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心理专家支招高考考生如何化解考前焦虑(共含5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九号开关”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心理专家支招高考考生如何化解考前焦虑
201X年高考时间已确定,具体考试时间为:6月7日-9日,在此,根据历年高考失分比较多的科目,为考生总结了一些答题注意细节,请考生一定注意,以免丢分不该丢失的分数而追悔莫及。
离201X年高考还差一个月,考生如何保证放松心情、有条不紊且高效地进行最后一个月的复习?考生父母如何在冲刺阶段为孩子提供最好的支持?
背景
考生增加近4万,录取减少
201X年广东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报考人数再创新高,达69.2万人,比增加3.8万人。而近日教育部发布政策,明确指出今后公办普通高校本科招生规模将保持相对稳定。在政策调整下,今年省内的暨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医学院等高校在粤几乎不进行扩招,广东商学院更是大幅缩招约1500个省内的招生名额。
这一系列动作意味着广东应届生面临的备考形势将更为严峻。此阶段,亲朋好友的过分关心等都容易造成考生、甚至家长过度紧张。父母与孩子正确认识高考,调节好心理状态,将相互产生积极影响。
心理专家:要找对孩子的沟通“频道”
萍萍是20高考生,原就读于广东省某重点中学,按平时成绩,考上一本绰绰有余。考前连续几个月,萍萍天天做模拟练习题,每天复习到凌晨4点。萍萍妈更是小心陪着孩子,不敢开电脑,不敢大声讲话,按孩子的`心意换花样煮吃的,到处张罗课外补习班……看到妈妈如此用心,萍萍倍感压力,导致考试紧张,发挥失常,最后跌入三本院校,全家伤心不已。
事实上,高考失手常有发生,有的考生有“一考定终生”心理,又不懂倾诉和寻求帮助,导致压抑;有的考生因父母太紧张,患得患失;有的更因眼见原来比自己成绩差的同学突然进步,倍感压力,复习变得无章法。
临近高考,不少考生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考试焦虑情绪,NLP国际心理辅导执行师、亲子沟通专家、著名心理专家詹晶明先生认为,不同类型的孩子有不同的沟通“频道”,在备考阶段,父母要懂得用“对”的频道与孩子沟通。
他举例,平常备受“保姆式照顾”的孩子,若在备考阶段,依然备受父母加倍的关爱,这样就无形中带给孩子造成更多的压力,“保姆”的举动会让孩子产生“内疚感”或“责任倦怠”,可能促使他们选择远离“压力源”(主要指父母)。对这类孩子,父母只需恢复平日的轻松与亲切的交流即可。
对好胜心重,平常听惯父母教诲,听惯要超越哪个“标杆人物”的孩子,在备考阶段,反而会比平日更频繁地跟父母聊天,父母不要因此觉得奇怪,这是因为他们重视父母的期望,想通过聊天来“试探”父母的期望,所以父母在此时最好多陪孩子聊天,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对平日很听话、孝顺、学习刻苦的孩子,他们平日已对自己的要求很高,对高考更倍加重视,通常不会向父母或者朋友倾诉。家长要多抽时间陪孩子,多微笑才是良方。看到父母从容不迫的工作与笑容,孩子的压力就会大大减轻,越是看到父母工作辛苦或忙碌,他们就越容易感到不安和自责。同时,家长还要让孩子明白,“人年轻就有很多机会,不要把高考看作是振兴家族,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
此外,父母还可以通过食疗、音乐、香薰等方式,来帮助化解考生的焦虑感。
高考生提前出现焦虑情绪 心理专家支招
尚尚是我市某高中的一名高三学生 ,还有三个多月就要高考了,但是最近一段时间她晚上总是失眠、多梦,白天打不起精神,上课时很难集中注意力,一看书就犯困,学校成绩下降了不少。看着孩子出现的焦虑情绪,妈妈带着她到心理诊所就诊。心理专家李玲老师说, 每年高考前,都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出现失眠、焦虑等症状,除学生本身承受的考试的压力外,还有些是家长在学生备考期间行为反常,给学生带来压力。她建议家长要在这段时间里好好控制自己的.情绪,给孩子相对自由的空间。学生也应积极调整心态,减轻焦虑心情。如躺在床上,尽可能地睁大眼睛,疲劳了就会闭上眼睛入睡。也可适当进行体育锻炼,这样也有利于睡眠,但运动量不宜过大,过量运动不利于睡眠。也可以听听音乐,看看电视等,放松一下心情。另外,还可以采用食疗来调整学生的失眠状况。如熬小米红枣粥,或者睡前喝杯热牛奶,这些方法都有助于睡眠。
本报记者 王霞
高考临近,很多学生出现考前焦虑,此时,父母要针对孩子心理特点和考前的学习任务,采取以预防为主、矫正为辅的治疗措施,主要有以下四点。
第一要防止孩子过度疲劳。在临近“一模”备考的日子里,父母要注意,孩子在学习上不要安排得过于紧张,也不要搞疲劳战术,要注意保证正常的休息时间和锻炼时间,避免出现明显的疲劳状况
