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商品”和“价值”中引出的思考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tracy112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从“商品”和“价值”中引出的思考(共含5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tracy112”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从“商品”和“价值”中引出的思考

篇1:从“商品”和“价值”中引出的思考

从“商品”和“价值”中引出的思考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99级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

知识是商品,是具有价值的,可以用于交换,最终体现其使用价值;生产资料在新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仅作为一种工具起作用,不创造价值,只有劳动才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提出人力资本概念是两者在今天实践中相互作用的产物。

关键词:知识经济   商品   价值   生产要素  人力资本   劳动力资本   物质资本

劳动价值论

学习马克思的《资本论》,首先就会接触到“商品”与“价值”的概念。由“商品”这个逻辑起点出发,马克思揭示、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进而构建了其庞大的资本理论体系。根据马克思从抽象到具体的研究方法,商品成为此理论体系中最抽象,最一般,也最简单的经济范畴。 “价值”成为“商品”有利的补充,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商品及由此构建的整个理论体系。涉足经济学领域,在理解了这些基本概念后,进一步地学习和探讨,会发现随着时代的变迁,《资本论》旧说中的一些问题不仅仍为大家继续探讨的对象,而且还赋予了新事物以新说。

知识价值新论

当今社会,不知何时“知识经济”这一名词悄然兴起。何为“知识经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表了《19科学、技术和产业声望》的报告,指出“知识经济”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已向经济渗透,成为经济发展最主要的推动力。那么,“知识”可否“经济”?我们可以用马克思的观点去剖析知识,进而探讨其在现实社会中的角色。

现实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些现象:中关村IT行业的研究人员,月收入可以与国内一些地区居民的年收入相抵;工程师、教授们的自家用车也加入了浩浩荡荡的汽车大军,可以说,这是社会发展对知识的一种新认知。在不存在生产及交换的原始时期、生产力极其落后的农业经济时期,经济的概念从无到有,知识可以说是一个荒谬的存在,既不能满足人们衣食的要求,也不能带来更高一层次的享受。社会进入了工业经济时期,知识的重要性慢慢地被人们所认知,但仍是一个依靠原始的劳动力从自然界提取初级资源的过程。直到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也就是被称为后工业时期的阶段原本在生产中只能扮演辅助品和革新中的媒介物的知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心。人们意识到不仅直接参与产品生产的劳动是劳动,新的发明、创造也是劳动的存在形式。正是知识具有无差异的劳动的属性,而且在交换中实现了其创造者的目的,因而也具有了商品性。知识的生产者与使用者与知识的关系,越来越具有商品的生产者与消费者与商品的形式,即价值形式。人们将为了使用知识,而购买知识,并且对知识定价,按照市场规则,得到其使用权。知识将会为了出售而被生产,消费者为了使其在新的生产中增值,而去购买并使用。

知识具备了商品的所有属性。知识由劳动创造出来,知识的生产是为了参与交换,能够带来收益,给人们的需求带来不同程度上的满足,而且还是存在一定成本的。知识的成本如何衡量?这不仅包括在知识产品生产中劳动者投入的生产要素――如机械,仪器等价值的转移,还包括劳动者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时间,精力等等。由此可以肯定:知识是一种商品,可以像其他商品一样自由买卖,存在供需,存在市场。

知识定位为是商品,知识的价值就是知识的生产过程中凝结在其中的人类劳动,由社会劳动量的多少决定,会因社会劳动生产过程中投入劳动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形式。并且,知识的价值也是在交换中得到实现的。需要指出的一点就是,国外有学者认为知识就是价值,价值就是知识,这是对知识的价值不完全的表述。混淆知识的价值与知识的使用价值,就是我们经常接触到的错误之一。知识的价值应说是知识本身内在的,而知识使用过程中体现的经济价值,仅是知识被消费的一种表现,是知识产品投入生产后,知识价值实现转移,使新产品增值过程中的一种形式。再者,知识的学术价值,也是知识使用的形式之一,表现了其在一定领域中的使用性、创作性。

在这个生产力发展,经济腾飞的时代,知识成为时代的主流,一个崭新的知识文明时代即将来临。在这个时代,知识不仅将会成为最有价值的商品,也将如一些学者所说,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知识产业,形成拥有知识的知识阶级,并在生产中实现知识资本的投入,以进行最优的生产活动。

