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西方文化中的东方神韵(共含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清凉油”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一、引言
在下半年的电影中,要说对中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留下深刻印象的电影,毫无疑问,我们都会提到和《阿凡达》。至今为止,我们都不会忘记许多人排着长队,冒着严寒买票的情景。这两部电影之所以会出现万人空巷,一票难求的情况,大多数人都会认为这是因为两部电影所体现的主题,所传播的理念,所承载的文化都与全人类的现在和未来息息相关。当然,电影的拍摄手段与技巧所呈现出的大场面,大制作也让人印象深刻,但是,一部成功的电影最能打动人,感染人,影响人的还是电影中所蕴涵的情感,所体现的价值观,世界观。作为中国人,我们惊喜地发现,在这影响全世界的两部西方电影所体现的文化理念中,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来自东方,来自中国的魅力与神韵。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依存,近年来,我们一直都在担心,甚至批评一些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入侵”,其实,中国文化也在影响着其他国家,影响着全世界。从《2012》和《阿凡达》中,我们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中国文化在西方文化中的体现。
二、“家”“仁”文化的体现
“家”的理念在中国文化中是核心理念之一,特别是儒家文化,对“家”的理念就更加注重,“国”“家”一体,国是千万家,家是最小国,“四海为家”,自古以来,我们中国人就认为家人、国人、乃至全世界的人们都是血肉相连、命运相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都可以看成是“家族”的关系。而维护这“家族”文化的就是中国人讲究提倡的“仁”,仁者,爱人也。这些理念,在《2012》《阿凡达》这两部电影中都有深刻的阐述与表达。
1.“以人为本”“四海一家”的“仁义”“大家”理念
在《2012》中,当世界末日来临的时候,全世界各个国家的人都团结在一起,彼此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甚至可以牺牲自己的利益,乃至生命。中国的藏族老奶奶见到美国的逃难家庭时,冒着耽误登船时间而有可能遭灭顶之灾的风险,毫不犹豫地叫自己的孙子停下车把美国人一家救上车。在海啸即将冲击“方舟”,但还有很多来自全世界各地的人守在船边,没有登船的紧急情况下,船上的人经过讨论之后,没有自私地驾船离开,而是想办法让所有人都上船,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在《阿凡达》中,纳威人对神灵的敬畏,对动物的呵护,与世间万物的沟通、交流,以及最后只有善良、仁爱的地球人才能留在潘多拉星球的场景,都体现了一种“仁爱”“兼爱”的思想。身为间谍的杰克·萨利在“潘多拉”星球上经受训练顺利成为纳威人,又冒险返回星球拯救星球并再一次被善良、不计前嫌的纳威人所接受时,我们看到:中国文化中的“仁义”思想,“大家”理念在西方人身上、在全世界人民乃至整个宇宙生命的身上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2.“血浓于水”的“小家、亲情”理念的体现
中国人的家族观念自古以来就很强,“血浓于水”“百善孝为先”等思想都是基于血缘、家族、亲情基础之上的,传统观念一直认为,西方文化在这个方面比较淡薄,但是,在这两部电影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文化的“小家、亲情”理念在电影中的完美展现。《2012》中因为父母离异而与生父疏远的小男孩,在紧急关头一次又一次地与他生父共同抵挡危险,一次又一次地强调:“He is my father, we can’t leave him alone!”还有腰缠万贯的富商在“方舟”即将开动,而自己和双胞胎儿子还没有登船的情况下,毅然使尽全身气力把孩子推上船,而自己却掉进了万丈深渊!在《阿凡达》中,纳威人的老首领在临死之时,把弓箭交给自己的女儿,女儿竭尽全力为父报仇,这些感人的镜头与场景很自然地就会让每一个中国人联想到“血浓于水”的亲情的伟大!这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理念在西方的电影中同样闪烁着动人的光芒!
