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谈启发式教学在语文课堂上的运用――以《林黛玉进贾府》一课为例(共含2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yxdk2008”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谈启发式教学在语文课堂上的运用――以《林黛玉进贾府》一课为例
谈启发式教学在语文课堂上的运用――以《林黛玉进贾府》一课为例王峥
摘要:中学语文启发式教学是一项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教师在语文课堂上的启发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学实例阐述了运用启发式教学在活
关键词:语文;启发式;教学;手段
在粤教版必修3《劝学》一文中,荀子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句来阐述学习的方法、学习的意义,目的是想让大众更加明了他所阐述的道理。换个角度来说,荀子是采用了启发式的教育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与《学记》主张的“君子之教,喻也”不谋而合。
在语文教学中,现在倡导的“启发式”教学作为我们所提倡的一种教学形式,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不管何时,它对我们的教育教学都具有深远的影响。但是,启发式教学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往往很难准确把握、巧妙运用,更不用说收到激发兴趣、启迪思维的效果了。那么,究竟怎样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收到活跃课堂的效果呢?
在此,我想结合教学实例《林黛玉进贾府》来谈谈“启发式”教学在课堂中的运用。
一、导语的设计要有新奇性
导语设计的'方式和内容必须富有新奇性,在符合文义的情况
下,富有个性,要能吸引学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为学习新课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因此,教师要在深入研究教材、熟悉学生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创设学生能够质疑的情境氛围,能激起学生对自己原先的态度、目标及知识的挑战,从而引发真正的探究兴趣。导语的设计不可忽视问题的提出,它应有趣味性和可行性,设计出既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与心理特征,又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
在导入新课《林黛玉进贾府》时,我采用了如下导语:“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珠穆朗玛。今天,我们随林黛玉一起走进贾府,去见见贾府的人物,去看看贾府的繁盛,并设身处地去感受林黛玉的心境。”通过上述导语的启发,能有效帮助学生循着林黛玉的踪迹去接触贾府的人物,了解贾府的气势,并体悟林黛玉的内心世界。
二、问题的设置要有针对性
在启发式教学中,“提问―回答”是启发式教学的常用方法。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授课对象设置恰当的问题和提问的方式。设计的问题应该具有提示性,对答案的要求也不需要太死板。问题的答案要具有可创造性,能启迪创造性思维,使学生能跳出教材,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发现新的视点。这些都要求教师精心构思,设计具有针对性的问题,才能真正起到启发的作用。
例如,在学生阅读完文本《林黛玉进贾府》后,我们不妨根据上面的导语“见见”“看看”再做进一步的启发引导,并设置出这么几个问题:
(1)谁去看贾府?
(2)进去贾府后谁看谁?
(3)林黛玉看到了什么?
(4)林黛玉看出了什么?
(5)读者(学生)又看出了什么?
这些问题的逐步深入启发能激发学生对文本有探究的欲望,让读者更能感受到林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的心态。(本文出自范文先.生网 www.fWsir.com)掌握了这种从现象剖析本质的方法,就能举一反三,实现有效自学,尤其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启发的手段要有多样性
在启发式教学中,我们不能采用某种僵化的启发方式,只有灵活运用多种启发手段,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才能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在进行文本分析时,我采用了以下几种启发方式。
1.对比式启发
对比式启发是借助对比思维进行启发的一种方式。其特点是有意地把相反或相对的两种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加以比较,突出一方,明确是非。这种启发方式要求教师首先要给学生引导出所要研究的对象,进而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并组织学生运用对比方式进行探索活动,进而进入对比推理,建立假设,并加以检验。
我们不妨用《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的两段文字来进行对比
启发。
(1)迎春、探春、惜春三姊妹出场。不一时,只见三个奶嬷嬷并五六个丫鬟,簇拥着三个姊妹来了。第一个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
(2)王熙凤出场。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
上述两段文字猛一看似淡笔带过,仔细一看却大有讲究。三姊妹有“三个,并五六个下人”跟着,而王熙凤则是“一群”。我们不妨通过对比启发的方式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嬷嬷丫鬟们“簇拥”着三姊妹,而王熙凤则是被“围拥”。“簇拥”和“围拥”到底区别在哪儿?一字之差,作者想表达什么内容?