评析生产要素价值论

法国经济学家萨伊认为,产品的价值是由三个因素共同创造的,即劳动力、资本以及土地。三者互相协作创造价值,并参与了利润的分配。这便有了这样一种观点,生产资料也创造价值。以马克思理论的角度分析萨伊的观点就是表明,生产资料是商品,是具有价值的,是能够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通俗点说,一辆汽车的价值就是生产汽车所需要素的活劳动价值(V+M)的总和。果真如此吗?让我们再从最基本,最简单的概念看起。首先,商品是一个外界的物,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求的物,也可以说是一个最终产物。这种物与人们的需求直接联系,以带给人们不同的效用来实现自身的使用价值。那么,生产资料满足人的这种需求吗?不!满足人的这种需求的是人们通过生产资料借助生产资料的一切功能创造出的另一实物,生产资料在这一实物的生产过程中,仅是一个能够简化人类劳动的工具、手段而已。有劳动者借助于生产资料的劳动在其中,这种物才是商品。再者,商品生产的目的是用于交换的,生产资料参与交换吗?答案还是否定的。如上,生产资料并没有具备作为商品所需的最基本的特点,因此便不能称之为商品。

生产资料创造价值论违背了劳动创造价值论,认为除了劳动之外,生产资料仍为价值的源泉。那么生产资料创造“价值”与“剩余价值”误解,又将如何解释呢?不要把眼光只放在产生价值的现象本身,用其逻辑推导、总结,这并不是很难理解的。首先,由生产资料的参与得到的新产品价值的增值是生产资料价值转移的一种表现。价值增值越多,转移的价值就越多,决非生产资料在创造价值。再者,生产资料是在通过简化人类劳动,带动社会生产率的提高,这就增加了产品的相对剩余价值。这种作用在生产活动主要依靠原始劳动的社会,并没有引起人们太多的关注,也就是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生产资料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的今天,随着剩余价值量的大幅度增加,人们才更多的意识到使最终产品增值的这一重要因素。

分析生产资料创造价值论,可以得出:一方面,他们扩大了创造价值的劳动的概念。生产资料作为生产资料部门的产品时,是用于交换的商品,是经过了人的劳动的。但作为生产其他商品的工具时,创造价值的劳动并没有投在生产资料上,而是完全体现在新创商品的价值上。生产资料创造价值论扩大了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范围。另一方面,它不了解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作为劳动过程的要素,仅仅是起到了创造新的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中,物质因素的作用。鉴于生产资料创造价值论在以上问题的判断,于是便有了不仅人的劳动能够创造价值,而且机器设备等生产资料也能够创造价值的结论。这种说法不是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发展。物之所以有价值,因为它们是人的劳动的表现,而不是因为它是物本身,商品之所以有价值,是由于其中包含了人类无差别的劳动,而且不仅满足人的某种需要,还要参与交换。其中,生产资料的作用表现为简化人们的劳动,加快人们劳动的速度,提高劳动生产力,作为一个工具或者载体。在每一轮新的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机器设备、动物等生产资料,都是过去劳动的产物,然而不能够由此认为它们能够进行劳动、创造价值,从而把劳动创造价值说成是生产资料创造价值。

以上,我们讨论了知识的性质,否定了生产资料创造价值论。可以看出,这都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客观运用。

人力资本

――劳动价值论的回归

随着知识文明的来临,人们越来越多地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各国纷纷采取了一种重视教育、重视人才的政策。在经济领域,知识成为一种重要的要素,投入到了生产过程,并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无可限量的贡献。知识与生产要素结合,提出一个崭新的概念――人力资本,这是一种“劳动价值论”回归。

什么是“人力资本”?被西方学术界称为“人力资本之父”的舒尔茨给了它这样一个定义:所谓“人力资本”就是通过教育和培训在劳动者身上所形成的特定劳动能力。顾名思义,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相对,为资本的两种形式之一。但是,不能由此混淆人力资本与劳动力资本的概念。由定义可以看出,人力资本是一种特殊的劳动力资本,区别于原始劳动力,是一种经过了人力投资的劳动力,一种高级的劳动力,具有特殊技能的劳动力。既然人的这种劳动已经被物化,那么,它就具有了与物质资本相同的一些性质。作为生产资料的前一阶段,人力资本同样具有商品的属性,参与交换。作为生产资料阶段,人力资本就是一种手段,价值通过生产新产品得到体现。