三、“和”文化的体现
奥运开幕式上那一个个闪烁着祥和之光的“和”字,大家肯定都记忆犹新,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以和为贵”的思想,主张与宇宙万物和谐相处,主张阴阳和谐,顺应自然,顺应规律,因此,我们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口号,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的主张,体现了对“度”的把握。电影《2012》其实就是对人们贪婪无度,滥用资源将造成的后果的一种沉痛的警醒,同时也警示着世人:当大难来临时,“和”之宝贵,“和”之力量!在面对大灾大难时,人类只有“和衷共济”才能共渡难关!《阿凡达》中“和”的理念更突出,在地球“千疮百孔”,资源枯竭之时,人类靠暴力强取豪夺,掠夺其他星球的资源只能是自取灭亡!而能与潘多拉星球的纳威人平和地交流、谦虚地向他们学习的杰克却得到了纳威人的肯定与接纳!矛盾是需要“调”“和”的,而“调”“和”的主要方式就是影片中多次强调的“Communication”,要平等、真诚地沟通、交流,而不能强权压制,甚至武力威胁!人与神灵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世间万物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以及星球与星球之间,只有用心沟通才能解决问题,产生合力,达成共识,彼此相辅相成!《阿凡达》中,人与兽,与树木之间的交流让人神往!这与中国道家、佛家所提倡的思想有许多共同之处。“和”,这一独具东方神韵的文化理念在西方电影中闪烁着朴实无华却永恒隽永的光芒。
四、“忧患意识”的体现
中国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中国人都知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从古到今,我们都主张“以史为镜”,立足长远,正是这种“忧患意识”让中华民族未雨绸缪,从历史的风风雨雨中闯过,昂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012》这部20最成功的灾难片在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污染严重的情形下,以一种最直接以最震撼的方式警醒世人要有一种忧患意识,前瞻意识,要懂得珍惜!《阿凡达》则以另一种方式进一步告诉人们:有了忧患意识,还要懂得怎样圆满地、圆融地去解决问题。
五、“图腾文化”的体现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信仰、有自己图腾的民族,我们认为,我们的图腾就是我们的守护神,在危机时刻,紧急关头,他总会及时救大家脱离苦海。我们中华民族的图腾是“龙”,因此,在艰难乱世,民不聊生之时,总会有“真龙天子”现世,搭救万民,建立新秩序,新社会!在《阿凡达》中,那威力无穷的似凤似凰的神兽——“魅影骑士”,就如咱们的“真龙天子”,在最危险的时候现身,带领纳威人冲破一切艰难险阻,转危为安!东方图腾文化的神韵在西方文化中魅力彰显!
六、结语
电影是一个民族文化很生动的呈现方式,它能把文化中隐性的、显性的方方面面都展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说,电影也是文化的一种载体,各个民族,各个国家都会用电影来传播自己的文化理念。在这个世界文化大融合的时代,我们非常欣喜地看到,在《2012》《阿凡达》这种绝对的西方大片中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中国文化的影子,可以很温馨地感受到东方文化的神韵!有一句话说得好:“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可以说优秀独特的中国文化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西方文化。愿更多的人能体会到中国文化独具魅力的神韵!
参考文献:
[1] 刘 宏.跨文化交际中的空缺现象与文化观念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7).
[2]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赵广清《东方神韵》鉴赏
山苍水润,雾霭缭绕,主调黑白,偶有黄蓝。展眼,磅礴大气,意蕴深厚。抬望,长卷漫抒,恢弘深邃,音诗音画,有声山水,远黛近墨,浑然交响。
一副长卷,构思起稿是作品寓意及布局谋篇之关键,所谓意在笔先。像这幅山水画,其实也是一副风水画,因此,远中近景都表现什么,如何表现,都用哪些技法,各景之间的连带关系等等都要成竹在胸方可动笔。如有神,必是功贵历练丹青经年。
画是音之意蕴,音是画之角徴。画从乐中生,韵自画中来。