学生通过查字典,自主探究,明了“簇拥”是围着,聚成一团,许多的人围着一个(物)或人,是聚集在一起,主次并不明显;“围拥”,则是以王熙凤为中心,围成一圈,主次分明,众星捧月,并且次与主之间保持着一定距离。三姊妹虽是贾府中的千金小姐,但地位和影响力却远不及王熙凤。王是贾府的大管家,又深得贾母的宠信,位尊、权大,当然人人巴结;但由于她“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媳妇丫鬟等下人们又对她心存畏惧。不着多字,凤姐地位之特殊,权力之炙手,心肠之狠毒,便都暗示了出来。通过对比式启发,让学生明白不能小看这些区别,一字不同,相去甚远。
2.质疑式启发
会质疑才会有创新思维。好问虽是人的天性,但只有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才能使学生的思维获得发展。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中,要适当点拨,使学生善于提问。文章的细微之处常常凝聚着作者的独具匠心,有时是理解文章的关键。而学生对于这些地方很容易忽略,不能发现其中的问题。
在《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贾府的建筑格局,而且可以品味其中的关键人物,这对整部小说的理解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对王熙凤的语言描写:“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妨点拨一下学生,让学生展开思考:“为什么在王熙凤的口中谈及林黛玉时用‘嫡孙’这个词语?”结合课文王熙凤的其他台词我们可以把握她善于辞令、阿谀逢迎
的能力了。
上课时,学生看似无疑,只是因为学生还未深入思考,只停留在认识的表层,教师要善加点拨,才能使学生发现深层次的问题。
3.多媒体课件辅助启发
精彩的多媒体课件可以欣赏,可以使用,可以从中得到启发。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的动机和兴趣,可以辅助启发学生的思维。老师通过自己的创意,先从总体上对信息进行分类组织,然后把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媒体素材在时间和空间两方面进行集成,使他们融为一体并赋予它们以交互特性。
在《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作者在塑造王熙凤这一人物形象时就从她的出场使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以及侧面烘托的手法,把八面玲珑而又威风八面的凤姐写了出来。学生在理解这一人物形象时,只能通过文字进行想象来实现,而不能更直观地感受这一人物的性格特点。有了多媒体课件,我们就可以播放影像资料(《红楼梦》)来辅助启发学生对凤姐这一形象的更直观、更立体的把握。
通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目的在于调动学生动脑积极思考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常言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对于启发式教学的有效运用我们还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总结。做好了这项工作,定能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美]JacquelineGrennonBrooksMartinG.Brooks.建构主义课堂教学案例[M]。范玮,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01.
[2][英]蒂姆・奥布赖恩,丹尼斯・吉内。因材施教的艺术[M]。陈立泽,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08.
