比是2:3,丙队修多少米?
3、选择:长方形州长14米,长与宽的比是6:1长与宽各多少米?
(1)6+1=7 (2)6+1=7
14*6/7=12 14/2=7
14*1/7=2 7*6/7=6
7*1/7=1
五、 作业:数学书66业1、2、3题
六、 板书: 按比分配
第七课时
4.7
教学目标:深化对按比分应用题地掌握,能够熟练解答应用题。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达到熟练解决此类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请你说说上节课我们所学内容的解题思路。
2、口答:小兰家养了24 只.......,公.......和母.......只数的的比是1:5,
公.......和母.......各有多少只?
二、新授
(一)、出示:建筑工地上混凝土使用沙子、水泥和石子配制而成的。沙子、水泥、石子重量的比是3:2:5。要配制12吨这样的混凝土,需要沙子、水泥、石子个多少吨?
1、独立完成。
2、检查汇报:把你的列式和想法说给大家听一听。
3、追问:你为什么这样做?
4、你怎么验证这道题是正确的?
(二)、继续研究
希望小学把508本图书按照六年级三个班的人数分配分配给每个班,一班有40,二班有42人,三班有45人,三个班各得图书多少本?
1、分组学习
2、讨论汇报。
三、巩固练习
1、一个长方体,长、宽、高的比是3:2:1。棱长总和是48 厘米,这个厂房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2、蓝田纺织厂把库存原料按照2:4:3分配给甲、乙、丙三个车间,已知甲车间得到54吨原料,这个厂一共有原料多少吨?两车间分到原料多少吨?
四总结:
五、作业:数学书67业7、8、9题
六、板书: 按比分配
例2 建筑工地上的混凝土使用沙子、水泥、石子配制而成的。沙子、水泥、石子重量的比是3:2:5。要配制12吨这样的混凝土,需要沙子、水泥、石子个多少吨?
3+2+5=10
12*3/10=3.6
12*5/10=6
12*2/10=2.4
4.10 看电影
第八课时
4.11
教学目标: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理解比例的意义。知道什么是比例。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请同学们任意说出几个比来,并求比值。
二、新授
1、求下面各比得比值你发现了什么?
4:3.2 1/3:2/5 6:24
12:4 0.6:0.2 9:15
0.2:0.8 5:6 3:5
学生计算,讨论其规律。
2、这些比值相等的比写成等式形式
3、理解比例的意义(像这样的式子我们把他叫比例)。
4、提问:你说一说什么叫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5、小结:、想一想根据什么判断两个比是否成比例?
6、学习比例的外项、内项
7、学习比例的基本性质
三、巩固练习
1、判断是否成比例
21:14和9:6
3:0.6和1:0.2
9/12和12/15
4/5:5和8:15
2、练习的4、5题
四、作业:数学书71页2、3、6、7题
五、板书: 比例
3:5=9:15
12:4=0.6:0.2
1/3:2/5=5:6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 比和比例的练习题
★ 比和比例的应用题
★ 比与比例数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