人们是如何注意到人力资本的存在的?战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基础上的国家,不同的发展道路的选择及其结果,给人们提出了思考。首先,按照原经济学理论――高积累带来高增长,无法解释德、日两战败国在较短时间内,实现经济复苏并挤身发达国家行列这一现象。如大家所知,德、日两国长期处于备战状态,国内无法达到高积累状态,战争后期,工业又受到重创,加上日本的自然资源又极为贫乏,是什么力量,使两国奇迹般的迅速恢复并发展?再者,舒尔茨的一项调查研究表明,20世纪初的50年间,美国农业的产出迅速增加,生产率迅速提高。但,用于农业的土地、资本及劳动力数量的投资都没有明显变化。按照发展经济学中的哈罗德-多马模型分析,随着经济的增长,必定得到一个资本――产出比上升的结论。但统计结果表明,在发展过程中,这些国家的这一指标非但没有上升,反而是下降的。那么,带来高产出的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资本,又是什么?经济学家们开始思考这些由发展带来的问题。经过分析,找到了其中的奥秘即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又是如何带来高增长的?

人力资本最终能够被使用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投资阶段,也就是人力资本作为生产要素投入生产前期,体现其商品的性质,被生产出来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作为主体的人通过各种途径,使自己成为掌握一定的知识,拥有一定技能的要素。既然这是一种商品的生产过程,那么同样存在基本要素的投入。教育和培训,个人经历、时间的花费即为此商品生产过程中的投入要素。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由人力资本的特殊性决定,此类商品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物质资本。同一要素的投入会得到不同质的产品。经过这一过程,人力资本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成为一种自由的商品,进入市场,准备交易。第二阶段是产出阶段,也可以说是收益阶段。在这一阶段,人力资本投入使用,与物质资本协作,创造新的产品、新的价值。这一过程解释了各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原因,是带来经济倍增的源泉所在。物质资本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揭示,不断增加物质资本的投入,收益将趋于0。但是,在经济发展时期,随着物质资本的投入,经济产出一直呈现了一种高于、甚至是倍增于资本投入比的趋势。而且,即使没有增加资本的投入,经济仍保持了一种较高的增长速度,并没有停滞。怎样解释这些现象?人力资本的特殊性是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人力? 时居胛镏首时静煌??哂幸恢直呒适找娴菰龅男灾省T谠擞萌肆ψ时镜墓?讨校?嗣浅浞址⒒悠渲?丁⒋丛炝?安拍埽??浼壑底?浦列律??飞稀U庵旨壑档淖?疲?共?吩鲋担?庵中вΓ?窒?宋镏首时颈呒适找娴菁醯男вΓ?踔量梢允迪植?芳壑当对龅哪勘辍S纱耍?胶笞时痉植疾痪?猓??梅⒄共痪?獾南窒蟮玫搅艘桓龊侠淼慕馐汀?/P>

“劳动价值论”解释、发展了的人力资本问题,人力资本问题又再一次论证了“劳动价值论”的客观存在性与正确性,这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观的再次认证。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

2、  加里.s.贝克尔:《人力资本》。

3、  洪远朋:《<资本论>难题探索》。

4、  李廉水:《知识经济究竟是什么》。

5、  伍装、张熏华:“现代经济学中的两种价值判断理论”,《经济学家》。 .5。

6、  顾准:“关于社会主义经济中价值及价值规律的问题”,《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1999.4。

7、  陈振羽:“不要重犯价值理论的历史错误―‘社会劳动价值论’的质疑”,《经济评论》        1999.5 。

8、赵曙光:“知识经济时代的价格特征与劳动价值理论的完善”,《经济体制改革》.3。

9、杨明洪:“论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主线与思路”,《劳动经济》     2001.2。

篇2:从“商品”和“价值”中引出的思考

从“商品”和“价值”中引出的思考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99级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

知识是商品,是具有价值的,可以用于交换,最终体现其使用价值;生产资料在新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仅作为一种工具起作用,不创造价值,只有劳动才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提出人力资本概念是两者在今天实践中相互作用的产物。