站在画前,似乎音乐漫涌,这音乐,应该是一首交响音诗音画之灵透作品。
(一)行云流水之快板
欣赏画作,先观整体,再瞭细微。映入眼帘,山占主体,远中近景左中右侧,皆是凹凸起伏,墩实厚重的山体,沟壑清晰,状形各异,山脊树茂,植被繁生,山石倒影,旖旎波动。好一个山外有山,层峦叠翠。更妙的是,山的布局中,用环绕的水,过桥的樵夫,幽幽的路径,飞挂的瀑布,缥缈的雾霭,来表现山的灵秀。再看水,左侧中景的瀑布,是画中水的源头,本是一注,中分两股,待倾泻而下时已然瀑三。轰鸣声中,山谷间水流成河,潺澹而歌,清澈逶迤,如斯永昼。河床树高,针阔相间,挺拔依偎,致意飞扬。除了水的流动,中景及远景的雾霭亦是浪漫之笔。淡墨素颜,缥缈拢纱,似霓裳羽衣之乐,亦阆苑仙葩之舞。中景之中,三五户人家,给整幅作品增添了烟火之气,是青梅煮酒、闲话桑麻之乐,亦恍若仙境何似人间之说。远景之山,却用浓墨渲染,间或淡笔过渡,视觉抢眼,压轴出镜。日出东方,乃作品中唯一点红,跳跃的太阳,生机盎然,朗润苍生。
(二)写意抒情之慢板
泼墨写意,分水裁山,好的绘画作品,应该是缄默中有寓意,淡雅中是大美。眼前画作,从美学的角度,是山水画,从文化的角度,则是风水画,因为作者本身就是位书画文化艺术家,对于作画本身,那是精道娴熟,技法游刃,但匠气永远太过市井,不足以让作品更具艺术美学收藏价值,因此,让作品注入深刻哲思的文化内涵,才是作者的不懈追求。如果说前面用行云流水的快板对作品整体有了视觉上的认识,用写意抒情的慢板细细品来,思想文化上的`认知,才更具味道!在作品构思上,画者把右侧的五座山画成了五虎之形,寓意五福临安;把左上侧的山画成奔龙跃山,寓意龙腾祥瑞;瀑布的变化是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天道思想;中景的雾气中,神龟形的小山,似在游走,仁者寿长;环水而流,树木繁茂则是聚财助运之气象;另外,画山不嶙峋陡峭,是防戾气袭人。因此这幅风水画,正体现了朱雀在上,玄武托架,青龙左飞,白虎居右的文化内涵;日出华耀,温暖祥和,瞩望苍生,希望蒸蒸,那一抹红色,跳跃、升腾。
勾皴擦点染,境韵意情生。
心境,心绪,心痕。静休止,动修观。
画韵,画骨,画情。卷有尺,意无垠。
东方神韵,万里琴台,有什么舞着且歌着。
高岸深谷,几多情怀,是什么浸着且润着。
千山万树一径斜,玉带环水三生杰。蛟龙出海五虎登,仁寿游来几家悦。
浅论徐志摩文学作品中的西方文化
徐志摩是中国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名噪一时,有着独特文学个性、独特生活经历的文学家。他的新诗、散文在中国新文学历史进程中留下了一席之地。徐志摩从小受“诗书礼”教育,长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他短暂的人生经历却非常丰富,曾留学美英,有双重留学经历,回国后又两次游历西欧,到过很多西方国度。徐志摩虽然创作时间不长,但其创作的作品体裁十分广泛,涉猎过多种文体;写作与自由体诗不同的格律诗、创制“跑野马”的散文、抒写“完全的抒情诗”式的小说与童话、与陆小曼合撰唯美风格的悲剧,并留下了大量精美的书信和日记。除了创作,徐志摩还译介了大量的作家与作品,他的译作涵盖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39位作家,涉及多种文体和流派。徐志摩在东西文化之间来去自如,他丰富的人生经历与阅历使其能对不同的西方文化进行批判和取舍,他横贯东西的痕迹决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研究中的独特位置。徐志摩留学欧美时期,广泛涉猎过外国文学各个时代、各种文学思潮的作品,包括现代主义诗歌、小说、戏剧等,受西方浪漫派、唯美派、悲观派以及象征派诗人多方面的影响。他的诗有拜伦傲藐一切的反抗性格,有雪莱的理想与热情,也有济慈的唯美情绪;有华兹华斯的清脱高远,也有哈代的悲观厌世;有泰戈尔式的沉思、流丽,也有波德莱尔式的直面丑恶人生。从文化角度来看,西方文化的分支中影响徐志摩文学创造最多的'是贵族精英文化、个人主义文化和基督文化。
一、贵族精英文化
英国文化是以希腊罗马文化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这一文化带有浓厚的贵族色彩,偏于保守、讲求渐进、厌恶竞争、追求高雅、崇尚自由独立。隶属于它的康桥文化,更富有精英气息。康桥文化是以剑桥大学为中心形成的,蕴涵了强大的贵族气、保守性与独立性。19,徐志摩只身飘洋过海,来到康桥河畔,加入康桥社团,康桥给他的生活带来了决定性的影响。他全身心地沉浸在了英美诗歌的气质和氛围中。正如他所说:“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开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徐志摩的诗歌创作最先受到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影响。