第二,父母要理解孩子的心情。其实大多数孩子在“一模”考试前已经很着急了,他所需要的不再是督促,而是具体的指导和情感上的支持。因此,父母要了解孩子在“一模”备考过程中的心理状态,明确孩子究竟需要怎样的帮助。建议父母多和孩子进行情感方面的交流,而非仅仅专注于孩子的学习成绩。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引导,会比单纯的说教更有效。
第三,要帮助孩子端正考试动机。使孩子能够正确评价考试成绩及意义。父母要让孩子正确认识考试及其成败的意义,告诉孩子只要尽力就好,使孩子放下沉重的思想包袱,专注于学习本身。这样既可以提高学习效率,也可以缓解孩子考试焦虑的情绪。
第四,和孩子一起确定适当期望值。目标越高,实现的可能性越小,必然会使孩子忧心忡忡,生怕自己失败。父母可以跟孩子一起制订合适的目标,每次考试为自己制订一个小目标。每次提高几分、提前几名,是孩子容易达到的,从而使其经常能够获得成就感。这样,孩子不但能够感觉自己被尊重,而且也有信心和动力实现目标,逐步降低对考试的恐惧。
心理专家支招如何消除考前综合症
对此,滨州学院心理咨询中心康纯佳老师向广大考研学子支招如何缓解过度紧张和焦虑,保持良好的心态应对考试。
在滨州学院考研自习室,记者通过采访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即将到来的大考保持比较平稳的心态,但仍有部分学生对自己的状态不是很满意,出现了过度的紧张和焦虑。
艺术设计专业报考东南大学的王同学告诉记者,由于觉得考试即将到来,而自己在做题时还是遇到部分没头绪的题目,因此觉得复习成果不好,进而产生了焦虑。“现在晚上睡觉不是很踏实,白天学习的`效率也不是很好。”王同学说,她找同学互相倾诉了一下,但回过头来碰到没头绪的题目,又开始焦虑。
机电工程系报考北京交通大学的于同学告诉记者,他在12月初的时候曾一度感觉自己的学习状态很不好,陷入了焦虑、紧张之中。
但后来经过和同学聊天加上自己的慢慢调整,放弃了偏难、偏怪的题目回归基础复习后,这种紧张和焦虑慢慢地有所消除。但他还是担心,万一考试中遇到的题目偏难会影响自己的答题状态,担心考不好、考不上,
对于学生遇到的心理问题,记者咨询了滨州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的康纯佳老师。据他介绍,面对考试,尤其是像考研这样花费大半年时间来准备的大考,临考前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会出现一定的紧张和焦虑。
“适度的紧张和焦虑能够使学生处于相对兴奋的状态,对于复习和巩固学习成果是有好处的,但过度的紧张和焦虑会适得其反。”康纯佳说。
康纯佳建议,临考前学生要学会放弃,放弃那些至今还没有弄懂的知识点,把注意力转移到基础知识的巩固和梳理当中,不去做一些偏难、偏怪的题目。
在梳理自己已经弄懂的基础知识点的同时还能增加信心,有助于心态的调整。生活中,要适当增加一些营养的摄入,不吃生冷、辛辣有刺激性的食物。“还要适当锻炼,增强体质,注意保暖,预防感冒,把身体调整到最好的状态。”
针对部分学生出现的紧张和焦虑,康纯佳表示,要正确认识紧张,适度的压力对于保持积极的学习心态反倒有好处,切忌把紧张过度对象化。
同时,在状态不好的时候要多给自己一些积极的暗示,多想想自己一直以来的进步,不要看别人怎么样,或者自己一直怎么样。此外,遇到问题要积极地和同学、老师、家长沟通,寻求旁人的支持对于保持积极的应试心态非常重要。
每年考试,走错考场、忘记带准考证、文具不齐全、突然患病等意外事件都时有发生。这些事件都有可能使学生产生应激状态而不知所措,造成紧张、遗忘、大脑空白等现象。
康纯佳建议,临考前考生可到考场所在学校事先熟悉一下环境,除了熟悉考场的位置、自己座位的位置之外,可以到校园中走一走,看看校园的花草树木、校园文化,了解厕所的位置等等。这些问题临场前弄清楚,就会避免在正式考试时由于心理准备不足而紧张,甚至引起注意力分散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心理专家支招考生心理减压
70%的高考学生考后认为因为紧张而不能发挥正常水平,20%~30%的学生在复习阶段就因心理焦虑而不能很好复习。昨日下午,“新安高考名师讲团”之考前心理讲座在省图书馆举行,并吸引了数百家长和学生的参与。主讲人、青少年心理专家韦邦贵医师认为,考前焦虑和考前疲劳已经成为高考的大敌,直接影响着考生的发挥。
调查显示,70%的高考学生考后认为因为紧张而不能发挥正常水平,20%~30%的学生在复习阶段就因心理焦虑而不能很好复习,导致考试成绩直线下降,还有1%~5%的学生是因为身体疾病而影响发挥。可见考前焦虑已经成为影响孩子高考的一个主要因素。目前考生的'考前焦虑主要表现为精神上和身体上的异常,包括失眠、记忆力减退、脾气暴躁、心慌、头痛、腹泻、尿频尿急等。这些症状一般在考试开始前10分钟最为严重,有的学生甚至会在考场晕倒。
如何应对考前焦虑,避免将情绪带进考场?对此,韦医师认为首先要避免过度疲劳,保证一定的睡眠时间,这样能提升记忆力;同时考生要学会宣泄不良情绪,不要将事情都憋在心里,有空可以和父母、朋友或者老师多沟通交流。此外,要进行适当的体育运动,如打球、慢跑等,帮助调节身体机能。考前10分钟,考生可以通过深呼吸、轻轻压迫眼球等方式来缓解焦虑情绪,保持稳定心态。“适度的焦虑是正常的,可以调动学习的潜能。”
★ 高考解压支招
★ 中考前焦虑的调整
★ 高考考前寄语
★ 高考考前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