(作者单位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实验中学)
言语教学的起点与落点 ――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
言语教学的起点与落点 ――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浙江丽水市教育局教研室 林忠港
作为对语文教学技术主义倾向的反拨,言语教学论在理论界已经引起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重视,在实践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言语教学立足语言本身,强调通过文本的语言来开展课堂活动,文本语言是语文活动的基础;言语教学强调语言运用的重要性,认为语用能力是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这与语文学科“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宗旨是契合的:言语教学重视人文蕴涵的挖掘,主张通过语言品评,进而窥探语言背后的人文内涵――有论者认为言语性是语文学科的根本属性,恐怕也是基于同样的认识。
在言语教学实践中,教师碰到的比较棘手的问题不是言语教学理论的零星渗透,而是言语教学实践的整体建构。在这个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可能是言语教学的路径问题,即起于何处、经于何处、终于何处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就难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自然对接,言语教学理论就难以落实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一、言语形式是言语教学的起点
所谓言语形式,是指言语的外在特征与组合方式。小到汉字的构造方式、词汇的组合方式,大到句子的构成方式、段落的布局方式,都属于言语形式的范畴。忽视言语形式,就难以找到言语教学的家;关注言语形式,就打开了言语教学之门。“荣禧堂”匾额上有“万几宸翰之宝”几个字,从“宸”字可以看出贾府与皇帝的关系:“宸”乃形声字,从宀辰声,“宀”为屋檐,“辰”为辰龙,因而“宸”意指北极星所在,借指帝王所居,引申为帝王的代称。“荣禧堂”内还有一副乌木对联:“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其中“黼黻”亦与帝王有关。《淮南子・说林训》云:“白与黑为黼,青与赤为黻,皆文衣也。”《汉纪・武帝纪六》亦云:“天子负黼黻,袭翠被。”可见“黼黻”指帝王和高官所穿之服。这样“黼黻”与“宸”字一道,共同构成了贾府显赫、华贵又尊严的特殊地位。这是从言语形式出发探究“荣禧堂”的奥秘。
一些打破常规的创新组合以及散落各处的相似组合,也是言语形式的.体现,如王熙凤出场后,“黛玉正不知以何称呼,只见众姊妹都忙告诉他道”,“黛玉忙陪笑见礼”,“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又忙携黛玉之手”。这四处都有一个相同的修饰语“忙”,那么她们到底忙些什么?为谁而忙?因何而忙?这是从言语形式出发窥探人物的内心。
言语形式是打开言语教学的一把钥匙。言语教学,实质上是一个言语实践的过程。任何实践过程都有一个起点,言语教学也有一个起点。言语教学的起点是什么?不是言语内容,而是言语形式。这是因为,言语内容就蕴藏在言语形式中。那种只见言语内容而不见言语形式的教学,只能徘徊在言语教学的门外。
虽然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是一个整体,但是与言语内容相比较,言语形式更具有可教性。譬如教学第1段:
又行了半日,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正门却不开,只有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黛玉想道:这必是外祖之长房了。想着,又往西行,不多远,照样也是三阃大门,方是荣国府了。
语言的美主要体现在言语形式上,言语教学就是在发现、领悟和创造这种言语形式之美。教学时,我问:这段话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哪个字?学生说是“门”字。我追问: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门”?学生说贾家地位尊崇。我又问:出现频率仅次子“门”的是哪个字?学生说是“大”字。我又追问:贾府的建筑、装饰为什么都这么“大”?学生说贾府地位显赫。最后我进一步问:哪个词可以解释贾府尊崇显赫的原因?学生终于找到了“敕造”一词。(教学论文 )这个教学片段都是围绕着言语形式展开的:始于言语形式,经于言语内容,终于言语意图。言语形式成了言语教学的起点,也成了言语教学的抓手。一言以蔽之,言语形式是最有可教性的教学内容。这就是言语教学的辩证法。
二、言语内容是育语教学的节点
在言语教学中,我们总须求得言语的内在含义、蕴涵,这就是言语内容。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从根本上说,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互为条件,不可分离,它们共同构成言语教学的基础。言语教学的要义是领略言语运用之妙,而言语形式的发现、关注与深入,是言语教学的基本前提,没有这个前提,就谈不上言语教学。而言语教学的实质意义,是对言语内容的探求,即对言语内在含义、蕴涵的感知与获得,以及对隐藏在字里行间的人文精神的挖掘一。真正的言语教学,只有在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的相互作用下才能实行。因此,认为只要言语形式就不要言语内容,或者只要言语内容就不要言语形式,都是片面的。