关键词:知识经济   商品   价值   生产要素  人力资本   劳动力资本   物质资本

劳动价值论

学习马克思的《资本论》,首先就会接触到“商品”与“价值”的概念。由“商品”这个逻辑起点出发,马克思揭示、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进而构建了其庞大的资本理论体系。根据马克思从抽象到具体的研究方法,商品成为此理论体系中最抽象,最一般,也最简单的经济范畴。 “价值”成为“商品”有利的补充,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商品及由此构建的整个理论体系。涉足经济学领域,在理解了这些基本概念后,进一步地学习和探讨,会发现随着时代的变迁,《资本论》旧说中的一些问题不仅仍为大家继续探讨的对象,而且还赋予了新事物以新说。

知识价值新论

当今社会,不知何时“知识经济”这一名词悄然兴起。何为“知识经济”?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表了《1996年科学、技术和产业声望》的报告,指出“知识经济”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已向经济渗透,成为经济发展最主要的推动力。那么,“知识”可否“经济”?我们可以用马克思的观点去剖析知识,进而探讨其在现实社会中的角色。

现实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些现象:中关村IT行业的研究人员,月收入可以与国内一些地区居民的年收入相抵;工程师、教授们的自家用车也加入了浩浩荡荡的汽车大军,可以说,这是社会发展对知识的一种新认知。在不存在生产及交换的原始时期、生产力极其落后的农业经济时期,经济的概念从无到有,知识可以说是一个荒谬的存在,既不能满足人们衣食的要求,也不能带来更高一层次的享受。社会进入了工业经济时期,知识的重要性慢慢地被人们所认知,但仍是一个依靠原始的劳动力从自然界提取初级资源的过程。直到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也就是被称为后工业时期的阶段原本在生产中只能扮演辅助品和革新中的媒介物的知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心。人们意识到不仅直接参与产品生产的劳动是劳动,新的'发明、创造也是劳动的存在形式。正是知识具有无差异的劳动的属性,而且在交换中实现了其创造者的目的,因而也具有了商品性。知识的生产者与使用者与知识的关系,越来越具有商品的生产者与消费者与商品的形式,即价值形式。人们将为了使用知识,而购买知识,并且对知识定价,按照市场规则,得到其使用权。知识将会为了出售而被生产,消费者为了使其在新的生产中增值,而去购买并使用。

知识具备了商品的所有属性。知识由劳动创造出来,知识的生产是为了参与交换,能够带来收益,给人们的需求带来不同程度上的满足,而且还是存在一定成本的。知识的成本如何衡量?这不仅包括在知识产品生产中劳动者投入的生产要素――如机械,仪器等价值的转移,还包括劳动者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时间,精力等等。由此可以肯定:知识是一种商品,可以像其他商品一样自由买卖,存在供需,存在市场。

知识定位为是商品,知识的价值就是知识的生产过程中凝结在其中的人类劳动,由社会劳动量的多少决定,会因社会劳动生产过程中投入劳动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形式。并且,知识的价值也是在交换中得到实现的。需要指出的一点就是,国外有学者认为知识就是价值,价值就是知识,这是对知识的价值不完全的表述。混淆知识的价值与知识的使用价值,就是我们经常接触到的错误之一。知识的价值应说是知识本身内在的,而知识使用过程中体现的经济价值,仅是知识被消费的一种表现,是知识产品投入生产后,知识价值实现转移,使新产品增值过程中的一种形式。再者,知

[1] [2] [3] [4]

篇3:从故事中引出论点

从故事中引出论点

从故事中引出论点

[教学方案]

一、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关心社会、关注人生。

2、学习从一个故事某种现象、某种事列引出论点的写法。

3、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以说、写为重点。

二、教学设想:

1、安排两课时(连堂)。

2、采用“信息发布会”的形式,由教师和学生代表主持。

3、采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辅助教学。

三、教学要点:

1、使学生感到只要关心社会、关注自我、思考人生,就随时都会觉得有东西可写,有感情要发,从而解决“没啥可写”的问题。

2、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重点是从一个故事中引出论点的写法,难点是论点提出的角度。

四、教学内容和步骤:

1、导入  课题。

同学们,今天这两节课我们来开一个“信息发布会”,好不好?不过,我有一个小小的要求,希望你们配合一下,行不行?就是在主持人发布每个信息之后,要求大家用两分钟时间思考一下听后的感受和看法,然后用一句话陈述你的观点,再用几句话阐述你的观点。有信心吗?大家跟我喊“我能成功”,连喊三遍,大声地喊,全身放松,预备――“我能成功!我能成功!我能成功!”好,现在有请×××同学上来主持欢迎!