二、个人主义文化
欧洲的文明,名流的思想,雪莱、拜伦的风流与浪漫如同一道道洪流,不时冲击着徐志摩,使他走上了爱、美、自由的理想主义道路。他期待着“馨香婴儿”的出生,这一理想使他对生活有着积极向上的态度,而这种态度折射到思想上便演变成一种不可一世的个人主义。他的个人主义,不愿受任何束缚,崇尚自我、真我的精神追求。
三、基督文化
徐志摩在国内就曾接受教会学校——上海浸信会学院的教育,而几度在欧美流转,更直接了解了西方社会和文化里的宗教,亲身经历了圣诞节仪式、宗教建筑、宗教绘画和宗教音乐。西方的人文科学与基督教文化精神水乳交融,徐志摩在学习西方文学艺术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接受了基督教文化精神的影响。
徐志摩在新旧历史矛盾和东西文化碰撞中,扮演的是双重角色:一方面,他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自由思想,要求在思想上、生活上等各个方面实现民主、自由;另一方面,“五四”以后封建势力回潮,军阀混战的黑暗现实,根本不可能为实现民主、自由提供最起码的条件。一方面,他受欧美人生观影响,有着积极的入世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他却不断陶醉于传统文化闲适隐逸的情调。一方面,他受英国各流派诗人影响甚深;另一方面,传统的审美情趣却又时时体现于他的作品中。这是新旧交替的夹缝时代特有的文化现象,是历史给这一代知识分子的特殊的遗赠,也为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精神宝库。
透过徐志摩短暂的一生及其文学创作,我们会发现,他的思想无论从哪个方面去分析,都是一个百花齐放的园地。他的思想不是单一的,而是复杂的,他以他的纯情与明丽诉说着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感悟与认识,表达着自己的爱与恨。他多重思想就像一棵树一样,虽然每个枝干都奔向不同的方向,每一片叶子都展示着各异的光彩,但它们本是同根生,血脉相连,意气相通。他思想的各个层面都源于一个“爱”字,源于他对生命,对生活有着强烈的热爱与渴望。他的人道主义、个人主义、自然主义以及他对爱情的体悟都是他生性本底的真纯、善美、率性的生发与展示。这种种思想成分是相依相生、相得益彰、相映成趣的。这就他的多重思想成为一个矛盾复杂的统一体,使得他的思想之树生机盎然,虽经历史沧桑而仍具独特魅力。
论文摘要:文化是一个体系,中国与西方受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影响,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生活在这两种不同文化环境里的人,所持有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行为的道德规范等都不一样。要提高跨文化平等交际的功效,就应使交际双方能充分发出属于自己文化的声音,最大限度地相互接近和理解,以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沟通。
论文关键词:文化差异;跨文化意识;价值观;社团价值
一、文化差异及其文化差异敏感性
文化差异是人们在不同的生态和自然环境中形成的语言、知识、信仰、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道德、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不同。跨文化意识就是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对外语所反映的文化的认知和接受的一种态度。它在外语学习和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具有跨文化意识是学生获得真正外语交际能力的体现,因为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的。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每一种语言都与某一特定的文化相对应并反映这一文化。而文化是一个体系,它涉及到一种民族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文化具有民族性——一个民族使用共同的语言,遵守共同的风俗习惯,养成共同的心理素质和性格。中国与西方由于在地域上相差甚远,受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影响。