然而,言语内容只是言语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节点,而非结果。譬如课文就多次呈现了“与……不同”这一结构:
第1段: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
第1段:其街市之繁华,人烟之阜盛,自与别处不同
第5段: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王熙凤)
第9段:妆饰衣裙,举止行动,果亦与别家不同(丫鬟们)
第11段:他与别人不同(贾宝玉)
第14段: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林黛玉)
这六处,都隐含着“与……不同”的言语结构,这是细心的读者都可以发现的;问题在于,贾府哪些地方与别家不同?这些人物哪些地方与众不同?黛玉看宝玉与宝玉看黛玉为什么都有别样的感觉?作者为什么要强调贾府及其人物的不同之处?这四个问题,前两个属于言语内容范畴,后两个问题则属于言语意图范畴。显然,后两个问题更加深入,但又以前两个问题为基础。如果只停留于言语内容,却不深入言语意图,只能算半截子的教学,因为这种止于言语内容的教学,“以升堂矣”,却“未入于室也”。
阅读好比摆渡,须从此岸抵达彼岸,其中言语形式大致上相当于此岸,言语意图大致上相当于彼岸,而言语内容只是河流中的某一段。
但这种安排也不是绝对的,在特殊情况下止于言语内容阶段即可,比如教学王熙凤的话:“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这几句话,王熙凤灵活运用“真”、“才”、“竟”、“只”、“偏”等副词,赞黛玉、夸夫人、拍贾母、怜姑妈,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可谓一石四鸟。看似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就折射出王熙凤的逢迎本领。此乃从言语形式走向言语内容,走到这一步,已经足够,因为这里没有探究言语意图的必要。
三、言语意图是言语教学的落点
王尚文先生说得好:“发现言语形式,关注言语形式,深入言语形式,从而把握它的奥妙,熟悉它的门径,学习它的艺术,这就是语文教学最主要的任务。”仅仅知道言语内容,是远远不能达到“把握它的奥妙,熟悉它的门径,学习它的艺术”的高度的。要达到言语的奥妙、门径与艺术,必须深入到言语意图。所谓言语意图,是指言说的初衷、目的、旨意。而言语意图的探究,又要落实于言语形式。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教学循环。
每个教学循环,实际上形成了一个教学系统。每个教学系统都按照“言语形式――言语内容――言语意图”的路径向前推进。按照教学系统的规模,可以分为小系统、中系统与大系统。小系统主要着眼于语句阅读,从言语形式(语句形式)到言语内容(语句内涵)再到言语意图(言说意图);中系统主要着眼于段落阅读,从言语形式(段落特征)到言语内容(段落大意)再到言语意图(言说意图);大系统主要着眼于 篇章阅读,从言语形式(谋篇布局)到言语内容( 篇章思想)再到言语意图(写作意图)。
言语内容要实现言语形式化,言语意图也要实现言语形式化。课文对“荣禧堂”有一段描写:“正房炕上横设一张炕桌,桌上磊着书籍茶具,靠东壁面西设着半旧的青缎背引枕。王夫人却坐在西边下首,亦是半旧的青缎靠背坐褥。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黛玉心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位。因见挨炕一溜三张椅子上,也搭着半旧的弹墨椅袱,黛玉便向椅上坐了。”这些什物为什么是半旧的?第一,暴发户家中一切都是崭新的,而老牌的贵族家中多少都有些时间积淀感;第二,贾政是个读书人,多少有崇尚清幽朴素的倾向;第三,贾政是一位清官,有勤俭持家等美德;第四,王夫人在贾府中地位较高,贾珠死后,吃斋念佛,不喜张扬。被许多人忽视的是,贾宝玉衣着也有一处“半旧”:“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仍旧带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下面半露松花撒花绫裤腿,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作者运用“半旧”,可谓妙绝。因为“全新”那是“暴发户”,“全旧”那是“破落户”,“半旧”正好显出贾府世禄之家的历史,此时贾府尚未破落,“半旧”象征着贾府此时的处境和未来之命运。实际上,“半旧”就是“半新”,作者为什么选择“半旧”呢?这是因为前者强调了“旧”,后者强调了“新”,这样写,为小说后来的结局埋下伏笔,暗示经历了几世的繁荣昌盛,贾府已显出颓势。这就深入言语意图的堂奥了。
总之,言语教学犹如林黛玉进贾府,教师须处处留心,时时在意,引领学生入门、升堂、入室,即从言语形式(怎么说)之门进入言语内容(说什么)之堂,再从言语内容(说什么)之堂进入言语意图(为什么这样说)之室。在这个过程中,言语形式是起点,言语意图是落点。
★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
★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