2、发布第一个信息。教师启动多媒体设备,在屏幕中间显出大号字体:“信息发布会”。然后由学生发布第一个信息:

(一)花季少年走上不归路

据《惠州日报・家教周刊》第143期(3月27日)报道:本月3日晚,顺德市杏坛镇某中学初三(1)班的16岁学生阿华(化名)在家上吊自杀了。据了解,事发的前几天,被同学称为“机王”的阿华向一同学租借了一台游戏机,过两天就要还。3日傍晚,他同邻居借了两盘游戏带。晚上9时半左右,阿华从学校回来,发觉游戏机的机身不见了,就问奶奶,奶奶说是他爸爸藏起来了。阿华再去问妈妈,华妈告诉他早点睡,爸爸明天就会把游戏机还他,阿华听后便沉默不语。

晚上10时许,阿华催家里人睡,还走进房间,跟要上夜班的妈妈说,“妈,你睡吧,等会我叫你。”不久,华妈起床看时间,见阿华一人在厅前的门廊踱来踱去,若有所思。10时半左右,华妈打算起床清洁一下屋子才上班,谁知道一打开厅门,华妈当场魂飞魄散,阿华竟然上吊自杀了。

阿华在遗书上写道:“我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留恋,但你们把我逼上绝路。再见,妈妈、可恶的爸爸、弟弟、妹妹和奶奶。”

这时教师在屏幕上显示以上信息文字。学生思考,同座交流,自由举手发言;教师点评。并以掌声鼓励。参考观点“父母应多与孩子交流感情;塑造健康人格刻不容缓;建立心理咨询热线势在必行;应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应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必须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社会适应能力强的人,获得成功的机会就比别人多;家庭教育成功的标志是父母和子女共同成长;家长作为孩子的教师,也是一各行业,当然也应遵循规范;处罚孩子的最终目的是:纠正不良行为,养成良好习惯;儿女应多理解父母;过分宠爱孩子弊多利少;应加强挫折教育。以上观点教师小结时在屏幕上显示。

3、主持人(学生)发布第二、三个信息。

(二)李登辉被赶下台

据《南方日报》203月25日报道:迫于民意的巨大压力,李登辉昨天上午宣布辞去国民党主席职务。曾经嚣张一时的李登辉,终于在台湾各地群众声讨的怒潮中被迫提前下台了。在把持了台湾党政大权倒行逆施后,李登辉终于以身败名裂的可耻下场提前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国民党3月18日在变更台湾地区领导人的活动中惨败后,岛内要求李登辉下台呼声愈来愈强烈,抗议群众连续七天聚集在国民党中央党部大楼前,要求李登辉立即下台。从18日至今,群众的抗议活动持续不断,并从台北的国民党部大楼外蔓延到台湾全岛及海外。在得知李登辉下台的消息广大群众欢欣鼓舞。李登辉下台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腐败;二是分裂;三是纵容“台独”。

(三)普京当选俄罗斯总统

据《南方日报》年3月28日报道:俄罗斯中央选举委员会主席韦会尼亚科夫27日宣布,对94、27%的选票进行统计的初步结果显示,代总统普京获得52、52%的选票,超过法定票数,当选为俄罗斯第三届总统。

在大选的最后冲刺阶段,其他总统侯选人为争选票大肆活动,可谓声势浩大、咄咄逼人。而处乱不惊的普京却忙里偷闲。前往黑海渡假胜地索契度假去了。渡假之后返回克里姆林宫的普京,又推掉本该由他主持的政府例会,驾着苏―27歼击机飞往车臣参加首批俄军撤军仪式。当他戴着头盔、身穿飞行服走下舷梯时,整个车臣轰动了,震惊了。普京的名字越来越响,普京的形象越来越深入人心。莫斯科的'工人甚至自发走上街头,高举标语,为普京擂鼓助威。俄舆论半开玩笑地称,普京哪也不去也能得到俄罗斯人的支持。有位记者问选民:“你选了谁?”选民答:“我选择了俄罗斯的未来。”