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因此,我们要学好外语,首先要具备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汉威(R.G.Hanvey)把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于表面的明显文化特征的识别,人们的反应通常是认为新奇、富有异国情调。第二阶段是对于细微而有意义的,与自己的文化不同的文化特征的识别,反应通常是认为不可置信或难以接受。第三阶段是通过道理上的分析可以接受。第四阶段是能够做到从对方的立场出发来感受其文化。要真正实现Hanvey的这四个阶段是十分困难的,不过,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进人“神入”,即第四阶段。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体现在各个方面,本文仅从价值观这个侧面来谈谈中西文化差异。
二、东西方文化中价值观的差异
北外朱维芳教授几年前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发现中国学生对外籍教师课外言行有如下看法:
1.违反好客常规:外籍教师对客人没能表示出应有的热情和关心。答卷者认为他们不尊重人际关系,无理,对他人缺少关心。另外一种解释认为他们尊重客人自己的选择。
2.对陌生人有不必要的礼貌:这类案例表达了外国人对社会地位低的陌生人的关系和礼貌。学生的解释有:尊重个人权力,崇尚平等,有自控力。
3.个性化的随心所欲:这类案例描述的是影响了外籍教师形象的不合身份的言行举止。学生解释为:不谦虚,缺乏尊严,也有的学生解释为对人性的自由追求。
4.遵纪守法:这类案例描述了外籍教师对公共秩序和规章制度的严格遵守。学生解释为:有教养的文明之举,这些举动既保护了个人的权力又维护了他人的权力。
5.自主独立以及个人空间的特殊需求:这类案例描述了外国人要求独立、自主和个人隐私。他们行为的界定是个性化的,而不是社团集体化的。学生们认为他们固执,任性。也有人认为这是一种独立自主的行为。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许多外籍教师对中国学生的过于谦虚感到难以忍受。这是因为,在我们传统的文化中,我们一直是用“自贬”来表示谦虚的。在校园里,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对话:
老师:你这次考试考的挺好。
学生:马马虎虎,凑合而已。
在汉语中,这种“谦虚”文化的表达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如“鄙人”、“寒舍”、“便饭”、“拙作”、“斧正”、“愚兄”等等。中国人的隐含个性的价值取向,与西方人的个性张扬、追求创新的价值取向形成了很大的反差。
自本世纪80年代初越来越多的学者对东西方文化在世界观、信仰、价值观以及交际模式等方面的差异感兴趣。生活在这两种不同文化环境里的人,所持有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行为的道德规范等都不一样。因此,当来自这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时,常常导致误僻,遇到理解对方行为的障碍。
个人价值至上文化也被描述成“我”文化,英语里的“我”字是人称代词中唯一总是大写的一个,“我”字当头,“我”字第一,在英语里比比皆是,到处可见。也就是说,在“我”文化的社会里,社会只是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一切个人从道义上讲都是平等的,整个社会极力推崇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即个人价值至上。个人的自我价值往往取决于在多大程度上与他人的不同。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把“自我呈现”视为重要的社会活动内容。在这样的文化社会里,每个人都学着体现个性化的自我:个人自信,自我肯定,自由表达内心情感而不受外界约束,以及公开发表不同见解,寻求他人的注意,显露独特的自我。同时,个人价值至上论者保护个人隐私,强调在公开世界中个人的隐私需求,并主张个人不受任何他人的干涉,选择自己的思路和行为。
西方的个人价值至上论可以一直追溯到个人自由主义哲学。它的理论基础是人群中的每一个人都是理性的,有能力作出理性的选择。因此,他们有权在“自由、平等、独立”的总原则下,选择自己的生活。在这种个人自由主义的社会里,只要不侵犯他人的权力,不违反保护全民平等权力的法律和社会道德规范,人们可以自由地追求自己的利益。