47岁的普京,年富力强,意志坚定,自出任总理以来,政绩显著,仅半年时间,他基本完成了三项重要任务,成功地举行了杜马选举,国家政局趋于稳定;国家经济形势有所好转;持续近的滑坡趋势得以扭转,坚决用兵车臣,有力地打击了当地非法武装和恐怖分子,捍卫了国空的统一和领土完整。他倡导走富国强民之路,他在竞选纲领中承诺“要向贫困开战”,振兴经济,“使人民过上好日子。”

当第二个信息发布完后,屏幕显示群众抗议活动录像片断或图片;当第三个信息发布完后,屏幕显示莫斯科大街上工人群众自发为普京擂鼓助威的录像片断或图片及普京驾机图片。接着显示第二三个信息的文字。

学生思考、交流、自由发言、掌声鼓励、教师点评。屏幕显示参考观点:多行不义必自毙;搞“台独”绝没有好下场;搞分裂的人绝没有好下场;祖国统一是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历史潮流不可阻挡;顺民心者昌,逆民心者亡;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玩火者自焚;水能载舟也能覆舟;重名利者为人民所不耻而轻名利者人民把他高高举起。

4、教师小结,明确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这堂课的课题:(屏幕显示)从故事中引出论点。学习从一个故事或某种现象、某种事例中引出论点(屏幕显示)的写法,是这个单元的重点,也是今天训练的重点。同一个材料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论点,如《从三到万》,作者从故事中引出了两个论点,即“越谦虚谨

篇4:从故事中引出论点

从故事中引出论点

从故事中引出论点

[教学方案]

一、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关心社会、关注人生。

2、学习从一个故事某种现象、某种事列引出论点的写法。

3、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以说、写为重点。

二、教学设想:

1、安排两课时(连堂)。

2、采用“信息发布会”的形式,由教师和学生代表主持。

3、采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辅助教学。

三、教学要点:

1、使学生感到只要关心社会、关注自我、思考人生,就随时都会觉得有东西可写,有感情要发,从而解决“没啥可写”的问题。

2、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重点是从一个故事中引出论点的写法,难点是论点提出的角度。

四、教学内容和步骤:

1、导入课题。

同学们,今天这两节课我们来开一个“信息发布会”,好不好?不过,我有一个小小的要求,希望你们配合一下,行不行?就是在主持人发布每个信息之后,要求大家用两分钟时间思考一下听后的感受和看法,然后用一句话陈述你的观点,再用几句话阐述你的观点。有信心吗?大家跟我喊“我能成功”,连喊三遍,大声地喊,全身放松,预备――“我能成功!我能成功!我能成功!”好,现在有请×××同学上来主持欢迎!

2、发布第一个信息。教师启动多媒体设备,在屏幕中间显出大号字体:“信息发布会”。然后由学生发布第一个信息:

(一)花季少年走上不归路

据《惠州日报・家教周刊》第143期(2000年3月27日)报道:本月3日晚,顺德市杏坛镇某中学初三(1)班的16岁学生阿华(化名)在家上吊自杀了。据了解,事发的前几天,被同学称为“机王”的阿华向一同学租借了一台游戏机,过两天就要还。3日傍晚,他同邻居借了两盘游戏带。晚上9时半左右,阿华从学校回来,发觉游戏机的机身不见了,就问奶奶,奶奶说是他爸爸藏起来了。阿华再去问妈妈,华妈告诉他早点睡,爸爸明天就会把游戏机还他,阿华听后便沉默不语。

晚上10时许,阿华催家里人睡,还走进房间,跟要上夜班的妈妈说,“妈,你睡吧,等会我叫你。”不久,华妈起床看时间,见阿华一人在厅前的门廊踱来踱去,若有所思。10时半左右,华妈打算起床清洁一下屋子才上班,谁知道一打开厅门,华妈当场魂飞魄散,阿华竟然上吊自杀了。

阿华在遗书上写道:“我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留恋,但你们把我逼上绝路。再见,妈妈、可恶的爸爸、弟弟、妹妹和奶奶。”