东方提倡的社团价值至上文化也被称为“我们”文化。在这样的文化里推崇的不是个人价值,而是社团和集体的价值。社团的存在要比个人的存在更重要。在汉文化里,古代人们谦称“我”为“鄙人”,孔子推崇爱他人为“仁”,孙中山提倡“天下为公,”毛泽东主张“为人民服务”,从古到今,宣扬的都是这种“群体主义”。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强调群体意识,儒家经典《礼记》中就对儒家的大同社会做过典型的描述,称为“礼运大同”。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是仁。“仁”由二和人组成,可以看出,它含有一个人与他人的关系这层含义。它强调的是社会群体的统一和认同。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们不是在寻求个性化,而是要求每个人符合群体要求,成为社团的一员。因此,社团价值至上论者从不愿意引起他人对自己的注意,也不愿意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正如Young(1994:51)在描述中国文化社会模式时指出的:“对抗、威胁社会的安定,发表相反的意见会使双方都丢面子。公开阐述思想会令人生厌,对于错综复杂的上下级关系社会是不适宜的。,甚至是极其危险的。”在以社团价值至上的社会里,提倡的是相互的支持和对集体的责任。超出集体约束的所谓个人自由是不被接受的。在这种文化社会里,“个人的事就是集体的事,朋友之间是没有隐私的”(young,1994:139)。东方的社团价值至上观是与孔子学说紧密相连的。中国文化以孔教为中枢,以佛教为辅翼,儒教极力推崇社会的有序与和谐。需要指出的是,一个社会的文化内涵是复杂的,不能断言某个社会是完全的个人价值至上或社团价值至上,只能说某个社会更多地接受个人价值至上论或社团价值至上论,但大多数说英语国家倾向个人价值至上论,而中国倾向社团价值至上论。
三、东西方文化中价值观标准的差异
第一,个人价值至上论者信仰平等,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注重平等待人,不分社会地位高低,不论与己关系的远近。与之相反,社团价值至上论者的交际准则往往强调内外有别,上下不同。因此,在他们看来,个人价值至上论者对待陌生人的平等有礼,是不必要的礼貌。
第二,个人价值至上论者提倡与众不同,独立自主。要求在公众社会的大环境里有块个人的自由领地或空间。这对社团价值至上论者来说,自然会被认为是极端“自私”和“不可理解”的表现。
第三,个人价值至上论者由于他们个性化的要求,很少考虑别人的评价,他们愿意并极力地表现自己。而社团价值至上论者却十分注意社团集体对个人行为的评价,不愿成为众矢之的和评头品足的对象。因此,在社团价值至上论者看来,个人价值至上论者随意的自我呈现和个性化的表现是令人不快的。
第四,个人价值至上论者对待社团、集体责任轻薄。因此,他们对待“客人”所缺少的那份热情是由于他们认为每个“客人”作为个人,应该自己作出选择,给“客人”提供一次选择的机会即可,不必再三要求,主人对“客人”也没有特殊的责任。
结束语
文化交流的目的一是实现信息传递,获取信息,促进物质文明的发展;二是吸纳对方文化、价值观念中的积极成分,促进社会文化的进步。在世界变成“地球村”的今天,国际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日趋重要。在交际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三个因素:(1)避免言行价值的主观评判。(2)相互尊重,采取平等对话形式的交流。(3)摈弃先入之见,扫除交流障碍。要达到平等的跨文化交际,相互理解显得尤为重要。东西方文化不同,语言也不同,文化差异显而易见地体现在各自的语言表达之中。在跨文化交际中,应该承认差异并允许差异共存。要使交际顺利进行,就应以对方的价值来看待和评价对方的行为,容忍、尊重并理解别人和自己的不同,不能拿自己的语用规约做标准来衡量和评判对方的语言运用。要提高跨文化平等交际的功效,就应使交际双方能充分发出属于自己文化的声音,最大限度地相互接近和理解,以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沟通。
徐志摩是中国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名噪一时,有着独特文学个性、独特生活经历的文学家。他的新诗、散文在中国新文学历史进程中留下了一席之地。
徐志摩从小受“诗书礼”教育,长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他短暂的人生经历却非常丰富,曾留学美英,有双重留学经历,回国后又两次游历西欧,到过很多西方国度。徐志摩虽然创作时间不长,但其创作的作品体裁十分广泛,涉猎过多种文体;写作与自由体诗不同的格律诗、创制“跑野马”的散文、抒写“完全的抒情诗”式的小说与童话、与陆小曼合撰唯美风格的悲剧,并留下了大量精美的书信和日记。除了创作,徐志摩还译介了大量的作家与作品,他的译作涵盖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39位作家,涉及多种文体和流派。徐志摩在东西文化之间来去自如,他丰富的人生经历与阅历使其能对不同的西方文化进行批判和取舍,他横贯东西的痕迹决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研究中的独特位置。
徐志摩留学欧美时期,广泛涉猎过外国文学各个时代、各种文学思潮的作品,包括现代主义诗歌、小说、戏剧等,受西方浪漫派、唯美派、悲观派以及象征派诗人多方面的影响。他的诗有拜伦傲藐一切的反抗性格,有雪莱的理想与热情,也有济慈的唯美情绪;有华兹华斯的清脱高远,也有哈代的悲观厌世;有泰戈尔式的沉思、流丽,也有波德莱尔式的直面丑恶人生。从文化角度来看,西方文化的分支中影响徐志摩文学创造最多的是贵族精英文化、个人主义文化和基督文化。
1.贵族精英文化
英国文化是以希腊罗马文化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这一文化带有浓厚的贵族色彩,偏于保守、讲求渐进、厌恶竞争、追求高雅、崇尚自由独立。隶属于它的康桥文化,更富有精英气息。康桥文化是以剑桥大学为中心形成的,蕴涵了强大的贵族气、保守性与独立性。19,徐志摩只身飘洋过海,来到康桥河畔,加入康桥社团,康桥给他的生活带来了决定性的影响。他全身心地沉浸在了英美诗歌的气质和氛围中。正如他所说:“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开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徐志摩的诗歌创作最先受到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影响。华兹华斯是英国湖畔派诗人,他的诗不崇尚奇幻,以其宁静的沉思和富于想象力的风格写得真挚自然、亲切质朴,笔调清淡朴素,具有“天然去雕饰”之美。华兹华斯息影田园,寄情山水,全身心去拥抱大自然,这种浪漫主义情思在徐志摩心中激起了共鸣。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但我只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再看华兹华斯的《我有过阵阵奇怪的的悲痛》诗:“我一面不住把月亮凝视,一面在草原上前进;马蹄儿轻疾,那些亲切的小径儿已越来越近。”亲切质朴的盛情,整齐的句式,ABAB的韵律结构,这便是徐志摩与华兹华斯的共同之处。如果说华兹华斯等湖畔派诗人给了徐志摩清新洒脱、高远的一面的话,那么,拜伦和雪莱的影响则使他的诗充满反抗的力量的追求的热情这一面。除上述诗人外,徐自摩还受到济慈、白朗宁夫人、惠特曼等诗人的影响,对这些诗人的诗歌,他都有翻译。这些诗人所代表的英国贵族精英文化,对徐志摩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并深入到了他的灵魂深处。
2.个人主义文化
欧洲的文明,名流的思想,雪莱、拜伦的风流与浪漫如同一道道洪流,不时冲击着徐志摩,使他走上了爱、美、自由的理想主义道路。他期待着“馨香婴儿”的出生,这一理想使他对生活有着积极向上的态度,而这种态度折射到思想上便演变成一种不可一世的个人主义。他的个人主义,不愿受任何束缚,崇尚自我、真我的精神追求。他在《列宁忌日—谈革命》里说:“我是一个不可教训的个人主义者。……我信德漠克拉西的意义只是普遍的个人主义;……我要求每一朵花实现它可能的色香,我也要求各个人实现他可能的色香。”
以徐志摩诗歌受雪莱的影响为例,反叛社会是他们共同的个性。雪莱特立独行,为世之所不容而又钟爱人生。雪莱的诗作丰富了徐志摩的精神世界和诗歌领域,徐志摩与雪莱在个性气质、审美心理倾向上都有不同程度的相似。他们的作品里都浮动着飞扬的情思和丰富的想象,充满动感,崇尚变化,追求真善美。雪莱的作品在思想上给了徐志摩极大的启发和鼓舞,使得本性柔弱的徐志摩在《谁知道》、《火车擒住轨》、《庐山石工歌》等诗歌中发出了自己的最强音。追求自由是他们理想的精灵。雪莱的《致云雀》借对小鸟的赞美倾诉了自己对人类美好前途的向往和憧憬。徐志摩通过对雪莱的接受,用自己的想象力对作品加以改造。通过释放雪莱作品中蕴藏的潜能服务于自身。在1924年《黄鹊》里,就再现了雪莱的云雀精灵。“一掠颜色飞上了树……艳异照亮了浓密——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但它一展翅,冲破浓密,化一朵彩云。”徐志摩的黄鹊与雪莱的健康向上边飞边唱的云雀联系得十分紧密。他们诗中的鸟都已不是鸟,而是一种自由的精灵,象征着诗人对幸福自由的讴歌与向往。
3.基督文化
徐志摩在国内就曾接受教会学校——上海浸信会学院的教育,而几度在欧美流转,更直接了解了西方社会和文化里的宗教,亲身经历了圣诞节仪式、宗教建筑、宗教绘画和宗教音乐。西方的人文科学与基督教文化精神水乳交融,徐志摩在学习西方文学艺术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接受了基督教文化精神的影响。