这时教师在屏幕上显示以上信息文字。学生思考,同座交流,自由举手发言;教师点评。并以掌声鼓励。参考观点“父母应多与孩子交流感情;塑造健康人格刻不容缓;建立心理咨询热线势在必行;应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应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必须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社会适应能力强的'人,获得成功的机会就比别人多;家庭教育成功的标志是父母和子女共同成长;家长作为孩子的教师,也是一各行业,当然也应遵循规范;处罚孩子的最终目的是:纠正不良行为,养成良好习惯;儿女应多理解父母;过分宠爱孩子弊多利少;应加强挫折教育。以上观点教师小结时在屏幕上显示。

3、主持人(学生)发布第二、三个信息。

(二)李登辉被赶下台

据《南方日报》2000年3月25日报道:迫于民意的巨大压力,李登辉昨天上午宣布辞去国民党主席职务。曾经嚣张一时的李登辉,终于在台湾各地群众声讨的怒潮中被迫提前下台了。在把持了台湾党政大权倒行逆施12年后,李登辉终于以身败名裂的可耻下场提前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国民党3月18日在变更台湾地区领导人的活动中惨败后,岛内要求李登辉下台呼声愈来愈强烈,抗议群众连续七天聚集在国民党中央党部大楼前,要求李登辉立即下台。从18日至今,群众的抗议活动持续不断,并从台北的国民党部大楼外蔓延到台湾全岛及海外。在得知李登辉下台的消息广大群众欢欣鼓舞。李登辉下台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腐败;二是分裂;三是纵容“台独”。

(三)普京当选俄罗斯总统

据《南方日报》2000年3月28日报道:俄罗斯中央选举委员会主席韦会尼亚科夫27日宣布,对94、27%的选票进行统计的初步结果显示,代总统普京获得52、52%的选票,超过法定票数,当选为俄罗斯第三届总统。

在大选的最后冲刺阶段,其他总统侯选人为争选票大肆活动,可谓声势浩大、咄咄逼人。而处乱不惊的普京却忙里偷闲。前往黑海渡假胜地索契度假去了。渡假之后返回克里姆林宫的普京,又推掉本该由他主持的政府例会,驾着苏―27歼击机飞往车臣参加首批俄军撤军仪式。当他戴着头盔、身穿飞行服走下舷梯时,整个车臣轰动了,震惊了。普京的名字越来越响,普京的形象越来越深入人心。莫斯科的工人甚至自发走上街头,高举标语,为普京擂鼓助威。俄舆论半开玩笑地称,普京哪也不去也能得到俄罗斯人的支持。有位记者问选民:“你选了谁?”选民答:“我选择了俄罗斯的未来。”

47岁的普京,年富力强,意志坚定,自出任总理以来,政绩显著,仅半年时间,他基本完成了三项重要任务,成功地举行了杜马选举,国家政局趋于稳定;国家经济形势有所好转;持续近10年的滑坡趋势得以扭转,坚决用兵车臣,有力地打击了当地非法武装和恐怖分子,捍卫了国空的统一和领土完整。他倡导走富国强民之路,他在竞选纲领中承诺“要向贫困开战”,振兴经济,“使人民过上好日子。”

当第二个信息发布完后,屏幕显示群众抗议活动录像片断或图片;当第三个信息发布完后,屏幕显示莫斯科大街上工人群众自发为普京擂鼓助威的录像片断或图片及普京驾机图片。接着显示第二三个信息的文字。

学生思考、交流、自由发言、掌声鼓励、教师点评。屏幕显示参考观点:多行不义必自毙;搞“台独”绝没有好下场;搞分裂的人绝没有好下场;祖国统一是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历史潮流不可阻挡;顺民心者昌,逆民心者亡;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玩火者自焚;水能载舟也能覆舟;重名利者为人民所不耻而轻名利者人民把他高高举起。

4、教师小结,明确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这堂课的课题:(屏幕显示)从故事中引出论点。学习从一个故事或某种现象、某种事例中引出论点(屏幕显示)的写法,是这个单元的重点,也是今天训练的重点。同一个材料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论点,如《从三到万》,作者从故事中引出了两个论点,即“越谦虚谨慎”,换句话就是“学习应该谦虚谨慎”;另一个论点是“应该重视教师的作用”。请一位同学说说,这两个论点分别是从哪两个角度提出的?

明确:第一个论点的提炼角度是:浅尝辄止,以失败告终;第二个论点的提炼角度是:还不曾入门就辞退老师,结果连个“万”字都不会写。

提问:从这个故事中,你还能提出一两个论点吗?请用一句话陈述观点,几句话阐述观点。

学生思考、交流、发言、掌声鼓励、教师点评。屏幕显示参考论点:循序渐进是学习的规律;简单的类推必然导致失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重要保证;浅尝辄止最终会自尝苦果。

再如,从“蜜蜂采花酿蜜”这件事,也可以从不同角度提出论点,请大家翻到课本第105页,看看可以提出哪些论点?

学生思考、交流、发言、掌声鼓励、教师点评。屏幕显示参考论点:甜蜜的果实的获得需要付出艰辛的代价;只有博采从长才能出类拔萃;只有全面发展才能硕果累累;多讲奉献少谈索取;团结合作的精神是成功的重要保证。

怎样才能找准论点呢?请同学们一齐朗读第104页最后一段。

教师.总结后,要学生完成第90页第八题练习。学生思考、发言,教师点评后,发布最后一个信息。

5、主持人(学生)发布第四个信息。

(四)首战大捷 主力开除

戚务生是中国国奥队及国家足球队的教练。这位主教练少言寡语,今年,他率国奥队去昆明参加奥运足球预选赛亚洲区的Α组比赛。为了战胜对手,他6月24日专程去观看新加坡队与马来西亚队的比赛,带回录像与全队研究战术,结果首战以4∶0大胜新加坡队,但戚务生并不沾沾自喜;相反,他对首战后队里出现的违纪现象严肃处分,将主力队员潘毅开除出队。二战国奥队以2∶1战用马来西亚队,戚务生并没有得意洋洋,相反,他对队员们抓得更紧,加强了训练。国奥队终于出线了。

这时屏幕显示以上信息文字。学生分组讨论,各组派代表上台发言。讨论时教师放轻音乐调节气氛,以提高效率。然后到各小组巡视指导。各组发言时,老师点评,掌声鼓励。

6、教师.总结。从故事中提出论点,首先要吃透“事”中的信息:(屏幕显示)从故事中引出论点的操作要领:吃透“事”中的信息,对所议论的事情、现象或材料要有很清楚的了解,这是议论的基础。从上面这则信息材料中,可以发现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屏幕显示):

(1)中国国家足球队兼国奥队主教练戚务生是一个少言寡语的人,率队参加奥运会足球亚洲区Α组预选赛马,取得了好成绩。

(2)戚务生专程去观看新加坡与马来西亚足球赛;

(3)国奥队首战新加坡队4∶0大胜;

(4)戚务生将主将潘毅开除出国奥队;

(5)国奥队二战,以2∶1用马来西亚队;

(6)战胜新加坡、马来西亚队之后,戚务生没有沾沾自自喜;

(7)戚务生抓紧对国奥队进行训练。

其次,在此基础上提炼出和信息内容相一致辞的论点(在(1)下屏幕显示):提炼和信息内容相一致的论点。从上述信息要点中,可以提炼出如下观点(在屏幕右半部显示):

a.知已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b.只有严厉治队方能出成绩。

c.坚持严格训练,才是治队之本。

d.成绩来自于用不骄。

e.要少说大话多干实事。

以上观点提炼的角度分别是(在屏幕左半部对应

篇5:从中关村发展战略的思考引出的民营企业理论问题

从中关村发展战略的思考引出的民营企业理论问题

研究中关村发展战略是大家所关心的,现在民营科技企业的政策环境、理论环境都很好,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也没说的`.目前,企业发展的核心问题还是资金问题,没有资金难以落实,也难活起来.

作 者:王治国  作者单位: 刊 名: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 英文刊名:CHINA NON-GOVERNMENTAL SCIENCE TECHNOLOGY AND ECONOMY 年,卷(期):2002 “”(9) 分类号:F2 关键词: 

思考的价值优秀作文

对生命价值思考作文

价值问题的几点思考

从学生疑问中引出拼音规则--教学 jqx 一得(网友来稿)

高三900字议论文:思考的价值

商品和货币电子教案

人与环境价值关系的思考

从另一个角度思考的议论文

营销体会和思考

勤奋和思考作文

从“商品”和“价值”中引出的思考(精选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从“商品”和“价值”中引出的思考,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