在基督教的伦理价值观念中,其核心有这样一条威力巨大的律令:“你应当全心全意地爱上帝,爱你的邻人,犹如爱你自己。”这条律令清楚地说明基督教是一种爱的宗教。在徐志摩那里,“爱”是无价的,他说,“暴露在最后审判的威灵中/一切的虚伪与虚荣与虚空;/赤裸裸的灵魂们甸甸在主的跟前;/我爱,那时间你我不必张惶,/更不须申诉、辩冤,在不必隐藏,你我的心,像一朵雪白的并蒂莲,/在爱的青梗上秀挺、欢欣、鲜妍;在主的跟前,爱是惟一的荣光。”“我爱”成为徐志摩生命全部价值的追求,或者说成为一种神秘。他的诗作中流露出的“主”的意识犹如在基督教国度一样自然,传递出的“爱”的真情与基督教所表达的一脉相承。在《最后的那一天》中,徐志摩借用了《圣经》中关于“末日审判”的典故,用诗的语言和形式创设一个理想化的,想象出来的情境,寄托并表达自己对纯洁美好而自由的爱情的向往和赞美:“在春风不再回来的那一年/在枯枝不再青条的那一天/那时间天空再没有光照/只黑蒙蒙的妖氛弥漫着/太阳,月亮,星光死去了的空间//在一切标准推翻的那一天/在一切价值重估的那时间/暴露在最后审判的威灵中/一切的虚伪与虚荣与虚空/赤裸裸的灵魂们甸旬在主的跟前。”诗人着力描绘那一天的不同寻常,这自然是为了对比出两类人在这一情景面前的不同心境,坏人只能惶惶然,好人却能坦坦然。在那一天,一切现实中习以为常甚或神圣不可动摇的价值标准都必须重新估价甚至完全推翻。
徐志摩在新旧历史矛盾和东西文化碰撞中,扮演的是双重角色:一方面,他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自由思想,要求在思想上、生活上等各个方面实现民主、自由;另一方面,“五四”以后封建势力回潮,军阀混战的黑暗现实,根本不可能为实现民主、自由提供最起码的条件。一方面,他受欧美人生观影响,有着积极的入世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他却不断陶醉于传统文化闲适隐逸的情调。一方面,他受英国各流派诗人影响甚深;另一方面,传统的审美情趣却又时时体现于他的作品中。这是新旧交替的夹缝时代特有的文化现象,是历史给这一代知识分子的特殊的遗赠,也为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精神宝库。
透过徐志摩短暂的一生及其文学创作,我们会发现,他的思想无论从哪个方面去分析,都是一个百花齐放的园地。他的思想不是单一的,而是复杂的,他以他的纯情与明丽诉说着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感悟与认识,表达着自己的爱与恨。他多重思想就像一棵树一样,虽然每个枝干都奔向不同的方向,每一片叶子都展示着各异的光彩,但它们本是同根生,血脉相连,意气相通。他思想的各个层面都源于一个“爱”字,源于他对生命,对生活有着强烈的热爱与渴望。他的人道主义、个人主义、自然主义以及他对爱情的体悟都是他生性本底的真纯、善美、率性的生发与展示。这种种思想成分是相依相生、相得益彰、相映成趣的。这就他的多重思想成为一个矛盾复杂的统一体,使得他的思想之树生机盎然,虽经历史沧桑而仍具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陈从周编.徐志摩年谱[M].上海书店,1981.
[2]顾永棣编.徐志摩日记书信精选[M].四川文艺出版社,1991.
[3]韩石山.徐志摩传[M].十月文艺出版社,.
[4]王亚民编.徐志摩诗全集[M].花山文艺出版社,1992。
[5]徐志摩.徐志摩自传[M].江苏省文艺出版社,.
[6]宋炳辉.徐志摩在接受西方文学中的错位现象辨析[J].中国比较文学,(03).
谈中、西方文化中信用的观念
信用是一种社会观念也是一种社会机制.信用观念来源于一定时期的社会道德等文化传统,它最终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来决定.与一定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信用观念会推动经济的发展;反之,会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古今中外,信用观念因时因地而有不同.但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西方国家的信用制度却有其共性.借鉴他国的经验用以改造我们的传统观念、建构适合我国的信用机制将是十分有益的.
作 者:王玉花 宋桂红 Wang Yuhua Song Guihong 作者单位:王玉花,Wang Yuhua(山东经济学院,山东,济南,250014)宋桂红,Song Guihong(北京林业管理干部学院,北京,102600)
刊 名:北京林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MANAGEMENT STAFF COLLEGE 年,卷(期):2006 5(3) 分类号:G0 关键词:信用 观念 建构★ 神韵南武当散文
★ 秋天的神韵作文
★ 五龙河神韵作文
★ 东方的反义词
★ 诗经《东方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